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主題2論說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上杜中丞論舉官書
歐陽修
修前便見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為豐浮,近者聞介以上書論被罷,而臺①中因舉他吏代介者。介,一賤
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介為人剛果有氣節(jié),力學(xué),喜辯是非,真好義之士也。始執(zhí)事舉其材,議者咸曰知人之明,今聞其罷,
皆日當罷。皆謂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賤當有說,以此罪介。修獨以為不然。主薄于臺中,非言事之官,
然大抵居臺中者,必以正直、剛明、不畏避為稱職。今介足未履臺門之閾,而已因言事見罷,度介之才,
不止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執(zhí)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zhí)事之知矣。
修嘗聞f者說,趙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嘗為某事?lián)窆?,中令列二臣姓名以進,太祖不肯用。他日以問,
復(fù)以進,又不用。他日以問,復(fù)以進,太祖大怒,裂其奏,擲殿階上。中令色不動,插笏帶間徐拾碎紙袖
歸中書。他日又問,則補綴之,復(fù)以進。太祖大悟,終用二臣者。彼之敢爾者,蓋先審知其人之可用,然
后果而不可易也。今執(zhí)事之舉介也,亦先審知其可舉邪,是偶舉之也?若知而舉,則不可遽止;若偶舉之,
猶宜一請介之所言,辯其是非則后已。
???旦史烝為木子可直之里上雖好之其人丕用則當逑而去之上里遙之甚人賢則當舉面史之韭謂隨時好惡
天遹工避也公而執(zhí)事始舉介日能,朝廷信而將用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日不能,是執(zhí)事自信猶不果。若遂
譽而至「有最望天子取信于執(zhí)事哉?故曰主簿雖卑,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
況今斥介而他舉,必亦擇賢而舉也。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臺,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
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無易介而他取也!
(選自《文忠集》)
(注)①臺:即御史臺,是御史所居官署。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謂隨時
好惡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謂隨時
好惡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謂隨時
好惡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謂隨時
好惡而高下者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伏,是說人如狗那樣地俯伏、趴下,常用作謙辭,如“伏惟”“伏法”等。
B.主簿,官名,其職責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wù),歷朝多為主官的佐官之一。
C.長老,對年長者的一種敬稱,在古代也是對寺院里面職務(wù)較高者的尊稱。
D.笏,古代君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記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之所以寫這封信,是因為最近他聽說主簿石介因上書談?wù)撋饷獾氖虑楸涣T官,他覺得杜中丞這
樣的舉措不妥,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下層士人,任用他與否雖然都不足以妨礙政務(wù),但作者認為他為人剛直果敢,有氣節(jié),喜歡明
辨是非,是好義之士,被罷官實在可惜。
C.歐陽修引述趙中令薦官的事例,以三次“復(fù)以進”突出表現(xiàn)趙中令堅持原則、不避威權(quán)的可貴品質(zhì),
這正是歐陽修在此處最想勸杜中丞做到的。
D.歐陽修認為執(zhí)事向朝廷薦官不能隨著皇上的個人喜好或者厭惡來決定被任用者職位的高低,而應(yīng)根據(jù)
被推薦者的才干決定他們的去留。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始執(zhí)事舉其材,議者咸曰知人之明,今聞其罷,皆曰當罷。
(2)彼之敢爾者,蓋先審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5.為勸說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職,歐陽修陳述了哪些理由,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述。
【答案】
1.c
2.A
3.B
4.(1)當初您舉薦石介,談?wù)摰娜硕颊f您有知人之明,現(xiàn)在聽說他被罷免了,都說(石介)應(yīng)當被罷免。
(2)趙中令敢這樣做,可能是因為他之前確切知道這兩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確實如此并且無人可以替代。
5.①石介具備御史的品質(zhì);②是否任用石介顯示杜中丞識人用人的水平;③御史中丞的職位本身要求為
朝廷舉薦官員,必須堅持方正立場;④罷免石介可能導(dǎo)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終會損害御史臺的官員任用。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歡他,如果這個人沒有才干,那么您也應(yīng)當彈劾他并
讓他離開;即使皇上厭煩他,如果這個人很有才干,您也應(yīng)該舉薦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隨著皇上的個
人喜好或者厭惡,決定被任用者職位的高低。
“為天子司直之臣”中“為”是謂語,“天子司直之臣”做賓語,其后應(yīng)該斷開,排除B;
“其人不肖”為主謂結(jié)構(gòu),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
“其人賢”為主謂結(jié)構(gòu),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C。
2.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能力。
A.“常用作謙辭”錯誤。“伏”,敬辭,古時臣對君奏言多用之。
故選A。
3.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被罷官實在可惜”錯誤。根據(jù)原文“介,一賤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可
知,作者沒有為石介“被罷官”覺得可惜,而是為杜中丞的舉措感到可惜。
故選B。
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1)“議者”,談?wù)摰娜?;“咸”,都;“今聞其罷”,被動句,現(xiàn)在聽說他被罷免了。
(2)“爾”,這樣;“蓋”,表推測,可能;“審”,確切,清楚;“果”果然這樣,確實如此;“易”,
替代。
5.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概括要點的能力。
從石介的能力角度分析,根據(jù)原文第二段“主薄于臺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臺中者,必以正直、剛明、
不畏避為稱職。今介足未履臺門之閾,而己因言事見罷,度介之才,不止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可知,
在作者看來,石介還沒踏進臺中的門檻,就因為上書議事被罷職,因此認為石介具備了擔任御史的能力。
從杜中丞的角度分析,根據(jù)原文“是執(zhí)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zhí)事之知矣”可判斷,作者認為是否任用
石介顯示杜中丞識人用人的水平。
根據(jù)“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
非謂隨時好惡而高下者也”可知,作者認為御史中丞的職位本身要求為朝廷舉薦官員,必須堅持方正立場,
不能受皇帝和他人議論的影響。
根據(jù)“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臺,又有言,則又斥而他舉乎?如此,則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可知,
作者認為,罷免石介可能導(dǎo)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終會損害御史臺的官員任用,導(dǎo)致上任的官員不敢說話
等一系列問題出現(xiàn)。
參考譯文:
(我)歐陽修從前見到您薦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聽說石介因為上書談?wù)撋饷獾氖虑楸?/p>
罷官,臺中于是舉薦其他官員代替石介。石介,不過是一個下層士人,任用他與否都不足以妨礙政務(wù),不
過我覺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舉措。
石介為人剛直果敢,頗有氣節(jié),勉力治學(xué),喜歡明辨是非,實在是好義之士。當初您舉薦石介,談?wù)?/p>
的人都說您有知人之明,現(xiàn)在聽說他被罷免了,(大家)都說(石介)應(yīng)當被罷免。都認為赦免是皇上已
經(jīng)推行的命令,不是關(guān)系疏遠地位卑下的人應(yīng)當議論的,因此罷免石介。唯獨我認為不是這樣。在臺中這
個官署范圍內(nèi),主簿并不是專職議事的官員,可是大凡官居臺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剛強、明察、無畏才
算是稱職?,F(xiàn)在石介還沒踏進臺中的門檻,就因為上書議事被罷職,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
簿,甚至可以擔任御史的官職了。這說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沒有辜負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經(jīng)聽年長的人說,趙中令輔佐太祖皇帝的時候,為了某件事需要選擇官員,趙中令列出了兩位大
臣的姓名舉薦,太祖不肯任用。過幾天太祖又催問人選,趙中令又推薦他們,太祖還是不肯任用。過幾
天再次催問,還是推薦他們,太祖十分生氣,撕爛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臺階上,中令臉色平靜,把笏
板插進腰帶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紙片,放進袖中返回了官邸。過了一段時間太祖又催問,趙中令就修補好
那奏章再次舉薦。太祖幡然醒悟,最終任用了那兩位大臣。趙中令敢這樣做,可能是因為他之前確切知道
這兩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確實如此并且無人可以替代?,F(xiàn)在您舉薦石介,也是因為深刻的了解他才舉薦他
的,還是偶然舉薦他的?如果是深刻的了解他才舉薦他的,那么就不應(yīng)該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舉薦他,
那就應(yīng)該聽從石介所說,明辯是非對錯才作決定。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歡他,如果這個人沒有才干,那么您也應(yīng)當彈劾他并讓
他離開;即使皇上厭煩他,如果這個人很有才干,您也應(yīng)該舉薦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隨著皇上的個人
喜好或者厭惡,決定被任用者職位的高低。起初您推舉石介認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將重用他,現(xiàn)在不
任用他卻說沒有才能,這是您不夠自信決斷的事啊。如果再說其他事情,還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嗎?所以說
主簿的官職雖然低微,石介雖然是個下層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舉措。
況且現(xiàn)在罷黜石介另外舉薦別人,也一定要選擇賢能的人舉薦。賢能的人本來就喜歡辯議,如果將他
舉薦進入臺中,他又有進言,那還將罷黜他而另外舉薦別人嗎?這樣一來,那么最終一定會選擇一個愚笨
暗弱怯懦緘默的人才會停止。我懇請您不要換掉石介而任用別人。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答元饒州論政理書①
(唐)柳宗元
奉書,辱示以政理之說及劉夢得書,往復(fù)甚善。類非今之長人者之志,不唯充賦稅養(yǎng)祿秩足己而已,
獨以富庶且教為大任。甚盛甚盛!
孔子日:“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比粍t蒙者固難曉,必勞申諭,?得悅服。用是尚有一疑焉。
兄所言免貧病者,西不益富者稅,此誠當也。乘理政之后,固非若此不可;不幸乘弊政之后,其可爾耶?
夫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茍然,則貧者無費以求于吏,所謂有貧之實而不得貧之名;富者操其
贏以下于吏,則無富之名而有富之實。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兄若所遇如
是,則將信其故乎?是不可懼撓人而終不問也,固必問其實。問其實,則貧者固免而富者固增賦矣,安得
持一定之論哉?若日止免貧者而富者不問,則僥幸者眾,皆挾重利以邀,貧者猶若不免焉。若日格富者懼
不得實,而不可增焉,則貧者亦不得實,不可免矣。若皆得實,而故縱以為不均,何哉?孔子曰:“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今富者稅益少,貧者不免于捂拾以輸縣官,其為不均大矣。然非唯此而
已,必將服役而奴使之,多與之田而取其半,或乃出其一而收其二三。主上思人之勞苦,或減除其稅,則
富者以戶獨免,而貧者以受役,卒輸其二三與半焉。是澤不下流,而入無所含毋,其為不安亦大矣。夫如
是,不一定經(jīng)界、核名實,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夫富室,貧之母也,誠不可破壞。然使其大幸而役于下,則又不可。兄云懼富人流為工商浮一蓋甚急
面丕均則直此爾若宣煮里益感而甚實輸當其土一猶史安其措蔓矍名■丕肯易也。檢之逾精,則下逾巧。誠如
克三譽J箓蒜溫以油而汨丁酸鏟茶誓展茶廣藐;谷菲帚菽益,則舍其產(chǎn)而唯丁田之問,推
以誠質(zhì),示以恩惠,嚴責吏以法,如所陳一社一村之制,遞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實?不得其實,則一社
一村之制亦不可行矣。是故乘弊政必須一定制,而后兄之說乃得行焉。蒙之所見,及此而已。永州?僻隅,
少知人事。兄之所代者誰耶?理歟?弊歟?理,則其說行矣;若其弊也,蒙之說其在可用之數(shù)乎?
因南人來,重曉之。其他皆善,愚不足以議,愿同夢得之云者。兄通《春秋》,取圣人大中之法以為
理。饒之理,小也,不足費其慮。無所論刺,故獨舉均賦之事,以求往復(fù)而除其惑焉。不習(xí)吏職而強言之,
宜為長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蓋明而教之,君子所以開后學(xué)也。
又聞兄M蒞政三日,舉韓宣英以代己。宣英達識多聞而習(xí)于事,宜當賢者類舉。今負罪屏棄,凡人不
敢稱道其善,況又聞之于大君以二千石薦之哉!是乃希世拔俗,果于直道,斯古人之所難,而兄行之。宗
元與宣英同罪,皆世所背馳者也,兄一舉而德皆及焉。祁大夫不見叔向,今而預(yù)知斯舉,下走之大過矣。
書雖多,言不足導(dǎo)意,故止于此。不宣。宗元再拜。
選自《柳宗元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這是一封給饒州刺史元莫的回信。
6.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富者操其贏以小于吏市:收買
B.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省:反省
C.若日檀富者懼不得實檢:查看
D.而人無所告訴告訴:報告申訴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必勞申諭,乃得悅服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B.兄所言免貧病者,財不益富者稅棄甲曳兵畫走
C.永州以僻隅,少知人事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wù)
D.又聞兄之蒞政三日奚以年九萬里而南為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無理的一項是()
A.在信的開頭,柳宗元明確表明,有利于民生是“政理”之本。他贊賞元真與其他“長人者”不同,來
信所談的是“以富庶且教為大任”,而不僅僅是為了多收賦稅保住俸祿以滿足自己,可見,他對當時統(tǒng)治
者搜刮賦稅、盤剝掠奪的現(xiàn)象,表示不滿。
B.柳宗元在信里除了揭露當時貪官污吏"賄賂行而征賦亂”的弊政以外,更積極提出“均賦稅”的主張,
即通過徹底清查戶口、核實田產(chǎn)、嚴格法制、推舉賢者等措施,革除弊政,以利發(fā)展生產(chǎn)。
C.柳宗元認為,關(guān)心民眾,一定要有良好的信息渠道,不能“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澤不下流”。
而文中所說的“夫富室,貧之母也,誠不可破壞”的觀點,在現(xiàn)在看來,則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D.這封給饒州刺史元真的回信,主要是同他討論怎樣改革賦稅制度。信中對“征賦亂”痛加批判,更對
貧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寄予同情。全信邏輯嚴密,內(nèi)容豐富,有諸多啟示。
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兄云懼富人流為工商浮贏蓋甚急而不均則有此爾若富者雖益賦而其實
輸當其十一猶足安其堵雖驅(qū)之不肯易也
10.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如是,不一定經(jīng)界、核名實,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2)不習(xí)吏職而強言之,宜為長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
【答案】
6.B
7.A
8.B
9.兄云懼富人流為工商浮就/蓋甚急而不均/則有此爾/若富者雖益賦/而其實輸當其十一/猶足安其堵/雖
驅(qū)之/不肯易也。
10.(1)像這樣,如果不統(tǒng)一劃定田界,核實民戶貧富的名實是否相符,卻暫且重新改變做法,怎么能
把地方治理好呢?
(2)不熟悉做官的事情卻勉強談?wù)撍?,?yīng)該被長輩取笑嘲弄了。但如果不這樣的話,就無法得到你深切
中肯的言論。
【分析】
6.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B.“省”,察看、過問。句意為于是窮人更加挨餓死亡而無人過問。
故選B。
7.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乃”都是副詞,才。
B.“而”,表轉(zhuǎn)折,去口;/表修飾,可不譯。
C.“以”,連詞,因為;/介詞,把,用。
D.“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動詞,至I」,往。
故選Ao
8.
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即通過徹底清查戶口、核實田產(chǎn)、嚴格法制、推舉賢者等措施”說法有誤?!巴婆e賢者”不是“均賦
稅”的措施。
故選B。
9.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
“富人流為工商浮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共同做“懼”的賓語,所以在“浮窿”后斷開。“蓋”一般用
于句首表推測、判斷,在它前面斷開?!吧跫薄迸c“不均”是并列成分,中間不宜斷開,在“不均”后面
斷開?!皠t有此爾”是前面的結(jié)果,“則”承接上文,在它前面斷開;“爾”是句末語氣詞,在它后面斷
開?!岸鋵嵼敭斊涫弧敝小岸笔菍ι衔牡霓D(zhuǎn)折,所以在它前面斷開;“輸當其十一”指交納的只相
當于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語義完整,在它后面斷開?!半m驅(qū)之”中“雖”是句首用于表示假設(shè)的連詞,
在它前面斷開?!安豢弦滓病笔羌僭O(shè)的結(jié)果,在前面斷開。
畫波浪線部分意思是:你說擔心富人會轉(zhuǎn)而棄農(nóng)經(jīng)營工商或墮落為游手好閑的人,那是因為增稅太急而又
負擔不均,才會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如果富戶雖然增加了賦稅,但實際交納的只相當于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
那么還是可以使他們安居樂業(yè)的,即使趕他,他也是不肯改行的。
最后斷句為:兄云懼富人流為工商浮贏/蓋甚急而不均/則有此爾/若富者雖益賦/而其實輸當其十一/猶足安其
堵/雖驅(qū)之/不肯易也。
10.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一定”,統(tǒng)一劃定;“核”,核實;“姑”,暫且;“其”,語氣副詞,表反問,怎么能。
(2)“強”,勉強;“為……所”,表被動,被;“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來”,使動用法,
使……來,這里引申為得到。
參考譯文
敬獲來信,承蒙告知關(guān)于治理國家的道理,并附來劉夢得的信,你們兩人的反復(fù)論述都很精彩。所
談的大多不是如今一般當官的人那樣的想法,不僅僅只是為了多收賦稅保住俸祿以滿足自己就算,唯獨
把社會富裕繁榮并對民眾施行教化當作自己的重要任務(wù),很好很好!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xué),他從來不提問題,好像笨得很。"那么,像我這樣愚昧的人本來就很
難開竅,一定要煩勞你多加開導(dǎo),才能夠心悅誠服。因此,我還有一點疑問提出請教。兄所說免除貧窮
患病人家的賦稅,但又不增加富人的賦稅,這確實很恰當。要是趁著你的前任政治清明,固然非這樣做
不可;而不幸你的前任政治腐敗,難道可以這樣做嗎?政治上最大的弊病,莫過于賄賂公行因而賦稅混
亂。假如這樣的話,那窮人就因為無錢向官吏行賄,結(jié)果實際上很窮名義上卻不窮;富人用錢財去買通
官吏,結(jié)果名義上不富實際上卻很富。于是窮人更加挨餓死亡而無人過問,富人愈加橫行奢侈而無所顧
忌。你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還會相信過去的稅額嗎?這就不能因為怕得罪人而始終不去過問,一定得
查清它的實際情況。實情查明了,那么窮人必定要免除賦稅,富戶也必然要增加賦稅了,怎么能堅持一
成不變的說法呢?如果說只免去窮人的賦稅而不查問富戶的實情,那么希圖逃稅的富戶就會很多,他們
都會倚仗錢財去買通官吏以圖免稅,結(jié)果窮人就如同沒有免稅一樣。如果說調(diào)查富戶怕得不到實情,因
而不能增加他們的賦稅,那么對窮人也可以說查不清真實情況而不能減免了。如果實際情況都可以查明,
卻又故意放縱不管因而造成賦稅不均,這又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不怕財富少,只怕分配不均勻;不怕
國家窮,只怕社會不安定。”現(xiàn)在富戶繳的賦稅越少,窮人就難免要東挪西借才能給官府納稅,這樣造
成的賦稅不均的情況就更嚴重了。而且不僅如此,窮人要被迫給富戶服勞役,像奴隸般地被驅(qū)使,富戶
把大量田地出租給窮人耕種,收取他們收獲的一半,或者借給窮人一筆錢要連本帶利索回兩三倍之多。
皇上垂念百姓的勞苦,或許會減免一部分賦稅,但只有富戶能按戶籍得到減免,而窮人卻因依附于富室
當?shù)钁羰芘?,結(jié)果還是要向富戶繳納兩三倍的利錢或田里收成的一半。這樣,皇上的恩澤達不到下層
百姓,貧民百姓有苦也無處報告申訴,那造成的社會動蕩不安可就大了。像這樣,如果不統(tǒng)一劃定田界、
核實民戶貧富的名實是否相符,卻暫且重新改變做法,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
富戶是窮人依靠的根本,確實是不能破壞的。但是讓富戶太僥幸取得便宜而又奴役貧民,那也不行。
你說擔心富人會轉(zhuǎn)而棄農(nóng)經(jīng)營工商或墮落為游手好閑的人,那是因為增稅太急而又負擔不均,才會產(chǎn)生
這種現(xiàn)象。如果富戶雖然增加了賦稅,但實際交納的只相當于他們收入的十分之一,那么還是可以使他
們安居樂業(yè)的,即使趕他,他也是不肯改行的。官府檢查的辦法越精細,下面富戶逃稅的辦法也越巧妙,
這的確像你說的那樣。管仲也不主張征收民眾的財產(chǎn)稅,所以才有“殺畜伐木”的說法。現(xiàn)在如果除了
工商稅以外,那就不按照財產(chǎn)而只按人口和田畝來征稅,開誠布公地告訴百姓這樣做的好處,用法律嚴
格約束官吏,如像你所說按一社一村的建制,依次地做好可靠的調(diào)查核實工作,怎么會掌握不到真實情
況呢?如果這樣做還是得不到真實情況,那么一社一村的建制也就不可行了。因此當稅制混亂的時候,
必須先統(tǒng)一規(guī)章制度,然后你的主張才能行得通。我的看法,不過如此罷了。永州因地處偏僻,我很少
知道外面人事變動的情況。不知你所取代的前任是誰?他治理得好呢,還是不好呢?如果好,那么你的主
張就可行了;如果不好,我的建議或許在可用之列吧?
因為送信的人南來,使我對你的政治主張更加了解了。其他的意見都很好,我也提不出什么別的看
法,完全同意劉夢得所說的。你精通《春秋》,能夠吸取圣人的大中之法來治理政事。治理饒州,不過
是區(qū)區(qū)小事,用不著你太費心。我沒有什么可以議論批評的,所以只提出均賦稅的事,以求在相互討論
中消除疑惑o不熟悉做官的事情卻勉強談?wù)撍?,?yīng)該被長輩取笑嘲弄了。但如果不這樣的話,就無法得
到你深切中肯的言論。說明道理教導(dǎo)別人,君子正是用這樣的方法來啟發(fā)開導(dǎo)后學(xué)的。
我又聽說你到任三天就推薦韓宣英代替自己。宣英深明事理見多識廣而又辦事干練,理該配得上被
賢人推舉?,F(xiàn)在他有罪被貶,一般人都不敢稱說他的好處,更何況把他推薦給皇帝叫他擔任州刺史呢!
這種世所少有超出常人的見識和敢于堅持真理的行為,是古人所難以做到的,而你卻這樣做了。我和宣
英犯的是同樣的罪,都是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你這一舉動使我們都受恩沾惠。祁大夫救了叔向而不
去見叔向(是因為他做了好事不愿讓人知道),現(xiàn)在我事先知道了你有此舉(而把它講了出來),我的過錯
就大了。寫得雖多,但還沒有把意思完全表達清楚,所以就此擱筆,不再細說。宗元再拜。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轉(zhuǎn)隔礙,雖寫得暢顯,已恐不如口舌矣,況能如心之所存
乎?故孔子論文日;“辭達而已?!边_不達,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無不達者。今人讀古書,不即通曉,輒謂古文奇奧,今人下筆不宜平易。夫時有古今,
語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詫謂奇字奧句,安知非古之街談巷語耶?左氏去古不遠,然《傳》中字句,未嘗號
《書》也。司馬去左亦不遠,然《史記》句字,亦木嘗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數(shù)前漢,不知幾千年遠矣。
自司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馬,不亦謬乎?中間歷晉、唐,經(jīng)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
然持扯古文,奄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為之,如《毛穎》等傳,一時戲劇,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擬,亦謂“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視為定例,尊若令甲③。凡有一語不肖古者,
即大怒,罵為“野路惡道”。不知空同模擬,自一人創(chuàng)之,猶不甚可厭。建其后一傳百,以訛益訛,愈趨
愈下,不足觀矣。且空同諸文,尚多己意,紀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銜,俱用時制。今
卻嫌時制不文,取秦漢名銜以文之,觀者若不檢《一統(tǒng)志》④,幾不識為何鄉(xiāng)貫矣。且文之佳惡,不在地
名官銜也,史遷之文,其佳處在敘事如畫,議論超越;而近說乃云,西京⑤以還,封建宮殿,官師郡邑,
其名不雅馴,雖史遷復(fù)出,不能成史。則史遷佳處,彼尚未夢見也,而況能肖史遷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學(xué)耶?余目:古文貴達,學(xué)達即所謂學(xué)古也。學(xué)其意,不必學(xué)其字句也。今
之圓領(lǐng)方袍,所以學(xué)古人之綴葉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學(xué)古人之茹毛飲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
于飽口腹,蔽形體;今人之意,亦期于飽口腹,蔽形體,未嘗異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無異綴皮
葉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內(nèi)也。大抵古人之文,專期于達,而今人之文,專期于不達。以不達學(xué)達,
是可謂學(xué)古者乎?
(取材于袁宗道《論文》)
[注]①:明代文學(xué)家,號空同子。②回到正確軌道上。③令甲:第一條法令。漢代皇帝頒布法令,按先后
分為令甲、令乙、令丙。④:《一統(tǒng)志》:記載全國地理的書。明代所修的稱《大明一統(tǒng)志》。⑤西京:
兩漢的代稱。
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輒謂古文奇奧輒:就
B.未嘗學(xué)《書》也肖:相似
C.舉其后一傳百迨:等到
D.不必涉其字句也泥:沉溺
1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取秦漢名銜以文學(xué)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說乃云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C.里史遷復(fù)出,不能成史里有槁暴,不復(fù)挺者
D.以不達學(xué)達皆以美于徐公
13.下列各項表述,與本文作者的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
A.0:“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保n愈《答劉正
夫書》)
B.夫言止于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o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蘇軾《答謝民師書》
C.文必曰先秦兩漢,詩必曰漢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大賢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李贄《童心
說》)
14.翻譯下列句子。
(1)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5.解釋下列選段中加點的詞。
欲治其國者,先天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雄其意欲。欲
誠其意者,先蓼其知。致知在敬物。
【答案】
11.D
12.C
13.C
14.(1)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交往。
(2)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
(3)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wù)重大而路程遙遠。
15.整頓;修養(yǎng);端正;使……具有誠意;獲得;研究事物。
【分析】
11.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沉溺”錯誤,應(yīng)該譯為拘泥。句子翻譯為: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
故選D。
12.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代詞,它,代指文章;結(jié)構(gòu)助詞,的。
B.副詞,竟然;副詞,于是,就。
C.連詞,即使。
D.介詞,用;動詞,認為。
故選C。
13.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文必曰先秦兩漢,詩必曰漢魏盛唐,斯固然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寫散文要模仿先秦兩漢,寫詩歌
要推崇漢魏盛唐,效法古人。根據(jù)原文最后一段“古文貴達,學(xué)達即所謂學(xué)古也。學(xué)其意,不必泥其字句
也”可知,作者觀點是寫文章要寫得清楚,言辭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必效法古人的言辭。由此
可見本選項觀點與本文觀點正好相反。
故選Co
14.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內(nèi)交”,即結(jié)交,“內(nèi)”同"納”。
(2)“端”,開端,起源,源頭;“賊”,傷害;“……者……也”,判斷句。
(3)“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任重”,肩負的任務(wù)重大。
15.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齊”,使動,使……整齊有序,即整頓。句意: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修”,修養(yǎng)。句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正”,使動,使……端正。句意: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誠”,使動,使……真誠。句意: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致”,獲得。句意: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句意: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參考譯文:
嘴巴所說的言語是代替內(nèi)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語的功能??朔系K輾轉(zhuǎn)表達,一篇文章就算
是寫得通順,恐怕也比不上言語讓人來得明白,更何況是要寫出人內(nèi)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談?wù)撐恼聲r說:
“詞匯(寫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順地表達而已?!蔽霓o是否達意,是辨別文章優(yōu)劣的標準。
唐(堯)、虞(舜)還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沒有不能通順地表達思想的作品。今人讀古代的書籍,
如果不能馬上讀懂,往往就說古代文章奇特奧妙,今人下筆寫作不應(yīng)該平淡淺易。時代有古今的分別,語
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們驚訝地認為是奇特奧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談巷語呢?左丘
明距離古代的時間不算久遠,但《左傳》里的字句卻不曾和《書經(jīng)》相似;司馬遷距離左丘明的時代也不
久遠,但《史記》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現(xiàn)在,往回倒推到西漢,不知道經(jīng)過幾千年的久遠
時間,從司馬遷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況來看,現(xiàn)在的人寫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馬遷完全一樣,不也是
很荒謬嗎?中間經(jīng)歷了晉朝、唐朝,又過了宋朝、元朝,文人學(xué)者并不少,但卻沒有公然地抄襲模仿古文
而占為己有的人。韓愈喜好奇特的風(fēng)格,偶爾寫作這樣的文章,如《毛穎》等傳,但只是一時的游戲之作,
其他文章都不是這樣的寫作方式。
李夢陽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會每篇文章模擬古文,也叫做“回歸正軌”。于是后代文人將此視為定律,
像法令一樣遵循。凡是有一句話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極為憤怒,將這樣的文句看作旁門左道。他們不知
道李夢陽模擬的手法,由一個人創(chuàng)作,還不會覺得太討厭;等到后來,以一傳百,(很多人跟著作)以訛
傳訛,錯誤愈來愈多,風(fēng)格愈來愈低下,這樣寫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閱讀了。況且李夢陽的文章,大部分都
是自己的意見想法,記敘事情、抒發(fā)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別可取之處,是地名官職都用當時的制度。
如今的人卻嫌棄當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漢朝的名稱頭銜來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
檢索《一統(tǒng)志》,幾乎無法辨識一個人是哪里人了。再說文章的好壞,不在于地方以及官銜名稱如何呈現(xiàn),
司馬遷的文章,優(yōu)點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畫一樣清楚,談?wù)摰览砟軌虺狡胀ㄈ讼敕?。而近來有人卻說:
“西漢以來,封建宮殿、官師郡邑,這些名稱都不高雅,就算司馬遷復(fù)活,也不能寫成史書了?!边@么說
來,司馬遷的長處,那些人連做夢都看不見,更何況是與他相似呢?
有人說:“如果真像你說的一樣,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學(xué)了嗎?"我說:“古文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達,
學(xué)習(xí)通順的表達思想,就是所謂學(xué)習(xí)古文了。學(xué)習(xí)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F(xiàn)代衣服的
圓領(lǐng)方襟,就是學(xué)習(xí)古人以樹葉遮蔽身體的結(jié)果;現(xiàn)代食物的五味調(diào)理、煎熬烹飪,就是學(xué)習(xí)古人茹毛飲
血的結(jié)果。為什么呢?古人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夠填飽肚子、遮蔽身體,今人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
望能夠填飽肚子、遮蔽身體,不曾有所差別。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這就與把樹葉縫在衣
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沒什么區(qū)別。大概說古人的文章,都是專注于希望能夠表達心意思想的目
標;而今人的文章,都是專注于不能表達心意思想(只著重字句雕琢,不重內(nèi)涵)。用不能表達內(nèi)心的方
式學(xué)習(xí)通達的作法,這樣可以說是學(xué)習(xí)古人寫作文章的精神嗎?”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唯見天下之利而
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多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
權(quán)之?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quán)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何者?天
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帶,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
下莫能敵之。
當漢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quán)、劉備又已區(qū)區(qū)于一隅,其用兵制
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
人。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yīng)卒之機。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釋此時不
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孫權(quán)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
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_夜,行三百里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quán),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且夫
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孫權(quán)者,可以計
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幸f"權(quán)之不敢抗也。此
用之于新厚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發(fā)于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quán)而至于敗。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
長于料人之過歟?
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卻之而丕熊權(quán)之必人則可紛紛通.或勝或負重為一雄爨
(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
觀曹公明銳權(quán)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末之
有也。雖復(fù)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zhàn)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
游塵專集高岳。故有荀或、郭嘉等,或斂風(fēng)長感,幸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黑之勇,挾天子以
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
(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
1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審乎計之得失審:仔細考量
B.則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礙
C.此用之于新道之蜀造:拜訪
D.更一見盡懷或:有的人
17.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則是有時而窮薄盤盤薄,困困焉
B.而權(quán)之以人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C.特欲僥幸于權(quán)之不敢抗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D.游塵之集高岳不知東方石既白
18.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知之而不能權(quán)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權(quán)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權(quán)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權(quán)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
19.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蘇軾認為曹操應(yīng)該采取的正確做法的一組是()
①孫權(quán)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②與之爭于舟楫之間
③行三百里以爭利④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
⑤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⑥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2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惜總的一項是()
A.蘇軾一開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并認為“大智者”還必須善于權(quán)衡對手。
B.蘇軾認為曹操過于重視劉備、又過于輕視孫權(quán),因而錯失統(tǒng)一的時機。
C.朱敬則認為曹操在名望、實力上不占優(yōu)勢,又屢次戰(zhàn)敗,但最終扶持幼主,使朝廷穩(wěn)定。
D.兩則選文擺事實、講道理,觀點鮮明,條理清晰,文氣充沛,很有說服力。
2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犯此二敗以攻孫權(quán),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
(2)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
2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蘇軾和朱敬則對曹操評價的不同之處。
【答案】
16.C
17.D
18.B
19.B
20.A
21.(1)犯了這兩個(導(dǎo)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qū)O權(quán),因此在赤壁兵敗,成就了孫吳的強大。
(2)這不也就是擅長揣度事情卻不擅長揣度他人(所造成)的過錯嗎?
22.①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quán)衡對手,未能統(tǒng)一天下。
②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yè),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yè)。
【分析】
16.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lǐng)的西蜀。造:到達、占領(lǐng)。
故選Co
17.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語氣詞,可譯為“了”或不譯;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B.介詞,根據(jù);連詞,因為;
C.介詞,在;介詞,表被動;
D.兩個都是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故選D。
18.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
卻沒有看到他統(tǒng)一天下。
“權(quán)之以人”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不能斷開,排除A;
“則”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C;
“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斷開,排除D。
故選B。
19.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是說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卻用水軍與孫權(quán)一決雌雄,屬于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
③是說曹操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
⑥是說孫權(quán),應(yīng)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曹操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quán),
這是錯誤做法,不符合題干要求。
排除這三個選項。
故選B。
20.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為‘智者'的看法”錯。結(jié)合原文“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
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可見作者并不認為僅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
故選Ao
21.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題得分點有:敗,錯誤;是以,因此;成,成就。
(2)題得分點有:不亦……歟,不也就是……嗎;料,揣度。
22.
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探究作者思想觀點的能力。
蘇軾對曹操的評價,結(jié)合“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
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權(quán)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可知,蘇軾認為曹
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quán)衡對手,未能統(tǒng)一天下。
朱敬則對曹操的評價,結(jié)合“觀曹公明銳權(quán)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
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
荀或、郭嘉等,或斂風(fēng)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黑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
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可知,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yè),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
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yè)。
參考譯文:
世人所說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與害,能審察計謀的得與失,如此而已。這樣的智慧,也有不能應(yīng)
付的時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時候就會無計可施,也不會盡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說的
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計謀,又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進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時敢做天下極其
危險的事,而能終于成就大功,這就是根據(jù)人的特點來使用計謀。輕視敵人會導(dǎo)致失敗,過于看重敵人往
往又喪失成功的機會。為什么呢?因為天下沒有萬無一失的利益,做事情總想著萬無一失,必然會影響成
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戰(zhàn)勝別人,而別人不知道如何戰(zhàn)勝我,這種人沒有誰能戰(zhàn)勝他。
當漢室衰微,豪杰并起,爭奪天下,二袁、董卓、呂布,爭相攻殺,而孫權(quán)、劉備,又屈居在一個角
落里,他們在用兵取勝方面,當然無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終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結(jié)束,也未能統(tǒng)
一。就這件事,試著發(fā)表點意見。魏武帝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劉備有蓋世的才能,卻
沒有應(yīng)付突發(fā)事件的機智。當他剛剛打敗劉璋,占領(lǐng)益州的時候,蜀人沒有完全歸附,一日有四五次嘩變,
斬殺也無法控制局面。放棄這個機會不攻取他,后來就發(fā)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這種情
況。孫權(quán)英勇而有謀略,這就不能依靠人多勢眾來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卻用水軍與孫
權(quán)一決雌雄,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魏武帝犯了兩個會導(dǎo)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qū)O權(quán),所以在赤壁
損兵折將,而使東吳強大起來。攻取劉備貴在神速,不應(yīng)該放長線。當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時候,
卷起鎧甲快速追趕他,雖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達到目的。孫權(quán),應(yīng)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
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quán)。魏武帝不是不知道這件事難,只是寄希望于僥幸孫權(quán)不敢抵抗。
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lǐng)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說,魏武帝在攻打劉備這件事上過于謹慎,喪
失了成功的機會,在攻打?qū)O權(quán)時過于草率,從而導(dǎo)致失敗。這不就是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
的過失嗎?
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jù)人的特點
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tǒng)一天下。
(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
看曹公聰明睿智擅長權(quán)力謀略,神機妙算變化無窮,雖然打了敗仗,意氣卻絲毫不衰微,處在危險的
境地可是視聽一點都不受蒙蔽,面對大事決定戰(zhàn)機,只要行動就沒有遺漏和后悔的,近古以來,沒有這樣
的人才。雖然名聲不大,兵力不強,地方狹小,實力弱小,官渡之戰(zhàn)中受困,濮陽一戰(zhàn)失敗。然而天下精
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歸向大海,漂浮的塵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樣。所以有荀或、
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風(fēng)采感動,或是對他一見傾心。然后獲得英雄之心,駕馭熊黑之勇,挾持天子來使得
國家順遂,扶持幼主而彰顯顯至公,功業(yè)顯赫,霸業(yè)就完成了。
(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閏三月豐中,上謂太子少師蕭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shù),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
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
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wù),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nèi)省,數(shù)延見,
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鞫炼轮猩┗矢Φ聟⑸涎孕蘼尻栃馊耸找惨残菙克缀靡槛咝皇匪?/p>
色上怒,謂房玄齡等曰:“德參欲國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宮人皆無發(fā),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謗訕之
罪。魏征諫日:“賈誼當漢文帝時上書,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自古上書不激切,不能動人主
之心,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焉,唯陛下裁察?!鄙夏浚骸半拮锼谷耍瑒t誰復(fù)敢言?”乃賜絹二十匹。他
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雖勉強含容,非曩時之豁如?!鄙夏烁觾?yōu)賜,拜監(jiān)察穹來。治書侍
御史權(quán)萬紀上言:“宣、饒二州銀大發(fā)采之,歲可得數(shù)百萬緡?!鄙先眨骸半拶F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
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與其多得數(shù)百萬緡,何如得一賢才。卿未嘗進一賢,退一不肖,而專言稅銀之利。
昔堯、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漢之桓、靈乃聚錢為私藏,卿欲以桓、靈俟我邪?”是日,黜萬紀,使還
家。冬十月,上獵于洛陽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發(fā)殖四豕。有豕突前,及馬鎰。民部尚書唐儉
投馬拉之,上拔劍斬豕,顧笑日:“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注擊賊邪,何懼之甚!”對目:“漢祖以馬上得之,
不以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fù)逞雄心于一獸?”上悅,為之罷獵,尋牛光祿大夫。十六年夏四
月壬子,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日:“卿猶知舉年在,所書可得觀乎?”對目:“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
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鄙先?“朕有不善,卿亦記之邪?”對日:“臣職載筆,
不敢不記?!秉S門侍郎劉洎日:“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鄙先眨骸罢\然?!?/p>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在洛陽開天策府,唐儉為天策府長史。
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
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
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
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參上言/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俗好高髻/蓋宮中所化/
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壬申,壬為天干第九位,申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來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御史,原為史官,后為監(jiān)察性質(zhì)的官職,主要職能為監(jiān)督軍政要務(wù),正風(fēng)肅紀,糾劾不法等。
C.力口,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可表示官職升遷,表示官職升遷的詞還有擢、遷、陟、拜等。
D.起居注,是我國古代帝王的言行錄,是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記錄帝王言行的職官。
2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jīng)由工匠談?wù)摵螢榱脊?,唐太宗自知不能盡曉天下之理,隨即廣開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間疾
苦和政事得失。
B.皇甫上書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認為應(yīng)體諒臣子的忠貞之心,之后又指出皇帝近來不喜直諫,希望他像
原先那樣豁達。
C.唐太宗以史為鑒,以堯、舜為榜樣,重視賢才輕視銀錢,并因此罷黜不進賢才而專言稅銀之利的治書
侍御史權(quán)萬紀。
D.因擔心史官如實記錄自己做過的壞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結(jié)果被褚遂良、劉洎反駁了一通,
最后放棄了。
2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朕貴為天子,所乏者非財也,但恨無嘉言可以利民耳。
(2)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
27.唐太宗打獵時,先“笑”后“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23.C
24.C
25.D
26.(1)我貴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銀財寶,只是遺憾沒有好的建議可用來利于民眾罷了。
(2)史官記錄君主的言論行為,詳細記錄善惡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壞事,我沒聽說(君主)親自取來
觀看記錄的。
27.“笑”是因為拔劍斬豕的得意(嘲笑、譏笑唐儉也對),“悅”是因為太宗明白了唐儉話中要在國家
政務(wù)上有作為(別在打獵上逞雄亦可)的勸諫之意。
【解析】
23.
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題中,“勞人”,“人”是“勞”的賓語,后面斷開;排除AD;
“俗好高髻”,“俗”是本句的主語,其前斷開,排除B。
本句譯為:八年冬十二月,中牟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說:“修筑洛陽宮殿,使百姓勞累;收地租,(是)重
收賦稅;時俗女子喜好束高髻,這是受宮中的影響。”
故選C。
24.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C.“表示官職升遷的詞還有擢、遷、陟、拜等”錯誤?!鞍荨敝甘谟韫俾殹?/p>
故選C。
25.
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了解和賞析能力。
D.“因擔心史官如實記錄自己做過的壞事”有誤,從原文“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知起居注,所書可
得觀乎?'”來看,“擔心史官如實記錄自己做過的壞事”為無中生有。
故選D。
26.
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所乏者非財也”,判斷句式;“但”,只;“恨”,遺憾;“利民”,利于民眾,使百姓獲利。
(2)“書”,記錄;“備”,詳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會看護服務(wù)的質(zhì)量提升路徑考核試卷
- 緊固件企業(yè)與質(zhì)量管理考核試卷
- 管道工程行業(yè)組織作用發(fā)揮與挑戰(zhàn)應(yīng)對策略探討考核試卷
- 石棉制品在醫(yī)療設(shè)備中的應(yīng)用考核試卷
-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煙臺一中2025年高三第二次??蓟瘜W(xu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唐山師范學(xué)院《西醫(yī)婦產(chǎn)科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東醫(yī)學(xué)高等??茖W(xué)校《統(tǒng)計分析及應(yīng)用》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東杏林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醫(yī)古文》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機器人生產(chǎn)技術(shù)》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江西理工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高三下學(xué)期《積極調(diào)整成為高考黑馬!》主題班會課件
- 委托代簽工程合同協(xié)議
- 無線網(wǎng)絡(luò)優(yōu)化技術(shù)探討試題及答案
- 筆算加法(課件)-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xué)人教版
- 魯濱遜漂流記人物性格塑造與成長歷程:八年級語文教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鄭州信息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單招職業(yè)適應(yīng)性測試題庫附答案
- 2025年安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成人原發(fā)性腹壁疝腹腔鏡手術(shù)中國專家共識(2025版)解讀
- 江蘇省徐州市2024-2025學(xué)年五年級第二學(xué)期期中數(shù)學(xué)試題一(含答案)
- 2024年中國食品級雙氧水行業(yè)調(diào)查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