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2023年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2023年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2023年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2023年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糧油儲藏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我國所有開展糧油儲存業(yè)務的企業(yè)。

本標準確立了糧油儲藏的一般技術原理、基本儲藏技術要求和有害

生物控制的一般性原則。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

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

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

于本標準。

GB8946塑料編織袋

GB17440糧食加工、儲運系統(tǒng)粉塵防爆安全規(guī)程

GB50320糧食平房倉設計規(guī)范

GB50322糧食鋼板筒倉設計規(guī)范

GB/T4789.15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霉菌和酵母計數

GB/T4789.2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

GB/T5520糧食油料檢驗種子發(fā)芽試驗

GB/T18835谷物冷卻機GB/T20569稻谷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

GB/T20570玉米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

GB/T20571小麥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

LS1206糧食倉庫安全操作規(guī)程

LS/T1201磷化氫環(huán)流熏蒸技術規(guī)程

LS/T1202儲糧機械通風技術規(guī)程

LS/T1203糧情測控系統(tǒng)

LS/T1204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規(guī)程

LS/TXXXX儲糧化學藥劑管理和使用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糧油grainandoils

各種谷物、豆類、油料以及它們的加工產品(如大米、面粉、油脂

等)的總稱。

3.2

儲糧有害生物storedgrainpest

危害儲藏糧油的脊椎動物(鼠類和鳥類)、無脊椎動物(儲糧害蟲、

蛾類)和微生物。

3.3

安全水分safemoisturecontent

儲藏過程所經歷的最高糧溫條件下,糧堆平衡相對濕度為65%時

所對應的的糧食(油料)水分。

3.4

半安全水分semi-safemoisture

儲藏過程所經歷的最高糧溫條件下,糧堆平衡相對濕度在65%?

75%時所對應的的糧食(油料)水分。

3.5

危險水分dangerousmoisture

儲藏過程所經歷的最高糧溫條件下,糧堆平衡相對濕度始終高于

75%所對應的的糧食(油料)水分。

3.6

露天儲藏outdoorstorage

將糧食儲藏于土堤倉,簡易棚倉或其它經特殊處理的露天貨位上的

儲糧方式。

3.7

房式倉warehouse

形狀如普通房屋和樓房的地上糧倉,如平房倉、拱板倉、樓房倉及

高大平房倉等。

3.8

淺圓倉squatsino

又稱矮圓倉,是一種倉壁高度與倉內直徑之比小于L5的圓筒式地

上糧倉。倉壁主體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厚度為250mm?270mm。

3.9

筒倉sino

又稱立筒倉,是一種倉壁高度與倉內直徑之比大于1.5的圓筒式地

上糧倉,包括鋼筋混凝土筒倉、石專砌筒倉、鋼板倉等。

3.10

地下倉undergroundbin

建于地下或半地下的糧倉,如平洞倉、立洞倉、土窯倉、喇叭倉

等。

3.11

低溫儲藏Iowtemperaturestorage

將儲糧溫度常年控制在15℃以下,達到儲糧品質保鮮、抑制有害生

物生長與危害目的的儲糧技術;

3.12

準低溫儲藏quasiIowtemperaturestorage

將儲糧溫度常年控制在20℃以下,達到延緩儲糧陳化、抑制蟲霉生

長與危害目的的儲糧技術。

4糧油儲藏的一般技術原理

4.1影響糧油儲藏的相關因素

4.1.1技術因素

糧油儲藏是糧油收獲以后到消費以前必須經過的流通環(huán)節(jié),其目

的是保證糧油產后到提供利用期間的數量和質量安全。糧油儲藏技術是

保證糧油安全儲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技術組合不

僅能保證糧油儲藏安全,而且可以降低糧油儲藏費用,提高經濟效益。

企業(yè)可根據儲藏物的種類、最終用途和質量情況,倉庫及配套設施的性

能以及當地的儲糧生態(tài)條件等因素來決定儲藏技術組合。

4.1.2生態(tài)條件和社會因素

4.1.2.1儲糧生態(tài)條件

儲糧生態(tài)條件是影響儲糧安全和儲糧技術綜合應用的最重要因素。

根據我國的情況,可將我國劃分為7個儲糧生態(tài)區(qū)域,即:“青藏高寒

干燥儲糧區(qū)”、“蒙新干冷儲糧區(qū)”、“東北冷濕儲糧區(qū)”、“華北干

熱儲糧區(qū)”、“華中、華東熱濕儲糧區(qū)”、“云貴中溫低濕儲糧區(qū)”和

“華南高溫高濕儲糧區(qū)”,同一生態(tài)區(qū)域內由于海拔、地形等原因,不

同糧庫的實際儲糧生態(tài)條件也存在差異。

糧食從入倉到最后人或動物消費之前的全過程中,自然生態(tài)條件中

的氣候條件都是影響其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高溫高濕儲糧區(qū)和濕

熱儲糧區(qū),儲藏糧食的品質劣變迅速,容易遭受各種有害生物的危害;

在干熱儲糧區(qū)和中溫低濕儲糧區(qū),糧油收獲后可自然干燥,糧食水分容

易降到安全標準以內,但是,干、熱的氣候條件使昆蟲感染的問題也比

較突出;冷濕儲糧區(qū)糧油收獲后很難自然干燥就進入冬季,干燥降水和

微生物的控制是安全儲藏的關鍵;干冷儲糧區(qū)和高寒干燥儲糧區(qū)非常適

合低溫儲藏,但應防止過度失水造成重量損失、影響加工工藝品質。氣

候條件越差的儲糧區(qū)域,保證糧油儲藏安全對儲藏技術的要求就越高。

4.1.2.2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由流通、設備設施和管理等條件決定。由于經濟和技

術條件的差異,不同渠道購入的糧食質量差異較大,雜質和水分含量高

的糧食,安全儲藏難度大,須進行整理,符合要求后方可入倉儲藏。糧

油倉儲企業(yè)要配備必要的倉儲設備和設施,加強技術管理,具備保證儲

藏糧油安全的能力。

4.2儲藏糧油的特性與品質變化

4.2.1儲藏糧油的新陳代謝,儲糧微生物,雜質,儲糧的重要物理特性

(如糧堆孔隙度、糧油的導熱性與熱容量、糧油的吸濕特性與水分轉移,

儲糧安全水分等)與安全儲糧也有密切關系。

4.2.2糧油儲藏期間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儲糧品質變化甚至使儲糧失

去食用和使用價值。

5糧油儲藏基本技術要求

5.1糧油儲藏設施的基本要求

5.1.1糧倉

把糧油放入倉房儲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氣候的不利影響,防

止有害生物危害,保證儲藏安全。建造糧倉要選擇地下水位低,地勢高,

土質堅硬、均勻、干燥,通風良好,排水暢通,交通方便的地方。巖體

地下糧倉要建在山體寬厚、石質堅固、整體性好的部位;要避開滑坡、

破碎帶,溶裂斷層、含水線、風化帶及堆積物帶;且倉體軸線走向應與

巖石走向正交,不能與巖石節(jié)理裂隙相平行。土體地下倉要建在穩(wěn)定的

沖溝、階地和其他土層厚、地層穩(wěn)定、地下水位低、便于排水并有動力

電源的地方。各種糧倉的地基均應有足夠的強度以承載倉房和裝滿糧食

的載荷。在有白蟻危害的地區(qū)要進行防白蟻處理。應清除糧倉周圍的垃

圾,防止水淹或水浸等。

5.1.1.1地面

糧倉地面應完好、光滑、堅固、防潮。地面無裂紋或裂縫,以免聚

集垃圾、昆蟲和蛾類。光滑堅固的地面指用硬化劑處理、有良好防潮性

能的高質量的混凝土。地面與墻壁結合處應處理成光滑的圓弧狀結構以

便于清掃。

5.1.1.2墻體

墻面應完好、光滑,墻體外表面應為淺色(或用高反射率的表面)

以減少熱量的吸收。最好采取隔熱措施。建筑應避免有“死角”,內部

無裂縫。倉房的墻體可以采用石棉水泥,抗銹蝕的鋼鐵、鋁材、石料、

澆筑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墻體內側應有有效的防潮層。

5.1.1.3屋蓋

屋蓋必須完好無損,其外表面應為淺色(或用高反射率的表面),

倉內空間盡量避免使用支撐柱。即使采用“平”屋蓋,也應有不小于

3%的坡度,以便雨水順利流走。屋蓋應有良好的隔熱性,減少熱量傳遞

入倉或避免遇寒冷氣流時產生內結露。屋蓋不應給昆蟲和螭類提供隱蔽

場所,不受鳥類、嚙齒類動物、昆蟲、螭類和霉菌的危害。內部的吊頂

能改善隔熱性能,但吊頂和屋蓋之間的空間可能為害蟲提供隱蔽場所,

因此,這一空間必須與儲糧空間嚴格隔離。低溫倉和準低溫倉必須吊隔

熱頂棚,頂棚與倉頂之間必須留30cm以上的空隙。屋蓋檐槽所有的下

水管應在倉墻外面,不能將水管設在倉墻內側或墻體內。

5.1.1.4門窗

在滿足進糧、補倉和通風散氣的前提下,門窗數量應盡可能少設,

門窗、平房倉的糧情檢測小門、淺圓倉和筒倉的進人孔結構要嚴緊,門

窗關閉能隔熱密封,開啟可通風。在倉房的門窗孔洞處應布設防蟲線和

防鼠設施(如擋鼠板、防鼠網等),以防止昆蟲、嚙齒類動物、鳥類和

蝙蝠進入糧倉。窗戶可安裝遮蔭天篷以減少外界熱量傳入倉內。低溫倉

和準低溫倉的門窗必須采取隔熱措施。

5.1.1.5倉內照明

倉內應安裝照明燈具,但數量要少,體積要小,釋放熱量少,且具

備防爆、防粉塵功能,平房倉符合GB50320,鋼板筒倉符合GB50322

的規(guī)定。

5.1.1.6其它

糧倉整體結構應符合國家建筑、防火和使用等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堆

糧線6m以上的倉房(如高大平房倉、筒倉和淺圓倉等)建設要充分考

慮到糧倉機械化的要求,便于糧倉機械的使用;應考慮機械通風和環(huán)流

熏蒸的要求,預設地槽、環(huán)流熏蒸管道、密封管槽等配套設施;糧倉應

符合防震要求;倉房走向要因地區(qū)不同而異,在華南高溫高濕儲糧區(qū),

華中、華東熱濕儲糧區(qū)和云貴中溫低濕儲糧區(qū),

以獲得太陽輻射的熱最少為原則,使倉房長軸呈東一一西走向。其

他夏季高溫持續(xù)時間較短的儲糧生態(tài)區(qū)域,以盡量避免與北方寒流正面

接觸、減少結露為原則,使倉房長軸呈南一一北走向;在有白蟻活動的

地區(qū),應進行白蟻檢查;各類倉房的設計、施工的全過程必須有工程師

以上技術職務的糧油儲藏技術人員參加。糧庫地質結構穩(wěn)定的邊坡要保

持自然地形,必要時可以種植草皮或修筑護坡;要根據地形、當地最高

年降雨量等情況修筑擋水壩和導流泄洪道;土體地下倉周圍10m以內

無高大喬木;100m以內無水渠和水塘等。

5.1.2糧倉設備

5.1.2.1各類糧倉均應根據倉型和儲糧任務的需要,配備必要的機械設

備。固定機械設備和通風、熏蒸管道等,要與土建工程同步設計,同時

施工。

5.1.2.2倉房可根據工作需要,配備必要的清理、計量、糧情檢測的儀

器設備和消防設施器材。

5.1.2.3立筒倉、淺圓倉要配備除塵、防爆設備。

5.1.2.4立筒倉及其它高大糧倉要安裝避雷裝置。

5.1.2.5立筒倉、淺圓倉要有進出倉設備,高大房式倉要配備進出倉輸

送設備。淺圓倉、高大平房倉等堆糧線在6m以上的大中型倉房應配備

機械通風、環(huán)流熏蒸設備和計算機糧情檢測系統(tǒng)。

5.2糧油入倉與堆存

5.2.1接收入庫前的準備

5.2.1.1糧油入庫前必須對倉房、器材和用具進行檢修,做到倉房無裂

縫、不滲漏,門窗及設備完好,所有設備能保證正常運轉。

5.2.1.2糧倉、貨場及周圍環(huán)境要徹底打掃,倉內要清除殘留糧粒、灰

塵和雜物,填堵孔、洞、縫隙。入倉前須進行空倉殺蟲。不能隔潮的地

坪,在裝糧前要進行防潮處理或鋪墊隔潮物料,確保儲糧不受潮。

5.2.1.3在裝糧前要嚴格檢查包裝器材和裝糧用具,發(fā)現有活蟲或蟲卵

要經殺蟲處理后方可使用,處理前后要做好隔離工作,防止傳播和再次

感染。裝糧用的麻袋、面粉袋和編織袋必須符合GB8115、GB8665和

GB8946的規(guī)定。

5.2.1.4儲藏油脂的裝具必須清潔、干燥、無油腳、無污垢、無鐵銹、

無異味。裝油前要仔細檢查,如有砂眼、漏洞和裂縫必須修焊好,保證

不滲不漏。非食用油脂裝具要有明顯標識,嚴禁與食用油脂裝具混用。

5.2.2對入倉糧油的質量要求

5.2.2.1對入倉糧油要按國家有關標準和規(guī)定嚴格進行檢驗,不符合標

準的糧油要整理達標后方可接收入倉;暫無國家標準的小宗糧油,要符

合當地地方糧油質量標準方可接收入倉。在入倉前要對糧油進行降水干

燥和除雜處理,使水分含量符合5.2.2.2的規(guī)定,雜質含量不超過1%,

以保證儲糧品質,提高儲糧穩(wěn)定性和節(jié)省倉容。

5.2.2.2對不同種類、不同品種(指優(yōu)質品種與普通品種)、不同等級、

不同水分(安全水分糧、半安全水分糧和危險水分糧)、新糧和陳糧要

分別儲藏,凡要常規(guī)儲藏度夏的儲糧,其水分含量在當地歷史極限高溫

條件下的安全儲藏水分標準。儲藏過程中可進行溫度控制的糧油,水分

含量不得超過可控溫度條件下的安全儲藏水分標準以內。稻谷、大米、

小麥和玉米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安全儲藏水分標準可從附錄B查得近似

值。

5.2.2.3入倉糧油應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

5.2.2.4已感染病蟲害的糧油應單獨存放,防止互相感染,并根據病蟲

害的感染程度妥善處理;如果發(fā)現帶有屬于禁止入境的病蟲和雜草種子,

要按照國家的植物檢疫法規(guī),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就地處理并及時向當

地糧食主管部門和檢疫部門報告。

5.2.3對糧油堆存的要求

5.2.3.1糧油出入庫須采用配套的搬運與輸送設備,盡量減少糧食的損

傷(破碎)、盡可能減少揚塵。

5.2.3.2入庫的糧油應根據質量、倉庫條件和計劃儲藏期限,合理堆放,

減少重復搬倒。對倉容和貨場要適當留有余地,以便在必要時倒倉、整

曬或進行其它庫內作業(yè)。

5.2.3.3糧食堆存形式與堆存高度因不同倉型而異,以保證儲糧和糧倉

設施安全為前提,盡量提高倉容利用率,但嚴禁超倉容量裝糧,以保證

倉儲設施和人員安全。

5.2.3.4囤垛要以“安全、整齊、美觀”為原則,重點是“安全”;堆

碼要整齊、牢靠,不歪斜,不圍柱或靠墻碼垛,面粉要根據當地氣候條

件適時揉包倒垛。

5.2.3.5為提高倉容利用率,節(jié)省包裝和儲藏費用,便于機械化作業(yè),

大宗糧油應盡量采取散裝。

5.2.3.6露天囤垛和土堤倉不設在高壓電線下面;囤垛間應按消防安全

條例要求留足消防通道;起脊要有40°?50°的坡度,表面平整無凹陷;

周圍和頂部要苫蓋嚴實;風大的地區(qū)應加防風網;雪后要及時清掃四周

及囤垛上的積雪。

5.2.3.7新榨毛油必須沉淀、過濾后或精煉達標后方可灌裝容器儲藏。

200L標準桶灌油180kg為宜;油池、油罐應有與其容量相應的擋油

墻并嚴格按設計容量裝油,不得超載。油桶要擰緊桶蓋,擺放時要使桶

身略有傾斜,以防積存雨水由桶蓋處滲入桶內。

5.2.3.8油脂儲藏要防止日光曝曬,不能將新、陳油混裝。

5.3糧油儲藏技術

5.3.1常規(guī)儲藏

指對進倉儲存的糧食采取清潔衛(wèi)生、自然通風、定期檢測糧情等一

般技術處理和常規(guī)管理措施的儲糧方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5.3.1.1入倉糧食的水分符合5.2.2.2的規(guī)定。

5.3.1.2具有有效的防潮措施和方便可行的測溫測濕手段(系統(tǒng)),

以便隨時檢測糧情。

5.3.1.3根據季節(jié)和氣溫、倉溫、糧溫以及倉內外相對濕度的變化,

合理開啟門窗通風散熱排濕。

5.3.1.4度夏儲藏的包裝糧,要防止糧堆下部及外層糧食吸濕霉變。

5.3.1.5除入糧前按5.2.1.2和5.2.1.3要求做好清潔衛(wèi)生和殺蟲處

理外,還應做好嚴格的防蟲處理(如布設防蟲線等),嚴防外界害蟲感

染儲糧。

5.3.2密閉與氣調儲藏

5.3.2.1密閉儲藏指將糧堆密閉,防止糧食吸濕返潮并利用糧食及其它

生物體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達到抑制有害生物(害蟲、

螭類和霉菌)生長,延緩糧食陳化的儲糧技術。

5.3.2.2氣調儲藏指利用人工方法對密閉糧堆充入二氧化碳、氮氣來控

制糧堆氣體成分,達到殺滅蟲、螭,抑制霉菌生長,防止糧食吸濕返潮

并延緩糧食陳化的儲糧技術。

5.3.2.3用于密閉儲藏的倉房須符合氣密性要求:糧倉密封后,以正壓

測定糧倉氣密性。倉內壓力由500Pa下降到250Pa的時間不低于40s。

5.3.2.4用于氣調儲藏的倉房須符合氣密性要求:糧倉密封后,以正壓

測定糧倉氣密性??諅}壓力由500Pa下降到250Pa的時間不低于300

s。

5.3.2.5用于密閉儲藏的塑料薄膜帳幕必須無毒、無污染、無異味、無

裂縫、每天經砂眼漏氣量不超過密閉糧堆中空氣總體積的0.5%。所用

粘合劑要有足夠的粘接強度,且無毒、無異味、無腐蝕性。為便于通風

降溫和可能發(fā)生的熏蒸殺蟲,應在薄膜下面設置回風道或管路。密閉或

氣調使用防蟲糧膜,其防蟲效果更好。

5.3.2.6以控制害蟲和螭類為目的的密閉與氣調儲藏,采用低氧方式殺

蟲時,糧堆內的氧氣濃度必須降至2%以下,保持時間不低于30d;采

用二氧化碳氣調殺蟲時,CO2濃度要控制在35%以上,保持時間不低于

15do

5.3.2.7采用密閉或氣調技術長期儲藏的原糧和成品糧,水分應符合當

地安全水分標準;種子糧不能采用密閉或氣調技術儲藏,以免降低發(fā)芽

率或喪失發(fā)芽能力。

5.3.2.8氣調儲藏的倉房設施與設備、儲糧技術與管理要求應符合國家

有關標準和規(guī)定的要求。

5.3.3低溫與準低溫儲藏

5.3.3.1降低糧溫的措施有機械制冷和通風降溫等,地下糧倉可利用地

下自然低溫儲糧。

5.3.3.2用于低溫或準低溫儲藏的糧倉應具有良好的隔熱能力和氣密性

能,能有效地阻隔與外界的熱交換。

5.3.3.3糧食進倉后,應分段將糧溫逐步降到預定溫度。分段降溫的溫

差應根據糧食水分和糧堆溫度,以不產生結露為原則。不同水分和糧溫

的糧食露點溫度見附錄C。兩批以上的糧食堆存在一起時,糧溫相差超

過5c時須采取有效措施均衡糧溫。容量較大的低溫或準低溫倉,在高

溫季節(jié)糧食出倉時,要用塑料薄膜或糠包等將糧堆隔離或將未出倉的糧

堆進行封閉,以免結露。

5.3.3.4以控制霉菌生長為目的,以低溫技術儲藏高水分糧時,應根據

糧食水分含量進一步降低糧溫。糧食水分18%,儲糧溫度應低于10℃,

儲藏期限應在5個月以內;糧食水分為18%?20%時,儲糧溫度應低于5℃。

5.3.3.5糧食水分高于17%,經低溫儲藏后,糧食生活力將受影響,使

用低溫或準低溫儲藏的種子糧水分應低于17%0

5.3.3.6未采用低溫或準低溫儲藏的糧食,也應利用自然低溫條件,采

取通風、降溫和隔熱壓蓋措施,使糧溫盡可能保持在25℃以下的相對

低溫狀態(tài)。

5.3.3.7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

5.3.3.7.1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是采用向糧堆通入冷卻后的控濕

空氣使糧堆溫度降到低溫狀態(tài)的一種儲藏技術。它具有平衡糧堆溫度和

水分,防止水分轉移、分層和結露,處理發(fā)熱糧或高溫糧,預防高水分

糧發(fā)熱等作用,是確保儲糧安全、品質良好的重要科學保糧手段之一。

5.3.3.7.2應用谷物冷卻機低溫儲糧技術前,應對糧倉進行必要的隔熱

和氣密改造,以利于提高低溫效果,節(jié)藥能源。該技術適用于各種原糧、

糙米、豆類、油料和成品糧。應用的谷物冷卻機必須符合GB/T18835

的技術要求。具體應用條件、操作技術和管理要求按照LS/T1204執(zhí)行。

5.3.4機械通風儲藏

5.3.4.1利用通風機械將外界的干、冷空氣送入糧堆并穿過糧層,降低

糧堆溫度和濕度,使糧食安全儲藏的技術。也可用于糧食出倉或加工前

的調質處理。

5.3.4.2適用范圍及作用

機械通風儲糧可用于散裝和包裝的原糧及非粉狀成品糧,也適用于

豆類和油料。具有降低儲糧溫度,改變糧食水分含量,消除水分轉移、

分層和結露,排除糧堆內異味或有毒有害氣體等作用。

5.3.4.3對風網的基本要求

a)風網工藝要簡單,風道布置合理,風網阻力要小;空氣分配系

統(tǒng)向糧堆內送風均勻,送入的風量能滿足通風的目的,通風設備要安全

可靠、操作簡便。

b)空氣分配器上的通氣孔徑以不漏糧為限;分配器應能承受糧食

的壓力載荷。

c)地槽式風道上有倉內作業(yè)機械通過的,還應能承受機械產生的

動、靜載荷。

d)風網的技術參數、風機的選擇按《LS/T1202儲糧機械通風技術

規(guī)程》執(zhí)行。

5.3.4.4適合機械通風的條件應根據通風目的,結合糧堆溫度、濕

度,大氣溫度、濕度和糧食水分綜合考慮,以能達到預期目的且儲糧不

吸濕、不結露為原則,具體規(guī)定按LS/T1202執(zhí)行。有條件的倉房,可

采用計算機控制的自動通風系統(tǒng)。

5.3.4.5機械通風的具體實施與管理按LS/T1202執(zhí)行。

5.3.5主要倉房的糧油儲藏技術要點

5.3.5.1房式倉

各類房式倉(包括高大平房倉)儲糧按國糧倉儲[1999]288號的要

求,結合當地儲糧生態(tài)條件,因時、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各種行之有效

的儲糧技術,確保儲糧安全。高大平房倉糧堆高、倉容量大,應特別注

意因季節(jié)變化,倉內外溫度、氣流影響而造成的倉頂和倉壁等部位結露、

水分轉移等局部水分聚集給儲糧帶來的隱患,加強管理,確保儲糧安全。

5.3.5.2淺圓倉

淺圓倉占地面積小,結構受力合理,抗震能力強,密閉性能好,便

于機械化作業(yè),有利于實施散裝、散運、散卸、散存技術,加速糧食倉

儲現代化建設。但由于該倉直徑大,糧堆高、倉容量大,應特別注意因

季節(jié)變化,倉內外溫度、氣流影響而造成的倉頂和倉壁等部位結露、水

分轉移等局部水分聚集給儲糧帶來的隱患,加強管理,確保儲糧安全。

5.3.5.3立筒倉

立筒倉主要用于大的港口、鐵路集散站或加工企業(yè)的裝卸設備,也

可用于短期儲藏,一般不作長期儲藏設施。

5.3.5.4地下倉

地下倉的優(yōu)點是糧油儲藏溫度相對穩(wěn)定,通常能降低儲糧水分轉移

的危險。各類地下倉儲糧應充分利用地下倉易于密閉和低溫的特點,綜

合利用密閉和低溫技術,重點做好防水、防潮工作。

5.3.5.5配套設備

高大房式倉、淺圓倉和立筒倉等大型糧倉長期儲糧必須配備糧情測

控系統(tǒng)、環(huán)流熏蒸系統(tǒng)、機械通風系統(tǒng)、糧倉局部處理設備和打樣設備。

5.3.6露天儲藏

露天儲藏沒有良好的維護結構,容易受到環(huán)境生態(tài)因素影響,容易

遭受火災,易受有害生物的為害,應加強管理。

5.3.6.1對地基和貨位的基本要求露天儲糧的場地地勢要高,地下

水位低,地面干燥、堅固,通風良好,四周排水通暢。露天儲糧必須先

按防水要求建好貨位。貨位要有嚴密的防水、防潮措施并用混凝土構筑

70cm以上高度的貨臺,土堤倉外墻高度不低于1.5m。貨臺下要按地

下槽設計要求做好通風槽。架空貨位的架空材料應有足夠的強度,能承

受糧食、儲糧附屬設施和操作人員產生的動、靜載荷,架空高度要大于

40cm,貨位下部要有嚴密的防鼠設施,貨臺臺面四周應有向外延伸12

cm以上的防鼠檐,架空貨位的承載墻和支柱要設擋鼠板。土堤倉等對

氣溫變化敏感、遇冷空氣影響易結露的儲糧設施的走向應參照5.1.1.6

執(zhí)行,以盡量避免結露。

5.3.6.2糧堆的堆碼露天糧堆(囤、垛)和簡易棚倉可采用包裝堆

碼和圍包散裝兩種形式,土堤倉也可采用散裝形式,但無論何種形式的

露天儲藏均必須用稻殼等材料鋪墊30cm厚,稻殼可拌入防護劑防蟲,

鋪墊物與糧食之間應有塑料薄膜等隔離物,采用包裝打圍散裝儲糧的糧

堆,高度不超過4.5m(不含貨臺高度),每層圍包要堆碼整齊,逐層

內收,稻谷堆邊與貨臺平面呈80°以內夾角。小麥堆邊與貨臺平面呈

65°以內夾角,每層圍包要相互錯開咬縫并同步裝入糧食。包裝儲糧高

度應控制在5m以內。露天堆頂可用有關材料架空起脊或用糧包、粗稻

殼包等做成屋脊形狀,其坡度應大于40°,堆垛下部應圍有1m高的

玻璃鋼,上部及頂部用PVC雙面涂塑或防水蓬布苫蓋嚴密,頂部要平直,

無凹陷,下部固定要牢,符合防風要求。儲糧堆垛能密閉,可以進行有

效的熏蒸殺蟲。

5.3.6.3露天儲糧受外界溫度和濕度等因素影響大,穩(wěn)定性差,必須配

備完善的糧情檢測設施,嚴格按正常情況7d檢查一次糧情,風、雨、

雪天隨時檢查,及時清除積雪和雨水。

5.3.6.4露天儲藏過夏的糧油,水分含量不超過當地歷史極限高溫條件

下的安全儲藏水分標準。短期露天儲藏的糧油水分含量不超過儲藏期間

可能經歷的最高溫度條件下的安全水分標準。

5.3.6.5在季節(jié)交替和氣溫驟變,糧堆結露和水分轉移時,要及時通風

降溫降濕。

5.3.7高水分糧油儲藏與干燥

5.3.7.1利用自然低溫儲藏的高水分糧,在春季氣溫回升時,要及時烘

曬降水,確保儲糧安全。

5.3.7.2對于超過安全水分標準3%以上的高水分原糧,可用烘干機械

設備進行降水處理。烘干時要選擇合理的干燥溫度,以保持原糧品質。

烘干糧食要注意提高烘干效果,節(jié)約能源。稻谷一次烘干降水幅度不超

過3%,以防爆腰。成品糧不宜采用烘干和日曬降水,可采用倉內攤晾、

拆包、站包或碼通風垛等方法降水。

5.3.7.3晾曬降水要根據日照、氣溫、風力、糧食水分、糧粒大小和曬

場地坪條件決定糧食平攤厚度。晾曬時順著陽光或風向扒溝并適時翻動。

達到降水目的后,除需熱入倉的糧食外,必須經過冷卻和清雜處理后再

入倉。

5.3.7.4用機械通風就倉干燥技術降水時,糧堆高度應在6m以下,其

糧食水分不超過以下值:a.早稻谷1696;b.晚稻谷18%;c.玉米20%;

d.小麥16%;e.大豆18%;

5.3.7.5利用機械通風降水時,大氣露點溫度應低于糧堆平均溫度,其

它要求符合5.3.4和LS/T1202規(guī)定。

5.3.7.6在特殊情況下,一時無法進行降水處理的高水分糧,可用丙酸

或其它無毒無害的抑菌物質處理后短期儲藏,處理后的糧食若達不到食

用標準時不宜作口糧。

5.3.8儲藏技術優(yōu)化組合

根據不同儲糧生態(tài)區(qū)域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相關儲藏技術進行優(yōu)

化組合,在不同季節(jié)綜合或交叉進行通風、降溫、壓蓋、隔熱處理,可

收到比單獨采用這些技術更好的效果。使用時,可按單獨采用有關技術

的要求,綜合考慮具體技術組合,制定實施方案,在確保儲藏安全的前

提下,降低儲藏成本,減少儲藏損耗,防止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延緩

品質陳化,保持儲藏物應有的營養(yǎng)品質。

5.4糧油在儲藏期間的檢測

5.4.1溫度、濕度和水分檢測

5.4.1.1溫度包括糧堆溫度(糧溫)、倉內空間氣體溫度(倉溫)和倉

外大氣溫度(氣溫)的檢測。

5.4.1.1.1檢測期限當糧溫最高部位不高于15℃時,安全糧(安全

水分的基本無蟲糧)15天內至少檢測一次,半安全糧(半安全水分糧

或一般蟲糧)10d內至少檢測一次,危險水分糧食5d內至少檢測一

次;當糧溫最高部高于15℃時,安全糧7d內至少檢測1次,半安全

糧5d內至少檢測一次,危險水分糧食每天檢測一次。新糧入庫后的3

個月內要適當增加檢測次數。

5.4.1.1.2檢測設備適用于溫度檢測的設備包括計算機糧情檢測系

統(tǒng)、手提式電子測溫表、干濕球溫度計和米溫計等應計量準確。

5.4.1.1.3檢測點的確定

a)在普通房式倉中,可將糧堆平面劃分為若干區(qū)段,每100n?為

一區(qū)段,取四角與中央5點并根據需要增設一些點,糧堆高2m可設2

層,3m以上可設3層,各層相同位置的測溫點應在同一垂直線上。糧

層上下和糧堆四周測溫點應設在糧面下,離地坪或墻壁30cm?50cm

處。

b)在高大平房倉中布置測溫電纜的間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點距

不大于2m,在糧面下,靠墻壁和地坪各30cm?50cm處必須設置測

溫點。

c)在立筒倉中,測溫電纜應沿垂直方向安裝,電纜數目應根據筒倉

直徑及設備條件確定。筒倉直徑小于6口的設置3根,6m?8m的設

置5根,8口以上的應適當增加電纜根數。每根電纜中的傳感器數量應

根據筒倉的高度確定,點距應在1.5m?3nl之間,各點為等間距,多

條電纜在倉內吊裝時應盡可能對稱放置,在向陽方向,中心部位和入糧

口處要設置檢測點,在考慮吊裝檢測電纜方法時,應注意吊裝點可能承

受的拉力及電纜本身的強度。

d)在淺圓倉中,檢測電纜間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點距應在1.5

m?3m之間,距離糧面,底部及倉壁30cm處必須設檢測點。電纜安

裝應牢固,糧食進倉沖擊不漂移,能承受糧食出倉產生的拉力,在糧食

自出糧口出倉后,不妨礙清倉作業(yè)且不被損壞。

e)地下倉、露天囤垛、土堤倉和簡易棚倉等可參照以上原則設置檢

測。對溫度發(fā)生異常變化的部位,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

5.4.1.2濕度濕度包括糧堆平衡相對濕度、倉內空間氣體相對濕度

(倉濕)和倉外大氣相對濕度(氣濕)。濕度可用濕度傳感器、濕度計

或干濕球溫度計檢測。

5.4.1.3用于溫度和濕度檢測的計算機系統(tǒng)必須符合LS/T1203《糧情

測控系統(tǒng)》的規(guī)定。

5.4.1.4水分檢測水分可根據溫度檢測情況,對溫度異常點及時取

樣檢測。安全水分糧食結合品質檢測進行水分檢測;半安全水分糧食每

月至少檢測1次;危險水分糧食須根據具體情況隨時取樣檢測。四周及

糧堆上下層的水分檢測取樣點可參照測溫點設定,中間部位可適當減少。

5.4.2儲藏糧油品質檢測與判定

5.4.2.1品質檢測的目的

在糧油儲藏期間,應隨時注意觀察糧油的色澤、氣味等感觀品質變

化情況,進行必要的品質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結合儲藏條件、糧油

的最終用途和交付時所要求的質量,判斷糧油是否宜存、還能繼續(xù)儲藏

多久,使糧油在提供利用時能保持相應的工藝品質和營養(yǎng)價值。對于已

經確定用途的糧油,應在糧油潛在價值未受損失前出庫利用;如果檢測

結果表明有潛在劣變的危險,就必須及時利用。同時,必須根據糧油當

前的品質狀況、引起變化的原因和環(huán)境因素,留夠相應的銷售時間,確

保糧油質量安全

5.4.2.2檢測內容和方法

5.4.2.2.1判定食用糧油是否宜存,預測后續(xù)儲藏時間:稻谷、小麥和

玉米分別按照GB/T20569,GB/T20570和GB/T20571進行檢測并評

價其新陳度,以便及時出庫輪換。油脂按照國糧[1999]148號《糧油

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試行)》要求檢測酸值、過氧化值、沉淀物、透明

度、色澤和氣味,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其它糧油,各地可根據實際情

況自行確定檢測項目。檢測時間:糧油進出庫前、每年3月和9月各1

次。

5A.2.2.2評價種用或芽用糧食和油料生活力:測定糧食與油料種子的

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按照GB/T5520執(zhí)行;檢測時間:糧油進出庫前、每

年3月和9月各1次。

5.4.2.2.3糧油帶菌量和真菌毒素污染情況的測定:測定菌落總數按照

GB/T4789.2執(zhí)行;測定霉菌或酵母活菌總數按照GB/T4789.15執(zhí)行。

真菌毒素的檢測按最新國家標準執(zhí)行,沒有國家標準的項目,可參照

AACC或AOAC方法進行檢測。檢測時間:糧油入庫前和儲藏過程中有微

生物活動跡象時檢測帶菌量,購入前檢測真菌毒素含量,銷售時按購入

方要求檢測相關項目。

5.4.3害蟲密度檢測

5.4.3.1檢測期限

糧溫低于15℃時,每月檢測1次;糧溫在15℃?25℃時,15d內

至少檢測1次;糧溫高于25℃時,7天內至少檢測1次;危險蟲糧處理

后的3個月內至少每7天檢測1次。

5.4.3.2蟲糧取樣點的確定

5.4.3.2.1散裝糧采取定點與易發(fā)生害蟲部位相結合的辦法。糧面

面積在lOOm?以內的,設5個取樣點;100m??500/設10個取樣點,

500m2以上的設15個取樣點,糧堆高2口以下的,一般取糧面至30cm

之間的糧樣,糧堆高2m以上的,至少設兩層取樣;門、窗、糧膜裂縫

處及糧溫偏高部位必須取樣檢測。每點取樣量不少于1kgo

5.4.3.2.2包裝糧分層設點取樣,外層可適當多設點。500包以下的

糧堆取10包;500?1000包的糧堆,按2%的比例取樣;1000包以上的

糧堆,可適當減少取樣比例,以達到檢測要求為準。應先檢查露在外面

部分的包外害蟲數,再桿取包內糧樣檢測,必要時可拆包或倒包取樣,

花生、蠶豆等大粒糧應拆包取樣,每包不少于1kgo如包外害蟲頭數

多于包內每千克害蟲頭數時,則以包外害蟲頭數作為該點害蟲密度,不

能將兩者相加或平均計算。

5.4.3.3檢測方法

5.4.3.3.1篩檢所取糧樣用專用蟲篩篩出糧粒外部害蟲并計數。必要

時應按照國家有關標準檢測糧粒內部害蟲。

5.4.3.3.2誘捕檢測將普通陷阱檢測器或內置害蟲性信息素的陷阱檢

測器埋入糧堆可及時誘捕檢測到糧堆內害蟲;將黑光燈或涂有粘膠并有

性信息素誘芯的誘捕器掛在糧倉內可誘捕檢測到倉內某些鱗翅目害蟲

成蟲。

5.4.3.3.3器材和場所害蟲檢查方法裝具和其它器材以件計算害蟲

頭數,按2%?5%比例抽樣檢查,空倉、貨場或鋪墊苫蓋物等按散裝糧

面選點辦法,每點選1m?檢查,以每平方米害蟲頭數表示害蟲密度。

5.4.3.4害蟲密度計算方法

按各取樣點分別計算害蟲密度(糧粒內部和外部害蟲數之和,以每

千克糧樣中害蟲頭數表示),以害蟲密度最大的點代表全倉(圍、垛)

的害蟲密度。

5.4.4糧情檢測結果要認真登記,每月按規(guī)定填寫《儲糧安全情況月報

表》,檢查中發(fā)現異常情況要及時處理。

5.5特殊情況的處理

5.5.1高溫糧的處理

糧食因受外界高溫影響,入倉后仍保持高溫或溫度下降緩慢,可采

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倉內翻倒或機械倒倉等辦法降低糧溫,也可用

谷物冷卻機強制降溫。

5.5.2發(fā)熱糧的處理

5.5.2.1因糧油水分過高誘發(fā)微生物活動而引起的糧堆發(fā)熱,應采取倉

內翻倒或機械倒倉等辦法降低糧溫,也可用谷物冷卻機強制降溫,并采

取通風、晾曬或烘干降低糧食水分等。

5.5.2.2因糧食后熟作用放熱使糧溫升高的糧堆發(fā)熱,應進行通風降溫

降濕,促進后熟作用的完成。

5.5.2.3因害蟲和螭類活動引起的糧堆發(fā)熱,應先控制害蟲和螭類(如

熏蒸)后再進行降溫處理。

5.5.2.4因自動分級造成糧堆局部雜質過多引起的糧堆發(fā)熱,應進行清

雜處理。

5.5.2.5糧堆局部發(fā)熱應查明原因后進行局部處理如局部熏蒸、局部通

風等。

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糧油,凡殘留的污染物超過國家糧油食品衛(wèi)生標

準的,要單獨封存,報請有關部門研究處理。

5.5.3其它

糧油儲藏的技術操作應符合LS1206的要求;立筒倉和淺圓倉的技

術操作應符合GB17440的要求。

6有害生物控制的一般性原則

6.1脊椎動物的控制

6.1.1鼠類

鼠類可造成造成糧油污染、散落、重量損失和質量降低。主要的預

防措施是設置防鼠設施(見5.1.1),做好庫區(qū)衛(wèi)生,檢查鼠類進入的

通道??刹捎谜T捕、毒殺或熏蒸等方法殺鼠。滅鼠熏蒸的方法和使用的

藥劑必須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法規(guī),由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員進行熏蒸。進入

倉內的鼠類可用捕殺或器械除治,不能采用毒餌毒殺,以免污染儲糧。

6.1.2鳥類

糧倉可采用防鳥設施(如設置防鳥網等)預防鳥類。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