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文言文閱讀概括分析選擇題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這三項很多時候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很難截然區(qū)分開來。三項內(nèi)容是一個層層深入的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在試卷中,表現(xiàn)為一道綜合分析判斷題。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閱讀材料內(nèi)容與主旨的“壓軸題”,每年必考。這類題常常以選出錯誤選項的形式來設置,因而探究命題人錯項陷阱設置的類型,進而掌握應對方法,對提高考生的辨別能力,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出文意理解的正誤,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一、從“5個角度”比對、“10個設誤點”判斷命題“3大特點”“5個角度”比對、“10個設誤點”判斷①四個選項基本按行文順序設置,用現(xiàn)代漢語表述,且內(nèi)容屬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順序設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區(qū)間進行文題比對。②由過去的“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改為“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選項偏向于轉(zhuǎn)述原文中人物的觀點、看法,改變了過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語言模式。③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錯誤,且該項錯誤也非全錯,而是錯一點,往往是“概括”無錯,“分析”有瑕。故在比對時可重點關注分析印證的部分文字。比對法就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的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參照下面5個比對角度和10個常設誤點,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角度一:比對人物張冠李戴誤解形象角度二:比對時間、地點時序顛倒空間錯位角度三:比對關鍵詞語曲解文意歸納不全角度四:比對內(nèi)容無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對關系改變因果事件雜糅角度一比對人物,避免張冠李戴命題設誤張冠李戴在選項中將原文某人物的事、說的話“移花接木”到另一個人物身上,導致對象錯位。誤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來的性格特點故意說錯,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比對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防止張冠李戴、顛倒事實。辨析時應重點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角度二比對時間地點,避免時序錯亂命題設誤時序顛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空間錯位把不同空間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在地點方面顛倒位置關系。比對方法分析時特別注意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的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角度三比對關鍵詞語,避免曲解文意命題設誤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歸納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遺漏關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內(nèi)容。比對方法要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闡述等有無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要注意比對選項轉(zhuǎn)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鍵作用的詞語。角度四比對內(nèi)容,避免增減內(nèi)容命題設誤無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觀點等內(nèi)容,使選項的分析概括于文無據(jù)。以偏概全將原文對某一個方面的判斷通過增加或刪減表范圍或程度以及其他類的詞語,故意擴大或縮小判斷對象的范圍。比對方法辨析時應將選項的內(nèi)容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未涉及的內(nèi)容,或者篩查選項中有無漏掉原文關鍵詞(尤其是表范圍或程度的副詞)的情況。角度五比對句間關系,避免因果混亂命題設誤改變因果將原因說成結(jié)果,或?qū)⒔Y(jié)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系,或?qū)⒁蚬P系改變成了其他關系。事件雜糅將文段敘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jié)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態(tài)。比對方法辨析時理清人物與事件的關系,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將選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系是否恰當。二、概括分析解題流程因為選項命制的特點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對人物進行概括,然后再舉事例印證分析,且往往是概括“無錯”、分析“有瑕”,故應先看“分析”,再析“概括”,重點關注分析印證部分。選項“分析”部分文字較多,信息量較大,往往是文中多處文句的綜合,因此應將“分析”部分切片,層層比對,便于化整為零,逐一攻破。概括分析題解題“2步驟”:第一步:粗讀選項內(nèi)容,確定比對區(qū)間。文言文綜合分析題,通常按照文本的順序設置四個選項。解答時,應依據(jù)選項內(nèi)容,回歸文本,篩選出與選項相對應的句段,鎖定比對區(qū)間。第二步:細讀選項內(nèi)容,題文比對,排除干擾。將選項內(nèi)容與鎖定的比對區(qū)間的內(nèi)容進行比對,在比對中發(fā)現(xiàn)選項中的干擾因素,從而作出是否相符的準確判斷。(2023·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周堯卿,字子余。其先汝陰人。堯卿警悟強記,七歲善賦詩,弱冠以學行知名。天圣二年登進士第,積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饒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詩》《春秋》說各三十卷。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yǎng)我矣。卒能孝養(yǎng),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篤有愛。執(zhí)母喪,倚廬三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蛎阒远Y,曰:“《禮》‘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勝喪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負土。有告之曰:“古之貧無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堯卿為人簡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居官祿雖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稱治,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紜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紜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紜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慶歷間,范仲淹舉經(jīng)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其學《詩》,以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逆志,是謂得之”??冀?jīng)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曰:“毛之《傳》欲簡,或寡于義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豆{》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jīng)之所以書者?!敝寥齻髦愅兴蝗?,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歐陽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盡孝,居喪盡哀,而以禮者也。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保ü?jié)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親則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chǎn)生羞愧之心;雖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jīng)》的《傳》《箋》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chǎn)生羞愧之心”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慢”是“輕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堯卿是對輕慢自己的人以禮相待,讓對方產(chǎn)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故選B。參考譯文: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的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yǎng)我?!眻蚯浜髞砉毁狆B(yǎng)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jié)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guī)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xiàn)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xiàn)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紜剛進入境內(nèi),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yōu)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nóng)民,楊紜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楊紜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jīng)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jīng)》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鉆研經(jīng)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jīng)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jīng)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jīng)典的編寫方式。”對于三傳的異同,他都有所取舍,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以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保?023·全國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被蛟唬褐倌岵恢瀑p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唬骸爸Z?!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保ü?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世人”“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jù)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中一定引經(jīng)據(jù)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故選C。參考譯文:材料一: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說:“晉陽的戰(zhàn)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xiàn)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陽的戰(zhàn)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jié),所以先獎賞他?!笨鬃勇牭胶笳f:“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F(xiàn)在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材料二:陳國有個武將,對子鮒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經(jīng)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弊吁V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jīng)據(jù)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蔽鋵⒋饝?。子鮒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賞臣子然后才有戰(zhàn)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diào)“禮”的根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jīng)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jīng)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2024·福建福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漢王遣張耳與韓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破代兵,禽夏說。信與張耳以兵數(shù)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①說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背砂簿?,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之?!耥n信兵號數(shù)萬其實不過數(shù)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辈宦爮V武君策。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低水上,禽趙王歌。(節(jié)選自《十七史百將傳》)材料二:戰(zhàn)失其道,未有不敗者;戰(zhàn)得其道,未有不勝者。勝則破竹之勢成,迎刃之機順矣。自此招攬豪杰,部署長吏,撫輯人民,收按圖籍,頒布教章。所謂略地也,顧其策何先?曰:是有機焉!蹈之而動耳,不煩兵也。李左車之對淮陰②也,曰:“將軍虜魏王、禽夏說,不終朝而破趙二十余萬眾,威震天下,此將軍之所長也。然眾勞卒疲,其實難用。今以罷弊之卒,屯之燕堅城之下,燕若不服,齊拒境以自強,此將軍之所短也。為將軍計,莫若按甲休兵,遣辯士奉咫尺之書于燕,暴將軍所長,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保ü?jié)選自《乾坤大略》)【注】①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被封為廣武君。趙亡后,韓信對他以禮相待,虛心求教。李左車提出“百戰(zhàn)奇勝”的良策,使韓信收復燕、齊之地。②淮陰:指淮陰侯韓信。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左車認為韓信進攻的鋒芒銳不可當,他請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來應戰(zhàn)。而是由他率領三萬奇兵對敵。B.李左車的建議未被成安君采納,成安君認為如不出戰(zhàn),諸侯會認為趙國膽怯,進而輕視并討伐趙國。C.李左車認為韓信很快就打敗了趙國二十多萬大軍,威震天下,但是士兵們已經(jīng)疲憊不堪,實際上難以再戰(zhàn)。D.李左車建議韓信按兵不動,派能言善辯的人帶著書信到燕國去,展示自己的長處,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B.“進而輕視并討伐趙國”錯誤。由原文“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可知,文中的意思是“諸侯會輕易地討伐趙國”。故選B。參考譯文:材料一:漢王派遣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北攻擊趙國、代國,攻破了代國的軍隊,擒獲了夏說。韓信和張耳帶領數(shù)萬軍隊,想要向東攻下井陘,攻打趙國。趙王和成安君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他們,就集結(jié)重兵扼守井陘口,號稱二十萬軍隊。廣武君李左車給成安君獻上計策說:“我聽說漢將韓信已經(jīng)渡過西河,俘虜了魏王,擒獲了夏說,決計要攻下趙國,這是乘勝而遠離國土的戰(zhàn)爭,進攻的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從千里之外運送糧食,士兵就面有饑色;臨時打柴割草來做飯,軍隊就經(jīng)常吃不飽。如今井陘的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并行的兩輛戰(zhàn)車,騎兵不能排成行列前進,行軍前后綿延數(shù)百里,那種形勢下軍糧一定是排在部隊的后面。希望你暫借我三萬奇兵,從小路去攔截他們的糧草;您要深挖戰(zhàn)壕,高筑營壘,拒不出戰(zhàn)。他們向前進無法交戰(zhàn),向后退無法回去,我率領奇襲部隊截斷他們的后路,使他們在野外劫掠不到任何糧食,不出十天,兩位將領的首級就能送至您的帳前。希望您認真考慮我的計謀。否則,一定會被這兩個人所俘虜?!背砂簿莻€儒者,經(jīng)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能使用詐謀詭計,說道:“我聽兵法講‘兵力超過敵人十倍便可以包圍他們,超過一倍便可以交戰(zhàn)?!缃耥n信的軍隊號稱幾萬,事實上不過數(shù)千人,又千里跋涉來襲擊我們,也已經(jīng)精疲力竭了。現(xiàn)在面對這樣的敵人還退避不出擊,以后假如遇到更強大的敵人,我們依靠什么來抵抗呢?諸侯會認為我們膽小而輕易地前來攻打我們?!币蚨麤]有采納廣武君的計策。韓信派人暗中探查,知道廣武君的計策沒被采納,回報情況后,韓信大喜。于是就率兵攻擊,大破趙軍,在派水上斬殺了成安君,擒獲了趙王歇。(節(jié)選自《十七史百將傳》)材料二:如果違背了作戰(zhàn)規(guī)律,沒有不失敗的。如果遵守了作戰(zhàn)規(guī)律,就沒有不取勝的。勝利之后,勢如破竹的態(tài)勢就可形成,迎刃而解的時機也會隨之而來。之后,就可以進一步招攬豪杰志士,設置各級官吏,安撫體恤百姓,接收和查驗地圖和戶籍,頒布教令與法律。這些所謂的攻取土地,首先需要考慮什么策略呢?回答是:這是需要時機的,只要遵循作戰(zhàn)規(guī)律去做就可以了,并非都要動用武力。李左車對淮陰侯說:“將軍俘虜魏王、擒獲夏說,不到一個早晨就打敗了趙國二十多萬大軍,威震天下,這是將軍的長處。但士兵們疲憊不堪,實際上難以再戰(zhàn)?,F(xiàn)在讓疲憊不堪的士兵駐扎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燕國如果不投降,齊國又在邊境上加強防御以自保,這就是將軍的短處。為將軍計議,不如按兵不動,派能言善辯的人帶著書信到燕國去,宣揚將軍的優(yōu)點,燕國一定不敢不聽從。燕國一旦服從,然后往東進攻齊國,即使有智者,也不知道該為齊國出什么計策?!保ü?jié)選自《乾坤大略》)(2024·安徽安慶·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戰(zhàn),所謂奇者,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交戰(zhàn)之際,驚前掩后,沖東擊西,使敵莫知所備,如此則勝。三國,魏景元四年,詔諸軍征蜀。使鄧艾與蜀將姜維相綴連于雍州。維還守劍閣。鐘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從陰平由邪徑出漢德陽亭趣涪,奇兵沖其腹心?!倍?。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信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難,糧運將匱,頻至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蜀衛(wèi)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陣待艾。艾遣其子鄧忠出其右、司馬師綦等出其左。忠、綦戰(zhàn)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勝?!卑唬骸按嫱鲋?,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綦等,將斬之。忠、綦馳還更戰(zhàn),大破之,斬瞻,進軍成都。劉禪遣使請降,遂滅蜀。(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所謂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吳之長江,蜀之劍閣是也。昔者六國嘗攻函谷矣,而秦將敗之;曹操嘗攻長江矣,而周瑜走之;鐘會嘗攻劍閣矣,而姜維拒之。何則?其為之守備者素也。劉濞反,攻大梁,田祿伯請以五萬人別循江淮。此用奇道也。鄧艾攻蜀,自陰平由景谷攀木緣磴,至江油而降馬邈,至綿竹而斬諸葛瞻,遂降劉禪。田令孜守潼關,關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備,林言、尚讓入之,夾攻關而關兵潰。此用伏道也。(節(jié)選自《權書》)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國時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奐下詔命各路魏軍征伐蜀國。姜維從雍州退兵,在劍閣防守魏軍;魏將鐘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未能攻克。B.鄧艾率軍從陰平道進軍通過了七百余里的無人地區(qū),他們鑿山開路,架設棧道;因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將斷,幾乎陷入絕境。C.鄧忠和師綦出戰(zhàn)不利,都退了回來且認為蜀漢軍隊不可戰(zhàn)勝。他們遭到鄧艾叱罵后撥轉(zhuǎn)馬頭重返前線奮勇再戰(zhàn),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D.鄧艾攻蜀以正道取勝。他率兵自陰平出發(fā),由景谷攀木緣,將士們不畏艱險,到達江油后馬邈投降,到達綿竹斬諸葛瞻,遂降劉禪?!敬鸢浮緿【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以正道取勝”錯誤。由原文“奇兵沖其腹心”可知,鄧艾攻蜀是以奇道取勝。故選D。參考譯文:材料一:大凡戰(zhàn)爭中所說的用“奇”,指的是進攻敵人無防備之處,出擊敵人未意料之時。兩軍交戰(zhàn)之際,要采用驚擾其前而掩襲其后,聲沖其東而實擊其西的佯動戰(zhàn)法,使敵人茫然失措而不知道怎樣進行防備。這樣作戰(zhàn)就能夠勝利。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元帝曹奐下詔命令各路魏軍征伐蜀國。(司馬昭被任命為節(jié)度使)派遣鄧艾率部在雍州牽制蜀將姜維。姜維回到劍閣進行防守;魏將鐘會率兵進攻姜維,但是未能攻克。鄧艾這時上書獻策說:“如今敵人已遭到挫折,我們應當乘勢追擊,從陰平小路經(jīng)過漢時德陽亭直插涪城,采用出奇制勝戰(zhàn)法直搗敵國腹心地區(qū)。”是年十月,鄧艾率軍從陰平道進軍通過了七百余里的無人地區(qū),他們鑿山開路,架設棧道;由于山高谷深,進軍極為艱難,糧運將斷,幾乎陷入絕境。鄧艾親自以氈裹身,從山上翻滾而下;將士們都攀樹木爬懸崖,如同水中游魚一個接一個地前進。鄧艾部隊先期進至江油城,該地蜀軍守將馬邈不戰(zhàn)而降。蜀國衛(wèi)將軍諸葛瞻獲此消息后,把部隊從涪城撤往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軍。鄧艾派遣其子鄧忠率部進攻蜀軍右翼;司馬師綦率部進攻蜀軍左翼。但鄧忠和師綦出戰(zhàn)不利,都退了回來,并且說:“敵人不可戰(zhàn)勝。”鄧艾一聽大怒,說:“我軍生死存亡全在此一舉,哪有什么不可戰(zhàn)勝之說!”于是叱罵鄧忠、師綦,并要殺掉他們。鄧忠、師綦撥轉(zhuǎn)馬頭重返前線,奮勇再戰(zhàn),大破蜀軍,斬殺了諸葛瞻,大軍一直攻入成都。(在魏軍兵臨成都的形勢下,)蜀國后主劉禪被迫派出使者向鄧艾請降,魏軍于是滅亡了蜀國。材料二:進攻有三種戰(zhàn)術,防守也有三種戰(zhàn)術。這三種戰(zhàn)術: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所謂正兵戰(zhàn)術,像戰(zhàn)國時秦國的函谷關,三國時吳國的長江、蜀國的劍閣,都是其例。戰(zhàn)國時代中原六國曾經(jīng)進攻函谷關,被秦國將軍所打敗。曹操曾經(jīng)攻打長江,被周瑜擊潰而逃。鐘會曾經(jīng)進攻劍閣,被姜維所阻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地方向來就預先設有防御。劉濞反叛漢朝,北上進攻大梁,田祿伯向劉濞請求給他五萬人馬,沿著長江淮河從另一路進攻。這是用奇兵戰(zhàn)術的例子。鄧艾攻打蜀國從陰平縣(在今甘肅省文縣西白龍江北岸)出發(fā),經(jīng)由景谷(道路名,在今甘肅省文縣南沿白水江入四川),將士們攀援樹木,緣著險惡的石徑,到了江油縣降服了馬邈(蜀漢將軍),到了綿竹縣斬其守將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字思遠,官至尚書仆射,軍師將軍),接著又迫使劉禪投降。田令孜率軍把守潼關,關的左邊有個大山谷,名叫禁谷,沒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讓(黃巢部將)便從山谷中進入關內(nèi),夾攻潼關,守關的唐朝軍隊被擊潰。這些,都是伏兵戰(zhàn)術的例子。(2024·河北滄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則國安身榮;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何謂三守?人臣有議當途之失、用事之過、舉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渴之近習能人①,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近習能人之心,而乃上以聞人主。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愛人,不獨利也,待譽而后利之;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惡自治之勞憚,使群臣輻輳②之變,因傳柄移藉,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謂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則劫殺之征也。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國要以資群臣,使外內(nèi)之事非己不得行。雖有賢良,逆者必有禍,而順者必有福。然則群臣直莫敢忠主憂國以爭社稷之利害。人主雖賢不能獨計而人臣有不敢忠主則國為亡國矣。此謂國無臣。國無臣者,豈郎中虛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祿養(yǎng)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謂明劫。鬻寵擅權,矯外以勝內(nèi),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人主聽之,卑身輕國以資之,事敗與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獨專之。諸用事之人,壺心同辭以語其美,則主言惡者必不信矣,此謂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三守不完,則三劫者起;三守完,則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則王矣。(節(jié)選自《韓非子·三守》)材料二: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shù)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于索之,而休于使之?!稌吩唬骸拔┪耐蹙醇?,一人以擇?!贝酥^也。(節(jié)選自《荀子·君道》)【注】①近習能人:左右親信和善于鉆營而受重用的人。②輻輳:指聚集在一起。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臣子議論當權者的失誤、執(zhí)政者的錯誤、揭發(fā)群臣的隱情的情形被君主告訴左右親信,會導致臣子屈從于親信權貴,而君主難以聽到真言。B.“三劫”指奸臣篡權的三種方式,即公開篡權、通過政事篡權、專擅刑罰篡權,防范奸臣的“三劫”,就能做到國家繁榮昌盛。C.后羿射箭的方法傳到后世,但后世沒有人能像后羿一樣;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世世稱王,由此可知,法制不能單獨立功。D.一個人如果只知修正法制條文而不知道法制的意義,那么盡管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會混亂,因而君主選擇治國人才時要格外小心?!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就能做到國家繁榮昌盛”錯,根據(jù)原文推斷,防范奸臣篡權能保證的是國家政權鞏固,而非國家繁榮昌盛。故選B。參考譯文:材料一:君主有三條必須掌握的原則。三條必須掌握的原則使用得很完備,就能做到國家安定而自身尊榮;三條必須掌握的原則使用得不完備,就會使國家不安而自身危險。什么叫君主必須掌握的三條原則呢?臣子中有議論當權者的過失、執(zhí)政者的過錯、群臣的隱情的,君主不把這些隱藏在心中而泄露給左右親信和善于鉆營而受重用的人,使得臣子中想向君主進言的人,不敢不先向下順從君主的這些親信和善于鉆營而受重用的人的心意,而后才朝上向君主進言。這樣就使講真話和公正辦事的人不能見到君主,而忠誠耿直之士就一天天被疏遠。君主喜愛一個人,不能獨自決定去獎賞他,要等待左右的人都稱贊他之后才能獎賞他;君主憎惡一個人,不能單獨決定去處罰他,要等到左右大臣都反對他而后才能給予處罰,這樣就說明君主沒有了權威而大權旁落到了左右大臣的手里。君主討厭自己親自處理政事太勞累,讓群臣聚集在一起施行政事,臣子就會趁機向靠投機鉆營獲重用的人或君主平日的親信轉(zhuǎn)移權柄而變換勢位,使得殺生之關鍵、予奪的決定權落到了大臣手里,像這樣就使君主受到侵害。這就叫做君主必須掌握的三條原則使用得不完備。必須掌握的三條原則使用得不完備,那就是發(fā)生劫主弒君的征兆。凡是篡奪君主權威的情況有三種:有公開篡權的,有通過政事篡權的,有專擅刑罰篡權的。臣子有了大臣的顯要地位,在朝廷之外操縱國家權柄來收買群臣,使朝廷內(nèi)外的事不通過自己不能辦。即使有賢德正直的人,違逆他的一定有禍,而順從他的一定有福。這樣群臣就不敢忠于君主為國家擔憂而來爭論國家的利害了。君主雖然有賢才但不能一個人來計議國事,而群臣又不敢忠于君主,那么君主的國家就形同已滅亡的國家。這叫做國家沒有群臣。國家沒有群臣,難道是郎中職位空缺而朝廷中的臣子太少了嗎?群臣都用俸祿去培養(yǎng)黨羽,謀求個人私利而不對國家盡忠,這叫做公開篡權。賣弄君主對自己的寵愛而獨攬大權,假托其他諸侯國的勢力來控制國內(nèi),渲染禍福得失的形勢,用來迎合君主的好惡。君主聽了他的話,降低身份輕視國家利益來資助他,事情失敗了就讓君主來分擔禍害,而事情成功了臣子就獨自專有功績。各種投機鉆營的人,都眾口一辭來夸獎他的功績,那么帶頭說他不好的人一定不會被信任,這叫做通過政事來篡權。至于說守司監(jiān)獄,法令刑罰,臣子獨攬大權,這就叫專擅刑罰篡權。君主必須掌握的三條原則使用不完備,那么三種篡權的情況就會發(fā)生;三條原則使用完備,那么三種篡權的威脅就能防止。三種篡權的情況杜絕了,君主就可以統(tǒng)治天下了。材料二:有令國家混亂的君主,沒有自然混亂的國家;有令國家安定的人,沒有自然安定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沒有消失,但后羿不能令后世的人都射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在后世稱王天下。所以法制不能單獨建立功績,法則不能自然執(zhí)行;得到治國人才國家才存在,沒有治國人才國家就會滅亡。法制,是治理國家的開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所以只要有君子,法制即使省略一些,也足以普遍地使用;沒有君子,那么法制即使俱全,實施時也會失去先后次序,不能夠應付事情變化,足以造成混亂。不知道法制的意義,只知做修正法制條文的人,即使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會混亂。所以英明君主會急于得到君子,而昏昧的君主就會急于得到權勢。急于得到君子的,自己就會安逸而國家得到治理,功績大而聲名美好,做得好可以成為王者,差一些也可以成為霸者;不急于得到君子,而急于得到權勢的,自己就會勞累而國家混亂,功績偏廢而名聲受辱,社稷一定危險。所以君主應盡力尋找君子,而使用君子時自己就可以休息。《尚書》說:“因為周文王恭敬戒懼,自己小心選擇?!本褪沁@個意思。(2024·山東濟寧·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孟嘗君寄客于齊王,三年而不見用,故客反謂孟嘗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見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過也?”孟嘗君曰:“寡人聞之,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聞周氏之嚳、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見兔而指屬,則無失兔矣;望見而放狗也,則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屬之者罪也?!泵蠂L君曰:“不然!昔華舟、杞梁戰(zhàn)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君子誠能刑于內(nèi)則物應于外矣夫土壤且可為忠況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見鷦鷯巢于葦苕,著之以發(fā),建之,女工不能為也,可謂完堅矣。大風至,則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嘗見稷狐見攻、社鼠見熏也,何則?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嘗君復屬之齊王,齊王使為相。莊周貧者,往貸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敝茉唬骸澳私裾咧苤畞?,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汝?!V魚曰:‘今吾命在盆甕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則求我枯魚之肆矣?!裰芤载毠蕘碣J粟,而曰‘須我邑粟來也而賜臣’,即來,亦求臣傭肆矣。”文侯于是乃發(fā)粟百鐘,送之莊周之室。(節(jié)選自《說苑·善說》)材料二: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欣憤滿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狈蚴侵^能貴其所貴。(節(jié)選自《說苑·善說》)6.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門客沒有受到齊王重用,把責任歸結(jié)于孟嘗君。孟嘗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別人沒有用,須從自身找原因。B.經(jīng)過幾番辯論,門客憑借“善說”的能力占據(jù)了上風,得到孟嘗君的又一次推薦,并被齊王任命為相。C.對魏文侯的許諾,莊子闡發(fā)了“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談說”的技巧與《五石之瓠》頗為相似。D.孫卿認為,“談說”過程有多方面的講究,其最終目的是要使聽者認為談說者本人品德可貴,值得信任。【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使聽者認為談說者本人品德可貴,值得信任”不符合文意。相關原文的大致意思應該是,談說者要努力表明自己的觀點富有價值,值得重視。故選D。參考譯文:材料一:孟嘗君推薦他的門客給齊王,三年過后而不被重用,于是這位門客就回來對孟嘗君說:“您將我推薦給齊王,三年還沒有得到任用。不知是臣下的過錯,還是您的過錯?”孟嘗君說:“我曾經(jīng)聽說,絲線依靠針而穿入,不因針而繃緊;嫁女兒要依靠媒人而成功,不依靠媒人而夫婦和睦。你才干一定不夠,還有什么理由埋怨我呢?”門客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周氏的嚳、韓氏的盧,都是天下跑得快的狗。(主人)看見兔子就指點給它,那么就不會失掉兔子;(主人)如果遠遠望見才放開狗,那么經(jīng)過幾世也不能夠得到兔子。狗并非沒有能力,而是指點人的過錯?!泵蠂L君說:“不是這樣的!從前華舟和杞梁作戰(zhàn)而死,他們的妻子悲痛欲絕,對著城墻痛哭,城角因此倒塌,城墻也因此潰毀。君子如果真能在心里有法度,那么就會感應在外物上。你看(城墻)土壤尚且能為忠誠所感動,更何況食五谷的國君呢?”門客說:“不是這樣的,我看見鷦鷯在蘆葦上筑巢,用毛發(fā)附著,建造巢穴,那些織造的女工也做不到,可以說完好而牢固了。(可是)大風吹來,就會使蘆花折斷,鳥卵摔破,小鳥摔死,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它所依托的事物使它這樣??!再說狐貍是人們所攻殺的,老鼠是人們所熏殺的。(可)我并沒有看見谷神廟里的狐貍被攻殺,土地廟里的老鼠被熏殺,為什么呢?這是所依托的地方使它這樣?。 庇谑敲蠂L君再次將他推薦給齊王,齊王任命他為相。莊周家里貧困,去向魏文侯求借糧食,魏文侯說:“等我封地的糧食收上來就送給你?!鼻f周說:“我今天來的時候,見路旁牛蹄踩成的小水坑中有條鮒魚,嘆息著對我說:‘我還能活?。 艺f:‘等我為你向南見楚王,(請求楚王)引長江和淮河的水來救濟你?!V魚說:‘現(xiàn)在我的命就在盆甕之中罷了,竟然要為我見楚王,引長江和淮河的水來救濟我,那么,你就得到干魚店鋪里去找我了。’如今我因為貧窮才來借些糧食,您卻說‘須等封地的糧食來了再借給我’,即使糧食來了,您也要到出賣勞力的市場上去找我了?!蔽暮钣谑前l(fā)放百鐘粟米,送到莊周家里。材料二:荀子說:“勸說的方法,(必須)恭敬嚴肅地樹立自己觀點,端正誠實地對待此事,堅毅牢固地堅持自己的態(tài)度,運用比喻方法使對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優(yōu)劣使對方明白道理,用歡快激憤來表達他;寶貝它,珍視它,貴重它,使它神奇。像這樣,那么勸說沒有行不通的了?!边@就叫能使自己看重的東西貴重起來。(2024·廣東·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無土則人不安居,無道法則人不至,無君子則道不舉。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總要也,不可少頃曠也。得之則治,失之則亂。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人主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后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故一年與之始,三年與之終。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有過,寧僭無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節(jié)選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材料二: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罰。故賢者勸賞而不見子胥之禍,愚者守靜而不陷險危。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無私心,則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動。明主厲廉恥,倡仁義。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結(jié)其德書圖著其名。人主樂乎使人以公盡力,而苦乎以私奪威。上下之利,莫長于此。故至治之國,有賞罰而無喜怒。發(fā)矢中的,賞罰當符,故堯復生,羿復立。如此,則君高枕而臣樂業(yè),道蔽天地,德極萬世矣。(節(jié)選自《韓非子·用人》)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刑罰政令和禮制道義關乎老百姓和君子的歸聚,禮制如能貫徹到自身,會讓個人的品行變得美好,道義如貫徹到國家,那么國家的政治會變得清明。B.君子關系到國家的治亂,荀子認為古今未曾有擁有君子而政治混亂的國家,卻有良好的法制而發(fā)生混亂的國家,因此治國可以有君子而無法令。C.君主的問題,不是不會說怎樣用賢能的人,而是不落實一定要用賢能的人,如果君主的說法和行為相反,又想招納賢才,使不賢能的人退卻,這是很難達到的。D.韓非認為明君設立的標準需容易看到,教導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這三方面,君主又沒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因此治國可以有君子而無法令”推論錯誤,前文“無道法則人不至”“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也”等都突出了荀子對法令的重視和肯定,荀子的表意是突出君子的重要作用,因為君子是正確的原則與法制的總管,但沒有否定法令的重要性。故選B。參考譯文:材料一:刑罰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歸聚到他那里;禮制道義完善周備,有道德的君子就歸聚到他那里。所以禮制貫徹到自身,品行就會美好;道義貫徹到國家,政治就會清明。發(fā)布了命令就能實行,頒布了禁約就能制止,這樣,稱王天下的大業(yè)也就完成了。國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國家政治混亂,那么士、民就會離開它。沒有土地,那么百姓就不能安居;沒有正確的原則和法制,那么百姓就不會未歸附;沒有君子,那么正確的原則就不能實行。所以土地和百姓、正確的原則和法制這些東西,是國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確的原則與法制的總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國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混亂。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發(fā)生混亂的國家,有過這種情況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亂的,從古到今,還不曾聽說過。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會說怎樣用賢能的人,而在于不落實地一定要用賢能的人。會說怎樣用賢能的人,是用口。使賢能的人退卻,是用行為。說的和行為相反,但又想賢能的人來到,不賢能的人退卻,不是很難嗎?現(xiàn)在君主如果能夠令他的德行光明,天下歸順就會好像蟬歸向光明燈火一樣。君主面臨政事、接觸民眾時,根據(jù)道義變通地來對付,寬大而廣泛地容納民眾,用恭敬的態(tài)度去引導他們,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肯和協(xié)地觀察決斷去輔助他們,這是政治的中間階段;然后選拔賢良、黜退奸郡、誅殺罪人、獎賞有功之人,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所以,第一年執(zhí)政宜實施第一步,第三年之后才實施最后一步。獎賞不要過分,刑罰不要濫用。獎賞過分,那么好處就會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罰濫用,那么危害就會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賞刑發(fā)生失誤,那就寧可過分地獎賞也不要濫用刑罰;與其傷害好人,不如讓邪惡的人得利。材料二:聽說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有治理國家才能的臣子,為國立功未履行職責,在官位上展現(xiàn)才能未接受職務。做臣子的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才能,勝任他們的官職。明君使職事不相互干撓,所以不會發(fā)生爭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職,所以各自都有擅長的技能;使人們不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會發(fā)生爭斗。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傷害,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明君設立可以得到的賞賜,設立可以避免的刑罰。所以賢者奮力立功得賞而沒有伍子胥那樣的災禍,愚鈍的人過著安靜的生活而不會陷入險境。明君設立的標準容易看到,信約就能確立;他的教導容易懂得,說話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會得到執(zhí)行。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沒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著標志來行動。明君鼓勵廉恥之心,提倡仁又之舉。介子推沒有爵祿,憑著“義”追隨晉文公出亡,途中饑餓難忍,又憑著“仁”剖下身上的肉給晉文公吃,所以君主銘記他的德行,書上著錄他的名字。君主樂于使臣下為公盡力,而苦于他們?yōu)樗綂Z權。君臣的利益,沒有比這更深遠的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國家,實行賞罰,但不憑個人喜怒。射箭中靶,賞罰得當,所以堯可復生。羿能再世。這樣一來,君主高枕無憂,臣下樂于盡職,治國之法普遍地實行于夫下,恩德流傳千秋萬代。(2024·江蘇常州·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①,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弊釉唬骸肮苤僦餍≡?!”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③,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④,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節(jié)選自《論語》)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⑤,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矣乎?桓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五伯莫盛于桓、文⑥,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晉襲文公之余威得為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腹耙玻粊y涂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節(jié)選自蘇洵《管仲論》)【注】①公子糾:齊桓公之兄長,齊桓公與之爭位,最終殺了他。管仲曾是公子糾的家臣。②歸:藏錢的府庫。③樹塞門,國君在大門口設立照壁。④反坫,國君同別國國君會晤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⑤豎刁、易牙、開方:齊桓公的三位寵臣。⑥文:指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貢從一臣不事二主的立場懷疑管仲是個仁者,而孔子則從造福天下百姓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歷史功績,言外之意認為他有大仁。B.孔子認為管仲“器小”,批評他不儉,家有“三歸”且“官事不攝”;還批評他不知禮,在有些生活享受上甚至超越了齊桓公。C.蘇洵認為,從源頭上考量齊國的成敗,成功起于鮑叔而不是管仲,衰敗則起于管仲而不是受齊桓公寵幸的豎刁、易牙等三個奸臣。D.同為春秋霸主,晉文公之才沒超過齊桓公,手下大臣又不如管仲,然而在兩人死后,晉、齊兩國的國運卻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超越了齊桓公”理解錯誤,由原文“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可知,應為“堪比齊桓公”或“與齊桓公平起平坐”。故選B。參考譯文:材料一:子貢問道:“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沒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又輔佐齊桓公?!笨鬃诱f:“管仲輔佐桓公,(使他)于諸侯中稱霸,(并且)完全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如今還享受著他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也要披頭散發(fā),衣襟向左開了。哪像普通男女那樣為了小節(jié)小信,在溝渠中上吊自殺也沒有什么人知道他們?!笨鬃诱f:“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jié)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藏金庫,家中的管事也沒有兼職,怎么談得上節(jié)儉呢?”“既然如此,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會晤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材料二:功業(yè)的成就,并不是成就在成就這一日,必然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禍亂的發(fā)生,不是發(fā)作于它發(fā)作的這一天,也一定會有它的起因和先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于管仲,而說是由于鮑叔;等到它發(fā)生禍亂,我不說是由于豎刁、易牙、開方,而說是由于管仲。為什么呢?豎刁、易牙、開方這三人,他們固然是使國家動亂的人,只是那個重用他們的人,正是齊桓公。而使齊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人,正是管仲!管仲病危時,齊桓公詢問他宰相人選。正當這個時候,我認為管仲將推薦天下賢人來回答齊桓公,但是他的話竟然不過說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沒有人之常情,不能親近罷了。唉!管仲以為齊桓公果真會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齊桓公相處多年了,也該知道齊桓公的為人了吧?齊桓公耳朵中從來沒停止過音樂,眼睛中也從來沒斷過美女,然而如果沒有這三個人的話,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在他最初即位時不重用他們的原因,只是因為有管仲在朝廷上罷了。一旦沒了管仲,那么這三人就可以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臨終前的遺言就能用來束縛住齊桓公的手腳了嗎?齊國不擔心有這三人,而是擔心沒有管仲;若有管仲在朝,那么這三人只不過是三個普通人罷了。唉!管仲可以說是不懂得治國之本的人啊!(如果他)趁齊桓公詢問之時,推薦天下的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齊國也不是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春秋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盛的人了,晉文公的才能,沒有超過齊桓公,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比不上管仲。晉文公死后,晉國延續(xù)了晉文公的余威,能成為諸侯的盟主之國,達一百多年。為什么呢?它的君主雖不英明,但是還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在朝廷上。齊桓公死后,齊國一次內(nèi)亂就不可收拾,這沒有什么可困惑的,因為它僅僅依靠一個管仲,而管仲卻已經(jīng)死了。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又因一個人而滅亡,賢能的人不會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傷,而是憂慮自己國家的衰敗,因此一定要再有賢人(接替自己),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個管仲,憑什么就這樣死了呢?(2023·江西南昌·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唐憲宗元和七年秋,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薨。子懷諫,為節(jié)度副大使。兵馬使田興,有勇力,軍中賴之。辛亥,上與宰相議魏博事,李吉甫請興兵討之,李絳曰:“臣竊觀兩河藩鎮(zhèn)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隸諸將,不使專在一人,恐其權任太重,乘間而謀己故也。諸將勢均力敵,莫能相制,若常得嚴明主帥以臨之,則粗能自固矣。今懷諫乳臭子,不能自聽斷,軍府大權,必有所歸,諸將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從。然則向日分兵之策,適足為今日禍之階也。至時,惟在朝廷不愛爵祿以賞其人,使兩河藩鎮(zhèn)聞之,恐其麾下爭為恭順矣,此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兵者也?!鄙显唬骸吧??!奔榷飸阎G幼弱,軍政皆決于家僮蔣士則,數(shù)以愛憎移易諸將,眾皆憤怒。朝命久未至,軍中不安。田興晨入府,士卒數(shù)千人大噪,請為留后。興乃謂眾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請官吏,然后可?!苯栽唬骸爸Z”。興乃殺蔣士則等,遷懷諫。魏博監(jiān)軍以狀聞,吉甫請遣中使宣慰以觀其變,絳曰:“不可。今田興奉其土地兵眾,坐待詔命;乘此際推心撫納,結(jié)以大恩?!鄙蠌闹耘d為魏博節(jié)度使。絳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賞過其所望則無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鄰勸慕請發(fā)內(nèi)庫錢百五十萬緡以賜之左右以為所與太多后有此比將何以給之。上以語絳,絳曰:“田興不貪專地之利,歸命圣朝,陛下奈何愛小費而遺大計,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悅,曰:“朕所以惡衣菲食,蓄聚貨財,正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為!”十一月,遣知制誥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軍士受賜,歡聲如雷。成德、兗鄆使者數(shù)輩見之,相顧失色,嘆曰:“倔強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興入朝,上待之尤厚。(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四》)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季安去世后,皇上與宰相商討魏博節(jié)度使的相關事宜,臣子們意見有所不同,皇上最后同意招安政策。B.李絳向憲宗提出建議,朝廷應采取分散各地藩鎮(zhèn)將領兵權的策略,令諸將勢均力敵,避免他們因兵權集中而囂張跋扈,趁機謀亂。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張對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時候,建議朝廷觀其變化,但他的意見都遭到了李絳反對,也未被憲宗采納。D.李絳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建議得到了憲宗的支持,避免了戰(zhàn)爭,任命田興為節(jié)度使,后犒賞軍士,免除魏博一年賦稅,并在田興入朝時善待他?!敬鸢浮緽【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朝廷應采取分散各地藩鎮(zhèn)將領兵權的策略,令諸將勢均力敵”錯誤,依據(jù)原文“臣竊觀兩河藩鎮(zhèn)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隸諸將,不使專在一人,恐其權任太重,乘間而謀己故也。諸將勢均力敵,莫能相制……然則向日分兵之策,適足為今日禍之階也”可知,李絳認為“分散各地藩鎮(zhèn)將領兵權的策略,令諸將勢均力敵”反而是禍亂的根源。故選B。參考譯文:唐憲宗元和七年秋,魏博節(jié)度使田季安去世。他的兒子田懷諫為副大使。兵馬使田興,有勇氣和力量,軍中很是依賴他。辛亥這一天,皇上和宰相商議魏博的事情,李吉甫請求派兵去討伐魏博,李絳說:“我私下里看到兩河的藩鎮(zhèn)飛揚跋扈,都是分兵隸屬各位將領,權力不是在于一人身上,恐怕是他們的權力太大,乘機來為謀劃自己的緣故。各位將領勢均力敵,不能相互克制,如果找到嚴明的主帥來指揮,那么就能夠自我穩(wěn)固了。如今懷諫是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不能自行處理決斷事情,軍府大權必然落到他人手中,眾將領待遇厚薄不均,必然產(chǎn)生怨恨惱怒,互不服從。既然這樣,那么從前分兵的計策正好成了今天禍亂的根源。到這個時候,只有在朝廷中不吝惜爵祿來賞賜田興,使兩河的藩鎮(zhèn)聽聞,恐怕他的部下都爭著恭敬的歸順他了,這就叫不作戰(zhàn)卻使別人服從了?!被噬险f:“好。”不久田懷諫年幼體弱,軍政大事都由家奴蔣士則決斷,(蔣士則)多次根據(jù)愛憎調(diào)換眾將領,眾人都滿腔憤怒。朝廷的命令很久還沒到,軍中人心不安。田興早晨進府,數(shù)千名士兵圍住田興下拜,請(他)擔任留后一職。田興對眾人說:“不要侵犯副大使,遵守朝廷法令,申報軍民戶籍,請求委派官吏,這樣以后我才答應?!保ū娙耍┒颊f:“行。”田興便殺了蔣士則等十多人,把田懷諫遷到了府外。魏博監(jiān)軍把上述情況奏報朝廷讓皇上知道,李吉甫請求派中使去表示慰問來觀察事態(tài)的變化,李繹說:“不可以。如今田興奉上他的土地和軍隊,坐等朝廷下達命令;趁著這個機會推心置腹的安撫招納,用大恩大德結(jié)交他?!被噬下爮牧怂慕ㄗh,讓田興擔任魏博節(jié)度使。李絳又說:“魏博五十多年沒接受天子的教化,如果沒有超出他們希望的重賞,那么就無法安撫士兵的心,使四鄰受到鼓勵而羨慕。請求拿出宮內(nèi)倉庫的一百五十萬貫錢來賞賜給他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文學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廈門理工學院《教育經(jīng)典名著與影片賞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乘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人教版
- 大連裝備制造職業(yè)技術學院《數(shù)據(jù)庫原理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工程學院《人體解剖生理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展覽布置合同范本
- 太陽能空調(diào)系統(tǒng)項目效益評估報告
- 河南工業(yè)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投資項目評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桂林生命與健康職業(yè)技術學院《機械原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濟光職業(yè)技術學院《小學音樂課程與教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解讀與培訓
- 學校食堂“三同三公開”制度實施方案
- 2025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殯儀館管理制度
- 2025年醫(yī)院財務工作計劃(2篇)
- DB32T 4969-2024大型醫(yī)用設備使用監(jiān)督管理平臺基礎數(shù)據(jù)采集規(guī)范
- 部編版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統(tǒng)編教材】
- (2024)甘肅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小紅書種草營銷師(初級)認證考試真題試題庫(含答案)
- 藥品經(jīng)營使用和質(zhì)量監(jiān)督管理辦法2024年宣貫培訓課件
- 康復治療技術(師)基礎知識考試考點內(nèi)容總結(jié)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