網絡交互性對攻擊性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告_第1頁
網絡交互性對攻擊性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告_第2頁
網絡交互性對攻擊性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告_第3頁
網絡交互性對攻擊性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告_第4頁
網絡交互性對攻擊性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設計報告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對青少年不良行為形成的影響

——攻擊性的角度摘要交互性是網絡信息傳播的重要特點,是網絡對青少年影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預期探討網絡的交互性水平對青少年攻擊性的影響。實驗首先采用內隱攻擊性的詞干補筆紙筆測驗對被試攻擊性水平進行匹配,隨后隨機分配至可以留言、評論、截圖的高交互性組和不能進行交流的低交互性組進行視頻瀏覽。之后采用噪音懲罰的游戲法測量被試的外顯攻擊性水平。關鍵詞互聯(lián)網青少年攻擊性交互性信息傳播不良行為背景網絡的出現(xiàn)給當今社會的諸多方面都帶來了新的沖擊。其中一個曾經被廣為關注的現(xiàn)象就頻發(fā)的“門”事件。“門”事件中的一個著名事例是:2009年10月23日晚,上海知名論壇寬帶山(KDS)上有網友轉發(fā)了某視頻網站上關于上海女生打架的一條視頻,長達5分20秒。視頻顯示,在一個弄堂里,一名身穿紫色T恤、中學生模樣的女生正對另一女生拳打腳踢。視頻里的旁觀者時不時用上海話對話,并稱呼打人者為“熊姐”。近日,在網絡上又出現(xiàn)一段廣為傳播的視頻,據說視頻拍攝地點是大同(也有說是珠海)某中學。視頻的內容是由于課上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老師與一名學生掄起教室板凳相互攻擊。而這些展現(xiàn)不良行為的“門”事件之所以能夠受到廣泛關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往往伴隨著諸多熱烈討論甚至是其他人的模仿。這是在網絡出現(xiàn)之前并不會看到的現(xiàn)象。那么,作為新興媒體,網絡的信息傳播特點,究竟會對青少年不良行為的形成造成怎樣的影響呢?文獻回顧1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網絡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媒介,有著不同于其他媒介的特殊性,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邱均平蘇金燕牛培源,2008年):傳播模式的復合性:以信息傳播受眾范圍為依據可以將信息傳播模式劃分四種,自身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網絡信息傳播模式是幾種傳播模式的復合體。傳播途徑的多樣性:具體承載不同的傳播模式的則是許多不同的傳播途徑。比如人際傳播有QQ、msn、電子郵件等等,組織傳播主要是各種論壇中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大眾傳播則體現(xiàn)在各種網站所發(fā)布的大量信息之中。而且一種傳播途徑也可能本身復合了多種傳播模式。傳播內容的豐富性: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播形態(tài)的多樣。網絡傳播囊括了傳統(tǒng)媒體所能夠表現(xiàn)的文字、圖像、音頻以及視頻等形態(tài)。另一方面是傳播容量的巨大。網絡存儲的能力是其它傳媒無法比擬的,而且隨著科技發(fā)展,這種能力還在飛速增長。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在網上發(fā)表文章比印張報紙要容易許多:傳統(tǒng)傳媒都需要專業(yè)人士完成,這就受工作時間的影響,而網絡上任何人都可以發(fā)表,這樣無論誰只要有空就能將得到的信息立即傳到網上。傳播操作交互性:這一點是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下文將進行詳細討論。一般看電視看報紙都只能看,自己有什么想法很難反饋回去,除非給報社寫信。而到了網上,看見什么有點想法馬上就能把想說的發(fā)上去,對方也很快能收到。因此在網上每個人都同時使信息的接受者與發(fā)布者。傳播人員的廣泛性:其它的傳媒只能由有限的專業(yè)人士進行信息傳播,與此相比,基本上所有的網絡用戶都有將信息發(fā)布到網上的經歷。無論是小學生,還是老年人,都能夠成為網絡上信息的傳播者。那么,在網絡信息傳播的這些特點中,究竟是哪一點最顯著地使得網絡信息傳播在本質上不同于之前的傳統(tǒng)傳播途徑呢?本研究認為,應當是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這一特點。2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著名的傳播信息技術學者埃弗里特?M?羅杰斯在互聯(lián)網剛剛興起時就提出了對交互性的定義。他認為:交互性是“在傳播進程中參與者能交換角色、并對他們的雙邊話語具有控制力的程度”(Rogers,1995)。即在傳播時最核心的過程是交流,交流中必然有信息發(fā)出者與接收者。而如果兩者能夠交換角色,并能決定發(fā)出與接收信息的時間和內容,這樣的傳播途徑就是有交互性的。可以看出,網絡就是這樣一種交互性很強的傳播媒介。一些學者歸納了交互性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維度。唐斯和麥克米倫總結近些年來有關專家的看法,發(fā)現(xiàn)交互性有六個維度:傳播方向、時間靈活性、方位感、控制層、反應性和感知上的傳播目的。他們還斷定,交互性是一種變量,當一種雙向媒介的使用者發(fā)現(xiàn)他們所擁有的控制力愈高、反應性愈強,以及互動的目的是知會而不是勸說時,交互性亦會隨之增加(Downes&McMillan,2002)。國內學者周翔對現(xiàn)有文獻進行了總結之后認為,按照概念的不同維度,交互性既可以是使用者對媒介(包括系統(tǒng),文件等)的交互性,也可以是使用者對使用者的交互性;既可以是人際交互性,也可以是內容交互性(周翔,2009)。在對最新的研究以及綜述文獻進行總結后,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一、網絡使用者具有信息的接受者與發(fā)布者的雙重身份。這是使用者對媒介的交互性,使用互聯(lián)網是一個接受信息的過程,同時也在很多方面進行著信息發(fā)布的行為。二、能夠對發(fā)布的信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行即時的反饋。這是使用者與傳播內容的交互性,即網民可以對看到的東西加以評論。刺激。噪音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在想象上被認為是由他的對手設定的。根據每個回合的結果,電腦屏幕顯示“你贏了!”或“你輸了!”。在每個回合之前。被試設定假設自己贏得這個回合、對手將接收到的噪音懲罰水平。噪音的強度水平在0到10之間t水平1(60分貝),3(70分貝),5(80分貝),7(90分貝),9(100分貝)。每個回合結束后(不管是贏還是輸),電腦屏幕上都會通過一個條形圖顯示由所謂的對手所設置的噪音水平。實際上,并沒有對手,輸贏的模式及噪音水平均由電腦控制(張衛(wèi)等,2008)。選用游戲法為作為測量被試的攻擊性行為的方法主要優(yōu)點是條件易于控制、結果易量化、以及易于操作。采用游戲法,由于情境被預先具體設定,可以比較好的排除額外變量對實驗的影響,而且結果可以通過測量被試對虛擬對手的懲罰來衡量被試的攻擊性行為,而這一結果比較容易測量,且可以量化。同時操作也簡便,利用簡單的電腦程序便可以很精確地計量結果。實驗方法:1.被試抽取在校高中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2.實驗假設接受相同的帶有攻擊性的信息,在較高交互性的情境下(即實驗組)的被試將會相應地產生較高的攻擊性水平。3.預實驗:內隱攻擊性測量預實驗的目的主要是對被試進行匹配分組以提高實驗效度。預實驗采用詞干補筆測驗。被試指導語為:“這是一項組詞測試,你需要快速在目標字中選一個與探測字組成詞的字?!辈⒃陔娔X程序中向其連續(xù)呈現(xiàn)22個探測字,同時每個字有三個選項與之匹配。其中一個選項能與該探測字組成一攻擊性詞匯,如打架、流氓,稱為“目標詞”;另一選項能與探測字組成中性詞語,如打掃、流星,稱為“干擾詞”;最后一個選項不能與探測字組成詞語,稱為“中性詞”。舉例如下:探測字:打____A.掃(干擾詞)B.架(目標詞)C.理(中性詞)

其中目標詞采用拉丁方設計排列以避免呈現(xiàn)空間誤差。預實驗先讓被試練習5組,之后17組為正式測驗。每題1分,即被試的得分范圍為0-17分。如果被試選擇了目標詞則得分,否則不得分。所得分數較高則說明內應攻擊性較高。獲得預實驗結果后,將被試的得分進行排列,使用匹配法將被試分為攻擊性平均水平接近的兩組,一組為實驗組,另一組為控制組。4.正式實驗過程4.1交互性處理每名被試將獨自在臺式計算機前接受實驗。被試將面對一個網頁界面,網頁抬頭顯示“復旦大學心理學實驗平臺”(見下圖)。下面的頁面里有相應的播放器。先對其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共同的指導語,“我們將進行一項視頻短片對游戲操作性影響的實驗,你有12分鐘的時間來自由觀看長度約8分鐘的一些視頻短片,看完視頻短片之后,你需要實際操作一款簡單的游戲。”(見下圖)控制組之后告知控制組的被試,“在觀看完第一遍之后你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快速瀏覽之前的短片以加深印象。”在8分鐘的短片結束后出現(xiàn)快速瀏覽頁面。(見下圖)。實驗組而相應的實驗組被告知:“我們需要你在觀看完第一遍之后再次快速瀏覽短片,并截取5幅視頻圖片,上傳到實驗室的網絡平臺,并進行相應評論和評分以為之后進行試驗的同學提供參考。”(見下圖)。在8分鐘的短片結束后出現(xiàn)快速瀏覽頁面,旁邊顯示有截圖預覽區(qū),評論區(qū),以及相應的上傳、評論按鈕。(見下圖)4.2攻擊性測量短篇觀看結束后,屏幕呈現(xiàn)虛擬游戲,游戲為簡單的對抗性網頁游戲,告知被試是在和同時進行實驗的其他被試一同游戲。游戲共計15輪,每輪結束后,贏的一方都可以對輸的一方進行噪音懲罰。實際上游戲輸贏已于事先排列好,其中第1,2,4,5,9,11,13,14次為被試獲勝。噪音有不同的分貝等級(40、60、80),以及不同的持續(xù)時間(3、5、8、10)在游戲之前被試可以按鍵先體驗不同的噪音以及不同的持續(xù)時間(見下圖)。對被試攻擊性的計分方式如下:在被試給予虛擬對手的噪音懲罰中,分貝等級對應1、2、3,相應的持續(xù)時間對應1、2、3、4,以相應懲罰等級和持續(xù)時間的乘積作為此次懲罰的攻擊性水平。4.3數據處理主要數據處理為: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游戲攻擊性水平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看兩者是否有顯著差異。分析評價與展望結果解釋如果本實驗的實驗假設成立,這樣的交互性又是如何對人的心理造成影響的?交互性這個因素究竟是通過何種機制對青少年攻擊性的發(fā)展產生了影響?認知加工理論可以對這一點做出理論解釋。其中的核心的概念就是加工水平。在沒有交互性的傳播中,我們對大多數信息可能采取的是一掃而過式的處理,而一旦進行了交互,交流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要交互什么,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又是要充分理解該信息。但這并不是全部原因,因為在其他一些傳播媒介上可能對某些信息也會進行深加工,比如說感興趣的;第二點即交互行為對認知的影響。當不需要進行交互的時候,交流者可能并沒有對該信息形成自己的觀點,或是并沒有非常確定的觀點。但一旦進行交互,交流者就不得不首先形成一個觀點。這樣當交互之后,交流者就不得不說服自己接受這個觀點了。另外也可以將可能出現(xiàn)的實驗效應解釋為情緒喚起的不同。即在交互性程度較高的實驗組中,被試由于較高的交互水平而對實驗材料產生了更高的情緒喚起。在情緒喚起水平較高的狀態(tài)下,被試從而傾向于表現(xiàn)出更高的攻擊性。實驗設計評價此外,就本實驗的實驗設計而言,還是有一些不足之處的。首先,本實驗設計中因變量雖然是不同的交互性水平這一個維度,但是在操作上涉及多個不同的因素,包括是否進行評論,是否要選取信息(截圖)等等。這一方面是保證實驗效果以及外部效度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實驗結果實際上是受到復雜的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就難以為實驗結果的理論解釋提供清晰的邏輯關系。另外關鍵的一點是,本研究所設計的交互性情景是否能夠重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交互性情景呢?在現(xiàn)實的交互情境中,包含微妙的認知變化與情感轉變,而且時間跨度有可能達到幾小時甚至幾天。但作為實驗室的實驗,自然不可能給被試足夠的時間消化信息,因此只能進行這種即時交互的方法,這很有可能造成實驗結果與現(xiàn)實狀況的差異。研究前景正是基于本實驗的這些不足之處,我們相信在這一領域有著廣闊的研究前景。首先,對本實驗的試驗方法和過程的改進,或者角度或方法的變更,將能夠為網絡信息傳播交互性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實證依據。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本實驗僅僅是對交互性總體作用的研究,對于交互性作用的具體作用機制,以及交互性所包含的不同因素的具體作用,都有可能成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而對網絡信息傳播交互性的研究,也無疑能夠為信息傳播理論在網絡領域的發(fā)展,以及網絡信息調查與控制等實用方面有獨特的價值。有可能為青少年的網絡保護提供新的角度。

參考文獻:邱均平、蘇金燕、牛培源:網絡信息傳播特點及其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影響,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葉茂林:材料性質與內隱攻擊性啟動效應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4期戴春林、楊治良、吳明證:內隱攻擊性的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005年28期陳美芬、陳舜蓬:攻擊性網絡游戲對個體內隱攻擊性的影響,心理科學2005年28期李婧潔、張衛(wèi)、甄霜菊、梁娟、章聰:暴力電腦游戲對個體攻擊性的影響,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第2期孟慶蘭:網絡信息傳播效果分析,圖書館學研究2007.11牛培源、邱均平、蘇金燕:網絡信息傳播對和諧社會建設的負面影響分析與對策研究,山東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