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詞四首-滿江紅》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1頁
第12課《詞四首-滿江紅》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2頁
第12課《詞四首-滿江紅》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3頁
第12課《詞四首-滿江紅》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4頁
第12課《詞四首-滿江紅》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滿江紅(小住京華)導入新課她,本來是可以活的,卻選擇了死。她的死,如一道劃破黑夜的閃電,為后來者照亮了前路。古城紹興,解放路與府橫街相接的鬧市區(qū)軒亭口,由此矗立起了一座紀念碑。她,就是秋瑾!

學習目標1.理解詞作的內容及其蘊含的感情,把握詞作的主旨。2.學習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體會詞人的政治抱負和愛國熱情。朗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滿江紅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鄬z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1.聽配樂朗讀,注意重音及節(jié)奏。2.學生自由朗讀。

3.請1-2個學生示范朗讀,全班再有感情地齊讀。4.結合注釋,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明確:秋瑾在苦悶困頓中,具有“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的巾幗英雄形象。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jié)的述懷之作,時值八國聯(lián)軍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尋求救國之道。這時,文化界改良和革命新思想迅速傳播,這對秋瑾有了很大的啟發(fā)?;橐龅牟蝗缫猓彩顾释麙昝摷彝サ氖`。中秋節(jié),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fā)生沖突,后雖調解,但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東渡日本留學。細讀課文,體會情感精神1.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思考:“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透露出詞人怎樣的心緒?明確:沒有特別的欣喜。

2.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思考:愉悅的景致卻沒有給作者留下美好的心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明確:通過開篇的渲染,詞作的悲傷氣氛得到充分鋪墊。思考:詞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秋景圖。

明確:籬下菊花開遍的明凈秋景圖3.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四面歌殘終破楚”是化用

的典故,寫出了

,喻指國難?!鞍四觑L味徒思浙”表達詞人怎樣心情?明確:自己婚姻生活不幸,佳節(jié)時節(jié)又留在異鄉(xiāng),只能徒勞地思念故鄉(xiāng)浙江。寫出了詞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四面楚歌當時中國的局勢資料鏈接:19世紀以來列強環(huán)伺下的中國,特別是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已非常明顯。腐朽的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晚清,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這恰如被漢軍重重包圍下四面皆楚歌的項羽。4.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思考: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明確:“強派”“殊未屑”強烈表達了詞人極不屑作為女兒身,不甘心受到束縛,決心報效國家的愿望。資料鏈接:在徐自華為秋瑾撰寫的墓志銘中,記述了庚子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之后,秋瑾的一段言論:“人生處世,當匡濟艱危,以吐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身其乎?”可見,秋瑾不屑為女性的背后,正是溢于言表的愛國之情。5.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得對比,“列”“烈”兩句讀來鏗鏘有力,寫出了詞人怎樣的氣概?

身心明確:寫出了詞人不是男兒勝似男兒的豪邁氣概,這是秋瑾作為“巾幗英雄”的寫照。資料鏈接:在詞人的另一次詞作《鷓鴣天》也真切地抒發(fā)了她當時的情感:“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思考:結合背景,聯(lián)系上下文,把握詞句大意。我平生對國對民赤膽忠心,并常常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的憂患而心潮起伏、熱血沸騰。凡夫俗子的胸懷狹窄,怎么能夠理解我呢?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難重重。7.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思考:詞句引用典故表達什么意思?結合詞作內容和寫作背景,體會結尾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扒嗌罎瘛庇玫洌瑏碜蕴拼娙税拙右椎拿鳌杜眯小?。白居易貶謫九江郡司馬時,在船上聽到琵琶女講述自己經歷,白居易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發(fā)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淚水浸透了身上的青衫。所以后人也用“司馬青衫”或“青衫淚”來形容悲傷到極點,潸然淚下。此句作者借用典故,表達了難覓知音的孤寂與苦悶。資料鏈接:1903年,在寫這首詞的同一年,秋瑾在《致琴文書》中寫道:“必知音之難遇,更同調而無人?!边@是秋瑾在彷徨中的吶喊,也是對志同道合知音的呼喚。秋瑾的“青衫濕”絕不是消極的自怨自艾,而是積極的探索和追求,蘊含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資料鏈接:寫作這首詞的第二年,秋瑾終于沖破重重束縛,東渡日本。在日本,秋瑾廣泛結識愛國志士,先后參加了“三合會”“共愛會”等反清組織。回國后,她又參加了光復會和同盟會;并創(chuàng)辦了宣傳男女平等的《中國女報》。秋瑾終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志,走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詞作主旨這首詞是作者在1903年中秋節(jié)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表現(xiàn)了詞人雄心壯志和開闊胸懷。拓展延伸秋瑾:一腔碧血薦軒轅秋瑾(1875-1907),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在日本期間,積極參加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活動,并加入同盟會?;貒髣?chuàng)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1907年,秋瑾和徐錫林等人共謀武裝暴動失敗,不幸被捕,于7月15日英勇就義于紹興軒亭口。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并親書一幅楹聯(lián):“江滬矢丹枕,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笨v觀秋瑾短暫的一生,“巾幗英雄”四字,秋瑾是當之無愧。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她高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在中華民族的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