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模擬(十六)_第1頁
《申論》模擬(十六)_第2頁
《申論》模擬(十六)_第3頁
《申論》模擬(十六)_第4頁
《申論》模擬(十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申論》模擬(十六)申論二、給定資料(1)新華社業(yè)網(wǎng)訊,2008年3月26日上午,家住威海市環(huán)翠區(qū)新聯(lián)巷的李建華外出回家,剛打開4樓的家門進屋時,在樓道里伺機作案的歹徒丁某跟了進來,持刀從背后摟住李建華。出于本能,李建華大呼救命,受到驚嚇的歹徒將李建華摁趴在地,朝她的頭部、頸部連捅幾刀。面對死亡的威脅,多年堅持冬泳、身體素質(zhì)不錯的李建華開始與歹徒殊死搏斗。相持過程中,李建華對右手被劃傷的歹徒說:“你只要不殺我,要什么東西都可以?!贝跬酵饬?,但李建華從家中只找出100元現(xiàn)金,歹徒見只有這么點錢,一時惱羞成怒,從餐桌上抄起一把水果刀,朝李建華的胸部全力刺去。幸好李建華穿的棉衣較厚,水果刀的刀柄被折斷了。這時,精神緊張、體力耗盡的歹徒崩潰了,雙腿一軟癱倒在地,央求李建華殺了他。見此情形,李建華平息了心中的恐懼,對歹徒說:“你跟我兒子年紀差不多,父母養(yǎng)你這么大不容易,有什么困難我可以幫你,你干嗎要干這種事?現(xiàn)在你走吧,我不報警,要么咱們?nèi)メt(yī)院?!笔艿接|動的丁某喊了聲“媽”。李建華隨后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后,由于歹徒雙腿無力,李建華攙扶著他下了樓。街上的人看到這兩個血淋淋的人嚇了一跳,問是怎么回事,李建華只是說“家里出了點事”。到了醫(yī)院,李建華說這小伙子是她的干兒子,使歹徒得到及時救治,直到威海市公安局環(huán)翠區(qū)分局民警接到群眾報案趕到手術(shù)室,李建華才說出了實情。記者4月2日在威海市立醫(yī)院采訪了李建華。她說:“我沒有告訴別人他是歹徒,是怕他走不到醫(yī)院就被人打死。他犯了錯誤,必須受到法律的懲罰,但我不希望用一種暴力方式去對待他,就算把他打殘廢了有什么用呢。我當了很多年的幼兒園老師,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為去感化他?!鞭k理此案的威海市公安局環(huán)翠區(qū)分局刑警唐萌告訴記者:“李老師的善舉非常感人,但這是一起嚴重的刑事案件,她應該告知群眾或主動報案,將歹徒在第一時間抓獲?!?2)綜合媒體報道,李建華的行為在社會上引發(fā)廣泛的爭論。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認為,法制社會講求違法必究,對犯罪分子絕不能袒護和寬容,這是大是大非、善惡分明的問題。山東省社科院儒學研究所所長涂可國分析指出,在法制社會,道德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手段和智慧,道德教化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若能激發(fā)人們內(nèi)心的寬容、同情、憐憫和良知,將有助于人際關(guān)系以及社會風氣的改善。網(wǎng)上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想一想吧,把這孩子送到監(jiān)獄,待一段時間出來,很有可能他以后還是繼續(xù)去偷去搶去殺人;而李老師的寬容對他心靈的刺激,也許會把他感化為一個好孩子,我們?yōu)槭裁匆u李老師呢?她的舉動太令人感動了。這個世界就是太冷漠才讓那么多人去偷去搶。以惡制惡,最后還是大家都自嘗惡果。向李老師致敬!精神可嘉,勇氣可嘉!”也有人說,“以德報怨,不是一般人的心胸了!不過我覺得為那歹徒不值得。當李老師第一次答應他不報警并拿錢出來,歹徒還嫌錢少,用刀直插李老師胸部,這明顯是殺人動機了,如果這一刀捅進去了,結(jié)果會是怎么樣?一個好人就死了!”還有人說,“李建華善惡不分,她的行為很迂腐,”更有直接抨擊李建華的行為“現(xiàn)在的社會已經(jīng)淪落到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境地,寬容犯罪就是最大的犯罪,東郭先生有時比狼更可惡?!?3)以下是搜狐客發(fā)表的四篇文章的內(nèi)容摘錄?!疽弧繌牟晃窂姳└矣谂c歹徒搏斗,到歹徒精神崩潰受傷倒地需要救治,李建華老師已經(jīng)從一個正當防衛(wèi)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具有正義感和悲憫意識的公民,本著人道主義和以德報怨的人文精神,撥打120對歹徒實施救治,值得贊賞和肯定。然而。無法回避的是,李建華老師的道德感化卻意欲以放棄堅守法律為代價——“現(xiàn)在你走吧,我不報警,要么咱們?nèi)メt(yī)院”,就是這樣一句話,讓原本充滿溫情色彩和人性光輝的道德感化趨向了“異化”——在法治社會中,講究違法必究。對犯罪分子的生命救援是一回事,讓其接受法律的懲處則是另一回事,不能混淆而論。也就是說,李建華老師應在撥打120的同時報警.而不是有意放任其逃脫而去。……這種“無原則”的“以德報怨”,也應引起我們反思。對危害社會的歹徒而言,法律的救贖永遠是道德感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突發(fā)性的暴力犯罪案件中,道德感化所產(chǎn)生的力量其實是極其有限的,要想完全將之從犯罪的泥潭中徹底拯救出來,還需要法律的矯治。【二】這則頗有爭議的報道也深深打動了我,與此同時我想起去年4月份發(fā)生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一個槍擊案。在停課一周里,學校舉辦了多場悼念活動。令人意外的是,兇手趙承熙和三十二名遇難者一起被列為悼念的對象。兩則報道帶給我一種感動,一種溫暖的沖擊,讓人警醒更讓人深思。大學為何將兇手列為悼念對象?李建華老師為何要救治歹徒?這種常人年不能為的“怪舉’’是善惡不分還是一種大德大義的體現(xiàn)?……李建華救歹徒與美國將兇手趙承熙列為悼念對象已不是一個“行為怪圈”,它體現(xiàn)出人們最樸素的生命倫理與最洞徹人性的價值觀。寬恕不是姑息,也不是通過原諒別人來獲取阿Q式的精神勝利,更不是強者對分階段施舍憐憫時所具有的倨傲姿態(tài)。寬恕是一種善意與善行,有善意者能自我肯定與超越,有善舉者能改變社會,使社會進步。救治19歲歹徒的生命并不表示詆毀法律與制裁,原諒趙承熙并不表示默許暴力的存在。愿我們在“行為怪圈”的背后都能感受到寬容和愛的博大,讓世界的每一角落都灑滿博愛的感動與溫暖?!救渴芎φ呔燃雍φ叩陌咐龑崬樯僖姡谌藗冄劾锎跬?、小偷就應該有惡報,甚至丟掉身家性命。與李建華截然相反的是,部分中國人的這種心理釀成過不少悲劇,2007年5月25日,浙江湖州3位抓小偷的市民,將年僅17歲的小偷周某逼入河中溺水而亡;2008年2月29日上午,福建永泰縣城關(guān)鎮(zhèn)一青年男子在超市調(diào)包香煙時被檢票員識破,在“抓小偷”的喊打聲中慌不擇路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然而,面對他的大聲呼救,百余人旁觀其掙扎浮沉達10分鐘之久,競無一人肯對其施以援手,最后眼睜睜看著該青年溺亡。小偷的生命可以被隨便刪除?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有生命權(quán),對任何人都應該一視同仁,有色的冷漠與謀殺只是一念之差。李建華的寬恕與救助是一種尊重生命的表現(xiàn),她的胸懷讓她能夠平等的對待任何人。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在道德面前,她表現(xiàn)出母愛和教師的本能,保護一個剛成年的孩子,在法律面前,她既沒有防衛(wèi)過當,也讓歹徒有了應有懲罰,更重要的是她維護了人權(quán)。李建華的大仁大義,給人權(quán)意識尚為欠缺的中國人上了堂好課,一視同仁不止是停留在等級制度、階級觀念上,還應當殺向道德的潛意識?!舅摹靠煲舛鞒鸬谋澈?,隱藏的是一種對生命尊嚴的漠視,一種比生理傷害更嚴重的心理暴力和精神冷血,更能殺人于無形。不客氣地說,我們的國人特別是當今某些憤青,就有這種暴力血腥心理,對于所謂的“敵人”,充滿的是仇恨,第一想到的不是拯救而是除之而后快,缺乏一種人性,一種寬容,更談不上博愛。這種思潮蔓延開來,就會導致一種社會暴力情結(jié)……。這是一種典型的靈魂和精神短視,當一個社會的心靈變得只有冷血和血腥時,剩下的必然是精神沙漠和人文廢墟,這個社會還怎樣走向文明?這比看得見的生理暴力可怕得多。我想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有著惻隱之心的李建華,正是深深理解了這種博愛精神的重要意義,其仁其義,恰是當今浮躁社會所欠缺的?!@種問題,還會引發(fā)“該不該”的爭論。正好反映了我們某些靈魂的狹隘和偏執(zhí)。要說“指責”,我們倒是要提醒李老師此前的搏斗不一定對頭——因為你若力所不及,則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本來對方只“謀財”,結(jié)果演變成“害命”,這樣的悲劇之例已有不少。至于說在醫(yī)院李建華說這小伙子是“干兒子”,沒有主動去報警,這應該看作是為了方便救治的姑妄言之,“大仁似愚”,對此,我們應該理解。(4)“健康863心理網(wǎng)”著名心理學專家筱丹女士認為:公眾對李建華事件的爭議源于對道德難題的不同判斷。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此事引發(fā)的是公眾在個體價值觀、社會價值觀、文化價值觀上的深層思考。隨著社會形態(tài)在更迭中漸次演變,人的價值取向也呈現(xiàn)多元化,由于個體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發(fā)點不一樣,自然表現(xiàn)為對道德抉擇的不同判斷。以李建華為例,在這一事件中,她從一個以暴制暴的正當防衛(wèi)者,轉(zhuǎn)變成一個具有悲憫意識的救助者,自身的客觀原因不可或缺。從事了30年幼教工作的李建華,對孩子有著特別的感情。正是濃濃的母性情懷讓她在歹徒陷入絕望時毫不猶豫地伸出了援手,希望用愛心挽救與感化迷失的人。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德報怨”的道德境界。三、作答要求第1題、認真閱讀給定資料(3)搜狐博客發(fā)表的四篇文章,分別說明這四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德”在這四篇文章中的具體含義。要求:準確全面,條理清晰,總字數(shù)300字。(30分)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參考答案:文章一認為,一方面李建華救治歹徒值得贊賞和肯定,另一方面她欲放棄對犯罪分子的追究,違反違法必究的法治原則,遏制犯罪不能只靠道德教化,還需要法律的矯治?!暗隆痹诒疚闹兄妇戎缸锓肿由娜说乐髁x行為。文章二認為,李建華救歹徒體現(xiàn)了平等的生命倫理和寬恕的價值觀,使全社會感受到寬容和博愛的力量,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德”在此代表對犯罪分子的寬恕。文章三認為,李建華對犯罪分子的寬恕與救助,啟示國人應增強人權(quán)意識,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尊重犯罪分子的生命權(quán)?!暗隆北硎咀鹬胤缸锓肿由鼨?quán)的道德意識。文章四認為,李建華救助歹徒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德報怨”的道德境界,對她行為的不同認識體現(xiàn)了社會成員對道德抉擇的不同判斷?!暗隆贝韾坌暮鸵缘聢笤?。答案解析:第2題、請參考給定資料,從道德與法律兩方面對李建華“以德報怨”的行為進行簡要評價。要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表達簡潔順暢,總字數(shù)300字左右。(30分)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參考答案:對于以德報怨問題,孔子說過:“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边@是我們認識這一問題的鑰匙。道德,即仁慈與寬恕的行為,不是無條件施與的,是要看具體場合、對象的。李建華救援犯罪分子生命的行為,只有在犯罪分子不再危害社會的情況下才是值得肯定的;如果無原則地實施救援,甚至幫犯罪分子逃脫法律制裁,那就是放縱犯罪,對自己、對罪犯、對社會都是有害的,不值得肯定和效仿。以德報怨的行為,不能脫離法律的環(huán)境來看待。我國實行依法治國,違法必究是必須堅持的原則,任何社會成員的行為都不能背離法治原則。對犯罪分子的生命救援是一回事,讓其接受法律的懲處是另一回事,不能混淆。當李建華尊重罪犯生命權(quán),對其施以援助時,這是法律允許的寬恕和人道主義行為;當她放縱罪犯逃跑,就已不屬于道德調(diào)整的范圍,本身就構(gòu)成了犯罪。答案二(515字)道德是有條件的,對個體的仁慈與寬恕應視具體對象而施,不能簡單地說一視同仁,更不能無原則地提倡以德報怨。李建華以德報怨的行為在確保自身和社會安全的前提下,對犯罪分子給予人道主義的救助,使其生命權(quán)得到保障,這是在犯罪分子確實停止危害,或無法繼續(xù)危害受害人和社會的前提下;我們不能在任何條件下都與犯罪分子討價還價,都無原則地救助犯罪分子,否則對犯罪分子的仁慈就是對社會其他成員的不仁,這僅僅在道德上也是立不住腳的。《論語·憲問》記述孔子對“以德報怨,可乎”的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边@無疑是我們認識以德報怨問題的最佳道德依據(jù)。建設(sh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要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又必須堅持法治原則,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違法必究,必須讓所有犯下罪行的人受到法律的懲處,這是對犯罪分子最大的仁慈、最深刻的精神救贖。對犯罪分子的生命救援是一回事,讓其接受法律的懲處則是另一回事,不能混淆而論。李建華在救助犯罪分子的同時,應當報警,而不是有意放任其逃脫而去。對危害社會的歹徒而言,法律的救贖永遠是道德感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突發(fā)性的暴力犯罪案件中,道德感化能夠發(fā)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要遏制犯罪、挽救罪犯,必須依靠法律的矯治。答案解析:第3題、結(jié)合給定資料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鮮明,分析深入,條理清晰,語言順暢,書寫工整??傋謹?shù)1500字左右。(90分)___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參考答案:參考例文一(1525字)矯治犯罪應道德與法律手段并舉道德與法治同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二者在構(gòu)建和諧的進程中缺一不可、互不背離、相輔相成。對于當前群眾關(guān)心的社會治安和社會風氣問題,根本的矯治之道是道德與法律手段并舉,重建社會對道德、法治的共識和信心,從根源上遏止和預防犯罪。李建華在歹徒終止危害行為的時候,主動送其就醫(yī),體現(xiàn)了以德報怨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寬容與人道主義精神普遍缺乏的情況下,顯得難能可貴,應予肯定和弘揚。但是,李建華為了實現(xiàn)對犯罪分子進行道德教化的主觀意圖,欲以放棄法律堅守為代價,拒絕報警,要私放犯罪,是違反法律的,要予以否定。歹徒在不受懲治后,由于受害人的教化作用,能夠停止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于這種嚴重危害社會的罪犯,只有法律才是必要的、也是最好的矯治和救贖手段。道德的實行是有條件的,仁慈、寬恕、救助這些行為,要因時、因地、因人而施,因為我們清楚犯罪分子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在其正在實施犯罪行為、危害社會時表現(xiàn)出善意、做出善舉,不僅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而且是危險的、有害的,不僅禍及自身,也將危及社會。在歹徒進行犯罪時,任何人不可能想到以德報怨,用勸說和犧牲自己去感化犯罪,這樣做的結(jié)果很可能使歹徒更加肆無忌憚。只有在歹徒喪失加害能力、停止危害他人的情況下,對歹徒的善意、善舉才有施展的余地。這種情況下,李建華主動打120送歹徒去醫(yī)院救治,確實是一種以德報怨的行為,達到了無私的崇高境界。如果時間倒過去,這種行為發(fā)生在歹徒加害時、雙方殊死搏斗中,那不僅不是以德報怨,反而是迂腐和愚蠢了。與道德有條件發(fā)揮相對,法律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并被遵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也不因時間、地點、人員的不同而有異,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權(quán)力,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本質(zhì)。李建華引起爭議的行為是她企圖私下放走罪犯,理由是像對待犯錯誤的孩子那樣寬容對方,“用行為去感化他”。且不說謀財害命的犯罪分子會不會被感化,僅私放罪犯這一點就已經(jīng)觸犯了刑律,把自己擺在了與犯罪分子同謀、協(xié)助犯罪分子逃跑的位置上。如果“以德報怨”指的是這種私放罪犯的行為,那么它就是無原則的道德,是一種偽善的、有害的道德,是東郭先生式的姑息遷就壞人的道德,其結(jié)果極大可能是縱容犯罪,害人害己,違反法治,貽害社會,也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這種行為也背離了以德報怨要促進社會和諧的初衷,所以要根本否定。孔子說得好:“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壞人寬容,就意味著對好人殘忍。我們可以原諒壞人對自己的傷害,但我們卻不能因此放縱壞人逃脫法網(wǎng)去傷害他人。人性的寬厚和愛心決不可凌駕于法律之上,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力私放罪犯,任何道德感化都無法代替法律對罪犯的審判與懲治。對于危害社會的刑事犯罪分子,必須通過審判,按其罪行量刑、服刑,對其進行改造教育,使其明白重新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犯罪分子的矯治與救贖,才能保障道德發(fā)揮應有作用,才能維護社會治安與公共安全,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zhuǎn),推動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李建華的行為,暴露了作為公民她不懂法、不守法,不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和公共利益的問題。當前,要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提倡生命平等的生命倫理和尊重生命、尊重人權(quán)的人權(quán)觀念,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chǔ);同時,必須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加強對公民的法制教育,堅持弘揚法治精神,嚴格貫徹法治原則,引導公民知法、守法,提高依法維護自身權(quán)益和公共利益的意識,增強保護自己、維護公共安全的能力,避免更多的姑息違法犯罪的東郭先生給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失。只要我們把弘揚道德與堅持法治結(jié)合起來,就能更有效地遏制和預防犯罪,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就有希望好轉(zhuǎn),社會和諧也就有希望實現(xiàn)。參考例文二(1741字)矯治犯罪應道德與法律手段并舉道德與法治同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二者在構(gòu)建和諧的進程中缺一不可、互不背離、相輔相成。對于當前群眾關(guān)心的社會治安和社會風氣問題,根本的矯治之道是道德與法律手段并舉,重建社會對道德、法治的共識和信心,從根源上遏止和預防犯罪。李建華對于入室行兇搶劫的歹徒,能夠奮起搏斗;在歹徒終止危害行為的時候,能夠主動送歹徒就醫(yī),體現(xiàn)了勇于斗爭和以德報怨的精神,雖然這更多地出于人性本能,并不具備很強的道德示范意義,但在當今社會寬容與人道主義精神普遍缺乏的情況下,顯得難能可貴,應予肯定和弘揚。但是,李建華為了實現(xiàn)對犯罪分子進行道德教化的主觀意圖,欲以放棄法律堅守為代價,拒絕報警,要私放犯罪,這就不可取了,甚至也違反了法律。警察接報后趕到,事實上矯正了李建華尚未實行的違法行為,挽救了李建華,也挽救了歹徒。因為歹徒在不受懲治后,僅憑受害人對他的寬容放縱所起到的教化作用,能夠停止犯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對于這種嚴重危害社會的罪犯,只有法律才是必要的、也是最好的矯治和救贖。道德的實行是有條件的,仁慈、寬恕、救助這些行為,要因時、因地、因人而施,因為我們清楚犯罪分子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在其正在實施犯罪行為、危害社會時表現(xiàn)出善意、做出善舉,不僅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而且是危險的、有害的,不僅禍及自身,也將危及社會。在歹徒進行犯罪時,任何人不可能想到以德報怨,用勸說和犧牲自己去感化犯罪,要對方放下屠刀,這樣做的結(jié)果很可能不是歹徒立地成佛,而是犯罪行為升級擴大,更加肆無忌憚。只有在歹徒喪失加害能力、停止危害他人的情況下,對歹徒的善意、善舉才有施展的余地。這種情況下,李建華主動打120送歹徒去醫(yī)院救治,確實是一種以德報怨的行為,達到了無私的崇高境界。如果時間倒過去,這種行為發(fā)生在歹徒加害時、雙方殊死搏斗中,那不僅不是以德報怨,反而是迂腐和愚蠢了。與道德有條件發(fā)揮相對。法律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并被遵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也不因時間、地點、人員的不同而有不同,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權(quán)力,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本質(zhì)。李建華引起爭議的行為是她企圖私下放走罪犯,理由是像對待犯錯誤的孩子那樣寬容對方,“用行為去感化他”。且不說謀財害命的犯罪分子會不會被感化,僅私放罪犯這一點就已經(jīng)觸犯了刑律,把自己擺在了與犯罪分子同謀、協(xié)助犯罪分子逃跑的位置上。如果“以德報怨”指的是這種私放罪犯的行為,那么它就是無原則的道德,是一種偽善的、有害的道德,是東郭先生式的姑息遷就壞人的道德,其結(jié)果極大可能是縱容犯罪,害人害己,違反法治.貽害社會,也不利于犯罪分子的改造,這種行為也背離了以德報怨要促進社會和諧的初衷,是要根本否定的。孔子說得好:“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壞人寬容,就意味著對好人殘忍。我們可以原諒壞人對自己的傷害,但我們卻不能因此放縱壞人逃脫法網(wǎng)去傷害他人。人性的寬厚和愛心決不可凌駕于法律之上,任何人都沒有權(quán)力私放罪犯,任何道德感化都無法代替法律對罪犯的審判與懲治。道德是法律的延伸,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沒有法律保障的道德手段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對于嚴重危害社會的暴力刑事犯罪分子,僅有道德的感化是無法使其改惡從善的。必須運用法律手段,按其行為量刑、服刑;同時在服刑過程中,對其進行道德感化教育,使其明白重新做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犯罪分子的矯治與救贖,才能保障道德發(fā)揮應有作用。才能維護社會治安和群眾安全,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zhuǎn),推動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李建華的行為,暴露了作為公民她不懂法、不守法,不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維護公共利益的問題。當前,要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人道主義精神,提倡生命平等的生命倫理和尊重生命、尊重人權(quán)的人權(quán)觀念,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chǔ);同時,必須堅持弘揚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則,嚴格依法懲治犯罪,加強對公民的法制教育.樹立正確的導向,引導公民知法、守法,提高依法維護自身權(quán)益、依法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增強保護自己、維護社會治安的能力,避免姑息包庇違法犯罪的行為給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失。只要我們把弘揚道德與堅持法治結(jié)合起來,就能更有效地遏制和預防犯罪,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就有希望好轉(zhuǎn),社會和諧也就有希望實現(xiàn)。參考例文三(共1686字)矯治犯罪應道德與法律手段并舉李建華老人在遭遇歹徒入室行兇搶劫時,始而與歹徒搏斗,在歹徒受傷并失去行兇能力和意圖的情況下,不僅送歹徒去醫(yī)院救治,而且拒絕報警,意欲私下放走罪犯。這一行為由于其發(fā)生的具體環(huán)境較為復雜,對它的評價也出現(xiàn)了分化。到底在當今社會要不要弘揚寬恕和人道主義精神呢?法律與人性、道德價值應如何對待?為什么李建華的“以德報怨”要加上一個引號。打上一個問號?解答這些問題,要準確把握道德的有條件原則和法律的無條件原則。之所以說道德是有條件的,仁慈、寬恕、救助這些行為,要因時、因地、因人而施,是因為我們清楚犯罪分子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要在其正在實施犯罪行為、危害社會時表現(xiàn)出善意、做出善舉,不僅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而且是危險的、有害的,不僅禍及自身,也將危及社會。在歹徒進行犯罪時,沒有所謂“以德報怨”的余地,保護自己、遏制犯罪是受害人唯一能做也必須做的事情。李建華在面對歹徒持刀槍劫的生命威脅時,大聲呼救并與其搏斗,這是正當防衛(wèi),是當時情境下李建華的正確選擇:在歹徒受傷、雙方有妥協(xié)的可能時,李建華與歹徒討價還價,允許歹徒拿錢后離開,也不失為一種保全自己、延期懲罰罪犯的明智選擇;當歹徒筋疲力盡、喪失加害能力的時候,李建華主動打120送其去醫(yī)院救治,這種行為的確已超越了狹隘的恐懼、仇恨,上升到了寬容和博愛的無私境界。這種寬容和博愛,是人性光輝的凝聚,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具有道德感化力量。是我們建設(shè)和諧社會所需要的,無私的人道主義和寬容、博愛、尊重生命的精神,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有利。但是,李建華拒絕報警,試圖放縱犯罪分子逃脫,這已超越了道德邊界,越過了法律所允許的界限。成為一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