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內經(jīng)選讀》_第1頁
內蒙古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內經(jīng)選讀》_第2頁
內蒙古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內經(jīng)選讀》_第3頁
內蒙古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內經(jīng)選讀》_第4頁
內蒙古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內經(jīng)選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蒙古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內經(jīng)選讀》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緒論

第一節(jié)《內經(jīng)》的成書和沿革

教學時數(shù)1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教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內經(jīng)的成書年代及作者。

2:了解《內經(jīng)》書名的含義。

3.了解《內經(jīng)》的沿革

[教學要求]

1.扼要介紹內經(jīng)概況.

2.介紹《內經(jīng)》發(fā)展過程,說明《內經(jīng)》的成書年代及作者

[教學內容]

1.內經(jīng)成書年代、作者

2.流傳情況

[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

2.自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難點:(1)古書的偽托情況;(2)歷代古籍的佚亡。

[復習思考題]

1.為什么說《黃帝內經(jīng)》匯總成編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的

西漢中后期?簡要說明之。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概論

第二節(jié)《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學術特點

教學時數(shù):3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教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形成。

2.掌握《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學術特點。

3.掌握《內經(jīng)》的主要內容。

[教學內容]

1.《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形成。

(1)形成條件

(2)建構方法

2.《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共分為10類

①養(yǎng)生②陰陽五行③藏象④氣血精神⑤經(jīng)絡

⑥病因病機⑦病證⑧診法⑨論治⑩運氣

3.《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學術特點

(1)天人合一,五臟一體一一整體地把握生命規(guī)律

(2)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辨證地對待生命活動

(3)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從功能概括生命本質

[教學要求]

1.從醫(yī)學理論和醫(yī)學基礎兩方面說明《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內容結

2.從醫(yī)學實踐、古代哲學和古代科技的影響三方面闡明《內經(jīng)》

理論體系的形成

3.從三方面理解《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學術特點

[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

2.自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內經(jīng)》的學術特色和認識論、方法論特點。

難點:

(1)古代哲學和古代科技對《內經(jīng)》理論體系形成的影響。

(2)《內經(jīng)》理論的科學性。

[復習思考題]

1、《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2、《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學術特點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內經(jīng)》理論體系的形成的?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概論

第三節(jié)《內經(jīng)》的學術價值

教學時數(shù):1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教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內經(jīng)》的學術價值。

[教學內容]

1.奠定了中醫(yī)學獨時的理論體系

2.確立了“天地人三才”的醫(yī)學模式

3.《內經(jīng)》是一部治病的法書

4.樹立了多學科研究醫(yī)學的典范

5.創(chuàng)建經(jīng)絡學說,發(fā)明針灸療法

6.《內經(jīng)》在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地位

[教學要求]

從六個方面詳細闡述《內經(jīng)》的學術價值及對后世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

2.自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天地人三才”的醫(yī)學模式。

2.《內經(jīng)》在世界醫(yī)學史上的地位

難點:《內經(jīng)》一書是多學科研究醫(yī)學的典范

[復習思考題]

1、你是如何認識《內經(jīng)》對后世的指導意義的?

2、你是怎樣理解《內經(jīng)》是一部治病法書的?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概論

第四節(jié)學習《內經(jīng)》的方法

教學時數(shù):1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教案內容

[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正確掌握學習《內經(jīng)》的方法。

[教學內容]

1.利用工具書,弄懂文理

2.借助注家,弄通醫(yī)理

3.聯(lián)系臨床實踐,領令精神實質

[教學要求]

要求同學們借助歷代注家對《內經(jīng)》的注釋,弄懂弄通《內經(jīng)》原

文的本義

[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

2.自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歷代注家對《內經(jīng)》一書中精句的理解。

2,根據(jù)所學過的醫(yī)古文知識,弄通一些疑難句的文理

難點:后世醫(yī)家對《內經(jīng)》一書的不同注本怎樣選擇

[復習思考題]

你是如何選擇后世醫(yī)家對《內經(jīng)》一書注釋版本的?

著選讀

第一單元:寶命全形

本單元共三篇文章

素問.上古天真論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靈樞.天年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上古天真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養(yǎng)生保健的法則。

2.理解人體生長壯老過程

3.掌握腎氣與人體生長壯老和生殖功能的關系。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

2.養(yǎng)生法則

上古懂得養(yǎng)生之道者的養(yǎng)生方法及其效果

今時之人不懂養(yǎng)生的生活方式和后果

“外避邪風,內養(yǎng)真氣”的養(yǎng)生保健法則

3.人體生長壯老過程

女子“七七”的生長壯老過程

男子“八八”的生長壯老過程

4.腎氣在人體生長壯老和生殖方面的作用

腎氣盛衰對人體生長壯老過程的影響

腎氣與生殖能力的關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精與五臟之精的關系)

這一理論的臨床意義

5.小結

[教學要求]

1.從兩種不同養(yǎng)生方法和效果說明飲食起居方面的養(yǎng)生保健法

貝I」;闡明“外避邪風,內養(yǎng)真氣”的養(yǎng)生保健法則,并正確評價“恬澹

虛無”養(yǎng)生方法。

2.通過人體生長壯老的過程說明腎氣與人體生長發(fā)育及生殖能

力的關系,指出這一理論的臨床意義。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瞌:(1)養(yǎng)生保健法則;

(2)腎氣與人體生長壯老過程及生殖能力的關系

難點:闡明和評價“恬澹虛無”養(yǎng)生方法;

[復習思考題]

1.本篇提出了什么樣的養(yǎng)生法則。

2.舉例說明腎氣對人體生長、發(fā)育、衰老過程的影響。

3.腎氣與人體的生殖功能有什么樣的關系?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敏案內容

[教學目的]

1.了解四時氣候特點及順應四時陰陽以養(yǎng)生的方法和意義。

2.理解“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的含義及在

《內經(jīng)》理論體系中的意義。

3.掌握“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理論原則及其應用價值。

4.掌握“治未病”的基本原則。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

2.四時氣候特點及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

春三月的氣候特點及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

夏三月的氣候特點及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

秋三月的氣候特點及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

冬三月的氣候特點及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

3.順應四時陰陽以養(yǎng)生的意義和“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養(yǎng)生逆四時之氣的不良后果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的兩種意義: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5.小結

[教學要求]

1.說明遵循四時氣候特點以養(yǎng)生的方法以及違背這一方法的不良

后果。

2.從“人與天地相參應”的角度闡述順應四時陰陽以養(yǎng)生的意義

3.分析“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本意義及其引申運用。

4.從養(yǎng)生保健方面說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義。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順應四時陰陽以養(yǎng)生的意義;

(2)“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3)“治未病”

難點: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四時氣候特點和相應的養(yǎng)生方法。

2.如何理解和運用“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這一理論?

3.談談你對“治未病”的認識。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靈樞?天年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2002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斂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神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意義。

2.理解生命各階段的生理特點。

3.了解稟賦與壽天的關系。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

2.生命的形成及神對生命的重要性

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楣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3.壽天的特征和稟賦對壽命的影響

長壽者的生理特點和形態(tài)特征

不能終壽者的生理特點和形態(tài)特征

稟賦對壽命的影響

4.生命不同階段的特點

各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

各年齡階段的形態(tài)動作特點

5.小結

[教學要求]

1.從生命的孕育和形成說明“以母為基,以父為楣”的意義。

2.從“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說明神對于生命的重要性。

3.從生理特點、形態(tài)特征說明長壽的條件以及稟賦與壽天的關系

4.從生理特點和形態(tài)動作特點說明各年齡階段的特征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神對生命的重要性;

(2)壽天的特征及其決定因素

難與:(1)“以母為基,以父為楣”

(2)壽天的特征及其決定因素

[復習思考題]

1.如何理解“以母為基,以父為楣”及“失神者死,得神者

生”?

2.決定壽天的因素有那些?先天和后天在壽天中的作用如

何?

3.人生各階段的生理和形態(tài)動作特點怎樣?

第二單元:陰陽應象

本單元共選三篇文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素問.陰陽離合論

素問.六微旨大論

教,玄I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教學時數(shù):4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3學時;自學討論1學時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斂案內容

[教學目的]

1.了解五行的歸類法則。

2.掌握陰陽的概念及法則。

3.掌握陰陽學說在醫(yī)學上的運用。

[教學內容]

1.解題和內容提要

2.陰陽的概念、性質

3.藥食五味的陰陽屬性;少火、壯火與氣的關系

4.事物的陰陽法則;運用陰陽學說闡明疾病機理

5.運用五行對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歸類和五行相生相克法

則(15分鐘)

6.陰陽學說在醫(yī)學上的運用。

陰精與陽氣的互用關系

“陰陽更勝,病之形能”

陰陽學說指導養(yǎng)生

人體形身的陰陽分劃

陰陽學說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7.小結

[教學要求]

1.聯(lián)系古代哲學,闡明陰陽的概念,歸納事物的陰陽法則。

2.聯(lián)系臨床,說明陰陽學說在醫(yī)學上的運用。

3.簡要說明五行的相生相克法則和五行學說在醫(yī)學上的運用。

[教學方法]

1.講授課文第一、二、四、五段。

2.第三段自學、輔導答疑。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陰陽概念和陰陽法則;

(2)陰陽學說在醫(yī)學上的運用。

難點:(1)五氣病機;

(2)氣火關系理論;

(3)人體形身的陰陽分劃

[復習思考題]

1.說明陰陽的概念和陰陽法則。

2.如何運用陰陽觀點去解決醫(yī)療實踐中的問題?

3.怎樣理解'、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第三單元:藏氣法時

本單元共選八篇文章:

素問,靈蘭秘典論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素問.五藏生成

素問.五臟別論

素問.經(jīng)脈別論

素問,太陰陽明論

靈樞.脈度

靈樞.邪客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靈蘭秘典論

教學時數(shù):1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教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十二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掌握“十二官不得相失”及“主明則下安”的理論。

[教學內容]

1.十二官的主要生理功能

2.十二官相使說

3.“主明則下安”。

[教學要求]

通過指導自學,使學生理解掌握:

1.十二臟腑的相互關系及各自的功能特點。

2.新在臟腑功能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教學方法]

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

[教學重點]

1.十二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2.“十二官不得相失”

3.主明則下安

[復習思考題]

1.如何理解心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2.“十二官不得相失”、“主明則下安”的觀點說明什么問題.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自學、討論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藏象”的含義。

2.了解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及五臟與四時的通應關系。

3.理解“凡十一臟取決于膽”的理論。

4.掌握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與體表組織的通應關系。

[教學內容]

1.題解和內容提要

2.“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p>

3.藏象的概念。

4.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與五體、五華及自然界四時陰陽的通

應關系。

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

五臟與五體、五華的通應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五臟與四時的通應關系。

5.“十一臟取決于膽”。

[教學要求]

1.闡明藏象的概念,說明藏象研究方法的特點。

2.指出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與五體、五華及自然界四時陰陽

的通應關系,說明這一理論對流傳診治疾病的指導意義。

3.說明“十一臟取決于膽”的理論爭議。

[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提示性講解。(20分鐘)

2.學生自學。(15分鐘)

3.組織學生討論。討論題:

(1)中醫(y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yī)的解剖生理學說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和看待“凡H^一臟皆取決于膽”的理論?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瞌:(1)藏象的概念;

(2)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與五體、五華的通應關系

難點(1)五臟的陰陽屬性;

(2)“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的理論

[復習思考題]

1.簡述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臟與體表五華、五體有何通應關系?這一理論有何臨床

意義?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五臟別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斂案內容

[教學目的]

1.了解臟腑的分類、“奇恒之府”的內涵和特點。

2.掌握臟和腑的不同功能和生理特點。

3.了解“魄門為五臟使”的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4.掌握“氣口獨為五臟主”的理論。

[教學內容]

1.解題和內容提要

2.臟腑的分類和奇恒之腑

臟腑的分類。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內涵。

3.五臟、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25分鐘)

奇恒之腑的概功能和特點

五臟的功能和特點

六腑的功能和特點

五臟“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和六腑“瀉而不藏”、“實而

不能滿”理論的臨床指導意義。

4.魄門亦為五臟使及其臨床意義。(5分鐘)

5.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及全面診察的重要性。(12分鐘)

氣口獨為五臟主

治病必察其(上)下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6.小結(3分鐘)

[教學要求]

1.簡單說明臟腑的分類;介紹“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其內涵。

2.比較說明五臟、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指

出“藏而不瀉”、“瀉而不藏”和“滿而不能實”、“實而不能滿”理論的臨

床意義。

3.分析“魄門亦為五臟使”理論的內涵。

4.闡明獨取寸口診脈法的診病原理。

5.簡要說明全面診察的診法原則和治病取得病人合作的重要

性。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五臟“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和六腑“瀉而不藏”、

“實而不能滿”的不同功能特點

難點:(1)“魄門亦為五臟使”;

(2)“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復習思考題]

1.臟和腑各有哪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點?這一理論有

何臨床指導意義?

2.為什么說“魄門亦為五臟使”?這一理論有何臨床意義?

3.為什么說“氣口獨為五臟主”?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經(jīng)脈別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的發(fā)病觀,了解體質與發(fā)

病的關系。

2.掌握飲、食精微在體內的輸布過程。

3.理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的診脈原理。

[教學內容]

1.題解及內容提要

2.“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

“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

3.食氣和水飲入胃后在體內的輸布過程。

食氣在體內的輸布過程,水飲在體內的輸布過程

4.聯(lián)系、比較《五臟別論》的內容,說明“氣口成寸,以決死

生”的原理。

“肺朝百脈”

“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5.小結

[教學要求]

1.聯(lián)系實際闡明“生病起于過用”的發(fā)病觀,說明體質與發(fā)病

的關系。

2.分析食氣和水飲入胃后在體內的輸布過程,說明這一理論的

臨床意義。

3.從“肺朝百脈”的角度說明“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的診脈

原理。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教師總結性分析與答疑。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食氣和水飲在體內的輸布過程

難點:(1)“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

(2)“毛脈合精,行氣于府,腑精神明,留于四臟?!?/p>

[復習思考題]

1.為什么“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

2.說明食氣和水飲入胃后在體內的輸布過程,并說明這一理論

的臨床意義。

3.結合《五臟別論篇》說明“獨取寸口”診脈法的診病原理。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太陰陽明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散案內容

[教學目的]

L理解太陰陽明的不同生理、病理特點,掌握“陽道實,陰道

虛”的理論觀點。

2.掌握“脾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

理。

3.理解“脾不主時”的理論。

[教學內容]

1.解題和內容提要

2.“太陰陽明生病而異”和“陽道實,陰道虛”。

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的不同生理、病理特點

“陽道實,陰道虛”

3.“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和“脾病而四肢不用”。

脾胃的不同生理功能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脾病而四肢不用”

4.“脾不主時”。

5.小結

[教學要求]

1.以太陰陽明為例說明臟與腑、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的不同生理病理。

2.聯(lián)系《五臟別論》說明“陽道實,陰道虛”的理論觀點。

3.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闡明“脾病而四肢不用”的

病機。說明這一理論的臨床意義

4.分析“脾不主時”而“無時不主”的理論觀點,闡明《內經(jīng)》

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瞌:(1)“陽道實,陰道虛”;

(2)“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和“脾病而四肢不用”:(3)

“脾不主時”

循:(1)太陰陽明“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2)

脾不主時

[復習思考題]

1.太陰脾與陽明胃“生病而異者,何也?”

2.為什么“陽道實,陰道虛”?這一理論有何意義?

3.脾胃之病,為何出現(xiàn)“四肢不用”?

4.“脾不主時”的精神實質是什么?

第四單元:血氣精神

本單元共選六篇文章:

靈樞.本神

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

靈樞.決氣

靈樞.本藏

靈樞.邪客

靈樞.痛疽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靈樞?本神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自學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意義及養(yǎng)生保健的法則。

2.掌握“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的含義。

3.了解情志過激傷神的病機。

4.掌握五臟與精氣神的相應關系,了解五臟虛實病變。

[教學內容]

1.題解及內容提要

2.“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神”的概念及其不同層次的含義。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3.“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的含義。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精與神的概念及二者的關系

魂和魄的概念及精神魂魄之間的關系

“心意志思慮智”的概念及思維活動的基本模式

養(yǎng)生保健法則

4.情志過激傷神的病機。

先傷心神

各傷本臟精氣

5.五臟與精氣神的相應關系和五臟虛實病變。

五臟與精氣神的相應藏舍關系

五臟虛實病變

6.小結

[教學要求]

1.結合古代哲學,分析“神”的不同層次的含義;從神是生命活

動的主宰和生命活力的體現(xiàn)的角度說明“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道理。

2.通過分析“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慮智”的含義說明精神活動和思

維過程。

3.簡要說明本篇所論的養(yǎng)生法則,指出其主旨在于保養(yǎng)精氣神。

4.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簡要闡明情志過激傷神的病機。

5.闡明五臟與精氣神的相應關系、五臟虛實病變,說明其臨床意

義。

[教學方法]

1.講授課文1、3段。

2.第2段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總結情志過激傷神的病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養(yǎng)生、治病必先本于神的觀點;

(2)“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的含義;

(3)五臟與精氣神的對應關系。

難點(1)“德氣生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智”概念的闡釋;

(2)情志過激傷神病機。

[復習思考題]

1.為什么“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2.說明你對“精神魂魄”等概念的理解,并從“心意志思

慮智”的含義說明思維過程。

3.簡述情志過激的致病特點。

4.說明五臟所相應藏舍的精氣神和五臟虛實病候。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靈樞?營衛(wèi)生會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自學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斂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營衛(wèi)的生成、運行規(guī)律及性質。

2.理解晝精夜瞑與衛(wèi)氣運行的關系。

3.0掌握“奪血無汗,奪汗無血”的觀點。

4.了解三焦之氣的分布部位、功能及與營衛(wèi)的關系。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

2.營衛(wèi)的生成、性質及其“與天同紀”的運行規(guī)律。

營衛(wèi)的生成、性質及其在體內的輸布

營氣晝夜五十度的運行規(guī)律

衛(wèi)氣晝行于陽二十五度,夜行于陰二十五度的運行規(guī)律

營衛(wèi)之行與天同紀

3.少壯“晝精夜瞑”與老人“晝不精夜不瞑”的機理。

少壯“晝精夜瞑”與老人“晝不精夜不瞑”的機理

營衛(wèi)氣運行與寤寐的關系

4.三焦之氣分布部位、功能及與營衛(wèi)的關系;“奪血無汗,奪

汗無血”的機理。

三焦之氣的分布部位

三焦與營衛(wèi)的關系

上中下三焦的功能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教學要求]

L著重說明營衛(wèi)的生成、性質及其“與天同紀”的運行規(guī)律。

2.通過少壯“晝精夜瞑”、老人“晝不精夜不瞑”的機理說明寤

寐與衛(wèi)氣運行的關系。

3.闡明“奪血無汗,奪汗無血”的機理,指出這一理論的臨床意

義。

4.說明三焦之氣的分布部位、功能及與營衛(wèi)的關系。

[教學方法]

1.布置預習。

2.著重講解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營衛(wèi)的生成、輸布及其與天同紀的運行規(guī)律;

(2)寤寐的機理;

(3)“奪血無汗,奪汗無血”。

難點:(1)“營衛(wèi)之行,與天同紀”;

(2)三焦之氣的分布部位;

(3)“奪血無汗,奪汗無血”。

[復習思考題]

1、何氣為營,何氣為衛(wèi)?其運行規(guī)律如何?

2、人之寤寐與營衛(wèi)的運行有何關系?為什么少壯之人“晝

精夜瞑”而老人“晝不精,夜不瞑”?

3.血與汗有何關系?為什么“奪血無汗,奪汗無血”、這一

理論有何臨床意義?

4.試述三焦的功能。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靈樞?決氣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自學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教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六氣的概念。

2.掌握六氣虛衰不足的病候及其臨床意義。

3.了解六氣“各有部主”及以“五谷與胃為大海”的理論。

[教學內容]

1.六氣的概念

2.六氣虛衰不足的病候即病機

3.六氣不分貴賤,以五谷與胃為大海

[教學要求]

1.闡明精、氣、津、液、血、脈六氣的概念

2.指出六氣的虛虛衰不足的病候,說明其臨床意義

3.說明六氣源于一氣及其相互關系。

[教學方法]

教師指導下自學、答疑。

[教學重點]

(1)六氣的概念;

(2)六氣虛衰不足病候、病機及其臨床意義。

[復習思考題]

1.什么是“六氣”?

2.說明六氣虛衰不足的病候、病機以及這一理論的臨床意義。

3.為什么說六氣不分貴賤。

第五單元:經(jīng)脈之道(本單元自學)

第六單元:百病始生

本單元共選八篇文章:

靈樞.百病始生

素問.生氣通天論

素問.玉機真藏論

素問.舉痛論

素問.調經(jīng)論

素問.至真要大論

靈樞.口問

靈樞.五變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靈樞?百病始生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自學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病起于陰,病起于陽”的病因分類方法。

2.掌握“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發(fā)病觀。

3.了解邪氣傷人,由表入里的傳變過程。

4.了解積證的成因和病機。

5.理解“病生于陰”的病機及疾病的治療法則。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3分鐘)

2.“三部之氣,所傷異類”(15分鐘)

百病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

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病起于陰,病起于陽”的病因分類法

3.“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發(fā)病學觀點(25分鐘)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4.邪氣傷人,由表入里的傳變過程(自學)

邪氣傷人,由表入里的傳變過程及其病候

息而成積及積塊的附著部位

5.積證的形成機理(18分鐘)

寒邪內侵上逆

食飲起居失節(jié),血溢腸外

卒然外傷于寒,或內傷于郁怒,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濡滲

6.“病生于陰”的病機及疾病的治療法則。(15分鐘)

臟傷則并起于陰

診治疾病的法則

7.小結(4分鐘)

[教學要求]

1.說明《內經(jīng)》對病因分類的方法,指出其對后世“三因說”

的影響。

2.以“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內經(jīng)外感病發(fā)病觀,指出其

科學性。

3.簡要說明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情況及積證的形成機理。

4.對應“臟傷則病氣于陰”說明五臟病病機。

5.簡要說明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病發(fā)病觀

難點:(1)“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2)積證的形成機理

[復習思考題]

1.“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具體情況如何?

2.說明外感病的發(fā)病機理。

3.簡要說明積證的形成機理。

4.本篇提出什么樣的診治法則?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生氣通天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病起于陰,病起于陽”的病因分類方法。

2.掌握“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發(fā)病觀。

3.了解邪氣傷人,由表入里的傳變過程。

4.了解積證的成因和病機。

5.理解“病生于陰”的病機及疾病的治療法則。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3分鐘)

2.“三部之氣,所傷異類”(15分鐘)

百病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

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病起于陰,病起于陽”的病因分類法

3.“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發(fā)病學觀點(25分鐘)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4.邪氣傷人,由表入里的傳變過程(自學)

邪氣傷人,由表入里的傳變過程及其病候

息而成積及積塊的附著部位

5.積證的形成機理(18分鐘)

寒邪內侵上逆

食飲起居失節(jié),血溢腸外

卒然外傷于寒,或內傷于郁怒,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濡滲

6.“病生于陰”的病機及疾病的治療法則。(15分鐘)

臟傷則并起于陰

診治疾病的法則

7.小結(4分鐘)

[教學要求]

1.說明《內經(jīng)》對病因分類的方法,指出其對后世“三因說”

的影響。

2.以“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內經(jīng)外感病發(fā)病觀,指出其

科學性。

3.簡要說明外邪由表入里的傳變情況及積證的形成機理。

4.對應“臟傷則病氣于陰”說明五臟病病機。

5.簡要說明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病發(fā)病觀

難點:(1)“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2)積證的形成機理

[復習思考題]

1.“三部之氣,所傷異類”的具體情況如何?

2.說明外感病的發(fā)病機理。

3.簡要說明積證的形成機理。

4.本篇提出什么樣的診治法則?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玉機真藏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五臟疾病傳變的兩種方式(順傳、逆?zhèn)鳎┘捌漕A后。

2.了解五臟病順傳的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方法。

3.掌握“五實”、“五虛”證的病候及預后。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

2.五臟疾病逆?zhèn)鞯膫髯兎绞郊邦A后

五臟病逆?zhèn)鞯木唧w形式及其預后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順傳)

五臟病順傳死期的預測

3.五臟病順傳的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方法

風者,百病之長也

五臟病順傳的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

五臟病傳化有不以次

4.五實證和五虛證的病候、病機及其預后

五實證病候、病機

五虛證病候、病機

五實證、五虛證“可活”的條件及其臨床意義

5.小結

[教學要求]

1.重點講解五臟疾病傳變的兩種方式(順傳、逆?zhèn)鳎┘捌漕A后。

說明其對估測疾病預后的意義及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這一估測方法。

2.簡述順傳的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說明“風為百病之長”的

病機理論。

3.說明五臟病“傳化有不以次”的原因。

4.通過對五實證和五虛證的病候、病機和“其時有生者”的原

因分析,說明胃氣有無通否對疾病預后的影響。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為主。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瞌:(1)五臟病順傳和逆?zhèn)鱾髯兎绞剑?/p>

(2)五虛、五實證及其預后

艱:(1)五臟病順傳和逆?zhèn)鞯膮^(qū)別;

(2)如何正確看待五臟病傳變規(guī)律

[復習思考題]

1.五臟疾病傳變有何規(guī)律?臨床上如何看待和運用這些規(guī)

律?

2.為什么五臟病“傳化有不以次”?

3.何為“五虛”?何為“五實”?為什么說“五虛死”?4.

“五實死”?為什么“其時有生者”?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舉痛論

教學時數(shù):1學時上課時間:2004年10月10日

星期5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2002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百病生于氣”的病機學觀點

2.理解九氣致病的機理、臨床意義。

[教學內容]

1.解題和內容提要

2.“百病生于氣”

3.九氣致病的病機、病候。

[教學要求]

1.從“百病皆生于氣”的理論闡明中醫(yī)認識疾病機理的特點

2.從“九氣”的具體情況闡明“百病生于氣”這一理論

3.從情志失常導致“九氣致病”的多樣性和嚴重性說明情志致

病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為主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百病生于氣;

(2)“九氣”致病

難點:“九氣”致病特點的分析。

[復習思考題]

1.如何理解“百病皆生于氣”?這一理論對后世有何指導意

義?

2.試述“九氣”致病的病機,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調經(jīng)論

教學時數(shù)3學時上課時間:2004年10月13日

星期1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自學

授課對象:2002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理解本篇虛實含義、病因病機及治療法則治則。

2.掌握本篇“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

內寒”含義,理解其古今意義的差別。

3.了解神、氣、血、形、志與五臟的關系以及其有余、不足的

機理、病癥及治療。

4.理解“守經(jīng)隧”的含義。

[教學內容]

1.題解及內容提要

2.經(jīng)脈氣血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及“守經(jīng)隧”的理論

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五臟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

守經(jīng)隧

3.神、氣、血、形、志有余、不足的病證與針刺方法

神有余、不足病候及針刺治療

氣有余、不足病候及針刺治療

血有余、不足病候及針刺治療

形有余、不足病候及針刺治療

志有余、不足病候及針刺治療

4.經(jīng)脈氣血輸布失調產生虛實病機

氣血離居,一實一虛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5.陰陽表里虛實病機(20分鐘)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

“生于陽”(表證)的虛實病機和病候

“生于陰”(里證)的病機

6.陰陽盛衰所致的寒熱虛實病機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內熱

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內寒

7.小結

[教學要求]

1.以“五臟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說明針刺治病“守經(jīng)隧”的

法則。

2.在指出神、氣、血、形、志代表相應五臟的基礎上,簡

要說明“五有余,五不足”的病候和針治方法。

3.從“有者為實,無者為虛”角度分析氣血虛實病機。

4.從病變部位分析表里陰陽虛實病機。

5.從陰陽經(jīng)脈病變角度分析陰陽虛實寒熱病機,指出其與后

世所言病機的不同。

[教學方法]

1.布置虛實自學預習

2.著重講解氣血虛實病機、表里陰陽虛實病機和陰陽虛實寒

熱病機.

3.簡單說明“五有余,五不足”的病候和針治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瞌:(1)“守經(jīng)隧”的治療方法;

(2)陰陽寒熱虛實病機

難點:講清本篇從經(jīng)脈角度立論的氣血虛實病機、表里虛實病

機、寒熱虛實病機,說明其與后世所言同名立論的不同。

[復習思考題]

1.為什么本篇強調治病要“守經(jīng)隧”?

2.按照本篇的觀點,說明氣血虛實病機和陰陽表里虛實病

3.按照本篇的觀點,說明分析“陽虛則外寒”、“陽盛則外

熱”、“陰虛則內熱”、陰盛則內寒”的機理及其與現(xiàn)代所言同名病

機的不同。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至真栗大論

教學時數(shù):4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2002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病機的概念。

2.掌握病機十九條。

3.理解探求病機的方法

[教學內容]

1.解題和內容提要

2.審察病機病機,無失氣宜

百病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

“病機”的概念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3.病機十九條

五臟病機(5條)

上下病機(2條)

六氣病機12條:屬火病機5條;屬熱病機4條;風、寒、濕

病機各1條)

4.探求病機的方法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盛者責之,虛者責之

5.小結

[教學要求]

1.說明探求病機是辨證論治疾病的關鍵。

2.歸類分析說明病機十九條中各條病機的具體機理.

3.闡釋“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的探

求病機方法。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瞌:(1)“病機”的概念;

(2)“病機十九條”各條的具體病機。

難點:“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的探求病

機方法。

[復習思考題]

1.試分析“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濕腫漫,皆屬于脾”

的具體病機。

2.試分析五條屬火的具體病機。

3.“審察病機”有何實際意義?

第七單元:病之形能

本單元共選原著十篇:

素問.熱論

素問.評熱病論

素問.咳論

素問.舉痛論

素問.痹論

素問.痿論

素問.厥論

靈樞.水脹

素問.湯液醪醴論

素問.奇病論

教案

課程名稱:《內經(jīng)選讀》教學內容:素問?熱論

教學時數(shù):2學時上課時間:年月日星期

授課人:云剛授課形式:課堂講授

授課對象:級中醫(yī)本科班;中西醫(yī)結合本科班;針推本科班

數(shù)案內容

[教學目的]

1.掌握熱病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機。

2.理解傷寒六經(jīng)分證、傳變規(guī)律及治療大法。

3.了解兩感于寒的病機及預后。

4.了解食復、遺病的病機和治法;了解暑病與溫病的區(qū)別及治療

大法。

[教學內容]

1.解題及內容提要

2.“今夫傷寒者,皆熱病之類也?!?/p>

熱病和傷寒的概念

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

熱雖甚不死,兩感于寒不免于死

3.傷寒的六經(jīng)分證、傳變規(guī)律及治療大法

傷寒六經(jīng)分證及其病候

傷寒的傳變規(guī)律

傷寒汗、下治法及其適應證

4.食復、遺病的病機和治法(食肉則復,多食則遺,食復和遺

熱的治療)

5.兩感于寒的病機及預后

“兩感于寒”及其病候

“兩感于寒”的預后及“六日死”的原因

6.暑病與溫病的區(qū)別及治療大法

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7.小結

[教學要求]

1.從病因和癥狀角度說明熱病和傷寒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機.

2.說明傷寒六經(jīng)分證、傳變規(guī)律及治療大法,指出其與《傷寒

論》所述的異同。

3.分析兩感于寒的病機及預后,說明胃氣的存亡對熱病預后的

影響。

4.說明食復、遺病的病機和治法,指出傷寒在飲食護理方面的

禁忌。

5.說明暑病與溫病的區(qū)別及治療大法,指出中醫(yī)因時制宜的

治療思想。

[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傷寒的概念和病機;

(2)傷寒的六經(jīng)分證、傳變規(guī)律和治療方法;

難點:(1)傷寒熱雖甚不死的機理;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