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科學(化學)實驗專題復習:專題四 金屬的腐蝕_第1頁
2021年中考科學(化學)實驗專題復習:專題四 金屬的腐蝕_第2頁
2021年中考科學(化學)實驗專題復習:專題四 金屬的腐蝕_第3頁
2021年中考科學(化學)實驗專題復習:專題四 金屬的腐蝕_第4頁
2021年中考科學(化學)實驗專題復習:專題四 金屬的腐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專題復習專題四金屬的腐蝕

一、單選題

1.埋在地下的鑄鐵管道在下列哪種情況下腐蝕最慢()

A.在干燥、致密的土壤中B.在干燥、疏松的土壤中

C.在潮濕、致密的土壤中D.在潮濕、疏松的土壤中

2.你經常做家庭小實驗嗎?根據(jù)你的經驗,下列家庭小實驗不能成功的是()

A.用食鹽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銹斑B.用肥皂水鑒別硬水和軟水

C.用碳酸飲料做二氧化碳性質實驗D.用電池"鋅皮"與食醋反應制氫氣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雨水淋濕的自行車,先用布擦凈后再用帶油的布擦B.原子均由質子和中子構成

中碳元素為價

C.含有氧元素的物質一定是氧化物D.CH4+4

二、填空

4.草木灰是農家肥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某化學興趣小組取100g草木灰于燒杯中,不斷滴入稀鹽

酸溶液,當?shù)稳?0g稀鹽酸時,不再有氣泡產生,此時燒杯中的殘余混合物質量為137.8g。碳酸鉀與鹽酸

反應的生成物有氯化鉀、水、二氧化碳(假設草木灰的其他成分不與酸反應)。

請計算回答:

(1)如圖表示反應過程放出的氣體質量與加入鹽酸的關系曲線,請根據(jù)質量求出圖中縱坐標上a點數(shù)值:

a=g:

a

040鹽戢溶液質量g

(2)草木灰樣品中碳酸鉀的質量(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5.應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有關金屬的問題: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用元素符號回答).

(2)下列金屬制品中,利用金屬導電性的是(填字母序號).

少電人

A.黃金飾品B.鋁蒸鍋C.銅導線

(3)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空氣和________直接接觸,根據(jù)鐵生銹的條件,請說出一個鐵制品采取的防

銹措施.

(4)將鋅、銅、鐵三種金屬分別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呈現(xiàn)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是.

(5)將一定重的鐵粉投入到Cu(N03)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

鹽酸,無氣體產生,則濾渣的成分可能是.

三、實驗探究題

6.現(xiàn)欲探究一固體混合物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BaCL、Na2CO3>NH4CI、Cu。四種物質中的兩種或

多種.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如圖中所示(設過程中所有發(fā)生的反應都恰好完全進行):

試根據(jù)實驗過程和發(fā)生的現(xiàn)象做出判斷,填寫以下空白:

(1)氣體B有氣味.

(2)沉淀F的化學式為.

(3)濾液C中大量存在的溶質有(寫化學式).

(4)混合物A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質是(寫化學式),理由是

(5)寫出實驗過程④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7.實驗設計是化學實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請根據(jù)下列實驗要求回答相關問題:

(1)【活動與探究一】收集不同體積比例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氣體.

方案一:如圖1所示

①請寫出硬質玻璃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該實驗能獲得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氣體,其原因是;

(2)方案二:根據(jù)如圖2裝置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提示:飽和NaHC。?溶液的作用是除去HCI氣體,

部分夾持裝置及導管已略去)

①寫出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②C。氣體應由(填"a"或"b")通入,在C中混合后,由另一導管導出.

(3)裝置C中濃硫酸的兩點主要作用:

①干燥氣體,減少實驗誤差;②.

(4)測定某鈣片(主要成分CaCCh)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用如圖3裝置進行如下實驗:①取研碎后的

鈣片4克,倒入氣密性良好的錐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置于電子天平上測出裝置

總質量.②打開活塞,滴入足量稀鹽酸后關閉活塞,待氣泡不再冒出時,測出反應后裝置總質量.③整

理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

反應前總質量(克)275.58

反應后總質量(克)274.92

小明結合表中數(shù)據(jù),計算該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其它成分不與鹽酸反應).

該實驗中,如果裝置中不加固態(tài)干燥劑(干燥劑的作用:吸水但不吸二氧化碳),則最終所算得鈣片中碳

酸鈣的質量將(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8.某課外活動小組通過Intnet網上資料得知:廢棄的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AgNCh.他們從攝影店收集

到一些廢棄的定影液,準備將其中的銀以單質的形式全部回收.于是,他們進行了以下的實驗活動:

(1)(設計方案)①加入比銀活潑的金屬單質②除去金屬混合物中的雜質

(小組討論)

①選擇加入的金屬

甲同學認為:向定影液中加入過量的銅粉,則得到的金屬混合物含有銀和銅;

乙同學認為:向定影液中加入過量的鐵粉,則得到的金屬混合物含有銀和鐵.你認為同學的方

案更合理,其原因是,該方案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除去銀粉中混有的金屬向金屬混合物中加入的試劑是,化學方程式為

(2)(進行實驗)過程如下:

_加活潑金屬(過勤

①廢棄定影液立T金屬混合物+溶液A

操作a

②金屬混合物TAg+溶液B

操《鈍

請回答:操作a是,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和;溶液B中溶質的化學式

為.

(3)(產品驗證)請你設計一種簡單方法驗證得到的銀中是否還含有鐵粉,方法是.

9.為探究氫氧化鈣溶液和稀鹽酸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小鳴和同學們通過測定了反應后溶液的

pH,得到了如圖所示的pH曲線,請回答:

(1)由圖可知該實驗操作是將滴加到另一種溶液中;

(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實驗過程中,小鳴取了a、b、c三處反應后的溶液于三個燒杯中,卻忘了作標記,請你設計不同的

方案(不再用測定pH的方法),探究三種樣品分別屬于哪處溶液.

【查閱資料】CaCL溶液顯中性,CaCI2+Na2CO3=CaCO3J/+2NaCI

【探究過程】

①分別取少量樣品于三支試管中,加入酚酬試液,觀察到其中一支試管內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結論:該樣品是a處溶液.

②為進一步確定b或c處溶液,又設計了以下方案: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實驗結論

另取余下樣品少量于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加足量該樣品為b處溶液

的Na2c。3溶液該樣品為c處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陽離子

有________

10.探究:

木呷惹、阿依莫兩同學對教室墻壁脫落的一塊白色固體產生興趣,他們將白色固體帶到了化學實驗室.

經查閱資料得知:白色固體是石灰漿與空氣中的物質作用的產物,他們猜測可能的成分為:

猜測一:氫氧化鈣猜測二:碳酸鈣猜測三:氫氧化鈣和碳酸鈣

于是他們將白色固體搗碎研成粉末,放入燒杯,加水,不斷攪拌,靜置,取上層清液于A、B、C三支試

管,殘渣備用.

他們在A試管中滴加無色酚獻,試液變成紅色,則猜測二不成立.他們又在殘渣中加入適量稀鹽酸,產

生大量氣泡,將生成的氣體導入B試管,結果變渾濁,由此證明,猜測三成立.

(1)寫出殘渣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寫出B試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他們將濃碳酸鈉溶液加到C試管中,溶液變渾濁,此法可用于實驗室制取少量氫氧化鈉,反應的方

程式為,若要將沉淀與溶液分離,其操作方法是.

11.已知堿性溶液能使無色酚酰試液變紅,氨的水溶液(氨水)具有堿性。某興趣小組設計以下實驗探究活

動。請回答實驗中的有關問題:

(1)實驗I:在盛有少量蒸儲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滴-3滴無色酚醐試液,無明顯現(xiàn)象;再向其中滴加濃氨

水,可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

(2)實驗口:如圖,在燒杯A中裝有10mL濃氨水(易揮發(fā)出氨氣),一段時間后,燒杯B中的現(xiàn)象是

(3)探究:是什么物質使酚獻試液變紅。

氨蒸播水和

水粒酎溶液

(提出猜想)猜想①:從A燒杯中揮發(fā)出水蒸氣,部分進入B燒杯,使酚醐變紅:

猜想②:從A燒杯中揮發(fā)出氨氣,部分進入B燒杯,使酚醐變紅;

猜想③:從A燒杯中揮發(fā)出氨氣,部分進入B燒杯,與水結合形成氨水后,氨水使酚獻變紅。

同學們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猜想①不符合題意,理由是。

(4)為了驗證另外兩種猜想是否符合題意,同學們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請完善表中空白:

實驗操作

將一張晾干的濾紙直接放入盛滿氨氣的集氣瓶濾紙

將兩張濾紙分別用酚酥實驗浸中猜想③符

泡,然后懸掛晾干將另一張晾干的濾紙先滴加幾滴蒸餌水,然后濾紙合題意

放入盛滿氨氣的集氣瓶中

(5)(拓展延伸)從微觀的角度分析,該實驗證明了分子的性質。

四、綜合題

12.2017年九江迎來了高鐵時代,正在建設的九江南站即九江高鐵站,將使九江人民的出行變得更加方

便、快捷。結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動車電路中的導線大多是用銅制的,這是利用了銅的延展性和,動車使用的金屬材料大多

數(shù)是(填"純金屬"或"合金")。

(2)動車表面噴漆除美觀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殼與和接觸而生銹。

(3)鋁熱劑是修建鐵路時常用的焊接材料,其反應原理是在高溫下,鋁與氧化鐵反應得到熔融的鐵與一

種氧化物,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3.有一包白色固體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s。4、(NH^CCh、BaCb、NH4CI、KCI中的一種或幾種。現(xiàn)

做如下實驗:

根據(jù)上述實驗現(xiàn)象判斷:

(1)白色固體中一定不含、,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2)寫出①中化學反應方程式。

(3)寫出②中化學反應方程式

答案解析部分

一、單選題

1.A

解答:解:鐵制品銹蝕的條件是同時與氧氣和水接觸.

把四個答案進行比較可知,在干燥、致密的土壤中,水和氧氣存在的最少,所以鑄鐵管道腐蝕最慢.

故選A.

分析:欲正確解答本題,須知鐵制品銹蝕的條件.

2.A

分析:根據(jù)食鹽(NaCI)是中性,鑒別硬水和軟水的方法,二氧化碳性質,鋅與酸反應,進行解答本題.

解答:選項A用食鹽水浸泡菜刀除去表面的銹斑,除不了,食鹽(NaCI)是中性的,不與鐵銹(三氧化二鐵)

發(fā)生反應,用鋼球刷,用醋酸能收到一定效果.

選項B即鑒別硬水和軟水的方法,向兩只燒杯中分別滴加等量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為軟水.反之,

泡沫少、浮渣多的為硬水;

選項C:C02能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是不穩(wěn)定的酸,易分解重新釋放出C02,可以做二氧

化碳性質實驗;

選項D鋅與酸反應可以制取氫氣.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常用的化學知識進行解題的能力.

3.A

解答:解:A、雨水淋濕的自行車,先用布擦凈后再用帶油的布擦,因為如果先用帶油的布擦,在自行車

的表面形成一層油膜,使自行車上的水不容易揮發(fā),更容易使自行車生銹,故A正確;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又包括質子和中子,氫元素的一種原子無中子,故B錯

誤;

C、氧氣是含氧元素的物質,屬于單質,氧氣和臭氧的混合物中也含有氧元素,故C錯誤:

D、氫元素在化合物中為+1價,根據(jù)化合價規(guī)則可以推知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故D錯誤.

故選A.

分析:A、鋼鐵生銹的條件是鋼鐵與氧氣和水同時接觸,防銹就是使鐵與水或氧氣隔絕;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其中原子核又包括質子和中子;

C、含氧元素的物質可以是單質、化合物或者是混合物;

D、根據(jù)化合價規(guī)則可以推知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價.

二、填空

4.(1)2.2g

(2)6.9g

解答: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100g+40g-137.8g=2.2g設草木灰樣品中碳酸鉀

的質量為x

K2c+2HC1=2KC1+H20+CO2T

13844

22

x

138x

44=2.2g

x=6.9g

答:(1)圖中縱坐標上a點數(shù)值:a=2.2g;(2)草木灰樣品中碳酸鉀的質量為6.9g。

分析:(1)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可知,過程中質量的減少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

的質量進行解答;

(2)根據(jù)二氧化碳的質量和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求算碳酸鉀質量,最后求算其質量分數(shù)進行解答。

5.(1)AI

(2)C

(3)水;油漆

(4)金屬活動性不同

(5)Ag或Ag和Cu

解答:(1)地殼含量較多的元素(前四種)按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氧、硅、鋁、鐵,其中含量最多

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

(2)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常用來作導線,;

(3)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空氣和水直接接觸,根據(jù)鐵生銹的條件,請說出一個鐵制品采取的防銹措施

油漆;

(4)將鋅、銅、鐵三種金屬分別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鋅反應最快,反應較慢是鐵,銅不能反應,故

表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現(xiàn)象,原因是三種金屬的活動性不同;

(5)鐵粉能與Cu(NO3)2和AgNO3反應,從而置換出Cu和Ag;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無氣體產生,

說明鐵粉完全反應掉,由于Ag的活動性比Cu弱,所以鐵先與AgNS反應,如果鐵粉的量不足,只能置換

出全部或部分Ag;如果鐵粉的量較足,可能置換出全面的Ag后,再置換出部分Cu.

故答案為:(1)AI;(2)C;(3)水;油漆;(4)金屬活動性不同;(5)Ag或Ag和Cu.

分析:(1)地殼含量較多的元素(前四種)按含量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氧、硅、鋁、鐵;

(2)金屬可以做導線利用的是金屬的導電性;

(3)鐵與空氣和水直接接觸時容易生銹,破壞生銹的一個條件即可防止生銹;

(4)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不同,和酸反應的劇烈程度不同;

(5)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屬能將位于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位于H前的

金屬能和酸反應產生氫氣.

三、實驗探究題

6.(1)刺激性

(2)BaSO4

(3)NaCI,BaCI2

(4)Na2co3;BaCL一定存在,若混合物A中存在Na2c。3,在步驟①中會與BaCb反應,步驟③加入

稀硫酸時就不會產生白色沉淀,所以混合物A中肯定不存在Na2cCh

(5)CUO+H2SO4=CUSO4+H2O

解答:解:(1)固體混合物A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后過濾,生成的氣體B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

變藍色,說明該氣體是堿性氣體,鐵態(tài)氮肥中加堿會生成氨氣,氨氣溶于水顯堿性,會使紫色的石蕊變

藍色,具有刺激性;(2)根據(jù)圖框,與硫酸產生白色沉淀硫酸鋼,故沉淀F的化學式為BaS04.(3)

氯化錢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氨氣,故濾液C中大量存在的溶質有NaCI、BaCI2.(3)根據(jù)

步驟③說明濾液C中有Ba2+存在,若存在Na2CO3則(步驟①中會產生沉淀,)濾液C中就沒有Ba?+存

在.因此Na2c。3一定不存在;(4)銅離子在溶液中顯藍色,所以藍色溶液G為硫酸銅溶液,沉淀D為氧

化銅,化學方程式為:CUO+H2SO4=CUSO4+H2O.

故答案為:(1)刺激性;(2)BaS04;(3)NaCkBaCI2:(4)Na2CO3iBaCL一定存在,若混合物A

中存在Na2cO3,在步驟①中會與BaCL反應,步驟③加入稀硫酸時就不會產生白色沉淀,所以混合物

A中肯定不存在Na2co3;(5)CUO+H2SO4=CUSO4+H2O.

分析:根據(jù)錢態(tài)氮肥和堿混合會生成氨氣,氨氣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鋼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碳酸根

離子會生成白色的硫酸鋼沉淀、碳酸鋼沉淀,銅離子在溶液中顯藍色等知識進行分析.

7.(1)CuO+CO向瀛Cu+CCh;一氧化碳過量,同時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2)CaCO3+2HCI=CaCL+WO+CCh個;b

(3)通過觀察兩種氣體的氣泡數(shù)量可以判斷兩種氣體的體積比

(4)偏大

解答:解:方案一:(1)硬質玻璃管中,氧化銅和一氧化碳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

程式為:CuO+CO高溫Cu+CO2.

故填:CuO+CO局溫Cu+CO2.(2)該實驗能獲得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氣體,其原因是一氧化碳過

量,同時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故填:一氧化碳過量,同時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方案二:(1)裝置A中,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O3+2HCI=CaCl2+H2O+CC)2個.

/

故填:CaCO3+2HCI=CaCl2+H2O+CO2T.(2)CO氣體應由b通入,在C中混合后,由另一導管導出.

故填:b.(3)裝置C中濃硫酸的兩點主要作用:①干燥氣體,減少實驗誤差②通過觀察兩種氣體的氣

泡數(shù)量可以判斷兩種氣體的體積比.

故填:通過觀察兩種氣體的氣泡數(shù)量可以判斷兩種氣體的體積比.(4)該實驗中,如果裝置中不加固態(tài)

干燥劑,則二氧化碳逸出過程中帶出部分水蒸氣,會導致計算出的二氧化碳質量偏大,從而導致最終所

算得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偏大.

故填:偏大.

分析:方案一:高溫條件下,氧化銅和一氧化碳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方案二: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不同的實驗裝置,功能不同;

反應前后的質量差即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

8.⑴乙;鐵粉和銀粉能分離;2AgNO3+Fe=Fe(NO3)2+2Ag;(?。}酸(或稀硫酸);Fe+2HCI=FeCL+W個

(或Fe+H2so4=FeSO4+H2個)

(2)過濾;漏斗;FeCh(或FeS04)

(3)用磁鐵接觸,看銀粉是否被磁鐵吸引或取少量固體滴入稀鹽酸或稀硫酸,看是否有氣泡放出

解答:(1)①從甲和乙的實驗方案可以看出雖然兩種方案均可得到銀,但甲方案中得到的混合物中的銅

不易除去,而乙方案中得到的混合物中的鐵能與鹽酸或硫酸反應而被除去故乙同學的方案更合理,原因

是鐵粉和銀粉能分離,而銅粉和銀粉不能分離或過量的銅與稀鹽酸不反應,最后得不到純凈的銀或過量

的鐵能與稀鹽酸反應而除去或鐵粉比銅粉更易被除去等,化學方程式為2AgN03+Fe=Fe(NO3)2+2Ag。

②除去銀粉中混有的金屬應向金屬混合物中加入的試劑是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T(2)

Fe+2HCl=FeCl2+H2°實驗方案中第一步是向定影液中加入金屬鐵,完全反應后過濾,過濾用到

的儀器為:燒杯、玻璃棒和漏斗,即可得到銀和鐵混合物和硝酸亞鐵溶液,再向固體混合物中加入適量

稀鹽酸或稀硫酸,得到的溶液B即為FeC12溶液(或FeSO4溶液)。門)可以采用磁鐵吸引的方法或

與酸反應生成氣體的方法。用磁鐵接觸,看銀粉是否被磁鐵吸引或取少量固體滴入稀鹽酸或稀硫酸,看

是否有氣泡放出。

分析:(1)金屬活動性在氫之前的金屬和酸能反應,前面的金屬能把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

來,據(jù)此分析

(2)根據(jù)過濾的操作及注意事項分析

(3)根據(jù)鐵的特性分析

9.(1)稀鹽酸

(2)Ca(OH)2+2HCI=CaCH+2H2。

(3)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只產生白色沉淀;先產生氣泡,后產生白色沉淀;Ca2\H+

解答:解:(1)由圖象可知,該溶液的pH由大到小,說明是向堿溶液中滴加酸,故填:稀鹽酸;(2)

氫氧化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故填::【探究過程】①

Ca(OH)2+2HCI=CaCI2+2H2O(3)a

處的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的酚獻試液變紅色;故填: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②b處的溶液呈中性,溶

液中只含氯化鈣這種溶質,加入碳酸鈉后產生白色沉淀,c處的溶液顯酸性,溶液中的溶質是氯化鈣和氯

化氫,其中的陽離子是鈣離子和氫離子,溶液顯酸性,加入碳酸鈉后,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

體,當鹽酸完全反應后再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

故答案為: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結論

只產生白色沉淀(產生白色沉淀也可)

先產生氣泡,后產生白色沉淀Ca2\H+

故答案為:稀鹽酸;;

(1)(2)Ca(OH)2+2HCI=CaCI2+2H2O

【探究過程】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論

只產生白色沉淀

Ca2\H+

先產生氣泡,后產生白色沉淀

本題是實驗分析題,通過實驗現(xiàn)象來判斷物質的組成,可見認真觀察實驗現(xiàn)象是多么重要.

分析:(1)根據(jù)溶液的pH變化情況來分析;(2)酸堿中和生成鹽和水,根據(jù)反應原理來書寫;(3)根

據(jù)溶液的酸堿性以及碳酸鈉的化學性質來分析.

/

10.(1)CaCO3+2HCI=CaCl2+H2O+CO2r,Ca(OH)2+2HCI=CaCI2+2H2O

(2)CO2+Ca(OH)2=CaCO3-J/+H2O

(3)Ca(OH)2+Na2cO3=CaCO3j+2NaOH;過濾

解答:(1)由題意可知,猜想三成立,由于氫氧化鈣微溶于水,所以殘渣的成分是氫氧化鈣和碳酸鈣,

/

殘渣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I=CaCl2+H2O+CO2r,Ca(OH)2+2HCI=CaCI2+2H2O;

(2)在B試管中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沉淀和水,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O2+Ca

(OH)2=CaCO3J+H2O;

(3)他們將濃碳酸鈉溶液加到C試管中,溶液變渾濁,此法可用于實驗室制取少量氫氧化鈉,反應的方

程式為:Ca(OH)2+Na2CO3=CaCO3Jz+2NaOH,若要將沉淀與溶液分離,其操作方法是過濾.

/

故答為:(1)CaCO3+2HCI=CaCl2+H2O+CO2r,Ca(OH)2+2HCI=CaCI2+2H2O;

(2)CO2+Ca(OH)2=CaCChJ+H2。;

(3)Ca(OH)2+Na2cO3=CaCO3j+2NaOH,過濾.

分析:(1)根據(jù)殘渣的成分與鹽酸的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分析試管B中的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實驗室制取少量氫氧化鈉,常用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據(jù)此寫出反應的方程式;若要將沉淀與溶

液分離,其操作方法是過濾.

11.(1)無色酚釀試液變紅

(2)無色酚酷試液變紅

(3)燒杯B中本來就有水,開始B燒杯中的溶液不變紅就說明水不能使酚儆變紅

(4)不變色;變紅色

(5)不斷運動

解答:(1)氨水顯堿性,能使無色酚甑試液變紅,可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無色酚獻試液變紅;(2)濃氨

水具有揮發(fā)性,氨氣溶于水形成的氨水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醐試液變紅,可觀察到的燒杯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