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基礎考點+新題訓練2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原卷版+解析)_第1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基礎考點+新題訓練2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原卷版+解析)_第2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基礎考點+新題訓練2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原卷版+解析)_第3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基礎考點+新題訓練2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原卷版+解析)_第4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基礎考點+新題訓練2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游虞山記沈德潛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詭云:“距劍門二十里?!比晕醇暗?。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磴道,遂陟椒②極。有土垤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嵚,如關斯辟,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未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選自《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有改動)(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頂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B.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C.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D.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丑,干支之一。中國古代用干支紀年,其中辛丑為第38位,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B.江陰,江的南邊。古人用“陰陽”指山水的方位,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C.筇屐,即“筇”和“屐”。筇,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子,可以做手杖;屐,用木頭做的鞋。D.碑碣,紀念或歌頌某人事跡的刻石的總稱。古人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刻石叫碣。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沈德潛曾經先后兩次乘船赴江陰,在中途路過虞山時都很想登山游覽,但由于船夫的欺騙,最終都沒能成行。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潛卻因對游覽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顧友人的阻撓,堅持獨自游山。C.作者從破龍澗上山,由眼前所見的景象引出了一個傳說,傳說的內容接近荒唐,讓人迷惑,但根據眼前見到的跡象,似乎又讓人覺得可信。D.在游山途中,沈德潛向山僧打聽山上名勝并想游盡它,但由于連續(xù)二十多天都是陰雨連綿,只得遺憾地離去。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2)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游褒禪山記王安石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嘤谄捅忠员蚬艜淮?,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二)時然而然,眾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焉爾。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①詘②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時乎楊、墨,己不然者,孟軻氏而已;時乎釋、老,己不然者,韓愈氏而已。如孟、韓者,可謂術素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時勝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當世,然其于眾人也卓矣。嗚呼!予觀今之世,圓冠峨如,大裙襜如③,坐而堯言,起而舜趨,不以孟、韓為心者,果異于眾人乎?(節(jié)選自王安石《送孫正之序》)(注)①一失:一次過失。②詘:通“屈”,屈服。③襜如:整齊的樣子。襜,chān,系在衣前的圍裙。5.下列對選文(二)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B.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C.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D.夫君子有窮苦顛跌/不肯一失詘己以從時者/不以時勝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則變時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術素修/而志素定也/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屋定居B.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C.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謬:錯誤D.不以時勝道也勝:克制、遏制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廬冢,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B.陽,與陰相對,本義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文中“華山之陽”指的是“華山的南面”。C.至和是宋仁宗的一個年號。古代常用的紀年方式有年號紀年、干支紀年、王公年次紀年等。D.先秦時期,姓氏是分離的,稱姓區(qū)分貴賤,稱氏區(qū)別婚姻。秦漢以后,姓氏逐漸合而為一。8.把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為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樹雜,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游靈巖記姚鼐泰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其狀如疊石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環(huán)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自巖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后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在巖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趨,帷張而軍行。巖尻②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飲余?;匾曀伦笥伊⑹?,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巖,值子潁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巖之北谷,溯以東,越一嶺,則入于琨瑞之山。蓋靈巖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濟;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濟,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公石焉。當符堅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樓閣甚壯。其后頹廢至盡,而靈巖自宋以來,觀宇益興。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巖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以告子潁。子潁他日之來也,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麓,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張峽夜宿,姚鼐記。(注)①雉: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②巖尻:山巖的末端。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朗公石焉B.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朗公石焉C.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朗公石焉D.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朗公石焉10.下列各項加點詞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世皆謂之天門云云:助詞,無實義聶君指巖之北谷,溯以東溯:順流而下B.崖限當道者當道:擋道,攔路而靈巖自宋以來,觀宇益興觀宇:參觀廟宇C.下有紅光動搖承之之:代詞,它則山之四面盡矣之:助詞,的D.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者:代詞,……的地方有墁入壁中者者:代詞……的事物,指石碑11.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古代的紀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B.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是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集為《惜抱軒詩文集》。C.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文中“泰山之陽”就是指泰山的南面。D.“戊申晦”的“晦”指的是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稱農歷每月初一為“朔”,農歷十五稱為“望”。12.下列對兩篇游記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于乾隆四十年春節(jié)前二日游覽泰山,在春節(jié)正月初四日又游覽靈巖,分別寫下了《登泰山記》和《游靈巖記》,這兩篇游記散文一般認為是姐妹篇。B.姚鼐寫泰山,生動表現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靈巖,則借柏樹、積雪、初日、寒光等景物,渲染了靈巖的清幽,兩篇文章寫景各有特色,相映成趣。C.桐城派作家寫文章,要求言辭“雅潔”,即講究語言的文雅和精煉;而且內容上還重學問和考據。這兩大特色在這兩篇游記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D.《登泰山記》《游靈巖記》都是游記,是姚鼐自京師返鄉(xiāng)途中盡興游覽之后所作,都真實再現了親臨勝景之后的所見,今人讀來頗受啟發(fā)。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螻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必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節(jié)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乙)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壘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山之勝,蓋自此始。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梁跨于其上。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聲濺濺然。度石梁,循兩岸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風來兩峽間,終日不絕。門內跨池又為石梁。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庵無足觀,獨其西閣為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南與東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為前所謂小澗者。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激相搏處,最為可玩。乃壁其后,無所睹。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下臨峭岸,深昧險絕。于林薄間東南望,見瀑布自前巖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數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燭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峰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橫照,紫翠重迭,不可殫數。旦起下視,白云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山出其中者,皆若飛浮來往。或涌或沒,頃刻萬變。臺東徑斷,鄉(xiāng)人鑿石容磴以度,畏險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選自朱熹《百丈山記》,有刪節(jié))(注)瀵:fèn。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A.箕踞而遨遨:游覽 B.外與天際際:交會C.日光燭之燭:蠟燭 D.臺當山西南缺當:面對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窮山之高而止/循兩崖曲折而上 B.而不知其所窮/無所睹C.不知日之入/然山之可觀者 D.游于是乎始/石梁跨于其上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文不從正面描寫西山,而寫登西山之所見。“蚜然”者似蟻垤,“洼然”者若洞穴,眾山高高低低的總貌襯托出西山雄峙特立之勢。B.乙文起筆奇絕,筆力集中,筆鋒直逼百丈山勝景;其中小澗、庵、瀑布、臺東之景都是作者詳細描寫的勝景。C.甲文中西山不類培螻,卓然不群,其蘊含的人格力量是柳宗元人生理想的體現,兩者相融合一,達到自然山水與作者情志的完美結合。D.乙文描寫百丈山險奇、幽靜、壯麗等各種美的形態(tài),不僅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也體現了他的審美趣味與情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里,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里許,聞水聲湯湯,出于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折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韵?。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于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歐陽永叔暨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流離,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偕予來者,學使陳公之子伯思、仲思。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⒋髾湣队稳味从洝罚袆h改)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B.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C.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D.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則好/游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區(qū)/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輿,本義是車箱,后泛指車,文中的“輿”與“假輿馬者”中的“輿”都指車。B.床,古代一種可坐可臥的家具,與我們現在所言的只做臥具的“床”顯然不同。C.樂天,白居易的字,古人出生后即由父母起名取字,也有的是成年后自己取字。D.窮,在文中是窮盡之意,與古人所言“詩窮而后工”一句中的“窮”意思不同。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三游洞地處偏狹。作者陸行二十里后,舍輿換舟,舟行數里,又舍舟登陸,順著狹窄小路登至山巔,又墜繩而下,經一番波折方得見三游洞。B.三游洞聲響獨特。三游洞“三室”結構,洞中之石,扣之,聲如鐘;地上之石,撞之,聲如鼓;人在洞內放歌,聲音轟響;深溪則水聲泠然。C.三游洞因人得名。三游洞因白居易及其弟白知退和友人元微之三人曾于此共游而得名,后歐陽永叔和黃魯直亦相繼到此游覽,且都留下詩文。D.三游洞帶來遐思。作者因游洞而將自己與白居易等人做對比,感慨自己雖涉險來卻不能留名,與鳥蟲無異;同時由人及洞,感慨洞之際遇。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2)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顯。20.作者認為三游洞的“幸”與“不幸”分別是什么?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登掃葉樓記[清]管同自予歸江寧,愛其山川奇勝,間嘗與客登石頭①,歷鐘阜,泛舟于后湖,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燕子磯,以俯觀江流之猛壯。以為江寧奇勝,盡于是矣?;蛴醒璧怯[者,輒厭倦,思舍是而他游。而四望②有掃葉樓,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壇王中子訪予于家,語及,因相攜以往。是樓起于岑山之巔,土石秀潔,而旁多大樹,山風西來,落木齊下,堆黃疊青,艷若綺繡。及其上登,則近接城市,遠挹江島,煙村云舍,沙鳥風帆,幽曠瑰奇,畢呈于幾席。雖向之所謂奇勝,何以加此?凡人之情,鶩遠而遺近。蓋遠則其至必難,視之先重,雖無得而不暇知矣;近則其至必易,視之先輕,雖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見,每自謂差遠流俗,顧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厭倦思欲遠游,則其生平行事之類乎是者,可勝計哉!雖然,得王君而予不終誤矣,此古人之所以貴益友與。[注釋]①石頭:指石頭城。本段中鐘阜、芙蓉、天棚均為山名。②四望:四望饑,山名。21.作者說“思舍是而他游”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語句回答)22.劃線句“登石頭,歷鐘阜,泛舟于后湖,南極芙蓉、天闕諸峰,而北攀燕子磯,以俯觀江流之猛壯?!痹谖闹械淖饔檬莀________23.對“雖鄉(xiāng)之所謂奇勝,何以加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即使是鄉(xiāng)間所認可的奇觀勝景,又怎能超過這里呢B.雖然是鄉(xiāng)人都認為的奇觀勝景,憑什么強加于人呢C.即使是以前所認為的奇觀勝景,又怎能超過這里呢D.雖然是以前所認可的奇觀勝景,憑什么強加于人呢24.本文作者表達了對“奇勝之景”怎樣的認識?請加以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顛,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壁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但律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土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藮|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蜂皓駁色,而皆若僂。(摘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記》)(乙)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下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睹。仰望天關,如從谷底仰觀抗峰。其為高也,如視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①,如無道徑。遙望其人,端如行朽機②,或以為小白石,或以為冰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有頃復蘇,亦賴赍酒脯。處處有泉水,目輒為之明。復勉強相將行,到天關,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脅,大者廣八九尺,狹者五六尺。仰視巖石松樹,郁郁蒼蒼,若在云中。俯視溪谷,碌碌不可見丈尺。遂至天門之下。仰視天門,窔遼③如從穴中視天窗矣。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huán)道”,往往有縆索④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舁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⑤據頓地,不避濕暗,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早食上,晡后到天門。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云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始皇封太山,逢疾風暴雨,賴得松樹,因復其下,封為五大夫。日入下去,行數環(huán),日暮。時頗雨、不見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舉足隨之。比至天門下,夜人定矣。(摘自東漢馬第伯《封禪儀記》)(注)①窅窱(yáotiǎo):幽深的樣子。②朽機(wù):枯樹樁。③窔遼:幽深遙遠。④縆索:粗大繩索。⑤蹀蹀:踉踉蹌蹌的樣子。2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崖限當道者限:門檻B(tài).四布僵臥石上布:伸展,名詞用作動詞C.如從谷底仰觀抗峰抗:高聳的D.明燭天南燭:像蠟燭一樣,名詞用作狀語26.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余始循以入自以已至也B.或曰,此東海也或以為小白石C.世皆謂之天門云久之白者移過樹D.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目視而兩腳不隨27.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B.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C.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D.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2)或以為小白石,或以為冰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29.請仔細閱讀乙文第一段,梳理作者登泰山的行蹤。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3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31.下列對文中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廬陵蕭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號紀年的。C.“臨川王某記”一句中,“臨川”是王安石的籍貫,“王某”代王安石。D.“長樂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對人的尊稱。3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對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贊揚,但對于古人沒有得出自己這樣深刻的結論而感到非常惋惜。B.作者認為要到達有奇?zhèn)?、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需要志、力、物的統一,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作者認為只要盡“志”,即使不能到達有奇?zhèn)?、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也沒有什么可后悔的。D.平坦的、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多,但這些人看不到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3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2)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游褒禪山記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3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B.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冢:墳墓C.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漫:模糊D.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夷:平坦。35.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記:古代的一種文體,屬于散文的范疇。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B.陽:古人在說到地名時,多用“陽”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用“陰”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C.至和,是宋仁宗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武帝時期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D.浮圖,浮屠,佛教的別稱,又指和尚、出家人,還指佛塔,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36.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項是()A.作者認為要到達有“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B.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盡了“志”與“力”,即使不能到達“險遠”之境,也沒什么可后悔的。C.作者贊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廣的治學精神,批評了當時社會上淺嘗輒止、浮泛不實的學風。D.本文是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以記游為載體,因事說理,生發(fā)議論,闡釋了學人治學的道理。37.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2)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fā),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ㄟx自《欒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B.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C.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D.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其志/氣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3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尉始設于秦朝,秦漢時為三公之一,主要職責是掌管天下刑獄訴訟。B.執(zhí)事是敬稱對方。與《燭之武退秦師》“敢以煩執(zhí)事”中的“執(zhí)事”相同。C.斗和升是中國古代常用的容量單位,“斗升”比喻少量、微薄。D.翰林是古代官名,始由唐玄宗設置,常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4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講“養(yǎng)氣與作文”的關系,以孟子、司馬遷為例強調內心修養(yǎng)與外在閱歷對于寫作的重要意義。B.本文是蘇轍在等待吏部選用時給當時的太尉韓琦寫的一封信,信中闡釋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意在向韓琦展示自己的勇氣和才華。C.蘇轍通過表達對歐陽修的崇敬之情,從而引出想要求見太尉的目的,由杰出人物引出杰出人物,順理成章。D.蘇轍稱頌韓琦時,并沒有流露出諂媚溢美之語,而是表達了求見高人、期盼高人指點的急切心情。4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2)單于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班固《蘇武傳》)42.根據文章內容,談談怎樣才能養(yǎng)“氣”?閱讀下面的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各題。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K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保ü?jié)選自宋代蘇軾《赤壁賦》)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首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租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節(jié)選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記》)4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既望”中“既”的意思是“過了”,“望”是指農歷每月十五,所以“既望”是指月末。B.“壬戌”“乾隆三十九年”分別采用干支紀年法、年號紀年法,這是古代最常用的紀年法。C.“無盡藏”是佛家用語,謂佛德廣大,像海一樣能包羅萬物,在文中指無窮無盡的寶藏。D.“知府朱孝純子潁”中“知府”是官職,“孝純”是名,“子潁”是字,名和字并稱表示尊敬。4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月出于東山之上不拘于時B.凌萬頃之茫然古謂之天門溪水C.而未嘗往也而聞者彰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4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節(jié)選兩文均出自我國古代散文名篇,各具意趣,一狀水月,一寫山景,體現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中國文化傳統。B.節(jié)選兩文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蘇軾泛舟赤壁,姚鼐登山賞雪,兩人都把個人的思想感情寓于自然山水之中。C.節(jié)選兩文語言特點鮮明,甲文為文賦,行文整散結合,有著整飭之美,乙文是桐城派山水游記,文字富艷精工,通暢清順。D.節(jié)選兩文都選擇了古代重要文化意象為寫作對象,赤壁為古戰(zhàn)場,泰山為五岳之首,這兩個意象具有特殊的文化意蘊。4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2)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游龍鳴山記(明)陶安游之勝者,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則所以宣其和、舒其郁、暢其心而發(fā)其文者,蓋樂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齋嚴君治酒肴,招予游龍鳴山,即無想山也。時春霧既久,風日暄麗,耆英少俊,序齒而行,鼓吹前導。從藍溪東南行五六里,兩山峙如雙闕,相距百步,綿亙東趨。中夾石田,田右小路,隨兩山勢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僅可為路。又數里,山益奇峻,輕嵐暖靄,微襲襟帽。山外崇峰復峰,杳無窮極。少焉,峭壁對立,狀若華表,松衫萬章①,夾路北轉。澗多石底,云深樹茂,繁卉被巖,鳥聲清碎,似非人間世。僧舍雄麗,榜曰“禪寂”。門外獨松古秀,大連數抱。修篁干霄,森列門內。寺長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處”。其西有“聽松桿”,又西即韓熙載讀書堂遺址,所植檜猶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為“招云亭”,氣象空曠,攢峰玉立,視向所歷群山,低俯其頂矣。遂躡蹬至潮音巖,怪石異態(tài)百出。同游者疲于躋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絕頂為怏,與三二友決意直上。地勢斗峻,褰裳②援蘿,履蒼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飛潮音巖,引以給庖。其西絕頂,巨石雄坦,可坐數十人。渺焉四顧,心目豁然。其東絕頂,視西又高,倦不欲登,還飲“白云深處”。于時暖氣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籌無算,談笑甚歡,雖從者樂工各適其意。酒既,長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環(huán)翠閣。已而與長老別,出寺門。行幾一里,眾以興未盡,席地坐,分韻賦詩者久之,詩成而歸。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但溧之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隱于邃奧,故無前賢題詠及當代名筆發(fā)其幽潛,予故表而出之。嗚呼!樂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風雩也。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遂記茲游之勝,使無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選自《陶學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動)(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廣的樣子。4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B.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C.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D.蘭亭之會/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氣易發(fā)言/為詩皆有可觀/其亦樂之正者歟!4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B.蘭亭之會既有徜徉美好時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時過境遷不免感慨橫生的終期于盡。C.耆,指六十歲以上的年紀,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紀的詞還有耄耋、古稀、垂髫等。D.浴沂,語出《論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敝^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種怡然處世的高尚情操。49.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段“適其時可樂也,得其地尤可樂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從三方面提出“游之勝”的標準,引領下文。B.潮音巖有一塊雄偉平坦且可坐數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為龍鳴山的重要景點。C.作者和同伴游覽了龍鳴山美景,談笑作詩,心情和悅,體會到了類似于“浴沂風雩”那樣純正的快樂。D.龍鳴山地處幽僻,交通不便,不為人知,作者寫這篇游記,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龍鳴山值得一游。5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修篁干霄,森列門內。寺長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處”。②斯游也,適其時而得其地,信足樂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各題。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51.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泰山之陽陽:山北水南B.至于泰安至于:表示達到某種程度C.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稍:逐漸D.其遠古刻盡漫失漫失:彌漫5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汶水西流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C.是月丁未是日觀道中時刻D.亭東自足下皆云漫足下事皆成5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桐城人,因書齋惜抱軒得名“惜抱先生”。B.《登泰山記》的“記”表示文體,是散文的一種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本文屬于山水游記。C.“桐城派”是清朝的散文流派,對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內容多為宣傳儒家思想,要求語言簡明雅潔。因此派學者所作文章多描寫桐城景觀故得名“桐城派”。D.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與方苞、劉大櫆合成“桐城三祖”。5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的登山路線先是“由南麓登”,然后是“循(中谷)以入”,最后是“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B.“蒼山負雪,明燭天南”中的“負”和“燭”分別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將泰山的雪景寫得簡潔而生動,極富畫面感,泰山巍然聳立的形象由此躍然紙上。C.第4段中,作者對泰山的人文景觀進行了描寫,這樣寫凸顯了泰山的人文情懷,也使文章顯得豐富深刻,體現了“桐城派”重考據的文風。D.《登泰山記》語言簡潔、生動。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三“多”三“少”寥寥幾筆就把泰山的整體印象描繪出來。55.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2)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選自《惜抱軒詩尤笑》卷十四)56.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相同的一項是()A.其陰,濟水東流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B.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C.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或師焉,或不焉D.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不積步,無以至千里57.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彼童子之師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作作師說以貽之C.而半山居霧若帶然何為其然也?D.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58.下列各項中句式特征不相同的一項是()A.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B.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C.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5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陽谷,山南水北稱為“陽”,山北水南稱為“陰”,陽谷,指的是山南面山谷中的水。B.乾隆,清高宗的年號。年號是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C.丁未,古人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如甲子、乙丑、戊申,此處“丁未”是紀日。D.五鼓即五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夜晚計時方法,五鼓指夜四時左右,即拂曉時分。60.把下列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幕,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子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未震動,山鳴谷應,鳳起水浦。子亦悄然而悲,蕭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蘇軾《后赤壁賦》)6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B.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C.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D.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62.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相同一項的是()A.是歲十月之望壬戎之秋,七月既望B.如此良夜何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C.顧安所得酒乎?時夜將半,四顧寂寥D.適有孤鶴,橫江東來吾與子之所共適6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選文和《赤壁賦》都描寫了月色,但兩文的角度不同,《赤壁賦》所寫之景多限于舟中,字字呈初秋之色;選文所寫之景多觀于岸上,句句摹初冬之狀。B.選文第二段中“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一句,既是承接前文所寫之景來寫作者實見到的景象,又融入了作者對人世滄桑的一點感慨。C.選文中“玄裳縞衣”的“孤鶴”實際上是作者朋友的象征,作者以鶴“掠予舟而西”來烘托自己因朋友離開而孤獨寂寥的心境。D.選文最后寫的夢境與《赤壁賦》中“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句是相契合的,都寄托了作者清高放曠、高超出世、企盼自由境界的情思。6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2)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戊子中秋記游(清)袁枚佳節(jié)也,勝景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樂也。樂過而慮其忘,則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乾隆戊子中秋,姑蘇唐眉岑挈其兒主隨園,數烹飪之能,于蒸彘首也尤,且曰:“茲物難獨啖,就辦治,顧安得客?”余曰:“姑置具??蛠懋斢胁凰僬摺!币讯?,涇邑翟進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貢父至。又頃之,南郊陳古漁至。日猶未失。眉岑曰:“予四人皆他鄉(xiāng),未攬金陵勝,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納屨起,趨趨以數,而不知眉岑之欲饑客以柔其口也。從園南穿籬出,至小龍窩,雙峰夾長溪,桃麻鋪芬。一漁者來,道客登大倉山,見西南角爛銀坌涌,曰:“此江也?!苯蟹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東至蝦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謝公墩也。余久居金陵,屢見人指墩處,皆不若茲之曠且周。竊念墩不過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遺世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靈,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從蛾眉嶺登永慶寺亭,則日已落,蒼煙四生,望隨園樓臺,如障輕容紗,參錯掩映,又如取鏡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從其外觀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樂也。還園,月大明,羹定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絕于口以醉。席間各分八題,以記屬予。嘻!余過來五十三中秋矣,幼時不能記,長大后無可記。今以一彘首故,得與群賢披煙云,辨古跡,遂歷歷然若真可記者。然則人生百年,無歲不逢節(jié),無境不逢人,而其間可記者幾何也!余又以是執(zhí)筆而悲也。(選自《小倉山房文集》,有刪改)6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姑蘇唐眉岑挈其兒主隨園挈:帶領。B.客來當有不速者速:快速。C.從園南穿籬出穿:穿過。D.竊念墩不過土一抔耳竊:私下。6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一行所覽勝景的一組是()①雙峰夾長溪,桃麻鋪芬②則日已落,蒼煙四生③如障輕容紗,參錯掩映④江中帆檣,如月中桂影,不可辨⑤從蛾眉嶺登永慶寺亭⑥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樂也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6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秋節(jié)這一天,來自四面八方的名人在隨園聚會,一起游覽金陵名勝,作者認為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B.姑蘇唐眉岑帶著主人的兒子到隨園來玩,他做飯的手藝很好,以蒸豬頭最為拿手。C.在漁夫的指點下,一行人登上大倉山,看到西南角有閃著銀白色光亮的水波奔涌而出,那就是長江。D.作者從旁觀者的角度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隨園鳥瞰圖,向讀者展現了隨園的美。6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樂過而慮其忘,則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2)江中帆檣,如月中桂影,不可辨。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遠閣(明)祁彪佳①①閣以“遠”名,非第因目力之所極也。蓋吾閣可以盡越中諸山水,而合諸山水不足以盡吾閣,則吾之閣始尊而踞于園之上。②閣宜雪、宜月、宜雨,銀海瀾回,玉峰高并;澄暉弄景,俄看濯魄冰壺;微雨欲來,共詫空濛山色。此吾閣之勝概也。然而態(tài)以遠生,意以遠韻。飛流夾??,遠則媚景爭奇;霞蔚云蒸,遠則孤標秀出;萬家燈火,遠,故盡入樓臺;千疊溪山,遠,故都歸簾幕。若夫村煙乍起,漁火遙明,蓼汀唱“欸乃”之歌,柳浪聞“睆睆”②之語,此遠中之所孕含也??v觀瀛嶠,碧落蒼茫,極目胥江,洪潮激射,乾坤直同一指,日月有似雙丸,此遠中所變幻也。覽古跡依然,禹碑鵠峙;嘆霸圖已矣,越殿烏啼,飛蓋西園,空愴斜陽衰草;回觴蘭渚,尚存修竹茂林,此又遠中之所吞吐而一以魂消、一以懷壯者也。蓋至此而江山風物始備大觀,覺一壑一丘皆成小致矣。注:①祁彪佳,明末著名散文家、戲曲家,在選園藝術方面也有獨到見解。明天啟二年進士,崇禎時為御史,1635年,薛官回紹興家居,在寓山構筑私家園林,費時一年半在荒山之上構精致園抹。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屢招祁彪佳為官。祁彪佳不為所動,終自沉湖中,以無明志。②現院:泛指動聽的鳥鳴。69.可填入第②段橫線處的虛詞是()。A.且 B.則 C.乃 D.以70.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第②段寫法上特點的一項是()。A.善用典故 B.遠近對比 C.視聽結合 D.整散結合71.本文第②段的景物描寫頗有層次,請加以分析。72.此閣以“遠”命名,請分析“遠”的含義。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大龍湫記(1)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谺①,猶蟹兩鰲,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進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笔呛?,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2)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二十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爭欲取之,□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v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3)老先生謂南山公也。注:①谽谺(hānxi?。荷缴蠲?。這里指山高險。②矼:橋。73.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虛詞是()A.因 B.其 C.夫 D.以74.對第(1)段分析錯誤的一項是()A.用“從者心掉”側面表現大龍濃水勢浩大。B.以“西北巨石”反復烘托大龍湫雄奇之美。C.先生贊美之言,更加突出瀑布的奇?zhèn)衙?。D.庵中如暴雨至,突出諾詎那庵離瀑布很近。75.對第(2)段畫曲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日落時分,因只顧欣賞一輪明月而迷失道路。B.日落林深,前路難行,迷失道路,索性賞月。C.大龍湫美好意境令作者沉漫其中,忘記歸路。D.日落而歸路難尋,便可穿林賞月,慢慢前行。76.分析第(2)段“魚聞聲遠去”這一場面描寫的作用。77.分別賞析(1)(2)畫直線的兩處瀑布描寫的不同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7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B.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C.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D.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7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僇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故以此稱。B.“施施”是漫步而行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tài)。C.箕踞,古人常席地而坐,坐時兩腳叉開,呈簸箕狀,所以稱“箕踞”。D.“引觴滿酌”中的“觴”和“觥籌交錯”中的“觥”“籌”都是古代的盛酒器皿。8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一段中的“意”是由貶謫引發(fā)出的惴栗之感,與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異曲同工。B.文中“過、緣、斫、焚”四個動詞領起的短句,節(jié)奏緊密,體現了作者發(fā)現西山之美后急于游賞的心情。C.作者將“特立”之西山賦予卓爾不群的人格和恢宏遠大的志向,達到了描摹山水與言志抒情的完美結合。D.為了表現西山的高俊挺拔之貌,作者運用了比照映襯手法。如以“數州之土壤”來襯托西山的高峻挺拔。8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專題20文言文閱讀體裁:游記類【提升訓練】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游虞山記沈德潛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詭云:“距劍門二十里?!比晕醇暗?。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磴道,遂陟椒②極。有土垤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嵚,如關斯辟,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未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選自《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有改動)(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頂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B.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C.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D.側足延佇/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辛丑,干支之一。中國古代用干支紀年,其中辛丑為第38位,前一位是庚子,后一位是壬寅。B.江陰,江的南邊。古人用“陰陽”指山水的方位,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C.筇屐,即“筇”和“屐”。筇,古書上說的一種竹子,可以做手杖;屐,用木頭做的鞋。D.碑碣,紀念或歌頌某人事跡的刻石的總稱。古人把長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圓首形的刻石叫碣。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沈德潛曾經先后兩次乘船赴江陰,在中途路過虞山時都很想登山游覽,但由于船夫的欺騙,最終都沒能成行。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潛卻因對游覽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顧友人的阻撓,堅持獨自游山。C.作者從破龍澗上山,由眼前所見的景象引出了一個傳說,傳說的內容接近荒唐,讓人迷惑,但根據眼前見到的跡象,似乎又讓人覺得可信。D.在游山途中,沈德潛向山僧打聽山上名勝并想游盡它,但由于連續(xù)二十多天都是陰雨連綿,只得遺憾地離去。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2)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答案】1.D2.B3.C4.(1)虞山后面有一個石洞通往大海,不時有隱藏的海中生物,人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2)現在到了那個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況,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訪游歷過?!痉治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遇山僧”,“山僧”是“山中僧人”的意思,是“遇”的賓語,應在“山僧”后斷開,“更”是副詞,做狀語,修飾“問”,中間不可斷開,故排除AB;“舍去”意思是“離開”,“不忍舍去”和“遇山僧”是各自獨立的兩件事,中間要斷開,排除C。畫線部分含義為:我兩腳斜著站立了很久,但還是不忍離開。后來,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詢問山中的名勝之地。僧人指引說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宮和讀書臺。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B.“山北水南為陽,山南水北為陰”錯錯誤,應是“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A.“但由于船夫的欺騙,最終都沒能成行”表述錯誤,原文:“丙午春,復如江陰……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只寫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騙。B.“于是不顧友人的阻撓,堅持獨自游山”錯誤,文中并沒明確提及“友人阻撓”。且下文“余與客難暫留”表明沈德潛并不是“獨自游山”。D.錯誤,“但由于連續(xù)二十多天都是陰雨連綿,只得遺憾地離去”“連續(xù)二十多天都是陰雨連綿”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原文的表述是“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自是”,從這以后,指本次游山之后。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通,通往;時,不時;潛,潛藏的;名,名詞作動詞,叫出名字,命名。(2)之,動詞,到,往;稍,稍微,稍稍;面目,表面的情況;幽邃窈窕,幽深的地方;探歷,探訪游歷。參考譯文:虞山距離吳城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終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將要到江陰去,當時乘船途經虞山下,遠望劍門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陰去,船停泊在山腳,進入吾谷,船夫欺騙我說:“距離劍門還有二十里?!蔽胰匀徊荒艹么说巧?。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張少弋、葉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將要下雨,兩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經準備好竹杖和登山屐,沒什么可阻止我的。從城北出發(fā)順著城邊走六七里,進入破山寺,這是唐代常建題詠詩歌的地方,現在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詩中的意思。于是從破龍澗上山,山脈突起并且裂開,紅褐色的石頭縱橫交錯,傳說是神奇動物龍的爪子和丫角磨過的痕跡,它們時隱時現。相傳龍跟神爭斗,龍不能獲勝,就沖破那座山離去了。傳說的內容接近荒唐,讓人迷惑,但這里有些痕跡,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層層疊疊彎彎曲曲的,翻越巒嶺,走上石徑,就可攀登到山頂。上面有石塊堆成的小土丘,似乎是古時的墳墓,但沒有墓碑標記是什么人的墳墓。登上望海墩,向東凝望。這時云的顏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連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會兒,雨下起來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們從小路向南出發(fā),沿途不斷出現奇麗的景色:兩旁齦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險峻的大山仿佛被從中劈開,兩邊的山崖競相爭高,像那打開的大門,又像那直立的刀刃,這就是劍門。用劍州的大劍、小劍來擬稱它,是因為它們的外形相像啊。我兩腳斜著站了很久,還是不忍離開。后來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詢問山中的名勝之地。僧人指引說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宮和讀書臺;由西往北是拂水巖,水流向下奔騰如彩虹一般,大風逆吹,水沫向上飛濺高達幾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門,虞山后面有一個石洞通往大海,不時有隱藏的海中生物,人們叫不出它們的名字。我聽得懂他的話,想問路前往游玩,但這時山上流云濃密,風不斷刮來,非常寒冷,天上不時有雨飄灑,打濕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難以停留片刻。不一會天放晴了,我們就從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頓疲憊地踏上歸途。從此,春雨接連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吳城只有百里,我兩次從山下經過,都無法實現登山的愿望?,F在到了那個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況,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訪游歷過,心里很不快樂。但是世間的種種境界中,有的一接觸就能領會到,而一領會到就走到盡頭了,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