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學案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_第1頁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學案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_第2頁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學案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_第3頁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學案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_第4頁
高三語文二輪復習專題學案第六板塊文言文閱讀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202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專題學案之文言文閱讀專題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知識精講】文言文閱讀中的概括分析題考查的重點是選項與原文的區(qū)別,難點是語句中的關鍵詞特別是雙音節(jié)合成詞的意思以及文章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關系、依據與結論、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等。1.方法根據上述特點以及近幾年的高考實情,解答概括分析題,在全面理解、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前提下,必須將選項所述的內容與原文對應的信息仔細比照,仔細甄別。(1)比照“事件”及其細節(jié)本身的真實性命題者有時將子虛烏有的表述混雜在正確的敘述之中,考查考生對文本內容把握的準確性,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無中生有”。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2題C項,錯誤在于“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根據文本“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千人……乃悉移置潁川、陳留”的敘述,可知只是把這些人“移置潁川、陳留”,并沒有“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2)比照“事件”的參與者命題者對“事實”的敘述有時故意把具體事件的參與者弄錯,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張冠李戴、移花接木”。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第12題D項,“曾挑唆駙馬都尉王詵誣告純禮”錯。原文是“激駙馬都尉王詵……詵怒”,曾布只是挑撥了王詵,讓王詵生范純禮的氣,并沒有挑唆王詵誣告范純禮。(3)比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命題者有時故意弄錯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2016年天津卷第12題B項,“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概括有誤,比照原文,原文是“宗質乾道庚寅為洪倅,時予為奉新縣令,屢謁之,不知其母子間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質造朝,除知臺州。朝士云:‘李臺州,曾覿姻家也。覿無子,子臺州之子。’予一見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顯然,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臺州與母親的事,直到李臺州死后,在與丞相京公交談中才知道李臺州母子之間的故事,才了解李臺州至孝之名。(4)比照“事件”實施的方式和方法命題者有時會對事件實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曲解文意”。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6題D項,說“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比照原文,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鍾化民赍帑金振之”,“帑金”是國庫里的錢,因此不是選項所述的“籌措錢款”。(5)比照“事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因果關系命題者有時在事件各環(huán)節(jié)的因果關系上設誤,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錯置因果、強加因果”。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6題C項,說“來護兒”因“諫請煬帝停駕洛陽”而“引發(fā)煬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設法保護”,比照原文可知此處因果關系表述不存在,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再生氣,且在來護兒被抓之前,煬帝自己就已經被抓了。2.步驟第一步:把握文章體裁,根據不同的體裁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第二步:分析具體內容,理解文章內容體現的人物品質、行為方式或思想觀點等。第三步:把握重點語句的意思,通過原文與選項的比照,判斷選項內容的正誤?!緦c精練】1.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和帝問曰:“在郡何以為理?”寵頓首謝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選能,主簿鐔顯拾遺補闕,臣奉宣詔書而已。”帝大悅,渙由此顯名。州舉茂才,除溫令??h多奸猾,積為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輒云以屬稚子,終無侵犯。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實論。歲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發(fā)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元興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致奠醊以千數。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于路。吏問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陽留王渙祠焉。自渙卒后,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終于太山太守。(節(jié)選自《后漢書·王渙傳》)A.王渙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賞識。他在太守陳寵手下擔任功曹,遇事敢于決斷;陳入朝為大司農,回答皇上詢問時褒獎他善于簡賢選能,王由此得以顯名。B.王渙掃除積弊,境內風清氣正。他擔任溫縣縣令,以謀略鏟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兗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肅下屬部門,極有聲威。C.王渙辦案嚴謹,治事寬猛相濟。他對于疑難案件以及法理難平者,探尋本來面目,盡力還以公正;又能夠揭發(fā)奸隱之事,深受外界稱嘆,被譽為有神算。D.王渙政績卓著,后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后來選用任峻,任充分發(fā)揮文武屬吏才干,仍然忙得無法分身。2.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導謂曰:“選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是所不愿?!彼鞛槔?。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州訴冤。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為獄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與州相反復。穆帝發(fā)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zhí)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zhí)政,訪彪之應有赦不。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彼鞆闹?,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闕,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及簡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蛟疲水旐毚笏抉R處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咨,必反為所責矣?!庇谑浅h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令溫依周公居攝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不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y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謚曰簡。(節(jié)選自《晉書·王彪之傳》)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遷任職。他的堂伯父王導對他說,選官要任他為尚書郎,他卻認為地位高低不值得計較,越級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堅持己見,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將謝毅交付廷尉候審,他以此非廷尉職責為由,雖有皇上命令,依然據理拒收,時人將他比作張釋之。C.彪之講究實效,維護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傳染病,他見各類官員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辦公,指出這樣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復。D.彪之言辭機敏,反對權臣聽政。簡文帝去世,討論身后事時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馬處置,他搶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馬將被他斥責。3.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材料一:上曰:“比見群臣屢上表賀祥瑞,夫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為堯、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為桀、紂。后魏之世,吏焚連理木,煮白雉而食之,豈足為至治乎!”嘗有白鵲構巢于寢殿槐上,合歡如腰鼓,左右稱賀。上曰:“我常笑隋煬帝好祥瑞。瑞在得賢,此何足賀!”命毀其巢,縱鵲于野外。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上言:“往年雖出宮人,竊聞太上皇宮及掖庭宮人,無用者尚多,豈惟虛費衣食,且陰氣郁積,亦足致旱?!鄙显唬骸皨D人幽閉深宮,誠為可愍。灑掃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儷?!庇谑乔采袝筘┐麟泻喅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己未,突厥寇邊。朝臣或請修古長城,發(fā)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懼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壬申,以前司農卿竇靜為夏州都督。靜在司農,少卿趙元楷善聚斂靜鄙之對官屬大言曰隋煬帝奢侈重斂司農非公不可今天子節(jié)儉愛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慚。(摘編自《資治通鑒·唐紀九·貞觀二年》)材料二:河內人李好德得心疾,妄為妖言,詔按其事。大理丞張?zhí)N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當坐。”治書侍御史權萬紀劾奏:“蘊古貫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為其刺史,情在阿縱,按事不實?!鄙吓鼣刂谑校榷谥?,因詔:“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鄙蠂L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fā),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馀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馀皆平民;竟不敢執(zhí)奏,盡殺之?!鄙显唬骸按素M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摘編自《資治通鑒·唐紀九》)A.唐太宗不相信朝臣所說的“祥瑞”,他認為堯、舜時沒有祥瑞但百姓生活富足,桀、紂時天降祥瑞但百姓愁苦怨懟,真正的祥瑞是得到人才。B.李百藥認為天干旱原因是宮女過多,白白耗費衣物糧食,進而導致皇宮內陰氣過重,并建議讓宮女出宮另尋配偶。唐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C.對于一些朝臣提出的修復古長城的建議,唐太宗認為突厥的頡利可汗遲早要滅亡,他表示要掃清沙漠上的敵人,不用百姓去遠方修筑城堡要塞。D.在李好德案中,權萬紀認為張?zhí)N古按察結果與事實不符,因為蘊古籍貫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蘊古為討人情而縱容阿附李厚德。4.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貞觀四年,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宮宇,游賞池臺,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鬃釉疲骸幸谎钥梢越K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瘎诒字抡\不可施于百姓朕尊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誠能自節(jié)若百姓不欲必能順其情也?!蔽赫髟唬骸氨菹卤緫z百姓,每節(jié)已以順人。臣聞‘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此非書籍所傳,亦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為不足,更萬倍過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對甚善!非公,朕安得聞此言?”太宗讀《劉聰傳》,謂侍臣曰:“聰將為劉后起鳳儀殿,廷尉陳元達切諫,聰大怒,命斬之。劉后手疏啟請,辭情甚切,聰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朕見此事,可以為深誡。比者欲造一殿,仍構重閣,今于藍田采木,并已備具,遠想聰事,斯作遂止?!碧趪L詔曰:“侈者可以為戒,節(jié)儉者可以為師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戰(zhàn)惕。”戶部尚書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為之造廟。溫彥博為尚書右仆射,家貧無正寢,及薨,殯于旁室。太宗聞而嗟嘆,遽命所司為造,當厚加賻贈。魏征宅內,先無正堂,及遇疾,太宗時欲造小殿,而輟其材為征營構,五日而就,遣中使資素褥布被而賜之,以遂其所尚。(節(jié)選自吳兢《貞觀政要·論儉約》)A.唐太宗認為,帝王不應為了一己私欲而勞師動眾,將勞苦疲累的事情強加給百姓,而要憐愛百姓,經常做到自我節(jié)制,順應民情。B.魏征認為,隋煬帝亡國固然與喜歡奢侈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濫施刑罰,從另一方面對唐太宗提出勸諫,得到了唐太宗的贊許。C.唐太宗讀了《劉聰傳》,對書中故事很有感觸,感慨道,“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于是,以劉聰這件事為鑒戒,停止修建宮殿。D.唐太宗體恤節(jié)儉的臣下,見臣子居所簡陋,下令為過世的戴胄和溫彥博修祭拜之廟,又用準備建造小宮殿的木材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5.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苯o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臣職當兼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則千載累于圣德非止當今損于百姓愿陛下慎之?!碧诖髳?,賜彩百段。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凡在眾庶,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況是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虧損至大,豈同匹夫?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而怪無螢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宮中照夜?!薄惧崆矓登瞬墒埃臀灏佥浻趯m側,小事尚爾,況其大乎?”魏征對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魏征上疏曰: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于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昔齊桓公問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無害霸乎?”管仲曰:“此極非其善者,然亦無害于霸也。”柜桓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睍x中行穆伯攻鼓,經年而弗能下,饋間倫曰:“鼓之嗇夫①,間倫知之。請無疲士大夫,而鼓可得?!蹦虏粦笥以唬骸安徽垡魂?,不傷一卒,而鼓可得,君奚為不?。俊蹦虏唬骸伴g倫之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間倫下之,吾可以不賞之乎?若賞之,是賞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晉國之士舍仁而為佞。雖得鼓,將何用之?”夫穆伯,列國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猶能慎于信任,遠避佞人也如此,況乎為四海之大君,應千齡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將有所間乎?太宗覽疏嘆曰:“若不遇公,何由得聞此語!” 貞觀十六年,太宗每與公卿言及古道,必詰難往復。太宗手詔曰:“非慮無以臨下,非言無以述慮。比有談論,遂至煩多。輕物驕人,恐由茲道。形神心氣,非此為勞。今聞讜言,虛懷以改?!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注】①嗇(sè)夫:古代官吏名,各時代職責不盡相同。A.太宗認為,自己說話要謹慎,把百姓的福祉作為重要的考量,杜正倫對此也做了分析和補充。B.魏征引述管仲的話告誡太宗,正確地任用和對待人才,不能讓小人從中作梗,否則有損于國家。C.饋間倫認為自己具有不用一兵一卒攻下鼓的能力,但因不具備君子的品行沒得到穆伯的重用。D.唐太宗由于和各公卿大臣談古代治國之道過于頻繁,產生了輕視別人的驕傲態(tài)度,后虛心改正。高202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專題學案之文言文閱讀專題第五講概括分析文意【知識精講】文言文閱讀中的概括分析題考查的重點是選項與原文的區(qū)別,難點是語句中的關鍵詞特別是雙音節(jié)合成詞的意思以及文章涉及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關系、依據與結論、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等。1.方法根據上述特點以及近幾年的高考實情,解答概括分析題,在全面理解、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前提下,必須將選項所述的內容與原文對應的信息仔細比照,仔細甄別。(1)比照“事件”及其細節(jié)本身的真實性命題者有時將子虛烏有的表述混雜在正確的敘述之中,考查考生對文本內容把握的準確性,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無中生有”。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12題C項,錯誤在于“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根據文本“其年,遷憙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憙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千人……乃悉移置潁川、陳留”的敘述,可知只是把這些人“移置潁川、陳留”,并沒有“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2)比照“事件”的參與者命題者對“事實”的敘述有時故意把具體事件的參與者弄錯,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張冠李戴、移花接木”。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第12題D項,“曾挑唆駙馬都尉王詵誣告純禮”錯。原文是“激駙馬都尉王詵……詵怒”,曾布只是挑撥了王詵,讓王詵生范純禮的氣,并沒有挑唆王詵誣告范純禮。(3)比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命題者有時故意弄錯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2016年天津卷第12題B項,“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概括有誤,比照原文,原文是“宗質乾道庚寅為洪倅,時予為奉新縣令,屢謁之,不知其母子間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質造朝,除知臺州。朝士云:‘李臺州,曾覿姻家也。覿無子,子臺州之子?!枰灰姴桓以僖?,亦未知其孝”,顯然,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臺州與母親的事,直到李臺州死后,在與丞相京公交談中才知道李臺州母子之間的故事,才了解李臺州至孝之名。(4)比照“事件”實施的方式和方法命題者有時會對事件實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曲解文意”。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6題D項,說“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比照原文,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鍾化民赍帑金振之”,“帑金”是國庫里的錢,因此不是選項所述的“籌措錢款”。(5)比照“事件”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因果關系命題者有時在事件各環(huán)節(jié)的因果關系上設誤,這種設誤方法一般稱為“錯置因果、強加因果”。2015年全國新課標卷Ⅱ第6題C項,說“來護兒”因“諫請煬帝停駕洛陽”而“引發(fā)煬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設法保護”,比照原文可知此處因果關系表述不存在,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再生氣,且在來護兒被抓之前,煬帝自己就已經被抓了。2.步驟第一步:把握文章體裁,根據不同的體裁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第二步:分析具體內容,理解文章內容體現的人物品質、行為方式或思想觀點等。第三步:把握重點語句的意思,通過原文與選項的比照,判斷選項內容的正誤?!緦c精練】1.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王渙字稚子,廣漢郪人也。父順,安定太守。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jié),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寵風聲大行,入為大司農。和帝問曰:“在郡何以為理?”寵頓首謝曰:“臣任功曹王渙以簡賢選能,主簿鐔顯拾遺補闕,臣奉宣詔書而已?!钡鄞髳?,渙由此顯名。州舉茂才,除溫令??h多奸猾,積為人患。渙以方略討擊,悉誅之。境內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輒云以屬稚子,終無侵犯。在溫三年,遷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實論。歲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其冤嫌久訟,歷政所不斷,法理所難平者,莫不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發(fā)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元興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壯皆相與賦斂,致奠醊以千數。渙喪西歸,道經弘農,民庶皆設盤案于路。吏問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見侵枉,故來報恩。其政化懷物如此。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唯特詔密縣存故太傅卓茂廟,洛陽留王渙祠焉。自渙卒后,連詔三公特選洛陽令,皆不稱職。永和中,以劇令勃海任峻補之。峻擢用文武吏,皆盡其能,糾剔奸盜,不得旋踵,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終于太山太守。(節(jié)選自《后漢書·王渙傳》)A.王渙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賞識。他在太守陳寵手下擔任功曹,遇事敢于決斷;陳入朝為大司農,回答皇上詢問時褒獎他善于簡賢選能,王由此得以顯名。B.王渙掃除積弊,境內風清氣正。他擔任溫縣縣令,以謀略鏟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兗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肅下屬部門,極有聲威。C.王渙辦案嚴謹,治事寬猛相濟。他對于疑難案件以及法理難平者,探尋本來面目,盡力還以公正;又能夠揭發(fā)奸隱之事,深受外界稱嘆,被譽為有神算。D.王渙政績卓著,后任難以比肩。他死于洛陽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選其繼任者,均不稱職;后來選用任峻,任充分發(fā)揮文武屬吏才干,仍然忙得無法分身。1.D【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仍然忙得無法分身”與文意不符。文中“不得旋踵”的是“文武吏”而非任峻?!俊緟⒖甲g文】王渙字稚子,是廣漢郪縣人。他的父親王順,擔任安定太守。王渙年少時喜好行俠仗義,崇尚力氣和武藝,頻繁與強悍輕捷的少年交往。年長之后改變了自己的志向,重視儒學,研習《尚書》,誦讀律令,大體明曉了典籍的意旨。他擔任太守陳寵的功曹后,盡職負責,敢于決斷,對豪門大戶也決不留情。陳寵名聲大震,入朝擔任大司農。漢和帝問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辦法治理政務的?”陳寵叩頭回答說:“臣任用功曹王渙,讓他選拔賢才能人,又讓主簿鐔顯彌補糾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過是奉命宣讀皇上您的詔書罷了?!焙偷凼指吲d,王渙從此出名。州里舉薦王渙為茂才,朝廷讓他做溫縣縣令。溫縣境內有很多奸猾之徒,長期以來成為當地人的大患。王渙運用計策予以討伐打擊,把他們全都鏟除了。溫縣境內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路邊露宿。其中有的人牛走失了,只要說是王渙的牛,就不會被侵占。王渙在溫縣擔任三年縣令后,升遷為兗州刺史,他嚴格地糾正所屬郡縣的風氣,教化和聲威廣布。后來因考核妖言不實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擔任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渙隨從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為洛陽縣令。他以清平公正立身處世,處理政事寬嚴得當。那些有冤屈嫌疑長期告狀而歷任官員不能決斷、按法律情理難以公平處理的案件,王渙無不詳盡地查清真?zhèn)?,消除大家的疑問。同時他還用巧妙的辦法,多次揭發(fā)隱秘的壞人壞事。京城的人都對他稱頌嘆服,認為王渙有神仙一樣的智慧和妙算。元興元年,王渙病逝。無論是城中百姓還是路過此地的人沒有不感嘆惋惜的。男女老少共同湊錢,引來數千人以酒灑地祭奠他。王渙的靈柩向西運回家鄉(xiāng),路過弘農縣,老百姓都在路旁設香案、擺上祭品。官吏問這樣做的緣故,老百姓全都說平常帶糧米到洛陽,被士卒衙門所盤剝,經常要損失一半。自從王渙到洛陽任職后,再也看不到官吏掠奪侵擾的事情了,所以前來祭奠以報答他的恩情。王渙的政治教化令人懷念感激到了這樣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渙恩德,在安陽亭西邊為他建造祠堂,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延熹年間,桓帝崇尚黃老之道,毀掉用來祭祀的全部房屋,唯獨特地下詔令讓密縣保存去世的太傅卓茂的祠廟,洛陽保留王渙的祠堂。自從王渙去世后,皇上接連命令三公特別選拔洛陽縣令,(挑選出的所有人選)都不稱職。永和年間,以劇縣縣令渤海人任峻補任洛陽縣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將,都能各盡其能,(他們)糾察捉拿奸盜,一刻也沒有空閑,(任峻)一年間的斷案,不過幾十件,聲威超過王渙,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2.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導謂曰:“選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是所不愿?!彼鞛槔?。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州訴冤。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為獄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與州相反復。穆帝發(fā)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zhí)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zhí)政,訪彪之應有赦不。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彼鞆闹?,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闕,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及簡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蛟?,宜當須大司馬處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咨,必反為所責矣?!庇谑浅h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令溫依周公居攝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不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y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謚曰簡。(節(jié)選自《晉書·王彪之傳》)A.彪之出仕之始,不愿超遷任職。他的堂伯父王導對他說,選官要任他為尚書郎,他卻認為地位高低不值得計較,越級提拔是自己不愿意的事。B.彪之堅持己見,不肯接受人犯。殷浩將謝毅交付廷尉候審,他以此非廷尉職責為由,雖有皇上命令,依然據理拒收,時人將他比作張釋之。C.彪之講究實效,維護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傳染病,他見各類官員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辦公,指出這樣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復。D.彪之言辭機敏,反對權臣聽政。簡文帝去世,討論身后事時有人提出等候大司馬處置,他搶先表示由太子代立,若先面咨大司馬將被他斥責。2.C【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根據原文“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可知,家中有人染病,有三人以上被傳染就可以不上朝是以前就有的制度,當時眾多官員家中確實有人染病不符合朝廷要求,并不是“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辦公”?!俊緟⒖甲g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歲時,胡須鬢角都白了,當時的人稱他“王白須”。起初任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堂伯王導對他說:“選官想要任命你為尚書郎,你有幸可以做諸王公的助手了!”王彪之說:“職位的高低已經不值得計較,只要是在合宜的時世任職。至于超格提拔,這是我不愿意的?!庇谑亲隽死晒?。多次升遷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當時永嘉太守謝毅,在皇帝大赦后殺了郡人周矯,周矯的堂兄周球到州府中陳述冤情。揚州刺史殷浩派從事拘捕了謝毅,(把他)交付給廷尉(審理)。王彪之認為周球是訟案的當事人,他身無王爵,不歸廷尉審理,不肯受理此案,與州府來回反復推辭。穆帝下詔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據理力爭,當時人們將他比作張釋之。這時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簡文帝當時任撫軍,執(zhí)掌政權,咨詢王彪之是否應該大赦。王彪之回答說:“中興以來,郊祀按慣例有大赦,我猜測這(是)不合宜的,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時大赦天下的意義,還會認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這個時候,兇惡愚昧之輩又要產生僥幸心理了。”于是聽從了王彪之的意見。永和末年,多發(fā)傳染病。按舊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內也不準入宮。此時,文武百官多稱家有時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進言道:“瘟疫之年,沒有哪一家不被傳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宮,那恐怕連近侍也無人充當,皇宮的官署將會空了?!背⒙爮牧送醣胫倪M諫。等到簡文帝駕崩,群臣猶豫不定,沒有敢立下繼承人的。有人說,這件事應當由大司馬來處理。王彪之嚴肅地說:“國君駕崩,太子應當即位為君,大司馬怎能有資格提出異議!如果事先在大司馬的面前詢問,那么一定會被大司馬責備的。”于是通過朝廷商議才確定下來。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為孝武帝年幼而下達命令,命令桓溫沿襲周公代替周成王攝政的舊例。命令已經公布,王彪之說:“這些都是不同尋常的大事,大司馬一定會再三辭讓,如果導致政務停頓,荒廢先帝的遺業(yè),我不敢遵奉命令。謹將詔書密封歸還,請求停止此事。”于是事情也就沒能實行。王彪之被加封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沒有正式任命。病重,皇帝派黃門侍郎探問病痛,賜錢三十萬給他治病買藥。太元二年去世,享年73歲。就被追贈為光祿大夫,謚號是“簡”。3.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材料一:上曰:“比見群臣屢上表賀祥瑞,夫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為堯、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為桀、紂。后魏之世,吏焚連理木,煮白雉而食之,豈足為至治乎!”嘗有白鵲構巢于寢殿槐上,合歡如腰鼓,左右稱賀。上曰:“我常笑隋煬帝好祥瑞。瑞在得賢,此何足賀!”命毀其巢,縱鵲于野外。天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上言:“往年雖出宮人,竊聞太上皇宮及掖庭宮人,無用者尚多,豈惟虛費衣食,且陰氣郁積,亦足致旱?!鄙显唬骸皨D人幽閉深宮,誠為可愍。灑掃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儷?!庇谑乔采袝筘┐麟泻喅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己未,突厥寇邊。朝臣或請修古長城,發(fā)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懼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壬申,以前司農卿竇靜為夏州都督。靜在司農,少卿趙元楷善聚斂靜鄙之對官屬大言曰隋煬帝奢侈重斂司農非公不可今天子節(jié)儉愛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慚。(摘編自《資治通鑒·唐紀九·貞觀二年》)材料二:河內人李好德得心疾,妄為妖言,詔按其事。大理丞張?zhí)N古奏:“好德被疾有征,法不當坐?!敝螘逃窓嗳f紀劾奏:“蘊古貫在相州,好德之兄厚德為其刺史,情在阿縱,按事不實。”上怒,命斬之于市,既而悔之,因詔:“自今有死罪,雖令即決,仍三覆奏乃行刑?!鄙蠂L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fā),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馀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馀皆平民;竟不敢執(zhí)奏,盡殺之?!鄙显唬骸按素M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摘編自《資治通鑒·唐紀九》)A.唐太宗不相信朝臣所說的“祥瑞”,他認為堯、舜時沒有祥瑞但百姓生活富足,桀、紂時天降祥瑞但百姓愁苦怨懟,真正的祥瑞是得到人才。B.李百藥認為天干旱原因是宮女過多,白白耗費衣物糧食,進而導致皇宮內陰氣過重,并建議讓宮女出宮另尋配偶。唐太宗采納了他的建議。C.對于一些朝臣提出的修復古長城的建議,唐太宗認為突厥的頡利可汗遲早要滅亡,他表示要掃清沙漠上的敵人,不用百姓去遠方修筑城堡要塞。D.在李好德案中,權萬紀認為張?zhí)N古按察結果與事實不符,因為蘊古籍貫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蘊古為討人情而縱容阿附李厚德。3.B【“李百藥……并建議讓宮女出宮另尋配偶”錯誤,原文是“宜皆出之,任求伉儷”,這是唐太宗說的?!俊緟⒖甲g文】材料一:太宗說:“近來看見大臣們多次上表章恭賀祥瑞之事,百姓家中富足而沒有祥瑞,不影響成為堯、舜;百姓愁苦怨懟,而多有瑞氣,不影響成為桀、紂。后魏的時候,官吏焚燒連理樹,煮白雉雞吃,難道連理樹、白雉雞能是盛世的表征嗎?”曾有白鵲在皇宮寢殿中的槐樹上構巢建窩,合歡交配如腰鼓狀,左右的大臣齊聲稱賀。太宗說:“我常常笑話隋煬帝喜歡祥瑞,得到賢才就是祥瑞,這有什么值得慶賀的!”命令毀掉其巢穴,放白鵲到野外。天干旱少雨,中書舍人李百藥上書說:“往年雖放出過宮女,我私下聽說太上皇宮內與掖庭的宮女,深鎖宮中的比較多,豈止是白白耗費衣物糧食,而且陰氣郁積,也足以造成干旱。”太宗說:“婦人們常年鎖在深宮里,實在值得同情,灑掃庭除之外,還有什么用呢?應當全部讓她們出宮,聽任她們另尋配偶?!庇谑翘谧屔袝筘┐麟羞x擇遣返宮女,前后所出宮女達三千余人。己未(十六日),突厥兵侵犯邊境。大臣中有人請求修復古代的長城,征發(fā)百姓利用城堡以鞏固邊防,太宗說:“突厥天災人禍不斷,頡利可汗并不因此而積德行善,反而更加暴虐,骨肉相殘,其亡日不遠了。朕正要為您掃清沙漠上的敵人,何必辛勞百姓到遠方去修筑城堡要塞呢!”壬申(二十九日),任命前司農卿竇靜為夏州都督。竇靜在司農寺時,司農少卿趙元楷,頗擅長搜刮民財,竇靜鄙視他,曾對屬下的官員們大聲地說道:“隋煬帝驕奢淫逸、貪瀆民財,司農署非得有您不可?,F在皇帝自身節(jié)儉愛護民眾,你又有何用呢!”元楷聽后十分愧疚。材料二:河內人李好德患有心病,胡言亂語,語涉誣妄,太宗下詔按察其事。大理丞張?zhí)N古奏道:“好德受疾病折磨而有證驗,依法不當治罪?!敝螘逃窓嗳f紀彈劾道:“張?zhí)N古籍貫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為相州刺史,為討人情而縱容阿附,蘊古按察結果與事實不符?!碧诖笈铝顚?zhí)N古在集市中處斬,過后又后悔,因而下詔說:“今后有死刑犯人,即使下令立即處決,仍須三次復議才得執(zhí)行。”太宗曾和大臣們討論刑獄諸事,魏征說:“隋煬帝時曾有盜竊案發(fā)生,隋煬帝令于士澄逮捕竊賊,稍有疑點,均嚴刑拷打令其服罪,總共二千余人,隋煬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罪犯這么多,試著查考其訴狀,其中五人曾有前科,其余都是普通百姓。張元濟竟不敢執(zhí)意上奏講明真情,所有人都被殺掉?!碧谡f:“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大臣們也不能盡忠。君臣都這樣,國家怎能不滅亡!你們應深以為戒!”4.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貞觀四年,太宗謂侍臣曰:“崇飾宮宇,游賞池臺,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鬃釉疲骸幸谎钥梢越K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瘎诒字抡\不可施于百姓朕尊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已誠能自節(jié)若百姓不欲必能順其情也?!蔽赫髟唬骸氨菹卤緫z百姓,每節(jié)已以順人。臣聞‘以欲從人者昌,以人樂己者亡’。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營造,小不稱意,則有峻罰嚴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此非書籍所傳,亦陛下目所親見。為其無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為不足,更萬倍過此亦不足?!碧谠唬骸肮鄬ι跎疲》枪?,朕安得聞此言?”太宗讀《劉聰傳》,謂侍臣曰:“聰將為劉后起鳳儀殿,廷尉陳元達切諫,聰大怒,命斬之。劉后手疏啟請,辭情甚切,聰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朕見此事,可以為深誡。比者欲造一殿,仍構重閣,今于藍田采木,并已備具,遠想聰事,斯作遂止。”太宗嘗詔曰:“侈者可以為戒,節(jié)儉者可以為師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戰(zhàn)惕?!睉舨可袝飨?,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無所,令有司特為之造廟。溫彥博為尚書右仆射,家貧無正寢,及薨,殯于旁室。太宗聞而嗟嘆,遽命所司為造,當厚加賻贈。魏征宅內,先無正堂,及遇疾,太宗時欲造小殿,而輟其材為征營構,五日而就,遣中使資素褥布被而賜之,以遂其所尚。(節(jié)選自吳兢《貞觀政要·論儉約》)A.唐太宗認為,帝王不應為了一己私欲而勞師動眾,將勞苦疲累的事情強加給百姓,而要憐愛百姓,經常做到自我節(jié)制,順應民情。B.魏征認為,隋煬帝亡國固然與喜歡奢侈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濫施刑罰,從另一方面對唐太宗提出勸諫,得到了唐太宗的贊許。C.唐太宗讀了《劉聰傳》,對書中故事很有感觸,感慨道,“人之讀書,欲廣聞見以自益耳”,于是,以劉聰這件事為鑒戒,停止修建宮殿。D.唐太宗體恤節(jié)儉的臣下,見臣子居所簡陋,下令為過世的戴胄和溫彥博修祭拜之廟,又用準備建造小宮殿的木材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4.B【“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濫施刑罰,從另一方面對唐太宗提出勸諫”錯誤,根據原文“魏征曰:‘隋煬帝志在無厭,惟好奢侈……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競為無限,遂至滅亡’”可見,他并非認為“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濫施刑罰”,而是認為,隋煬帝喜歡奢侈,為了奢侈享樂而濫施刑罰,導致亡國,根源還是崇尚奢侈,并非從“從另一方面對唐太宗提出勸諫”。】【參考譯文】貞觀四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宮室殿宇蓋得宏偉裝飾得華麗,游覽玩賞水池樓臺,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這樣,是為了放縱逸樂,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為勞苦疲累??鬃诱f:‘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做的,切記不要強加給別人?!瘎诳嗥@鄣氖虑?,實在不該強加給百姓。我被尊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憑我一句話,我確實能自我節(jié)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順應民情?!蔽横缯f:“陛下本來愛憐百姓,經常節(jié)制自己而順應民情。我聽說過:‘拿自己的欲望順應民情的就會昌盛,靠百姓來博取自己歡樂的就會滅亡?!鍩垡恍呢澋脽o厭,專門喜歡奢侈,主管部門每有供奉營造,稍微不稱心,就要施加嚴刑峻罰。上邊有所喜好,下邊必然做得厲害,大家爭相無限制地放縱淫逸,很快就會導致滅亡。這不是書上寫的,而是陛下所親眼目睹的事實。正因為他無道,所以上天才讓陛下來取代他。陛下如果認為已滿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僅僅是滿足了,如果認為不滿足,再超過現在萬倍也不會滿足?!碧谡f:“你的奏對很好!不是你,我怎能聽到這些話呢?”唐太宗讀《劉聰傳》,對近臣說:“劉聰準備給他的劉皇后建造華麗的宮殿,廷尉陳元達對此痛切地陳詞,竭力勸諫劉聰不要這樣做,劉聰聽后大怒,命令把陳元達斬首。后來,劉皇后親手寫了奏疏替陳元達求情,在文辭和道理上都很懇切,劉聰的怒氣這才平息下來,而且內心感到很慚愧。人們讀書,都是要增長見識,使自己獲得好處,我看這件事,可以作為借鑒。近來我想營建一座宮殿,并加造層樓,現在從藍田采辦的木料,都已齊備。但遙想起劉聰這件事,我就把這項營建工程停止了。”唐太宗曾經下令說:“奢侈的人可以作為我們的鑒戒,節(jié)儉的人可以為人師。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化百姓,睡到半夜都會為之恐懼憂慮。”戶部尚書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認為他的居所很破敗簡陋,沒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關部門專門為他營造祭拜之廟。溫彥博官居尚書右仆射,但是家中貧困沒有正室,等他去世后,只有在旁屋祭奠。唐太宗知道后嘆息不已,立即下令有關部門為他營造祭廟,應當給他家贈送優(yōu)厚的財物辦喪事。魏徵的住宅開始時沒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當時正要營造小型的宮殿,于是停下工,用這些材料為魏徵營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還派使者贈送給魏徵喜歡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節(jié)儉的志向。5.下列對文言文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苯o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臣職當兼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則千載累于圣德非止當今損于百姓愿陛下慎之?!碧诖髳?,賜彩百段。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凡在眾庶,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況是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虧損至大,豈同匹夫?我常以此為戒。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而怪無螢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宮中照夜?!薄惧崆矓登瞬墒?,送五百輿于宮側,小事尚爾,況其大乎?”魏征對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魏征上疏曰: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于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昔齊桓公問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無害霸乎?”管仲曰:“此極非其善者,然亦無害于霸也?!惫窕冈唬骸叭绾味Π院酰俊惫苤僭唬骸安荒苤?,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睍x中行穆伯攻鼓,經年而弗能下,饋間倫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