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潼關》教學設計_第1頁
部編人教版《潼關》教學設計_第2頁
部編人教版《潼關》教學設計_第3頁
部編人教版《潼關》教學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設計PAGE第1頁課外古詩詞·潼關設計教師:譙城區(qū)十河中心中學劉兵艦教學目標1、了解譚嗣同的歷史事跡和本文寫作背景;2、朗讀詩歌,理解詩意;3、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4、背誦詩歌。教學重難點●重點:1、朗讀詩歌,理解詩意;2、背誦詩歌?!耠y點: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教學方法反復誦讀吟詠,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教具準備多媒體、課文朗讀視頻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情境導入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被列強隨意欺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但民族精神也空前高揚。譚嗣同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內心激蕩著沖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情感,今天我們走進譚嗣同的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潼關》,聆聽這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二、走近陸游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xiāng)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三、了解背景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四歲,當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被北方的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欣然下筆,遂有此詩。四、朗讀詩歌1、教師配樂范讀。2、學生試讀,點評。3、學生集體誦讀。潼關譚嗣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五、理解詩意1、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終古:久遠?!?】簇:簇擁?!?】束:拘束?!?】出入潼關:指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2、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3、學生口述詩意。天色蒼茫,萬古高聳的云山簇擁著這座古城,秋風起,呼嘯而至,吹散了細碎的馬蹄聲。莾莽大河沖向山谷,可惜河谷狹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秦嶺山脈蜿蜒至潼關,只知到巍峨險峻,不知平坦為何物了,此等桀驁不馴之態(tài)真令我贊嘆佩服!六、內容探究小組討論:問題1、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潼關什么特點?明確:描寫了潼關歷史悠久,地勢險要。問題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確: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描繪了北方遼遠而壯闊的景象。問題3:山水本無情,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景觀,為何譚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壯懷激烈的舉動?明確:14歲的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14歲的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是滿腔熱情渴望為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問題4: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表現(xiàn)了作者渴望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七、拓展延伸人物典故

——劍膽琴心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岳、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獄中題壁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名人評價:

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康有為曾經這樣贊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八、課堂小結首句寫高云簇擁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秋風吹散,又顯得孤城的寂寥與遼遠。第三句筆鋒一轉,寫“河流大野”,不說其奔騰或壯闊,而說其“猶嫌”拘束。末句寫秦嶺山脈入潼關之態(tài)勢,不說其巍峨險峻,而說起桀驁不馴,再也不知何謂平坦。都在寫山水,卻是詩人感覺中的山,感覺中的水,把山水寫活了,讀來有沖擊力,能讓人強烈感受到渴望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九、背誦活動1、

集體背誦本詩

2、

接龍”背誦本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