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唆犯的性質_第1頁
論教唆犯的性質_第2頁
論教唆犯的性質_第3頁
論教唆犯的性質_第4頁
論教唆犯的性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教唆犯的性質一、概述教唆犯,作為刑法中一個獨特而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通過言語、文字、行為或其他方式,故意引起他人實施犯罪的人。其本質在于通過誘導、勸說或激發(fā)他人的犯罪意圖,進而促成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教唆犯的存在,不僅挑戰(zhàn)了社會道德規(guī)范,更對法律秩序構成了嚴重威脅。對教唆犯的性質進行深入探討,不僅有助于理解犯罪行為的動機與形成機制,而且對于完善刑事立法、指導司法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在刑法理論上,教唆犯的性質往往與其在犯罪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擔的刑事責任緊密相關。教唆犯不同于直接實施犯罪的正犯,也不同于在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從犯。教唆犯的獨特性在于其通過誘導他人犯罪,間接地參與了犯罪過程。對于教唆犯的性質,需要從其犯罪行為的特點、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以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教唆犯的性質,通過梳理相關刑法理論、司法實踐案例以及學術研究成果,深入探討教唆犯的認定標準、刑事責任承擔等問題。同時,結合我國刑事立法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對教唆犯的性質進行客觀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刑法理論的豐富與發(fā)展貢獻綿薄之力,為司法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與指導。1.教唆犯的定義與背景在探討教唆犯的性質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教唆犯的定義及其在刑法體系中的地位。教唆犯,簡而言之,是指故意使他人產生犯罪意圖并實施犯罪行為的人。這一概念在各國刑法中都有所體現,反映了法律對于犯罪行為背后推動力的關注和制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教唆犯的概念源遠流長。早在羅馬法中,就有關于“教唆犯罪”的規(guī)定。隨后,這一概念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在現代刑法體系中,教唆犯通常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犯罪形態(tài),與實行犯、幫助犯等概念相區(qū)分。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教唆犯的認定涉及到犯罪的構成要件和責任原則。一般來說,構成教唆犯需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主觀上具有教唆的故意,即明知他人可能因自己的教唆而實施犯罪行為二是客觀上實施了教唆行為,如勸說、誘導、慫恿等三是被教唆人實施了犯罪行為,且與教唆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教唆犯的存在反映了社會中的某些負面現象。例如,犯罪團伙的操縱者、網絡犯罪的幕后人等,他們通過教唆他人實施犯罪,從而實現自己的非法目的。這種現象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刑法對教唆犯的打擊顯得尤為重要。教唆犯的定義與背景揭示了其在刑法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進一步探討教唆犯的性質,以期為我國刑法理論的完善和司法實踐的發(fā)展提供參考。2.教唆犯在社會和法律中的重要性教唆犯的概念在法律體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性和正義性。法律不僅懲處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也針對那些在幕后策劃、煽動他人犯罪的行為者。這表明法律對于防止和打擊犯罪具有全面性和深入性,不僅關注犯罪行為本身,也關注犯罪行為的起因和推動力。教唆犯的界定和懲處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安全。教唆犯往往是犯罪網絡中的關鍵人物,他們通過心理操縱、利益誘導等方式,使他人實施犯罪行為。對這些人的懲處可以有效切斷犯罪鏈條,阻止?jié)撛诜缸锏陌l(fā)生,從而保護社會成員的安全和利益。再者,教唆犯的法律規(guī)定也反映了法律的預防和教育功能。通過對教唆犯的懲處,法律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不僅直接犯罪行為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促成犯罪的行為也同樣不可容忍。這有助于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促進社會成員遵守法律,從而預防犯罪的發(fā)生。教唆犯的認定和懲處也體現了法律的適應性和發(fā)展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犯罪形式的多樣化,法律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以應對新的挑戰(zhàn)。教唆犯概念的引入和發(fā)展,正是法律適應犯罪新形態(tài)的例證。教唆犯的法律規(guī)定還涉及人權和倫理的考量。在懲處教唆犯時,法律必須平衡懲罰犯罪和保護個人權利之間的關系,確保不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這也涉及到對犯罪動機和背景的深入分析,體現了法律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和考量。教唆犯在社會和法律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它不僅強化了法律的公平性和正義性,維護了社會秩序和安全,還具有預防和教育功能,展示了法律的適應性和發(fā)展性,同時也涉及人權和倫理的考量。深入理解和研究教唆犯的性質,對于完善法律體系和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段落從多個角度闡述了教唆犯在社會和法律中的重要性,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理解。3.文章目的與研究問題教唆犯的概念界定:我們需要明確教唆犯的定義和范圍,包括其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唆行為的構成要件:教唆行為是否需要具備特定的主觀意圖或客觀行為表現?如何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構成教唆?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教唆犯應承擔怎樣的刑事責任?其責任大小與被教唆者的行為結果之間有何關聯?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教唆犯與其他犯罪分子之間的關系如何?他們之間的責任分配有何不同?教唆犯的預防與控制:如何有效預防和控制教唆犯的出現?是否有相應的法律或社會措施可以采???二、教唆犯的性質教唆犯,作為刑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性質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從行為主體的角度來看,教唆犯是那些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圖的人,他們雖然不直接參與犯罪行為,但卻對犯罪的發(fā)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種行為的特點在于,教唆犯利用言辭、行為或者其他方式,誘導、勸說、鼓勵他人去實施犯罪。這種誘導行為可能是明確的、直接的,也可能是模糊的、間接的,但無論其形式如何,其目的都是為了引發(fā)他人的犯罪意圖。在探討教唆犯的性質時,我們需要注意到教唆犯與實行犯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實行犯是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他們的行為直接導致了犯罪結果的發(fā)生。而教唆犯則是通過誘導他人犯罪來實現自己的犯罪目的,他們的行為雖然間接,但卻對犯罪的發(fā)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教唆犯的性質在于,他們通過影響他人的行為,間接地參與了犯罪過程。教唆犯的性質還體現在其主觀惡性上。教唆犯不僅具有犯罪意圖,而且他們的犯罪意圖還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們希望通過誘導他人犯罪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他人犯罪。這種明知故犯的主觀惡性,使得教唆犯在刑法上被視為一種嚴重的犯罪類型。在刑法理論上,教唆犯的性質還涉及到其刑事責任的問題。由于教唆犯的行為對犯罪的發(fā)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他們在刑事責任上應當與實行犯承擔相同的責任。由于教唆犯并沒有直接實施犯罪行為,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對其刑事責任的認定和處罰往往會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教唆犯的性質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他們通過誘導他人犯罪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其行為雖然間接但卻對犯罪的發(fā)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教唆犯的主觀惡性和刑事責任問題也使得其在刑法理論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教唆犯的犯罪動機與心理特征外在動機:分析社會環(huán)境、群體壓力、經濟條件等外在因素對教唆犯的影響。動機的相互作用:討論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如何相互作用,共同驅使個體成為教唆犯。個性特征:描述教唆犯常見的個性特征,如操縱欲、缺乏同情心、沖動性等。認知偏差:分析教唆犯的認知偏差,如道德推脫、責任轉移等心理機制。情感狀態(tài):探討教唆犯的情感狀態(tài),如憤怒、挫敗感、對權威的反抗等。2.教唆犯的行為特征與表現形式定義與概念澄清:明確教唆犯的定義,區(qū)分教唆犯與其他犯罪類型(如從犯、正犯)的區(qū)別。法律視角下的角色:分析不同法系(如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對教唆犯角色的理解和規(guī)定。行為模式:分析教唆犯在犯罪行為中的具體行為模式,如誘導、策劃、提供資源等。直接與間接教唆:區(qū)分直接教唆(如明確指令)和間接教唆(如暗示、誘導)。公開與秘密教唆:分析公開教唆(如公開煽動)和秘密教唆(如私下策劃)的不同特點。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唆:探討網絡時代教唆犯的新形式,如網絡教唆、網絡煽動等。通過這個大綱,我們可以系統地探討教唆犯的行為特征和表現形式,為理解和處理相關犯罪提供理論支持。我將根據這個大綱撰寫相應的內容。3.教唆犯與主犯、從犯的關系教唆犯是指以勸說、利誘、授意、慫恿、收買、威脅等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罪意圖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實施犯罪的人。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并非固定,而是取決于其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例如組織、策劃、指揮犯罪活動,或者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那么教唆犯就應當被認定為主犯。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對于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唆犯,應當按照主犯的處罰原則進行處罰。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只起到了次要或者輔助作用,例如提供犯罪工具、幫助實施犯罪等,那么教唆犯就應當被認定為從犯。根據刑法的規(guī)定,對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輔助作用的教唆犯,應當按照從犯的處罰原則進行處罰,即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刑法對教唆犯還有一些特殊的規(guī)定。例如,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這是因為未成年人的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容易受到教唆而實施犯罪行為。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角色和地位,取決于其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如果教唆犯起到了主要作用,就應當被認定為主犯如果教唆犯只起到了次要或輔助作用,就應當被認定為從犯。同時,刑法對教唆犯還有一些特殊的規(guī)定,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適用。三、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應當與其教唆行為的嚴重性相適應。教唆行為的嚴重性不僅體現在其直接導致了他人犯罪的發(fā)生,更體現在其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和對法律權威的挑戰(zhàn)。在量刑時,應充分考慮教唆行為的惡劣程度,確保刑罰的適當性。教唆犯的刑事責任還應考慮其主觀惡性。教唆犯往往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這種故意表明了其對法律的無視和對他人權益的漠視。在量刑時,應充分考慮教唆犯的主觀惡性,確保刑罰的公正性。教唆犯的刑事責任還應考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教唆行為往往對犯罪的實施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在量刑時,應充分考慮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刑罰的合理性。教唆犯的刑事責任還應考慮其悔罪表現和社會危害性。教唆犯在犯罪后的悔罪表現以及其對社會的危害程度,是量刑時不可忽視的因素。對于真誠悔罪、積極賠償損失、減輕社會危害的教唆犯,可酌情從輕處理而對于拒不悔改、繼續(xù)危害社會的教唆犯,則應依法予以嚴懲。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應綜合考量其教唆行為的嚴重性、主觀惡性、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悔罪表現和社會危害性等因素。只有確保刑罰的適當性、公正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才能有效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和彰顯法律權威。同時,對于教唆犯的預防和打擊,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持續(xù)關注。1.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原則在探討教唆犯的性質時,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原則。教唆犯,即誘導、勸說、利誘他人實施犯罪的人,其刑事責任原則主要基于其行為對犯罪結果的影響及其在犯罪鏈條中的角色。根據刑法的基本原則,教唆犯應當對其教唆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這意味著,如果教唆犯成功地誘導他人實施了犯罪,那么教唆犯就應當被視為犯罪行為的共犯,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使被教唆的人最終沒有實施犯罪,教唆犯也可能因其教唆行為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為這種行為已經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構成了威脅。在確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時,還需要考慮其在犯罪鏈條中的角色。教唆犯往往扮演著“幕后黑手”的角色,他們雖然不直接實施犯罪,但他們的行為卻是犯罪行為得以發(fā)生的重要推手。在量刑時,應當充分考慮教唆犯在犯罪中的作用,以確保刑罰的公正和合理。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原則是以其行為對犯罪結果的影響及其在犯罪鏈條中的角色為基礎的。在確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時,應當充分考慮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對犯罪結果的影響,以確保刑罰的公正和合理。同時,也應當加強對教唆犯的打擊力度,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2.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范圍與程度在討論教唆犯的性質時,我們必須深入探討其刑事責任的范圍與程度。教唆犯,作為刑法中的一種特殊犯罪形態(tài),其刑事責任不僅涉及到對教唆行為本身的認定,更涉及到對教唆結果的評價與歸責。關于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范圍,應當從兩個層面進行理解。一是教唆行為本身的范圍,即教唆犯所實施的教唆行為必須指向具體的犯罪行為,且該教唆行為必須足以引起他人的犯罪意圖。二是教唆結果的范圍,即教唆犯應當對其教唆行為所引發(fā)的犯罪結果承擔刑事責任,無論該結果是否實際發(fā)生。關于教唆犯的刑事責任程度,這主要取決于教唆犯在犯罪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擔的角色。一般來說,教唆犯在犯罪中的作用越大,其刑事責任程度就越高。例如,如果教唆犯不僅提供了犯罪的動機和方法,還積極參與了犯罪的實施過程,那么其刑事責任程度就會比僅提供動機或方法的教唆犯更高。我們還需要考慮到教唆犯的主觀惡性程度。教唆犯的主觀惡性程度越高,其刑事責任程度也應當越高。例如,如果教唆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引發(fā)嚴重的犯罪結果,但仍然故意實施教唆行為,那么其主觀惡性程度就會比僅因輕率或疏忽而實施教唆行為的教唆犯更高。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范圍與程度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在確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時,我們應當綜合考慮教唆行為本身、教唆結果、教唆犯在犯罪中的作用以及教唆犯的主觀惡性程度等多個因素。只有我們才能準確評價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實現刑法的公正與公平。3.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與量刑在刑事法律體系中,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與量刑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教唆犯,作為犯罪行為的誘導者,其行為對于犯罪的發(fā)生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確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時,必須充分考慮其行為對犯罪結果的影響程度。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應以其教唆行為的實際危害程度為基礎。這意味著,如果教唆行為直接導致了嚴重的犯罪結果,教唆犯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教唆犯的主觀故意程度也應成為判斷其刑事責任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唆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誘導他人犯罪,卻仍然故意為之,那么其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將更為嚴重。在量刑方面,對于教唆犯的量刑應充分考慮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對犯罪結果的影響程度。如果教唆犯的行為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和犯罪結果,那么在量刑時應予以從重處罰。同時,量刑時還應考慮教唆犯的主觀惡性、犯罪動機、悔罪表現等因素,以確保量刑的公正和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確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與量刑時,應遵循罪刑法定原則,確保法律的適用公正、統一。同時,對于教唆犯的處罰也應與其實際犯罪行為相適應,避免量刑過重或過輕,以實現刑罰的目的和效果。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與量刑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在確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時,應充分考慮其行為對犯罪結果的影響程度、主觀故意程度等因素在量刑時,應綜合考慮教唆犯的行為社會危害性、主觀惡性、犯罪動機、悔罪表現等因素,確保刑罰的公正、合理和有效。四、教唆犯的預防與治理預防與治理教唆犯,無疑是社會法制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針對教唆犯的性質和特點,我們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預防與治理,以確保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與法律的公正實施。教育是預防教唆犯的第一道防線。我們應當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明白教唆他人犯罪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同時,也要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抵制教唆犯的影響。完善法律制度是治理教唆犯的關鍵。我們需要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教唆犯的構成要件和法律責任,使司法機關在處理教唆犯案件時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同時,對于教唆犯的刑罰力度也應適當加大,以體現法律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再次,加強社會監(jiān)督是預防教唆犯的重要手段。我們應當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對教唆犯的監(jiān)督和打擊,對于發(fā)現的教唆犯行為要及時舉報和處理。同時,媒體也應發(fā)揮其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對教唆犯行為進行曝光和譴責,以形成全社會共同抵制教唆犯的氛圍。提高司法公正是治理教唆犯的重要保障。司法機關在處理教唆犯案件時,應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確保案件的審理質量和效率。同時,對于教唆犯的改造和幫教工作也應加強,幫助他們重新回歸社會,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預防與治理教唆犯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需要從教育、法律、社會監(jiān)督、司法公正等多個方面入手,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有效預防和治理教唆犯,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1.社會預防與治理措施針對教唆犯這一特殊類型的犯罪,社會預防和治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從預防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加強對社會成員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使他們明確認識到教唆犯罪的危害性,自覺抵制和拒絕參與教唆犯罪活動。同時,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對青少年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防止他們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從治理措施來看,國家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教唆犯罪行為制定更為明確和嚴厲的處罰規(guī)定,以體現法律的威嚴和公正。同時,司法機關在處理教唆犯罪案件時,應堅持依法嚴懲與寬嚴相濟相結合的原則,根據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jié)、主觀惡性、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給予適當的刑事處罰。對于教唆犯罪的預防和治理,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支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預防和治理教唆犯罪需要我們從多個方面入手,加強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大司法打擊力度等,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預防和治理體系。只有才能有效遏制教唆犯罪的發(fā)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2.家庭預防與治理措施加強家庭教育:父母應當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關注其身心健康狀況,預防和制止其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行為。通過教育引導,培養(yǎng)未成年人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增強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之間應建立和諧、健康的家庭關系,避免沖突和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同時,家長應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為未成年人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關注未成年人的社交圈:家長應關注未成年人的社交圈,了解其朋友和交往對象的情況,避免其受到不良影響。同時,應教育未成年人謹慎交友,提高其對教唆行為的警惕性。及時發(fā)現和干預:家長應保持對未成年人行為的敏感性,及時發(fā)現任何可能的不良行為或犯罪傾向,并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這可能包括與學校、社區(qū)或專業(yè)機構合作,尋求幫助和支持。通過這些家庭預防與治理措施的綜合運用,可以有效減少教唆犯在家庭中的產生,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3.司法預防與治理措施在司法實踐中,對教唆犯的預防和治理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這不僅關系到個體和社會的安全,也涉及到法治精神的深入貫徹。我們要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從根本上預防教唆犯的產生。通過在學校、社區(qū)、媒體等各個渠道普及法律知識,讓人們明白教唆他人犯罪同樣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自覺抵制和遠離教唆行為。我們需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對教唆犯的打擊力度。在現行法律中,對于教唆犯的定罪和量刑標準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以確保司法公正和統一。同時,對于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教唆犯,應依法從重處罰,以體現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加強對教唆犯的調查取證工作,確保每一起教唆犯罪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打擊。同時,還應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打擊和預防教唆犯罪。我們要注重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和優(yōu)化,為公民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加強社會治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措施,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從而降低教唆犯產生的土壤。預防和治理教唆犯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從多個方面入手,采取綜合措施,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只有才能有效遏制教唆犯罪的發(fā)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五、結論教唆犯在犯罪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行為對犯罪的產生和完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認定教唆犯時,必須明確其在犯罪鏈條中的位置和作用,以確保罪責刑相適應。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應當根據其在犯罪中的具體作用來確定。這既體現了刑法的公正性,也符合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對于教唆犯,應根據其教唆的內容、方式、時間、地點等因素,綜合判斷其在犯罪中的具體作用,從而確定其刑事責任。對于教唆犯的處罰,應當遵循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在處罰教唆犯時,既要考慮其罪行的嚴重程度,也要考慮其犯罪后的態(tài)度和行為。同時,對于教唆犯的教育和改造也是不可忽視的方面,應當通過刑罰的執(zhí)行,促使教唆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積極改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教唆犯的性質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在認定和處理教唆犯時,我們應當遵循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明確其在犯罪中的作用和位置,確定其刑事責任,并依法進行處罰。同時,我們也應當重視教唆犯的教育和改造工作,促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積極改過自新,重新回歸社會。只有我們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1.總結教唆犯的性質、刑事責任及預防與治理措施教唆犯,作為一種特殊的犯罪形態(tài),其實質在于通過誘導、勸說、慫恿等方式,促使他人實施犯罪行為。其性質惡劣,不僅破壞了社會的法治秩序,更對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嚴重侵害。在刑事責任的認定上,教唆犯因其對犯罪行為的促成作用,往往被視為主犯,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預防與治理教唆犯,需從多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從根本上遏制教唆犯的產生二是加大對教唆犯的打擊力度,嚴格執(zhí)法,讓犯罪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三是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為易受教唆的人群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減少其犯罪的可能性。教唆犯的治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法治教育、嚴厲打擊和完善社會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共同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2.對未來教唆犯研究的展望與建議在深入研究教唆犯的性質之后,我們不禁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挑戰(zhàn)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未來的教唆犯研究,應當在深入理解現有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拓寬視野,尋求新的研究方法,以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法律問題。未來的研究應更加注重跨學科的合作。教唆犯的性質涉及心理學、社會學、法律學等多個領域,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教唆犯的心理動機、社會背景及其對犯罪行為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們打破傳統的研究框架,為教唆犯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未來的研究應更加關注教唆犯的社會危害性。教唆犯往往通過誘導、勸說等方式,使他人實施犯罪行為,其社會危害性不容忽視。研究教唆犯的性質時,應著重分析教唆犯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打擊教唆犯行為。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教唆犯的犯罪行為特征、犯罪動機以及犯罪心理等因素,為制定更加有效的法律政策提供理論支持。未來的研究還應關注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問題。在現行法律體系中,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往往與其所誘導的犯罪行為的性質、情節(jié)等因素有關。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準確認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的研究應深入探討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認定標準、量刑原則等問題,為司法實踐提供指導。我們建議在未來的教唆犯研究中,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體系、文化背景等差異可能導致對教唆犯性質的理解和處理方式有所不同。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成功經驗,共同推動教唆犯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未來的教唆犯研究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和機遇。我們期待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為預防和打擊教唆犯行為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參考資料:行政許可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申請,經依法審查,允許其從事某特定活動的行為。行政許可的性質是指對行政許可的內在基本屬性的界定,是把握行政許可概念、功能、適用范圍及正確實施的重要基礎。行政許可的性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以書面形式賦予相對人某種權利或資格的一種行政行為。從實踐來看,許可并非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必須由相對人提出申請,行政機關才能予以許可。這種申請相對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來說,是被動性的,而對于行政機關來說,則是被動性的。行政許可的啟動必須由相對人申請,行政機關不能主動作出許可。只有當相對人提出了申請以后,行政機關才依法予以許可。這種申請體現了民意和公意,也體現了對相對人的尊重。法定性是行政許可最本質的屬性。這表現在:許可的設定主體和許可的實施主體都是法定的;法定的條件和標準是許可的前提;許可的具體內容由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來具體規(guī)定;許可的程序、步驟、形式等都必須按照法定要求進行。行政許可是在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內部關系上作出的,它對管理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影響是外部性的。這是與內部管理行為的主要區(qū)別。如制定內部工作制度、發(fā)布內部規(guī)章制度、調整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活動等,都屬于內部行為。授益性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將使相對人獲得一種優(yōu)惠、福利或利益。具體來說,是指行政機關通過作出同意或批準的裁量決定,給相對人增加某種權利或減少某種義務的利益。如賦予公民某種資格,減免稅收等都是增加利益的體現。禁止某些活動或行為、限制某些要求則是不給利益的表現。要式是指必須具備法定的形式。行政許可作為一種法律行為,原則上應當采取書面形式。之所以強調采取書面形式,主要是為了明確法律責任,防止產生混亂和出現漏洞。任何一項行政許可,只有依一定地域內的法律才得以產生并在該地域內受到法律保護。所謂地域內的法律,通常是指構成一個社會、國家主權管轄區(qū)域范圍的整個法律體系。它包括該國制定實施的憲法、法律、法規(guī)等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也包括該國加入并以批準的國際條約和規(guī)約。高權性又稱高限性、高密度約束性,是指被許可的權利或資格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和約束。具體表現在:第一,許可的內容直接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不允許當事人任意而為;第二,許可的條件和標準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不能隨意降低標準或條件;第三,法定的許可程序必須遵守,當事人不能隨意變更;第四,許可的內容和范圍必須公示,使公眾了解和監(jiān)督;第五,對許可決定的審查和監(jiān)督受到法律的嚴格約束。第二十九條【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對教唆對象的限定,涉及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關系。如果采取極端從屬性說,則教唆行為的對象必須是有責任能力的人。如果采取限制從屬性說,則教唆對象可以是無責任能力的人;但這里的無責任能力的人,也必須是有一定規(guī)范意識的人,如果教唆像幼兒或高度的精神病患者這樣的缺乏規(guī)范意識的人犯罪,則應以間接正犯論處。教唆對象原則上必須是實際具有責任能力的人,但不必是達到法定年齡的人。換言之,雖然沒有達到法定年齡,但事實上具有責任能力的人,也能成為教唆對象。另一方面,就真正身份犯而言,在被教唆者具有特殊身份卻又具有責任阻卻事由的情況下,仍應肯定教唆犯的成立。例如,乙通過篡改年齡,在不滿16周歲時就成為警察。甲教唆不滿16周歲的警察乙刑訊逼供,乙接受教唆實施刑訊逼供行為的,對于甲應認定為刑訊逼供罪的教唆犯,而非間接正犯。一般認為,教唆行為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可以確定被教唆者的具體范圍);但特定并不意味著只能對一人教唆,對特定的二人以上實施教唆行為,也能成立教唆犯。如果唆使的對象不特定,則叫“煽動”;煽動是比教唆更為緩和的概念。由于教唆行為的特點是使他人產生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的意思,故在被教唆者已經產生了該意思的情況下,不可能再成立教唆犯,只能成立幫助犯。在B有犯甲罪的決意時,A教唆B實施乙罪的,A仍然成立乙罪的教唆犯。同樣,在B打算將來實行犯罪,而A唆使B現在實行犯罪的,也成立教唆犯(但反過來的情形不成立教唆犯)。在他人具有附條件故意的場合,原本并不具備條件,但行為人創(chuàng)造條件或者謊稱具備條件,使他人故意實現構成要件的,也宜認定為教唆犯。例如,丙欠甲的債,甲對乙說“你去問丙是否還債,如果不還債,我就關押他的妻子。”乙明知丙會立即還債,但仍然對甲說“丙不還債”,于是,甲關押了丙的妻子。甲是非法拘禁罪的直接正犯,乙是非法拘禁罪的教唆犯。成立教唆犯,必須有唆使他人實行犯罪的教唆行為。教唆行為必須引起他人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的意思,進而使之實行犯罪。行為人故意地導致他人實施過失犯罪的,原則上成立間接正犯。需要說明的是,成立教唆犯,雖然以被教唆者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為前提(限制從屬性說),但并不以被教唆者產生犯罪故意為前提。換言之,雖然要求教唆行為引起了被教唆者產生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的意思,但不意味著必須使被教唆者產生了犯罪的故意。例如,甲教唆乙說:“丙是壞人,你將這個毒藥遞給他喝?!币覅s聽成了“丙是病人,你將這個土藥遞給他喝”,于是將毒藥遞給丙,丙喝下毒藥后死亡,但乙并無殺人故意(“土藥案”)。如果要求教唆行為引起被教唆者的犯罪故意,那么,由于甲沒有引起乙的殺人故意,甲不成立教唆犯。另一方面,盡管甲在不法層面是間接正犯,但對甲也不可能以間接正犯論處,因為甲不具有間接正犯的故意,僅具有教唆的故意。于是,甲不成立任何犯罪。(73]這種結論顯然不妥當。事實上,乙實施了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其實施該行為的意思是由甲的教唆行為引起的,甲當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再如,A為普通公民,B為國有公司出納(國家工作人員),二人關系密切。A謊稱購房需要首付,唆使B將公款挪給自己使用,并謊稱兩周后自己的定期存款到期,即可歸還。B信以為真,便將公款50萬元挪出交給A。A使用該公款販賣毒品獲利后,兩周內將50萬元歸還給B所在的國有公司(“無身份挪用案”)。根據刑法第384條的規(guī)定,如果B知道A使用該公款販賣毒品,B不僅成立挪用公款罪,而且成立販賣毒品罪的共犯。B對于A使用50萬元販賣毒品的事實并不知情,且誤以為A將公款用于購房,沒有認識到A利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與營利活動,所以,B既不具有販賣毒品的故意,也不具有挪用公款罪的故意。概言之,A的行為客觀上引起了B實施挪用公款的行為,但沒有引起B(yǎng)挪用公款罪的故意。反過來說,B的行為在客觀上仍屬于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只不過其沒有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的故意而已。如果要求教唆行為引起被教唆者的犯罪故意,那么,A不成立挪用公款罪的教唆犯,因為他沒有引起B(yǎng)挪用公款罪的故意。或許有人認為,A成立挪用公款罪的間接正犯。這種觀點并不成立。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在真正身份犯的場合,只有具備身份的人才可能成為正犯。在此案中,A雖然有間接正犯的故意與利用行為,但因為缺乏間接正犯的身份,而不可能成立間接正犯。教唆行為的方式沒有限制,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還可以是示意性的動作(如使眼色、做手勢)。教唆行為的方法也沒有限制,如勸告、囑托、哀求、指示、引誘、慫恿、命令、威脅、強迫等。但如果威脅、強迫導致被教唆者喪失意志自由時,則成立間接正犯。至于教唆行為是明示的、還是暗示的,也不影響教唆行為的成立。概言之,只要使他人產生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的意思,就屬于教唆行為。教唆行為的成立不要求教唆者與被教唆者之間具有精神聯系、交流動作或者不法串通,更不要求教唆者支配行為計劃。教唆行為必須是唆使他人實施較為特定犯罪的行為。讓他人實施所謂不特定犯罪的,難以認定為教唆行為。只要所教唆的是較為特定的犯罪,即使該犯罪的對象還不存在,而是以出現對象為條件的,也不失為教唆行為。例如,教唆懷孕婦女在分娩后殺死嬰兒的,也成立教唆行為(只有當婦女開始實施殺嬰行為時,教唆者才成立教唆犯)。另一方面,教唆行為的成立不要求行為人就具體的犯罪時間、地點、方法等做出指示。唆使行為只要引起他人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就是一種教唆行為(也可謂不法層面的教唆犯)。成立違法且有責意義上的教唆犯,還必須有責任,因而必須有教唆故意(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教唆故意的內容是相當復雜的問題,關鍵在于,是否要求教唆犯明知并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又與未遂的教唆相聯系。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教唆犯的故意內容是,認識到自己的教唆行為會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意圖進而實施犯罪,以及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人實施犯罪行為及其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如果嚴格堅持這一觀點,則前述未遂的教唆不成立教唆犯。在本書看來,上述問題同時包含了教唆犯的故意以及所教唆的行為是不能犯還是未遂犯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如果教唆者所唆使的行為是不能犯,則不問教唆者的故意內容如何,均不成立犯罪。第二,如果教唆者所唆使的行為是可能導致結果發(fā)生的未遂犯,則需要判斷教唆犯是否具有教唆犯罪的故意??梢钥隙ǖ氖?,既然故意犯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那么,如果能夠肯定教唆者并不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就不應認定為犯罪。如果被教唆者按照教唆者教唆的內容所實施的行為仍然具有導致結果發(fā)生的危險性,則難以否認教唆者具有犯罪故意,而應以教唆犯論處。此外還要考慮到的是,是否指示犯罪方法以及指示何種犯罪方法,并不影響教唆犯的成立;教唆行為通常引起被教唆者實施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的意思,而將實施違法行為的具體問題交由被教唆者決定;在被教唆者產生了實施違法行為意思的情況下,即使教唆犯原本指示的是難以甚至不能導致結果發(fā)生的方法,但被教唆者完全可能改變方法直至發(fā)生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不得免除教唆犯的責任。例如,甲教唆乙殺害A,乙在尋找A的過程中遇見了自己的仇人B,進而殺害B的,乙對B的死亡承擔故意殺人既遂的責任,但甲不承擔故意殺人既遂的責任,因為甲的教唆行為與B的死亡結果之間不具有因果性。由于乙已經開始實施了殺害A的預備行為,故甲僅負殺人預備的責任。如教唆他人犯搶劫罪的,定搶劫罪;教唆他人犯放火罪的,定放火罪。應當同時考慮教唆犯的從屬性質以及認識錯誤問題。如果被教唆者對被教唆的罪產生誤解,實施了其他犯罪,或者在犯罪時超出了被教唆之罪的范圍,教唆犯只對自己所教唆的犯罪承擔責任。例如,甲教唆乙實施搶劫行為,但乙到達現場后只實施了盜竊行為的,對甲只能認定為盜竊罪。反之,A教唆B實施盜竊行為,但B實施了搶劫行為的,對A仍應認定為盜竊罪。(三)當刑法分則條文將教唆他人實施特定犯罪的行為規(guī)定為獨立犯罪時(所謂共犯的正犯化),對教唆者不能依所教唆的罪定罪,而應依照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定罪,不適用刑法總則關于教唆犯的規(guī)定(參見刑法第104條第2款)。(四)教唆犯教唆他人實施幾種較為特定犯罪中的任何一種犯罪時,對教唆犯按被教唆者具體實施的犯罪定罪。例如,甲教唆乙對丙實施財產犯罪,言明使用盜竊、搶奪、詐騙、搶劫方法均可。如果乙實施了盜竊罪,則對甲也定盜竊罪;如果乙實施了搶奪罪,則對甲亦定搶奪罪。如果乙沒有實施上述犯罪,根據教唆犯從屬性原理,對甲不能以教唆犯論處?!敖趟羲朔缸锏?,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痹诒唤趟粽邔嵤┝吮唤趟舻淖镆蚨c教唆犯成立共同犯罪(包括既遂與未遂)的情況下,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就以主犯論處;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則以從犯論處(在個別特殊情況下,教唆犯也可能是脅從犯,應以脅從犯論處)。將教唆犯一概視為主犯或一概視為從犯的觀點,有悖刑法規(guī)定。司法實踐一概將教唆犯作為主犯、對教唆犯的量刑重于正犯的做法,產生了諸多弊害,應當杜絕。即使對教唆犯以主犯論處時,在相同條件下,對教唆犯的量刑也應當輕于正犯。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在被教唆的人只是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的情況下(以處罰犯罪預備為前提),教唆犯與被教唆者成立共同犯罪,對教唆犯適用本規(guī)定的同時,還應適用刑法第22條第2款?!敖趟舨粷M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边@是因為選擇不滿18周歲的人作為教唆對象,既說明行為人的非難可能性重,又說明教唆行為本身的腐蝕性大,危害程度嚴重,理應從重處罰。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是上述規(guī)定的政策理由。其中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包括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如教唆13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蛟S有人認為,這種情形屬于間接正犯,不應當適用教唆犯的規(guī)定。其實,即使肯定這種行為成立間接正犯,但由于間接正犯與教唆犯并不是對立關系,相反應當認為這種情形的間接正犯也完全符合教唆犯的成立條件,故應當對其適用上述規(guī)定。否則,會導致刑法的不協調?!叭绻唤趟舻娜藳]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根據共犯從屬性立場,這種情況屬于未遂犯的教唆犯。例如,甲教唆乙殺人,乙著手實行殺人但未得逞(未遂犯)。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適用刑法第29條第1款,判斷教唆犯甲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教唆犯甲適用刑法第29條第2款,對于正犯乙則適用刑法第23條。2007年4月8日凌晨1時許,被害人徐某在送其女友閆某回天津開發(fā)區(qū)時,與閆某同租一室的吳某因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吳某被打。被告人吳某系吳某的妹妹,也同住該室。在得知吳某被打后,吳某遂打電話聯系其朋友,即被告人廉某,讓其幫忙教訓徐某一下,替其姐姐出氣。吳某又與徐某約定于當晚23時許在其住處樓下的小賣部見面,解決其姐姐被打一事。當晚20時許,廉某與被告人崔某和一個外號叫“小六”的人電話相邀出去玩耍,廉某又通知崔某和“小六”前往吳某的住處與其會合。當晚21時許,在徐某徑直來到吳某、吳某的住處并與二人又發(fā)生爭執(zhí)時,吳某遂聯系廉某趕快前來。在崔某、“小六”和廉某陸續(xù)來到該住處后,廉某先是踹了徐某一腳,二人便廝打起來。崔某、“小六”見狀遂上前伙同廉某毆打徐某。徐某被打后,持菜刀還擊。吳某見事態(tài)擴大便躲在一旁。其后,廉某持從現場拾起的菜刀砍擊徐某的左臂等處,“小六”持單刃刺器捅刺徐某。后三被告人逃離現場。徐某在被他人送往醫(yī)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公安機關于同年4月9日將吳某抓獲歸案,于同年5月11日將廉某、崔某抓獲歸案。經法醫(yī)鑒定,徐某系被他人用單刃刺器刺破肺臟以及菜刀砍擊左臂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天津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吳某僅因瑣事唆使他人實施傷害行為;被告人廉某、崔某又伙同他人故意傷害被害人身體,并致被害人死亡,其行為均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應依法予以懲處。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廉某、崔某、吳某犯故意傷害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指控罪名成立,應予支持。關于三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應負的罪責及地位、作用之問題,經查,在本案中,被告人吳某有唆使被告人廉某實施傷害被害人的故意,其雖辯稱未料到會發(fā)生致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但被告人吳某應當預見傷害行為一旦實行,往往無法控制,然而在其他共同犯罪人對被害人實行傷害行為時,其不僅不加勸阻、制止,而是躲在一旁,任憑事態(tài)發(fā)展,故傷害行為的實行及其后果對其而言并非意料之外,其唆使他人實施傷害的行為與故意傷害的實行行為及其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綜上,被告人吳某應對其他共同犯罪人故意實施傷害行為并致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負責。被告人廉某、崔某是共同傷害犯罪的實行犯,二被告人在伙同他人對被害人實施傷害行為時相互協力、彼此配合,亦均應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后果負責。其中被告人崔某伙同他人對被害人實施的身體強制行為,在客觀上為被告人廉某及他人順利實施對被害人的行兇行為創(chuàng)造了條件;被告人廉某手持菜刀砍擊被害人左臂等處,不僅作案手段殘忍,而且是直接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因之一。綜上,在對三被告人在共同傷害犯罪中所處的地位、對共同故意形成的作用、實際參與的程度、具體行為的樣態(tài)、對犯罪后果所起的作用等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被告人吳某應認定為從犯,被告人廉某、崔某應認定為主犯,但被告人廉某的罪行應重于被告人崔某。故關于辯護人所持對被告人吳某在致人重傷的法定刑幅度內量刑的辯護意見,法院雖不予采納,但對被告人吳某在認定其為從犯的基礎上依法予以減輕處罰;關于辯護人所持以被告人廉某持菜刀實施的砍擊行為是致被害人死亡的次要原因為由,建議對其從輕處罰的辯護意見,因未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法院不予采納;關于被告人廉某所持以其逃離現場時曾委托他人撥打對被害人的施救電話為由,請求從輕處罰的辯解意見,經查,被告人廉某在實施傷害被害人的行為后,不親自施以援手,卻徑自與其他同案犯逃離現場,棄被害人于危險境地而不顧,對此法院予以譴責,故此辯解意見亦不予采納;關于被告人崔某所持其不應對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負責的辯解意見,法院亦不予采納。鑒于三被告人均自愿認罪,又均系初犯,且均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故法院酌情對三被告人予以從輕處罰。據此,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四款,第二十七條,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被告人廉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被告人崔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被告人吳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該案宣判后,三被告人在上訴期間沒有上訴,公訴機關亦未提出抗訴。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不服附帶民事判決,提起上訴。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審被告人廉某、崔某、吳某伙同他人故意傷害被害人身體,致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應予處罰。原審判決認定三原審被告人犯故意傷害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審判程序合法。鑒于三原審被告人在原審法院判決后均未提出上訴,一審檢察機關未提出抗訴,故原審法院對本案刑事部分的判決已發(fā)生法律效力。同時認為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根據不足,不予支持。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對于概然性教唆,由于教唆犯的教唆內容比較籠統、不太明確,即使發(fā)生基本犯罪構成要件之外的加重結果,亦應認定未超出教唆犯的教唆范圍,教唆犯應與其他實行共犯對該加重結果承擔共同罪責,但對教唆犯的具體量刑應根據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進行考量。那種認為教唆犯即是主犯的觀點,不符合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司法實踐中應根據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對教唆犯的主從犯地位加以客觀認定。本案有兩個問題值得研討:第一,被告人吳某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是否應與其他共犯承擔共同罪責?第二,在本案合議過程中,就被告人吳某是否應認定為從犯的問題產生了分歧,有意見認為教唆犯是犯意制造者,不應認定為從犯。那么,就本案而言,被告人吳某是否應認定為從犯呢?第一,關于被告人吳某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加重結果是否應與其他共犯承擔共同罪責的問題,也即教唆犯與個別共犯的實行行為過度的關系問題。有學者認為,教唆犯僅對被教唆人所實施的基本犯罪行為負責,而對其造成的加重結果則不承擔責任。還有學者認為,如果教唆犯對加重結果有預見的,應負刑事責任。否則,對加重結果不負刑事責任。筆者認為,教唆犯是否應對基本構成要件行為之外的加重結果承擔責任,應從教唆犯的犯意入手并結合共同犯罪的原理進行考查。如果教唆犯對被教唆人有具體明確的教唆內容,對犯罪目標、程度等均有明確的指示,而被教唆人臨時起意超出了教唆犯的犯意范圍,原則上應按共同犯罪中的實行過限原則進行處理,教唆犯對被教唆人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圍的過限行為不承擔責任。但如果教唆犯對被教唆人超出教唆犯意范圍的行為可以預見或者知悉、了解而未加阻止的,因其主觀上持放任發(fā)生的態(tài)度,故也須與被教唆人承擔共同罪責;如果教唆犯教唆的內容比較籠統、不太明確,此種教唆內容比較概括的教唆即為刑法理論上所謂的概然性教唆。那么,對由于教唆犯的概然性教唆而使被教唆人產生了犯意,則無論被教唆人實施了基本構成要件行為還是發(fā)生了該行為之外的加重結果,均應視為沒有明顯超出教唆范圍,不應視為教唆過限行為,教唆犯均應對其他共犯的實行行為過度而引發(fā)的加重結果承擔共同罪責。第二,負共同罪責與具體量刑并不是一回事,故根據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具體量刑上仍可與其他實行犯有所區(qū)別。審判實踐中,對教唆犯的處罰往往存在教唆犯即是主犯的“教唆犯泛主犯化”之傾向,應引起充分重視。筆者認為,對教唆犯是認定為主犯抑或從犯,應根據具體案情進行綜合分析認定。在本案中,將被告人吳某認定為從犯是有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的。其一,將教唆犯認定為從犯的法律依據。依據我國刑法第二十九條的規(guī)定,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進行處罰。也就是說,教唆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應認定為主犯;如果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應認定為從犯。實踐中認為教唆犯是犯意的提起者,應認定為主犯的觀點是違背罪刑相適應原則的。根據我國刑法第二十六條和第二十七條之規(guī)定,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包括兩類:一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二是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指除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對共同犯罪的形成、實施與完成起決定或重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從犯也包括兩類: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對共同犯罪的形成與共同犯罪的實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為共同犯罪提供方便、幫助創(chuàng)造條件的犯罪分子,主要指幫助犯。綜上,筆者認為,對于本案教唆犯的主、從地位的認定,也應根據共同犯罪中主、從犯的認定原則,在對教唆犯在共同傷害犯罪中所處的地位、對共同傷害故意形成的作用、實際參與的程度、具體行為的樣態(tài)、對犯罪后果所起的作用等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或者從犯地位加以客觀地認定。其二,本案教唆犯認定為從犯的事實依據。本案的教唆犯即被告人吳某之所以應認定為從犯,主要是依據以下幾點理由:(一)從吳某對共同傷害故意的形成所起之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本案的事實是:吳某僅是唆使被告人廉某產生了傷害他人的犯意,至于被告人崔某和在逃同案犯“小六”是否為吳某唆使,或是在吳某唆使廉某產生傷害他人的犯意后,廉某又唆使了崔某和“小六”參與傷害犯罪,均沒有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F有的證據只能證明崔某和“小六”原本是想約廉某出去玩耍,在案發(fā)現場出手傷人,純粹是出于哥們義氣,偶然性、自發(fā)性地參與到廉某傷害他人的行為中,吳某在共同犯罪中充其量只不過是觸發(fā)了廉某的犯意,而崔某、“小六”與廉某共同實行傷害的故意并非由吳某促成。至此,吳某對共同犯罪故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打了折扣,也就是說,其對共同犯罪故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他二被告人伙同“小六”對被害人實行傷害行為時,主觀上是持直接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