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里特色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浙里特色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浙里特色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浙里特色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浙里特色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第一學期浙里特色聯盟期中聯考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qū)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選擇題部分(共49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據考古發(fā)現,姜寨遺址出土了1萬多件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糧食朽殼、動物骨骸、裝飾品、工藝品等,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制陶仍是重要的手工業(yè)部門,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據此判斷,該遺址屬于()A.原始人群時期 B.舊石器時代 C.新石器時代 D.國家形成時期【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姜寨遺址中有1萬多件的生產工具、生活工具,以及裝飾品、工藝品等,說明此時出現了原始農業(yè)、手工業(yè),且此時生產工具以磨制為主,因此該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C項正確;新石器時代出現了原始農業(yè),并不是原始人群時期,排除A項;新石器時代使用磨制工具,舊石器時代是打制工具為主,排除B項;姜寨遺址是與半坡遺址同時期的原始社會部落遺址,不屬于國家形成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2.關于“封建”這個概念的內涵長期以來產生了許多的誤解,把歐洲中世紀的feudalism譯為“封建”,而事實上中國的“封建”為貴族分權、封邦建國之意。據此定義,下列時期屬于中國“封建時代”的是()A.夏商時期 B.西周時期 C.秦漢時期 D.隋唐時期【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貴族分權、封邦建國”并根據所學可知,西周時期,實行了分封制,B項正確;夏朝沒有實行分封制,排除A項;秦漢和隋唐時期都是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時期,與封邦建國不符,排除C、D項。故選B項。3.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下列屬于墨家思想的是()A.“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盉.“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薄敬鸢浮緼【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體現墨家“尚賢”的思想,A項正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是法家的觀點,排除B項;“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體現“無為”思想,是道家的觀點,排除C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的大致意思為如果治理者能夠以憐憫和體恤他人的心情來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那么治理天下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就像在手掌中轉動東西一樣輕松,這體現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4.據史書記載,商鞅變法先是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倍其賦”;后又規(guī)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這些規(guī)定()A.促進了秦國人口的增長 B.強化了宗法血緣關系C.鼓勵了小農經濟的發(fā)展 D.削弱了國家對農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zhàn)國(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推行一家一戶的小家庭制度,符合小農經濟的發(fā)展需求,C項正確;“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與促進了秦國人口的增長無直接關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這些規(guī)定鼓勵了小農經濟的發(fā)展,并未強化宗法血緣關系,排除B項;商鞅變法強化了國家對農民的控制,而非削弱,排除D項。故選C項。5.“《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辈牧戏从乘枷胫鲝埵牵ǎ〢尊崇儒術 B.君權神授 C.天人合一 D.分割相權【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是董仲舒的主張,即主張尊崇儒術,統(tǒng)一思想,A項正確;君權神授即君主的權力來自于上天的授予,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張是尊崇儒術,與分割相權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6.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監(jiān)察制度作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列古代官職中具備這種職能的是()A.太尉 B.刺史 C.通判 D.尚書令【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代表朝廷監(jiān)察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橫征暴斂、濫用刑罰、結黨營私等,B項正確;秦朝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其中太尉管軍事,排除A項;在宋朝,通判是州府的副職,與知州共同處理政事,彼此制約。另外通判也具有監(jiān)察之之職,但相比刺史,刺史是專門的監(jiān)察機構,排除C項;“尚書令”是負責處理朝廷政務的官職,不具備監(jiān)察職能,排除D項。故選B項。7.漢武帝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奪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該地設郡,合稱“河西四郡”,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如圖中①②③④處為漢代“河西四郡”的位置,其中張掖郡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西四郡是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武威郡,距離長安城最近的是武威郡,武威郡西部是張掖郡,B項正確;①為于河西走廊東端,距離長安城最近,其是武威郡,不是張掖郡,排除A項;③位于張掖郡西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是酒泉郡,排除C項;④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結合所學可知,其是敦煌郡,排除D項。故選B項。8.如表為某歷史著作中一章節(jié)目錄。如果要對這一章節(jié)填補內容,下列選項中準確的是()第五章分裂與融合第一節(jié)帝國的分裂與短暫的統(tǒng)一第二節(jié)南北政權的對峙第三節(jié)士族政治與社會第四節(jié)道教的成立與佛教的興盛A.海上貿易的興盛 B.從分封到郡縣制 C.榷場與互市貿易 D.江南經濟的開發(fā)【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根據材料“分裂與融合”“南北政權的對峙”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南北政權對立,民族大交融,江南經濟得到開發(fā),D項正確;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興盛,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秦朝實行郡縣制,取消分封制,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宋朝與遼、西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在邊疆設立榷場進行貿易往來,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9.地圖包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是學習歷史的必備工具。如圖所處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A.社會轉型 B.民族交融 C.經濟繁榮 D.專制強化【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據圖中可以看到,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氐、羌等。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紛紛內遷,與中原漢族相互交流、融合,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交融,B項正確;社會轉型一般指社會結構和社會形態(tài)的重大轉變,這一時期不符合這個特征,排除A項;這一時期戰(zhàn)亂頻繁,經濟發(fā)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不可能經濟繁榮,排除C項;專制強化通常指的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中央集權相對較弱,排除D項。故選B項。10.有學者指出,“在隋唐宰相制度的變革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宰相的人數增加,形成了一種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體權力,……。”結合所學可知,該制度()A.削弱了宰相權力,保證了君權獨尊 B.明確了各部職責,實現了限制皇權C.強化了權力制約,體現了民主政治 D.擴大了用人范圍,減弱了國家機能【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制,三省長官皆為宰相,削弱了宰相權力,保證了君權獨尊,A項正確;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強皇權,而非限制皇權,排除B項;中國古代實行專制政治,三省六部制不屬于民主政治,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不屬于選官制度,無法擴大用人范圍,排除D項。故選A項。11.科舉制采用考試制度,使更多社會群體享有競爭的自由,沒有操縱的提名,也沒有可恥的黨爭,體現出平民政治的內涵。這說明科舉制()A.公平公正的選拔人才 B.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C.徹底消除了士族特權 D.防范了官僚結黨營私【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使更多社會群體享有競爭的自由,沒有操縱的提名,也沒有可恥的黨爭,體現出平民政治的內涵”可知,科舉制使更多的社會群體能夠通過考試參與選官,這是擴大了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B項正確;科舉制下依然存在不公平的現象,A項說法過于夸張,排除A項;科舉制下士族依然存在一定的特權,排除C項;材料強調科舉制擴大了封建統(tǒng)治基礎,“防范了官僚結黨營私”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2.先賢以典籍為燈,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暢游文明之河。典籍蘊含著古代先賢深邃思想和智慧哲理,以下典籍屬于同一研究領域的是()①《神農本草經》②《農書》③《授時歷》④《齊民要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東漢時期一部藥物學專著;《農書》是元朝的農學著作;《授時歷》是元朝歷法;《齊民要術》是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②④屬于同一研究領域,D項正確;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3.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南宋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A.歲賜 B.歲幣 C.歲貢 D.歲錢【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宋朝時期(中國)。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C項正確;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fā)生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但實際上保持帝號;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排除A項;北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南下,兵臨黃河北岸。雙方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排除B項;南宋向金朝繳納的財物稱“歲貢”,而非“歲錢”,排除D項。故選C項。14.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曾寫道:“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fā)現它的主焦點就在宋代?!笨梢宰糇C此觀點的是()A.郭守敬的《授時歷》 B.裴秀的《禹貢地域圖》C.孫思邈的《千金方》 D.沈括的《夢溪筆談》【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fā)現它的主焦點就在宋代”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宋朝時期的科技成就有沈括的《夢溪筆談》,符合題意,D項正確;郭守敬的《授時歷》是在元朝時期,排除A項;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排除B項;唐代孫思邈完成《千金方》,排除C項。故選D項。二、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3分,共21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5.先秦諸子雖“百家異說”,但其思想旨趣有相同之處。以下觀點體現了()“一同天下”《墨子》(天下)“定于一”《孟子》“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荀子》“一匡天下”《韓非子》A.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訴求 B.諸子思想的融合吸收C.恢復周禮時代所需 D.集權制度的發(fā)展完善【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根據表格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子主張“一同天下”,孟子主張“定于一”,荀子主張“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韓非子主張“一匡天下”,四者都把國家統(tǒng)一、天下穩(wěn)定當作政治理想,體現了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訴求,A項正確;材料觀點體現了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訴求,“諸子思想的融合吸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法家主張變革和革新,不主張恢復周禮,排除C項;材料觀點體現了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訴求,未體現集權制度的發(fā)展完善,排除D項。故選A項。16.有人在評述秦朝某制度時說:“嬴政大帝擺脫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此評述主要著眼于該制度()A.有利于強國兼并弱國 B.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有利于加強君主獨裁 D.使貴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嬴政大帝擺脫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政治結構,沒有封國封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郡縣制,取代了周代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項正確;此時秦朝屬于大一統(tǒng)王朝,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與加強君主獨裁無關,排除C項;郡縣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D項。故選B項。17.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大大縮短了航程。元朝還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這說明元朝()A.北方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 B.南方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C.大都成為國際商業(yè)大都會 D.海外貿易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主要任務是運輸江南的糧食”可知,南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到元朝時,南方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南財北運體現了南方經濟地位的重要,B項正確;宋元時期北方經濟也有所發(fā)展,“嚴重衰退”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元朝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并不是強調元大都為國際商業(yè)都會,排除C項。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但南方不是外國,不涉及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B項。18.曹魏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最初家世只是一個參考因素。但不久之后,選官標準發(fā)生了嚴重偏差,“庶族寒人,無寸進之路”。這表明九品中正制()A.品評無據導致制度的弊端顯現 B.改變了鄉(xiāng)里清議人物的傳統(tǒng)C.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D.推動封建統(tǒng)治基礎不斷擴大【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但不久之后,選官標準發(fā)生了嚴重偏差,‘庶族寒人,無寸進之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從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yōu)槲鲿x時期主要看重家世,也即材料所述“選官標準發(fā)生了嚴重偏差”。世家大族壟斷選官權力,寒門子弟任高官的途徑被堵塞,造成“庶族寒人,無寸進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C項正確;九品中正制選官主要看重家世,主要是選官標準不合理,而非“品評無據(該句話意思為評定人才沒有標準和依據)”,排除A項;漢代選官推行察舉制,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xiāng)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九品中正制“改變了鄉(xiāng)里清議人物的傳統(tǒng)”,采用中正官品評的方式選官,這屬于選官方式上的變化,但材料強調的是“選官標準”,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壟斷官場,阻礙寒門子弟入仕,不利于統(tǒng)治基礎的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19.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歲即登帝位……其急于遷洛,欲變國俗,而習華風。”該帝王的做法()A.加速了北魏封建化進程 B.為統(tǒng)一北方奠定基礎C.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 D.消除了民族間的隔閡【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據材料“生本北俗,五歲即登帝位……其急于遷洛,欲變國俗,而習華風”等信息可知,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孝文帝親政后的改革內容包括遷都洛陽、改漢姓、說漢話、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等,這些措施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繁榮,加速了其封建化進程,A項正確;孝文帝改革前已經統(tǒng)一北方,為之后的北方統(tǒng)一南方打下了基礎,排除B項;孝文帝改革極大地推動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排除C項;孝文帝改革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消除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故選A項。20.中國古代釀酒以谷物發(fā)酵的黃酒為主,黍、粟等谷物在釀酒原料中長期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麥成為釀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種。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當時()A.釀酒技術的進步 B.稻麥復種制的普及 C.手工工場的出現 D.重農抑商政策松弛【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以后(中國)。據題干‘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麥成為釀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當時稻麥復種制的普及,使得稻米和小麥的產量增加,從而成為釀酒的主要原料,B項正確;釀酒技術的進步雖然對釀酒有影響,但不是導致稻米和小麥成為主要原料的直接原因,排除A項;手工工場的出現涉及的是釀酒的規(guī)模,與釀酒原料的變化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重農抑商政策松弛與釀酒原料的變化也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21.以下對王安石變法的若干評價解讀正確的是()“今介甫(王安石字)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北宋)司馬光《傳家集》“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晚清)梁啟超《王安石傳》A.《傳家集》作者評價權威客觀公正 B.以當時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C.研究者立場影響了對王安石的評價 D.以今日之價值標準衡量前人之是非【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至晚清(中國)。據題干‘以下對王安石變法的若干評價解讀正確的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歷史時期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有所不同,這反映了研究者的立場和時代背景對其評價的影響,C項正確;《傳家集》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其評價可能帶有個人立場和時代局限,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權威客觀公正的,排除A項;以當時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這種表述過于籠統(tǒng),且不同時代對“大多數人”的定義和利益考量不同,排除B項;以今日之價值標準衡量前人之是非,這種歷史相對主義的態(tài)度并不符合歷史研究的客觀性,排除D項。故選C項。非選擇題部分(共51分)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22題13分,第23題14分,第24題12分,第25題12分,共51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史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將軍事有關的地形分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縱覽天下,在地形和物產方面,同時具備自保與自足雙重優(yōu)勢的“根本之地”非關中莫屬……秦國要完成統(tǒng)一天下之舉,若緊靠自身的地理優(yōu)勢,只能做到守本,而起事則需要運用天下之勢……秦統(tǒng)一天下,如同一道波瀾壯闊的洪流席卷天下,關中的地理基礎與人的謀略共同成就了這一千古偉業(yè)。——摘自韓茂莉《大地中國》(1)寫出戰(zhàn)國時期秦國為經營“根本之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統(tǒng)一所利用的“天下之勢”和采取的“人的謀略”。材料二我國歷代中央政府在治理理念上,既重視“要在中央”,強調天下一統(tǒng)、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又強調因俗而異,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也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這種維護一統(tǒng)而又重視差別的理念,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至關重要?!粤暯?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古代國家治理理念的特點。結合所學,指出元朝在地方治理上的具體舉措?!敬鸢浮浚?)水利工程:開鑿鄭國渠。天下之勢:長期戰(zhàn)亂給社會帶來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tǒng)一;各地域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帶來的阻礙。謀略:遠交近攻;廣納賢才。(2)特點:強調大一統(tǒng)(或答重視加強中央集權);強調因俗而治。說明:實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一。吐蕃地區(qū)由宣政院進行管理,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轄西域,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等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第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秦國為經營“根本之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開鑿鄭國渠。天下之勢:根據材料“關中的地理基礎與人的謀略共同成就了這一千古偉業(yè)”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從人民角度分析長期戰(zhàn)亂給社會帶來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tǒng)一;從現實需要角度分析各地域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帶來的阻礙。謀略:從對外策略角度分析是遠交近攻;從人才角度分析謀略是廣納賢才。【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二“既重視‘要在中央’,強調天下一統(tǒng)”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國家治理,強調大一統(tǒng)(或答重視中央集權),重視天下統(tǒng)一,強調中央對全國的控制,確保政令的統(tǒng)一與執(zhí)行;據材料二“又強調因俗而異,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也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奁浣滩灰灼渌?,齊其政不易其宜’”可知國家治理還注重因俗而治,尊重各地風俗習慣,根據不同地區(qū)實際,實施適宜的管理和教化政令,體現靈活性。說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以元朝為例,強調大一統(tǒng)(加強中央集權),元朝實行行省制度,修筑四通達的驛站道,強化了中央與地方的信息傳遞與軍事調動,鞏固了中央集權;因俗而治:元朝對邊疆域遼闊,實施了多樣化的管理策略。吐蕃地區(qū)由宣政院直接管理,體現了中央對邊疆域的特殊治理;北庭都護府、宣慰司等管轄西域,反映了對當地特色的行政安排;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體現了對海島地區(qū)的特殊治理,均體現了對不同風俗的尊重與適應。e23.國家政策是古代中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影響因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政策由無為轉為有為。由于社會在復蘇、繁榮的同時也趨于復雜化,新的問題不斷涌現,原來以不變應萬變的“無為”方針已漸不適用。國家經濟實力的積聚,也為“有為”提供了可能。漢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負,積極推動政策轉變,在內務、外事、政治、經濟諸方面都建立了顯赫的功業(yè)?!獜堷Q《中國古代簡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統(tǒng)治政策由“無為”轉為“有為”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漢武帝為建立顯赫功業(yè)在經濟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材料二唐初租庸調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其優(yōu)點在于,將財政征收落實在有承擔能力的“丁”基礎上,但缺點在于“丁”承擔財政征收的能力依賴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壞、莊園制盛行以及租佃、雇傭關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夠承擔財政義務的基礎只能著落在土地和家庭資產上。地稅和戶稅因此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并在兩稅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廣?!幾詣⑹貏偂敦斦袊辍罚?)指出租庸調中“庸”的含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稅法得以全面推廣的原因?!敬鸢浮浚?)原因:社會新問題涌現,“無為”方針不適用;國家經濟實力增強;漢武帝遠大的政治抱負。措施: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酒類、鹽鐵專營;推行均輸平準;征收財產稅。(2)含義: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莊園制盛行;租佃、雇傭關系普遍化;唐王朝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或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窘馕觥俊驹斀狻浚?)時空是漢代(中國)。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一“由于社會在復蘇繁榮的同時也趨于復雜化,新的問題不斷涌現,原來以不變應萬變的‘無為’方針已漸不適用”,可得出社會新問題涌現,“無為”方針不適用;據材料一“國家經濟實力的積聚,也為‘有為’提供了可能”,可得出國家經濟實力的積聚,也提供了可能;據材料一“漢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負,積極推動政策轉變,在內務、外事、政治、經濟諸方面都建立了顯赫的功業(yè)”,可得出漢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負,積極推動政策轉變。第二小問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酒類、鹽鐵專營;推行均輸平準;征收財產稅。(2)時空是唐朝(中國)。第一小問含義,根據材二“唐初租庸調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其優(yōu)點在于,將財政征收落實在有承擔能力的‘丁’基礎上”和聯系唐初租庸調制和北魏均田令的知識可知,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二“均田制崩壞、莊園制盛行以及租佃、雇傭關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夠承擔財政義務的基礎只能著落在土地和家庭資產上”和所學可得出,土地兼并;均田制崩壞,租庸調制無法維持;莊園制盛行,租佃、雇傭關系普遍化;據所學可得出,唐王朝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24.和前代相比,宋朝在政治制度、社會與文化上發(fā)生一系列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舉、均田等制度,已經標志著行政管理體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樞大臣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得以相互制衡?!幾栽婿吨腥A文明史》材料二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嶉浴锻ㄖ尽贰叭首诔?,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富貴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伞对鲜婪丁罚?)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宋代分散中央機構權力的舉措。以宋代思想文化為例,說明宋代在儒學方面的新發(fā)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宋朝社會出現的新變化,并分析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答案】(1)舉措:設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儒學新發(fā)展:程朱理學。(2)變化:門第觀念淡化;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原因:科舉制逐漸完善;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窘馕觥啃?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宋朝(中國)。舉措:根據材料一“宋代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為分散中央機構設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儒學新發(fā)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的程頤程顥和南宋朱熹發(fā)展儒學,稱為“程朱理學”?!拘?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宋朝(中國)。變化:根據材料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得出,門第觀念淡化;根據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钡贸?,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根據材料二“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得出,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原因:根據材料二“取士不問家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科舉制逐漸完善;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結合所學知識,宋代時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材料二隋唐統(tǒng)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成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