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_第1頁
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_第2頁
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_第3頁
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_第4頁
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顧和審視中國社會學在過去70年中的研究方法發(fā)展歷程。自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社會學經歷了從初步形成到逐漸成熟的轉變,其研究方法也隨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本文將首先概述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背景,包括其在中國社會變革中的角色和地位。隨后,本文將詳細探討不同時期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演變,包括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研究范式的轉變以及研究工具和技術的更新。文章還將重點討論這些方法變化背后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動因,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了社會學研究的質量和深度。本文將探討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挑戰(zhàn)和未來發(fā)展趨勢,以期為中國社會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啟示和指導。2.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起源與發(fā)展(19491978)背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從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社會科學的重要性: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對社會結構、經濟和文化進行深入理解。蘇聯(lián)的影響:蘇聯(lián)的社會科學方法,特別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對中國社會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社會調查與實證研究:重視實地調查和數(shù)據分析,如人口普查、農村社會調查。地下研究與學術交流:部分學者在困難中堅持研究,與國際社會學界的交流幾乎中斷。重新審視研究方法:學者們開始重新審視實證研究和理論建設的重要性。從模仿到探索: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學方法經歷了從模仿蘇聯(lián)到探索本土化研究方法的轉變。政治與學術的互動:政治環(huán)境對學術研究的影響深遠,社會學的發(fā)展與國家政策緊密相關。為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這一時期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學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們將探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3.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19791999)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為整個國家?guī)砹朔旄驳氐淖兓?,這其中也包括社會學的復蘇與發(fā)展。經歷了長時間的停滯和壓制,社會學在改革開放后重新煥發(fā)出活力,研究方法也隨之得到了豐富和更新。在改革開放初期,受西方社會學理論的啟發(fā),定性研究逐漸在中國社會學界復興。學者們開始嘗試運用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描述和解釋。這些研究不僅為中國的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也為后來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開始大量引進西方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其中就包括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以其精確的數(shù)據分析和嚴謹?shù)难芯吭O計,迅速在中國社會學界得到廣泛應用。學者們開始運用問卷調查、統(tǒng)計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對社會問題進行量化分析,以期得到更為客觀和準確的研究結果。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社會學研究也開始注重跨學科合作。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開始進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探索復雜的社會問題。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僅拓寬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也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的社會學研究開始更加注重實證研究。學者們強調要從實際出發(fā),通過收集和分析實際數(shù)據來驗證理論假設,以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這種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學研究的主流。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和發(fā)展新的研究方法,注重跨學科合作和實證研究,為中國社會學的繁榮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21世紀初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20002019)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經歷了顯著的發(fā)展和變革。在這一時期,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中國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和發(fā)展,研究方法也隨之變得更加多元化和成熟。本節(jié)將探討2000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主要新進展,并分析這些進展如何影響了社會學的研究和實踐。在21世紀初,中國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開始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除了傳統(tǒng)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外,還引入了多種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例如社會網絡分析、空間數(shù)據分析、計算社會學等。這些新方法的引入不僅豐富了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也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探索社會現(xiàn)象的工具。大數(shù)據和計算社會學的興起是21世紀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隨著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大量的數(shù)字數(shù)據成為社會學研究的新資源。研究者開始利用這些數(shù)據來探索社會動態(tài)、網絡結構和集體行為等。計算社會學的發(fā)展為社會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促進了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學在方法論上也面臨了一些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一方面,研究者開始關注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和情境化,嘗試發(fā)展適合中國社會的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也帶來了倫理和隱私等方面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使用大數(shù)據和計算方法時。這些挑戰(zhàn)促使研究者反思和改進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倫理性。21世紀初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對學科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大數(shù)據和計算社會學的興起以及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都標志著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成熟和進步。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變化,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將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為社會學的理論和實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5.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挑戰(zhàn)與機遇(2020年至今)引言:簡要回顧中國社會學研究的背景,特別是自2020年以來,在全球化、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的背景下,中國社會學研究所面臨的新的研究環(huán)境和條件。數(shù)據獲取與分析:描述在大數(shù)據時代下,如何處理和分析海量數(shù)據,以及數(shù)據隱私和安全性問題。研究方法論的多樣性:探討不同研究方法論的融合與沖突,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鐚W科研究的挑戰(zhàn):分析社會學與心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新技術的應用:討論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在社會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其帶來的新視角。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分析全球化對中國社會學研究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這一背景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社會政策與發(fā)展的結合:探討社會學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政策制定和社會發(fā)展。案例研究:選取一兩個具體的研究案例,分析其研究方法、遇到的挑戰(zhàn)以及如何克服這些挑戰(zhàn)??偨Y當前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對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展望。6.結論在回顧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七十年的發(fā)展歷程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波瀾壯闊的演變軌跡。從最初的移植和借鑒西方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到逐步融入本土元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路徑,再到今天多元并蓄、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局面,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走過了一條曲折而又堅實的道路。這七十年間,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在不斷地適應和回應時代變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方法體系。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xiàn)實時,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在發(fā)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和問題。如何更好地結合中國實際,推動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如何加強跨學科合作,拓展研究視野如何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等,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必將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推動社會學學科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參考資料:自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經歷了70年的發(fā)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它既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也受到了西方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影響。本文將回顧這70年的發(fā)展歷程,并分析其對中國社會學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這個時期的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主要受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和毛澤東思想的影響。研究者們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過深入調查和訪談,了解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同時,他們也注重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社會學研究方法逐漸傳入中國。定量研究方法開始被廣泛應用,研究者們開始使用統(tǒng)計調查、問卷調查等手段,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數(shù)量分析和實證研究。同時,定性研究方法仍然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者們開始注重對個體經驗和微觀層面的研究。促進了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的發(fā)展歷程,不僅豐富了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體系,也促進了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和發(fā)展。通過不斷吸收和應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們不斷拓展了社會學的應用領域和研究范圍。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過程中,研究者們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深入探討了中國社會的特點和規(guī)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這些理論既是對中國社會實踐的總結和升華,也為全球社會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培養(yǎng)了大量的社會學人才: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過程中,培養(yǎng)了大量的社會學人才。這些人才在各個領域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為中國的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未來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將更加注重跨學科的研究和合作。同時,隨著大數(shù)據時代的到來,數(shù)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將成為重要的研究手段。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將更加緊密,微觀研究和宏觀研究的結合將更加完善。未來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將更加注重實踐和應用,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持。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的發(fā)展歷程見證了中國社會學的成長和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們不斷吸收和應用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未來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將更加注重跨學科的研究和合作,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持。中國近代史是一門極具研究價值的學科,它涉及到我國近現(xiàn)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在過去的70年里,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為推動歷史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將回顧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歷史,闡述當前的現(xiàn)狀以及展望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自20世紀初以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逐漸受到重視。早在1900年,梁啟超的《中國近代史》問世,標志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近代史研究逐漸深入,研究焦點和研究領域也發(fā)生了變化。在改革開放后,中國近代史研究更是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研究成果豐碩,學術價值不斷提升。進入21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呈現(xiàn)出更加繁榮的發(fā)展態(tài)勢??鐚W科的研究方法成為了研究的主流,如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結合,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研究視角。同時,新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涌現(xiàn),如生態(tài)史、醫(yī)療史、性別史等,使得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更加細致深入。目前,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的成果,如《中國近代史綱要》、《近代中國社會研究》等。這些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也為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國近代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研究中仍存在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如對歷史事件的解讀存在分歧、史料的挖掘和利用不夠充分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和解決。展望未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將朝著更加廣泛、深入的方向發(fā)展。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將不斷涌現(xiàn),如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等,這些將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近代史研究將更加注重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研究的國際化水平。中國近代史研究將更加微觀層面和跨文化領域的研究。例如,對于具體歷史事件、人物和現(xiàn)象的研究將更加深入,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國近代史的比較研究也將得到更多的。這將使中國近代史研究更具針對性和說服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歷史學科的發(fā)展。在過去的70年里,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為歷史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中國近代史研究將更加廣泛、深入和國際化。我們期待著未來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領域,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和歷史學科的發(fā)展。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研究方式(也稱研究法)、具體方法與技術的總稱。社會學方法論處于社會學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它從屬于一般科學方法,規(guī)定著學科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研究方式和具體方法的理論與邏輯基礎。具體方法與技術則處于較低的層次,是在研究各階段中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術手段。具體方法的選擇必須與一定的研究方式相適應。關于如何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包括研究的立場、方位、視角、基本觀點,以及認識和解剖對象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邏輯程序。例如,中國的社會學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方法論是一種工具理論,它只涉及科學發(fā)現(xiàn)與檢驗的原理和邏輯而不涉及具體的事實;學科理論則是包含經驗事實的實質理論。方法論也不同于研究方式與具體方法,它是對研究方式方法一般原理的系統(tǒng)探討與評價。①有關社會與人類行為的知識問題。如是否有真實、客觀的社會知識?社會學研究能否獲得客觀真理?通過何種途徑或來源才能獲得這種真理?判斷真理的標準是什么?②社會現(xiàn)象的性質問題。如社會現(xiàn)象是否與自然現(xiàn)象有本質區(qū)別?是否存在客觀的社會規(guī)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是什么?③社會研究的性質問題。如社會研究是旨在發(fā)現(xiàn)普遍的因果規(guī)律,還是試圖說明或闡釋歷史事件的獨特性?如何建立社會學理論,即如何才能把有關經驗事實的知識組織在一個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之中?社會學理論是否具有階級性?研究者本人的價值判斷是否會影響研究結論的客觀性?④研究方法的問題。如發(fā)現(xiàn)與檢驗真理的邏輯方法是什么?社會學研究中應采用哪些方式或方法?各種研究方法有哪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與自然科學方法有哪些異同?如何搜集與分析資料?如何才能保證研究結論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像其他學科一樣,社會學方法論也是受哲學思想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方法論的指導原則。西方社會學的各個流派則依據各自的哲學思想提出方法論原則。由于指導思想的不同,社會學家們對方法論問題存在著各種對立的觀點。在哲學觀點上,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唯名論與唯實論、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在研究的思路上,有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客觀方法與主觀方法、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立。20世紀以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西方社會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反實證主義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現(xiàn)象學學派和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興起,極大地動搖了實證主義方法論在社會學中的地位。英國科學哲學家K.R.波普爾和美國科學史學家T.S.庫恩等人對科學方法論的貢獻,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一門學科的方法論既不是統(tǒng)規(guī)范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論同理論一樣,都是對科學研究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在實踐中發(fā)展變化的。同時,受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指貫穿于研究全過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會研究首先要根據研究課題和研究目的確定一定的研究類型,然后制定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案,選擇研究的實施方式??梢詮母鞣N角度來劃分。例如,依據課題的性質,分為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依據研究角度,分為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依據研究的邏輯模式,分為理論構建研究與理論檢驗研究;依據研究資料的性質,分為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等等。一般分為五個階段:課題選擇、研究設計、資料搜集、資料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但不同類型的研究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具體步驟上不盡相同,在每一階段中還有更具體的技術程序。對各種研究策略和程序加以選擇,并制定詳細的研究方案。研究設計最主要的任務是確定研究方法。在實證研究中,研究設計還包括對研究假設操作化,確定適當?shù)某闃臃椒?見抽樣調查)和測量方法(見社會測量)。實證研究的關鍵在于操作化,即把研究假設與概念轉換成可以進行經驗觀測的具體假設和指標的過程。①社會調查。通過調查搜集資料來考察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活動。調查可分為普查、抽樣調查和典型調查,其中抽樣調查是社會學研究中運用較廣泛的調查方法。②實驗。即通過人為地控制環(huán)境、情景和影響因素,然后操縱原因變量,考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社會研究中,實驗法主要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研究和小群體研究。③個案研究。是對少量社會單位如個人、團體、社區(qū)等,作長期、深入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和發(fā)展過程的方法。它包括對個人、群體的生活史或發(fā)展史的考察,對行為動機和社會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單位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的分析。個案研究常與長期的參與觀察相結合。④間接研究。是利用第二手資料考察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方式,也有人稱之為文獻研究。它包括歷史文獻的考據,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比較,統(tǒng)計文獻的整理與分析,理論文獻的闡釋,以及對文字資料中的信息內容進行數(shù)量化分析等等。間接研究方法常用于理論研究和社會變遷研究。研究方式是與一定的資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相聯(lián)系的,但一項研究中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和方法。具體方法與技術包括搜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方法,以及在研究各階段中使用的技術、手段和工具。搜集資料的方法資料的主要來源是觀察記錄、詢問記錄和文獻。搜集資料的方法主要有:①觀察法。是搜集第一手資料的最初步的方法,被各學科廣泛采用。觀察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兩類,直接觀察又可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②訪談法。通過交談、詢問來搜集被訪者的意見和看法,所獲得的資料內容一般都較豐富、深入(見訪問)。③問卷法。是搜集定量資料的主要手段,操作步驟為:通過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表格,請被訪者回答,然后將這種回答定量化,用以量度或評定被訪者的有關特征。通過量表與測驗獲得的資料也是一種定量化的測量記錄,該方法尤其適用于精確測量個人特征。近幾十年來,問卷法在社會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④文獻法。文獻資料是間接的、第二手資料,它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究者一般是通過查閱公開出版物和有關組織或個人的檔案來獲取。分析資料的方法資料可分為數(shù)據資料和文字資料兩大類。分析數(shù)據資料的主要方法是統(tǒng)計方法、數(shù)理方法和模擬法。分析文字資料的一般方法是比較法和構造類型法。所謂構造類型是指依據經驗或思辨從資料中抽象出理論概念,然后利用這種概念將所研究的社會現(xiàn)象劃分為各種類型,如權威類型、角色類型等。社會研究還使用各種特殊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結構分析、功能分析、社區(qū)分析、階級分析、角色分析等等。任何研究都離不開定性分析,但具體采用哪些分析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和理論假設決定的。研究的技術手段包括測量技術、調查技術、資料整理與加工技術,以及研究所需的工具、設備等等。例如,問卷和測驗表格的制作技術,間接測量個人心理的投射技術,觀測記錄儀器,實驗設備,錄音、錄相設備,電子計算機和統(tǒng)計技術等。社會學沒有統(tǒng)規(guī)范的方法。在這門學科的形成時期就呈現(xiàn)出方法的多樣性。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對象的多樣性,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學科來源的多樣性。社會學直接脫胎于社會哲學,但它的建立又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密切聯(lián)系。它在理論和方法上一直受到多學科和不同研究傳統(tǒng)的影響。形成時期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受到歐洲啟蒙運動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直接影響,他們主張建立一門類似自然科學的以研究社會發(fā)展為目的的科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A.孔德提出,這門學科應當采用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另一創(chuàng)始人K.馬克思則將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應用到社會發(fā)展的研究中,為社會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分析手段??茖W與實證精神的引入使社會學從社會哲學中獨立出來,社會研究從而擺脫了神學和經院哲學的思辨?zhèn)鹘y(tǒng)。早期的社會學基本上是沿著理論研究與經驗社會調查這兩個平行的、很少聯(lián)系的方向上發(fā)展的。在理論研究方面,不少社會學家們主要是借鑒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來發(fā)展社會理論,如H.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H.T.巴克爾、F.拉采爾等人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A.科斯特的人口決定論,J.-A.de戈比諾的種族人類學理論,P.von利林費爾德的“社會病理學”等。而另外一些社會學家或社會哲學家,如A.de托克維爾、W.狄爾泰、V.帕雷托、A.W.斯莫爾、C.H.庫利等人則運用哲學、歷史學、經濟學、心理學的方法來建立社會理論。多種學科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社會學的發(fā)展,同時又使社會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和研究傳統(tǒng)。到19世紀,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已得到很大發(fā)展。由于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發(fā)展迫切需要解決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由此促進了經驗社會調查的發(fā)展。早期以社會管理和社會改良為目的的社會調查是從17世紀英國W.配第的《政治算術》(1660)和法國政府的實地調查開始的。配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統(tǒng)計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首先運用定量方法來分析社會經濟與政治問題,并在研究中采用了統(tǒng)計分組法、圖表法和一些社會經濟指標。法國的B.柯爾柏最早將人口統(tǒng)計學用于行政管理。這些統(tǒng)計調查為19世紀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奠定了基礎。經驗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比利時的L.A.凱特萊和英國的C.布思。凱特萊認為社會現(xiàn)象具有統(tǒng)計規(guī)律性,因而將概率論和數(shù)理統(tǒng)計引入社會研究,并依據“統(tǒng)計均值”的概念提出“平均人”的概念,為研究集體行為和人群特征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布思的巨著《倫敦居民的生活和勞動》(17卷本,1889~1903)匯集了18年的實地調查成果。在布思之前,實地社會調查已在歐洲各國得到廣泛開展,如英國J.霍華德的監(jiān)獄調查、J.辛克萊的蘇格蘭教區(qū)普查、法國F.勒普累的家庭調查、A.帕朗—迪沙特萊的巴黎娼妓調查、德國G.蓋雷的工人生活狀況調查,以及人類學家L.H.摩爾根、E.B.泰勒等人的實地調查等等。布思借鑒和總結了以往社會調查的豐富經驗,在調查中采用了多種調查方法,如人口統(tǒng)計學方法、個案法、訪談法、觀察法、問卷法等等。19世紀社會學方法上的主要缺陷是,理論研究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經驗社會調查則缺乏理論的指導。發(fā)展時期理論研究與經驗社會調查的結合是以é.迪爾凱姆的<自殺論>(1897)為標志的。在《自殺論》中,迪爾凱姆建立理論假設──經驗調查──理論檢驗這一實證研究程序,他采用了多種統(tǒng)計技術,并將變量分析和多因素相關分析引入社會研究,為如何利用統(tǒng)計調查資料建立社會理論提供了范例。迪爾凱姆還試圖建立社會學方法的一般原則,他在<社會學方法的規(guī)則>(1895)一書中提出,社會研究最基本的原則是,把社會事實作為客觀事物來看待。這樣就能采用自然科學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科學研究。迪爾凱姆學派發(fā)展了孔德的實證主義,開創(chuàng)了客觀分析社會整體及其宏觀結構的實證研究傳統(tǒng)。在社會學方法論方面,德國的M.韋伯作出了顯著的貢獻。韋伯提出了社會學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區(qū)別,認為對社會現(xiàn)象雖然不能像對自然現(xiàn)象那樣作客觀的因果解釋,但是通過對行為的意義和動機的理解也同樣能認識社會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他所倡導的理解的社會學主張運用“理解類型”和“主觀(投入)理解”的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作出歷史的因果解釋。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5)就是運用這些方法進行歷史比較分析的典范。韋伯和迪爾凱姆的方法論思想確立了社會學在社會科學中的獨立地位。在他們之后,G.H.米德、B.K.馬林諾夫斯基、R.E.帕克、T.帕森斯等人在不同領域進一步發(fā)展了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20世紀以來,社會學的經驗調查方法逐步系統(tǒng)化、精確化。這主要得益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的發(fā)展和引進。社會調查技術的主要進展是:①統(tǒng)計調查方法更為完善,統(tǒng)計學的各種方法大量應用到社會研究中。例如,英國古典統(tǒng)計分析創(chuàng)始人R.費希爾的抽樣理論和英國現(xiàn)代統(tǒng)計學創(chuàng)始人K.皮爾遜的“相關系數(shù)”法,促進了抽樣統(tǒng)計調查、問卷調查和民意測驗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有助于處理和分析大量調查數(shù)據,并且使復雜的多變量統(tǒng)計分析成為可能。②借鑒和引入了心理學的實驗法和人格測驗方法等。實驗法在社會研究中起初運用于個人,后來又被美國社會學家R.F.貝爾斯、R.利克特等人用于研究小群體的互動關系和行為特征?;趯嶒灧ǖ乃枷?,社會心理學家J.L.莫雷諾所創(chuàng)建的社會計量法為測量群體內部的人際關系和結構特征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人格測驗被應用于精確測量人們的社會態(tài)度等方面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③實地調查技術的精密化、系統(tǒng)化。其主要表現(xiàn)是:問卷設計和測量技術的精確化;結構化的訪問、觀察方法的應用;由人類學和歷史學引入的參與觀察、個案研究、生活史研究、歷史文獻分析等方法的系統(tǒng)化;新式調查工具的應用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社會調查研究的數(shù)量化傾向日益明顯。P.F.拉扎斯菲爾德的《社會研究的語言》(1955)一書建立了較完善的調查數(shù)據分析方法,社會統(tǒng)計學和數(shù)理社會學的發(fā)展也為社會研究的數(shù)量化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社會理論的發(fā)展也日益取決于科學方法的應用。例如,路徑分析方法促進了社會階層、社會流動理論的發(fā)展,對策論和計算機模擬方法的引入推進了社會組織理論的發(fā)展。盡管社會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借鑒和引進自然科學方法,但是人文科學的方法在社會學研究中仍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對19世紀興起的理性主義思潮產生懷疑,對社會研究中實證主義方法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些社會學家試圖從現(xiàn)象學、語言學、語義哲學等學科中尋求更有效的分析手段或思想方法。H.加芬克爾的民俗學方法論就是這種嘗試之一,他強調對人和社會交往關系的主觀理解,主張通過日常觀察、思辨和闡釋來研究社會現(xiàn)象。從發(fā)展過程上看,社會調查技術的精密化,社會研究的數(shù)量化確實是社會學方法的主要發(fā)展方向,這種發(fā)展有助于精確地分析社會現(xiàn)象。但另一方面,歷史方法、哲學方法及其他人文科學的方法,在洞察事物本質、理解人及其行為意義方面仍然是不可取代的研究手段。楊國框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東華書局,臺北,1978。K.D.貝利著,許真譯:《現(xiàn)代社會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6。(K.D.Bailey,MethodsofSociɑlReseɑrch,TheFreePress,NewYork,1)R.布東著,黃連華譯:《社會學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4。(R.Boudon,LesMéthodesenSocioloɡie,PressesUnive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