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市沃內中學高三語文聯考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廣東省茂名市沃內中學高三語文聯考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廣東省茂名市沃內中學高三語文聯考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廣東省茂名市沃內中學高三語文聯考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廣東省茂名市沃內中學高三語文聯考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省茂名市沃內中學高三語文聯考試卷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

唐代中期以前的城市,有著嚴格的政治等級體系,不同等級的城市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簡單說來就是城市的政治地位決定著經濟規(guī)模和城市的規(guī)模等級。但隨著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這一規(guī)律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經濟的獨立推動作用逐漸顯露。雖然唐代全國性城市仍以長安、洛陽為首,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漸上升為全國性城市,當時廣為流行的“揚一益二”之說就是較好的證明。蘇州、杭州也上升為居民十萬戶的全國性城市,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越來越多的城市因為經濟地位擴大了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具體表現為區(qū)域城市經濟等級體系形成與同一層級的城市之間的分工日益深化。

隨著城市的經濟屬性不斷增強,唐代中期以前形成的以政治地位高低為主的城市等級體系逐漸弱化,城市等級中的經濟性因素不斷增強。在一些新興的經濟區(qū)域,逐漸形成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級體系。新的城市等級體系核心內容如下:一是政治地位已不是城市規(guī)模的唯一決定因素,政治地位高的城市不一定比治下的城市經濟水平高;二是城市等級體系跨越了行政區(qū)劃的限制,城市體系所涵蓋的城市數量越來越多,覆蓋的區(qū)域已突破了行政區(qū)域的限制。以長江下游經濟區(qū)的城市等級體系為例,到唐代中后期,長江下游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以揚州為區(qū)域中心城市,以蘇州、杭州、越州為次級區(qū)域中心城市,以一般州府所在地(例如宣州、常州等)為三級區(qū)域中心城市,以縣城為四級區(qū)域中心城市,以新興的鎮(zhèn)市和草市為第五級區(qū)域中心城鎮(zhèn)的五級城市體系。

除了縱向上的區(qū)域城市等級體系逐漸形成,橫向上同一層級的城市分工亦日益深化。這些城市往往依托各自的區(qū)位優(yōu)勢,在城市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最終將特色轉化為產業(yè)優(yōu)勢,使得同一等級城市之間形成較為常態(tài)的分工合作,并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城市群。例如蘇州以絲織品與鹽業(yè)聞名天下,《新唐書?地理五》記載蘇州土貢有:“絲綿、八蠶絲、緋綾。”《太平廣記》卷402《守船者》載:“蘇州華亭縣,有陸四官廟。元和初,有鹽船數十只?!焙贾莸陌l(fā)展與旅游業(yè)興盛密不可分。長慶初,杭州刺史白居易將《杭州郡樓登望畫圖》寄給在長安的張籍,張籍即興賦詩:“畫得江城登望處,寄來今日到長安。乍驚物色從詩出,更想工人下手難。將展書堂偏覺好,每來朝客盡求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吸引了大量富商文人居住于此,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發(fā)展。越州以制瓷業(yè)和造紙業(yè)著稱。

同一層級的城市發(fā)展有所側重,證明了唐代后期城市之間分工的發(fā)展。同時,這一分工的發(fā)展,使得城市區(qū)域分布的合理性大為提高,城市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大幅增強,這也是這一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城市能夠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所在。分工與專業(yè)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唐代中后期城市受政治影響逐漸減弱后,城市經濟發(fā)展的自主性增強,各個城市開始立足于自身特點,發(fā)展特色手工業(yè),并最終形成了具有各自城市特色的交易市場。唐代陶瓷業(yè)空前發(fā)達,制瓷工業(yè)已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并出現邢窯、越窯等著名的瓷窯。陸羽夸贊“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唐代絲織業(yè)發(fā)展迅猛,長江下游地區(qū)的揚州、蘇州、杭州等均是重要產地。

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商品銷售的專業(yè)化程度也在逐漸提高,較大城市中出現同類商品的集中貿易,中小市鎮(zhèn)中形成以某類商品交易為主的專業(yè)化貿易。在唐代城市中,市下設行,行為同類商品集中進行貿易活動的場所,行內又置店、肆經營。此外,還有某些大宗商品的專業(yè)化貿易。在著名的茶葉產地形成了銷售茶葉的專業(yè)市場。此外還有木材市、花市等大型專業(yè)化交易市場。專業(yè)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反映了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和城市作為區(qū)域經濟中心承擔的大宗商品的集中交易頻率加快。(選自肖建樂《唐代城市發(fā)展及其推動力量淺析》)(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代中期以前,城市的不同規(guī)模往往表示著城市的不同的政治等級,在這個時期,城市等級體系是以政治地位高低為主的。B、唐代中期以后,經濟地位決定了城市等級體系,城市體系涵蓋的城市數量越來越多,覆蓋的區(qū)域已突破了行政區(qū)域的限制。C、唐代中期以后,一些城市在發(fā)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將特色轉化為產業(yè)優(yōu)勢,出現了同一層級的城市分工日益深化的現象。D、到了唐代后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城市分工進一步發(fā)展,城市區(qū)域分布越來越合理,有力地促進了這一地區(qū)城市快速發(fā)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區(qū)域城市經濟等級體系的形成,同一層級的城市之間的分工日益深化,意味著因為經濟地位的變化,城市政治影響力也隨之變化。B、隨著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漸上升為全國性城市,削弱了長安、洛陽這兩個全國性城市的政治地位。C、長江下游經濟區(qū)的城市群有不同的等級體系,決定這個體系里每個城市地位的因素很多,但不斷加強的經濟因素是一個重要的原因。D、較為穩(wěn)定的城市群是同一等級城市憑借自己產業(yè)優(yōu)勢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如蘇州絲織品與鹽業(yè)聞名天下,杭州則旅游業(yè)興盛。(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唐代城市發(fā)展歷史看,城市的產生發(fā)展離不開生產力的發(fā)展與進步,也是社會分工導致的必然結果。B、唐代后期城市之間分工的發(fā)展,專業(yè)化程度的加強,使城市之間的合作成為客觀需要,并成為常態(tài)。C、社會分工的發(fā)展以及商品的集中交易頻率加快,使得唐代較大城市出現了商品的集中貿易和專業(yè)化貿易。D、唐代中后期,城市面貌發(fā)生新變化,探討導致其變化的因素,給現在和以后的城市發(fā)展提供了借鑒。參考答案:(1)B(2)B(3)C(1)B

“經濟地位決定了城市等級體系”不正確,文中第二段中說“在一些新興的經濟區(qū)域,逐漸形成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級體系”,政治因素仍起著重要作用.(2)B

“削弱了長安、洛陽這兩個城市的政治地位”錯,原文第一段中說“唐代全國性城市仍以長安、洛陽為首”,可見長安、洛陽這兩個全國性城市的政治地位并未削弱.(3)C

“使得唐代較大城市商品的集中貿易和專業(yè)化貿易”錯,原文最后一段中說“較大城市中出現同類商品的集中貿易,中小市鎮(zhèn)中形成以某類商品交易為主的專業(yè)化貿易”.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崇德觀念發(fā)端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話時期。不過,較為自覺的道德意識與思想則是在西周以后產生的。在《周書》《詩經》等相關典籍中,“德”字頻頻顯見。探究分析可知,重德思想在周代的政治、倫理、宗教等各個領域中均有體現,成為統(tǒng)治階層高度認可的政治管理理念。春秋戰(zhàn)國以來,經過孔孟及其后學的進一步闡釋與發(fā)揚,“德”之思想深入人心,成為有道君子的人格特質,“崇徳立本”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典型特征。從兩漢至近代,崇徳、重德思想更是成為經濟、人才、教育等諸多領城的重要價值理念。歷史事實證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崇德智慧是經久不衰、熠熠生輝的。在中華傳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之中,先哲對“德”觀念的自覺採討是在天道與人道的互動中展開的。古圣先賢對于“德”觀念的認識與深討經過了由“行”到“性”、由“外”至“內”的發(fā)展。在這樣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道、人德處于不斷的升格過程中,與之相伴而來的,是人之主體性、能動性、實踐理性的不斷覺醒與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先哲認為人之“仁與義”之德足能與天道之“陰與陽”、地道之“柔與剛”并列而論,但人之所為在于仿照天之“健”而“自不息”、效法地之“坤”而“厚德載物”,在于“與天地合其德”。在中國先賢看來,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人與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即通過盡己之性、成己之德而助天道之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并不是無限擴張人欲而征服自然。先哲之所以強調人要不斷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就是因為深信天、人之間是可以通過德”來溝通的。這是盂子所講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也是張載所講的“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其間雖有“敬德”“仁德”“誠德”“禮德”之側重點的不同,但先哲修德正已、敬天法道的宗旨是從未政變的。這種高度弘揚人德而又始終對天德葆有畏之心的天人和諧思想,既是中華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獨有特質,更是中華文化歷經變故卻延續(xù)不衰的根源所在。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之中,先哲探討“德”觀念的根本旨歸在于治國安邦、平治天下?!渡袝?堯典》中說,堯帝明察洞達、謙遜寬和、光輝明亮,能夠發(fā)揚美好的徳性,從而和睦九族、平章百姓、協(xié)和萬邦。在這樣一個施政序列中,在上位者的“克明復德”是“親九族”“平章百姓”的先決條件,其根本指向正在于治理國家、協(xié)和萬邦。(摘編自倪富靜《崇德立本的重德傳統(tǒng)》)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在歷史長河中,崇德觀念在變化,崇德的價值理念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B.雖然人們的所為在于與天地“合德”,但是人的道德思想與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論。C.由“行”“外”到“性”“內”的認識,體現了先賢們自覺探討“德”觀念的方式。D.在中國古圣先賢看來,人與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國家、協(xié)和萬邦。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崇德觀念的發(fā)展歷程。B.文章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闡述了崇德立本的重德傳統(tǒng)。C.文章強調了修德正己的原因和崇德立本的宗旨,但并未明確具體做法。D.文章以堯帝因美德平天下的事例,強調了上位者要“克明俊德”的觀點。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崇德觀念源于神話,在西周以后發(fā)展成為較為自覺的道德意識與思想,并成為中華文化的典型特征。B.守護綠水青山的過程,也是人們發(fā)揮自己天性,成全美德的過程,并由此實現了“與天地參”的目標。C.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誠信天之道,追求誠信是人之道,所以人們要不斷地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D.作者認為孟子和張載關于“德”的表述雖然存在差異,但都體現了以修德來達到天、人溝通的理念。參考答案:1.A

2.D

3.D【1題詳解】此題考核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象、材料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等。答題時要仔細對讀選項和原文,仔細區(qū)分選項表述與文中內容的差別。題中B項,“人的道德思想與天地之道是可以并論”錯誤,以偏概全,認為二者可以并列的只是“先哲”;C項,“體現了先賢們自覺探討‘德’觀念的方式”錯誤,是“過程”非“方式”,原文是“在天道與人道的互動中展開‘德’觀念的自覺探討;D項,“人與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治理國家、協(xié)和萬邦”錯誤,文中是“先哲探討‘德’觀念的根本旨歸在于治國安邦、平治天下”,而“人與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故選A?!?題詳解】此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論證的方法等。答題時注意根據文章內容具體分析。題中D項,“強調了上位者要‘克明復德’的觀點”錯誤,論證的是“先哲探討‘德’觀念的根本旨歸在于治國安邦、平治天下”的觀點。故選D?!?題詳解】此題考核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此類試題重點在對文中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主要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拉因果等。設錯方式一般為改變句子含義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近幾年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推斷成為一個熱點,重點注意無中生有、強拉因果和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混淆。題中A項,“崇德觀念源于神話”錯誤,原文是“崇德觀念發(fā)端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話時期”,而非“源于神話”;B項,“實現了”錯誤,原文為“人與天地‘合德’的根本目的在于‘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C項,強加因果。“要不斷地提高自我、發(fā)展自我”的原因是先哲“深信天、人之間是可以通過‘德’來溝通的。”故選D。【點睛】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核的重點基本是文中的重點概念、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等??己烁拍蠲}點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上;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的考核;論點、論據和論證重點在判斷論點,分析論點和論據的關系,辨析論證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結構思路;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镜脑O錯類型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問、張冠李戴、論點論據不配、論證方法錯誤、結構分析錯誤等。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印章藝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它的起源和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分不開。據傳,在四千多年前的華夏族已經經用璽印了。漢代的《春秋遠計樞>中說:“黃帝_時,黃龍負圖,中者,文日天王符璽?!边@里說的璽,便是我們后來所說的印章。印璽開始是作為一種契約和憑證來使用的。《左傳·裹公二十九年》中記載:“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周禮·地官·掌節(jié)》也記載:“貨賄用璽節(jié)。”可見璽印在封建文書和貿易往來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規(guī)定了皇帝的印稱“璽”,官吏和民間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證明社會身份的作用了。古璽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規(guī)范的,秦始皇將小篆定為通用字體后,篆書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中國使用印章的歷史,從考古所得的遺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陽商代墓葬遺址中曾出土過印章,印面是四角內收的方形,稱為亞字形,印文是小鳥的圖像。同時出土的還有鑄造青銅器的范模,可知這方印章是制作青銅紋飾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與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現,深受契刻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發(fā)現了契刻符號;殷商時代在甲骨上記載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鑄造青銅器時,人們更把契刻技藝與金屬鑄造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史書價值的青銅器銘文。這說明印章的產生同契刻傳統(tǒng)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著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特點,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紋飾,如幾何紋就是用雕刻花紋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劉家河商代遺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與印章極為相似,長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著獸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較印章薄,把手較印紐大,為雕刻鏤空花紋的薄片。1992年,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著文《中國璽印的起源》,論述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銅印為商代璽印,從而為中國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時代最早的實物例證。這三件銅印系本世紀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狀印體,正方形印面,鑄陽文、鼻紐。因出土時未經科學發(fā)掘,輾轉流傳,對其時代及真?zhèn)卧胁簧賹W者質疑。李文從解讀印文入手,對照有關青銅器銘文,考訂其中兩件銅印印文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終確認它們是商代后期的古璽。并提出這三件璽印的制作已較成熟,其淵源仍可上溯。具有符刻銘記功能的印章約形成于西周春秋時期。西周實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與諸侯國頒布政令、分封委任、處理軍國政務都需要有表明權力的憑證。民間的經濟、民事活動也需要契約性的證明。印章作為政權機構或個人權力的信譽信物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作用。上述文獻記載反映出西周春秋時,使用璽印的情況與戰(zhàn)國秦漢時代極相似。不過,這一時期的璽印實物尚未發(fā)現。大量的戰(zhàn)國時代的印章遺存,表明印章在戰(zhàn)國時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為普遍流行的風尚,形成中國印章的第一個發(fā)展高潮。(摘編自王志敏《中國的印章與篆刻》)l、下列對文章第一、二段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隨著社會結構的復雜化的進程,印章便應運而生,從有關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來看,中國使用印章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B.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印章具有實用價值,它開始是作為一種契約和憑證來使用的,后來在封建文書中也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C.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范了印章的使用,規(guī)定了皇帝的印為“璽”,官吏和民間只能叫“印”,并將小篆定為印章的通用字。D.河南安陽商代墓葬遺址中,曾出±的印面是四角內收的被稱為亞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與后世的印章不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我國契刻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時代的甲骨,再到青銅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現。B.伴隨商代墓葬遺址印章出土的還有鑄造青銅器的范模,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銅紋飾的印模,可見印章同契刻的密切關系。C.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紋飾是用雕刻花紋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影響。D.北京劉家河商代遺址中出土的類似印章的模印,長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著獸形把手,再次印證了印章與模印的關系。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遠計樞》中的話,是為了說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傳》和《周禮》中的記載,則說明了印章在當時的用途。B.李學勤的文章《中國璽印的起源》以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銅印為論述對象,指出其為商代璽印,并考訂其印文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C.由于西周時期政權機構處理政務的需要,以及民間的經濟、民事活動契約性證明的需要,此時出現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銘記的功能。D.盡管尚未發(fā)現西周春秋時的璽印實物,但其使用璽印的情況是有文獻記載的;戰(zhàn)國時代使用印章的現象很普遍,大量的戰(zhàn)國時代的印章遺存就是證明。參考答案:1.C2.A3.B1.【考點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這是一道篩選并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等等。此題選項C曲解文意。2.試題分析:“再到青銅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現”說法錯誤,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發(fā)現的是契刻符號并非文字?!究键c定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久麕燑c睛】這是一道篩選并整合信息的題目,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進行考核,主要的錯誤類型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無中生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等等。此題選項A偷換概念。3.試題分析:“考訂其印文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說法錯誤,原文為“考訂其中兩件銅印印文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究键c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名師點睛】這類題目重點集中在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行考核,錯誤類型注意有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換概念、混淆范圍、強拉因果等??己说姆绞绞歉淖兙渥雍x從而出現選項的觀點和文中的觀點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觀點和作者的觀點混淆,對文中的觀點概括錯誤等方式。此題B項混淆范圍。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古代詩文閱讀(36分)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鄧肅,字志宏,南劍沙縣人。居父喪,哀毀逾禮。金人犯闕,肅被命詣敵營,留五十日而還。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賜金國帛一千萬,肅在其營,密覘,均與將士之數,大約不過八萬。至是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賞必罰,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則不然,有同時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轉數官,或尚為布衣,輕重上下,只在吏手。賞既不明,誰肯自勸?欲望專立功賞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陳?!鄙蠌闹?。耿南仲得祠祿歸,其子延禧為郡守,肅劾:“南仲父子同惡,沮渡河之戰(zhàn),遏勤王之兵。及陛下欲進援京城,又為南仲父子所沮。誤國如此,乞正典刑?!蹦现賴L薦肅于欽宗,肅言之不恤,上嘉其直。內侍陳良弼肩輿至橫門外,買入內女童,肅連章論之。時官吏多托故而去,肅建議削其仕版,而取其祿以給禁衛(wèi),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肅在諫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納。會李綱罷,肅奏曰:“綱學雖正而術疏,謀雖深而機淺,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嘗顧臣曰:‘李綱真以身徇國者?!袢樟T之,而責詞甚嚴,此臣所以有疑也。且兩河百姓無所適從,綱措置不一月間,民兵稍集,今綱既去,兩河之民將如何哉?偽楚之臣紛紛在朝,李綱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黨稍能正罪,今綱既去,叛臣將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兩河無兵,外夷驕矣,李綱于此,亦不可謂無一日之長。”執(zhí)政怒,送肅吏部,罷歸居家。

《宋史·列傳一三四》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

僭:皇位B.肅在其營,密覘

覘:檢查C.內侍陳良弼肩輿至橫門外

輿:馬車

D.不三月凡抗二十疏

疏:奏章5.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鄧肅有“真知灼見”的一組是

①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

②賞既不明,誰肯自勸?③南仲嘗薦肅于欽宗,肅言之不恤

④言皆切至,上多采納

⑤叛臣在朝,政事乖矣

⑥李綱真以身徇國者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肅接受命令到金營去,被金軍扣押五十天,在他們軍營偷看,發(fā)現金國統(tǒng)治者非常貪心。B.耿南仲告老還鄉(xiāng),兒子延禧擔任郡守。鄧肅彈劾耿氏父子誤國,乞求典刑。耿南仲曾向欽宗推薦過鄧肅,因此皇帝稱贊鄧肅正直。C.皇上贊嘆鄧肅正直,他因此感謝皇上,不到三個月,總共上書二十多個奏章抗命,所進諫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納。D.李綱罷宰相時,鄧肅為他說好話,認為責罰過于嚴苛,免去他的職務與時局不利。因此惹惱當政者,也被罷免官職。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⑴“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賞必罰,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

譯文:

⑵綱學雖正而術疏,謀雖深而機淺,固不足以副圣意。

譯文:

參考答案:4.D(A僭:超越本分,冒用居上位者的職權行事;B覘:偷看;

C輿:轎子)5.C

6.C7.翻譯:(1)金人不值得讓人害怕,然而他們獎賞明確,處罰堅決。不借助文字(搞花樣),所以,人人聽從命令。(“不足”“信賞必罰”“假”各1分,大意2分)(2)李綱雖然品學端正但是技藝荒疏,謀略深廣但是機變不足。本來不能符合皇上的心意。(“雖”“不足”“副”各1分,大意2分)

略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小題。甘羅列傳甘羅者,甘茂孫也。茂既死后,甘羅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秦使張?zhí)仆嘌?,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zhí)浦^文信侯曰:“臣嘗為秦昭王伐趙,趙怨臣,曰:‘得唐者與百里之地?!裰啾亟涄w,臣不可以行?!蔽男藕畈豢?,未有以強也。甘羅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質矣,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請行之?!蔽男藕钸吃唬骸叭?!我身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羅曰:“大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于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羅見張卿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zhàn)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备柿_曰:“應侯之用于秦也,孰與文信侯專?”張卿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备柿_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曰:“知之?!备柿_曰:“應侯欲攻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處矣?!睆?zhí)圃唬骸罢堃蛉孀有小!绷钛b治行。行有日,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張?zhí)葡葓筅w?!蔽男藕钅巳胙灾谑蓟试唬骸拔羧彰畬O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今者張?zhí)朴Q疾不肯行,甘羅說而行之。今愿先報趙,請許遣之。”始皇召見,使甘羅于趙。趙襄王郊迎甘羅。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歟?”曰:“聞之?!痹唬骸奥剰?zhí)葡嘌鄽e?”曰:“聞之?!薄把嗵拥と肭卣撸嗖黄矍匾?。張?zhí)葡嘌嗾?,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趙,危矣。燕、秦不相欺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壁w王立自割五城以廣河間。秦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羅還報秦,乃封甘羅以為上卿,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注:節(jié)選自《史記》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戰(zhàn)勝攻取,破城墮邑

墮:墮落B.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廣河間

赍:贈送C.武安君難之

難:意動用法,認為……難,詰難D.趙襄王郊迎甘羅

郊:名詞作狀語,在……郊外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于燕

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B.請為張?zhí)葡葓筅w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C.今之燕必經趙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D.得唐者與百里之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9.下列斷句正確一項的是(

)A.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B.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C.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D.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甘羅服事呂不韋的時候,雖然年紀很小,但是卻幫呂不韋完成了游說張?zhí)迫ペw國任相的任務。B.甘羅游說張?zhí)撇捎昧俗鞅容^的游說技巧,將張?zhí)坪臀浒簿?,應侯和文信侯呂不韋比,借武安君被賜死警示張?zhí)?,達到游說目的。C.張?zhí)瞥鲂惺歉柿_游說的第一步,接著甘羅借張?zhí)瞥鲂杏握f趙王,讓趙王主動割了五城給秦國。D.秦國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趙國攻打燕,得了三十個城,讓秦國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處。1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0分)(1)我身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4分)(2)應侯之用于秦也,孰與文信侯專?(3分)(3)燕、秦不相欺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3分)參考答案:7.A

(墮:毀壞)8.C

(均為動詞,往、到,A介詞,到/介詞,在B介詞,替/動詞,是D動詞,給/通“歟”,語氣詞,“嗎”。)9.B

(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10.A

(去的是燕國任相。)11(1)我親自請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讓他去?(身、女、焉、大意各1分)(2)應侯范睢在秦國任丞相時與現在的文信侯相比,誰的權力大?(3)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別的緣故,就是要攻打趙國來擴大自己在河間一帶的領地。(而、廣、大意各1分)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個“口”是為考查而設),完成5-9小題。汪綱,字仲舉,黟縣人,簽書樞密院勃之曾孫也。以祖任入官,淳熙十四年中銓試,調鎮(zhèn)江府司戶參軍。馬大同鎮(zhèn)京口,議者欲以兩淮鐵錢交子行于沿江,廷議令大同倡率行之,綱貽書曰:“邊面行鐵錢,慮銅寶泄于外耳。私鑄盛行,故錢輕而物重。大同始悟。試湖南轉運司,又中,綱笑曰:“此豈足以用世澤物耶?”口刻意問學,博通古今,精究義理;覃思本原。調桂陽軍平陽縣令,縣連溪峒,蠻蜒與居,綱一遇以恩信??屏P之害既三十年,綱下車,首白諸臺,罷之。桂陽歲貢銀二萬九千余兩,而平陽當其三分之二。歲饑,旁邑有曹伍者,群聚惡少入境,強貸發(fā)廩,眾至千余,挾界頭、牛橋二砦兵為援,地盤踞萬山間,前后令未嘗一涉其境,不虞綱之至也,相率出迎。綱已夙具酒食,令之曰:“汝何敢亂,順者得食,亂者就誅?!币顾揄沃校繇喂僭懾煵荒芊朗貭?,皆皇恐伏地請死,杖其首惡者八人,發(fā)粟振糶,民賴以安。提轄東西庫,又干辦諸司審計司。以選知高郵軍,陛辭,言:“揚、楚二州當各屯二萬人,壯其聲勢,而以高郵為家計砦。高郵三面阻水,湖澤奧阻,戎馬所不能騁,獨西南一路直距天長,無險可守,乃去城六十里隨地經畫,或浚溝塹,或備設伏,以扼其沖?!庇謶]湖可以入淮,招水卒五千人造百艘列三砦以戒非常紹定元年,召赴行在,綱入見,言:“臣下先利之心過于徇義,為身之計過于謀國,媮惰退縮,奔競貪黷,相與為欺,宜有以轉移之?!钡墼唬骸奥勄渲涡猩趺?,越中民力如何?”對曰:“去歲水潦,諸暨為甚,今歲幸中熟,十年之間,千里晏安,皆朝廷威德所及,臣何力之有?!睓鄳舨渴汤伞T綌翟?,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戶部侍郎,仍賜金帶。卒,越人聞之多墮淚,有相率哭于寺觀者。綱學有本原,多聞博記,兵農、醫(yī)卜、陰陽、律歷諸書,靡不研究;機神明銳,遇事立決。在越佩四印,文書山積,而能操約御詳,治事不過二十刻,公庭如水。卑官下吏,一言中理,慨然從之。為文尤長于論事,援據古今,辨博雄勁。服用不喜奢麗,供帳車剩,雖敝不更。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廷議令大同倡率行之率:率先

B.綱貽書曰

貽:留給C.而平陽當其三分之二當:承當

D.不虞綱之至也

虞:預料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口刻意問學②口扼其沖

③臣何力口有A.①以②則③所B.①因②為③之C.①乃②以③之D.①焉②為③所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越數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戶部侍郎/仍賜金帶/卒/越人聞之多墮淚/有相率器于寺觀者B.越數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戶部侍郎仍賜金帶卒越人聞之多墮淚有相率器于寺觀者C.越數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戶部侍郎/仍賜金帶/卒越人聞之多墮淚/有相率器于寺觀者D.越數月/上章致仕/特畀二秩守戶部/侍郎仍賜金帶/卒/越人聞之多墮淚有相/率器于寺觀者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汪綱,字仲舉,黔縣人。是簽書樞密院汪勃的曾孫,汪綱因祖輩的官任而當官。B.汪綱參加湖南轉運司考試合格,但他認為自己的才學不足,于是就專心學習。C.紹定元年,汪綱入見皇帝,皇帝說聽聞他的政績好,汪綱認為都是朝廷威德所致形成的,自己沒有什么功勞。D.汪綱博聞強記,兵農、醫(yī)卜、陰陽、律歷各種書籍不用研究,遇事就能當機立斷。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呼砦官話責不能防守狀,皆惶恐伏地請死,杖其首惡者八人(4分)

②在越佩四印,文書山積,而能操約御詳。(3分)

(2)表現汪綱“機神明銳,遇事立決”的一個事例(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概括)(3分)參考答案:5.B(貽:送,給)

6.C

7.A8.D(“兵農、醫(yī)卜、陰陽、律歷各種書籍不用研究”理解錯誤,應為“兵農、醫(yī)卜、陰陽、律歷各種書籍,沒有不研究的”。)9.(1)①(4分)叫來寨官責問他們不能防守的罪狀,寨官都惶恐地伏在地上請死,汪綱杖打其中的八名帶頭作惡的八人(“訐”、“狀”、“杖”各1分,大意1分)

②(3分)文書堆積如山,他卻能掌握大概,處理具體事務。(“操約”、“御詳”各1分,大意1分)(2)①汪綱任桂陽軍平陽縣令,對相鄰的蠻族講究恩信,罷去科罰,使平陽縣的貢銀占了桂陽每年貢銀的三分之二。②縣里鬧饑荒,鄰縣惡少挾持寨兵為應援,強行入境借貸,開糧倉。汪綱前往他們盤踞之地,下令斬殺作亂者,并問責寨官失職之罪,開倉賑濟。(答對其中一例3分)【參考譯文】汪綱,字仲舉,黟縣人。是簽書樞密院汪勃的曾孫。汪綱因祖輩的官任而當官,淳熙十四年,銓試合格后,他被調為鎮(zhèn)江府司戶參軍。馬大同鎮(zhèn)守京口,議政的人想使兩淮的鐵錢交子在沿江地區(qū)推行,朝廷議論決定讓馬大同首先實行,汪綱給馬大同寫信說:“邊境行使鐵錢,恐怕銅錢會流失到境外。私鑄錢的風氣盛行,所以錢輕物重?!瘪R大同才醒悟。汪綱參加湖南轉運司考試合格,他笑著說:“這哪能為世所用,對事物有益呢?”于是就專心學習,博古通今,深入研究義理,深思義理的本原。汪綱被調為桂陽軍平陽縣令,平陽縣和溪峒相連,蠻芐也居住在縣里,汪綱一律對他們講究恩信??屏P為害已三十年了,汪綱剛到任,就告訴各部門,罷去科罰。桂陽每年向朝廷貢銀二萬九千多兩,而平陽縣承擔其中的三分之二。發(fā)生饑荒,鄰縣有一伙同伴,招集了一些惡少來到平陽縣,強行借貸,打開糧倉,有一千多人,他們挾持界頭、牛橋二寨的士兵為應援,盤踞在萬山之間,前后的縣令不曾到過這里,不料汪綱到來,他們相繼出來迎接。汪綱早已準備好酒食,命令他們說:“你們怎敢作亂,順從的給吃食,作亂的斬殺?!蓖艟V晚上住在寨中,叫來寨官責問他們不能防守的罪狀,寨官都惶恐地伏在地上請死,汪綱杖責其中的八名首惡,拿出糧食賑濟災民,百姓賴以安定。

汪綱為提轄東西庫,又為干辦諸司審計司。據他的才能被任命為高郵軍知軍,他對皇上說:“揚、楚二州應該各屯二萬人,以壯大聲勢,而以高郵軍為家計寨。高郵三面依水,湖澤深險,敵人的戰(zhàn)馬不能馳騁,只西南面直通天長,無險可守,可在離城六十里的地方根據地形籌劃,或疏通溝渠、塹壕,或設下埋伏,以扼守沖要?!彼謸挠珊梢赃M入淮河,就招水兵五千人造一百艘船陳列在三寨以備緊急。紹定元年,汪綱被召到行在,皇上說:“聽說你的政績很美,越中民力怎樣?”汪綱答“去年水澇,諸暨最嚴重,今年幸好是一般年成,十年之間,千里安定,這都是朝廷威德所致形成的,我有什么能力?!蓖艟V為權戶部侍郎。過了幾個月,他上書辭官,朝廷特別給他升官兩級,他在戶部侍郎的職位上退休,仍賜給他金帶。汪綱去世,越人聽說后大多流下眼淚,有相繼到寺觀去哭祭他的。汪綱學有本源,博聞強記,兵農、醫(yī)卜、陰陽、律歷各種書籍,沒有不研究的;神機妙算,十分敏銳,遇事當機立斷。在越擔任四種官職,文書堆積如山,他卻能掌握大概,處理具體事務。汪綱做文尤其善于論事。他穿的用的都不喜好奢華,與他官職相稱的儀仗車馬等,即使壞了他也不換掉。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請把下面的關鍵詞連綴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60個字。(6分)飽雨

曲曲彎彎

蓊郁

山中

斷柯折枝參考答案:示例:山中一夜飽雨,我們一行人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在曲曲彎彎的山徑上攀爬,雖樹密霧濃,仍時時看到蓊郁的水汽從谷底蒸騰升起。

略8.在某班宣傳交通文明的文藝節(jié)目中,李華扮演的志愿者對路萍扮演的違規(guī)行人進行了耐心勸導。下面是表演的對話片段,請補寫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簡明得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5分)李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萍:喲,紅燈啊?我沒注意。李華: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萍:嗯,是不該跟著別人搶。李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萍:小伙子,你講的在理。下次我會注意的。李華:謝謝您,再見!參考答案:示例:①阿姨,請問您剛才注意到那紅燈了嗎?②那兒亮著的是紅燈。紅燈亮了就要停下,不能跟著別人搶,會有危險的。③以后您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看好信號燈,不能闖紅燈,這是對自己安全負責。本題考查考生“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表達應用)。本試題側重考查在口語交際中,準確傳達信息的能力??碱}屬于口語交際方面的內容,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符合新課改要求,考查點很有特色。因為是對話,所以作答時,一要注意簡明,對話句子要簡短,語言明確,不能含蓄;二要準確,根據上下文語境揣摩話題;三要得體,注意李華的的志愿者身份和路萍的違規(guī)行人身份(阿姨),對話中注意謙敬得體?!敬鸢浮俊窘馕觥柯?.下面這段文字是從那幾個方面介紹釣魚島的?請簡要概括,不超過25個字。(5分)釣魚島列島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和3塊小島礁等8個無人島礁組成。距溫州市約356千米、福州市約385千米、基隆市約190千米,約6.344平方公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