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安城墻的導游詞(10篇)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精選10篇)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1親愛的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西安城墻又稱西安古城墻。廣義的西安城墻包括西安唐城墻和西安明城墻,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墻。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國家AAAA級景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公里。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區(qū)。西安明城墻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完全圍繞“防御”戰(zhàn)略體系,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固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操練。從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古城墻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從明初擴建府城算也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西安古城墻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為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城墻有主城門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墻的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qū),先后新辟了數十座城門,至今西安城墻已有城門18座。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2各位游客:中國明西安府城墻。在陜西省西安市。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原為夯土城墻,明隆慶年間(1567~1572)巡撫張祉在夯土城墻外首次包磚。清乾隆年間(1736~1795)陜西巡撫畢沅進行大規(guī)模的維修和加固,將包墻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道、宇墻垛口等。城墻周長13.75公里,為中國現存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城墻。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墻和南墻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墻而增修加長的,東墻和北墻是擴大新建的。西墻和南墻內均發(fā)現有唐代城墻和城門的遺跡。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明代修建的城墻用黃土加石灰、細沙并摻麥秸、草渣混合分層夯筑而成,夯層厚10~12厘米。城墻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墻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另有6處馬道。城墻內沿墻四周筑女墻,外沿墻有垛口5984個。城墻外壁四周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墻面11米,寬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之內。城的四角各筑有一個突出城墻的角臺(樓),除西南城角臺為圓形外,其他3個為方形。據發(fā)掘得知,這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角未動而保留下來。城墻每面各辟一門,東名長樂,西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筑甕城,門上建樓,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墻已在民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洞外(門洞分從甕城左右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門洞高寬6米,深19.5米。正樓為重樓,面寬七間,進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有回廊,樓下及平座均施斗□,箭樓以青磚為主結構,面寬十一間,進深兩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12孔,總共48孔,左右各3層,總共9孔。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3各位游客:首先我們參觀的是有壯闊氣勢的明城墻。我們眼前的城墻是明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如江山永固,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庇谑菑拿骱槲淙辏ü?370年)下詔修城開始動工,歷時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墻。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安城墻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周長13.79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一個功能設計周密,形制宏偉的軍事防御設施。下來我給大家分別將西安城墻各部分的建筑構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紹: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護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敵人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橫跨護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眼前的的吊橋。吊橋在過去由守護城門士兵掌管,他們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定時升降。一旦有戰(zhàn)事來臨,吊橋就被高高生起,整個城市就成為一個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剛才有朋友問在那里控制吊橋,這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來參觀的城門,上面是閘樓,即控制吊橋升降之處。城門是防御設施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現在請大家跟隨我進入城門,來了解西安城墻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完善的城門是由閘樓、箭樓、正樓組成。我們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閘樓,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橋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間打更的作用。閘樓是兩層懸山式結構,雖然形式十分簡潔,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城市的二道防線。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樓。箭樓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個扇型的攻擊面,士兵可憑窗居高臨下殺傷敵人。在閘樓與箭樓之間,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間,我們叫做甕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敵人攻入城門后,進入甕城,這時會受到甕城上4面居高臨下的攻擊,猶如甕中捉鱉。我們所能看見對面的建筑是正樓,正樓是西安城墻最里層的建筑。正樓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式,是主將戰(zhàn)時坐鎮(zhèn)指揮守城的指揮所。高大的城門,城門是敵我雙方交戰(zhàn)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統(tǒng)治者苦心經營的防御重點。明代修筑城墻時,十分重視城門的防御功能。其中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打破了西漢開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這種門最大的缺點是經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門失火,殃及遲魚”的典故。明代城門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門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墻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墻門從上到下橫箍著9道寬15厘米的鐵條,上釘1800個蘑菇釘,加強了門扇的強度,使箭矢無法射入門中,從而加強了城門對抗進攻的能力。這是城墻的第三道防線。我們可以見到城門上有永寧門幾個字。在明西安城墻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曰永寧門,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禱告,不起火災,永保安寧。東門名長樂門,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之愿望。西門為安定門,暗示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北門名安遠門,意指北部邊塞長遠安定,不起戰(zhàn)亂。現在我們就登上城墻,來感受他壯闊的氣勢。城墻的最底層是用石灰、黃土、糯米汁攪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歷史上對城墻曾多次維修,有兩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當時的陜西巡撫張祉在城墻底頂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磚,使整個城墻顯得壯闊和雄偉。清乾隆年間,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又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加固,將包磚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統(tǒng)。城墻頂上的這個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調兵譴將的通道,用三合土墊底,上面鋪有兩層城磚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滲。海墁從外向內有5度的傾斜面,可將雨水迅速導入城內側的排水槽,有效的保護了墻體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護墻體的作用。城墻每相隔40—60米一個有排水槽,它們?yōu)榇u石結構,附貼在城墻內側,從墻頂直達墻下,與溝渠相通。西安城墻之所以保存至今,這套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了保證士兵及車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墻頂內沿建有宇墻。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墻。在垛墻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懸眼是士兵可向外窺察、射擊的地方。沿城墻外側有向外突出的實心墩臺叫做敵臺,俗稱馬面。在城墻上共有98座。各敵臺相距120米,這個距離和過去的武器是有關系的,120米的中點是60米,恰是弓箭、飛鉤、滾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現使士兵作戰(zhàn)視野開闊,戰(zhàn)術運用靈活。一旦敵人攻城,會受到來自城墻和左右敵臺、敵樓三方面的射擊。構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火力網,大大的提高了城墻的戰(zhàn)斗力和防御功能。在城墻的四個轉角處有角樓。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為圓形角臺外,其它三個角臺均為方形,為何只有這一角臺為圓形的呢?明城墻是在唐長安城基礎上向東北擴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個城角,因唐皇城城角為圓形,所以就維持了原狀。以上就是我?guī)Т蠹覅⒂^的明代城墻,下面我們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筑,鐘樓和鼓樓。鐘和鼓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兩三千年前,鐘和鼓是用來祭祀和宴享的禮器和樂器,到了漢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鐘和鼓被用做軍旅指揮的信號和軍樂。到了唐代的就有了報時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詩中描述的“將則雞人報曉時,尚疑方近翠云秋?!斑€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曲茫??沼性??!泵枥L的就是人們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的情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上的鐘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們自然也都有報時的功能。鐘樓和鼓樓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軍事重鎮(zhèn),鐘鼓樓無論從建筑特色、還是藝術價值,都居于同類建筑之冠。朋友們,我們首先來鐘樓。鐘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天下第一鐘樓”之譽。要了解鐘樓,就要從鐘說起。真正鐘樓上的鐘是唐景云年間的“景云鐘”,它是一口六噸重的銅鐘。它是以鐘乳來調節(jié)音律,聲音洪亮悠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便是原來懸掛在鐘樓上“景云鐘”鐘聲的錄音。當時鐘樓的位置并不在現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兒呢?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安史之亂時,“迎祥觀”和鐘樓毀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鐘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鐘樓。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西安城不斷的擴建,鐘樓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據碑文記載,“樓唯柱基外,一無改創(chuàng)”。也就是說,除了新筑樓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萬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進行整體的拆遷復原,沒有高超的組織安裝,沒有嚴密的工程組織是很難實現的。所以這也是我們16世紀建筑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鐘樓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藝術價值。大家回頭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聯,“鐘號景云鳴彩鳳,樓雄川口鎖金鰲?!闭f的就是鐘樓拆遷的一個神話傳說,更給鐘樓增添了神秘色彩。不過鐘樓拆遷后,鐘就敲不響了,很多人說是神物有靈,其實是鐘房有問題。它中間高,四周下傾,重檐覆蓋,好象給鐘戴了個帽子,戴翁以呼,聲音當然不能傳的很久遠。后把鐘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間所鑄的一口鐵鐘取代,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近年復修的,原鐘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當然我們今天敲鐘已不在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祈福,企求我們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滿幸福。大家若有興趣,不妨也敲幾下。好了朋友們,讓我們回過頭來欣賞鐘樓的建筑吧。鐘樓高36米,分別由基座、樓身、樓頂三部分組成,四面正對四個方向,開東西南北四個券洞。鐘樓上下兩層每一層都以“斗拱”作為裝飾,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一方面起到了裝飾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據力學原理,形成力的均勻負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時“斗拱”的數量還可以顯示出這種建筑的規(guī)格和等級來。鐘樓采用的四角攢尖式,對角線構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翹,這種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鳥思閣,如喙思飛”,就好比展翅飛翔的鳥。象鐘樓這種出檐3層的`,我們把它叫重檐三滴水,這種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觀,還能減少雨水順而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鐘樓不但整體氣勢恢弘,細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現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容有聲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如我們熟悉的“八仙過海、踏雪尋梅、長生殿盟誓”等。了解完了鐘樓,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鼓樓距離鐘樓只有250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樓要比鐘樓大的多。鼓樓高34米,基座呈長方形?,F在它的南北兩面還各開高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還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還有著名的小吃街。鼓樓上曾用來報時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資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們大家現在看到的著面“聞天鼓”。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聲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聞,這面大鼓已經申報進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來的朋友們都非常的幸運,因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鼓樓的南北兩側檐下,過去曾懸掛著兩幅巨匾額,南面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時期,天下和平安泰、國富民強,說明了西安古往今來的發(fā)達昌盛。北面匾文“聲聞于天”,典故是《詩經》中“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兩幅巨匾猶如畫龍點睛,使鼓樓生氣盎然,為這座古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遺憾的是這兩塊巨匾,已被毀壞,現在的匾額按照原有歷史資料恢復的。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明城墻、鐘鼓樓。這些建筑記錄了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也銘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愴與驕傲。他們作為歷史古跡,就象陳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讓人回味。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4親愛的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西安城墻建于明洪武年間(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墻為基礎擴展形成,周長13912米。墻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穩(wěn)重堅固。自1983年開始的環(huán)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墻為主線,輔以環(huán)城綠化,護城河環(huán)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huán)城公園。以城墻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古代武器落后,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里是封建統(tǒng)治者苦心經營的防御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最里,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墻連接,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墻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里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地位。城墻上外側筑有雉堞,又稱垛墻,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內側矮墻稱為女墻,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5各位游客:西安城墻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區(qū),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筑起來的,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米,南墻長3441.6米,北墻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自1983年開始的環(huán)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墻為主線,輔以環(huán)城綠化,護城河環(huán)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huán)城公園。以城墻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為游客直觀了解古代戰(zhàn)爭提供了珍貴的人文景觀。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城墻環(huán)于西安城四周,固若金湯,氣勢不凡。登上城樓,既能俯瞰西安風光,還可以在城樓上騎單車,觀看城樓上的精彩演出。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6各位游客:首先,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西安古城墻,西安古城墻又稱為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中心。請大家緊跟我不要掉隊,我們前面的是城墻的主城門,像這樣的城門共有四座:我們面前的.長樂門(東門);還有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它們四座城門作為明城墻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御需要,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墻,兩道城墻之間又形成了翁城。至今為止,四座城門中除永寧門外,其余三座城門都只剩下兩道城墻。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請大家一個小時后在這里集合。本次游覽結束,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謝謝大家,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以后有緣再見。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7西安城墻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遺存,歷經八年擴建而成的,是我國現存局限最大而又生涯完備的古代城池構筑,為國度級重點文物掩護單元。西安城墻構筑型制雄偉,成果計劃周密,矩形城池,墻體全長13.74公里,南、北垣稍長于東、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_20米的突出部,稱“敵臺”,全城共98座敵臺;每座敵臺上建有屯兵敵樓1座。城四隅各建角樓1座。東、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門1座,各門外均建有護門甕城,甕城上建有城樓、箭樓各1座。甕城外臨內側護城河岸,建有節(jié)制“吊橋”的閘樓(亦稱譙樓)1座??讖R(即“碑林”)旁側城頂建有魁星樓1座。城墻頂面以三層大磚墁砌,稱“海墁”。海墁外沿建垛墻,全城共有垛口5984個,內沿建“女兒墻”。城垣內面建有登城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西安明城墻歷經六百年的風雨剝蝕和工錢粉碎,破壞嚴峻。1983年省、市人民當局創(chuàng)立西安環(huán)城建樹委員會,開始對西安城墻及護城河、環(huán)城林舉辦全面整修。憑證籌劃,將慢慢規(guī)復這一古城墻的舊有風采。西安古城墻包羅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辦法,組成精密完備的軍事防止系統(tǒng)。游覽西安古城墻,對形象詳細地相識古代戰(zhàn)爭、都市建樹及構筑藝術都很故意義。城門名稱由來:西安城墻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汗青。在漫長的汗青光陰里,城門產生各種變革。細數這些城門的名稱泉源,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古城的沉浮喪衰。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8西安城墻,是古都西安的符號性景觀?,F存的城墻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古城墻。城墻總周長約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本上建成的,包羅護城河、角樓等一系列辦法。今朝西安城墻共有八處可以登城,別離是:東門(長樂門)、南門(永寧門)、西門(安寧門)、北門(安遠門)、含光門、文昌門、僻靜門、尚德門,旅客可以就近登城。個中南門是西安城的迎賓門,也是旅客選擇最多登城的一個門。除了步行,在城墻上騎自行車是一種很不錯的游覽方法,在騎行中,你會有一種年華穿越的感受。今朝在東、南、西、北等四門都有租借自行車處事,騎行竣事后在上述任一門都可以返還自行車(景區(qū)劃定會有變革,提議租借時再咨詢確定)。同時這四個門還提供參觀車環(huán)抱處事,你可以乘坐參觀電動車,在城墻上繞城一圈,全程約50分鐘。在西安城墻游覽,尚有機遇撫玩到一些特有的表演勾當,如仿古開城典禮展演、城墻習慣展演,表演所在都在南門,詳細表演時刻可參照官網或電話咨詢。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9西安城墻景區(qū)位于西安市中心區(qū),現存城墻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汗青,是中世紀后期中國汗青上最聞名的城垣構筑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備的一座古代城垣構筑。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寧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呈長方形,墻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總周長13.74公里。西安城墻是在唐皇城的基本上建成的。完全環(huán)繞“防止”計謀系統(tǒng),城墻的厚度大于高度,穩(wěn)定如山,墻頂可以跑車和訓練。早在明王朝成立前,當朱元璋攻陷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匯報他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用了這些提議。當世界同一后,他便呼吁各府縣廣泛筑城。朱元璋覺得“全國山水,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高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本上擴建起來的。明代擴建后的西安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墻之外,頂與城墻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仇人配置的。敵臺之間間隔的一半,剛虧得弓箭的有用射程之內,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仇人。城墻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西安城墻的導游詞篇10首先我們參觀的是有壯闊氣勢的明城墻。我們眼前的城墻是明時的。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如江山永固,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于是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詔修城開始動工,歷時8年完工,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今天的城墻?,F在我們看到的城墻是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周長13.79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一個功能設計周密,形制宏偉的軍事防御設施。下來我給大家分別將城墻各部分的建筑構造既城防作用一一作以介紹: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護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敵人進攻的第一道防線。橫跨護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眼前的的吊橋。吊橋在過去由守護城門士兵掌管,他們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定時升降。一旦有戰(zhàn)事來臨,吊橋就被高高生起,整個城市就成為一個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剛才有朋友問在那里控制吊橋,這也就是我們下面要來參觀的城門,上面是閘樓,即控制吊橋升降之處。城門是防御設施相當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現在請大家跟隨我進入城門,來了解城墻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事實上完善的城門是由閘樓、箭樓、正樓組成。我們看到的最外面的就是有閘樓,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橋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間打更的作用。閘樓是兩層懸山式結構,雖然形式十分簡潔,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城市的二道防線。前面能看到的那座建筑是箭樓。箭樓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個扇型的攻擊面,士兵可憑窗居高臨下殺傷敵人。在閘樓與箭樓之間,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間,我們叫做甕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敵人攻入城門后,進入甕城,這時會受到甕城上4面居高臨下的攻擊,猶如甕中捉鱉。我們所能看見對面的建筑是正樓,正樓是城墻最里層的建筑。正樓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式,是主將戰(zhàn)時坐鎮(zhèn)指揮守城的指揮所。高大的城門,城門是敵我雙方交戰(zhàn)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統(tǒng)治者苦心經營的防御重點。明代修筑城墻時,十分重視城門的防御功能。其中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打破了西漢開始沿用了1520__年之久的過梁式城門,這種門最大的缺點是經不起火攻,所以就有了城門失火,殃及遲魚的典故。明代城門采用的是券拱式的門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所以大大提高了城墻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墻門從上到下橫箍著9道寬15厘米的鐵條,上釘1800個蘑菇釘,加強了門扇的強度,使箭矢無法射入門中,從而加強了城門對抗進攻的能力。這是城墻的第三道防線。我們可以見到城門上有永寧門幾個字。在明西安城墻的東、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門曰永寧門,意思是南方是火神所在地,就是向火神禱告,不起火災,永保安寧。東門名長樂門,因明都城南京位于西安東面,長樂二字帶有祈祝大明江山萬年不衰,長久歡樂之愿望。西門為安定門,暗示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北門名安遠門,意指北部邊塞長遠安定,不起戰(zhàn)亂?,F在我們就登上城墻,來感受他壯闊的氣勢。城墻的最底層是用石灰、黃土、糯米汁攪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歷史上對城墻曾多次維修,有兩次最有名。第一次是在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當時的陜西巡撫張祉在城墻底頂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磚,使整個城墻顯得壯闊和雄偉。清乾隆年間,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又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維修、加固,將包磚增厚,鋪設海墁,并增修排水系統(tǒng)。城墻頂上的這個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調兵譴將的通道,用三合土墊底,上面鋪有兩層城磚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止雨水下滲。海墁從外向內有5度的傾斜面,可將雨水迅速導入城內側的排水槽,有效的保護了墻體不被水浸泡,起到了保護墻體的作用。城墻每相隔40&60米一個有排水槽,它們?yōu)榇u石結構,附貼在城墻內側,從墻頂直達墻下,與溝渠相通。西安城墻之所以保存至今,這套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為了保證士兵及車馬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墻頂內沿建有宇墻。為了了望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墻。在垛墻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懸眼是士兵可向外窺察、射擊的地方。沿城墻外側有向外突出的實心墩臺叫做敵臺,俗稱馬面。在城墻上共有98座。各敵臺相距120米,這個距離和過去的武器是有關系的,120米的中點是60米,恰是弓箭、飛鉤、滾木等武器的有效射程,它的出現使士兵作戰(zhàn)視野開闊,戰(zhàn)術運用靈活。一旦敵人攻城,會受到來自城墻和左右敵臺、敵樓三方面的射擊。構成了一個立體交叉火力網,大大的提高了城墻的戰(zhàn)斗力和防御功能。在城墻的四個轉角處有角樓。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為圓形角臺外,其它三個角臺均為方形,為何只有這一角臺為圓形的呢?明城墻是在唐長安城基礎上向東北擴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個城角,因唐皇城城角為圓形,所以就維持了原狀。以上就是我?guī)Т蠹覅⒂^的明代城墻,下面我們去了解一下另外的明代建筑,鐘樓和鼓樓。鐘和鼓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兩三千年前,鐘和鼓是用來祭祀和宴享的禮器和樂器,到了漢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鐘和鼓被用做軍旅指揮的信號和軍樂。到了唐代的就有了報時的功能,正如文人墨客在詩中描述的將則雞人報曉時,尚疑方近翠云秋。還有六街鼓絕行人歇,九曲茫??沼性隆C枥L的就是人們聞鐘聲而起,聞鼓聲而息的情況,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晨鐘暮鼓。鐘樓和鼓樓上的鐘和鼓都是明代,所以它們自然也都有報時的功能。鐘樓和鼓樓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軍事重鎮(zhèn),鐘鼓樓無論從建筑特色、還是藝術價值,都居于同類建筑之冠。朋友們,我們首先來鐘樓。鐘樓位于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天下第一鐘樓之譽。要了解鐘樓,就要從鐘說起。真正鐘樓上的鐘是唐景云年間的景云鐘,它是一口六噸重的銅鐘。它是以鐘乳來調節(jié)音律,聲音洪亮悠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年鐘聲便是原來懸掛在鐘樓上景云鐘鐘聲的錄音。當時鐘樓的位置并不在現在的地方,那么它在哪兒呢?鐘樓最初的位置在鼓樓以西的迎祥觀內,安史之亂時,迎祥觀和鐘樓毀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鐘樓,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鐘樓。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西安城不斷的擴建,鐘樓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城市中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將鐘樓遷移至今天的位置。據碑文記載,樓唯柱基外,一無改創(chuàng)。也就是說,除了新筑樓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萬立方米的巨型建筑,要進行整體的拆遷復原,沒有高超的組織安裝,沒有嚴密的工程組織是很難實現的。所以這也是我們16世紀建筑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鐘樓也因此更加提升了它的藝術價值。大家回頭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聯,鐘號景云鳴彩鳳,樓雄川口鎖金鰲。說的就是鐘樓拆遷的一個神話傳說,更給鐘樓增添了神秘色彩。不過鐘樓拆遷后,鐘就敲不響了,很多人說是神物有靈,其實是鐘房有問題。它中間高,四周下傾,重檐覆蓋,好象給鐘戴了個帽子,戴翁以呼,聲音當然不能傳的很久遠。后把鐘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間所鑄的一口鐵鐘取代,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近年復修的,原鐘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當然我們今天敲鐘已不在是為了報時,而是為了祈福,企求我們的生活平安如意,美滿幸福。大家若有興趣,不妨也敲幾下。好了朋友們,讓我們回過頭來欣賞鐘樓的建筑吧。鐘樓高36米,分別由基座、樓身、樓頂三部分組成,四面正對四個方向,開東西南北四個券洞。鐘樓上下兩層每一層都以斗拱作為裝飾,它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上的一種特有的構件,一方面起到了裝飾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根據力學原理,形成力的均勻負荷,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頂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兩端下面,則可以減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同時斗拱的數量還可以顯示出這種建筑的規(guī)格和等級來。鐘樓采用的四角攢尖式,對角線構筑,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翹,這種形制按文人的描述如鳥思閣,如喙思飛,就好比展翅飛翔的鳥。象鐘樓這種出檐3層的,我們把它叫重檐三滴水,這種形制不但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觀,還能減少雨水順而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鐘樓不但整體氣勢恢弘,細部也十分精美。大家現在看到的格子門,門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內容有聲動感人的民間傳說、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樓上樓下加起來共有64幅,如我們熟悉的八仙過海、踏雪尋梅、長生殿盟誓等。了解完了鐘樓,下面我們將要參觀的是與鐘樓遙相呼應的鼓樓。鼓樓距離鐘樓只有250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樓要比鐘樓大的多。鼓樓高34米,基座呈長方形?,F在它的南北兩面還各開高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直到今天還是交通要道。它的北面還有著名的小吃街。鼓樓上曾用來報時的大鼓已不知去向,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資制作了一面大鼓,就是我們大家現在看到的著面聞天鼓。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聲音深厚洪亮,重棰之下,十里可聞,這面大鼓已經申報進入了世界基尼斯大全,所以今天來的朋友們都非常的幸運,因為大家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鼓。鼓樓的南北兩側檐下,過去曾懸掛著兩幅巨匾額,南面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時期,天下和平安泰、國富民強,說明了西安古往今來的發(fā)達昌盛。北面匾文聲聞于天,典故是《詩經》中鶴鳴九皋、聲聞于天。兩幅巨匾猶如畫龍點睛,使鼓樓生氣盎然,為這座古建筑增添了不少光彩,遺憾的是這兩塊巨匾,在十年浩劫中已被毀壞,現在的匾額按照原有歷史資料恢復的。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明城墻、鐘鼓樓。這些建筑記錄了西安滄海桑田的歷史,也銘刻了西安人心中的悲愴與驕傲。他們作為歷史古跡,就象陳年的老酒,使人心醉,讓人回味。法門寺法門寺位于寶雞扶風10公里的扶風鎮(zhèn),東距西安120公里。自古就因供奉了佛指舍利而著稱于世,成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勝地之一,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我們面前的這扇大門就是法門寺的第一道大門,也叫山門,門上寺額是由已故的我國原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寫。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入寺參觀吧。這座大殿叫銅佛殿,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筑。殿內供奉的主尊為釋迦牟尼。殿的東西兩側有十八羅漢,所以又被稱為羅漢殿。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塔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法門寺自古因存有佛骨舍利著稱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法門寺創(chuàng)建于漢魏之際,最初又稱阿育王寺。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滅度二百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將佛祖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遍灑世界。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兩千年前,這里即是古周原腹地,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地處交通要塞,也便于南來北往的人們前來朝拜,故而建寺于此。唐代開國皇帝李淵賜名法門寺,法門即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就沿用至今。唐太宗在此修了一座四層木塔來供養(yǎng)佛指舍利。明隆慶年間,唐木塔倒毀,明代萬歷年間,僧人集資在原基上重修了八棱十三級磚塔。明代所修的磚塔在1981年半壁坍塌。1987年準備重修磚塔,在清理原塔基時,發(fā)現了唐代地宮,4枚佛指舍利和20__余件大唐皇室珍寶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觀注的焦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塔是1987年在原址上仿明塔的形制所修的。地宮就在塔的底下,舍利就供養(yǎng)在地宮中,下面就請大家去地宮拜一拜舍利。我們現在看到的法門寺地宮,其外地宮為1987年重修寶塔時所建,內地宮為唐代法門寺地宮的原型,它最早是在公元873年封存,到1987年發(fā)現時,它一共在地下封存了1120__年。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石門進去的地宮是內地宮,由踏步漫道、平臺、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龕七部分組成。前室、中室、后室、秘龕各供佛指舍利一枚,數千件唐皇室供佛珍寶按照佛教的最高儀式和禮佛陣容放置其中,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時代最久、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F在,我們看到的建筑叫大雄寶殿。大殿的中央,供奉的是著五方佛,五佛并座,各事一方。在五佛的兩側,為二十四諸天,即天上的24個天神。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底下出土了大批的唐代稀世珍寶,現在都陳列與法門寺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內,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吧。法門寺博物館是1988年11月正式對游人開放的,博物館所有的陳列都出自于地宮,該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一座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現在的陳列由法門寺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唐密曼荼羅文化和法門寺大唐珍寶等四部分組成。我們先來看歷史文化陳列。這里的唐龍頭是寺院的裝飾物件,我們知道龍是皇帝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法門寺與皇家是息息相關。佛指舍利最初被人們發(fā)現是元魏二年,人們第一次打開塔基瞻拜舍利,接下來隋、唐朝也都曾打開佛塔瞻拜舍利,相傳法門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國泰民安。從太宗李世民起,唐朝先后有八位皇帝六次接舍利入宮供養(yǎng)過。在八次迎送過程中也把法門寺、法門寺佛指舍利的地位推倒了最高,也掀起了唐代崇拜佛教的高潮。這一時期,法門寺兼有宮寺,國寺和名剎的三重身份。公元874年,唐僖宗最后一次送還舍利,將舍利及珍寶封入地宮。從此,地宮封閉,一千余年,不為人知。這塊碑叫志文碑,碑上主要記載了唐皇帝怎么到法門寺迎舍利的史實,其中重要的是將舍利的外型做了描述,法門寺出土四枚舍利,只有一枚是釋加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他三枚是唐代所做的影骨,影骨和靈骨在區(qū)別的過程中,碑文的記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碑文的后部還記載了當時唐皇帝在供養(yǎng)舍利時,送了大批的稀世珍寶。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F在我們來到的是大唐珍寶陳列。法門寺出土的20__多件珍寶的規(guī)格都是相當高的,有44件是國寶級的,十項世界之最。唐代是我國金銀器制作的繁榮時期,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器形雍容華貴,紋飾精美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這件文物是一種熏香器,有銀熏爐及爐臺。熏爐、爐臺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我們仔細看一下,在熏爐隆起的蓋面上有有五朵蓮花,每朵蓮花上有一只臥龜。按照佛家的說法,修行到3020__年以上的龜身體非常輕,才能夠臥在蓮花上,能看到臥龜蓮花的人是一定可以長壽的。大家再好好看看吧,我相信你們都可以看見,也都能健康長壽。這件文物叫銀香囊,是唐僖宗所供奉。香囊最初是掛在帳子里的熏香器,象這種小的就是隨身攜帶了。香囊的制作十分精美,香囊由兩個半圓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打開后底下半圓有兩個平衡環(huán),中間有一個小碗,香料就是放在碗中點著,掛起來。但這個香囊掛在身上,不管怎么搖怎么轉,它始終跟地面保持平衡,碗體始終朝上,香料不會撒出來。香囊所使用的原理是萬象平衡的陀螺儀,現代人將這種原理運用于航海、航空的導航儀器。這種陀螺儀原理,歐洲十七、十八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已掌握了這種技術并且把它應用到生活中了。在中國每個朝代都有名瓷出現。在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就是產于浙江越窯的秘色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象的描寫了秘色瓷的釉色。秘色瓷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在法門寺的出土后,我們才得以見到它的真面目,這件秘色瓷盤是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瓷器,這個秘色瓷盤仔細看好象里面有一層水,清徹明亮,給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700多件絲綢制品,大部分是武則天、唐懿宗等供養(yǎng)的,所以說它們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有的絲綢已經風化了,但是這五件蹙金繡卻完好如新。蹙金繡是刺繡的一種針法,是用金銀絲盤結成各種圖案,然后將圖案固定在絲綢上。這五件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加工復雜,首先用蠶絲做胎線,然后用金絲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每一米蠶絲上要繞金箔三千圈,就是用這種復合線來織花紋的。據考證當今世界手工捻金線的最細直徑為0.2毫米,而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種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的最細直徑僅為0.06毫米,比頭發(fā)絲還要細,堪稱古今一絕。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十分完整,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給我們展示了皇室飲茶的習俗以及唐代的茶文化。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羅、貯藏、烹煮、飲用等器皿。唐代人要將茶葉烘焙干,碾碎過羅,加以佐料,最后煮而飲用,所以當時叫吃茶而不是喝茶。這是珍寶閣,里面主要是佛教文化陳列。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展柜是按照佛教曼陀羅布置中央是大日如來,兩邊文物成對稱排列。這件文物是鎏金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錫杖并不是用錫作的,它搖動時會發(fā)出欷郗的響聲,故而得名。錫杖是佛教最具權威的法器,股、環(huán)不同,等級不同。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huán)錫杖,為唐懿宗所供奉。長1.96米,重2390克,用了二兩金五十二兩銀鑄成,杖首那四個桃形的叫做轂,每轂(音同古)套了三個環(huán),即四股十二環(huán),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應屬釋迦牟尼所持,它的法力是最高、等級最高的,是世界錫杖之王。在法門寺地宮內發(fā)現了四枚佛指舍利,我們根據出土時的順序,進行編號,分別稱為一號舍利、二號舍利、三號舍利、四號舍利。其中一枚是靈骨,三枚是影骨舍利。那么,什么是指骨舍利,影骨和靈骨舍利又是怎么回事呢?舍利是來自于釋迦牟尼的身體。靈骨指的是真的取自于釋迦牟尼佛的遺骨,而影骨是映射相似之意,是靈骨的仿制品。靈骨和影骨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樣的神圣。它們的關系正如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云:影骨非一亦非異,了如一月影三江。靈骨與影骨的關系,既不是同一個,也并非不是同一個。就像是天上的月亮映在三條不同的江中,天上的月亮是月亮,三條江中月亮的影子也是月亮。天上的夠不著,水中撈不起,都是十分難得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乘放四號舍利的器物,第四枚佛指舍利為骨質的管狀物,原供奉在地宮前室的三重寶函內。三重寶函由外及里依次為:漢白玉阿育王塔,銅浮屠,銀棺。我們來看一下乘裝一號舍利的寶函,八重寶函是整個地宮最重要的供奉物。我們在這里展出了七重,因為有一個寶函是檀香制作的,出土時檀香風化了。出土時八重寶函層層相套,鎖鑰俱全,我們就是用寶函自帶的鑰匙打開了寶函,當打開最后一個寶函時,舍利赫然矗立其中的銀柱上,不過這枚舍利是一枚玉石制成的影骨舍利,寶函上鏨刻有豐富的密教壇場、造像等,莊嚴肅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羅的重要資料。下來我們來看第三枚佛指舍利的照片。這枚舍利經專家鑒定和《志文碑》佐證,認定是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即靈骨舍利。它原供奉在五重函觀中,安放在地宮后室秘龕內。五重寶函最外一層是鐵函,出土時沒有動前面的鐵鎖,函蓋是從后面打開的,第二層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銀寶函,這個寶函價值相當高,因為寶函外壁的四十五尊造像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曼荼羅圖象,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第三層是檀香木函,沒有展出,第四層是水晶槨子,槨蓋之上粘飾黃、藍寶石。水晶槨子里面是一具小白玉棺。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在其內。樓上有供養(yǎng)第二枚佛指舍利的寶函。這套寶由外及里依次為漢白玉靈帳,鐵函,銀棺。這里展示的是銀棺。這尊造像叫捧真身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這是波斯進貢的,共有385顆,菩薩雙手捧一荷葉形盤,盤上置一長方形鎏金銀匾,捧真身菩薩系咸通十二年唐懿宗39歲生日時,專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鑄造,后由僧人澄依在咸通十四年迎送佛指舍利時供奉,是地宮內惟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是地宮出土文物中的極品,確系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級最高的器物。大雁塔導游詞大雁塔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大雁塔景區(qū)是一處佛教圣地,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密切的關系,唐僧取經譯經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所有佛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之道場,而大雁塔與其他寺院相比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古今中外高僧無數,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今天大家參觀過這個景區(qū)后,就會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的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zhí)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大家一定看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xù)劇,那么《西游記》里的唐僧是否就是玄奘呢?玄奘,俗姓陳名祎(yi),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十三歲出家為僧。他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游學后,他發(fā)現佛經殘缺不全,佛經中有許多錯誤。他決意到佛教發(fā)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貞觀元年(620__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只身前往,于唐貞觀三年(公元620__年)從長安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穿越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的戈壁沙漠,西行直至天竺,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研學,歷時20__年之久,在一次盛大的法會上,玄奘宣讀自己的佛學論文,上至國王,下至百姓都可以和玄奘辯論,據說一連18天,沒有一個人能辯過他。各王特邀請玄奘乘坐華麗的象輿游行,會場歡呼雷動,大乘僧眾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就是指菩薩眾神。玄奘取得了極高的的榮譽,在印度備受尊崇。隨后他毅然謝絕了各國王及僧眾的盛情挽留,毅然踏上歸途。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攜帶大量佛舍利及657部佛經,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貒?,在唐皇室的支持下,他集中各地博學高僧,組成規(guī)模空前的佛經譯物場,并親自任譯主。翻譯的佛經無論從質量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開創(chuàng)了我國翻譯史上的新時期,撰寫了《大唐西域記》,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應該說《西游記》是以唐代玄類西出取經為背景而寫成的,但故事里的唐僧不全指玄奘,而是一個經過藝術化的文學作品里的人物。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門口,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我們把出家稱為步入空門大概就是由此而來。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追建陰福,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故名慈恩寺。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yōu)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zhàn)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明代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guī)模。我們大家走進山門,可以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是鐘樓,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鐘。該鐘鑄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通高3.4米,重15噸上鑄有雁塔晨鐘四個蒼勁的大字。西邊是鼓樓,樓里存有一面大鼓。鐘和鼓是佛教重要的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也是重要的報時工具。寺院僧人們每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F在我們來到寺院的大雄寶殿參觀。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的三身佛,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法身佛指的是佛性的清凈之身,西為報身佛盧舍那佛,報身佛之意是得到佛果,圓滿之身,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指一切可變幻之身,并指普渡眾生之身。三身佛兩側立有釋迦牟尼的迦葉和阿難,兩側是十八羅漢。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雁塔題名始于唐代,凡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進士,都要先在曲江進行游宴,然后齊集大雁塔題名,他們覺得能雁塔題名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情,并且覺得登上大雁塔就能步步高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考中進士后在此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為佳話。大殿北面為法堂藏經樓(兩層),上層藏經樓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為法堂,法堂是當時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里面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若生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死后就會被他接引到極樂世界去,因而又被稱為接引佛。法堂里還有三副拓片,其中一副是玄奘負笈圖,兩邊是是他兩大弟子圓測和窺基的畫像。玄奘身背裝有佛經的背簍,手持佛塵,腳登麻鞋,風塵仆仆地行走在取經路上,歷經磨難,只有眼前這盞永不熄滅的小油燈伴隨著他。法堂后面就是聞名遐邇的的大雁塔了,請大家隨我前去參觀。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而其得名源自一個佛教故事最為可信。按照印度佛教傳說,當初佛教有大乘與小乘兩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正是菩薩布施日,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卻買不到肉下飯。這時天空中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望著雁群自言自語:今日增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么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便折翅墜地。于是全寺和尚大驚失色,認為這定是菩薩顯靈。他們就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并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從此人們也將菩薩稱為雁王,佛塔稱為雁塔了。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大量佛經,上表奏請皇帝,經朝廷批準建造而成的。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歷時兩年才建成。然而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四十多年后逐漸毀壞。后來武則天在位時重新修建了大雁塔,明清時期又有進一步的修葺,我們現在見到的就是修葺過的大雁塔了。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通高為64.7米,塔體呈方錐形,共有7層,內有旋梯,我們可以順旋梯登到塔上,一覽古城秀麗的風光?,F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登塔吧。我們現來到在大雁塔的底層,能夠看到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兩通碑,為玄奘譯經所寫的序文。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接下來我們可以到一層參觀。我們大家可以看看兩側墻壁的碑片,其中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反映他取經的過程,一是玄奘譯經圖,反映他譯經的過程。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F在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在二樓我們看到了的是一尊彌勒佛坐像,大家可以祭拜一下,許下自己的心愿。接著我們登上三層,這里是供奉著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好了,我們繼續(xù)攀登吧。在三層陳列有集王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的原碑拓片,真品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四層中我們可以看到巨大的足印,相傳這是釋迦牟尼圓寂時留下來的。據說釋迦牟尼圓寂前曾到一小河邊,對弟子說這是我留給人類最后的足跡。說完就形成了巨大的腳印,當時人們爭相瞻仰膜拜,玄奘到印度后聽到了這個故事,特意前去膜拜,并且在膜拜時還用筆畫下了這個足跡,我們現在見到的就是玄奘晚年刻制而成的。第五、六層懸掛有玄奘詩詞、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我們再往上走,來到第七層,大家可以抬頭看看位于我們上方非常趣味的詩文,這幾個字,不論從哪兒開始,都可以很通順。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念取經還須游西天,須游西天取經還。拜佛前人贊唐僧,人贊唐僧拜佛前。還有唐僧取經還,還須游西天。西天拜佛前,拜佛前人贊。等不同的讀法。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念成一首關于唐僧取經的詩。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是不是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的美妙感受,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游客朋友,現在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xù)參觀?,F在,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大遍覺堂、般若堂、光明堂三院組成。如果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zhèn)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因為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佛骨舍利剛才我們已經在大雁塔的第三層看見了,而玄奘大師的一份頂骨舍利就存放在三藏院的大遍覺堂,大遍覺堂里還供奉著玄奘坐像。玄奘三藏院內有近四百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畫,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尤其反映了玄奘求法、譯經的輝煌一生。概括玄奘的翻譯,有數量多、質量高、內容全和路子新四個顯著特點。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由于玄奘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以及許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我國的翻譯從佛經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chuàng)了我國佛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玄奘譯經20__年,最后在銅川玉華寺圓寂,雖然他生前要求一切從簡,但皇帝還是把他厚葬于現在產河之畔的白鹿原。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嘔心瀝血譯經,生前輝煌一世,死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這里已成為永遠瞻仰玄奘、紀念玄奘的佛教圣地。乾陵導游詞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一句順口溜:江南才子山東將,陜西黃土埋皇上。在20多萬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遺存了59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就達18座之多。今天我們參觀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邊的一座,也是唐十八陵中最具個性的一座。乾陵位于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他們雖各為一朝天子,卻代表兩個朝代,還是一對夫妻,人們稱乾陵是唯一的雙帝陵,這正是乾陵最具個性的體現,這種現象在世界陵墓史上都非常罕見。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乾陵是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戶。若從遠處眺望乾陵,就會驚奇的發(fā)現,這座陵園恰似一位美人,披發(fā)仰臥,頭枕梁山,腳踩渭河,縹緲秀逸。人們說這是武則天在此守候自己的陵墓,成為女皇的絕妙象征,真可謂巧奪天工。乾陵的選址是當時以京都唐長安城為中心用八卦來選,乾陵就處于西北方位,在我國八卦中處于乾位,而埋葬皇帝之處稱為陵,所以得名乾陵。根據史書記載,乾陵陵園的格局完全仿照唐代首都長安城營建,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分為宮城、內城和皇城,宮城占地面積230萬平方米,外城周長40公里,陵園布局整齊,富麗堂皇。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乾陵地面雄偉的建筑已經蕩然無存,我們今天參觀乾陵,除了欣賞它的自然風貌之外,主要觀看陵園內保存的大型精美的石雕。各位游客,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游覽一番。各位朋友,我們眼前這條氣勢宏偉的臺階是國家沿著唐代御道遺址、歷時兩年修建的。當我們拾級而上,到達最高平臺處,這里就是陵園的第二道天然門戶。我們面前有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這條大道就是神道,全長是720米。神道是通向祭奠和陵前的導引大道,又稱御道、司馬道,這種神道每一座陵園都有。只有站在這寬闊氣派的大道上,你才能感受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偉大和威嚴。神道兩邊保存了一百多件高大精美的石刻,乾陵的地面石刻是我國帝王陵墓中石刻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被人們贊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一對華表挺拔高大,位居所有石雕之首,高8米,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渾然一體,它是帝王陵墓或居住宮殿前的標志,也是皇權的象征;一對翼馬,是人們想象當中長有翅膀會飛的馬的造型,傳說是供帝王的靈魂出游用的,翼馬的雕刻十分漂亮,被中外藝術家公認為是我們中國古代最有力量感的石馬。剛剛我們看了華表和翼馬,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龐大的儀仗隊形。首先我們看見了一對鴕鳥,鴕鳥位于整個儀仗隊的最前部,采用的是高浮雕技法,只淡淡幾刀,便將鴕鳥的形象勾勒的活靈活現。據說鴕鳥警戒性很高,在沙漠中一旦風沙來臨,它就會將頭埋在沙子里以抵御風沙,所以將駝鳥放在最前面,是起了一個警戒作用。這是當年埋葬高宗時阿富漢進貢的,所以也是我國外交的見證。馱鳥后面東西兩邊還分布了很多的石刻,這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儀仗隊,有五對石馬與牽馬石人像,是帝王死后繼續(xù)擁有千軍萬馬的象征,還有十對雙手握劍、高大魁梧的石人,是守衛(wèi)陵墓的衛(wèi)士。又叫翁仲,其名稱來源于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古人。相傳他是秦始皇身邊的大將,身高過丈,力大無比,武藝高強,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讓他鎮(zhèn)守邊關,威振夷敵。阮翁仲去世后,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形雕刻銅像立于司馬門外,后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于守陵。乾陵有100多件石刻作品,其中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恐怕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2025年教育產品教學設計策略與實踐研究報告
- 食品行業(yè)2025年技術改造傳統(tǒng)食品生產改造技術發(fā)展研究報告
- 城市交通流量預測:2025年智慧交通系統(tǒng)技術應用與交通基礎設施優(yōu)化報告
- 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產業(yè)升級與政策研究報告
- 餐飲企業(yè)會員體系設計與客戶忠誠度培養(yǎng)實踐報告
- 乳制品行業(yè)奶源質量控制與品牌價值評估報告
- 靜電場章末總結
- 2025年學習《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心得體會模版
- 福建省南平市劍津片區(qū)2024年十校聯考最后數學試題含解析
- 福建省尤溪一中學文公分校2024年中考適應性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人教PEP版英語五年級下冊Recycle 1單元教學設計(2課時教案)
- 2025年中共涼山州委辦公室面向全州考調所屬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夏季貨車行車安全教育
- 【基礎卷】同步分層練習: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4課《刷子李》(含答案)
- 2025年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產后疼痛管理指南
- 環(huán)境生物學復習-段昌群-參考重點
- 第六屆“四川工匠杯”職業(yè)技能大賽(健康照護賽項)理論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DB2306-T 179-2023 林場森林火災隱患調查評估技術規(guī)程
- 2024年危險化學品倉庫安全檢查表
- 急診一病一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