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師、有效教學、有效學習(東財大201210)_第1頁
有效教師、有效教學、有效學習(東財大201210)_第2頁
有效教師、有效教學、有效學習(東財大201210)_第3頁
有效教師、有效教學、有效學習(東財大201210)_第4頁
有效教師、有效教學、有效學習(東財大20121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有效教師、有效教學、有效學習

——職業(yè)學校教學改革問題的若干思考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桂春博士張桂春: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高等教育學會師范教育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分會常務理事等。聯系方式:0411—82158674(辦)chzhang@116029大連市黃河路850號引言:1.解題我們的學校教育為什么“低效”或者說“沒有效”?從幼兒園開始學英語,一直學到大學,卻不會英語,還要到“新東方”再重新學?從小就學計算機,一直學到大學,畢業(yè)后還要到“北大青鳥”、“東軟”重新學?從小學數學到大學數學、小學語文到大學語文……學校整天教學生“成人”“成事”,但到了社會還是不成人、不成事?這是為什么?2.“馬太效應”規(guī)則“馬太效應”: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遠門,臨走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去做生意。第一個仆人用一錠銀子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賺了5錠,于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把那一錠銀子一直包在手巾里保存的好好的。于是國王便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一錠銀子沒收,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p>

---《新約·馬太福音》社會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規(guī)則?!榜R太效應”規(guī)則的實質:“扶強不扶弱”。對“強者”是“錦上添花”,對“弱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俺槭菅a肥”,“逆向分配原則”。結果:一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二是代際效應(子女因父母“強”而“強”,因父母“弱”而“弱”,標志性口號——)?!岸朔▌t”:社會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20%的財富。社會資源的應然分配政策:一次分配按投入生產要素和貢獻率強制分配;二次分配應該關注“均等性”,彌補初次分配帶來的收入差距;三次分配搞最低保障。1978年前:扶弱不扶強。無效率。1978年后:扶強不扶弱。強調效率,效率優(yōu)先。職業(yè)教育如何做“強”?一、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的背景(一)問題成堆,地位弱勢1.教育機會“賣方市場”中的尷尬職教教育機會、教育產品的兩個供求矛盾:(1)教育機會供求指教育供給單位與作為教育需求方的個人(家庭)在教育機會上的買賣關系。教育機會的賣方市場:入學難、入學貴。普通學校的“擇校”熱不減;而職業(yè)教育機會卻是買方市場(盡管免費、就業(yè)承諾,招生依然困難。“窮人的教育”?。?。(2)教育產品供求指受過專業(yè)教育,具有一定人力資本(升學資本)的勞動力(畢業(yè)生)與社會需求(上一級學校招生)之間的供求關系。教育產品的買方市場:升學難,就業(yè)難。兩個供求矛盾相互激化,惡性循環(huán):“教育機會”供求矛盾的緩解(擴招)加劇了“教育產品”供求矛盾;“教育產品”供求矛盾的激化(失業(yè))又加劇了“教育機會”的供求矛盾(優(yōu)質教育機會的競爭更為激烈)。學校教師與校長的“雙重面目”:面對家長學生——;面對上級學校及用人單位——。2.兩個“假性”問題一是職業(yè)學校的“假性發(fā)展”問題;二是職業(yè)教育教師的“假性成長”問題。問題:職業(yè)教育的吸引力、“學校本位”的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模式和管理模式、校企合作的現實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適應性和發(fā)展性專業(yè)設置、課程重建、培養(yǎng)方式轉變、教學質量提高、社會聲望、生源競爭、市場競爭、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弱勢:義務教育抓“輟學率”;普通教育抓“升學率”;高等教育抓“就業(yè)率”;只有職業(yè)教育在抓“入學率”,足以見其“吸引力”。(二)教育系統內部競爭加劇1.學齡人口的變化我國各級教育學齡人口高峰期的變化:小學教育學齡人口(6—11歲):高峰期為1995—1999年,峰頂為1997年,達12915萬人,以后將持續(xù)下降。小學學齡人口的變化曲線:2019年達到最高峰值,約為11411.3萬人。初中教育學齡人口(12—14歲):高峰期為1998—2004年,年平均6652萬人,峰頂為2000年,達6935萬人,以后逐漸下降。2015年5391萬人,以后維持在5335萬人。高中教育學齡人口(15—17歲):高峰期為2002—2007年,年平均6700萬人,峰頂為2003年,達6924萬人。2015年為3886.8萬人,2016年開始回升,2019年達到5311.0萬人。高等教育學齡人口(18—21歲):高峰期為2006—2010年,年平均為8955萬人,峰頂為2007年,達9200萬人。2018年為低谷,約為6452.0萬人。2.教育機構的變化幼兒園:2000年全國共有幼兒園17.58萬所,比上年減少5300所;2011年16.68萬所,比上年增加1.22萬所。2000年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2244.18萬人,比上年減少82.08萬人;2011年在園幼兒3424.45萬人,比上年增加447.78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62.3%。2011年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149.60萬人,比上年增加19.07萬人。小學:1993年我國共有小學69.67萬所;2000年有小學55.4萬所;2010年共有小學25.74萬所;2011年共有小學24.12萬所,比上年減少1.62萬所。(銳減了約65.5%,與撤點并校政策與人口出生減少有關。)2011年招生1736.80萬人,比上年增加45.10萬人;在校生9926.37萬人,比上年減少14.34萬人;(1997年在校生為13995.37萬人,連續(xù)15年下降,減幅達29.07%)小學畢業(yè)生1662.81萬人,比上年減少76.83萬人。由于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小學校數、學生數繼續(xù)減少。2012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0—14歲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已經由2002年的22.4%下降到2011年的16.5%,“少子化”現象突出。初中:2000年全國有初中學校6.4萬所;招生數為2295.6萬人。2011年全國共有初中學校5.41萬所(其中職業(yè)初中54所),比上年減少773所。(較之1997年減幅達18.28%)高中階段學??倲担喝珖咧须A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yè)高中、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2004年共有學校31407所。2007年有31255所,比上年減少430所;2011年有學校27638所,比上年減少946所;招生:2011年招生1664.65萬人,比上年減少42.01萬人。在校學生:2011年在校學生4686.61萬人,比上年增加9.28萬人。毛入學率:2007年66%;2011年84.0%,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普通高中:2000年全國有普通高中1.46萬所;2011年為13688所,比上年減少370所。招生:2000年全國普通高中472.69萬人,2011年850.78萬人,比上年增加14.54高等學校:2002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003所;2011年為2762所,比上年增加39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409所(含獨立學院309所),比上年增加51所。成人高等學校353所,比上年減少12所。2011年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職(專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高校在校生:2000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為939.86萬人;2004年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達到2000萬人,在校生規(guī)模世界第一;2011年為3167萬人,毛入學率達到26.9%。

(美國高等學??倲?197所。其中4年制本科以上的高等學校2364所,即授予學士學位以上學位的學校,占56.33%;2年制社區(qū)學院及技術學院1833所,即授予副學士或??谱C書的學校,占43.6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85%以上。)高校招生增速:1977年招生21萬人,報考人數570萬,錄取比例4%。

2000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220.61萬人,2003年招生382萬人,2004年招生420萬人,2006年招生546.05萬人,2008年招生607.66萬人,報考人數超過千萬。2010年本??普猩?61.76萬人,比上年增加22.27萬人。2011年本??普猩?70多萬人。各項數字都是歷史新高。招生人數是30年前的30多倍。研究生教育:2010年全國共有797個單位可授予碩士學位,普通高校481個,科研機構等316個;2007年343個單位可授予博士學位,其中普通高校238個,科研機構和黨校等105個。200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26.89萬人;2011年全國招收研究生56.02萬人,比上年增加2.2萬人,增長4.09%;其中招收博士生6.56萬人,碩士生49.46萬人。在學研究生:2002年全國50.10萬人;2011年為164.58萬人,比上年增加10.74萬人,增長6.98%。其中在學博士生27.13萬人(1982年536人),碩士生137.13萬人。畢業(yè)研究生:2011年畢業(yè)研究生43.00萬人,比上年增加4.64萬人,比上年增長12.09%;其中畢業(yè)博士生5.03萬人,畢業(yè)碩士生37.97萬人。國外本碩博的大約比例:30︰10︰1。趨勢:多種類型并存,由學術性向職業(yè)性發(fā)展。曾經有一個計劃,未來五年再增加100萬,在讀規(guī)模達到180萬人。高等教育大省、強省與弱?。喝珖胀ǜ叩葘W校1983所(2009年):江蘇122所(11所211學校)山東114所(3)廣東108所(4)湖南100所(3)安徽95所(3)河北91所(1)湖北89所(7)河南89所(1)遼寧87所(4)北京81所(24)四川79所(5)陜西77所(7)浙江77所(1)福建75所(2)江西72所(1)黑龍江70所(4)山西63所(1)上海61所(9)廣西59所(1)云南54所(1)天津45所(3)吉林45所(3)重慶43所(2)內蒙古39所(1)貴州39所(1)甘肅34所(1)新疆32所(2)海南16所(1)寧夏13所(1)青海8所(1)西藏6所(1)軍事系統院校(3)3.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狀況中等職業(yè)教育(包括普通中專、職業(yè)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2011年全國中等職業(yè)教育(包括普通中專、職業(yè)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共有學校13093所,比上年減少779所;招生813.87萬人,比上年減少56.5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8.89%;在校生2205.533萬人,比上年減少33.17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7.06%。專任教師88.89萬人,比上年增加1.04萬人。2011年全國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3753所,比上年減少185所;招生299.57萬人,比上年減少17.04萬人;在校生855.21萬人,比上年減少22.51萬人;畢業(yè)生270.23萬人,比上年增加5.59萬人。教職工43.50萬人,專任教師30.39萬人,比上年增加0.88萬人。2011年全國職業(yè)高中4802所,比上年減少404所;招生246.43萬人,比上年減少32.25萬人;在校生680.97萬人,比上年減少45.36萬人;畢業(yè)生217.80萬人,比上年減少12.40萬人。教職工40.67萬人,專任教師31.55萬人,比上年增加0.85萬人。2011年全國技工學校有2924所,比上年減少84所;招生163.90萬人,比上年增加4.88萬人;在校生430.42萬人,比上年增加8.37萬人;畢業(yè)生119.22萬人,比上年減少2.42萬人。教職工26.61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9.26萬人,增加0.20萬人。2011年全國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1614所,比上年減少106所;招生103.96萬人,比上年減少12.15萬人;在校生238.73萬人;畢業(yè)生53.09萬人,比上年增加4.29萬人。教職工8.13萬人;專任教師5.52萬人,比上年減少0.18萬人。2011年民辦中等職業(yè)學校2856所,比上年減少267所;招生95.74萬人,比上年減少17.54萬人;在校生269.25萬人,比上年減少37.74萬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年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12所,高職(??疲┰盒?276所。4.中小學校競爭的顯性目標教師:名師、有發(fā)展?jié)摿Φ母邔W歷者。生源:a.優(yōu)秀生源——智力、努力和定力;

b.有知識購買力的生源。經費:a.政府撥款;

b.社會資助;

c.學費和擇校費。品牌:學校聲望(入口的生源市場和出口的升學市場中的表現)。5.高校系統內部競爭帶來的不利影響高等學校的實然排序與競爭(2800所):(1)“985學?!保?9所):2所(清華、北大)優(yōu)先發(fā)展大學;7所(復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浙大、南大、哈工大)重點建設大學(C9聯盟);

30所(南開、武大、山大、大連理工等);(2)“211學?!保ü?12所;有73所),重點大學;(3)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二本學校;(4)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二本學校;(5)無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二本學校(1112所本科學校,包括三本);(6)職業(yè)技術學院、普通高等??茖W校(1276所);(7)成人高校、民辦高等學校(412所)。高等學校競爭的顯性目標:教師:大師、名師、有發(fā)展?jié)摿Φ母邔W歷者。生源:優(yōu)秀生源——智力、努力和毅力;有知識購買力的生源。經費:政府撥款;學費;社會資助。學科: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與重點學科權。課題:各級各類研究項目。品牌:學校聲望(生源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中的表現)。(三)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任務的挑戰(zhàn)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字工作方針:優(yōu)先發(fā)展,育人為本,改革創(chuàng)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1.職業(yè)教育的四個發(fā)展任務(第六章)(1)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十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是推動經濟發(fā)展、促進就業(yè)、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yè)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技能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協調發(fā)展的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yè)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政府切實履行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職責。把職業(yè)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促使職業(yè)教育規(guī)模、專業(yè)設置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統籌中等職業(yè)教育與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yè)教育投入。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堅持學校教育與職業(yè)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yè)教育基礎能力。制定職業(yè)學?;巨k學標準。完善符合職業(yè)教育特點的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yè)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建立健全職業(y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吸收企業(yè)參加教育質量評估。開展職業(yè)技能競賽。(2)調動行業(yè)企業(yè)的積極性(十五)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yè)指導、企業(yè)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guī),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勵行業(yè)組織、企業(yè)舉辦職業(yè)學校,鼓勵委托職業(yè)學校進行職工培訓。制定優(yōu)惠政策,鼓勵企業(yè)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yè)加大對職業(yè)教育的投入。(3)加快發(fā)展面向農村的職業(yè)教育(十六)

把加強職業(yè)教育作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強化省、市(地)級政府統籌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責任,健全縣域職業(yè)教育培訓網絡,根據需要辦好縣級職教中心。強化職業(yè)教育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推進城鄉(xiāng)、區(qū)域合作,增強服務“三農”能力。加強涉農專業(yè)建設,加大培養(yǎng)適應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需要的專業(yè)人才力度。支持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參與新型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增強職業(yè)教育吸引力(十七)

完善職業(yè)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實行中等職業(yè)教育免費制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學模式。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推進職業(yè)院校課程標準和職業(yè)技能標準相銜接。完善就業(yè)準入制度,執(zhí)行“先培訓、后就業(yè)”“先培訓、后上崗”的規(guī)定。建立健全職業(yè)教育課程銜接體系。鼓勵畢業(yè)生在職繼續(xù)學習,完善職業(yè)學校畢業(yè)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yè)生繼續(xù)學習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加大對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的宣傳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狀元的良好社會氛圍。2.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目標(數量)2015年中職在校生(2009年2179萬人)2250萬人(高中階段在校生4500萬人);2020年2350萬人(高中階段在校生4700萬人);增加100萬人。2015年高職在校生(2009年1280萬人)1390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080萬人);2020年

1480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300萬人)。增加90萬人。3.具體措施體制改革:人才培養(yǎng)體制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等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協調發(fā)展”;“統籌中等職業(yè)教育與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第六章職業(yè)教育)?!爸械嚷殬I(yè)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注冊入學”(第十二章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擴大中等職業(yè)學校專業(yè)設置自主權”(第十二章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高等職業(yè)教育入學考試由各?。ㄗ灾螀^(qū)、直轄市)組織”(第十二章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疤剿鞲叩嚷殬I(yè)學校自主考試或根據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注冊入學”(第二十一章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省級政府“依法審批設立實施??茖W歷教育的高等學?!保ǖ谑逭鹿芾眢w制改革)?!耙浴半p師型”教師為重點,加強職業(yè)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大職業(yè)院校教師培養(yǎng)培訓力度”(第十七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探索在職業(yè)院校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第十七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支持高等職業(yè)教育示范校建設”(第二十一章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職業(yè)教育改革措施內隱的風險或負面影響: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中等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協調發(fā)展”;“統籌中等職業(yè)教育與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第六章職業(yè)教育)。隸屬關系變化?!案叩嚷殬I(yè)教育入學考試由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組織”(第十二章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由“國考”降為“省考”。省級政府“依法審批設立實施??茖W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第十五章管理體制改革)。降格?!爸械嚷殬I(yè)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注冊入學””(第十二章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高等職業(yè)學校自主考試或根據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注冊入學”(第二十一章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生源質量下降。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上升,意味職業(yè)教育生源質量不高。(四)職業(yè)教育在全民教育與終身教育系統中的應然地位及職責擔當現代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由五個子系統構成。1.以為個人終身發(fā)展和進入學校學習打好基礎為主的學前教育系統幼兒園創(chuàng)始人——德國教育家、“幼兒教育之父”福祿培爾(FriedrichFroebel,1782—1852),于1837年,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兒童教育機構,招收3—7歲的幼兒。學校建在山林中,山青水秀,風景如畫。他目睹草木花鳥的生趣,把兒童比作植物,把教師比做園丁,把學校比作花園。1840年,他正式命名這個學校為“幼兒園”(Kindergarten),是世界上最早創(chuàng)立的幼兒園。他逝世后,在其墓碑上刻有他生前最喜愛的一句話:“來吧,為我們的兒童生活吧!”。他倡導:“來吧,讓我們與兒童一起生活吧!”兒童之家創(chuàng)始人——20世紀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被世人譽為“幼兒園改革家”。其名言是:“讓我們的兒童自己生活吧!”學前教育是人生發(fā)展的起點,極為重要。梁啟超:“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笨梢砸隇椋荷倌耆酰瑒t國弱;少年愚,則國愚;少年窮,則國窮。幼兒園的目的與功能:提供適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生命的教育手段,使孩子像花朵那樣發(fā)育、成熟、綻放,幸福、快樂、開心?!安荒茏尯⒆釉诮逃偁幍钠鹋芫€上落后了”。學前教育為什么不納入“義務教育”?問題:不重視學前教育,投入少。根據國際經驗,學前教育投入至少應該達到整個教育階段投入的9%,但我國長期以來只有1.3%。入園難,入園貴,毛入園率僅60%。資源配置不公平問題突出,有權者的孩子上公立園,有錢者的孩子上私立園,農民工的孩子上黑園,留守兒童無園可上。幼兒教育機構辦園目的偏移,盈利模式。辦園方式上,學前教育小學化,違背教育規(guī)律。家庭過度的、非理性的教育投資現象突出;家長的“陪讀”、“陪練”現象。源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期望和“學而優(yōu)則仕”的讀書觀念,以及社會競爭的壓力。早教怪像。都是祖國的花朵,命運怎么就那么不同?2.以學歷教育為主的學校教育系統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系統是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系統的主干部分。人的一生中要不斷地學習和更新知識,必須打好學會學習和學會生活的基礎。而進行系統的知識和能力的訓練,養(yǎng)成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素質,是正規(guī)學歷教育的特有功能。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學校將是進行系統教育、不斷更新知識的重要機構?,F代學校教育要突破與社會脫離的“象牙塔”辦學模式,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在實施終身教育和推進學習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學校教育要改變學科遞進、自我完善的封閉狀態(tài),把重點放到為學生終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打基礎上來。學校教育要在主要完成系統的文化科學教育、正規(guī)學歷教育的同時,適應社會多方面需要,擴大自身功能,包括各種形式的職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和學歷補償教育等,為社會各方面成員提供多種教育機會。學校教育同社會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系和合作,建立起一種學校與社會之間雙向參與、相互促進的體制和機制。不能成為“文化孤島”。學校教育的“低效”與“無用”。3.以職業(yè)資格教育為主的行業(yè)(企業(yè))教育系統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一種進程。人一生中最長的一段時間是在工作場所度過的。因此,工作場所理所當然成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F代經濟和科技的發(fā)展使職工的素質成為企業(yè)素質的基本要素,以提高職工素質為目的的行業(yè)(企業(yè))教育已成為行業(yè)(企業(yè))的一種重要職能,企業(yè)要逐步形成獨特的教育和培訓系統。這個系統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功能和組織形式。我國“民工”代替“技工”問題;“MadeinChina”的質量問題,主要因為缺少這個系統。這個系統承擔三項任務:一是以行業(yè)為主的職業(yè)資格教育;二是以企業(yè)(或企業(yè)聯合)為主的在職、在崗培訓(包括崗位等級培訓和知識,技能更新培訓等);三是跨行業(yè)、跨企業(yè)的轉業(yè)、轉崗培訓。這個系統要緊密結合經濟、科技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以社會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為導向,靈活多樣地實施各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社會五花八門的培訓機構,以及培訓機構的“上市”,就是因為這個系統的“缺位和無能”以及學校教育的“低效與無能”。國民文化程度偏低,受教育水平較低:

1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從1982年的5.33年提高到2000年的7.85年。2000年,從業(yè)人員的人均教育年限為7.99年,受過高中教育的達到12.65%,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僅為4.66%。2000年,我國25歲以上國民受教育年限僅為7.42年。相當于美國100年前的水平。美國1999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2.7年。義務教育欠債太多。孩子沒有獲得真正的“公民”教育,不成人,也不成事。公民少,刁民與暴民多。大學生就業(yè)難引發(fā)的新的“讀書無用論”。青年就業(yè)后,企業(yè)在職在崗培訓任務繁重。4.以文化生活教育為主的社區(qū)教育系統社區(qū)教育:即在一定區(qū)域內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旨在提高社區(qū)全體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于社會安全與發(fā)展的教育活動。社區(qū)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學習化社會的基礎。社區(qū)教育網絡是實施終身教育的重要條件。這種教育網絡覆蓋社會全體成員,滲透于各種社會組織的結構和社會活動場所。老齡社會的到來,社區(qū)教育的重要性突顯。其主要功能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校外輔助教育;社會化職業(yè)培訓;閑暇文化生活教育;廣播、通訊、影視、娛樂、文化以及各種社會活動的教育等。5.以信息制造、管理、學習、交流、獲取、使用為主的網絡教育系統其特點是不受時空限制。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發(fā)展有可能引發(fā)教育上的一系列革命,并幫助人類實現教育的“三大夢想”:國際互聯網的完善和通訊衛(wèi)星系統的全球性覆蓋,有可能幫助人類第一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優(yōu)質教育共享”。最大程度適應每一個人發(fā)展要求的高級教育軟件和高潛能電腦,有可能幫助人類第一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電化教學設計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水平診斷技術,有可能幫助人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對每一個兒童的“成功教育”。為“有教無類”賦予了新的內容。網絡把世界連成了一體,利用網絡提供的便利,每個人都可以建構“適應自己特點和滿足自己需要的網絡學習”,從而獲得成功。網絡教育中的問題:電子海洛因、電腦黑客等。網絡時代將使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三大裂變”:閱讀方式的變革:傳統的線性的文本閱讀,將讓位與非線性的超文本閱讀。電子圖書、光盤雜志,多媒體軟件等電子讀物使閱讀和感受、體驗有機結合。寫作方式的變革:從手寫方式轉向鍵盤、鼠標、光電掃描、手寫、語音輸入等電腦寫作,多媒體寫作圖文并茂,聲情并茂。計算方式的變革:單純手工計算走向電腦高速計算,電腦語言成為文化。另外,紙質印刷品將很快消失,網絡功能及其教育的功能將無限放大。網絡信息時代的掃盲問題:全民教育關鍵在于“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兩基目標”)。聯合國定義的新世紀新文盲:第一類是不能讀書寫字的人,這是傳統意義上的老文盲,即“文化型文盲”,是我國掃盲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第二類是不能識別現代社會符號的人。第三類是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后兩類被稱作“功能型文盲”。他們雖然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在現代科技常識方面,卻往往如“文盲”般貧乏。因此有人戲稱,“在新世紀里,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文盲”?!癷一代”:由喬布斯等造就的一代:iPod、iTunes、iPhone、iPad、iCloud……。(五)世界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競爭在某種意義上主要是科技競爭??萍几偁幵谌齻€層面展開:低科技層面主要是加工業(yè)、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生產所依靠的技術的競爭;中科技層面主要是重工業(yè)和制造業(yè)技術的競爭;高科技層面是以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納米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競爭。以制造科技的發(fā)展為例,世界制造科技的發(fā)展和競爭呈現四大趨勢:綠色制造;與高新技術相互融合;信息技術促進并提高制造技術的水平;極端條件下制造。技術和產業(yè)結構的變化引起企業(yè)組織結構的變革:低科技產業(yè)的組織管理復雜程度低,組織結構比較簡單,不要求技術或者要求不高。中科技產業(yè)是基于大機器生產的科層制組織,來自福特主義的組織理論,組織管理復雜,企業(yè)以生產流程為中心,生產環(huán)節(jié)緊密契合。整個企業(yè)分為設計、采購、生產、銷售等部門(我國的國企甚至還沒有達標)。高科技產業(yè)的組織,管理工作通過技術分工而多元化、分散化了,組織結構比較扁平。要求專才,通才沒有競爭力。從國家競爭力到企業(yè)(公司)競爭力,從生產全過程到企業(yè)價值鏈[價值鏈(ValueChain)就是把生產過程分解成很多點,然后追求每一個點上的最優(yōu)]。很多企業(yè)采用這種“網絡型”組織模式。“好萊塢模式”,所謂“即時性組織”。任務外包(Outsourcing),訂單生產。(六)中國社會“跨越式”發(fā)展的挑戰(zhàn)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知識社會原始社會1.建設小康社會的挑戰(zhàn)新型工業(yè)化:從農業(yè)大國到工業(yè)制造大國,再到知識創(chuàng)造大國(智造大國)?,F代服務業(yè):生活服務和生產服務。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的前提是工業(yè)化。新農村建設:農民知識化、專業(yè)化、市民化。轉移農民主要依靠工業(yè),靠低科技產業(yè)和中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為失地、失水、失業(yè)農民提供工作崗位,這在中國尤為重要。(三次農村包圍城市)2.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挑戰(zhàn)經濟增長模式:以資源換資金、換市場、換資本、換項目的發(fā)展模式,依靠資源和資本的高投入、高物耗支撐經濟增長的發(fā)展模式。中國屬于世界經濟大圈(美、歐、日為中心,創(chuàng)新的發(fā)源地)的外圍國家,主要接受中心國家的產業(yè)轉移:制造大國的地位?!笆澜缂庸S”:以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為特征。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玩具、襯衫、褲子、鞋等“低端產品”都消費大量的自然資源?!百N牌生產”的貿易格局:外國人拿走92%的利潤,中國人只拿8%。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被視為“比較優(yōu)勢”。適應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國際市場:高新技術產品成為主要品種,勞動密集型產品供大于求。我國的產品競爭力日漸下降,低成本“比較優(yōu)勢”喪失。(國內政策不斷提升勞動力成本:企業(yè)提升工資、福利待遇、繳納社會保障費用)貿易磨擦和保護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兩類產品屬于制造業(yè),技術含量低,具有極強的替代性。(貢獻是吸納大量人員就業(yè))隨著貿易摩擦的增多(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的快速提升,國際市場多數初級產品的價格波動),部分加工生產能力過剩的產業(yè)將移至第三國,以便避開貿易摩擦。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增加產品的技術與知識含量是關鍵。知識總量、人才素質、科技實力將代替資本成為競爭的根本要素。智力資源的豐缺程度將成為國際分工和國際生產與貿易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稟賦狀況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資源為中心的分工體系逐漸被以技術知識為中心的國際分工體系所代替。科學技術知識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競爭的重要動因。傳統勞動密集型“比較優(yōu)勢”(在我國被曲解和異化成“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理論,核心思想是壓低工人工資,形成產品出口價格的比較優(yōu)勢。勞動力數量成為競爭優(yōu)勢發(fā)揮的保障。)難以形成“競爭優(yōu)勢”(非價格因素競爭)。3.社會就業(yè)壓力的挑戰(zhàn)人口大國,16歲以上人口增長達到高峰,就業(yè)問題突出:“勞動力供給增量達到高峰,勞動力需求難以大幅度增長,勞動力總量嚴重供過于求”。年勞動力資源增量1700多萬人;每年650萬大學畢業(yè)生需要就業(yè);每年50萬研究生需要就業(yè);大量失業(yè)人員需要安置就業(yè)。高科技在解決就業(yè)問題上貢獻有限,知識經濟形態(tài)是以高科技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其特點之一就是不增加工作崗位,甚至是減少工作崗位。機器對人的替代,導致人的“勞動需要”這個問題凸顯。21世紀是一個技術化社會,主要需要高學歷技術性人才,傳統的大文大理學科專業(yè)將困難重重。就業(yè)崗位層次下移的現實問題。

“雙證就業(yè)”制度的不斷完善(學校畢業(yè)證書和職業(yè)資格證書)。4.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挑戰(zhàn)人口包袱和人口素質問題的壓力。人口數量:13億人口,豐厚的人口資源。始終面臨人口“分母效應”問題?!皣袼刭|”較低。16歲以上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再到“人力資本”大國。人力資源:指總人口在經濟上可利用的最高數量,或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包括就業(yè)人口、失業(yè)人口、就學人口、家務勞動人口和軍事人口。就業(yè)人口和失業(yè)人口稱為經濟活動人口,即現實的社會勞動力。人力資本: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是經濟增長和生產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一種收益率很高的資本。社會對學校培養(yǎng)目標和人才規(guī)格提出新的要求:知識時代首先對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挑戰(zhàn)。在知識社會里,知識勞動者將成為勞動力主體。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每個人成為一個為工作、為公民素質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而學習的人,要求各國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和視野的、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同生活、具有共同的價值觀的知識勞動者和世界公民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皠趧恿κ袌鰧撛趧趧恿Φ囊蟛皇悄骋凰降某橄笾R,而是能外顯的、充分水平的負責任的行為、職業(yè)能力和交流技能?!苯K生學習力、終生競爭力。因此,教育必須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效率的、有技能的和有能力的工作者”,“培養(yǎng)成有生產能力的、負責任的公民,更美好明天——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5.教育發(fā)展的三大重點基礎教育:大力普及義務教育(農村教育——國民素質);職業(yè)教育:大力發(fā)展“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就業(yè)教育——工人素質);高等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精英教育——拔尖人才素質)。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關鍵詞:“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踐基地”、“就業(yè)導向”、“示范學?!?、“雙師型教師”、“名校工程”、“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學會學習”、“集團化辦學”、“增強職教吸引力”、“面向農村的職業(yè)教育”、“中高職統籌發(fā)展”、“建立現代職教體系”等。中等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的機遇。二、有效教師(一)教師隊伍的發(fā)展變化

1.現狀2011年全國幼兒園教師149.60萬;中小學專任教師1068.62萬人;中職專任教師86.72萬;特殊學校專任教師4.13萬人;大學專任教師139.27萬??傆嬘?448多萬專任教師,不包括民辦學校和成人培訓機構的教師。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2010年99.52%,大專以上學歷僅占70.9%。小學的生師比:2010年小學生師比17.70:1

。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8.65%,比上年提高0.37個百分點。本科以上學歷僅占53.2%。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4.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研究生學歷約占2%多一點。生師比15.99︰1,比上年的16.30:1有所降低。中高職學校教師情況:普通中等專業(yè)學校:2010年全國教職工43.50萬人,專任教師29.50萬人,比上年增加1.24萬人。職業(yè)高中:教職工40.32萬人;專任教師30.70萬人,比上年增加1.1萬人。職業(yè)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67.74%,比上年增長3.97個百分點。技工學校:教職工26.63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9.05萬人。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教職工10.33萬人,其中專任教師6.66萬人。中職專任教師85.91萬人。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197.45萬人,比上年增加10.1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16.83萬人,比上年增加9.23萬人。高職專任教師42萬,兼職教師5.8萬。新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的發(fā)展。老教師:解決專業(yè)發(fā)展的“高原期”或“危機階段”問題。教師培養(yǎng)與培訓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從“數量滿足”轉向“質量提高”和“學歷提升”。中小學教師學歷培養(yǎng)目標:舊三級向新三級或二級目標轉化:舊三級:中師→??啤究菩氯墸簩?啤究啤芯可墸罕究啤芯可髮W教師學歷目標:碩士和博士教師培養(yǎng)從封閉式定向培養(yǎng)向開放式非定向培養(yǎng)轉變。培養(yǎng)培訓中小學教師成為大學的責任。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教育,2003年11月發(fā)表《非師范院校積極參與教師教育的行動宣言》。職業(yè)技術教育:碩士以上師資比例低于國家標準。國務院學位辦2000年在國家級職教師資培訓基地選取13所高校,2003年擴大至22所,現在增加到29所,招收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招生專業(yè)從39個增到84個。2.供給與需求情況中小學教師結構性過剩(到2010年):小學教師有較大富余,過剩100萬;初中教師有所富余,過剩40—60萬;高中教師滿足;大學教師主要需求博士、學術帶頭人、“海歸”者。教師聘任新制度:國標、省考、縣聘、校用。每五年注冊一次,打破“終身制”。(二)需要更多的職教名師1.什么是“名師”名師有廣狹之義:廣義上:名師就是大家公認的好教師。名師的特征有:名師特別敬業(yè),上課特別精彩,特別有水平,特別有修養(yǎng),特別有個性,特別有成績。名師的價值:名師是學生的導師,是教師的榜樣,是學校的品牌,是地方的名人。狹義上:名師特指教育界的名家和大師。熱愛教育,獻身進步的教育事業(yè);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豐碩的教育成果;生前身后形成廣泛的教育影響。這是中外名師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名師的衡量標準不同:第一,看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否高。教師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教學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教育學生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第二,教育理念是否先進。第三,能否對教育作出較大的貢獻。又稱“雙師型”教師:一是“雙職稱型”,即教師在獲得教師系列職稱外還需要取得另一職稱;二是“雙素質型”,即教師既要具備理論教學的素質,也具備實踐教學的素質。三是“雙證書論”,具有工程師、工藝師等技術職務的人員,取得教師資格并從事職業(yè)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即為“雙師型”教師;四是“雙能力論”,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五是“雙融合論”,既強調教師持有“雙證”,又強調教師“雙能力”。六是“雙結構說”:職業(yè)教育師資隊伍由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組成,但以實踐課教師為主。根據《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的要求,通常所說的“雙師型”教師應為“雙師素質”教師。具體定義: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1)有本專業(yè)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務(含行業(yè)特許的資格證書)。(2)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yè)第一線本專業(yè)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yè)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yè)實踐實訓活動。(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2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不管是哪種概括,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一是停留在字面解釋上,二是表現為較有理性的綜合解釋?!半p師型”教師實際上是藝能型教師(言之教與不言之教)。

2.高效能教師(有效教師)與“有效”(effective)一詞相近的詞匯:優(yōu)秀、成功、高超、杰出、上佳、卓越和嫻熟等。相信個人能力可以影響學生生活的強烈的個人信念就叫做效能。(效能:能夠產生影響或指向結果的力量)有效的教師就是“全面的”教師。能夠調節(jié)課堂的變化,適應學生的需要,并能夠完成必須做到的一切事情,在各種環(huán)境下影響、教育不同的學生。有效教師是教育大師,藝術大師。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復雜而豐富的教學活動:“講授、建議、咨詢、組織、評價、指導、激勵、展示、模仿、培訓、懲戒、督促、宣講、說服、勸導、傾聽、互動、照顧和啟發(fā)”?!安⒉豢偸且鹿诔?,按常理出牌”;“把教學提升為一種藝術,他們是大師”;“會用自己的眼神傳遞紀律要求”;“上的數學課就如同巴赫的音樂,秩序井然”;“這門課就成為了生命課,而不是社會學課”;“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一天成為你的朋友”;“這樣的教師和教授改變了你的命運”。高效能教師的十大特征(見下圖,引自【美】麥克伊萬:《培養(yǎng)造就優(yōu)秀教師——高效能教師的十大特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高效能教師的十大特征(22頁):高效能教師的十大特征個性特征特征一滿懷使命感和熱情特征二積極而真誠特征三具有領導才能教學特征特征四全面關注特征五風格特征六激勵技巧特征七有效教學智力特征特征八書本知識特征九社區(qū)經驗特征十精神生活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個性特征:高效能教師是什么樣的人特征一:滿懷使命感和熱情。滿懷使命感,視教學為“天職”,熱情地幫助學生學習和成長。特征二:積極而真誠。積極而真誠的,他們關心、理解和尊重學生、家長及同事,并能公正地對待他們。特征三:具有領導才能。是領導型教師,他們積極地影響著學生、家長和同事。第二個維度——教學特征:高效能教師做什么特征四:全面關注。能夠高屋建瓴,統籌全局,了解并能完全掌握課堂教學的三個關鍵因素:課堂組織與管理;學生參與;時間管理。特征五:風格。具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他們能將戲劇性、熱情、活力、幽默、魅力、創(chuàng)造性和新穎性融入教學之中。特征六:激勵技巧。是一個杰出的激勵者,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學生的生活,不斷敦促和關注自己的學生,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和學業(yè)保持更高的期望。特征七:有效教學。是一位教學大師:一位富有技巧的溝通者,具有引導所有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行為、模式和原則。第三個維度——智力特征:高效能教師思考什么,如何思考?特征八:書本知識。能夠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學科結構)和預期目標(學校、學區(qū)或州認為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特征九:社區(qū)經驗。對自己的學生、學校和所教的社區(qū)了如指掌,并能夠利用自身的經驗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特征十:精神生活。擁有豐富的思維活動,其中包括:元認知、策略、反思、溝通、反應。教師不可能在每一個特征上都表現的很出色。新教師需要時間來培養(yǎng);有經驗的老教師則需要激勵和授權。這十個特征可以為教師的自我評價、上級對教師的評價提供一種標準;也為所有教師提供了一整套可以追求的目標。這實際上就是正在起作用的“教學經驗或規(guī)律”?!皬哪撤N意義上講,教學作為一個專業(yè)很難與醫(yī)生或者牧師相提并論。一個有著20年從醫(yī)經驗的醫(yī)生能夠摸出病人的脾臟是否增大,一個有著20年布道經驗的教士或牧師,也知道對一個懺悔者或者罪人說些社么;但是,即使是有著20年從教經驗,一般的教師也無法完全掌握自身的專業(yè),因為它一直都在變化,所以教師自己必須隨之改變”。(轉引自麥克伊萬,2007年版,第8頁)3.緣何要成為“名師”(1)從社會對好教師的期待看教師的價值:“天下不可一日無政教,人類不可一日無教師”;“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職業(yè)的隱喻與明喻:“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職業(yè)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教師是:園丁、春蠶、蠟燭、鋪路石、階梯、孺子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道德的化身、人格的楷模、心靈的鏡子、天國的引路人;第二父母;教師是一切重大教育變革的核心力量。美國:“教師是一個國家默默無聞的英雄”。社會對教師的評價可謂至美至極,人們對教師職業(yè)的贊美可謂至高至上。“在人生的某些特定階段,必須有很好的老師”(馬丁努思·韋爾特曼,199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昂美蠋熥屇愀杏X站在世界頂峰”(生活世界、工作世界、思想世界)。簡單說:教師就是告訴別人道理的人。好教師給人的感覺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茅塞頓開。(2)從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來看教育規(guī)律:“名師出高徒”;“專家引領”;古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教育家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在于大師也”。(3)從個人發(fā)展來看生活邏輯:人生價值實現。(4)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來看剛性利益:職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忠誠”已經不成為問題。(5)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人類社會是一個“科層制社會”:它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秩序,也反映了社會的一種結構性不平等。社會結構模型:金字塔型;菱形;棗核型;洋蔥型。所有的社會都分層。社會分層: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由于獲取社會資源的機會和能力不同而呈現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級、不同層次的現象和過程。處于不同社會層次的社會成員,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不同,位于社會階層的地位也不同,人生價值目標實現不同,生活質量也不同,獲得社會的評價也不同。

社會資源:指人們所能占有的經濟利益、政治權力、知識技能、職業(yè)聲望、生活質量,以及各種能夠發(fā)揮能力的機會。也就是能夠幫助人們滿足社會需求、獲取社會利益的各種社會條件。社會資源的幾個特點:有用性:為之奮斗。(古人:“天下人熙熙,皆為利來;天下人攘攘,皆為利往”;馬克思:“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關”)享受性:愉悅感,為之快樂。(人一生中想要得到的東西比其實際需要的要多得多)稀缺性:導致競爭。(競爭是永恒的)社會資源可簡單劃分為三類:組織資源:依據國家行政組織和政黨組織系統所擁有的支配社會人、財、物的能力。經濟資源: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使用權或經營權。文化(技術)資源:擁有社會(通過證書或資格認定)所認可的知識和技能。三種精英: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文化(技術)精英。在社會中,這三種資源的擁有狀況決定著社會群體和個體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位置,彰顯著個人或群體的綜合社會地位。它是職業(yè)分層的原則,職業(yè)階層的縮影,職業(yè)聲望的基礎。在中國,組織資源(有權)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資源。社會的“官本位”特征。“選拔”與“選舉”。在西方,經濟資源(有錢)最為重要,在我國越來越重要。社會中的“用錢擺平”現象。文化(技術)資源(有名)升值很快,越來越重要。社會的“身份制”、“名分”特征。也是教育或文憑價位價值高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落后的社會制度或民族文化里,三者的“交易規(guī)則”潛在,“交易行為”公開,“交易量”巨大。所謂“通吃現象”。(6)從“名師”的效應或功用看不是簡單的個人獲利,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個人主義和名利思想等等,而是:名師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是學校的“根”。名師——名徒效應:也稱師承效應,即名師出高徒。名師——名生效應:競爭優(yōu)質生源的前提;高徒抬名師。名師——名校效應:學校因名師而成為名牌學校,從而具有了生存力和競爭力。名師——名人效應:個人社會貢獻大,社會地位高。到你服務的學校來購買知識的學生獲利了。把孩子送到你服務的學校的家庭獲利了,教育投資會有可喜的回報。你為其服務的學校獲利,學校成為名校。學校所在的社區(qū)獲利了,人們對學區(qū)的學校教育滿意了,增強了社區(qū)的吸引力。“擇?!?、“擇班”、“擇課”在本質上就是“擇師”。因此,教師應該成為名師,把自己做強。(三)正確認知教師的角色教師角色的自我認知——哪一類教師?1.從教師從業(yè)資本(素質、技能、資格、條件)角度看(陳曉端等,2008年)教師經歷了“人格型——知識型——專業(yè)型”的轉型。人格型教師:“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仁者為師”(孔子)??粗亟處煹娜烁窈偷赖?。“為師者,德為先”,師德高尚、德高望重成為從業(yè)的基本條件。進而對教師的教育培養(yǎng)關注道德層面的修養(yǎng)和教化:育人先于教書、修德先于敬業(yè)、人師先于經師、倫理先知先于楷模先知。這是教育教育活動遵循的一條鐵律。知識型教師:18世紀普及義務教育,知識資本成為教師從業(yè)的重要條件。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學科知識是教師入職的通行證?!耙痰闹R”重于“怎樣教的知識”。專業(yè)型教師:20世紀教育需求日益高漲、教育規(guī)模日趨擴大,優(yōu)質教育理念產生。教師從業(yè)資本從偏重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學科知識)轉向偏重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教育專業(yè)知識)。建立教師資格制度、打造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品性、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藝能等,成為專業(yè)型教師的標志。2.從教師的工作方式來看教師經歷了“工匠型——技術型——反思型”的演進歷程。工匠型教師:文藝復興以前的教師類型。古希臘的“三哲”、“智者”、我國的“孔孟”、漢代的儒學大師等。無需專門的知識,只需要一定的從事“學問”研究的經歷或資質。師生關系就是師徒關系。教師的學問研習活動與新教師的培養(yǎng)活動融為一體。這個階段的教師屬于學者型教師,并不懂得如何教人的藝術。故成為傳授知識的“工匠”或“師傅”。技術型教師:文藝復興以后,科學的分化、知識的劇增、導生制的出現、班級授課制的產生等,社會呼喚以知識授受為專門職業(yè)的專職教師產生,一部分學問研究者擔任專門的知識傳承者。赫爾巴特提出“五段教學法”,教師工作方式走向理性化、技術化、程式化,教師成為知識“搬運工”、“裝卸工”。教師教育的主體形態(tài)是技術型教師教育,內容是傳授“教授術”。20世紀50年代的斯金納提出的“程序教學”理論,用“機器”來代替教師的思想。教師就是指那些掌握教授技術或教授法的人。反思型教師:20世紀后半期,人類面對所有的問題開始反思,后現代等思潮的影響,反思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智慧。反思意識被引入教育領域后,反思自己的教育經歷、體驗與教育生活史等就成為教師發(fā)展的重要經路徑,教師開始成為自身的教育者。1989年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指導教師發(fā)展的著名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敦促了“反思型”教師教育的產生。認識到:教師教育活動的生成決不是教師機械套用頭腦中的教育學知識對教育活動作出技術性應對的過程,而是建立在教師憑借自身的反思性智慧來對實踐問題作出的境遇化、個性化的判斷之上的。教師自身的專業(yè)反思能專業(yè)決斷能力尤為重要。“專業(yè)自我”的建構成為教師成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專業(yè)自我:人和環(huán)境之間在長期相互作用中生成的一種主觀自我,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動機、工作滿意感、任務知覺、未來發(fā)展前景等。專業(yè)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式。3.從教師所擔當的社會角色看教師經歷了“圣職型——勞動者型——專門職業(yè)型”的轉變。圣職型教師:中國教師與“天地君親”并列;國外教師與牧師相提并論?!叭祟愳`魂的工程師”、“蠟燭”、“鋪路石”、“階梯”等等。勞動者型教師:近代,教師地位的神圣色彩開始祛魅,演變?yōu)閭魇谥R技能、教人學會做人做事的普通勞動者。專門職業(yè)型教師:現代社會,社會分工高度專業(yè)化,教師職業(yè)的專門性、不可替代性成為改革的追求。建立了專門的教師職業(yè)制度。今天稱之為智慧型教師或者藝能型教師。(言之教與不言之教)(四)掌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論1.當今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趨勢教師職業(yè)應該同醫(yī)生、律師、工程師一樣具有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同他們一樣具有很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這樣才能保證教師隊伍是由社會優(yōu)良人才構成。至少需要兩點保證:一是教師職務的專業(yè)性;二是教師職業(yè)的不可替代性。2.教師職業(yè)是一門專業(yè)專業(yè):是指一群人在從事一種必須經過專門教育或訓練,具有較高深和獨特的專門知識和技術,按照一定的專業(yè)標準進行的活動。專業(yè)化:是指一個職業(yè)經過一段時間后不斷成熟,逐漸獲得鮮明的專業(yè)標準,并獲得相應的專業(yè)地位的過程。教師專業(yè)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yè)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yè)訓練,習得教育專業(yè)知識技能,實施專業(yè)自主,表現專業(yè)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成長過程,也就是一個人從“普通人”變成“教育者”的專業(yè)發(fā)展過程。【資料來源:教育部師范司編:《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頁】

3.增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意識,提升專業(yè)反思水平反思是進步的開始。反思職教: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是什么?反思教師:職業(yè)學校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素養(yǎng)是什么?反思自己:我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藝能存在什么問題?青年教師的短板:教學經驗空白或會講課但不會教學;學科教學能力弱,專業(yè)教育水平低;缺少企業(yè)工作經歷和經驗;知識結構不合理,教育教學知識基礎薄弱;視野狹窄,信息閉塞;教育觀、人才觀、成才觀、質量觀、評價觀等片面;科研意識薄弱,能力不強;缺乏正規(guī)嚴格的教師專業(yè)訓練;教育信仰和職業(yè)信念缺乏,獻身精神差,甚至“身在曹營心在漢”。(五)提升自我認知水平1919年韋伯在慕尼黑對一群大學生發(fā)表的演講,題目是《以學術為業(yè)》,描述了學者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內部條件:靈感不是輕易就會來的,刻苦也不一定奏效,而是同時需要一種天賦。走學術道路就意味著走向一條清貧之路。(不學無術;學了不一定有術)更重要的是外部環(huán)境,即學術越來越專業(yè)化、體制化。一個人所承擔的學術不會再像過去——古希臘的明哲和文藝復興的大師那么寬廣。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專家,而且學科可能越分越細,每一個成就都是很狹窄的專業(yè)成就,每一段學術發(fā)展也都是一種掩埋式的推進。每一個人的一生的心血之作,僅僅在十年、二十年或者五十年就會完全過時,不會再有人去注意。中藥鋪里的小抽屜。拜師:就是交流,就是交朋友。它是一種學法,也是一種教法,更是一種活法。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只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你想知道自己的價值有多少,看看你身邊的朋友,選出5個朋友,他們價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價值。(六)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讀好書是享受;寫作:寫好文章是受苦。做教師既要讀書又要寫作,所以是有樂有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獲得“理論裝備”

——工具:望遠鏡與顯微鏡。我們看到什么,取決于我們用什么理論來觀察(愛因斯坦)。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卻不可以無書自通(聞一多)。多讀西書:“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者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梁啟超)。大丈夫以凌云之志,俯首書案之間。十年面壁圖破壁,不識人間煙火,天道酬勤。傳統文化的功利性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可以發(fā)財致富——獲得黃金屋;讀書可以為官做宦——掙得千鍾粟;讀書可以抱得美人歸——取來顏如玉)當今的中國,成人都不愿意讀書,卻一起聯手逼孩子讀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民族信仰的空無、精神的枯萎、思想的平庸、價值取向的偏頗、道德水平的下降、責任心的缺失、創(chuàng)造力的貧乏等等都與不愿意讀書有關。閱讀可以提升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與作品表達能力。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訓:“現在睡覺的話,會做美夢;而現在讀書的話,會將美夢變?yōu)楝F實”。怎么讀——讀書有三種境界:身體、頭腦和心靈??胺Q讀書?梁啟超:第一遍鳥瞰(粗讀),第二遍解剖(細讀),第三遍會通(精讀)。胡適:精讀與博覽。馮友蘭:精其選,解其意,知其意,明其理?!皩W者”是我們的理想目標。學者是大師,大師是以人格和學問鑄就的,以學養(yǎng)德。我們看大師是高山仰止,但是在他們自己看來,卻是數十年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的過程。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學習者”到“學者”,省略了一個“習”字,需要不斷地“習”。“習”字的本義:就是“做”;“做中學”、“做中成長”?!俺砷L”、“成才”不是教的結果,而是學習的結果?!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曾國藩),把書讀“厚”了,也就把書讀“薄”了?!拔倪x爛”,秀才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不盡理。閱讀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第一,本體性知識:特定專業(yè)學科的知識。第二,條件性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與教的知識。第三,文化性知識:特定專業(yè)學科以外的知識。第四,技術性知識:崗位技能、學生心理咨詢、職業(yè)指導、學校管理、突發(fā)事件的防范與處理、教育科研等知識。第五,實踐性知識:教育職業(yè)實踐經驗(智慧)。個人實踐性知識:在具體的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逐漸積累而成的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種的個人知識以及對教育教學的觀點見解,他是教師平時教育教學行為中時刻奉行的信念指針。(七)學會研究科研興校,科研出名師。學科專業(yè)研究和教育教學研究的科研意識;質疑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成為研究者。處理好“述”與“作”的關系:進入學術界首先是學“述”,然后是學“作”。就是馮友蘭先生講的:先“照著說”,然后再“接著說”,最好能“對著說”。只能照著說,不能接著說,即“述而不作”或“以述為作”。問題是:照著說還說不準,接著說就更成問題,膚淺或蒼白。只能賣洋貨,食洋不化問題。或者只賣古董,食古不化問題。

(八)堅定職業(yè)教育信仰信,指可相信、可依賴;仰,仰望、崇拜、敬畏。信仰是人的心靈被某種主張、或說教、或現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從而在意識中自動建立起來的一套價值體系。信仰就是貫穿于人的世界觀之中的一種意識規(guī)范。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理論、學說和正義的信服和崇敬,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指南,是一個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準則和態(tài)度。信仰是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選擇和持有。沒有信仰,就沒有興趣,就沒有目標和路標,也就沒有動力與毅力,更不會有明顯的進步。建立關于“教育”的信仰:什么是教育?教育應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人的教育?等等。專業(yè)信仰:愛,愛社會弱勢群體的孩子。職業(yè)學校教師的愛的價值:愛是一種責任,愛是教育的倫理,愛是一種道德。職業(yè)學校教師的愛的增值:幫助或改變“窮二代”。大力發(fā)展農村職業(yè)技術教育,不僅僅是城市“反哺”農村,而應該是城市“感恩”農村。改善農村孩子的命運是個大問題,在某種意義上還談不上改變命運。三、有效教學教師教學觀:是教師關于教學的信念,是教師逐步形成的對教學本質和過程的基本看法。這種看法指導著教師對教學情景的感知并塑造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觀一旦確定,就會影響到他對教學過程的具體事物和現象的看法,影響到他在教學中的決策和實際表現,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教師沒有轉變自己對教學的看法,就不會有轉變教學方式的愿望和行動。研究表明,教師一旦形成某種教學觀,它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因此,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職業(yè)技術教育就是“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全面理解“做中學、做中教”及推行“做中學、做中教”的意義。

1.“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yè)教育理念與行動,回歸了職業(yè)技術教育的原理,即還原了職業(yè)教育原來的道理職業(yè)教育在數千年的演進變化過程中經歷了數次轉型與變革:職業(yè)教育起源于“學徒制”。學徒制本身就是在做中學、做中教的。從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或70年代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在這個過程中,職業(yè)教育從傳統的現場訓練的學徒制轉向了學校形態(tài)的職業(yè)教育。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職業(yè)教育又轉向了制度化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后,職業(yè)教育有經歷了多元化的發(fā)展模式,如日本的企業(yè)內職業(yè)培訓模式、德國的“雙元制”職業(yè)培訓模式、英國的“現代學徒制”、美國的綜合職業(yè)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模式、澳大利亞的TAFE職業(yè)教育模式等。但職業(yè)教育無論是哪種模式,無論怎樣演變轉型,其中“做”是永遠不變的,即職業(yè)教育萬變不離其“做”。職業(yè)教育不是坐而論道。然而,我們今天的職業(yè)教育已經被異化,從“做”而論道變成了“坐”而論道,它背離了職業(yè)教育原來的道理。2.“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yè)教育理念與行動,回歸了學習的本義現今的普通學校教育,包括職業(yè)學校中的學習,往往是有“學”無“習”?!傲暋笔鞘裁矗烤褪亲?、練。古人講的“學而時習之”,就是在學中習、在習中學,也就是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因此說,做是學習的本義?!白觥苯o學生提供了直接體驗工作價值及實踐應用的機會,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任務和知識的含義,激發(fā)學習動機;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的主動建構。做的結果就是產品,是評價其能力水平的手段。3.回歸了教學的本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是不能脫離動手、動腦、動心的。學就是手腦心的聯動,不是口耳傳感。不做就不會有“心得”,就學不會。有了心得,就學會了,就不再忘了。當今,“在一般情況下,正規(guī)教育僅僅是或主要針對學會認知的,較少針對學會做事”。葉圣陶講:“教是為了不教”。只有在做中教,才有可能達到這種境界。通過做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需要引發(fā)出來,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主體性、積極性調動起來,再進而引向或轉向“車間”、“田間”、“房間”等工作現場。4.回歸了學生本身學生的“生”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被忽略了。學什么樣的“生”?學“生存”、“生活”、“生命”。只有在“做”、“動”的場境中,學生才能在經歷和體驗中有所感悟,在做中求悟,在動中求悟,不斷地做不斷地悟,再做再悟。由此而明事理,懂人性,會生存,做好人。5.回歸了學校教育的本質我國的“教育荒廢”現象嚴重,偏重認知學習,忽視行為學習。知行分離是我們的傳統,知行分離的問題非常嚴重。學校教育的本職工作就是教學生做事做人。陶行知講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做”是學與教的載體,是學與教雙方的焊接點,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軸線。做是學,做也是教,做也是創(chuàng)造。不做無學,不做也無教?,F今的學校教育缺少“做”,所以是以講代教,以教代學,以聽代學,以看代習。導致學生既不成事也不成人。推行“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改革的依據與意義: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規(guī)律。符合“成功教育”的理念。符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方針。工就是做,做是工與學結合的接口和接點。符合世界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與價值取向。自由主義的教育信仰和邏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四個學會”: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把“做”的觀念與認知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行動,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白觥笔墙膛c學的過程:是教師對行動教學法、工作過程導向學習的踐履;是學生應用知識的過程;工作的過程;也是生活體悟、生存價值認知、生命意義建構的過程。“做中學、做中教”是教與學的最高境界,最難以做到和做好的。每一所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