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屈原列傳作者:司馬遷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寫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義詞。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他的政治主張,認識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屈原的不幸遭遇和歷史事實,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zhì)、愛國精神(第三段)
2、難點:記敘、議論、抒情密切結合的特點。背景簡介:
課文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記載了我國從遠古直到漢武帝時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兩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史”,大多數(shù)沿用《史記》開創(chuàng)的這種體例?!妒酚洝凡坏且徊渴穼W名著,而且還是一部文學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生動;同時富于抒情性。它在敘述史實時,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jié))。秦朝以前,古書中都不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跡。《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跡最早,最完整的文獻。
司馬遷(約前145年─?),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掌握宮廷秘籍,職司記載。司馬遷自幼受父親薰陶,十歲就學于長安;二十歲開始漫游,游蹤幾乎遍及全國,此時他借此到處考察歷史遺跡,接觸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物,了解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采集傳聞異說,為他后來寫作《史記》打下基礎。二十多歲入朝任郎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有機會遍讀皇家所藏典籍。太初元年(前104年),參預修訂歷法,成“太初歷”,并開始寫作《史記》。后五年,因上書替投降匈奴的漢將李陵辯解,獲罪下獄,被處宮刑。為了完成著作,“就極刑而無慍色”。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著書。歷十年艱幸,終于在征和初(前92年)撰成《史記》。作者簡介:
屈原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國的貴族家庭,知識淵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擔任地位相當高的“左徒”的官職,參與國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鑒于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危機,主張改良內(nèi)政,聯(lián)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者靳尚和懷王的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后,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涂,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毀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jīng)絕望,于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汨羅江自殺了。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偉大的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日端午節(jié),全中國各地劃龍船,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簡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的寫真。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斗爭的頑強精神,他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形成了他的詩作的基調(diào)。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jīng)》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diào),吸收民間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yǎng)。簡介屈原的影響:
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分三部分)
(以人物活動的時間為序進行記敘。)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敘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遠的坎坷經(jīng)歷,介紹并高度評價《離騷》。
1、簡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評《離騷》。解析重點句子:分析并翻譯第三段。第一部分學習提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②,明于治亂③,嫻于辭令④。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⑤,應對諸侯。王甚任⑥之。
注:①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為卿,因以為氏?!?/p>
②博聞強志:知識廣博,記誦的事實多。聞,動詞,見識,知識。志,記。
③明于治亂: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
④嫻于辭令:擅長講話。嫻,熟練、熟悉。辭令,應酬的語言。
⑤入:名→狀,對朝庭內(nèi)。出:名→狀,對外。
⑥任:信任
1
、課文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杰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么“甚任之”?
明確: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于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來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后置。)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①。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②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③,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枨?。
注:①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賢能。害,作“患”講,這是嫉妒的意思。造為憲令:制定國家的法令。②屬(zhǔ):寫作。③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這句話中的“奪”和“與”,通常解作“奪取”和“給與”;然細揣之,似不合事理。楊公驥認為:“‘改易’和‘強迫改易’皆可謂之‘奪’。因此,‘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意為:上官大夫欲奪其志或欲改其稿。”“‘允許’或‘贊同’皆可謂之‘與’。因此,‘屈原不與’,意為:屈原不答應、不同意”。伐:夸耀,炫耀。疏:疏遠。
明確: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于“爭寵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讒見疏。
按:“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一句有兩種理解。《參考書》的譯文是:“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不贊同”。依教材對“奪”、“與”的注釋,應譯作:“上官大夫看見了想搶過去(看),屈原不給?!薄耙蜃嬛唬骸椒テ涔Γ?,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資料認為“曰”、“以為”重復,疑有衍文,此說似不妥。如重新標點,作“……平伐其功,曰:‘(王)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崩斫猓霓o便可貫通。聯(lián)系上下文,可補出“以為”前省略的主詞。2、王為什么怒而疏屈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①也,讒諂之蔽明②也,邪曲之害公③也,方正之不容④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⑤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⑥,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⑦,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⑧,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⑨。明道德之廣崇⑩,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⑾,舉類邇而見義遠⑿。其志絜,故其稱物芳⒀;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⒁,蟬蛻于濁穢⒂,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⒃,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⒄。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注:①疾王聽之不聰:痛心楚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痛心。聽,名詞。聰,明。②讒諂之蔽明: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讒諂,說好人的壞話,諂媚國君。③邪曲之害公:邪惡的小人妨害國家。“邪”與“曲”作邪惡、不正講。④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為昏君讒臣所容。⑤離憂:遭遇憂愁。離,通“罹”,遭遇。⑥人窮則反本:人處境困難,總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幫助。反,通“返”。⑦慘怛:內(nèi)心悲痛。⑧信而見疑:誠信卻被懷疑。見,被。⑨以刺世事:(引古代帝王)諷刺當世沒有賢君。⑩廣崇:廣大崇高。⑾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意思是,就其文字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指,通“旨”。⑿舉類邇而見義遠: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很遠。類,事物。⒀稱物芳:指《離騷》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⒁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自疏,自己疏遠。濯,通“濁”。淖,泥漿。⒂蟬蛻于濁穢: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huán)境。蟬蛻,脫殼。蟬脫殼。濁穢,指黑暗社會。⒃不獲世之滋垢:不沾染塵世的污垢。滋,污濁。⒄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意思說,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品德的人。皭,潔白。滓,污黑。
3、屈原為什么作《離騷》?
明確: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nèi)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4、第3小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行記敘和議論的?明確:兩層: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敘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chǎn)生憂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敘(概述)《離騷》的主要內(nèi)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介其藝術成就,贊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zhì)。
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動的時間為序進行記敘.
第一部分(1--3):敘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遠的坎坷經(jīng)歷,介紹并高度評價《離騷》。
1、簡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評《離騷》。重點句子:“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p>
并列復句,兩部分以分號隔開。從修辭上講又是對偶句,“入”對“出”,“圖議國事”對“接遇賓客”,“以出號令”對“應對諸侯”。把屈原對內(nèi)對外職責,簡潔明確表達出來了。
鞏固強化第一部分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因果復句,前一個分句動詞謂語為“疾”,賓主部分為四個排比句。四句排比,從內(nèi)容上講則是逐層深入的。由于懷王聽不到忠臣的良言進諫,因此讒諂的話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惡之人傷害了國家,真正忠臣賢者不被容納。下一分句,“故”當所以講是結果部分。“憂愁”,是感情的表現(xiàn),“幽思”是思想發(fā)揮。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p>
因果復句,前一分句,是“人窮則反本”,后面分句又是一并列復句,從修辭上講又是一對偶句,前后兩句形式基本一致。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p>
并列復句。后一分句為“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鼻斑叿志溆质且晦D折復句,“以”表示轉折。從修辭上講是“借喻”,隱去了本體只有喻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边@是兩個并列的判斷句。古人認為上天是人類的起源,是唯心主義的觀點。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③“讒人間之”:間,讀jiàn,離間。之:代詞,他們,指屈平與其君。④“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泵鳎U明?!暗赖轮畯V崇、治亂之條貫”是“明”的賓詞。靡:無。見:現(xiàn)。語句闡釋:分析第三段并翻譯。
第二部分:寫屈原由“黜”到“遷”和楚國由強到衰的過程。(4--10)
1、屈原被黜,懷王三次被秦所騙而最終客死于秦。
2、頃襄王昏憒腐朽,屈原被遷。分析這部分并重點翻譯第八、第九自然段。第二部分學習提示
屈平既絀①,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②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③。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④。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①絀:通“黜”,指罷免官職。②二水名。位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縣名,在弘農(nóng),所謂丹陽﹑淅。正義丹陽,今枝江故城。
③索隱徐廣曰:“楚懷王十六年,張儀來相;十七年,秦敗屈匄。”正義梁州。
④按:此鄧在漢水之北,故鄧侯城也。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睆垉x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雹偃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②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③,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注:
①索隱按:張儀傳無此語也。②設詭辯:說騙人的假話。
③顧反:回來。顧,還。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眛。①
注:①集解徐廣曰:“二十八年敗唐眛也?!?/p>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雹賾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柰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②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③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注:①按:楚世家昭睢有此言,蓋二人同諫王,故彼此各隨錄之也。
②集解徐廣曰:“三十年入秦?!?/p>
③名橫。稚子:小兒子。
1
、第4—7自然段記敘了哪些事實?
概括:
4.①受騙絕齊②兵敗丹淅③藍田退兵
5.④復釋張儀
6.⑤諸侯擊楚
7.⑥赴秦身死
2、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么?
提示:這些事發(fā)生在“屈平既絀”以后,說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懷王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①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②。然終無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③,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④,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注:①嫉:恨。②三致志焉:再三表達(這種)意愿。③自為(wèi):為自己。④相隨屬(zhǔ):一件連著一件
1、國家危難之際,屈原的態(tài)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精神?
態(tài)度:嫉之信念: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存君興國精神: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
2、這一部分作者議論的觀點是什么?對表現(xiàn)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以結語式的方式,指出楚國的危難在于“懷王之終不悟”,“此不知人之禍也”。通過議論,突出了屈原在楚國興盛衰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①
注①集解《離騷序》曰:“遷于江南?!?/p>
短:詆毀。遷:放逐
“頃襄王怒而遷之”說明了什么?
提示:頃襄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已見糊涂,“怒而遷”屈原,更見其昏憒。
第二部分:寫屈原由“黜”到“遷”和楚國由強到衰的過程。(4--10)
1、屈原被黜,懷王三次被秦所騙而最終客死于秦。
2、頃襄王昏憒腐朽,屈原被遷。
分析這部分并重點翻譯第八、第九自然段。鞏固強化第二部分這部分中,注意以下各句的翻譯。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后省略動詞“賂”?!岸焙笫÷灾髡Z(靳尚)?!坝凇嵭洹保涸卩嵭涿媲?,狀語后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nèi)”:亡:逃亡。走:跑,現(xiàn)代的“跑”古代稱“走”;現(xiàn)代的“走”古代稱“行”。內(nèi):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系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jīng)?!耙桓摹钡摹耙弧保焊痹~,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著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為、自佐:即為自,佐自,均為賓語前置句式。第三部分:屈原憤而自殺的經(jīng)過及他對后世的影響。(11--12)
1、屈原憤而自殺的經(jīng)過。
2、屈原對后世的影響。翻譯并分析
第十一自然段重點句子: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第三部分學習提示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①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②?!睗O父曰:“夫圣人③者,不凝滯于物④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⑤?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懷瑾握瑜⑦,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⑧,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⑨,受物之汶汶⑩者乎?寧赴常流⑾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⑿,而蒙世俗之溫蠖⒀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注:①行吟:邊行走邊吟唱。②是以見放:因此被放逐。③圣人:聰明通達的人。④不凝滯于物:不為事物所拘束。凝滯,停滯,有拘泥、執(zhí)著的意思。⑤揚其波:推波助瀾。⑥啜(chuò)其醨(lí):喝那薄酒。啜,喝,醨,薄酒。⑦懷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潔美好的節(jié)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⑧彈冠: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⑨察察:潔凈的樣子。⑩汶汶:(ménmén):渾濁的樣子。⑾常流:即長流,指江水。⑿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純潔。皓皓,皎潔的樣子。⒀溫蠖(huò):塵垢。
討論:這一部分著重記敘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通過對話描寫,揭示屈原“見放”是時代的悲劇,表現(xiàn)屈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寧赴長流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zhì)。這段對話實際上是關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議論,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詞語提示:
①“被發(fā)行吟澤畔”:被:同“披”。②“顏色”:臉色。③“形容枯槁”:樣子消瘦。形容:形體容貌,樣子??蓍拢焊煽荩稳菹?。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語后置。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①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注:①辭:文辭,這里指文學。
②從容辭令:說話得體,善于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
第三部分:屈原憤而自殺的經(jīng)過及他對后世的影響。(11--12)
1、屈原憤而自殺的經(jīng)過。
2、屈原對后世的影響。重點句子: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鞏固強化第三部分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被動句,“見”是被的意思?!皯谚砧ぁ北扔髦鞠蚋邼?,堅持真理。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反詰句。定語后置,“身之察察”,是察察之身,“物之汶汶”,為汶汶之物。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記敘了屈原的身份、才識,受讒被疏以及“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的情況,并寫了對《離騷》的評價。第二部分。記述了屈原被絀,楚國三次被秦所騙的歷史事實,以結語式議論指了人君不辨忠奸,不識賢愚是產(chǎn)生楚國禍患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寫屈原對漁父的對話及投江而死的壯舉,表現(xiàn)他熱愛祖國,憎恨讒佞,至死不屈的高尚品德。
本篇人物傳記記載了屈原的政治經(jīng)歷和他的政治主張,贊揚了他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也嚴厲地譴責了楚懷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陰險,課文有議有敘,夾敘夾議,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塊壘,為屈原,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極為精彩的傳記文學。主題思想:屈原的遭遇:任——疏——黜——遷——沉總結課文
1、思想內(nèi)容:課文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絀、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fā)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求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根據(jù)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跡;
②寫法上,記敘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介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屈原的性格特征:
愛國、正直思想品德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而且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司馬遷在表現(xiàn)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兩個方面與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說明了屈原的遭遇與祖國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
(2)、把屈原的“眷顧楚國”同“系心懷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國家的象征),通過他的“存君興國”的思想集中表現(xiàn)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表現(xiàn)屈原的才干時,就著重突出其治國之才。這樣介紹屈原,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為國操勞的動人形象,同時也反映了他在楚國的重要地位和對祖國的杰出貢獻。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屈原不僅在祖國強大時熱愛祖國,而且在祖國處于“大困”時,仍然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不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時熱愛祖國,而且在個人遭受屈辱時仍堅韌不拔地熱愛祖國。
如:當他“不復在位”時,聽說楚懷王放走了屢次欺騙、坑害楚國的張儀,出使在外的屈原連忙從齊國趕回,勸懷王殺掉張儀。當懷王想要往秦赴會時,屈原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是“虎狼之國”的本質(zhì),勸諫懷王“毋行”,直到懷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誠摯地“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懷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國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這種愛護懷王,振興祖國之心在《離騷》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現(xiàn)。屈原的愛國之心,不因楚國的治亂興衰而改變,更不隨個人的榮辱升沉而動搖。他對待祖國確是一顆丹心,一片赤誠,堅貞不移,至死不悔!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惡勢力抗爭而決不與之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上。屈原從一開始就處在戰(zhàn)國七雄錯綜復雜的斗爭之中,處在楚國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尖銳紛繁的矛盾之中,處在昏君讒臣的重重包圍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懷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當“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勞動成果時,屈原堅決“不與”,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對于炙手可熱的實權派人物靳尚和寵姬鄭袖、令尹子蘭,屈原也決不趨炎附勢,更不愿與之同流合污,而是同這些損害楚國利益的讒佞之徒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不僅“嫉”恨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責那聽信讒言,不辨忠奸的昏君,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剛正不阿的斗爭精神的突出表現(xiàn)。這種正直高潔的品德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就象經(jīng)線和緯線一樣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織成了宏偉壯麗的浪漫主義詩篇《離騷》。在詩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潔德操。
課文的最后兩部分通過屈原同漁父的比喻性對話,讓屈原將自己以死保節(jié)的決心作了最終的表白,在那“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惡劣環(huán)境中,唯獨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頭腦,“清白”的品德節(jié)操使他“寧赴常流”“葬身魚腹”決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決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溫蠖”。這種潔身自好的高尚節(jié)操和寧折不彎的斗爭精神,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和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對卑劣、腐朽的切齒痛恨。屈原的死,是對邪惡勢力的強烈控訴,也是對渾渾噩噩的人們的呼喚和激勵。但是應該看到,屈原的這種反抗終究是消極的,同時他這種孤芳自賞,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輕視群眾,脫離人民的階級局限和時代局限,表現(xiàn)了他的“國無人莫我知”(《離騷》)的孤獨感。記敘和議論的結合(夾敘夾議):
①本文是一篇極為精彩的傳記文學。以記敘屈原生平事跡為主,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熱情歌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貴品德,也嚴厲地譴責了楚懷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的陰險,二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文章第一部分記敘屈原受讒被疏后,“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接著便評價《離騷》,作者熱情贊頌了《離騷》的偉大成就和價值,贊頌《離騷》實際上就是贊頌屈原。第二部分寫楚懷王疏遠屈原后三次受騙于秦的史實(1、獻地絕齊,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隨即深入議論,譴責“懷王之終不悟”和“不知人”。在議論中充分表達了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②記敘和議論結合在一起,好處是便于發(fā)表議論,更便于抒發(fā)情懷。由于屈原人格的偉大,也由于作者的身世跟屈原有些相似的地方,作者跟所有志士仁人一樣對屈原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在記敘中一直滿懷激情,因此就要議論,亦即要作最高的贊頌。第三部分記述屈原自投淚羅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響。在記敘漁父與屈原對話時,既記述了屈原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淚羅以死”的原因,也歌頌了屈原潔身自好,堅持操守,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雖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從容辭令,但由于“莫敢直諫”,數(shù)十年后,楚國就滅亡了。由此贊嘆象屈原那樣“敢直諫”的性格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屈原的作品,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二十五篇。王逸作《楚辭章句》,提出具體的篇目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游》《卜居》和《漁父》。《離騷》是他的代表作,全詩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它以雄偉瑰麗的想象,神彩飛揚的語言,表現(xiàn)詩人熱愛祖國、同情人民、不惜犧牲一切的深摯感情,以及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和堅韌不拔的戰(zhàn)斗精神、決不同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光輝峻潔的人格,可稱千古絕唱。《九歌》是祀神的樂歌,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和《禮魂》。多數(shù)篇章流露出深切的思念和所求未遂的哀傷。其中《國殤》是哀悼衛(wèi)國陣亡戰(zhàn)士的挽歌,慷慨悲壯,充滿愛國主義情緒?!短靻枴穭t是對天的質(zhì)問。由一百七十多個問題組成,有自然現(xiàn)象、神話傳說、歷史人物等方面,體現(xiàn)對傳統(tǒng)觀念的懷疑和探索精神?!毒耪隆钒ā断дb》《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和《悲回風》諸篇,非一時一地之作,主旨大致近于《離騷》。其它三篇,多數(shù)人都認為不是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1、重點文言實詞一詞多義屬屈平屬草稿未定亡國破家相隨屬屬予作文以記之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神情與蘇、黃不屬有寧越……之屬為之謀吾屬今為之虜也若屬皆且為所虜動詞,zhǔ,連綴,引申為寫作動詞,zhǔ,連接通“囑”,囑托,動詞動詞,隸屬,屬于動詞,掌管動詞,類似名詞,類,這些人名詞,用在人稱后面,表復數(shù)。吾屬,我們。若屬,你們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齊口誅筆伐伐薪燒炭南山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此五霸之伐也動詞,耀,自夸動詞,討伐,進攻動詞,聲討動詞,砍伐動詞,戰(zhàn)勝,打敗名詞,功業(yè)害
爭寵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動詞,嫉妒使動用法,使…損害名詞,禍害
疏王怒而疏屈平以疏為美,密則無態(tài)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論積貯疏十三經(jīng)注疏動詞,疏遠形容詞,稀疏動詞,陳述,舊讀shù名詞,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書言事的文體,舊讀shù名詞,注解的一種,為“注”作注的文字,舊讀shù彈新沐者必彈冠莫辭更坐彈一曲而設法備貯彈藥,則可也動詞,用手指輕輕彈擊動詞,彈奏名詞,弓彈、炮彈、炸彈的總稱
離“離騷”者,猶離憂也約從離衡如有離違,宜別圖之多情自古傷離別“離”為動詞,通“罹”,遭受動詞,離散,分離動詞,背離動詞,分離,離別遷頃襄王怒而遷之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動詞,放逐,流放動詞,調(diào)動官職。左遷:貶官動詞,遷移,遷都動詞,變遷,變更動詞,調(diào)動官職,此指升遷。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趨末
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己后典籍皆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廢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敗之跡名詞,根本名詞,本義:草木的根名詞,根本的、基礎的東西或方面,此指農(nóng)業(yè)。形容詞,本來的副詞,本來名詞,稿本,版本名詞,稿本、底本量詞,冊副詞,本來(是),原來(是)動詞,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聞強志其志潔,其行廉聊齋志異
項脊軒志名詞,志向,心意名詞,意愿名詞,記憶力名詞,志趣動詞,記述名詞,表一種記事的文體指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如削蔥根璧有瑕,請指示王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噲遂入……頭發(fā)上指
名詞,通“旨”,意旨,旨趣名詞,手指。動詞,指出動詞,指向動詞,直立,豎起
聞博聞強志忽聞門外蟲鳴初聞涕淚滿衣裳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無何,宰以卓異聞以勇氣聞于諸侯名詞,學識,見聞動詞,聽見動詞,聽說使動用法,使……聽取。動詞,懂得,明白名詞,聲望,聲名動詞,聞名動詞,聞名,出名2、詞類活用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廣崇
蟬蛻于濁穢
厚幣委質(zhì)事楚
泥而不滓其后楚日以削時秦昭天與楚婚動作名,聽覺,聽力動作名,中傷別人的小人形作名,邪惡小人形作名,方正之人形作動,闡明。蟬:名作狀,像蟬那樣。濁穢:形作名,污濁環(huán)境。名作狀,用厚幣動詞,nì,生活在污泥里。名作狀,一天天地名作動,結為婚姻亡國破家相隨屬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身客死于秦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名作狀,在朝內(nèi),在國外名作狀,象客那樣。形作動,說短處,詆毀。使動用法,使……存,使……興形作名,忠誠之士,賢能之人名作動,效法,模仿3、古今異義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奈何絕秦歡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顏色憔悴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古義:欺詐的言論。今義:無理狡辯,動詞。古義:怎么,為什么。今義:對付,處置,“無可奈何”。古義:返回(楚國)恢復(國家)。今義:一遍又一遍;顛來倒去;重復的情況。古義:臉色。顏,顏面。色,氣色。又如:暮去朝來顏色故。今義:物體光波通過視覺時所產(chǎn)生的印象。形容枯稿而能與世推移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形,形體。容,容貌。今義:對人或事物的形狀或性質(zhì)加以描繪。古義:變化。今義:移動古義:此處指言語舉動適度得體。一說,“從容”為舉止行動之意。今義:不慌不忙,不急迫,鎮(zhèn)定自若的樣子。如成語“從容不迫4、特殊句式
A1、“離騷”者,猶離憂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國。
4、此不知人之禍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1、遂絕齊
2、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3、以出號令判斷句(省略介詞(于))(省謂語(賂))
(省介詞賓語(之))C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而自令見放為
5、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6、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
7、是以見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被動句D倒裝句1、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3、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6、蟬蛻于污穢,以浮游于塵埃之外
7、楚人即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8、莫不欲求忠以自為(否定句中代詞“自”做賓語,前置,“自為(wéi)”與下文的“自佐”相對)狀后狀后狀后狀后狀后狀后定后E固定結構
奈何絕秦歡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5、成語典故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優(yōu)美的品德。博聞強志:見識廣博,記憶力強。又作“博聞強記”“博聞強識”。隨波逐流:比喻無原則、無立場地與世相沉浮。彈冠振衣:整潔衣冠。與世推移: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表反問,怎么……呢?)
(表疑問,怎么。)練習:實詞
(一)通假字:1、“離騷”者,猶離憂也。2、人窮則反本。3、靡不畢見。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5、屈平既絀。6、亡走趙,趙不內(nèi)。7、齊與楚從親。8、厚幣委質(zhì)事楚。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2、人窮則反本。(
)3、今背本而趨末()
4、此之謂失其本心()
5、本在冀州之南()
6、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A、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齊()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5、因造玉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養(yǎng)豬新技術入股合同范例
- 2025年項目管理沖刺資料試題及答案
- 如何評估項目管理的有效性試題及答案
- 市政工程新興技術試題及答案
- 反復練習2025年中級經(jīng)濟師試題及答案
- 工程經(jīng)濟決策案例試題及答案
- 公共關系學在數(shù)字時代的傳播挑戰(zhàn)及試題及答案
- 傳媒影視合同范例
- 工程質(zhì)量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方案試題及答案
- 住宿餐飲業(yè)用工合同范例
- GB/T 8237-2005纖維增強塑料用液體不飽和聚酯樹脂
- GB/T 7307-200155°非密封管螺紋
- GB/T 14337-2008化學纖維短纖維拉伸性能試驗方法
- 社團課數(shù)獨入門(課件)
- 全國高中語文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雷雨》 課件
- L4-《采購與供應策略》-講義課件
- 軟件測試 教學大綱
- 合歡樹史鐵生課件
- 機房工程系統(tǒng)調(diào)試檢驗批質(zhì)量驗收記錄表
- 光伏項目試驗報告
- DB37-T 3587-2019養(yǎng)老機構護理型床位認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