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民中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荀子言性惡”,認為“天道自然”,主張治國需“王霸兼用”,被宋代理學家普遍視為有悖于圣人,是“儒門異端”而加以抨擊和貶斥。據此推論合理的是A.宋代理學家否定荀子是儒學家B.荀子實際屬諸子百家中的法家C.荀子思想因不利于地主階級統(tǒng)治而被否定D.荀子思想體現了當時思想領域的融合狀況2.先秦時期,儒家學者極力宣揚得眾、愛眾和濟眾思想,如孔子說“寬則得眾”(《論語·堯日》)孟子說“與眾樂樂”(《孟子·梁惠王下》)。由此可知,先秦儒學A.適應了封建統(tǒng)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罰為宗旨C.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 D.極力宣揚“兼愛”思想3.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后,向君主提供咨詢服務的樞密院名義上仍代表中央政府,頒布政令。這說明當時英國A.責任內閣有名無實 B.君主立憲尚未形成C.國王擁有行政大權 D.制度變革循序漸進4.“中國有中國制度,今滿洲造為妖魔條例,是我中國之人無能脫其網羅……皇天震怒,命我天王肅將天威,創(chuàng)建義旗……特詔四方英俊,速拜上帝……興復久淪之境土,頂起上帝之綱?!枧d義兵,上為上帝報瞞天之仇,下為中國解下懸之苦。”以上材料意在A.借鑒西方制度實現民主共和 B.學習西方技術發(fā)展資本主義C.借用西方宗教宣傳反清思想 D.滿足農民愿望實現土地均分5.除了“天父天子”的口號外,太平天國所宣傳的思想內涵,與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民間宗教的思想并沒有很大的差別。“平均主義”的部分,也只見于文字號召,并未付諸實施。材料表明A.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國本土宗教B.基督教的平均主義在中國缺乏實施條件C.太平天國革命實踐與革命理想出現背離D.太平天國的思想很難發(fā)動群眾進行斗爭6.在蘇聯,1955年以前,國家下達的農業(yè)生產計劃指標多達200項。1955年起,國家放寬對農牧業(yè)的生產管理,只下達國家收購各類農畜產品的數量指標,農莊有權自行安排生產。但是,這項決定沒有得到認真貫徹,國家仍不時干預農莊的生產安排。這說明A.蘇聯的國家機器運轉不靈B.赫魯曉夫的政策搖擺不定C.斯大林體制沒有受到影響D.傳統(tǒng)觀念阻礙改革的推行7.某同學課堂演講提綱只寫了幾個地名,據此推測該同學演講的主題可能是A.紅軍長征 B.敵后抗日 C.國共合作 D.北伐戰(zhàn)爭8.公元前516年,齊國上空出現了彗星,按當時的說法,彗星出現是災禍的象征。齊景公準備舉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災禍。大臣晏嬰認為,如果國君有好的德政,還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國君像夏桀、商紂那樣暴虐,違命亂德,那么即使祈禱又有什么用處?這反映出當時A.君權神授觀念受到徹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C.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D.出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9.1920年5月梁啟超作《“五四紀念日”感言》一文,談到他對“五四”的價值判斷和思考:“吾以為今后若愿保持增長‘五四’之價值,宜以文化運動為主而以政治運動為輔?!绷簡⒊恼J識客觀上有助于A.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B.提高國民的愛國覺悟C.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 D.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10.16、17世紀儒家文化西傳的主要載體是A.“四書五經”西譯本 B.孔子傳記 C.《利瑪竇中國札記》 D.《風俗論》11.“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畝產一萬多斤的高產‘衛(wèi)星’,從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騰空而起?!边@則報道可能發(fā)生在A.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 B.“大躍進”運動期間C.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 D.雜交水稻推廣后12.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二者共同目的是A.緩解政治危機 B.統(tǒng)一國內市場 C.發(fā)展資本主義 D.增加財政收入13.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客觀現實,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同為共和憲法,法國1875年憲法和美國1787年憲法條文規(guī)定的不同之處是A.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 B.總統(tǒng)由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C.內閣由總統(tǒng)任命,對議會負責 D.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掌握行政權14.“由于唐朝設置了專門管理手工業(yè)的機構,如工部、少府旒、將作監(jiān)等,直接控制大量的工匠,建立了各種手工業(yè)作坊,因而對于皇室、朝廷、百官以至貴族們所需的服飾、車輦、器物、珍玩以至武器等,都各有生產的手工業(yè)部門。”這反映出當時A.官營手工業(yè)日益商品化B.官營手工業(yè)的效率提高C.手工業(yè)者人身控制放松D.政府加強對手工業(yè)管理15.錢乘旦教授《德國通史》“民族國家時代”卷,敘述了1815-1918年德國以獨特方式全面邁入“現代”社會的近代晚期歷史,這種獨特性突出表現為與英、法等西方國家不同的“雙重革命”。該過程表現為A.完成了工業(yè)化進程,建立起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B.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保留容克貴族主導地位C.兩次工業(yè)革命交叉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D.既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又產生了社會主義革命16.17、18世紀,景德鎮(zhèn)生產的碗、盤等外銷瓷器(景瓷),既有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圖案,也有特洛伊木馬、手持雷電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話故事類裝飾。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瓷器貿易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B.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C.由地中海地區(qū)轉口到西歐 D.推動了景瓷生產方式變革17.下表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tǒng)計表。表中呈現的變化反映了學校名稱朝代入學資格國子學唐朝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孫太學唐朝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門學唐朝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八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子弟A.知識分子參政規(guī)模不斷擴大 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fā)展C.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 D.理學正統(tǒng)地位漸趨確立18.清朝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制瓷技藝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中國瓷器開始大量銷往海外市場B.許多瓷器為國際市場需要而生產C.清朝政府采取鼓勵瓷器出口政策D.官營手工業(yè)規(guī)模大且占主導地位19.下表是西周初年主要諸侯國的簡況,它說明分封制實質上重視的是A.血緣關系 B.姓氏關系 C.地域關系 D.官僚關系20.“文明”一詞用來指一個社會已由氏族制度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階段。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指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由此可見,良渚遺址A.是學會農業(yè)走向定居的開始 B.是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證據C.是私有制和階級出現的開始 D.是中國首個王朝建立的標志21.馬克思認為,從殖民地源源不斷流入西班牙的大量貴金屬迅速擴散到歐洲,造成金銀貶值,物價上漲,意味著一方面工資和地租跌價,另一方面是工業(yè)利潤增多。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則相應地上升了。馬克思所描述的這一現象在西歐的影響是A.促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導致世界經濟中心發(fā)生轉移C.加速封建制度的解體 D.加劇傳統(tǒng)向近代社會的轉型22.1953年,艾森豪威兒當選美國總統(tǒng)后,平衡預算,取消了戰(zhàn)時對物價與工資的管制,將戰(zhàn)時急劇增加的國家財產和國有企業(yè)廉價出售給私人壟斷組織。這些做法A.順應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潮流 B.緩解了經濟“滯脹”危機C.體現了自由主義政策傳統(tǒng) D.導致了私人壟斷資本膨脹23.1923年秋蘇聯發(fā)生了“銷售危機”:工業(yè)品積壓、農產品收購困難。經濟學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認為危機的產生是由于“經濟中的無計劃性”,指出出路是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來同小資產階級自發(fā)勢力作斗爭。這一主張A.適應國內外時局的需要B.倡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C.懷疑與否定新經濟政策D.有利于促進工業(yè)化進程24.1961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二大的工作報告中提出,蘇聯正在順利地解決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品產量方面趕上美國的任務。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蘇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蘇聯正在循序漸進的解決這一任務,并同樣堅信蘇聯將會趕超美國。這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蘇聯()A.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B.堅持以農業(yè)改革為重點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D.基本沿襲了斯大林模式25.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在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觀點,指出大力發(fā)展科技和教育事業(yè),調動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這次大會A.完成了科技領域的撥亂反正 B.推動了高考制度的恢復C.有利于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 D.響應了科教興國的號召26.1912—1919年的八年間,民族工業(yè)新建廠礦和新增資本的速度和規(guī)模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的成就,紡織、面粉、火柴、榨油造紙等工業(yè)有了顯著的發(fā)展,其中面粉除內銷外,還大量出口。這說明當時中國A.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已經形成 B.民族資本占據了主導地位C.民族工業(yè)迎來了“短暫的春天” D.重工業(yè)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27.“總統(tǒng)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25年沒有交往了?!边@句話出現在如下哪一情境中A.毛澤東與田中角榮會面 B.鄧小平接見撒切爾夫人C.周恩來與尼克松總統(tǒng)會面 D.喬冠華與聯合國秘書長會談28.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為近代歐洲的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二者的共同點表述正確的是A.反對宗教神權,強調三權分立B.反對封建制度,倡導人民主權C.反對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29.有學者認為,國家政權總是力圖壟斷和控制盡可能多的工業(yè)生產部門。不只是皇室和貴族所消費的各種工業(yè)品由官府經營、雇匠制造,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yè)如鹽、鐵等,政府也壟斷著生產和流通的去向。這是中國古代經濟制度與西方中世紀經濟制度諸多不同的一個方面。中國古代經濟制度的上述特征體現出中國古代社會A.經濟領域壟斷組織的發(fā)達 B.中央政權(集權)制度的強大C.官營手工作坊水平的高超 D.封建制度的不斷衰落30.“齊魯”二字一直作為山東的象征,2009年10月在山東省召開了第十一屆全運會。其宣傳口號有“和諧齊魯風,精彩全運情”;2010年上海世博會山東館以“齊魯青未了”作為展示主題?!褒R魯”能代表山東,起源于中國古代哪一制度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自辦的近代金融事業(yè)的開始。19世紀下半葉后,中國城市中開始出現了一些新式建筑,公用設施如火車站、汽車站、航運站及自來水、電力、電話、電報等也紛紛出現。1908年,清政府頒布《城鎮(zhèn)地方自治章程》,設置相應的城市管理機構,開埠城市上海、廣州、漢口以及東北的大連、旅順等有了迅速發(fā)展,它們主要由外國人管理。這些城市的商品、資金、技術、工廠等高度聚集,使其在短時間內獲得畸形的繁榮、發(fā)展。而中世紀以來許多著名的工商業(yè)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鎮(zhèn)日趨衰落。近代中國城市的分布不僅10萬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qū),就是全國小城鎮(zhèn)的80%也分布在東部幾省。——梁家貴《淺析近代中國城市發(fā)展的特點》材料二歐美主要國家與中國城市和農村人口統(tǒng)計表(1851年)國家總人口(萬人)農村人口(%)城市人口(%)英國約180048%52%法國約360075%25%俄國590093%7%美國230087%13%中國約4320089%11%(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城市化的時代特征。(2)材料二反映出中西在19世紀城市化進程中呈現什么差異?說明了什么本質問題?32.材料郭守敬(1231—1316年),順德邢臺(今河北省邢臺市)人。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精通五經,熟知天文、算學,“習水利,巧思絕人?!敝猎辏?264年),西夏境內的唐來、漢延等古渠,廢壞淤淺,“守敬更立閘堰,皆復其舊”。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張文謙等主持修訂新歷,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至元十六年,郭守敬領導開展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至元十七年,《授時歷》告成。有人建議利用灤河和渾河溯流而上,作為向上都運糧的渠道,郭守敬經探測發(fā)現這些建議不切實際。帝命郭守敬主持修建大都運河。至元三十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悅,名曰通惠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歲。后代史家稱贊“守敬開物成務,功施于千載”?!獡对贰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郭守敬的歷史功績。(2)根據材料,簡析郭守敬取得功績的原因。33.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大航海事件航路的異同點。(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大航海事件對國際關系的不同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荀子吸收道家“天道自然”觀念,除了儒家的“王道”思想外,還主張采用法家的“霸”道治國,體現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領域的融合狀況,D項正確;宋代理學家抨擊荀子為“儒門異端”,沒有否定荀子儒學家的身份,A項錯誤;荀子借鑒法家思想,本質上仍是儒家,B項錯誤;荀子思想代表了戰(zhàn)國時期地主階級的利益,在歷史上受到了重視,C項錯誤。2、C【解析】

得眾、愛眾和濟眾的意思是統(tǒng)治者要善待百姓,這思想有利于緩和統(tǒng)治者與民眾之間的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故選C項。漢武帝之后儒學才成為正統(tǒng)思想,變成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工具,先秦時期的儒學還并未受到統(tǒng)治者的尊崇,排除A;儒學體系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思想體系,對其他學派的批判會有,但這種批判不可能是其思想宗旨,排除B;“兼愛”是墨家的主張,而非儒家,故排除D項?!军c睛】本題考查先秦儒學,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得眾、愛眾和濟眾的意思。3、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這體現的是英國的責任內閣確立后并未完全剝奪國王的權力,說明制度變革有一定的漸進性,D選項符合題意;AB選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責任內閣制剝奪了國王的行政權,C選項錯誤。4、C【解析】

根據“速拜上帝……興復久淪之境土,頂起上帝之綱?!辈⒔Y合所學可得知,這是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拜上帝會,是借用西方宗教宣傳反清思想,故C正確。ABD項表述錯誤,排除。5、C【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材料表明太平天國的思想脫離了當時中國國情,因此其思想不可能在革命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必然會出現口號和結果的背離,故C項正確;材料表明洪秀全僅僅是借助了西方宗教的形式,沒有體現西方宗教和中國本地宗教的融合,排除A項;平均主義根植于中國的小農經濟,和西方宗教無關,排除B項;太平天國思想的口號雖然有矛盾和不科學的地方,但對當時的群眾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太平天國運動發(fā)展迅速,排除D項。故選C。6、D【解析】

1955年起蘇聯放寬對農牧業(yè)的生產管理,農莊有權自行安排生產,但是,這項決定沒有得到認真貫徹,國家仍不時干預農莊的生產安排,說明受蘇聯傳統(tǒng)計劃經濟觀念影響,經濟改革推行艱難,故D正確;根據“國家仍不時干預農莊的生產安排”可知,蘇聯國家機器干預力度大,并非國家機器運轉不靈,排除A;B不是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排除;1955年起蘇聯放寬對農牧業(yè)的生產管理,實質上就是改革斯大林體制,C錯誤。7、A【解析】

紅軍長征作為偉大的戰(zhàn)略轉移,涉及到著名地點較多,故由材料“提綱只寫了幾個地名”,可推測該同學演講的主題可能是紅軍長征,故A符合題意;敵后抗日涉及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對敵斗爭,涉及面廣,故敵后抗日不只是幾個地名,故B不符合題意;北伐戰(zhàn)爭是國共合作的以推翻北洋軍閥實現國家統(tǒng)一的軍事行動,涉及面廣,故CD不符合題意。故選A。8、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晏嬰認為國君如果德政比祈禱更重要,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選項D正確;君權神授觀念是董仲舒提倡的,選項A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春秋時期尚未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選項B排除;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選項C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军c睛】解題關鍵在于把握晏嬰言論中對鬼神的態(tài)度,其強調人的作用,以此思路解答即可。9、D【解析】

梁啟超認為五四運動的價值“宜以文化運動為主而以政治運動為輔”。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認識客觀上有助于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即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故D正確;五四運動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沒有直接關系,故A錯誤;提高國民的愛國覺悟屬于五四運動的政治價值,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不是五四運動的內涵,故C錯誤。10、A【解析】

16、17世紀中國處于明清時期,中學西漸仍然是儒家思想,“四書五經”西譯本成為重要的載體,A正確;《孔子傳記》和《風俗論》不屬于主要載體,B和D錯誤;C是西學東漸產物。11、B【解析】由材料“高產衛(wèi)星”可知,這是發(fā)生在大躍進期間,所以答案選B。A是在1953-1956年;C是在改革開放后;D是在1973年后。12、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克里米亞戰(zhàn)爭后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和內戰(zhàn)時期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都是為了緩解嚴峻的政治危機,A項正確;俄國沙皇廢除農奴制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統(tǒng)一國內市場和發(fā)展資本主義,BC兩項錯誤;俄國廢除農奴制和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都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D項錯誤。13、C【解析】

依據所學,法國1875年憲法規(guī)定內閣由總統(tǒng)任命,對議會負責,而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內閣直接對總統(tǒng)負責。C符合題意;ABD三項是兩個憲法的共同之處,排除。故選C。14、D【解析】

依據材料中“設置了專門管理手工業(yè)的機構”“直接控制大量的工匠”可知,政府加強了對手工業(yè)的管理,加強了對工匠的人身控制。故答案為D項,C項排除。AB項,依據材料中“對于皇室、朝廷、百官以至貴族們所需的服飾……都各有生產的手工業(yè)部門”可知,“日益商品化”與材料信息不符,也不能體現官營手工業(yè)的效率提高,排除。【點睛】推斷(理)型選擇題解答時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guī)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guī)律并掌握運用。15、A【解析】

材料信息是,1815-1918年,德國通過與英、法等西方國家不同的“雙重革命”而全面邁入“現代”社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雙重革命”的過程是,一方面通過“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建立了代議制度;另一方面利用兩次工業(yè)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業(yè)化。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德國通過1871年憲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保留容克貴族主導地位,這不符合“雙重革命”的信息,故B錯誤;兩次工業(yè)革命交叉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只是“雙重革命”的部分內容,故C錯誤;1918年--1919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基本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但沒有產生社會主義革命,故D表述錯誤,且不符合材料信息。16、B【解析】

材料反映了當時景德鎮(zhèn)外銷瓷器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圖案,又有從西方傳來的故事類裝飾,這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選B;材料反映了當時景德鎮(zhèn)外銷瓷器有中國傳統(tǒng)的圖案,無法體現瓷器貿易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瓷器貿易的路線,排除C;D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17、B【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對比唐朝,宋朝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均有所放寬,即面向社會招生范圍不斷擴大,這是科舉制促進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表現,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入學資格的放寬,與知識分子參政沒有關系,排除A;材料中的變化有利于打破特權階層對入學權的壟斷,但并不意味著社會等級秩序走向瓦解,排除C;材料未涉及理學地位確立的問題,排除D。18、B【解析】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瓷器與絲綢一起成為對外出口的大宗產品,因而許多瓷器為國際市場需要而生產,故B答案符合題意;A答案錯誤,中國瓷器開始大量銷往海外市場是在宋朝時期,故排除;C答案錯誤,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答案錯誤,明朝時期私營手工業(yè)取代官營手工業(yè),占據主導地位,排除。故該題正確答案為B。19、A【解析】

依據表格中“同姓”分封占據主導地位,說明西周初年的分封以血緣關系為主,故A正確;姓氏關系不符合材料中分封制主題的信息,排除B;地域關系是郡縣制劃分的依據,排除C;分封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D。故選A。20、B【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良渚遺址發(fā)掘了象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征軍權的玉鉞,是證明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證據,B項符合題意;題干不能說明良渚遺址中人類最早學會農業(yè)走向定居,排除A項;良渚遺址并非是私有制和階級出現的開始,排除C項;首個王朝建立的標志是啟建立夏朝,排除D項。故選B。21、D【解析】

材料“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資本家階級、資產階級則相應地上升了”所體現的是殖民擴張引起的價格革命,結合所學可知,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劇傳統(tǒng)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故D項正確;此時資本主義正處于萌芽時期,應該是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排除A項;B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C項包含于D項中,故排除BC項。22、C【解析】

艾森豪威爾的做法是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這體現了自由主義政策傳統(tǒng),C正確;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潮流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強調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A;此時尚未發(fā)生“滯脹”危機,排除B;這一時期主流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艾森豪威爾的做法不能導致私人壟斷資本膨脹,排除D。23、C【解析】1923年蘇聯正處于新經濟政策時期,根據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的特點是承認市場和商品貨幣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奧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強計劃和反對小資產階級自發(fā)勢力,實質是否定市場,進一步否認新經濟政策,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當時的國際時局,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主張加強經濟中的計劃原則;不能說明倡導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故B項錯誤;題干沒有涉及工業(yè)化進程的問題,故D項錯誤。24、D【解析】從材料“蘇聯正在順利地解決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產品產量方面趕上美國的任務”“蘇聯正在循序漸進的解決這一任務,并同樣堅信蘇聯將會趕超美國”中可以看出,無論是赫魯曉夫改革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襲了斯大林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故D正確;A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是赫魯曉夫改革的重點,排除。25、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全國科學大會最根本的意義在于解放思想,全國科學大會是改革的先聲,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為科技體制改革,為科技第一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有利于重新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動國家工作重心轉移,C項正確;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撥亂反正全面展開的標志,排除A項;高考制度的恢復于1977年,排除B項;“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D項。故選C。26、C【解析】

1912—1919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yè)快速發(fā)展,迎來了“短暫的春天”,故選C;AB不符合史實,排除;當時中國輕工業(yè)取得較快發(fā)展,重工業(yè)發(fā)展緩慢,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12—1919年”,聯系近代我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史實分析解答。27、C【解析】

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符合“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25年沒有交往了”,故選C;田中角榮是日本首相,日本是君主立憲制,沒有總統(tǒng),排除A;1984年鄧小平接見撒切爾夫人,撒切爾夫人是英國首相,排除B;聯合國秘書長不符合“總統(tǒng)先生”,排除D。28、C【解析】試題分析: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斗爭對象是宗教神權,也并沒有提出政治設想,ABD項為不同點,C項是思想上的共同主張,故C項正確。考點:綜合考查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比較異同點點評:本題以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比較異同點切入,考查比較分析的能力。此考點也可從人文主義的內涵的聯系與區(qū)別角度來考查比較分析、理解能力。29、B【解析】

材料信息“國家政權總是力圖壟斷和控制盡可能多的工業(yè)生產部門”體現了中央權力對工業(yè)生產部門的控制,這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權的強大,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壟斷組織,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官營手工作坊的水平,故C項錯誤;材料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無關,故D項錯誤。30、A【解析】

齊、魯是西周時期分封制下的封國,故A正確;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制度,排除B;郡縣制是按照地域劃分的制度,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時期實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故選A。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時代特征: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城鎮(zhèn)的政治獨立性增強;伴隨近代工業(yè)與商業(yè)發(fā)展而發(fā)展;開埠城市發(fā)展迅速,出現了大中城市;城市分布、發(fā)展不平衡;傳統(tǒng)工商業(yè)市鎮(zhèn)走向衰落。(2)差異:19世紀中期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明顯低于西方國家。中國的城市化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色彩,本質上反映門工業(yè)文明對城市化的巨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