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課例賞鑒-蘇教版_第1頁
老王課例賞鑒-蘇教版_第2頁
老王課例賞鑒-蘇教版_第3頁
老王課例賞鑒-蘇教版_第4頁
老王課例賞鑒-蘇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王》課例賞鑒——該課例獲江蘇省中學語文教學優(yōu)秀課評比活動高中組一等獎第三名(宿遷)執(zhí)教顏敏觀察朱芒芒

【課例實錄】

第一環(huán)節(jié):檢查預習,聚焦討論的核心話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楊絳先生的散文《老王》。準確地講,是一起研究同學們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這篇文章我讀了很多遍,越讀越不敢說自己讀懂了。課前同學們提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很驚訝,就是蔡珊珊同學提出的問題,她說“這篇文章真的是楊絳先生在那個時代寫出了人性的缺點和社會的缺點嗎?如果這樣考我,我有點想撒謊”。我不想去深究小蔡同學怎么想去撒謊,我想到的問題是:我們的語文教學是不是也存在一些虛假?今天,我們約定,遵從內心,誠實地面對老王。

同學們提得最多的問題集中在文章的結尾:“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薄袄⑩簟笔裁匆馑??(生答:慚愧)這是一個書面語,課本中沒有注音,你能在預習中查字典了解,非常好。這個問題王謙等十二位同學感到不解,我覺得抓得非常好。我們就以這個“不解”人數最多的問題作為解答本文的突破口。

師:“幸運的人”是誰?這似乎沒有什么疑問。幸運者是——

生:楊絳。

師:那么“不幸者”呢?

生:老王。

第二環(huán)節(jié):討論不幸者老王“更深的不幸”

師:先看不幸者的不幸。文章節(jié)寫得很明白。這里有一個問題,也是王重等幾個同學提出來的,第三節(jié)最后一句“他也許是從小營養(yǎng)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師:王重,你好。我問一下,你不理解什么?

生:為什么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師:為什么?我也問一下。你有沒有注意,這句話中的“后者”指什么?

生:得了惡病。

師:誰講老王得了惡???

生:別人說的。

師:誰?他怎么說的?

生:“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一只眼?!?/p>

師:是這么說的嗎?把語氣讀出來,你覺得應該怎么說?模仿一下。

生(平淡地讀):害了什么惡病……

師:這個人說話的語氣你揣摩一下,應該怎么來表達它?

生:有人說,這老光棍……

師:比剛才好多了,我繼續(xù)問你?!按蠹s”在這里意味著什么?

生:猜測。

師:老王不老實嗎?文中怎么講?

生:很老實。

師:是“最老實”。老王害了什么???

生:不知道。

師:不知道老王害了什么病,又猜疑老王不老實,這人說話有沒有依據?

生:沒有。

師:沒有依據,他憑什么污蔑老王?

生:老王外貌。

師:僅僅因為外貌嗎?

生:老王是一個很老實的人,是個弱者。

師:丑陋、老實、地位卑微,所以被欺負。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因為老王的長相、老王的地位,就有人斷定老王是一個品行不端的人。現(xiàn)在能否理解:更深的不幸是由于什么?是生活的不幸嗎?

生:老王這個人很老實,但別人還是因為他的相貌和地位而鄙夷他。

師:“更深的不幸”就是被人鄙視和污蔑、凌辱。

師:課文中有沒有介紹老王的外貌?在哪里?請看大屏幕,讀一讀。(大屏幕出示老王外貌描寫片段)

師:留給你總的印象是什么?

生:很恐怖,很可怕。

師:如果在沭陽街頭遇到這樣的車夫,問你坐不坐車,你怎么辦?

生:我只會擺擺手,克制住自己的恐懼慢慢走開。

師:你很坦誠。請問:你有愛心嗎?

生:我?。课?,我不太明白了。

師:不不,不要作自我檢討。(生笑)你有點不太肯定,我相信你有愛心。我們都以為仁者愛人很容易,其實不然。愛父母愛朋友愛親人是不是容易些?可是愛窮人,愛丑陋的人,愛被生活折磨得不像人形的人,肯定比較難。我們剛剛批評以貌取人的人,可是到了自己走近老王時,才發(fā)現(xiàn)想說愛他比較難。

同學們,讀課文一定要把自己讀進去,當我們讀進去之后就會有對比,有觸動,有反省。有的人歧視老王,以貌取人,我們同學看到這樣的窮人,社會底層卑微的生命,第一個反應也是想跑。可是,在有人歧視、有人逃離的時候,楊絳先生只是做了一件簡單的事,那就是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大家一起讀一下。

生(齊):“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p>

師:“我常坐”,一個“?!?,平平常常,現(xiàn)在聽來,是不是有點振聾發(fā)聵?我們跑了,楊先生穩(wěn)穩(wěn)當當、氣定神閑地坐下了,在座的同學是不是有點坐不住了?如果把自己帶進去,是不是發(fā)現(xiàn):楊先生的散文,外表很平靜,但是文中有刺,刺得人隱隱作痛。

大家不要太沉重,這個故事就讓它到此結束。我們看得出,第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幸運的楊絳對不幸者老王很關心。我們再來看看幸運的人——楊絳。

第三環(huán)節(jié):討論幸運者楊絳的“幸運”

師:李星同學提了一個問題,剛才我沒說,他說他看不明白最后誰是幸運的,誰是不幸的。李星同學你說一下,你為什么看不明白,別人可是一眼都能看穿的。

生:我覺得老王和楊絳都是不幸的人。

師:你為什么覺得楊絳也不幸?

生:她明明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到干校去勞改了。

生:她的丈夫生病了,還有她自己生病了,以及后悔自己沒有給老王更多的關愛。

師:楊絳在散文《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詳細的介紹。他們夫婦二人被打成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受盡凌辱。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楊絳的不幸?

生:從第六段老王他決不收楊絳的錢,但是后來楊絳一定要給他錢,他啞了嗓子悄悄問:“你還有錢嗎?”然后他拿了錢去還不大放心,從這里可以看出楊絳還是比較貧困的。

師: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同情一般來說是幸運者對不幸者發(fā)出的,第二個故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老王居然也可以同情幸運的人。

同學們,老王同情楊絳,坦然地幫助地位比他高的楊絳的舉動總讓我有點感動。為什么?我覺得老王真是個人物。老王在關心楊絳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她是個大知識分子?如果想到,他會不會有點緊張、局促?而這些毛病,我活了四十多年都沒改掉。我為什么就不能以平常心對人對事呢?你再看老王,赤子之心,毫無自卑、怯意!他那么不幸還去關心人,多真誠!我對老王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第四環(huán)節(jié):討論兩個“好故事”與社會責任

師(結合板書):幸運的人關心不幸的人,不幸的人反過來又同情幸運的人。第一個好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善良的教授關心著一個貧窮的人;第二個好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不幸者關心著一個政治上斯文掃地的落魄者。這兩個好故事疊加在一起,我們有的人就這么理解了:原來楊絳謳歌了善良回饋善良,信任回饋信任,他們在那個不幸的時代,那個人妖顛倒的時代,兩個落魄的人在寒冷的歲月中抱團取暖,用他們的良知守護著我們社會的公平法則。大家滿意這樣的答案嗎?

(生沉默不語)

師:我們再來看一看課文,不幸者對幸運者關心的這樣一個好故事,我們愿意它發(fā)生嗎?

生:不愿意。

師:為什么?只有楊絳不幸了,老王才可能來關心她,這樣的事情你愿意它發(fā)生嗎?看來,第二個好故事肯定不愿意它發(fā)生。那第一個呢?第一個故事我們太熟悉了,有錢人關心幫助窮人,多么溫暖動人的故事!第一個故事你愿意它發(fā)生嗎?

生(部分學生小聲地):愿意。

師:愿意的話就等于承認老王的不幸是天然的,公正的,是應當的。我,不愿意。但是這個故事一直有,假設沒有楊絳,有人歧視,有人逃離,那是不是老王就只有死路一條,誰有責任關心老王?

生:沒有楊絳,還應該有其他人。

師:說得也是,沒有楊絳還有李絳,可能還有其他善良的人……

生:我覺得應該由國家和政府來關心。

師:大家不要笑,有沒有道理?

生(部分學生回答):有道理。

師:社會應當給予他們公正,如果像老王這樣勤勞善良的人都不給他活路,那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恥辱。

第五環(huán)節(jié):討論楊絳的愧怍

師:有人要問,既然造成楊絳不幸是時代的原因,造成老王不幸是社會的因素,楊絳何愧之有呢?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回答。我們看課文最后一段。楊絳為這件事情想了多長時間?

生:“幾年”。

師:怎么明白的?

生:“漸漸明白”的。

師: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想了幾年才漸漸明白,說明思考得艱難。再往前看看,她為什么想這件事呢?“我”一再想老王和“我”對答的話,老王又和她對答了些什么?再往前看節(jié)。

(生默讀)

師:“我不是要錢”,這是老王說的,老王不是要錢,老王要什么?

(生沉默)

師:老王和楊絳一家的交往,課文中共有幾次?

生:三次。

師:送冰,送錢先生看病,送香油、雞蛋,最后都得到了什么?三次都是錢。怎么楊絳對他的幫助最后都是錢呢?給錢好不好?

生:好。

師:所以我們喜歡捐款,十塊八塊,捐上去以后很省力很簡便。但是我要問:窮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錢嗎?聯(lián)系老王,老王最缺的是什么?老王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生:被人欺負凌辱。

師:既然如此,老王最需要什么?

生:尊嚴。

師:他最后一天到楊絳那里去,是希望——

生:是希望證明他也可以關心人,他也有這個能力。

師:他怎么說的?

生:他說“我不吃”,還有“我不是要錢”。

師:他要證明他是能關心人的,而最后從楊絳那得到的依然是什么?

生:錢。

師:想一想,赤子之心的老王,抱著報答之心的老王最后到楊絳那兒,得到的依然是錢,而不是自己想要的尊嚴。而這最后一次給錢,也許造成了老王致命的不幸。為什么?別人的詆毀我們可以接受,最親的人總是——流行的那句話怎么說的?

生:傷我最深。

師:楊絳可以說是老王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了,然而給予他的還是錢。(嘆息一聲)楊絳愧怍,她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

生:沒有給老王以做人的尊嚴。

師:她沒有關心老王的尊嚴和精神需求,這就是她的愧怍。當然,我也要和同學們幫楊絳辯解幾句:人永遠生活在自己的階層中,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有著天然的鴻溝。楊絳是個大知識分子,在對老王的關心中,更多給予的是同情和物質上的支持,偏偏缺少的就是對一個窮人尊嚴的這樣一種尊重。所以楊絳愧怍。楊絳的愧怍其實就如我們剛才討論的,應當更多的是社會的責任,而楊絳先生用她柔軟的心和柔弱的雙肩,負起了社會的責任。所以我要說:楊絳的愧怍代表了中國的良心。

師:文章學到這兒,我們再討論一個問題。課前我布置一個作業(yè):老王死了,最后身上纏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有沒有同學查到纏了多少尺?

生:我上網查到,回民有一句諺語,“無論窮,無論富,都是三丈六尺布”。

師:人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但有了區(qū)別,比如老王和楊絳,有了幸運的人和不幸的人。如果我們把定語去掉,只剩下了人。(板書:人)人與人之間是應該是什么關系?

生:是平等的關系。

師:(板書:人人)這可能才是楊絳最終要告訴我們的。老王死了,最后終于得到了一次平等的待遇。我要問,對于窮人而言,難道死亡才是最大的公正嗎?

(生集體沉默、思索)

師:楊絳的散文,看上去不動聲色,但每每讀完,總有一種濃濃的悲涼從心底彌漫上來。楊絳用她高貴的筆在拷問著我們每一位同學的靈魂。

師:學完本課,請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表達一下你的感受。

(生表達感受,略)

師:最后我想說,我在沭陽中學和大家分享了這樣一節(jié)課,我想和大家一起讀這樣一句話——(出示沭陽高級中學核心價值觀:萬物人至上)

生(群情激越,高聲齊讀):萬物人至上!

師: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一定有了新的體驗和認識。下課。

【執(zhí)教感言】

我認為用道德的感人故事遮蔽真實,泛抒情、泛道德,已成為語文教學中一種淺薄的人文價值標桿。楊絳先生的散文往往平易其外,幽邃其中,于不動聲色中傳達出對人生世相的洞察與徹悟。高中學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層光芒外,還應當達到更深層次的人性領悟與社會思考。如何開掘文本的人文價值?首先應杜絕“瞞和騙”,要讓學生放出眼光,直面真實人生。“拷問”是一種把學生一下子推至風口浪尖的強迫性教學策略,讓學生突然置身鋒利尖銳的真實情境中,感受刺痛,產生困惑,催發(fā)頓悟,袒露心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呼喚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重量,呼喚建構基于塑造國民人格、促進精神發(fā)育的人文尺度,并以此丈量我們的人性高度,耐心地打撈光明。

(顏敏江蘇海安縣教育局教研室;)

【名師觀察】

追問直抵心靈

本節(jié)課可圈可點之處頗多,這里提三個要點略作詮釋。

一、以學導教,于不明白處著手

學生善于提問,學會學習是語文課堂學習的追求,是師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本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便基于此點。預習環(huán)節(jié)和教者對問題的梳理歸類,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厚實基礎,它保證了師生能夠共同誠實地面對文本進行深度溝通。開課伊始確定了學習目標后,師生均坦誠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形成了“學習共同體”和“智慧聯(lián)合體”,最終通過討論,達成了大家都由衷認同的觀點。

語文是一門很容易使師生迷失的學科,往往稍不留意就會迷失于微觀教學內容,陷入“見木不見林”的境地。本課始終聚焦討論的核心話題,預習中學生已經自主構建了對文本的理解和疑惑,教者以學定教、順勢導學,不蔓不枝,抓住學生的疑惑處引導他們進行思維的沖撞和重組,真正解決了“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

二、反復追問,直抵心靈最深處

本節(jié)課教者的意圖很明顯:學生除了感知并理解“老王”的善良本性和底層光芒外,還應當達到更深層次的人性領悟與社會思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追問是有效策略之一,它是對前次提問的緊承型后續(xù),直接指向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過程。把握追問的時機很重要,如在表象的矛盾處、內容的比較處、知識的生長處或思維的盲點處等進行追問,往往效果最好。本節(jié)課中教者的追問便給聽課老師和學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第二環(huán)節(jié)“討論不幸者老王的不幸”時,教者追著那個處于思維盲點處的學生問了一連串的問題,為什么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誰講老王得了惡?。渴窃趺凑f的?語氣如何?“大約”又是什么意思?說話有依據嗎?憑什么污蔑他?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直到學生自己答出“老王更深的不幸是因為相貌和地位而遭到鄙夷和凌辱”時,方告一段落。追問到此時,本來似懂非懂、僅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學生恍然大悟。

而追問之中的“拷問”更是在表象的矛盾處挑戰(zhàn)學生,逼迫他們讀出自我,此種情境下學生不得不直面自己,實現(xiàn)從“跪著讀書”到“站著讀書”的轉變。同樣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說如果是她碰到老王這樣的人,也會擺手拒絕他的邀請,然后克服住恐懼心理慢慢走開。教師問:“你有愛心嗎?”這一拷問,讓學生難以自圓其說,一時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愛心。教者隨后肯定了學生的愛心,提出“我們都以為仁者愛人很容易,其實不然”這一觀點。這是言語細節(jié)的拷問,而對真情愛心、世態(tài)人心、道義良心的拷問其實一直貫穿本課始終。

三、緊扣文本,細微之言見真義

教師在開課伊始跟學生坦誠地說:“這篇文章我讀了很多遍,越讀越不敢說自己讀懂了?!边@里涉及到文本細讀的問題。文本細讀的前提是多讀,教材需反復讀,較之于文本解讀,更強調“充分閱讀”,要求教師對文本所蘊涵的豐富內涵進行充分發(fā)掘。在細讀的視野中,文本逐漸變得飽脹立體起來,琢磨其中的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字或一個標點,都能夠達到“窺一斑以見全豹”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有“故事好找,細節(jié)難求”的困惑,而本節(jié)課教者卻抓了比較關鍵的四句話:“我常坐老王的三輪”“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我不是要錢”“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尤其抓住了“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作為課堂教學的原點,帶領學生在字里行間走了個來回。

緊扣文本,從細微之言中讀出深意,這亦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手法,不同的是本課中并沒有濫用這種手法,點到即止,留有余地。“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中的“?!保皫啄赀^去了,我漸漸明白”中的“幾年”和“漸漸”,都只是恰到好處地點撥和渲染。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教同樣是為了不教,在閱讀時能夠適當為一些樸實有味的詞句作些停留和思考,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

最后將很多聽課老師在現(xiàn)場共有的困惑提出來請大家思考。毫無疑義,追問乃至于拷問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特色之一,有幾個勇于回答問題的學生經歷了“話筒拿起后就放不下”的過程。我不清楚這些學生的感受,但這樣窮追不舍的“拷問”有可能使學生陷入緊張、尷尬的狀態(tài),以致難以真正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或者讓其他學生想回答問題也不敢舉手,因為他很有可能回答問題后就坐不下來了,被老師一連串地追著問。直面慘淡的人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語文課引領學生直面現(xiàn)實、思考真實、剖析自己也需要相當的魄力,如何讓追問和拷問成為教學中引發(fā)學生思考的有效策略,而又不至于讓學生退縮回避或者害怕,我們還可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朱芒芒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