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第二十六講 嘔吐 (二)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7/32/wKhkGWY9oaaAHCg0AAGsCZDouek472.jpg)
![針灸學第二十六講 嘔吐 (二)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7/32/wKhkGWY9oaaAHCg0AAGsCZDouek4722.jpg)
![針灸學第二十六講 嘔吐 (二)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7/32/wKhkGWY9oaaAHCg0AAGsCZDouek4723.jpg)
![針灸學第二十六講 嘔吐 (二)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7/32/wKhkGWY9oaaAHCg0AAGsCZDouek4724.jpg)
![針灸學第二十六講 嘔吐 (二)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17/32/wKhkGWY9oaaAHCg0AAGsCZDouek47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學第二十六講嘔吐⑵
新疆醫(yī)科大學教案首頁
上次授課內容復習提問:
(一)、提問:
1、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診斷、病因病機、辨證分型。
2、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針灸治法、處方、方義及隨癥
配穴。
(二)、上次課內容梗概:
不寐、心悸、感冒、咳嗽、哮喘的診斷、病因病機、辨證分型;針灸
治法、處方、方義及隨癥配穴。
嘔吐
嘔吐(vomiting)是臨床常見病證,既可單獨為患,亦可見于多種疾病。古
代文獻以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干嘔。因兩者常
同時出現(xiàn),故稱嘔吐。
嘔吐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胃炎、胃擴張、幽門痙攣、胃神經官能癥、
膽囊炎、胰腺炎。
[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若氣逆于上則發(fā)為嘔吐。導致胃氣
上逆的原因很多,如風、寒、暑、濕之邪或穢濁之氣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
氣逆于上則發(fā)嘔吐;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肥甘,誤食腐敗不潔之物,損傷脾
胃,導致食滯不化,胃氣上逆而嘔吐;或因惱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
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使胃失和降而嘔吐;或因勞倦內傷,中氣被耗,中陽
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釀生痰飲,積于胃中,飲邪上逆,也可發(fā)生嘔吐。
【辨證】
L實證
主癥發(fā)病急,嘔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或伴寒熱。
兼見嘔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大便糖薄,頭身疼痛,胸院痞悶,喜暖
畏寒,苔白,脈遲者,為寒邪客胃;食人即吐,嘔吐酸苦熱臭,大便燥結,口干而渴,
喜寒惡熱,苔黃,脈數(shù)者,為熱邪內蘊;嘔吐清水痰涎,脫悶納差,頭眩心悸,苔白
膩,脈滑者,為痰飲內阻;嘔吐多在食后精神受刺激時發(fā)作,吞酸,頻頻曖氣,平
時多煩善怒,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
2.虛證噩
主癥病程較長,發(fā)病較緩,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兼見飲食稍有不慎,嘔吐即易發(fā)作,時作時止,納差便吸面色恍白,倦
怠乏力,舌淡苔薄,脈弱無力者,為脾胃虛寒。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和胃降逆,理氣止嘔。以手厥陰、足陽明經穴及相應募穴為
主。主穴內關足三里中脫
配穴寒吐者,加上脫、胃俞;熱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點刺
出血;食滯者,加梁門、天樞;痰飲者,加膻中、豐隆;肝氣犯胃者,加陽陵泉、
太沖;脾胃虛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脹者,加天樞;腸鳴者,加脾俞、大腸俞;
泛酸干嘔者,加公孫。操作足三里平補平瀉法,內關、中院用瀉法。配
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虛寒者,可加用艾灸。嘔吐發(fā)作時,可在內關穴行強刺
激并持續(xù)運針1~3分鐘。
方義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
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皖乃胃之募穴,理氣和胃止嘔。
2.其他治療
⑴耳針法選胃、噴門、食道、交感、神門、脾、肝。每次以3~4
穴,毫針刺,中等刺激,亦可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
(2)穴位注射法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穴位,用維生素B1和維生
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按語】
1.針灸治療嘔吐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藥物反應引起的嘔吐,亦可參照本
節(jié)治療。但上消化道嚴重梗阻、癌腫引起的嘔吐以及腦源性嘔吐,有時只能
作對癥處理,應重視原發(fā)病的治療。
2.注意飲食調節(jié)和情緒穩(wěn)定。
胃痛
胃痛(gastralga)又稱胃脫痛,是以上腹胃腔反復性發(fā)作性疼痛為主的癥
狀。由于疼痛位近心窩部,古人又稱"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
"等。《醫(yī)學正傳》說:"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院而實不在心也。
"后世醫(yī)家對胃痛與心痛有了明確的區(qū)分。胃痛病位在胃,而及于脾,與"真心
痛"發(fā)生于心系之病證有本質的不同,臨床應加以區(qū)別。
胃痛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蕩、胃腸神經官能癥、胃
粘膜脫垂等病,是各種原因導致胃粘膜剌激、受損或胃平滑肌痙攣所出現(xiàn)的
癥狀。
【病因病機】
胃痛發(fā)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
疼痛;或因飲食不節(jié),饑飽無度,或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氣機受阻,胃失和降引
起胃痛;肝對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惱怒抑郁,氣郁傷肝,肝失條達,橫逆犯胃,
亦可發(fā)生胃痛;若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yǎng),
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郁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
而致胃痛發(fā)作。總之,
胃痛發(fā)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
失于溫煦或濡養(yǎng),失養(yǎng)則痛。
【辨證】
1.實證
主癥上腹胃腕部暴痛,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饑時痛減,納后痛增。
兼見胃痛暴作,腕腹得溫痛減,遇寒則痛增,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
飲,或伴惡寒,苔薄白,脈弦緊者,為寒邪犯胃;胃脫脹滿疼痛,曖腐吞酸,嘈雜
不舒,嘔吐或矢氣后痛減,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胃脫脹滿,
脫痛連脅,暖氣頻頻,吞酸,大便不暢,每因情志因素而誘發(fā),心煩易怒,喜太息,
苔薄白,脈弦者,為肝氣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處,食后痛甚,或有嘔血便黑,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為氣滯血瘀。
2.虛證
主癥上腹胃脫疼痛隱隱,痛處喜按,空腹痛甚,納后痛減。
兼見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澹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脈
虛弱或遲緩,為脾胃虛寒;胃脫灼熱隱痛,似饑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結,
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shù),為胃陰不足。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和胃止痛。以足陽明、手厥陰經穴及相應募穴為主。
主穴足三里內關中院
配穴寒邪犯胃者,加胃俞;飲食停滯者,加下院、梁門;肝氣犯胃者,加
太沖;氣滯
血瘀者,加膈俞;脾胃虛寒者,加氣海、關元、脾俞、胃俞;胃陰不足者,
加三陰交、內
庭。
操作足三里用平補平瀉法,疼痛發(fā)作時,持續(xù)行針1~3分鐘,直到痛
止或緩解。內
關、中院均用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寒氣凝滯、脾胃虛寒者,
可用灸法。方義足三里乃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腑氣機,和
胃止痛。中脫為胃之募
穴,腑之所會,可健運中州,調理氣機。內關寬胸解郁,行氣止痛。
2.其他治療
⑴穴位注射法選中皖、足三里、肝俞、胃俞、脾俞。每次選2穴,
諸穴可交替使
用。以黃黃、丹參或當歸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1毫升,每日或隔日1
次。
⑵耳針法選胃、肝、脾、神門、交感、十二指腸。毫針刺用中等
強度,或用撤針埋
藏或用玉不留行籽貼壓。
【按語】
1.針灸對胃脫疼痛、上腹脹滿不適、暖氣、惡心等癥狀效果較好。
2.胃痛的臨床表現(xiàn)有時可與肝膽疾患及膜腺炎相似,須注意鑒別。
3.潰殛病出血在穿孔等重癥時,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
4.平時注意飲食規(guī)律,忌食刺激食物。
腹痛
腹痛(bellyache)指胃脫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fā)生的疼痛癥狀而言。
可見于多種臟腑疾患,如痢疾、泄瀉、腸癰、婦科經帶病證等,可參照施治。
腹部內有肝、膽、脾、胃、腎、大小腸、膀胱等臟腑,體表為足陽明、足少
陽、足三陰經、沖任、帶脈所過,若外邪侵襲,或內有所傷,以致上述經脈氣
血受阻,或氣血不足以溫養(yǎng)均能導致腹痛。腹痛多見于內、婦、外科等疾病,
而以消化系統(tǒng)和婦科病更為常見。
【病因病機】
寒濕暑熱之邪侵入腹中,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邪滯于中,氣機阻滯,不
通則痛。若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寒邪內阻,氣機阻滯可以引起腹痛。
若感受濕熱之邪,恣食辛熱厚味,濕熱食滯交阻,導致傳導失職,氣機不和,
腑氣不通,亦可引起腹痛?;蚯橹疽钟簦螝鈾M逆,氣機阻滯,或因腹部手術后、
跌仆損傷,導致氣滯血瘀,絡脈阻塞而引起腹痛。若素體陽虛,脾陽不振,氣血
不足,臟腑經脈失于溫養(yǎng),而作腹痛。尤其是足太陰、足陽明經別人腹里,足
厥陰經抵小腹,任脈循腹里,因此,腹痛與這四條經脈密切相關。
[辨證]
1、急性腹痛
主癥胃院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疼痛,發(fā)病急驟,痛勢劇烈,伴發(fā)癥
狀明顯,多為實證。
兼見腹痛暴急,喜溫怕冷,腹脹腸鳴,大便自可或清薄,四肢欠溫,口不
渴/J、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緊者為寒邪內積;
腹痛拒按,脹滿不舒,大便秘結或灌滯不爽,煩渴引飲,汗出/卜便短赤,舌
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者為濕熱壅滯;
脫腹脹悶或痛,攻竄,痛引少腹,得曖氣或矢氣則腹痛酌減,遇惱怒則加
劇,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澀者為氣滯血瘀。
2慢性腹痛
主癥胃脫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疼痛,病程較長,腹痛纏綿,多為虛
證,或虛
實兼夾。
兼見腹痛纏綿,時作時止,饑餓勞累后加劇,痛時喜按,大便潺
薄,神疲怯
冷,苔淡,薄白,脈沉細者為脾陽不振。
[治療]
1.基本治療
治法通調腑氣,緩急止痛。以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經及任脈
穴為主。主穴足三里中脫天樞三陰交太沖
配穴寒邪內積者,加神闕、公孫;濕熱壅滯者,加配陰陵泉、內庭;氣
滯血瘀者,加曲泉、血海;脾陽不振者,加脾俞、胃俞、章門。
操作太沖用瀉法,其余主穴用平補平瀉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寒證可用艾灸。
腹痛發(fā)作時,足三里持續(xù)強刺激1-3分鐘。
方義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中院乃腑會、胃之募穴,
天樞位于腹部,三穴可通調腑氣。三陰交調理足三陰經之氣血。肝經原穴太
沖,疏肝而通調氣機,通則不痛。
2.其他治療
(1)耳針法選胃、小腸、大腸、肝、脾、交感、神門、皮質下。每
次以2-4穴,疼痛時用中強刺激捻轉,亦可用撤針或王不留行籽按壓。本法適
用于急慢性腸炎引起的腹痛。
(2)穴位注射法選天樞、足三里。用異丙嚓和阿托品各崎克混合
液,每穴注入05ML藥液,每日1次。
[按語]
針灸治療腹痛效果較好,如屬急腹癥,在針灸治療的同時應嚴密觀察病
情變化,凡適應手術的急腹癥,應轉外科治療。
泄瀉
泄瀉亦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古人
將大便薄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者稱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
但以夏秋兩季多見。本證可見于多種疾病,臨床可概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
泄瀉兩類。
泄瀉多見于西醫(y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殛
性結腸炎、腸結核等。
[病因病機]
泄瀉病變臟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
不節(jié)、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
兩者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急性泄瀉,因飲食不節(jié),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
或暑濕熱邪,客于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
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fā)生泄瀉。
慢性泄瀉,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納、運化失職,
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而下;
或情志不調,肝失疏泄,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
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照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辨證】
1.急性泄瀉
主癥發(fā)病勢急,病程短,大便次數(shù)顯著增多/J、便減少。
兼見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腸鳴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舌淡,苔白滑,
脈遲者,為感受寒濕之邪;便稀有粘液,臟門灼熱,腹痛,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者,為感受濕熱之邪;腹痛腸鳴,大便惡臭,瀉后痛減,伴有
未消化的食物,曖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
2.慢性泄瀉
主癥發(fā)病勢緩,病程較長,多由急性泄瀉演變而來,便瀉次數(shù)較少。
兼見大便清薄,腹脹腸鳴,面色萎黃,神疲肢軟,舌淡苔薄,脈細弱者,
為脾虛;暖氣食少,腹痛泄瀉與情志有關,伴有胸脅脹悶,舌淡紅,脈弦者,為肝
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
沉細者,為腎虛。
[治療]
1.基本治療
(1)急性泄瀉
治法除濕導滯,通調腑氣。以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天樞上巨虛陰陵泉水分
配穴寒濕者,加神闕;濕熱者,加內庭;食滯者,加中脫。
操作毫針瀉法。神闕用隔姜灸法。
方義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理腸胃氣機。上巨虛為大腸下合穴,可運
化濕滯,取"合治內腑"之意。陰陵泉可健脾化濕。水分利小便而實大便。
(2)慢性泄瀉
治法健脾溫腎,固本止瀉。以任脈及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主
穴神闕天樞足三里公孫
配穴脾虛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沖;腎虛者,加腎俞、命門。
操作神闕用灸法;天樞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公孫用補法。配穴按
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灸神闕可溫補元陽,固本止瀉。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理腸胃氣
機。足三里、公孫健脾益胃。
2.其他治療
(1)穴位注射法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
BE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針法選大腸、胃、脾、肝、腎、交感。每次以3-4穴,毫針刺,
中等刺激。亦可用撤針埋藏或用玉不留行籽貼壓。
[按語]
針灸治療緩慢性泄瀉效果較好,但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
腹瀉,則應采用綜合性治療。
痢疾
痢疾(dysenteE7)是夏秋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膿血為主癥。一般分為濕熱痢、寒濕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
痢5種類型。西醫(yī)學的急性細菌性痢疾、中毒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均可
參照本節(jié)論治。西醫(yī)學認為本病由痢疾桿菌引起,是以結腸性潰蕩性炎癥為
病理特點的腸道傳染病。
【病因病機】
痢疾多由飲食生冷、不潔之物,或感受暑濕疫毒所致。外邪與食滯阻礙
腸腑,氣機不利,大腸傳導功能失職,濕熱相搏,氣血阻滯,腸絡受損,而致下痢
膿血,形成濕熱痢;脾胃素虛,臟腑氣弱,而貪涼受寒,濕濁乘虛而入,以致寒濕
不化,形成寒濕痢;感受疫毒之邪,毒邪熏灼腸道,熱毒內盛,引動內風,蒙蔽清
竅,而成疫毒痢;濕熱蘊結中焦,脾胃失其升降功能,以致嘔惡不能食,為噤口
痢;若痢疾遷延日久,中焦虛弱,命門火衰,正虛邪戀,常因受涼或飲食不當而
反復發(fā)作,為休息痢。
【辨證】
主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中帶有粘液膿血,腹痛,里急后重。
兼見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惡寒發(fā)熱,心煩,口渴,舌
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為濕熱痢;痢下赤白粘凍,或純?yōu)榘變?,胃脫痞悶,喜暖?/p>
寒,頭身困重,苔白膩,脈濡緩者,為寒濕痢;發(fā)病急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鼠抗病毒抗原單克隆抗體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雙邊貿易合作策劃購銷協(xié)議書
- 2025年企業(yè)搬遷安置協(xié)議樣本
- 2025年萃取設備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金屬基耐磨復合材料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模稿
- 2025年企業(yè)調整策劃與和解合同
- 2025年度磚廠用地租賃合同
- 2025年企業(yè)績效管理改進協(xié)議
- 2025年交通事故責任補償合同樣本
- 2025年居家康復護理策劃協(xié)議標準文本
- 構造復雜煤層開采課件
- 新高考2024屆高三物理二輪復習策略講座
- 設計基礎全套教學課件
- 分條機作業(yè)指導書
- 中考英語必背單詞匯總手冊(打印版)
- 全世界各國的新年風俗
- 公開招標文件范本
- 第三單元為生活增添情趣第1課插花課件
-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 教育的目的主題班會ppt
- 兒童歌曲彈唱課程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