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部編版必修中冊高二語文新教材備課 過秦論(教案)_第1頁
2020-2021學年部編版必修中冊高二語文新教材備課 過秦論(教案)_第2頁
2020-2021學年部編版必修中冊高二語文新教材備課 過秦論(教案)_第3頁
2020-2021學年部編版必修中冊高二語文新教材備課 過秦論(教案)_第4頁
2020-2021學年部編版必修中冊高二語文新教材備課 過秦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過秦波》教案

【教材定位】

《過秦論》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第一篇課文。歷史上

有一些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歷史教訓令

后人感嘆不已,常引以為鑒。這一課的兩篇課文,分別對秦朝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進行

總結(jié),得出了各自的結(jié)論。閱讀課文時,注意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

觀點及寫作意圖。

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體會本文鋪陳歷史,形成對比和反差,水到渠

成地得出結(jié)論的特點,感受其一氣貫注,氣勢充沛,鋪張揚厲的文風。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賈誼以及《新書》的相關知識,了解秦滅亡的歷史。

2.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疏通文意,劃分結(jié)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

3.體會文章極力鋪張渲染的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4.了解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的論證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秦,究竟為何從大一統(tǒng)的盛世急速走向了滅亡,一直是史學家、政治家們關注和研究

的重點。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對其追本溯源的一篇文章《過秦論》。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屬河南)人,西漢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

郡守吳公推薦,21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忌恨,被貶

為長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33歲憂

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論和辭賦兩類。政論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

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服鳥賦》最著名。

2.了解《新書》

《新書》是漢賈誼撰政論。十卷。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漢書》誼本傳

之文割裂章段,顛倒次序,加以標題。疑舊本殘缺,好事者取本傳所載,離析其文而為今

本。然亦有為《漢書》所不載者。其書《制不定》《連語》及《禮》等篇中,有關于黃帝、

炎帝、紂、周武王等傳說。

3.相關背景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仍,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影響,社會經(jīng)濟

遭受特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

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

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

西漢文帝時代,雖然社會經(jīng)濟有所好轉(zhuǎn),但潛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

侵吞農(nóng)民土地,使農(nóng)民破產(chǎn)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針

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

息。

4.解題

①過,名詞用作動詞,指出……的過失。

②秦,秦朝。

③論,是文體的一種,屬議論文。

5.了解文體

“論”是文體的一種,屬議論文。論是論述,即發(fā)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事物的道理,其目

的主要在于立。陸機《文賦》:“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比纭哆^秦論》《六國論》

等。

三、初讀感悟

(-)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峭函(xido)膏般(yU)合叢(zOng)逡巡(qUn)

遺鯨(zii)漂穆(Ki)鞭等(chi)潘籬(fan)

戳首(qian)察名城(hui)鋒簞(di)戶脯(ybu)

效弩(jing)樂隸(m6ng)鋤修(y6u)棘泠(qin)

長專殺(sha)萬乘(shGng)作難(nGn)度長粼大(xi6)

(二)初讀課文。

【思考1】通讀課文,概括段意

明確第1段:秦國勢力的崛起。

第2段:秦國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3段:秦王統(tǒng)一天下。

第4段: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

第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或句子

秦孝公據(jù)靖函之凰(險固的地勢),擁雍州之地,君臣凰(牢固地)守以題(窺視)周室,有

摩(像席子一樣)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樣)舉宇內(nèi),零(像口袋一樣)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多(從事)耕織,修守戰(zhàn)之墾(器械),外連衡而斗(使……

爭斗)諸侯。于是秦人舉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而取西河之外。

活動二:問題探究

L秦始皇時期,奮六世之余烈,秦孝公為秦統(tǒng)一打下了哪些基礎?

明確①地利一據(jù)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②人和一君臣固守(君臣齊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一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統(tǒng)天下。

④政通一基本國策(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整治、修理,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實行“仁政”

⑤成果一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本文從秦孝公寫起,為什么不從孝公以前的國君(如秦穆公)寫起?

明確材料是為論點服務的。本文的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的攻奪天下正

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這一點,首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已經(jīng)說明了,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

固守秦地,對周室只是暗中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

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思考2】研讀第二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或句子

孝公既尊(同“歿”,死),惠文、武、昭襄蒙(繼承)故業(yè),口(沿襲)遺策,南取漢中,

西舉(攻?。┌汀⑹?,東割凈腆(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期(使……

變?nèi)酰┣兀缓冢呦В┱淦髦貙毞署堉?,以致(招納)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祖與(互相援助)

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寬厚而愛人,尊嬖(賢人)而重士,約從序(使……離散)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

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扈(這一類人)為之謀,齊明、

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使(這一類人)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

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Z儉(這一類人)制(統(tǒng)領、統(tǒng)率)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

之眾,叩(攻打)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迎接)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丟失)

矢遵(丟失)壁(箭頭)之裴(損失),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

余力而制其弊(弱點),追亡(逃走的人)逐北[潰?。ǖ能婈牐?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田(趁

著)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

淺,國家無事。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本段總寫敘述了五位秦國國君的情況,前三位皇帝怎樣統(tǒng)治國家,效果如何?它的強大產(chǎn)

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一一蒙故業(yè),因遺策一一實行“仁政”,地域版圖不斷擴大,

秦國實力又強,引起各諸侯的恐懼,他們開始想策略抵抗秦國。

2.六國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綜合實力如何?在和秦國的較量中結(jié)果如

何?

明確

策略具體表現(xiàn)實力

政策約從離衡、離間秦國營壘九國會盟,聯(lián)合

人才不惜代價,招賢納士,尊賢重人才濟濟(戰(zhàn)國“四君子”,戰(zhàn)略決

士策家、外交家、軍事家)

實力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地廣、師眾

結(jié)果: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從散約敗,爭割地賂秦,強國請服,弱國

入朝,秦毫不費力,使諸侯皆困,秦勝九國敗。

3.著這么多的筆墨寫諸侯的實力,其用意何在?

明確筆起波瀾,秦國走向強大的路上總得有一些更強大的陪襯,而九國之師不堪一擊,

更加突出了秦國之更強。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從實力上說,秦國弱,九國強;

從結(jié)果上說,極力渲染諸侯聲勢,突出秦人困諸侯之易,以諸侯失敗反襯秦在走向強大之路

上無可抵擋,為后文與陳涉力量對比作鋪墊,照應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

【思考3】研讀第三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和句子

及至始皇,奮(振興)六世之余烈(功業(yè)),派(舉起)長第(馬鞭子)而御(駕馭、統(tǒng)治)宇內(nèi),

吞二周而亡(使……滅亡)諸侯,瞋(登上)至粵(至高無上的地位,指帝位)而期(控制)方合

(天地四方),執(zhí)敲撲而鞭笥(奴役)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把……作為)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率(托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到(使……退

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仇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

百家之言(言論,這里指著作),以尊(使……變愚蠢)季苜(秦朝對百姓的稱呼);零(毀壞)名

理(高大的城墻),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鎬,鑄以為金人十二,以期(使……

變?nèi)酰┨煜轮?。然后眠(踏)華為城,國(憑借)河為池(護城河),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

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停(可靠的)臣精(精銳)卒陳利兵而隼他(盤詰查問)。天下已

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堅固的城池)千里,子孫啻手(稱帝稱王)萬世之業(yè)也。

活動二:問題探究

L“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一義重出

有何作用?

明確四句亦只一意,極言始皇之強,非一辭而足也。

2.本段中哪句反映秦始皇的統(tǒng)治方式?請用原話回答。

明確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一一中心句

3.秦始皇統(tǒng)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業(yè)績?nèi)绾危?/p>

明確

措施特點業(yè)績

對外軍事(南擴大版圖,收百越之君;北武力吞二周而亡諸侯,履

筑長城守邊境防匈奴)至尊而制六合,威振

對內(nèi)政治、文化、刑法、地理形勢(愚民、暴政四海。

弱民、防民即以民為敵)

【思考4】研讀第四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和句子

始皇既沒(同"歿”,死),余威震于年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然陳涉拿(用

甕做)版(窗戶)纏(用草繩系)根(門扇開關的樞軸)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

及中△(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躅里(置身,參與)勺團(軍隊)

之間,而便型(興起),陷(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將(率領)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

兵,用(舉)竿為旗,天下石(像云一樣)集州(像回聲一樣)應,羸(擔負)糧而量(同“影”,

像影子一樣)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本段是如何描寫陳涉的隊伍力量之弱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描寫:①領袖出身卑微:一甕牖繩樞之子,遷徙之徒;

②領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③舉事之急:一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④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數(shù)百之眾;

⑤裝備之差: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目的:①說明強秦并不是毀于強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統(tǒng)治者自身出現(xiàn)了重大問題,即“仁義不

施”,陳涉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②與前三段形成鮮明對比:秦國面對強大的列國聯(lián)

盟,能以弱勝強統(tǒng)一天下;面對弱小的陳涉,反被擊而潰。原因何在?令人深思。為文章進一步

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論點做了充分而必要的準備。

【思考5】研讀第五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或句子

且夫天下非分弱(變小變?nèi)酰┮?,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芳(和本來一樣)也。陳涉之位?/p>

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穆棘矜,非領(鋒利)于鉤戟長錢

也;謫戍之眾,非西(匹敵,相當)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方法),非及回

町(先前)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便(假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量)長顰

(衡量)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加凈(相提并論)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蒙(造成,獲得)不

黍(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之勢,序(安置使有序)八州而期(使……朝見)同列,百有

(同“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靖函為宮;一夫作承(起事)而《鹿(古代天子的宗廟)

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本段是如何將陳涉與九國之師作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部隊的素質(zhì)和裝備等方面,將九國之師與陳涉作對

比,均不可“同年而語”。

作用: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陳涉,只能從秦自身去分析,使文章很自然地轉(zhuǎn)入對

秦末揭示答案蓄勢。

2.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賈誼認為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請談談你對

這一觀點的認識。

明確觀點一:我認為賈誼的這一觀點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的,但因為這

一主張與反對暴政相聯(lián)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變法,主張

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張是帶有進步性的。

觀點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

他還看不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本質(zhì),卻要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真正施行仁義,消除階級矛盾,達到

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

【思考6】厘清層次,把握敘議關系

1.全文共5段,哪幾段是敘述?哪幾段是議論?

明確前4段敘述,寫秦王朝的興亡,前3段寫興,第4段寫亡;最后1段是議論,指出秦王

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思考7】賞析文章的表達技巧

1.“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有“天

下”的意思;那么,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

好嗎?

明確不好。①文段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

視眈眈的情態(tài)、咄咄逼人的氣勢。②這樣寫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yè)張

本,與后文寫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為之埋下了伏筆。③這樣寫增加了行

文的氣勢,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2.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

對比內(nèi)容對比作用

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后亡

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宏偉、角度清

的對比

晰。主客觀形勢不同,強弱、盛衰、難易

秦與六國的對比

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有

秦與陳涉的對比

力地突出了中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

陳涉與九國之師的對比(出身地位、軍隊裝

備、軍隊素質(zhì)、指揮作戰(zhàn)能力等的對比)

【思考8]賈誼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從文中你還能讀出

秦朝滅亡的其他原因嗎?請結(jié)合文本加以探究。

明確觀點一:濫用武力是主因。秦朝在統(tǒng)一過程中,依靠自身的武力,大肆征伐;在統(tǒng)一天

下之后,又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久戰(zhàn)力竭,顧外而不顧內(nèi),是其滅亡主因。

觀點二:濫用民力是主因。秦朝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筑長城,建阿房,修驪宮,勞民而傷財,百姓

得不到休養(yǎng)生息,農(nóng)業(yè)得不到大力發(fā)展,這是主要原因。

觀點三:驕傲自大是主因。秦朝在統(tǒng)一天下之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

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驕傲自大使其失去天下。

【思考9】拓展閱讀

賈誼論

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

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尊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與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

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荀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將之荊,先之以再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

出晝,猶日:“王其庶兒召我。”君子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

為不豫?”孟子日:“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

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

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不于簞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

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

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

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娥以吊屈原,縈好郁悶,超然"有遠舉之志。

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天絕,是赤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

今稱符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

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②之操,一不見

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戰(zhàn)!

(選自《古文觀止》,有刪改)

(注)①超然:超然遠去的樣子。②狷介:性情正直,潔身自好,不與人茍合。

問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開門見山,提出了作者的觀點:賈誼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卻未能施展自己

的才能。

B.第三段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說明像他們這樣努力勤勉、自愛其身,還不能得

到重用,那才可以說是沒有遺憾。

C.作者在文中批評賈誼不善于靜待時變,自我摧殘,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余而

見識不足,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

D.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賈誼的事例告誡我們,像賈誼一類的人必然會因不合時

宜而陷入困境,我們應該有節(jié)制地發(fā)泄自己的情感。

明確D

解析:從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本文的寫作目的有兩點:從君主的角度來看,如果得到了像

賈誼這樣的臣子,就應當了解這類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他們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頹

廢,不能重新振作起來;從賈誼的角度來看,應該有節(jié)制地發(fā)泄自己的情感。

五、技法點撥一品味“鋪陳”的特點

【技法指引】鋪陳,用來強調(diào).就是詩經(jīng)中的“賦”,漢儒云:“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

教善惡?!敝睍涫?,反復敘說,明明一句話可以說完,反而反復去說。

【文本分析】本文講窕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

內(nèi)”等四個短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六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很

有氣勢。行文多用駢偶,朗朗上口。它的駢偶不同于后來的駢體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形

式,而是非常靈活,有時字數(shù)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有時駢

語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如此

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diào)。

【遷移運用】

請以“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為話題,運用“賦”的手法寫一段或兒段文字,要求語言優(yōu)

美,200字左右。

明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用性課程。從結(jié)繩記事到出現(xiàn)文字,蘊

藏著形象;從清麗脫俗的詩詞到柔美飄逸的散文,蘊藏著靈動;從論證嚴密的論文到情節(jié)曲折

的小說,蘊臧著靈魂。品味語文,就像細品一杯香茗,溫馨的氣息沁人心脾;品味語文,就像荷

葉上剛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氣息傳遍全身。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滌蕩著人性的靈魂。

讓我們走進語文,去品味人性的至純,去感受人性的高潔,去感受人性的華美……

六、明晰主旨

本文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

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作者總結(jié)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I,意在借古諷今,目

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與民休息,以穩(wěn)固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

七、拓展閱讀

大風悲歌

湘水悠悠,一葉扁舟,承載著一個憂郁的青年男子。船舷劃開的水波,勾起了他對屈

原的懷想,兩行清淚濺起了湘水朵朵漣漪。這是西漢的天空,無論如何,漢朝的天空下,

容不得一個才華出眾的青年在長安城里棲身。

這青年就是賈誼。賈誼是漢代難得的青年才俊,他博學多識,才華橫溢,二十出頭便

入長安,被文帝召為博士。賈誼才思敏捷,聰慧過人,每次文帝將詔書交由博士們商議,

未及大家發(fā)言,賈誼的滔滔宏論就讓大家無言以對。

西漢初,朝中大臣大多是靠打仗封賜官職,個個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低下。文帝是在

眾大臣鏟除諸呂集團陰謀后擁立為代王的。文帝雖然對那些大臣們主張的“無為而治”不

滿意,但思謀著自己今天地位的來源也就只好聽之任之了。

就在這個時候,賈誼出現(xiàn)了。猶如雞群中的一只丹頂鶴,大江中的一葉孤帆,賈誼也

實在耀目得與眾不同,因此,賈誼深得文帝稱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讓那些老博士

們臉面無光。起初,大家還能容忍,漸漸地,有人就開始排擠他了,尤其是周勃、灌嬰等

老重臣對賈誼極為不滿。周勃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是周亞夫的父親,他甚至貶低賈誼,

說是洛陽人年紀輕輕,讀了一點書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還想專權!本來漢文帝欲擢升賈

誼為公卿大夫,也只好改做長沙王的太傅了。長沙地界蠻荒地濕,盜匪橫行。說是去任太

傅,其實和被貶官沒有二致。所以,在去任途中,船過湘水,自然聯(lián)想到了屈原遭貶被放

逐湘水,最終抱石自沉汩羅江的情形,難免傷心落淚。

說實在的,文帝對賈誼的才略是十分賞識的,當時的許多律令改革,都采納了賈誼的

建議。但他是眾大臣和同姓諸侯王擁戴起來的,要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文帝不

可能為了賈誼而貿(mào)然得罪這兩大集團,只好將賈誼改任長沙王的太傅。這也是文帝采取的

一個不得已的折中辦法,既封了大臣們的口,也不至于留任朝中給自己惹來麻煩。

賈誼的悲劇既有現(xiàn)實的一面,也有他自身的缺失。也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