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治療,,黃汗”醫(yī)案12
例
中醫(yī)在治療疾病方面有見效
快、副作用小、經(jīng)濟等優(yōu)勢。
本文提供中醫(yī)治療黃汗醫(yī)案12
例,以供大家參詳。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厲節(jié)。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6
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己輒輕者,久久必身瞄瞄,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腰髓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
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苗湯主之。(二十九)桂枝加黃甚湯方:桂枝芍
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天棗十二枚黃芭二兩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服以微汗;若不
汗,更服。
張仲景
2
游某,年三十余。
夏月由遠行還里,睡中盜汗,通身如浴,覺來方知淫透衣褲,色如桅
染。服當歸六黃,參芭四物,棗仁五味補虛斂汗之藥,皆罔效。
延余診之,脈緩細右關(guān)緩澀,竅揆眾醫(yī)用藥,與病無遠,何至不
應。心歉然未決,伏思盜汗本屬陰虛,然亦有腎火動者,脾
濕動省,肝熱膽熱而汗出
者°此必由脾濕而動,
故出黃汗。
且久客初歸,房勞傷腎勢必有之。
仿
丹溪四制白術(shù)飲,余加茵陳為五制。
以白術(shù)五兩分五包、黃茂、石斛、牡蠣、小麥、西茵陳各一兩,各炒白術(shù)
至黃色,只取白術(shù)為末,每三錢米飲
湯下或紅棗湯下,日服三四次,服盡而汗十止其七,繼以補腎藥十劑而
全廖。
李鐸
3
李某,女,58歲,咸陽市郊農(nóng)民°
初診:1993年9月11Bo
主訴及病史:遍身出黃汗,色黃量多,質(zhì)粘,使內(nèi)衣沾黃,目
黃。前醫(yī)按“濕熱證''論治服藥15付無效。
診查:語言低微,疲乏無力,納差,脈細弱,舌體胖。
辨證:脾虛濕熱。
治法:健脾利濕清熱。
處方:茵陳30g白術(shù)12g云苓15g郁金10g焦三仙各10g黃連3g蒼術(shù)10g桅子
10g6
劑復診(1993年9月25日):服上方后效顯,黃汗減少,目已不黃,現(xiàn)
仍納差,乏力,發(fā)熱,睡眠不佳。
繼用上方加炒棗仁30g、炙黃芭15g、黨參10g、白芍10g、丹參15g,6
劑°藥盡而愈。
按語:黃汗比較少見,偶見個案報道。
前醫(yī)按濕熱論治,服藥15付無效,關(guān)鍵是忽視了疲乏無力、脈細弱、舌
體胖,語言低微等脾氣虛癥狀,而是一個脾虛濕熱夾雜證。
故方中加用白術(shù)、茯苓、蒼術(shù)及黨參、黃芭后,癥狀迅速改
善。此病例說明中醫(yī)辨證準確對于療效的重要作用。
對于黃汗這種少見奇病,只要遵循中醫(yī)理法,也是可以取得較好療效的。
張學文
4
李某,女,15歲°
初診;1982年7月1600
主訴及病史:身出黃汗半年余。
去年夏季,因天氣炎熱,在田間勞動汗出較多,午后突受暑雨所浸,周身
潮濕如水浴,至晚身酸不適,稍有畏寒。10天后,身膚出現(xiàn)汗色發(fā)黃,初
起兩腋窩黃汗較顯,漸至全身汗黃,汗出沾衣染如柏汁,洗之不去,但身
目不黃。
伴有頭昏腰酸,胸悶體倦,口內(nèi)時而滲
水。食欲不振,大便2日一行,小便少。
診查:身膚見有黃汗,以兩腋窩為多,汗出沾衣染如柏汁,舌苔白膩微
黃,脈沉細。
辨證:病由勞累汗出、暴雨浸濕所致。
水濕之邪,郁于肌表,陽氣不得宣泄,營衛(wèi)運行受阻,根熱熏蒸,溢于膚
外而為黃汗。
治法;解肌固表,健脾除濕。
處方:黨參10g黃方15g白芍15g桂枝8g成仁20g茯苓10g炒蒼術(shù)10g澤
瀉10g淮
山藥16g煨牡蠣30g車前草2棵服藥3劑,身出黃汗減少,頭昏腰酸亦轉(zhuǎn)
輕,原方又進6劑,黃汗已除,汗色如常,余癥亦感。
繼服藥2劑以鞏固
之。隨訪黃汗再未復
作。
按語:黃汗是臨床較為罕見之證。
本病見于《金匱水氣篇》,其原文為:“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
不得眠,此為黃汗”。
又云「‘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
汁,脈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其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正芍桂酒湯主之二
本病臨床特征是:汗出沾衣,黃汗如柏汁,同時尚有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胸
中窒、脈沉遲等癥。
本例患者,根據(jù)汗出色黃沾衣,洗之不去,以及胸悶體倦,口中滲水等,
故診斷為黃汗。
何氏《醫(yī)碉》說:“寒水遏郁汗液于肌肉,為熱所蒸而成黃汗:
故治療以固表和營、健脾除濕之法,用《金匱要略》方加減,共服藥11
劑,黃汗即除?!?/p>
方中以參、芭、桂枝解肌固表,配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山藥、苓、術(shù)、松仁健
脾祛濕,牡蠣固澀止汗,諸藥合用,固表和營,祛逐水濕。
謝兆豐
5
劉彭氏,周身、目珠發(fā)黃,小便及汗均黃色,心餒,神短少。
牛膝三錢干姜三錢云苓三錢豬苓二錢茵陳三錢木通三錢老連一錢制附片五
錢木瓜三錢銀花三錢杏仁三錢白術(shù)一兩桅子五錢紫蘇一錢三付
李俊注:此黃疸也。
《內(nèi)經(jīng)》有黃疸、胃疸二證。
《金匱黃疸篇》有谷疸、酒疸、女勞疸共四證。
黃汗證《金匱》列《水氣篇》中,后世醫(yī)書有牽入黃疸門內(nèi),共成五疸之
名者,非也。
醫(yī)書又有所謂陰黃、陽黃、膽黃及傷寒發(fā)黃、瘀血發(fā)黃者,皆因其源流
而各為之名,與《金匱》無異也。
《內(nèi)經(jīng)》以尿黃赤、安臥、脈小、不嗜食者為黃疸,即陰黃也;食已如饑
者曰胃疸,即陽黃也。
然安臥、脈小、不嗜食,固為陰象,而小便黃赤則為濕熱,與《金匱》女
勞疸之小便自利,毫無里熱者,雖皆名之曰陰黃,而實則不同也。
《通許虛實論》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
也。夫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之為病,其不類也明甚Q
而《經(jīng)》皆謂為久逆之所生者,蓋履霜之漸,其根深,其來遠則一
也。人身氣化病者,無不逆,逆者,無不病。
有因于外感與內(nèi)傷之殊,外感則由邪有余而病而逆,內(nèi)傷則由正不足而逆
而病,黃疸則兼而有之。
此《金匱》論黃所以偏重于內(nèi)傷也。
《太陽陽明篇》曰:傷于濕者,下先受
之。夫邪在下而不逆,弗為害也。
逆則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為害甚多,亦非必病黃也。
惟久逆久蟄而黃于內(nèi)以及于外,甚則有黃積、黃涎,在府在藏為之根,則
害大矣。
若不返逆為順,仍驅(qū)濕邪從小便出,雖有智者,豈能倒裳而索領哉?
五行以水、火、土為三寶,火降于離,水升于坎,則共交于土,而成既濟
之功。
然火炎上而水潤下,其本性也,乃能反而行之者,則由于中土之斡旋,與
人身陰陽水火之互根互宅也。
優(yōu)中有陽,陽中有陰,火從陰化則降,水從陽化則升,非水火自能升降也。
此癥之心餒者,乃熱甚于上而火不降;神少者,乃陽虛于下而水不升,水
火既失其升降,則土固不能元咎也。
醫(yī)書無心餒之文,然《金匱黃疸篇》或曰心中懊而熱,或曰心中如啖蒜
狀,或曰心胸不安皆濕邪上逆,心火不降所致,與心餒皆異名而同情也。
《金匱》又曰:黃疸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
下之。
此證腹不滿而有汗,是表和而里不實也,汗之下之均非其治也,明矣。
夫二士居中,必須不燥不濕,方能交媾水火,此癥則偏于濕也。
《藏氣法時論》日: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干姜、白術(shù)溫中燥土,以為
治濕之本;火不下交,銀花、桅、連清心肺以降之;水不上交,附子暖腎命以
升之,水、火、土三者合一則妙用環(huán)生,而進陽退陰之基礎建矣。
凡上行之藥,均能升陽,下行之藥,均能降陰,豬苓、茯苓、木通等皆先
升而后降,升則同姜、附、自術(shù)、紫蘇等致清陽于天表,降則同銀、杏、
桅、連、茵陳、牛膝、木瓜等泄?jié)嵊诘貥O,相輔而行,以成轉(zhuǎn)逆為順之初
治者也。
《至真要大論》曰: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
淡。夫苦以燥濕,熱以勝濕,淡以滲濕,皆有至理。
而乃佐以酸收者,蓋人身升降之斡旋,雖在中而其機則在木,濕邪久逆,
肝必不平,土不及者,木必太過,若不有以制之,匪特為土之屬,且大為
升降之害,將何以轉(zhuǎn)逆為順,而驅(qū)濕邪出于小便哉?白芍平肝瀉火,木瓜
平肝去濕,故舍一而取一也。
牛膝之力,上者使下,阻者使通,施之此癥,與杏仁、木瓜等皆逆者治之
以順也,又木瓜下行而偏合,牛膝下行而偏開,二者并用,則有開有合,
各盡其長而無礙矣。
微用紫蘇者,取其疏暢肺氣,為杏仁之使也。
三付服畢又方:白術(shù)五錢木通三錢滑石八錢干姜二錢官桂三錢針砂三錢瓜
殼二錢花粉二錢厚樸二錢石斛五錢陳皮三錢拿茂二錢白磯五錢
五付,服畢愈。
李俊注:前方進陽退陰,反逆為順,未遑從事征討,故克服負隅之邪尚有
所待。
蓋用藥之道與用兵同,必能守而后能戰(zhàn),時未至則養(yǎng)勇,以須時至則突堅
而進,庶可以奏凱旋也。
今則水升火降,土運于中,可以進而戰(zhàn)矣。
惟胃為五藏六府之海,乃黃疸之發(fā)源地;肺為水之標,乃黃涎之貯蓄所。故用
針砂以攻黃于胃,草茄以攻黃涎于肺,白磯則追涎劫汁、澄清污淖于極下之水
府,合之瓜、粉、陳、樸之清上和中,木通、滑石之利水滑竅,則上
焦復其如霧,中焦化其精微,下焦行其決瀆,九天之上,九地之下,無不
降之濕濁矣。
仍本前方之意,而用姜、術(shù)、官桂暖水土之陽,石斛斂脾胃之陰,以立于
不敗之地。
夫然后有體有用,邪去而正不傷也。
白磯善治陰邪沖逆,又善吸己逆之污淖,復返于下,凡久逆而成之癲疾、
厥狂等病,無不宜之,匪特黃疸也。
夫引火歸元,莫如桂、附;補氣歸元,莫如參、芭;納氣歸元,莫如一切
酸澀之品。
然皆屬于無形而收有形之濁以歸元,則未有如白磯之奇特者也,
第燥急之性,毫無補益,惟濕熱痰濁,因于久逆而不關(guān)外邪者為宜,否則
未可輕試也。
劉子維
6
宋。
濕濁在胃,上蒸于肺則咳痰,內(nèi)郁于脾則黃汗。
經(jīng)曰:“秋傷于溫,冬生咳嗽'又曰:“胃咳之狀,咳而嘔”此與專屬于肺者
不同。
當專治胃。
青鹽半夏橘紅焦山桅本山術(shù)前胡西茵陳白茯白扁豆黃冬南沙參通草枇杷葉
柳寶詒
7
趙某,女,56歲°
初診:1979年10月20日。
主訴及病史:兩個月來多汗色黃,周身酸楚疼重。
診查:面色灰黯,周身酸楚痛重,形寒怕冷,汗多不暢;汗色黃,染衣,其如
柏汁;口渴不飲,心中懊而煩,小便色黃;脈象濡數(shù),舌苔灰濁而膩。
辨證:病因濕熱內(nèi)蘊,濕郁熱蒸,營衛(wèi)失和。
治法:調(diào)和營衛(wèi),化濕解熱。
處方:桂枝5g黃芭10g甘草4g白芍10g生姜3片大棗2枚山桅10g豆豉
10g茵陳10g蕾香10g上方加減先服藥7劑而汗減少,肢體酸重漸解,但
惡寒懊依然。再服藥7劑,汗出色黃已退,肢體酸重減輕,惟脊背依然惡
寒。
方中桂枝加至15g,黃芭增加至30g。
再服藥14劑,黃汗盡除,病證基本消失而痊愈。
按語:黃汗首見于《金匱要略》,是臨床比較少見的疾病,西醫(yī)學沒有
記載。
其致病因素仲景認為“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
之”。但本病例無汗出入水中浴的病史。
根據(jù)本病例的癥狀來分析病機,為邪在體表,衛(wèi)氣不足,營衛(wèi)失和,濕熱
內(nèi)蘊,氣機不利。
表虛宜固攝,濕熱宜宣化,然固攝則濕熱更盛,宣化則汗出更多,治療極
其困難。
因此,采用固攝與宣化同用,重用桂枝湯加黃芭調(diào)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肌,便
邪從外解;豆豉、山桅涌泄?jié)駸幔痍?、山桅清利濕熱,蕾香芳化濕邪?/p>
從而達到表虛固、濕熱化、黃汗止、懊除、病痊愈之目的。
張谷才
8
問日: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
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人,得之,
宜芭芍桂酒湯主之。
(二十八)黃芭芍藥桂枝苦酒湯方;黃茜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上三味,以
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
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醉代苦酒。
張仲景
9
吳某,女,6歲。
初診:1974年8月20So
主訴及病史:汗多半年余。
診查:患兒近半年多來易汗,尤以頭身及手足心為著,汗性黏,染衣色
黃,有汗臭氣;漫少而黃,食欲不振,精神尚可;舌苔黃膩而厚、舌質(zhì)
紅,脈濡。
曾服益氣養(yǎng)陰斂汗之劑,汗出反見增多,乃請曹老診治°
辨證:牌胃健運失振,濕熱內(nèi)聚中州,郁蒸外泄所致。
治法:芳香泄?jié)?,清化濕熱,少佐健運6
處方:蕾香10g佩蘭10g茵陳10g糯稻根15g澤蘭10g位仁12g蔻仁1.5g
(后下)豬苓、茯苓各10g蒼術(shù)10g香谷芽12g上藥連服5劑后,汗出有
減,尿量增多,胃納有增;舌苔黃膩較前化薄、舌質(zhì)正紅。
效守原方略加損益,又進10劑,苔膩盡化,汗出亦止,食欲轉(zhuǎn)振,乃告
痊愈。
按語:小兒汗出,有生理性的與病理性的區(qū)別。
小兒體稟純陽,正值生長發(fā)育、新陳代謝旺盛之期,故一般較成人易于
汗出。
頭為諸陽之會,頭汗乃是清陽發(fā)越之象。
如若小兒生長發(fā)育良好,眠食正常,精神活潑,頭身有汗出者,乃屬常
態(tài),可不必治療。
若在安靜狀態(tài)下,全身或一些部位汗出甚多,濕透衣衫或如水洗,或伴見
其他不適者,應視為病態(tài),予以適當?shù)闹委煛?/p>
一般汗證,醫(yī)者多從虛論治,陽虛自汗者,以益氣固表法;陰虛盜汗者,
以養(yǎng)陰斂汗法;營衛(wèi)不和者,以調(diào)和營衛(wèi)法。
殊不知尚有不少汗證患兒并無虛候,而由脾胃或肝經(jīng)濕熱阻遏中州,郁蒸
而迫液外泄所致。
經(jīng)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二天
氣悶熱必蒸發(fā)水氣而變?yōu)殛囉辍?/p>
人體亦是如此,濕熱內(nèi)蘊,亦可外蒸發(fā)而為汗。
臨床表現(xiàn),汗出以頭頸及手足心尤多,汗沾染衣色黃,有汗臭氣,澳少色
黃,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
曹老在金匱黃汗發(fā)病機制的思想指導下,添立了濕熱一證,采用芳香泄
濁、清肝化濕法,選茵陳四苓散,或用龍膽瀉肝丸治之而獲效,可見茵
陳、龍膽草亦是治汗良藥。
黃陳性苦寒,苦燥濕,寒勝熱,能泄脾胃之濕熱。
龍膽草性苦寒,入肝、膽、胃經(jīng),能瀉肝經(jīng)實火,清肝膽濕熱,兼入腎與
膀胱,清下焦?jié)駸帷?/p>
查《嬰童百問》有名“通神丸”者,僅龍膽草一味,用以治療小兒白晝精神
歡快、夜間通身汗出者。
其意類同。
茜陳、龍膽草與補益斂汗之品相比,是從另一個方面泄熱祛邪以治汗。
此外,曹老認為,汗證愈后尚須調(diào)理脾胃,脾健胃強,水谷運化,精液
輸布,內(nèi)榮五臟,可鞏固療效,杜絕再病之源°
曹頌
10
楊七十夏熱泄氣,牌液外越為黃,非濕熱之疸,繼而不欲食便塘,用大半
夏湯通胃開飲,己得寢食露降痰血,乃氣泄不收,肅令淺,不必以少壯熱
癥治順天之氣,是老年調(diào)理法。
脾液外越
人參炙草生扁豆山藥茯神荻仁
癥癥忌藥
黃疸,身黃目黃尿黃之謂也°
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
熱液泄,與胃之濁氣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薰蒸遏郁,侵于肺則身
目俱黃,熱流膀胱,尿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
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
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薰黃,陰主晦,治在脾。
傷寒發(fā)黃,金匱黃疸,立名雖異,治法多同,有辨證三十五條,出治一十
二方,先審黃之必發(fā)不發(fā),在于小便之利與不利,疸之易治難治,在于口
之渴與不渴;再察瘀熱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內(nèi)發(fā),或因食谷,或因
酣酒,或因勞色,有隨經(jīng)蓄血,入水黃汗。
上盛者,一身盡熱;下郁者,小便為難。
又有表虛里虛,熱除作哆,火劫致黃,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
法。于是脈弦脅痛少陽未罷,仍主以和渴飲水漿;陽明化燥,急當瀉熱;
濕在上以辛散,以風勝;濕在下,以苦泄,以淡滲,如狂蓄血,勢所必
攻,汗后尿白自宜投補。
酒客多蘊熱,先用清中,加之分利,后必顧其脾陽,女勞有穢濁,始以解
毒,繼之滑竅,終當峻補腎陰,表虛者實衛(wèi),裹虛者建中,入水火劫,以
及治逆變癥,各立方論,以為后學津梁。
若云寒濕在里之治,陽明篇中惟見一則,不出方論,指人以寒濕中求。
蓋脾本畏木,而喜風燥制水而惡寒濕,今陰黃一證,外不因于六淫,內(nèi)不
傷于嗜欲,惟寒惟濕,譬以卑監(jiān)之土,須暴風日之陽,純陰之病,以辛熱
無疑矣。
方雖不出,法已顯然,故不用多歧,恐滋人惑耳。
今考諸家之說,丹溪云不必分五疸,總是如醬相似,以為得治黃之扼要。
殊不知是言也,以之混治陽黃,雖不中竅,不致增??;以之治陰黃,下咽
則斃,何異操刃。
一言之易,遺誤后人Q
惟謙甫羅氏,具有卓識,力辨陰陽,遵傷寒寒濕之旨,出茵陳四逆湯之
治,繼往開來,活人有術(shù),醫(yī)雖小道,功亦茂焉。
喻嘉言陰黃一證,竟謂仲景方論亡失,恍若無所循從,不意其注傷寒,注
金匱,辨論數(shù)千言,而獨于關(guān)鍵處明文,反為之蒙昧,雖云智者一失,亦
未免會心之不遠也。
總之,羅氏可稱勤求古訓I;朱氏失于小成自狙;嘉言喻氏,病在好發(fā)議論
而已6
今觀葉氏黃疸之案,寥寥數(shù)則,而于案中所云,夏秋疸病,濕熱氣蒸而
成,其陽黃之治,了然于胸巾,案中又有治黃也,而有非黃之論,揣其是
病必求虛實,于是知其是病必辨陰陽。
如遇陰黃,求治于先生者,決不以治陽之法治陰,而天人長命也。
茍非師仲景而藐丹溪,博覽群賢之論,而不陷于一偏之說者,烏能及此,
名不浮于實,道之得以久行也固宜。
蔣式玉
徐評疸之變癥不一,案中只有瀉濕熱一法,其余并無良方,不知黃疸之
疾,輕者即愈,重者有黃水成窠,久而不化,變態(tài)百出,以至傷生,消水
窠之法,不可不考。
葉天士
11
吳某,女,62歲。
2009年6月2日因“腋下黃汗、手足心汗數(shù)年”就診
腋下黃汗、手足心汗數(shù)年,染衣黃色,口苦,易發(fā)口瘡,精神緊張則易
腹瀉,大便3?4次/日,不成形,腹痛則瀉,瀉后痛減,右脅區(qū)痞脹,舌
紅,苔黃,脈細弦。
【診斷】中醫(yī):黃汗;西醫(yī):腸易激綜合征。
【治則與處方】疏肝解郁,清利濕熱,兼斂
汗。處方:
龍膽12g,板子12g,柴胡12g,當歸9g,白芍30g,茯苓30g,黃苓
12g,生地10g,車前子30g,澤瀉30g,炙甘草12g,川與15g,延胡索
30go
7劑。
《二診〉黃汗稍減,口苦減,腹痛止,大便2次/日,始成形,肝區(qū)痞脹
不適,目酸目昏,舌紅,苔黃,脈細弦。
證治同前。
處方;
桅子12g,黃苓12g,柴胡12g,生地黃12g,淡竹葉12g,甘草9g,酸棗
仁15g,柏子仁12g,白芍30g,茯神12g,麥冬12g,五味子9g,黃茜
30g,夏枯草30g,菊花10g,煨牡蠣30g,珍珠母30go
7劑。
【治療效果】2009年6月16日隨訪患者訴黃汗明顯減少,己看不出染
衣黃色。
【按語】此例雖是腋下、手足心黃汗,舌紅苔黃,為熱盛,雖在心經(jīng)循
行,但切不可妄清心熱。
細看余癥;口苦、口瘡、緊張則易瀉,脅脹,多因肝氣郁結(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廳
- 鋅錠買賣合同書
- 長期合作購銷合同協(xié)議
- 湘教版地理八下7.1《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國際樞紐功能》聽課評課記錄1
- 專項借款合同范本
- 采購委托合同
- 智能制造與企業(yè)韌性:機制與效應
- 層狀復合與粒子改性對電弧熔絲增材制造Al-Mg-Si合金組織與性能的影響
- 2025年粵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華東師大版選修5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4年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驗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東魯商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課題申報書:個體衰老差異視角下社區(qū)交往空間特征識別與優(yōu)化
- 云南省麗江市2025屆高三上學期復習統(tǒng)一檢測試題 物理 含解析
- 醫(yī)務從業(yè)人員行為規(guī)范培訓
- 中小學校食品安全管理現(xiàn)狀與膳食經(jīng)費優(yōu)化方案
- 第15屆-1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預賽試卷含答案
- 外研版小學英語(三起點)六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及答案(共3套)
- 月結(jié)合同模板
- 上海市黃浦區(qū)2024年數(shù)學六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2023電化學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標準鉛炭電池(鉛酸電池)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