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重點中學高三(上)月考歷史試卷(8月份)(含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重點中學高三(上)月考歷史試卷(8月份)(含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重點中學高三(上)月考歷史試卷(8月份)(含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重點中學高三(上)月考歷史試卷(8月份)(含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重點中學高三(上)月考歷史試卷(8月份)(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湖南省益陽市南縣重點中學高三(上)月考歷史

試卷(8月份)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0分)

1.黃帝故事是中國傳說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主題,如黃帝與蚩尤及

炎帝大戰(zhàn);黃帝制定種種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形象;黃帝為五帝之首,是各代王室的共同祖

先??傊煌孔澹ㄈ海?,有不同的黃帝傳說。材料意在說明()

A.中華文明具有多元特征B.黃帝是古人虛構的人物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萌芽D.華夏認同觀念已經形成

2.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

紂”。而戰(zhàn)國晚期,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

有30萬兵力。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

A.軍事理論的形成B.生產方式的變革C.政治制度的演進D.地形地勢的利用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敝?李悝實施“平汆法”;商鞅主張“農戰(zhàn)”,

獎勵農業(yè)生產,抑制工商業(yè)發(fā)展等。這反映了當時()

A.重農抑商已成為各國的共識B.國家重視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

C.變法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D.社會轉型推動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4.有學者在考察“百家爭鳴”時引用了如下文獻,該學者意在說明諸子百家學說()

內容出處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莊子?天下》

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繁擾而不說……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漢書?藝文志》

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B.以儒家思想為根基C,逐漸走向融合統一

D.各持主張互相爭鳴

5.漢代董仲舒明確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須服從君主;同時也提出“屈君以申

天”,君主必須要服從天意。只要君主的行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這()

A.適應了封建正統的需要B.保障了西漢政權的穩(wěn)固

C.體現了限制君權的思想D.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

6.如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qū)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qū)的變動是為了()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C.促進中原地區(qū)民族交融D.緩解關中地區(qū)經濟壓力

7.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組建治禮機構,該機構歷時11年制定出涵蓋國家、社會和人民生

活的禮儀體系。梁武帝還修建很多寺廟,其中有兩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親自去祭拜。

這說明()

A.梁武帝倡導儒家思想B.民族交融趨勢加強

C.南朝時三教合歸于儒D.五代時期社會動蕩

8.820年,唐憲宗下詔:“自今以后,宜準例三年一定兩稅,非論土著、客居,但據資產差

率?!痹撆e措意在應對()

A.社會動蕩引發(fā)的民戶流動B.商品經濟發(fā)展帶來的人口遷移

C.經濟重心漸趨南移的挑戰(zhàn)D.藩鎮(zhèn)割據造成的國家收入銳減

9.唐朝,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但尚書令多闕而不設。對此,《新唐書

?職官志》解釋:因為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擔任這一職務。但《新唐書?太

宗本紀》中記載,李世民還曾擔任過中書令。由此可知,對于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合理解釋

是()

A.皇帝不在意中書令職位B.借此削弱尚書省的權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諱制度D.三省體制由此開始瓦解

10.北宋使用地方行政體制分離制,在每一高層政區(qū)建立多個機構,高層行政組織的數目數

倍于高層政區(qū)數,中央的行政幅度劇增。以北宋熙寧以后為例,全國共二十三轉運使路,每

路有漕、憲、倉三個機構,高層行政組織數超七十個。這一制度設計主要目的是()

A.穩(wěn)定國家行政成本B.提高中樞決策效率C.強化君主專制權力

D.分化地方行政權力

11.在目前已知的南宋以來的耕織圖中,大都是以“江南”為具體描繪區(qū)域的,正可謂“圖

中江南時時現”。以“華北”為描繪區(qū)域的元代楊叔謙的《農桑圖》,雖受到皇帝重視與褒

獎,卻未被廣泛臨摹、刊刻。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元代農耕文明的破壞B.繪畫藝術的地域差異

C.歷代士人的江南情懷D.經濟重心轉移的影響

12.宋代盛行論財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為一種婚姻文化,這一現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評。

理學家張械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這反映

了當時()

A.商人的社會地位有顯著提升B.商品經濟發(fā)展引發(fā)觀念沖突

C.門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D.科舉改革導致社會階層流動

13.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載,浙江人蔣生行商至漢陽,看中了縉紳馬少卿的女兒。蔣

生本來以為“經商之人,不習儒業(yè),只恐有玷門風”,怕婚事不成。馬少卿卻認為“江浙名

邦,原非異地,經商亦是善業(yè),不是賤流”,遂許婚。這雖是文學描述,但從中可見明中后

期()

A.綱常禮教束縛被打破B.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

C.市民階層的分化加劇D.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沖擊

14.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農書》中追述說,百年以前“人(即雇工)司攻苦,戴星出入,

俗柔順而主尊”,到他所處的時代,雇工“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造成這種變化的主

要原因是()

A.明末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B.商品經濟對社會經濟生活領域的滲透

C.農業(yè)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D.明末主雇之間的關系有了明顯的改變

15.清初督撫的設置,基本上仍沿襲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設”的特點,定鼎北京之后,

督撫的設置由北而南向四周,進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內逐漸重建和擴廣,擁有了辦事機構和辦

事人員,確立了對布政使、按察使兩司的統屬關系和對地方的職責。據此可知,清代督撫制

度的確立()

A.構建了地方權力制約機制B.削弱了清國家政策的穩(wěn)定性

C.導致了地方冗官現象加劇D.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16.康乾時期,華夷觀念發(fā)生了新變化。其中“華”的主體逐漸從專指漢族擴展到包括滿族

在內的各民族,而“夷”則專指外國人,特別是西方殖民者。該變化主要表明()

A.統治者放棄閉關鎖國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開拓和鞏固

C.清政府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D.世界局勢影響傳統文化觀念

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0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斯帝國的交通網絡由主要城市之間的御道和連接各地方村鎮(zhèn)的普通道路組成。御

道作為交通網絡的主要干線,沿途所建驛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離,利用信使和專門挑選

的快馬傳遞信件,優(yōu)質的道路建設和維護使得軍隊等大型往來人員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

較為狹窄,沿途所建驛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難在暴雨等極端天氣過后保持暢通。無論是御

道還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國都會定期派巡查員檢查道路情況,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樹木和其他

妨礙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統并不對民間商人開放,所有執(zhí)行公務的人員在各級

道路往來通行時,都需持有國王或地方總督簽發(fā)的旅行許可文件。文件中一般會標明岀行人

數、目的地以及人員車馬在驛站中所得補給的種類和數量,有時還會特別標注該許可文件在

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一-摘編自李智《從蘇美爾到波斯:古代西亞驛路體系的發(fā)展與特點》

材料二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國的驛站制度,水陸站共計1500處左右。驛站以大都為中心,

沿著幾條交通干線,一直通達各邊疆地區(qū)。忽必烈統治時期,在蒙古帝國驛站的基礎之上,

在全國范圍之內實行驛站制度,以元大都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貫通東西、南北的較為

發(fā)達的交通網絡。過往的使臣或傳遞情報者持圣旨令牌可換乘鋪馬。元朝的驛站具有為元朝

政治、外交、經濟、貿易、商業(yè)、宗教、文化服務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員、王公、駙馬,

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驛站。元代的驛站制度,在合理的距離內,在適當的地點設立站點,通過

一系列的站點將交通線路連接起來,形成全國范圍內的驛站交通網絡。元代除驛站、急遞鋪

之外,還有運輸貨物的遞運站,分為馬運、水運和車運等不同交通方式。一一摘編自烏云高

娃《元代驛站、客館的建設及經濟文化交流》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波斯帝國同元代驛路體系的異同。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元代驛路體系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意義。

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演進過程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內涵

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

的形成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從一個側面來看就是多民族不斷交融、共同創(chuàng)造的歷史。

外來文明的吸

中華文明不斷與域外異質文明接觸,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雅與俗的互動中華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與俗的互相轉化中得以發(fā)展。

中華文明實現變革的一種常見方式是以復古為革新,叩借復古之名行革新之

以復古為革新

實。

——摘編自袁行需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角度,對中華古代文明史進行分期,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

(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分期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

19.白銀之路

材料一白銀之路像一條絲帶一樣環(huán)繞世界,貴金屬最后都流向了一個地方:中國。其中原

因有兩個。其一,中國遼闊的疆域和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使它成為一個奢侈品生產國。中國有能

力滿足巨大的出口市場需求,而且還能相應的提高產量。大量白銀流向中國的第二個原因是

貴重金屬之間的匯率失衡。在中國,白銀和黃金的價格比例一直在6:1左右浮動,中國白銀

價格幾乎是16世紀初歐洲的兩倍。這便意味著歐洲的白銀能在中國市場上購買到比其他地方

更多的貨物,這讓他們越來越愿意從中國進口。

材料二白銀的大量涌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十分復雜,隨著16世紀和17世紀來自美洲的白銀

流入中國,中國的文化、藝術及學術開始蓬勃發(fā)展。流向中國的大多數白銀被用于一系列改

革,尤其是完善經濟貨幣化。鼓勵自由勞工市場的繁榮以及刺激對外貿易等項目。如此大量

的白銀流往中國,不可避免地導致白銀價格下降,引起物價上漲,給17世紀的中國造成了嚴

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概述16世紀以來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

(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個角度說明白銀流入中國帶來的社會影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黃帝傳說系列的來源不止一個,組合方式不止一個,涉及領域也不止一個,

這說明黃帝可能是不同文化中的英雄,反映了中國古代早期具有多種不同的文明,進而說明中華

文明具有多元的特征,A項正確;

黃帝是古人虛構的人物表述絕對,排除B項;

當時尚未產生國家,更談不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萌芽,排除C項;

材料反映的是黃帝傳說有不同版本,體現的是不同,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考查的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題考查的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

答能力。

2.【答案】B

【解析】A.軍事理論的形成并不會導致各個諸侯國實力都有所增強,故A項錯誤;

B.根據材料“周武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而戰(zhàn)國晚期,

秦、齊、楚等諸侯國都擁有人數近百萬的軍隊,連七國中最小的韓國也有30萬兵力?!辈⒔Y合所

學可知,西周時期實行井田制即土地國家所有制,再由國家分封給諸侯,東周時期即春秋戰(zhàn)國階

段,中國古代社會形態(tài)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此時統治集團的主要經濟收入,由奴隸生

產改成由農民繳納租稅,封建社會的戰(zhàn)爭的形態(tài)也隨著社會變化逐漸有了改變,生產方式的變革

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故國家軍事實力增強,故B項正確;

C.奴隸社會實行的是分封、宗法和禮樂制度,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方式的變革會引起

政治制度的演進,故C項錯誤;

D.不同諸侯國軍事實力均有所進步與地形地勢無關,故D項錯誤。

故選:Bo

本題考查了夏商和西周,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以夏商和西周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改革變法風潮興起,一些大的諸侯國紛紛加強國家對工

商業(yè)經濟的干預與控制,以實現富國強兵,B項正確;

“官(管)山?!薄捌劫喾ā蔽瓷婕爸剞r抑商,排除A項:

材料并未體現經濟發(fā)展的情況,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時期尚未建立封建經濟模式,排除C項;

商鞅實行抑制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排除D項。

故選:Bo

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需要考生掌握各國改革的內容及特點。

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改革,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

能力。

4.【答案】A

【解析】A.根據材料“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可知,盡管莊子認為諸子各執(zhí)一端而越走越遠,肢解了古人的道術,但仍然傳遞出諸子同源的意

思。結合“以為其禮繁擾而不說……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淮南子》認為墨家雖然和儒家

思想有差異,但兩者都有“三代”文化的根源。而“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說明《漢書》認為諸子百家均有著六經的共同基礎。由此可知,該學者意在說明諸子百家學說有

著共同的文化根源,故A項正確。

B.不符合材料意思,排除;

C.材料未體現逐漸走向融合統一,排除;

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5.【答案】C

【解析】據本題材料“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須要服從天意。只要君主的行為合乎‘天道’,

就可以永保太平?!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的思想,有利于樹立君主權威,

但同時強調君主要實行仁政,君主要按照“天道”約束自己的行為,體現了限制君權的思想,C

項正確;

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主張適應了封建正統的需要,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

“保障了”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

確立儒學獨尊地位屬于其影響,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

故選:Co

本題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把握董仲舒新儒學的內容及題干主旨分析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旨在考查學生閱讀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時空觀

念、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

6.【答案】D

【解析】隋朝建東都洛陽的原因,是因為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qū)各方面的經濟供應不足,關中面積

狹小,糧食供應不足,為了緩解關中地區(qū)的經濟壓力,所以進行了京畿變遷,故選擇D;

隋朝早期遷都的時候并沒有面臨需要減少制度變革的阻力,故排除A;

B選項不屬于隋朝京畿遷移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

隋朝將都城由長安到洛陽,都屬于中原地區(qū),未體現出促進中原地區(qū)民族交融,故排除C。

故選:D。

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fā)展的相關內容,重點要求考生在掌握識記

的基礎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題考查的是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fā)展的相關內容,側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識

記的基礎上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予以作答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組建治禮機構,該機構歷時11年制定出涵蓋國家、社

會和人民生活的禮儀體系。梁武帝還修建很多寺廟,其中有兩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親自去

祭拜?!笨芍?,梁武帝建立治禮機構,制定禮儀系統,還將寺廟以父母命名,這都體現了梁武帝

倡導儒家禮儀思想,A項正確;

材料描述的是倡導儒家思想,沒有體現民族融合信息,排除B項;

隋朝儒學家提岀“三教合歸儒”的主張,排除C項;

材料描述的是倡導儒家思想,沒有體現社會動蕩信息,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佛道思想,作答本題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的課本知識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佛道思想,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發(fā)現問

題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唐朝后期,推行兩稅法,要求主客戶都要納稅,強調每三年依據資產核定一次稅率,意

在應對當時社會動蕩引發(fā)的民戶流動,穩(wěn)定政府稅收,A項正確;

據所學,唐朝后期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是藩鎮(zhèn)割據等引發(fā)的動蕩,并非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排除B

項;

材料沒有區(qū)分南北地域,不是為了應對經濟重心漸趨南移的挑戰(zhàn),排除c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意在應對均田制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造成政府財政收入下降的

局面,排除D項。

故選:Ao

本題考查了賦稅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賦稅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A.材料未能體現,排除;

B.根據材料“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新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李世民

還曾擔任過中書令”可知,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真正原因是尚書令職權過大,皇帝借此削弱尚書

省的權力,故B項正確。

C.避諱只是表象,不是實質,故C項錯誤,排除;

D.不符合史實,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據材料“北宋使用地方行政體制分離制”“每一高層政區(qū)建立多個機構”等等可以得出

北宋分化地方行政權力,D項正確;

機構眾多,官員數量也會增多,加大國家行政成本,排除A項;

機構太多,職責劃分過細,不利于提高效率,排除B項;

地方行政體制分離制主要是為了削弱地方,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強化君主專制,排除C項。

1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耕織圖中“江南”之所以會受到如此重視,歸根結底是與“江南”在唐

宋以后的重要地位相關的,南宋以后,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D項正確;

A項表述不準確,元初農耕文明遭到破壞,但政府起用漢臣后,也實施了勸課農桑的措施,農業(yè)

經濟得到了恢復發(fā)展,而且材料的時間點針對的是南宋以來,并非僅指元朝,排除A項;

繪畫藝術的地域差異與農耕圖突出江南沒有必然關系,排除B項;

“士人的江南情懷”是“圖中江南時時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

能力。

12.【答案】B

【解析】A.材料體現了人們婚姻觀念的變化,不能看出商人社會地位的顯著提高,排除:

B.根據材料“盛行論財婚姻”、“榜下捉婿”、“婚姻結好,豈為財物”、“治其尤甚者,以正

風俗”等信息分析可知,宋朝商品經濟發(fā)展引發(fā)觀念沖突,B正確;

C.材料體現的是婚姻觀念的沖突,“門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

D.材料無關科舉改革,排除。

13.【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記載了縉紳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蔣生與女兒

的婚事,并且認為經商亦是善業(yè),不是賤流,基于文化是對政治、經濟的反映這一原理,可知,

小說中馬少卿在女兒婚姻問題上不在乎蔣生商人的身份,同時認為“經商亦是善業(yè),不是賤流”

這一行為折射出重農抑商觀念受到沖擊,D項正確;

A項說法錯誤,據所學,封建社會綱常禮教束縛未被打破,排除A項;

B項說法錯誤,自然經濟結構逐步解體開始于鴉片戰(zhàn)爭時期,題干涉及時間是明代,時間不相符,

排除B項;

材料不能體現市民階層的分化加劇,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了明清時期的商業(yè)發(fā)展,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明清時期的商業(yè)發(fā)展,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明末湖州府沈某在所著《農書》中追述記載,百年之前,雇工還比較順從主人話語,但

是現在卻非得酒食款待才行,結合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推動下,雇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B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商品經濟的影響,并不是社會矛盾的尖銳,排除A項:

從雇工的出現,可以看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排除C項;

明末主雇之間的關系,沒有發(fā)生明顯的改變,排除D項。

故選:Bo

本題考查了明清時期的商業(yè)發(fā)展,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明清時期的商業(yè)發(fā)展,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材料沒有體現地方權力之間的制衡,故A項錯誤;

B.清代督撫制的確立與發(fā)展,經歷了由外差制向地方制轉化的過程,適應了當時淸朝政治統治穩(wěn)

定的需要,故B項錯誤;

C.地方冗官現象加劇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

D.根據材料“定鼎北京之后,督撫的設置由北而南向四周,進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內逐漸重建和擴

廣,擁有了辦事機構和辦事人員,確立了對布政使、按察使兩司的統屬關系和對地方的職責?!?/p>

可知,清代的督撫制度由最初的臨時派出官員發(fā)展到后來有了自己的衙署,擁有辦事機構和辦事

人員,并且確立了對布政使、按察使兩司的統屬關系和對地方的職責,這反映出督撫成為有效連

接中央與地方的中介,適應了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需要,故D項正確。

故選:Do

本題考查了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

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其中'華’的主體逐漸從專指漢族擴展到包括滿族在內的各民族,而‘夷'

則專指外國人,特別是西方殖民者?!辈⒔Y合所學可知,康乾時期,華夷觀念的新變化是從傳統

的華貴夷賤到華夷一家,清朝疆域內的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而隨著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

開始專指外國人,特別是西方殖民者,故世界局勢影響傳統文化觀念,D項正確;

閉關鎖國政策是清朝對外政策,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

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得到了開拓和鞏固,B項不能解釋“'夷'則專指外國人”,排除B項;

材料未體現清政府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的信息,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清朝邊疆危機,解題關鍵是結合所學清朝疆域的奠定

和邊疆危機的表現并全面解讀材料信息分析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清朝邊疆危機,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

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答案】【小題1】同:官方主導驛路體系的建設;設立有管理驛路的體制;管理較為嚴格。

異:波斯帝國的驛站主要由官方進行使用,元代則是面向更多人群開放;波斯帝國主要由陸路交

通組成,元代驛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驛站功能更加多樣。

【小題2】意義:推動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增

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了中外文化交融。

【解析】1.同:結合材料“無論是御道還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國都會定期派巡查員檢查道路情

況”“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國的驛站制度”“所有執(zhí)行公務的人員在各級道路往來通行時,都

需持有國王或地方總督簽發(fā)的旅行許可文件。文件中一般會標明……”“過往的使臣或傳遞情報

者持圣旨令牌可換乘鋪馬?!钡刃畔⑦M行概括。

異:可由“波斯人的道路系統并不對民間商人開放”“元朝的驛站具有為元朝政治、外交、經濟、

貿易、商業(yè)、宗教、文化服務的多重功能”“元代除驛站、急遞鋪之外,還有運輸貨物的遞運站,

分為馬運、水運和車運等不同交通方式”等信息進行概括分析。

2.結合材料“驛站以大都為中心,沿著幾條交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