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歷史文化背景_第1頁
寧波的歷史文化背景_第2頁
寧波的歷史文化背景_第3頁
寧波的歷史文化背景_第4頁
寧波的歷史文化背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寧波的歷史沿革

歷史名城—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遺址”發(fā)源地。唐代起已是與日本、新羅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揚州、廣州并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mào)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時列為對外貿(mào)易三大港口重鎮(zhèn)。朱元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采單仲友的建議,取“海定則波寧”之義,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16世紀中葉,隨著大航海時代的興起,寧波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mào)易港口。鴉片戰(zhàn)爭后被辟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寧波幫”更是蜚聲海內(nèi)外。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qū)建置寧波市,城區(qū)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fā)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并形成三江、鎮(zhèn)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fā)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成為計劃單列市。

如今的寧波是浙江省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城市,又是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寧波港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已與世界上21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60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也是上海中國國際航運中心樞紐港的組成部分。2000年北侖港已經(jīng)成為世界著名的深水良港。寧波的歷史沿革

其他人文古跡蔣介石溪口鎮(zhèn)、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鎮(zhèn)??诤7肋z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梁弄抗日根據(jù)地、慈城、前童古鎮(zhèn)、梁祝文化公園等。天一閣藏書樓名出漢鄭玄《易經(jīng)注》中“天一生水”一說,寓意以水制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xiàn)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敕命興造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自此名聞全國。保國寺位于靈山山腹中,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筑工藝聞名。現(xiàn)存大雄寶殿重建于北宋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河姆渡遺址發(fā)掘于1973年,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發(fā)掘在學術界確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寧波的文化積淀——人文古跡

甬劇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稱“串客”。系由田頭山歌、馬燈調、唱新聞等灘簧類民間戲、曲調演變而來。主要流傳于寧波一帶。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為甬劇。語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鄉(xiāng)土氣息濃郁。

姚劇起源于清乾隆年間。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紹興一帶。其主要特點是表演樸實、粗獷、自然,對白用生活語言,雜以插科打諢。1956年,正式定名為“姚劇”。

寧海平調寧??h地方劇種。始于明末清初,主要流傳于寧海、象山、三門、天臺、奉化一帶。劇目有近百之多,內(nèi)容以反對封建禮教、除暴安良為主。2006年,寧海縣平調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傳統(tǒng)戲劇類別,序號9。

四明南詞也稱四明文書,屬彈詞類。主要流行于浙東地區(qū),清道光年間進入鼎盛時期。曲詞有詞調、賦調、正賦、平湖、緊平湖等五種,俗稱“五柱頭”。

寧波走書又稱犁鏵文書、蓮花文書。主要流傳于寧波周邊地區(qū)。至清光緒年間,常用曲調發(fā)展到四平調、馬頭調、賦調等三種,俗稱"老三門"。其中四弦胡琴是走書音樂獨具特色之處。同時,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發(fā)展到表演,動作幅度較大,“寧波走書”也由此得名。寧波的文化積淀——地方戲曲

八月十六中秋節(jié)全國各地以農(nóng)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家人團圓,趕廟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

舞龍主要集中在每年新春佳節(jié)前后舉行甬城城鄉(xiāng)一帶流傳最廣,歷來有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風俗。

舞獅在寧波市寧??h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jié)日。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大頭和尚舞昔日每逢新春佳節(jié),民間舞蹈“大頭和尚”便以“太平會”名義,走村串戶,恭賀新禧,消災祈福寧波的文化積淀——民俗

賽龍舟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后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jié)。

梁山伯祝英臺故事傳說最早見于南北朝梁元帝時期的《金縷子》一書?,F(xiàn)寧波西鄉(xiāng)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現(xiàn)梁祝故事以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特色烹飪工藝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海鮮名聞內(nèi)外,向以蒸、烤、燉制海鮮見長,特別講究火候、刀功別具特色,輕形式,重實味,鮮咸相兼,美味可口,寧波人昵稱“下飯”。寧波十大名點豬油湯團、龍鳳金團、水晶油包、豆沙八寶飯、豬油洋酥塊、三絲宴面、鮮肉小籠包子、燒賣、鮮肉餛飩、酒釀圓子。其中,尤以寧波豬油湯團為全國聞名小吃。寧波十大名菜為冰糖甲魚、剔骨鍋燒河鰻、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黃魚、腐皮包黃魚、網(wǎng)油包鵝肝、荷葉粉蒸肉、黃魚海參羹、彩熘全黃魚、炒鱔背。尤以冰糖甲魚、鍋燒河鰻為寧波傳統(tǒng)名菜之最。寧波的文化積淀——飲食

寧波的文化積淀——傳統(tǒng)工藝

骨木嵌鑲其歷史可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明代骨木嵌鑲主要用于家具的雕飾。清乾隆年間,寧波的骨木嵌鑲工藝以其特有的地方風格和精致的技藝名聞遐邇,被列為“貢品”。

泥金彩漆寧波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泥金”名稱始于商周。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tǒng)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金銀彩繡又稱"仿古彩",為傳統(tǒng)寧繡中的精品。寧繡與湘繡、蘇繡、京繡、粵繡、蜀繡被譽為中國六大名繡。金銀彩繡采用各色真絲織品為原料,底色以深色為主,制作工藝可分為網(wǎng)繡、包金繡、墊金繡三大類。題材有龍鳳、花卉、佳禽等。主要用于繡衣、靠墊、臺布、床罩、軟包等生活用品。2010年,寧波市的“寧波金銀彩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第三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