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 》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詞誦讀《擬行路難(其四)》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人才之痛,時代之悲

——《擬行路難》品讀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把握詩歌內容。

2.通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把握詩歌中無法排解的愁情,理解作者面對命運的態(tài)度。

3.引導學生與時代同行,把握時代、珍惜當下、努力奮斗,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門閥制度下,命運不公的愁苦心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與時代同行,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過程】

視頻導入

說到中國的神話人物,我最喜歡的就是“哪吒”,通過影片《哪吒》了解一下。(視頻導入:“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雖然取材古典小說,但結合社會風貌注入了“掌握自己命運"的精神內核,刻畫了一個:吶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爭口號,從接受命運無常、奮力對抗命運不公,再到戰(zhàn)勝命中注定的“天劫"的立體人物形象“哪吒”,完成了從人生的落寞與無助到自我的探索與強大的升華蛻變,詮釋了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下的不屈抗爭。

而回望文學,李白寫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同樣是對不公的反抗,以及對自由和尊嚴的渴望。追溯回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詩人鮑照又會用《行路難》這個樂府舊題抒發(fā)怎樣的情感呢走近《擬行路難》感受人才之痛,體會時代之悲。

初讀詩歌,解讀題目

“行路難”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難》又是什么“擬"是什么意思

“行路難”:漢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擬":擬,摹仿,即學習模仿《行路難》寫的樂府詩。(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擬行路難》共18首,表現(xiàn)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再讀詩歌,感悟詩情

詩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內心情緒

(詩眼:最精練傳神的、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詩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置全詩、全聯(lián)或全句的字詞句。)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愁:“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清·沈德潛《古詩源》)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鮑照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下面我們圍繞“愁"字,對詩歌進行深入解讀。

“愁”1.因何而愁(詩句作答)

2.如何解愁(詩句作答)

3.結果如何(詩句作答)

1.因何而愁(詩人“愁"的根源)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思考:“命”指什么

(知人論世:作者簡介、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出身寒微(低級士族家庭),因家庭貧困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擅長寫樂府詩,風格俊逸,“元嘉三大家"之一。但空有才華,不被重用,憤憤不得志,做過小官,死于戰(zhàn)亂。

時代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將同一碗中的水傾倒在同一塊平地上,水卻會向東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流動,而不是流向一個方向:人生也是如此,生長在同一個世界的人,先天、后天也各有參差,這是命運注定的,怎么能夠因為既定的命運、注定的遭遇而發(fā)愁呢)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的流向取決于地勢一樣,人的境遇取決于門第。

水的流散由于地勢高低不同門第高下

生在寒門一輩子潦倒下沉

生在世族就算無才也可做官

(詩人以“水”比興,將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成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這形象地揭示出了現(xiàn)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抒發(fā)了詩人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憤!)

(詩人因為“命運”發(fā)愁,因為個人的際遇發(fā)愁。)

元嘉十二年,鮑照十九歲,創(chuàng)作《擬行路難十八首》組詩。歲末,鮑照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shù)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鮑照于是獻詩,劉義慶覺得其詩奇異,于是賜鮑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鮑照為臨川王國侍郎。

在最意氣風發(fā)的年紀,愁懷才不遇,愁碌碌無為,愁位卑人輕。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這是什么這是宿命論。似曾相識:

宿命論舉例:

“我們無力改變,只能做好自己";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們都是洪流中的一員,身不由己"

宿命論認為人的命運是在出生的那一刻決定好的,它傾向于討論人的命運你相信宿命嗎作者對宿命論持怎樣的態(tài)度

宿命論的提出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深深的無奈。

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xiàn)象,并渴望借此從“行嘆復坐愁"的苦悶之中求得解脫。

當然,在時間的洪流中也有把握時代與個人命運的: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歐陽修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讓命運所壓倒。--貝多芬

一個人的命運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培根

命運乃人為而非天定,為什么作者卻屈服于這樣的命運,而不是努力去改變命運

東晉王氏王凝之,字叔平,書圣王羲之次子,中書令王獻之的兄長,曾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太守。謝道韞的丈夫,謝安女婿。任會計太守時,孫恩造反,兵臨會稽城下,王凝之不出兵也不設防備,白天在道室禱告。官署請求出兵,凝之說:我已經向大仙請示,借了數(shù)萬鬼兵駐守各個要塞,不用擔心反賊。十一月甲寅,孫恩陷會稽,被殺,其子女全部遇難。

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聽說反賊已經殺到城下,鎮(zhèn)定自若,命令婢女抬著自己的轎子,在家門外自己親自用刀殺掉幾個賊兵,后被俘。

無能昏庸之人占據高位,有才有志之人卻居下流。

2.如何解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安能行嘆復坐愁:字面:應學會自我寬慰實際:反問中蘊涵不平

(“安能行嘆復坐愁”一句表現(xiàn)了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

此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能成天自嘆悲愁,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反問語言中蘊涵著不平之氣。社會的不公平,際遇的不如意,詩人在憤怒的控訴中又無可奈何,只能轉而自我安慰。)

(從“人生亦有命"這一句來看,詩人似乎接受了認命的說法。但從“安能行嘆復坐愁”來看,作者是不認命的?!鞍材?是一個反問句,詩人用反問的手法提出了對“人生亦有命”的質疑,因此“人生亦有命"其實是反諷的筆法,表現(xiàn)了詩人對士族門閥的壓迫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社會現(xiàn)實:無能昏庸之人占據高位,有才有志之人卻居下流

詩人自寬:以酒精麻木自我,選擇沉默(面對無能為力的社會現(xiàn)實,詩人選擇自寬,選擇以酒精麻木自我,選擇沉默。)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作者想要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聲,也因“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了。流露出詩人此刻內心深沉濃重的愁苦悲憤。

如鯁在喉:意為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此兩句運用反問的手法,表現(xiàn)詩人面對社會的黑暗、人間的不平,才華無法施展,抱負難以實現(xiàn),不可能無動于衷,無所感慨的心態(tài)。行詩至此,詩人心中的憤懣和全詩的情緒已累計到最大的密度,而令人意外的是,緊接著的是的卻是一句低聲沉吟:“吞聲躑躅不敢言!”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痛苦。)

(“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兩句運用了設問?!柏M無感”,是詩人面對社會的黑暗,宣泄了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的內心憤懣;“不敢言"則表達了詩人面對社會現(xiàn)實對寒微士人的壓抑,只能忍氣吞聲?!柏M無感”和“不敢言"可以看出詩人已經到了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難進的地步了。)

3.結果如何:詩人真的認命嗎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種憤懣無奈不會隨著詩人的自我寬慰而消失,而是會郁結于心,越發(fā)沉重。真正認命,詩人便不會寫詩排遣愁緒,真正認命,詩人便不會“豈無感”,真正認命,便不會“吞聲躅"。

詩人不是不想反抗命運,而是無法反抗命運。他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對抗龐大的世家,就如蚍蜉撼樹,以卵擊石。這是面對世事的無力,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

是個人無法改變世界丑惡的渺小無助,卑微弱小。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眱删浔磉_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末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人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加上之前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稿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上文中詩人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達到頂點。)

明晰詩歌主旨

行路難是沉重的:人生之路、仕途之路、世俗之路,艱險坎坷,難以遠行。

(行路難"字面意思和深層象征意味

字面:道路難行。深層:人生之路(仕途)艱險坎坷,才華埋沒,壯志難酬。)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悲憤無奈

本文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懷才不遇,抒發(fā)愁苦的感嘆,表達了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

(作者情感由“屈從”到“不平"再到“認命”到“借酒澆愁,唱歌斷愁’再到“無可奈何"。本文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懷才不遇,抒發(fā)愁苦的感嘆,表達了深感世路艱難激發(fā)起的憤慨不平之情。整首詩塑造了一位滿懷郁結,舉杯消愁卻大放悲聲、忍辱負重而又悲愴難抑的詩人形象。)

(情感變化:不平之氣(以水起興):寬慰克制(人生有命):悲憤難抑(酌酒歌難):矛盾痛苦(豈無感不敢言)。)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鮑照的結局是人才之悲,更是時代之痛!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總是息息相關,“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歌。面對困境,鮑照被迫選擇愁到一蹶不振,他的結局是人才之悲,更是時代之痛!陶淵明果斷選擇獨善其身、歸隱田園,李白則選擇繼續(xù)勇往直前,“直掛云帆濟滄海"。面對人生困境,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盡相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同學們,為了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為了將來不被生活選擇我們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生活,讓我們暢談理想,與時代同行。)

暢談理想,與時代同行

莎士比亞曾說:“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jié)?!闭埬阏勔徽?生逢盛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該如何把握時代與個人命運

把握時代、珍惜當下、努力奮斗。

示例1:時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時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發(fā)展息息相關。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幸生于盛世,長于盛世,當樹立時代主人翁意識,挺擔當,不負人民,不負青春,不負時代,踔厲奮進,積極有為!

(示例2:對中國青年來說,今天,以生逢這個偉大時代為榮;明天,應該通過奮斗讓時代以自己為榮。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中國青年將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慶幸生活在這個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時代,經濟繁榮、文化多元、風氣開放,吾輩青年不要被所謂的“階層固化"論所嚇倒,堅信努力奮斗的的人,一定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對接高考,鞏固訓練

命運的極限永遠存在,不屈的挑戰(zhàn)卻不可須臾成缺?!疯F生《答自己問》試從思想情感,藝術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比較這兩首詩的異同。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樂觀自信;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憂憤不平,為何會有這種不同)

《行路難》其一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是李白遭受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時所寫。)

擬行路難(南朝)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對比項鮑照《擬行路難》李白《行路難》

詩歌體裁古體詩(樂府舊題)

寫作背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思想內容懷才不遇,悲愴苦悶懷才不遇,滿腹愁緒,但瀟灑自如,樂觀積極

時代特征魏晉的門閥制度壓制了人才的發(fā)展唐代開明的思想和繁盛讓人充滿希望

語言風格都深受樂府影響,語言清新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xiàn)深邃的詩意

藝術手法都采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

善用反問多用細節(jié)描寫和用典

原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

(情感的異同:

①相同:

都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苦悶抑郁,都表達了宦途的艱難。

②不同:

《擬行路難》雖有對命運的抗爭,但最后仍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痛苦;《行路難》雖表達壯志難酬的苦悶,但最后展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和樂觀。)

(1.時代影響詩人氣質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xiàn)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

鮑照生活的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鮑照雖才華橫溢,卻因出身寒門,生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

2.性格影響詩風

李白處世自信,性格豪邁,充滿激情,雖仕途坎坷,但仍樂觀自信;鮑照是充滿追求,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yè)等目標的渴望,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xiàn)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性格上多憤世嫉俗的深沉憂憤。)

(原因:思考:同樣是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