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 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 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 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 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 第七單元 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 部編版必修上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七單元15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部編版必修上冊課題:科目:班級:課時:計劃1課時教師:單位:一、教學內容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七單元15《我與地壇(節(jié)選)》教案,部編版必修上冊。本節(jié)課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分析作者史鐵生的生平背景,了解其與地壇的淵源;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大量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味其語言特色;探討作者在逆境中尋求心靈寄托的過程,感悟人生哲理;解讀課文標題“我與地壇”的含義,理解作者與地壇之間的深厚感情;分析課文的結構,掌握作者的情感變化脈絡。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二、核心素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提升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情感體驗;強化學生對修辭手法的識別與應用,提高表達與交流能力;激發(fā)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感悟人生哲理,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通過分析作者與地壇的關系,塑造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旨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提升其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三、學情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具備以下特點:

1.知識層面: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如字詞、語法、修辭等。但對學生而言,深入挖掘課文內涵、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難度。此外,對于史鐵生的生平及其作品,學生了解不多,需要教師引導補充。

2.能力層面:學生在閱讀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方面已有一定基礎,但在具體分析文本、運用修辭手法進行表達方面,能力尚顯不足。對于課文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學生可能難以準確識別和應用。

3.素質層面: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但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有待提高。在道德觀念、人生觀方面,學生正處于形成階段,需要通過文學作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行為習慣: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參與度、合作意識等方面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可能對文學鑒賞課程興趣不足,課堂表現(xiàn)較為被動;部分學生則表現(xiàn)出較強的學習熱情,愿意主動探究和思考。

對課程學習的影響:

1.知識層面:學生對課文背景知識的了解不足,可能導致對課文內容理解不深入。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講解、補充相關資料等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2.能力層面:學生在分析文本、運用修辭手法方面能力的不足,將影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鼓勵他們在課堂討論中積極發(fā)言,提高表達能力。

3.素質層面: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有待提高,這將對課程學習產生影響。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4.行為習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注意力等行為習慣,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通過激發(fā)興趣、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四、教學方法與策略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采用以下教學方法與策略:

1.教學方法:

a.講授法:教師以講解、引導為主,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基礎知識,如作者背景、修辭手法等。

b.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他們發(fā)表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

c.案例研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段落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通過實例掌握修辭手法和分析文本的方法。

d.項目導向學習: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自主設計并完成一個小項目,如分析課文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教學活動:

a.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作者或地壇,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體驗作者與地壇之間的情感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b.實驗活動:設計創(chuàng)意寫作活動,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句子仿寫,提高表達能力。

c.游戲互動:設計課堂小游戲,如“修辭接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修辭知識。

d.課堂展示: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或分析成果進行課堂展示,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3.教學媒體和資源:

a.PPT:制作課件,展示作者簡介、課文結構、修辭手法等關鍵信息,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文。

b.視頻:播放與課文相關的紀錄片、訪談等視頻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c.在線工具:利用網(wǎng)絡資源,如文學網(wǎng)站、在線詞典等,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后拓展。

d.紙質資源:提供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課后閱讀,拓寬知識面。五、教學過程設計1.導入新課(5分鐘)

目標:引起學生對《我與地壇》的興趣,激發(fā)其探索欲望。

過程:

開場提問:“你們聽說過地壇嗎?它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lián)系?”

展示地壇的圖片和相關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地壇的歷史底蘊。

簡短介紹史鐵生及其與地壇的關系,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2.課文基礎知識講解(10分鐘)

目標:讓學生了解《我與地壇》的基本概念、情感內涵和修辭手法。

過程:

講解課文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經歷和創(chuàng)作動機。

詳細介紹課文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用圖表或示例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具體段落分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和修辭技巧。

3.課文案例分析(20分鐘)

目標: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情感變化和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

選擇幾個典型的段落進行深入分析,展示作者情感的變化和修辭手法的作用。

詳細介紹每個案例的背景、情感變化和修辭特點,讓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案例對個人情感體驗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修辭手法增強表達效果。

4.學生小組討論(10分鐘)

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過程: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課文案例進行討論。

小組內討論案例的情感表達和修辭手法,探討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義。

每組選出一名代表,準備向全班展示討論成果。

5.課堂展示與點評(15分鐘)

目標: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過程:

各組代表上臺展示討論成果,包括對課文情感和修辭手法的分析。

其他學生和教師對展示內容進行提問和點評,促進交流。

教師總結各組的亮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

6.課堂小結(5分鐘)

目標: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強調文學作品鑒賞的重要性。

過程:

簡要回顧課文的情感表達、修辭手法和案例分析。

強調文學作品對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作用,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

布置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撰寫一篇關于課文情感表達和修辭手法的分析短文,以鞏固學習效果。六、拓展與延伸1.拓展閱讀材料:

a.史鐵生散文集《我與地壇》全文,了解作者更多的心路歷程和情感表達。

b.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相關篇章,探究史鐵生及其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c.關于地壇的歷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資料,深入理解地壇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

d.同時期其他作家的散文作品,比較分析不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主題表達。

2.課后自主學習和探究:

a.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秋天的懷念》等,進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文學理念。

b.研究地壇的歷史變遷,了解其在不同時期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影響。

c.分析史鐵生作品中常見的修辭手法,總結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技巧。

d.探討《我與地壇》中所體現(xiàn)的人生哲理,如逆境中的堅持、人與自然的關系等,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分享個人感悟。

e.針對課文中的某一主題,如生命的意義、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進行深入研究,撰寫一篇小論文或心得體會。七、重點題型整理1.分析題:請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在《我與地壇》中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具體例子,并闡述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例1:“那樹,像一把巨大的綠傘,遮擋住炎炎烈日?!保ū扔鳎?/p>

作用:形象地描繪出樹木為人們提供的陰涼,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

例2:“風兒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龐,告訴我,生活并沒有結束?!保〝M人)

作用:賦予風以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感受到的溫暖和希望。

2.探究題:請從課文中選擇一個你認為最具哲理的片段,結合自身經歷,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片段:“我在地壇里待了那么多年,看著一棵棵小樹長成大樹,看著一代代孩子長大成人。我開始明白,生命就像這地壇里的樹,無論經歷多少風吹雨打,都要頑強地生長。”

理解:這段話讓我意識到,人生總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zhàn),但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我們的生命。正如作者在地壇中找到心靈的寄托,我們也應在生活中學會堅持和成長。

3.應用題:請運用課文中的修辭手法,仿寫一段話,描述你的家鄉(xiāng)或學校的一處景物。

答案:

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座古老的橋,它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碧波蕩漾的河面上。橋上的石獅瞪大了眼睛,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每當夕陽西下,橋上行人絡繹不絕,笑聲、談話聲交織在一起,仿佛在演奏著一曲生活的樂章。

4.比較題:請比較《我與地壇》與史鐵生的另一篇散文《命若琴弦》在主題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

答案:

相同點:兩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在逆境中對生活的堅持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不同點:《我與地壇》以地壇為背景,著重描繪了作者與地壇之間的深厚感情,強調了大自然對心靈的治愈作用;而《命若琴弦》以琴弦為喻,探討了人生價值的內涵,強調了人在面對困境時要有信仰和希望。

5.綜合題:請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史鐵生作品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

答案:

在史鐵生的作品中,“人與自然”關系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狀態(tài)。作者通過描繪地壇的美景和與自己心靈的對話,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他認為,自然是人類心靈的港灣,人們在自然中可以找到心靈的慰藉和力量。同時,作者也強調了人類應尊重大自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種觀念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八、教學反思與改進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意識到學生在理解課文情感變化和修辭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難度。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計劃在未來的教學中進行以下改進:

1.增加課堂互動:在講解課文時,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組織更多的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中提高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

2.強化修辭手法訓練:通過更多實例和練習,讓學生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提高他們在寫作中的運用能力。

3.拓展閱讀: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對作者及其文學風格的理解。同時,推薦相關的文學評論和解讀文章,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欣賞課文。

4.課后作業(yè):布置更具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如撰寫文學評論、進行課文改寫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5.定期評估:在教學過程中,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困難,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效果。

6.家長溝通: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板書設計1.重點知識點:

①作者:史鐵生

②主題:我與地壇

③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2.詞句摘要:

④“那樹,像一把巨大的綠傘,遮擋住炎炎烈日?!保ū扔鳎?/p>

⑤“風兒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龐,告訴我,生活并沒有結束?!保〝M人)

⑥“我在地壇里待了那么多年,看著一棵棵小樹長成大樹,看著一代代孩子長大成人?!保ㄇ楦凶兓?/p>

3.藝術性與趣味性:

⑦使用彩色粉筆繪制地壇的簡圖,標注作者在文中的位置,增強視覺效果。

⑧以樹的形象代表作者,展示其在地壇中的成長與變化,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⑨利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設計有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如讓學生現(xiàn)場創(chuàng)作并分享自己的比喻或擬人句子,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作業(yè)布置與反饋a.課后閱讀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全文,總結作者的情感變化和地壇在文中的象征意義。

b.從課文中選擇一個段落,分析其中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并闡述其在文中的作用。

c.結合個人經歷,寫一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