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7/3D/wKhkGWbq5m6AYpbfAAKBcZES6Os892.jpg)
![語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7/3D/wKhkGWbq5m6AYpbfAAKBcZES6Os8922.jpg)
![語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7/3D/wKhkGWbq5m6AYpbfAAKBcZES6Os8923.jpg)
![語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7/3D/wKhkGWbq5m6AYpbfAAKBcZES6Os8924.jpg)
![語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7/3D/wKhkGWbq5m6AYpbfAAKBcZES6Os89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文言文翻譯技巧:1、原則:文言文翻譯要求準確達意,必須遵循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隨意地更換。省略現(xiàn)象應該作補充,特殊句式的翻譯也要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加以調(diào)整,力求通順。2、標準:信、達、雅。信: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達:要求明白通順,沒有語病。雅:要求遣詞造句比較講究,文筆優(yōu)美富有表現(xiàn)力。3、方法:增、刪、調(diào)、留、換。增:增加內(nèi)容,保持句子順暢。刪:去掉多余、累贅的成分,使句子簡潔。調(diào):在遇到特殊句式時,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語法成分調(diào)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留:對于人名、地名、時間名詞以及專有名詞,一般保留原詞。換:某些內(nèi)容損及到整個句子的“雅”時,調(diào)換其中沖突的內(nèi)容。[例]用現(xiàn)代漢語說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譯這個句子的時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還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應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奔幼址ǎ汗盼囊话愣际菃巫衷~,用加字法改成雙字詞。如:名余曰正則兮,父親把我的名取為正則其中“名余”加字為把我的名字取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異議詞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我”改變順序法:注意改變倒裝句語序重要一點就是多練,練多了自己也會總結(jié)出方法,改寫得更加得心應手一、錄“錄”,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譯的詞抄錄下來。文言文中不必翻譯的詞大體分兩類:一類是特殊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年號、日期等;一類是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不必翻譯的詞,如:山、石、高、遠等。例句①:“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保ā秹粝P談》)句中“元豐”是年號,“慶州”是地名,“子方蟲”是害蟲名,“秋田”與現(xiàn)代語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譯,抄錄即可。二、釋“釋”,就是把需要翻譯的詞加以解釋。這些詞大致分兩類:一類是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但要翻譯的古代漢語詞,這一類詞很多可以用“單音節(jié)變雙音節(jié)”的方法解釋;另一類是古今異義的詞。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殺彘》)句中“欺”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但要翻譯為“欺騙”;“今、是”屬古今異義的詞,要翻譯為“現(xiàn)在、這”。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借助工具書和文中注釋;另一方面得根據(jù)自己積累的古代漢語詞匯進行解釋。三、補“補”,就是在翻譯文言文省略句時,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補充進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翻譯時應把省略成分補充進去。例句③:“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保ā短一ㄔ从洝罚┚渲小氨恪鼻笆÷粤酥髡Z“漁人”,“初”前省略了主語“洞口”。例句④:“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句中“以”后省略了賓語“之(這點)”。四、添“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說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添加一些詞語,譯句才連貫通順。例句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保ā短一ㄔ从洝罚┐司涫桥袛嗑洌诜g時需在“高尚”前加“是”。例句⑤:“雖雞狗不得安寧?!保ā恫渡哒哒f》)此句應翻譯為“(不要說人,)即使是雞狗也不得安寧啊。”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內(nèi)容一定要必要,二要與語境吻合,否則就是畫蛇添足了。五、刪“刪”,就是刪除原文有而翻譯句可略的字眼。例句⑥:“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弱篷,為楫,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保ā逗酥塾洝罚┻@句話中共有七個“為”字,翻譯時只需要保留第一個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譯,這樣反而顯得簡潔利落。文言句子中,還有些虛詞也是不翻譯的,也應該刪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句中“之”是幫助賓語前置的,不翻譯。這種省略原文不翻譯的情況雖不多,但也值得注意。六、調(diào)“調(diào)”,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語序不同,翻譯時必須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調(diào)整過來。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是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謂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等,這樣的文言句子在翻譯時必須調(diào)整過來。例句⑧:“屠懼,投以骨?!保ā独恰罚┚渲小巴兑怨恰笔恰耙怨峭丁钡牡寡b,翻譯為“把骨丟(給它)”。翻譯文言文的原則:信、達、雅。信,忠實原文,就是所謂的直譯。達,翻譯出來的句子最起碼要通順,上下句要連貫,不能首尾相悖。雅,有文采。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1、反復誦讀。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惫湃耸锹斆鞯模淄雽W,老師并不多講理論,而是讓其一遍一遍、踏踏實實地去將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等背得爛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先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郭沫若老先生也說,“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財富了。”由此可見,學習文言文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然后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2、字詞積累。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一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這時用一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難記憶。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一共有23處用到“而”這個虛詞,我們可將其用法歸納為五種,就比較好記了。①“溪深而魚肥”,表示并列關系;②“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系;③“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系;④“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系。⑤“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zhuǎn)折關系。3、語法歸納。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異義等弄得學生暈頭轉(zhuǎn)向,怎么辦?我們不如用歸納法將它們分類總結(jié),可畫一簡表,將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疑問句、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分門別類標在表中,這樣一目了然,記憶起來就很容易了。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1、喜愛文言,培養(yǎng)興趣。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文言文是淵源流長的瑰麗財富,我們不懂它,又如何領略中國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其次,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和典故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文。例如:緣木求魚(盂子·粱惠王上)、遠交近攻(《戰(zhàn)國策,秦策三》)、因噎廢食(《呂氏春秋·蕩兵》)、平易近人(《史記·魯周公世家》)……這些膾炙人口、詞簡意達的成語皆來自文言文,更不必說“事后諸葛亮”、“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樣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蘊含豐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又能指導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溃骸多u忌諷齊王納諫》告訴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而《諫太宗十思疏》則告誡我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言文的益處遠遠不只這些,“學習的最好刺激,乃對所學材料的舉,”,只有從心底里喜歡上了文言文,才能學好它。2、克服懶惰,“勤”字當頭?!皶接新非跒閺?,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的苦和勤在學習文言文上尤為突出,磊量的文章要全篇背誦,密密麻麻的注釋要一一背會,頻頻出現(xiàn)的語法要條條掌握,沒有“勤”是斷然不行的,學習文言文最大的敵人是懶惰,只有勤背勤記勤寫的同學才能學好它。怎么樣,這樣一座寶庫——文言文,你去開掘,只要做到以上兩方面,文言文其實并不難學,不是嗎1.審,在翻譯句子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和重要的語法現(xiàn)象,因為這些都是高考閱卷時候的得分點,必須仔細思考,確保準確地位。2.切,將文言文句子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用上面介紹的六種方法逐一加以解釋。3.連,按照現(xiàn)代的漢語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成一個語義通暢的句子。4.謄,將上述的句子寫到答題卡上。要注意字跡工整,筆畫清晰,不寫錯別字。在進行文言文翻譯時,掌握一些可行的翻譯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歸納如下:(一)抄錄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的詞語對照抄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對于特殊名詞可直接抄錄;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號、日期等等。人名示例:《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子”直接抄錄;年號示例:《岳陽樓記》中的“慶歷四年春”的“慶歷”可以直接抄錄,直接譯作“慶歷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二)替換法,也就是說用現(xiàn)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把古詞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xiàn)代詞,如:諸葛亮《出師表》中的“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又如《曹劌論戰(zhàn)》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獄”、“雖”分別用“案件”、“即使”換之。就譯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處理?!绷硗庵档米⒁獾氖牵行┪难栽~語,其字形在古今上完全相同,但詞的意義卻發(fā)生了變化。體現(xiàn)如下:1、詞義擴大了。如:“江”、“河”古代專指長江和黃河,現(xiàn)在泛指一切河流?!吧健惫糯鷮V溉A山,現(xiàn)在指一般的山脈。示例:張養(yǎng)浩的散曲《潼關懷古》中“山河表里潼關路”的“山”指華山,“河”指黃河,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山河”意義不同。3、感情色彩變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xiàn)在指品質(zhì)惡劣。示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即為地位低下,沒有貶義色彩。(三)調(diào)整法,就是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diào)整過來,否則就不符合現(xiàn)代語法。如:《曹劌論戰(zhàn)》“何以戰(zhàn)?”一句是賓語前置句,“何”作“以”的賓語應譯為
“憑什么打這一仗”。又如《岳陽樓記》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句為定語后置,“高”為“廟堂”的定語,譯時應放在“廟堂”的前面?!吧跻樱曛换?。”是主謂倒裝,意在強調(diào)謂語“甚矣(太過分了)”,應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語序翻譯。
(四)增補法,就是把文言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補充出來,以求句意的完整。如《扁鵲見蔡恒公》:“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詞“之”(治好?。?,翻譯時就要補出來,應是“醫(y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再有,在古漢語中,數(shù)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數(shù)詞必須與量詞結(jié)合成數(shù)量結(jié)構(gòu)后才能修飾名詞。因此,對于這類有數(shù)詞的語句進行翻譯時應在數(shù)詞后加上量詞構(gòu)成數(shù)量結(jié)構(gòu)來修飾名詞。如《口技》中“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的“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數(shù)詞修飾名詞都沒有量詞,翻譯時應對應把這些量詞“個”、“張”、“把”、“把”、“塊”補出來才清楚連貫。(五)省略法,也就是在文言文中有些虛詞只有某種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思,翻譯時該虛詞可省略不譯。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一句中的虛詞“也”可省略不譯。又如《捕蛇者說》中的“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此句的“之”字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省略不譯。
(六)選擇法,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xiàn)象很常見,因此進行翻譯時要選用恰當?shù)脑~義。如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zhàn)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對于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我們應作客觀處理,不能作片面的理解,而要綜合地運用。并在運用中不斷體會、總結(jié)、歸納。希望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二、高中文言文閱讀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①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
②子路喪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惫试唬河^過知仁。(《漢書卷九十七·外戚傳上》)
③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薄墩撜Z·里仁》(1)孔子為什么三次提到“女安”?(2)宰我認為守喪一年即可,孔子覺得“予之不仁也”子路“期而不除”孔子亦“非之”結(jié)合材料,簡述孔子這樣評價的原因?!敬鸢浮浚?)①強調(diào)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惻隱之心”)的重要性,行為應遵從仁心。②將君子的行為和宰我對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確內(nèi)涵。(2)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現(xiàn),違背仁德。②子路因親人去世而過度哀痛,雖然有違中庸(無過無不及),但情有可原。③宰我和子路的錯誤各屬其類,觀過,可以知是否仁?!窘馕觥俊痉治觥浚?)“女安”意思是“你心安”,第一處,“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第二處,“女安,則為之?!钡谌?,“今女安,則為之!”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鬃拥囊庖娛呛⒆由聛硪院螅?jīng)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jīng)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jīng)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鬃尤绱藦娬{(diào)“女安”,是告誡弟子,人要有仁信的重要性,人的行為應遵從仁心??鬃訉⒕拥男袨榕c宰我對比,希望弟子能理解“心安”的正確含意。(2)孔子認為仁心是人所必備的,人在思想上要具備仁愛之心,其行為要符合仁心。宰我認為服喪期三年太長,一年就夠了,這是不孝的表現(xiàn),違背仁德。子路因姐姐去世而過度哀痛,雖然有違中庸(無過無不及),但情有可原。宰我和子路在仁德方面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宰我和子路的錯誤各屬其類,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故答案為:⑴①強調(diào)人要有仁心(“不忍之心”“惻隱之心”)的重要性,行為應遵從仁心。②將君子的行為和宰我對比,希望弟子理解“心安”的正確內(nèi)涵。⑵①宰我的看法是不孝的表現(xiàn),違背仁德。②子路因親人去世而過度哀痛,雖然有違中庸(無過無不及),但情有可原。③宰我和子路的錯誤各屬其類,觀過,可以知是否仁。【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能力。把握文章內(nèi)容,一定要通讀全文,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主題,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題目要求回歸文章,找到相應的答題區(qū)域,仔細閱讀,根據(jù)題目要求提取相關的內(nèi)容答題。(2)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需要整體理解原文內(nèi)容,仔細對照作答。理解文章內(nèi)容,要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nèi)容?!靖絽⒖甲g文】
①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②子路的姐姐去逝了,已經(jīng)過了服喪的時間,但是子路仍然穿著喪服不肯去除。子路說:“我非常不幸,缺少兄弟,現(xiàn)在姐姐去逝了,不忍心除去喪服。”所以說: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zhì),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③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劉肅,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興定二年詞賦進士。嘗為尚書省令史。時有盜內(nèi)藏官羅及珠,盜不時得,逮系貨珠牙儈及藏吏,誣服者十一人。刑部議皆置極刑,肅執(zhí)之曰:“盜無正贓,殺之冤?!苯鹬髋S薪桃挂娒C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張?zhí)炀V曰:“吾為汝具奏辨析之。”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調(diào)新蔡令。先時,縣賦民以牛多寡為差,民匿不耕。肅至,命樹畜繁者不加賦,民遂殷富。瀕淮民有竄入宋境,籍為兵而優(yōu)其糧,間有歸者,頗艱于衣食,時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謀叛論,肅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難往也,口雖言而心無實,準律當杖八十。”奏可。繼擢戶部主事。金亡,依東平嚴實,辟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又改行軍萬戶府經(jīng)歷。東平歲賦絲銀,復輸綿十萬兩、色絹萬匹,民不能堪,肅贊實奏罷之。世祖居潛邸以肅為邢州安撫使,肅興鐵冶及行楮幣,公私賴焉。中統(tǒng)元年,擢真定宣撫使。時中統(tǒng)新鈔行,罷銀鈔不用。真定以銀鈔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肅建三策:一曰仍用舊鈔,二曰新舊兼用,三曰官以新鈔如數(shù)易舊鈔。中書從其第三策,遂降鈔五十萬貫。二年,授左三部尚書,官曹典憲,多所議定。未幾,兼商議中書省事。三年,致仕,給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肅性舒緩,有執(zhí)守。嘗集諸家《易》說,曰《讀易備忘》。后累贈推忠贊治功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大司徒、邢國公,謚文獻。(節(jié)選自《元史?列傳第四十七》)(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B.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C.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D.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牙儈,原指牙齒咬合,引申為買賣雙方居中說合的經(jīng)紀人,又稱牙子、市儈。B.
潛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稱“東宮”。C.
楮幣,元代發(fā)行的紙幣,因用楮樹皮造成的紙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紙幣。D.
贈,追贈,古代皇帝為已去世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官爵或榮譽稱號,以示恩典。(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劉肅公正執(zhí)法,敢于堅持己見。他任尚書省令史時反對殺掉無辜者,任新蔡縣令時反對殺掉偶發(fā)抱怨者;以上兩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關人等得以保全。B.
劉肅體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東平每年繳納蠶絲白銀,又需繳納絲綿十萬兩、染色絹布一萬匹,百姓不能承受,劉肅輔佐幫助嚴實上奏皇帝罷停此事。C.
劉肅治才出眾,善于化解難題。任邢州安撫使時,公私均得以獲利;任真定宣撫使時,化解了換鈔難題;任左三部尚書時,參議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D.
劉肅生榮死哀,受到朝廷優(yōu)待。他性格從容和緩,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還依然享受俸祿,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贈,而且獲得美好的謚號。(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先時,縣賦民以牛多寡為差,民匿不耕。②真定以銀鈔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敬鸢浮浚?)C(2)B(3)A(4)①以前,縣里收取百姓的賦稅以牛的多少為差別,百姓把牛藏起來不耕作。②真定有人用銀鈔和外地人做交易,總共有八千多貫,公家私人都議論紛紛,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窘馕觥俊痉治觥浚?)A項,從語境來看,“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錯,劉肅身為尚書省令史,其職責為辨析冤獄,故“我職也”后斷開;從語意來看,“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錯,“惜一已”“戕十一人之命”應為轉(zhuǎn)折關系,和“可乎”相連,其意應為“愛惜自己性命而殺十一人,難道可以嗎?”故“惜一己”前應斷開,“惜一己”后不可斷開,故排除A項。B項,從語法上看,“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錯,“肅”是“見”的賓語,“肅”前不能斷開,“肅”后斷開,排除B項。D項,從語言標志來看,“曰”后為“曰”的內(nèi)容,“曰”后應斷開,而“冤獄”是“辨析”的賓語,故“辨析”前斷開,后不能斷開,排除D項。故,本題選C項。(2)B項,“以太子身份”錯,應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后改稱‘東宮’”錯,以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住所稱“東宮”。故本題選B項。(3)A項,“以上兩次他直接上奏皇帝”錯,劉肅任尚書省令史時,右司郎中張?zhí)炀V為其上奏,使問題得以解決。故本題選A項。(4)本題①關鍵點“賦”,收賦稅;“差”,差別;“匿”,藏。同時注意句意。②關鍵點“交通”,做交易;“囂然”,擾攘不寧,議論紛紛;“措”,處理。注意句意。故答案為:⑴C;⑵B;⑶A;⑷①以前,縣里收取百姓的賦稅以牛的多少為差別,百姓把牛藏起來不耕作。②真定有人用銀鈔和外地人做交易,總共有八千多貫,公家私人都議論紛紛,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diào)”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緟⒖甲g文】
劉肅,字才卿,是威州洛水人。金興定二年考取詞賦進士。曾擔任尚書省令史。當時有盜賊偷取了大內(nèi)收藏的官羅和珠寶,盜賊沒有按時抓捕到,官府就逮捕了為買賣珠寶雙方說合的經(jīng)紀人和管理倉庫的官吏,無辜而服罪的有十一人。刑部商議都打算處以極刑,劉肅堅持自己的意見說:“偷盜之事尚未獲得主要的贓物,殺掉他們,他們會很冤?!苯饑鴩髡鹋S薪桃估锶ヒ妱⒚C,詳細地向劉肅說明了金國國主的旨意,劉肅說:“辨析冤獄,是我的職責,愛惜自己的性命而殺十一人,難道可以嗎?”第二天,劉肅到尚書省去辯解得更加有力。右司郎中張?zhí)炀V聽了說:“我為你詳細地,上奏辯解分析這件事?!弊嗍杷腿雽m中以后,金國國主醒悟,囚犯因此沒有被處死。后來劉肅調(diào)任新蔡縣令。以前,縣里收取百姓的賦稅以牛的多少為差別,百姓把牛藏起來不耕作。劉肅到任后,命令繁殖、蓄養(yǎng)增加牛的人家不加賦稅,百姓于是殷實富足。靠近淮河的百姓有潛逃進入南宋國境的,在南宋被登記兵丁以后就多供給糧食,間或有回來的,但衣食很是困難,偶爾發(fā)出怨言說:“還不如到淮河那邊去。”控告的人認為應以謀反論罪,劉肅日:“淮水是宋國的邊境,一條河罷了,真要反叛的話,不難前往,他們嘴里雖然說而內(nèi)心沒有這樣實際的打算,依據(jù)法律應當杖責八十下。”皇帝準奏。后來劉肅被提升為戶部主事。金國滅亡以后,他去依附東平的嚴實,被任命為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又改任為行軍萬戶府經(jīng)歷。東平每年繳納蠶絲白銀,又需繳納絲綿十萬兩、染色絹布一萬匹,百姓不能承受,劉肅輔佐幫助嚴實上奏皇帝罷停了這件事。忽必烈住在潛邸時,讓劉肅擔任邢州安撫使,劉肅興辦冶鐵業(yè)并且發(fā)行紙幣,公家私人都借此獲利。中統(tǒng)元年,被提升為真定宣撫使。當時中統(tǒng)年間的新鈔發(fā)行,要求停止舊銀鈔不再使用。真定有人用銀鈔和外地人做交易,總共有八千多貫,公家私人都議論紛紛,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劉肅提出三條建議:一條為仍舊使用舊鈔,二條為新舊兼用,三條為官府用新鈔按數(shù)目換舊鈔。中書省聽從他的第三條建議,于是給了真定新鈔五十萬貫。中統(tǒng)二年,劉肅被任命為左三部尚書,官府的官曹典章制度,有很多是他參議制定的。不久,兼管商議中書省事務。中統(tǒng)三年,退休,朝廷給予他一半俸祿。中統(tǒng)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劉肅性格從容和緩,有操守。他曾經(jīng)收集各家關于《易》的學說,編為《讀易備忘》。后來多次受封為推忠贊治功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大司徒、邢國公,謚號為文獻。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shù),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對既畢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誼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問仲舒曰:“粵王與大夫泄庸、種、蠡謀伐吳,遂滅之??鬃臃Q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為粵有三仁。桓公決疑于管仲,寡人決疑于君仲舒對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對。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后仁誼也。茍為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于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王曰:“善。”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shù)上疏諫爭。教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家產(chǎn)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年老,以壽終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節(jié)選自《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B.
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C.
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D.
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態(tài)/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2)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博士,秦漢時掌管書籍典章、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指專通一經(jīng)、教授生徒的官職。B.
對策,就政事、經(jīng)義等設問,由應試者回答自漢朝起作為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C.
五伯,即春秋五霸,說法之一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D.
茂材,即秀才,因避漢光武帝劉秀名諱而改稱,明清鄉(xiāng)試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稱。(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jīng)典。他在室內(nèi)掛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講學;弟子們后人學的要由先人學的傳授學業(yè),甚至有的學生都沒有見過他。B.
董仲舒得到重用,兩度擔任國相。他先輔助驕傲勇武的易王,后輔助兇殘蠻橫的膠西王;他審時度勢、巧施計謀,將江都、膠西兩國都治理得很好。C.
董仲舒廉潔正直,受到權臣嫉恨。他認為掌握大權、位至公卿的公孫弘奉承諂媚,公孫弘因此對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終于尋找時機對他進行了報復。D.
董仲舒居家著書,仍然關注國事。他辭官歸家之后埋頭修學著書,但只要朝廷派官員到他家征詢他對重大問題的意見,他都會有根有據(jù)地作出解答。(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臣愚不足以奉大對。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②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shù)上疏諫爭?!敬鸢浮浚?)A(2)D(3)B(4)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問題。仁人端正他的義卻不謀取私利,闡明他的道卻不計較自己的功勞。②董仲舒共計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都是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為下屬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規(guī)諫。【解析】【分析】(1)本題中,“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數(shù)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獲罪/病免/”,意思是“膠西王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為人特別放縱,多次謀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員。公孫弘就跟漢武帝說:‘只有董仲舒可以擔任膠西王的相。’膠西王聽說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師,對待他還比較尊重。董仲舒害怕時間長了會遭到不測之罪,就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了”?!澳z西王亦上兄也”判斷句,“也”表判斷,之后斷開,排除BD;“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大儒”是董仲舒的身份,之間不斷開,排除CD。故選A。(2)D項,“明清鄉(xiāng)試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稱”說法錯誤,茂才,又作茂材,是漢代的另一種察舉??疲鳚h時原作秀才,到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而改為茂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優(yōu)秀人才。明清兩代稱為生員。故選D。(3)B項,“得到重用,兩度擔任國相”錯誤,擔任膠西相的時候,“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膠西王亦上兄也,尤縱恣,數(shù)害吏二千石”“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故選B。(4)本題,①中“大對”,對答天子之詢問或策問;“正”,端正;“明”,闡明。②中“凡”,共;“正”,使動用法,使……端正;“數(shù)”,多次;“諫爭”,直言規(guī)勸。故答案為:⑴A;⑵D;⑶B;⑷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問題。仁人端正他的義卻不謀取私利,闡明他的道卻不計較自己的功勞。②董仲舒共計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都是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為下屬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規(guī)諫。【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diào)”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靖絽⒖甲g文】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后輾轉(zhuǎn)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漢武帝繼承帝位以后,下令薦舉賢良文學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為賢良回答皇帝的策問。策問結(jié)束后,漢武帝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奉事輔佐易王。易王(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驕橫,喜歡勇武。董仲舒用禮義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過了一段時間,易王問董仲舒說:“越王勾踐和大夫泄庸、文種、范蠡密謀攻打吳國,后來終于滅了吳國??鬃诱f殷紂王有三位仁人,我認為越王勾踐也有三位仁人。齊桓公有疑難問題就向管仲請教,我有疑難就向您請教。”董仲舒回答說:“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我聽說春秋時魯國國君問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怎么樣?’柳下惠說:‘不行?!丶液竺嬗袘n慮之色,說:‘我聽說攻打別的國家不去問有仁德的人,國君想攻打別國為什么問到我呢?’柳下惠只不過被詢問罷了,尚且還對此感到羞愧,更何況是設詭詐計策去攻打吳國呢?由此說來,越國根本就沒有一位仁人。仁人,就是端正他的義而不去謀取私利,闡明他的道而不去計較自己的功勞,所以在孔子的門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兒童也羞于談論五霸,因為五霸先推崇欺詐武力而后注重仁義。越王君臣不過是施行不正當?shù)脑p術,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門徒談論。五霸比其他的諸侯賢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頭和美玉相比一樣啊?!币淄跽f:“說得好。”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內(nèi)外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孫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權,位至公卿。董仲舒認為公孫弘順從諂媚,公孫弘就嫉恨他。膠西王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為人特別放縱,多次謀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員。公孫弘就跟漢武帝說:“只有董仲舒可以擔任膠西王的相?!蹦z西王聽說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師,對待他還比較尊重。董仲舒害怕時間長了會遭到不測之罪,就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了。董仲舒共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都是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他以身作則為下屬做表率,多次上書直言規(guī)諫,指定教令頒行國中,他所在的江都、膠西兩國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歸家后,他根本不過問家庭產(chǎn)業(yè),只是埋頭誦讀,專心著書。董仲舒養(yǎng)病在家,朝廷如果討論重大問題,就派使者和廷尉張湯到他家征詢他的意見,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據(jù)。從漢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竇嬰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開始推崇儒學,到董仲舒對策,推尊宣揚孔子,罷黜百家。設立管理學校的官吏,州郡推薦茂才孝廉,都是從董仲舒開始的。董仲舒年紀大了,在家里壽終。后來他家遷往茂陵,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憑學問做了大官。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鄭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累擢總兵。
順治三年,貝勒博洛師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關守兵不為備;博洛師次泉州,書招芝龍;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九年,上命芝龍書諭成功及鴻逵降,許赦罪授官,成功陽諾;詔金礪等率師還浙江。俄而,上命鄭親王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率師討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吏龔鼎孳請誅芝龍,國器亦發(fā)芝龍與成功私書,乃奪芝龍爵,下獄。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且勢日蹙,乃規(guī)取臺灣。臺灣,福建海中島,荷蘭紅毛人居之。荷蘭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谠宦苟T。荷蘭人恃鹿耳門水淺不可渡,不為備。成功師至,水驟長丈余,舟大小銜尾徑進。紅毛人棄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謂之曰:“土地我故有,當還我;珍寶恣爾載歸?!眹唛喸?,紅毛存者僅百數(shù)十;城下,皆遣歸國。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以陳永華為謀主,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萊、興屯聚。是歲圣祖即位,戮芝龍及諸子世恩、世蔭、世默。成功既得臺灣,其將陳豹駐南澳,而令子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聽周全斌讒,遣擊豹;豹舉軍入廣州降。惡錦與乳媼通,生子,遣泰就殺錦及其母董;會有訛言成功將盡殺諸將留廈門者,值全斌自南澳還,執(zhí)而囚之,擁錦,用芝龍初封稱平國公,舉兵拒命。成功方病,聞之,狂怒嚙指。五月朔,尚據(jù)胡床受諸將謁;數(shù)日遽卒,年三十九。(節(jié)選自《清史·鄭成功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B.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C.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D.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貴族稱號,相當于王或諸侯,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清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B.
左都御吏,屬于我國古代中央的監(jiān)察官,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的御史。明清中央監(jiān)察機構(gòu)稱為都察院,首長稱為左、右都御史。C.
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D.
朔,表時間,指農(nóng)歷每月三十。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杜甫《詠懷古跡)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區(qū)。(3)下列對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鄭成功面對強敵,決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親鄭芝龍,還是鄭親王的兒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對他勸降,最終都沒有投降。B.
鄭成功收復臺灣,可謂天時地利。他率軍到達時,鹿耳門水位突然上漲,他直接進入海島,于是荷蘭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順治誅殺了他的親人。C.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勵精圖治。鄭成功攻下當時被荷蘭人占領的臺灣后。采取了制定法律、設立職官、興辦學校等一系列措施。D.
鄭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誤聽周全斌讒言,導致陳豹抗命。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歲竟英年早逝。(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十八年,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且勢日蹙,乃規(guī)取臺灣。②會有訛言成功將盡殺諸將留廈門者,值全斌自南澳還,執(zhí)而囚之,擁錦?!敬鸢浮浚?)C(2)D(3)B(4)①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自江南戰(zhàn)敗而歸,深知進入內(nèi)地發(fā)展不容易,并且當時形勢日漸困窘。于是謀劃奪取臺灣。②恰逢有傳言說鄭成功要殺光留駐在廈門的各位將領,剛好周全斌從南澳返回廈門,眾將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來,擁立鄭錦?!窘馕觥俊痉治觥浚?)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這句話的含義是“濟度駐扎在泉州,發(fā)公文招降鄭成功,鄭成功不接受;濟度改用書信招降,鄭成功語氣模糊地回復了他。順治又讓鄭芝龍在獄中寫信招降他,還威脅鄭成功說如果不投降就誅其九族,鄭成功始終沒有答應”,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濟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龍”等,然后依據(jù)語法關系進行排除,如“次”,動詞,意思是“駐扎”,“泉州”是地名,即“駐扎在泉州”,句意完整,故應在“泉州”后斷開,排除AB兩項;“不納”的主語是“鄭成功”,而“易為書”的主語是“濟度”,故兩句應斷開,且“依違答之”的主語是“成功”,即“鄭成功”,“書”如放在“成功”前,句意講不通,故排除D項,故選C。(2)D項,“朔,表時間,指農(nóng)歷每月三十”錯誤,“朔”指農(nóng)歷初一,“晦”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故選D。(3)B項,“只可惜順治誅殺了他的親人”錯誤,從文中來看,倒數(shù)第二段最后說“是歲圣祖即位,戮芝龍及諸子世恩、世蔭、世默。成功既得臺灣,其將陳豹駐南澳,而令子錦居守思明”,由此可知,殺他親人的不是順治皇帝?!笆プ婕次弧保笆プ妗笔强滴?。故選B。(4)第一句中,“十八年”是指“順治十八年”;“且”,并且;“日”,名詞做狀語,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蹙”,困窘;“乃”,于是;“規(guī)取”,規(guī)劃奪取。第二句中,“會”,恰逢;“訛言”,傳言;“諸將留廈門者”,定語后置句,應為“留廈門諸將”;“值”,剛好,恰逢;“還”,回來,返回;“執(zhí)”,捉拿;“擁錦”,擁立鄭錦。故答案為:⑴C;⑵D;⑶B;⑷①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自江南戰(zhàn)敗而歸,深知進入內(nèi)地發(fā)展不容易,并且當時形勢日漸困窘。于是謀劃奪取臺灣。②恰逢有傳言說鄭成功要殺光留駐在廈門的各位將領,剛好周全斌從南澳返回廈門,眾將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來,擁立鄭錦。【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標點也講求一定的技巧,做題時應把握準語意,根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邏輯規(guī)律作出判斷。解答本題應首先明白語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對語句進行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貴在平時的積累,經(jīng)常翻閱經(jīng)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請教和查證。也可以分類整理,便于查詢和記憶。(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4)此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翻譯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將所要翻譯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貫后連,把握大意;其次確定考查重點,命題者在命題時從文段中選擇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識點,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重點實虛詞等,要通過審題抓住命題意圖,確定考查點;然后連綴詞義成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意譯求“文從字順”(調(diào)、補、變);最后認真審讀檢查,書寫規(guī)范清楚。在確定文言句子中的語法現(xiàn)象全部落實到位后,做到書寫規(guī)范清晰。【參考譯文】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他的父親鄭芝龍,因剿滅海盜劉香、李魁奇、攻打荷蘭軍有功,多次升職直至總兵。
順治三年,清朝貝勒博洛的軍隊從浙江南下福建,鄭芝龍撤出了駐守仙霞關的軍隊,沒有防備清軍(因而失利),博洛的軍隊駐扎在泉州,寫信招降鄭芝龍,鄭芝龍率領自己的軍隊投降清朝。鄭成功規(guī)勸他不要投降,他也不聽。順治九年,皇帝讓鄭芝龍寫信勸鄭成功投降,許諾赦免他的罪行并且會授予官職。鄭成功假裝答應;順治就下詔命令金礪等人返回浙江。不久,皇帝命鄭親王的兒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率軍征討鄭成功。順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龔鼎孳請求順治誅殺鄭芝龍,佟國器也揭發(fā)鄭芝龍與鄭成功私通書信,順治因此削去了鄭芝龍的爵位,把他關進監(jiān)獄。濟度駐扎在泉州,發(fā)公文招降鄭成功,鄭成功不接受;濟度改用書信招降,鄭成功語氣模糊地回復了他。順治又讓鄭芝龍在獄中寫信招降他,還威脅鄭成功說如果不投降就誅其九族,鄭成功始終沒有答應。
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自江南戰(zhàn)敗而歸,深知進入內(nèi)地發(fā)展不容易,并且當時形勢日漸困窘。于是謀劃奪取臺灣。臺灣是隸屬于福建省的海中島。被荷蘭紅毛人所占領。荷蘭人在臺灣修建了兩座城,一個是赤嵌,一個是王城。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門。荷蘭人仗著鹿耳門港口的水淺不能夠渡船,因此不在此地設防。鄭成功率軍而至,鹿耳門水位突然上漲了好幾丈,大小戰(zhàn)船首尾相接,直接進入海島。(于是)荷蘭人棄赤嵌城而走,退守在王城。鄭成功派使者對荷蘭人說:“這里的土地(臺灣)本來是我國所有,你們理應把它歸還我們;(如果能夠答應歸還的話)城中的珍寶任憑你們載運回國?!眹ソ?jīng)歷了七個多月,荷蘭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終于被攻下。(荷蘭人)都被遣送回國。鄭成功于是把臺灣命名為東都。他讓陳永華負責出謀劃策,制定法律、設立職官、興辦學校。臺灣四周方圓千里,土地富饒肥沃,鄭成功招來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開荒種地,屯田聚糧。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殺了鄭芝龍和他的兒子鄭世恩、鄭世蔭、鄭世默。鄭成功占領臺灣后,他的部將陳豹駐守南澳,鄭成功命令自己的兒子鄭錦駐守思明州。
康熙元年,鄭成功輕信周全斌的讒言,派兵突襲陳豹;于是陳豹率領自己的全部人馬進入廣州投降清政府。鄭成功厭惡兒子鄭錦與乳母私通,生了個兒子,就派遣兒子鄭泰去殺鄭錦和他的乳母。恰逢有傳言說鄭成功要殺光留駐在廈門的各位將領,剛好周全斌從南澳返回廈門,眾將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來,擁立鄭錦,沿用鄭芝龍當年平國公的封號,起兵抗拒鄭成功。此時,鄭成功身患疾病,聽到這個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頭。五月初一,鄭成功還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位將領的朝拜,幾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歲。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重到沭陽圖記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舊治之所三致意焉。蓋賢者視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陽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今戊申矣,感呂嶧亭觀察三札見招,十月五日渡黃河,宿錢君接三家。錢故當時東道主,其父鳴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與談乃父事,轉(zhuǎn)不甚曉。余離沭時,渠裁斷乳故也。
夜闌置酒,聞車聲啍啍,則嶧亭遣使來迎。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食傾,望見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數(shù)十輩爭來扶車。大概昔時騎竹馬者,俱龍鐘杖藜矣。
越翌日,入縣署游觀,到先人秩膳處,姊妹斗草處,昔會賓客治文卷處,緩步婆娑,凄然雪涕,雖一庖湢、一井匽,對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憬然重提,如理兒時舊書,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廣文工詩,吳中翰精鑒賞,解、陳二生善畫與棋,主人喜論史鑒,每漏盡,口猶瀾翻。余或飲,或吟,或弈,或?qū)懶∮埃蛟u書畫,或上下古今,或招人來,或呼車往,無須臾閑。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來乎?忍傷君而云不來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來舊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閑居,猶能念及五十年前之舊令尹,世之如呂君者更少矣。離而合,合而離,離可以復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別也,余不能學太上之忘情,故寫兩圖,一以付呂,一以自存,傳示子孫,俾知官可重來,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提筆記之,可以風世②,又不徒為區(qū)區(qū)友朋聚散之感也?!咀⑨尅竣侔紫拢耗暇┑膭e稱。②風世:勸勉世人。(選自《小倉山房詩文集》,有刪節(jié))(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余宰沭陽二年
宰:治理
B.
說當時決某獄
決:打開C.
代為治筐篋
治:備辦
D.
朅來舊邦
朅:離去(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往往于舊治之所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
與談乃父事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C.
身之老且衰
彼且惡乎待哉
D.
離而合
襟三江而帶五湖(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四品官員呂嶧亭在家閑居期間,連續(xù)寫信邀請老縣令舊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陽。B.
當年袁枚離開沭陽時,錢接三才斷奶,因此談及其父錢鳴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C.
八十多歲的張、沈兩吏是袁枚的老同事,還能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D.
呂嶧亭在寒冬時節(jié)送客至十字橋,賓主作別時,袁枚覺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難再來了。(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5)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遲明行六十里,嶧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駢轔同驅(qū)。②聞伯夷、柳下惠之風者,奮乎百世之下,而況于親炙之者乎?【答案】(1)B(2)A(3)C(4)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5)①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嶧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qū)車一同前往。②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解析】【分析】(1)B項,“決:打開”錯誤,此句中“獄”同“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句中“獄”,應為“案件”。所以,句中的“決”當為“判決、裁決”。故選B。(2)A項,兩個“于”都是介詞,對于。B項,第一個“與”是介詞,和;第二個“與”是連詞,和。C項,第一個“且”是連詞,表遞進;第二個“且”,是副詞,還。D項,第一個“而”是連詞,表承接;第二個“而”連詞,表并列的。故選A。(3)C項,“張、沈兩吏是袁枚的老同事,還能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張冠李戴。“有張、沈兩吏來,年俱八旬。說當時決某獄,入簾薦某卷,余全不省記”,可見,“依稀記得些許往事,多數(shù)事已忘記了”的那個人是作者,而非張、沈兩吏。故選C。(4)主人是主語,仍送至是謂語動詞,前所迎處是賓語,結(jié)構(gòu)完整,迎處后斷開。/代為治筐篋/后面的主語依然是“主人”,“治”是謂語,“筐篋”是賓語,其后斷開?!笆\靷畢”是時間狀語,“畢”后斷開,“握手問曰”,“曰”后斷開,“何時再見先生”是個問句,語意完整,其后斷開,余不能答也,主謂結(jié)構(gòu),語意完整,“也”表示簡單的停頓,其后斷開。(5)本題中,第一句中,“遲明”,黎明”或“天快亮的時候”;“延候”,“迎接”;“嶧亭延候于十字橋”,狀語后置句;“駢轔”,“前往”或“前行”。第二句中,第一個“風”,“風范,風度、高風”;“百世之下”,“百代之后””;“親炙”,“親身受到教益”。故答案為:⑴B;⑵A;⑶C;⑷主人仍送至前所迎處/代為治筐篋/束韁靷畢/握手問曰/何時再見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⑸①天快亮的時候,行駛了六十里,呂嶧亭在十字橋迎接,兩人(見面)十分欣喜,便驅(qū)車一同前往。②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熏陶的人呢?【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jié)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jié)構(gòu)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
重到沭陽圖記
古代的人往往對于過去任職的地方再三表達眷戀之意。也許因為賢德的官員能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做官而不能忘記自己的任職的地方的人,那里的百姓,也不會忘記他的。我治理沭陽兩年,乙丑年,遷職到江寧。如今已是戊申年。我被道員呂嶧亭多次來信邀請感動,就在十月五日渡過黃河,借宿在錢接三先生家中。錢氏是當時接待過我的主人,他的父親錢鳴和清瘦而留有胡子,接三相貌像父親,與他談及父親的事情,他卻不怎么知曉。(這是因為)我離開沭陽時,他才斷奶的緣故啊。
(錢接三)深夜擺酒款待我,(我)聽到車聲轔轔,原來是呂嶧亭派人來迎接我。天剛亮的時候已經(jīng)走了六十多里,呂嶧亭在十字橋迎接,彼此(見面)十分欣喜,便兩車并排一同前行。一頓飯的功夫,望見很長的城墻遮擋住了道路,我知道這是新修筑的沭陽城。幾十名縉紳爭著來扶著車子。大體說來,以前騎著竹馬嬉戲的孩童,如今都老態(tài)龍鐘拄著拐杖了。
第二天后,進入縣衙游逛觀覽,到了先人燒飯的地方,姊妹斗草嬉戲的地方,過去會見賓客研究公文的地方,慢慢行走盤桓,凄然流淚。即使是一間廚房一間浴室,一條排水溝,我也對它們產(chǎn)生深深的情感,自己也不理解其中什么緣故。有張姓和沈姓兩個小吏前來拜訪,年齡都八十多歲了。他們說起(我)當時判決某個案件,擔任閱卷官推薦某份考卷的情形,我全然記不起來了。往事重新提起我恍然醒悟,如同溫習兒時讀過的舊書,又好像失去的物件重新得到(一樣親切)??h里朱廣文善于作詩,吳中翰精于欣賞品評,解、陳兩位書生善于作畫下棋,主人喜歡談論歷史典籍,常常夜深了口中還滔滔不絕。我有時飲酒,有時吟詩,有時下棋,有時給人畫像,有時品評書畫,有時縱論上下古今,有時是邀請人來,有時是吩咐備車前往,竟沒有片刻的空閑。于是就忘記了是在沭陽做客,同時也忘記了自己的衰老。
過了半個月,冰雪漸至,一年即將結(jié)束,不得已我再三懇切地辭別主人。主人仍然把我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幫我打點行裝,備好車馬后,握住我的手問道:“什么時候能再見到先生呢?”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騙您說我會再來嗎?忍心讓您傷心說我不會再來嗎?然而我作為五十年前的縣令,離開后重來舊地,世上像我一樣的人很少了;作為四品高官,奉養(yǎng)老母在家閑居,還能想到五十年前的舊任縣令,世上像呂嶧亭先生這樣的人更少了。分離后聚合,聚合后分離,離散后可以重新聚合,但人年老后不能再次年輕。對這一次分別,我不能做到超然無情,所以畫了兩幅畫,一幅贈給呂君,一幅自己保存。傳給子孫看,讓他們知道一個官員可以重新回到任職之地,這個官員(的為官)可以推想,迎接舊任官員如同現(xiàn)任官員一樣,這樣的主人(的為人)也可以推想。孟子說:伯夷、柳下惠那樣的高風,百代之后的人聽到,也能奮發(fā),更何況親受教育熏陶的人呢?我提筆寫下了這篇記,可以用來勸勉世人,而不只是為了表達一點微不足道的朋友聚散的感慨。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兇,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自含齒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于人懷好惡喜怒之氣?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zhàn),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于大較,不權輕重,猥云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zhí)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廢于家,刑罰不可捐于國,誅罰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zhàn)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于邊陲,力非弱也;結(jié)怨匈奴,絓禍于越,勢非寡也。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為敵國,咎生窮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jié)未盡。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nèi)屬為臣子,后且擁兵阻阨,選蠕觀望。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nèi),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毙⑽脑唬骸半弈苋我鹿冢畈坏酱?。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zhàn)戰(zhàn)栗栗,恐事之不終。且兵兇器,雖克所愿,動亦秏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nèi)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愿且堅邊設候,結(jié)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故百姓無內(nèi)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yè),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鬃铀Q有德君子者邪!(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律書》)(1)對下列各句中加下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卒伯諸侯,兼列邦土
伯:稱霸
B.
遂執(zhí)不移等哉
等:同樣C.
刑罰不可捐於國
捐:捐獻
D.
朕常為動心傷痛
動心:不安(2)下列各組詞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螯加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C.
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D.
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3)下面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帝王制定事則,建立法度,確定萬物的度數(shù)和準則,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萬事萬物的根本。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勢,不權輕重,強調(diào)不用武力,結(jié)果國家削弱,甚至君親受辱,國土失守。C.
夏桀、殷紂、秦二世滅亡原因是貪婪之心不知停息;漢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勞民不可煩”的經(jīng)驗,貽誤戰(zhàn)機,未能統(tǒng)一疆土。D.
司馬遷認為文帝能順應民意,使百姓安心生產(chǎn),百姓安不思亂,漢文帝堪稱孔子贊美的那種有德君子。(4)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故百姓無內(nèi)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②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答案】(1)C(2)A(3)C(4)故百姓無內(nèi)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5)①軍隊,是圣人用來討伐強暴,平定亂世,夷除險阻,挽救危險局面的。②正趕上高祖(已經(jīng))為軍事行動感到厭倦苦惱,也是(由于)有蕭何、張良的計謀,所以決定停止武力征伐,專心休養(yǎng)生息,(采取籠絡政策)對他們稍加約束,(使他們沒有異心)而不加防備。【解析】【分析】(1)C項,“捐”解釋為“捐獻”有誤,應解釋為“舍棄、拋棄”,句子翻譯為:國家不可拋棄刑罰。C錯誤。故選C。(2)A項,兩個“則”都是表對舉,可譯為“就……就”。B項,第一個“乃”副詞,表“就”;第二個“乃”,判斷動詞,“就是”。兩句意義用法不相同;。C項,第一個“因”介詞,依照、順著;第二個“因”,介詞,通過、經(jīng)由。兩句意義用法不相同。D項,第一個“所”,助詞,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第二個“所”,助詞,與“為”連用,表被動。兩句意義用法不相同。故選A。(3)C項,“漢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勞民不可煩’的經(jīng)驗,貽誤戰(zhàn)機,未能統(tǒng)一疆土”分析有誤,由原文“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nèi)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愿且堅邊設候,結(jié)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可知,漢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勞民不可煩’的經(jīng)驗,他希望能堅守邊防,派遣使者,締盟結(jié)好,使北部邊陲得到休息安寧而不是派兵去征討南越和朝鮮。他這樣做使得天下和平安樂了很長時間。C錯誤。故選C。(4)“百姓無內(nèi)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內(nèi)外都無徭役,表意完整,應斷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在“天下”前與“富”后斷句;“鳴雞吠狗”與“煙火萬里”是在敘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說的兩個方面,應在“鳴雞”“煙火”之前斷句;“可謂”,一般用在一句話開始,意思是可稱得上,在“可謂”前斷句。綜上這段話斷句為“故百姓無內(nèi)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這段話翻譯為:所以百姓內(nèi)外都無徭役,在田畝中使肩頭得到休息(以致力于農(nóng)事),致使天下殷實富足,一石糧食達到了只值十余文錢的價格,國內(nèi)雞鳴狗吠相聞,飄著炊煙的家戶綿延萬里,可以稱得上是一片和平安樂的景象呀?。?)本題翻譯賦分點:①“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判斷句;“兵”,軍隊;“所以”,用來……的(工具);“夷”,使……平。②“會”,恰逢;“苦”,苦于,為……所苦;“偃”,停止,偃息;“休息”,休養(yǎng)生息;“羈縻”,拘束,約束。故答案為:⑴C;⑵A;⑶C;⑷故百姓無內(nèi)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⑸①軍隊,是圣人用來討伐強暴,平定亂世,夷除險阻,挽救危險局面的。②正趕上高祖(已經(jīng))為軍事行動感到厭倦苦惱,也是(由于)有蕭何、張良的計謀,所以決定停止武力征伐,專心休養(yǎng)生息,(采取籠絡政策)對他們稍加約束,(使他們沒有異心)而不加防備。【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jié)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jié)構(gòu)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
帝王掌握事態(tài),建立法紀,對物品進行度量,確定準則,一概要承受六律的控制,六律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呀。
六律對于兵家尤其重要,所以說“兩軍相遇望見敵陣上的云氣、日暈就可以知道出師的吉兇,軍中的太師應用律聽到軍聲就能夠占驗交戰(zhàn)的勝負”,這是無論哪一個君王都不能改變的法則。
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吹動音律探聽聲氣,從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和紂王的暴虐酷急相應是兼有很重的殺氣,在五音中武王是崇尚軍中和協(xié)士卒同心的宮音。同聲氣的事物互相依從,這是萬物的自然現(xiàn)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軍隊,是圣人用來討伐強暴勢力、平定混亂的社會局面、鏟除艱難險阻、挽救國家危亡局面的工具。連口含利齒頭戴犄角的野獸受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與它角力抵抗,更何況人還懷抱有好惡喜怒的意氣呢?喜歡就會產(chǎn)生愛心,憤怒就會施加暴力,這是情性中的自然道理。
從前黃帝發(fā)動了涿鹿地區(qū)的戰(zhàn)斗,來平定五行中屬火的災難;顓頊擺布下對共工氏的戰(zhàn)陣,來消除五行中屬水的危害;成湯發(fā)動了使桀逃奔到南巢山去的攻伐,來滅絕夏代的暴亂。(動用武力)一個時期興盛一個時期廢棄,勝利的人掌管國家權力,他的權力是從上天那里接受下來的。
從此之后,有名的武士更迭興起,晉國任用咎犯(狐偃,亦即胥臣),而齊國任用王子成父,吳國任用孫武,申明軍事行動的規(guī)范,賞罰措施必守信用,終于稱霸諸侯,兼并了列國的封土,雖說比不上三代時期由天子發(fā)布誥令誓命所給予的封賞,然而自身得到寵榮,國君受到尊重,在當世名聲顯揚,能說不榮耀嗎?難道和社會上的儒生不明大法大理,不權衡利害得失,茍且地宣言道德教化,說不應當動用武力,大至君主受辱國家失守,小則受到侵犯國家削弱,仍然是固執(zhí)己見不加變通的情況能夠等同嗎!所以家庭不能夠廢掉教鞭,國家不能夠捐棄刑罰,天下不能夠偃息誅伐,只是武力動用起來計謀上有巧妙笨拙,施行起來有順從還是違反正義原則的不同罷了。
夏桀王、殷紂王能赤手空拳與豺狼搏斗,光腳追趕四匹馬拉著的車,勇力并不弱;身經(jīng)百戰(zhàn)都能取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環(huán)保理念下的現(xiàn)代家居設計風格
- 現(xiàn)代飲食文化與胃腸健康的平衡
- 生產(chǎn)環(huán)境下的操作規(guī)范與質(zhì)量控制
- 現(xiàn)代企業(yè)網(wǎng)絡攻擊的防范與應對
- 現(xiàn)代企業(yè)決策分析與科學決策
- 2023三年級語文下冊 第八單元 口語交際:趣味故事會配套說課稿 新人教版
- Unit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1 A sea story 說課稿-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二冊001
-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數(shù)學 第五章 三角函數(shù) 5.7 三角函數(shù)的應用(2)說課稿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冊
- 2023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 第18章 平行四邊形18.1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第2課時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3說課稿 (新版)華東師大版
- 2023二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2 樹之歌配套說課稿 新人教版
- (人衛(wèi)版第九版?zhèn)魅静W總論(一))課件
- 壓力性損傷護理質(zhì)控細則及集束化管理措施
- 《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全套教學課件
- 產(chǎn)后康復-腹直肌分離
- 丙烯-危險化學品安全周知卡
- 粉條加工廠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配電網(wǎng)設施可靠性評價指標導則》
- 2024年國家電網(wǎng)招聘之通信類題庫附參考答案(考試直接用)
- CJJ 169-2012城鎮(zhèn)道路路面設計規(guī)范
- 食品企業(yè)日管控周排查月調(diào)度記錄及其報告格式參考
- 產(chǎn)品質(zhì)量法解讀課件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