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3講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3講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3講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3講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23講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學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第23講百家爭鳴和漢代儒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古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特別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就是在汲取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并在漢代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歷年高考中,本考點是考查頻率較高的區(qū)域:題型有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內容主要集中在儒學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訴求)及通過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化(《論語》的內容不在“五經”之中)考查文明的傳承。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來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相識“百家爭鳴”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須要重點關注。漢代儒學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從新高考對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來看,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備考時,應明確漢代儒學在儒學發(fā)展演化中的地位,理解儒家思想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歷史意義及現(xiàn)實意義。一、百家爭鳴(一)孔子和早期儒學1.孔子(1)主見①政治思想: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見德治;注意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②教化思想: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之風,主見“eq\x(1)有教無類”;注意人的全面發(fā)展。(2)歷史影響: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eq\x(2)詩》《書》《禮》《樂》《易》《春秋》是儒學的“六經”。2.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規(guī)范,發(fā)揮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eq\x(3)仁政”學說,并提出“君輕民貴”的原則,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3.荀子(1)主要思想:強調“天行有?!?,指出人道有為,提出“eq\x(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2)地位:廣泛汲取了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二)其他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內容、影響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內容影響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樸實的辯證法思想;幻想回到“eq\x(5)小國寡民”的社會崇尚自然,其主見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莊子把“道”作為最高準則,宣揚eq\x(6)天道與自然無為;提出“齊物”的觀點法家思想李悝經濟上:“盡地力之教”;政治上:主見用嚴酷的刑罰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起到了重大作用;漢代以來,其eq\x(9)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商鞅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授爵;加強eq\x(7)中心集權。經濟上:嘉獎耕戰(zhàn),廢除井田制度韓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術”“勢”合一,將法家理論系統(tǒng)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厲行賞罰,嘉獎eq\x(8)耕戰(zhàn);主見“事異則備變”(續(xù)表)學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內容影響墨家思想墨子學說主旨是“eq\x(10)兼相愛、交相利”,還提出了eq\x(11)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等講求實際功利精神的主見。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相識論和邏輯學方面漢代以來,漸漸湮沒失傳二、漢代儒學(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背景(1)政治上:高度集權的eq\x(12)專制主義政治體制大體定型。(2)文化上:以eq\x(13)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也基本形成。2.措施(1)政治上:重用儒生。漢武帝初年,儒學之士在各級部門擔當職務。(2)思想上:董仲舒建議皇帝提倡儒學,實踐eq\x(14)德政,推行教化?!癳q\x(15)天人感應”思想得到漢武帝的認可。(3)教化上:設置太學,培育政治人才,使儒學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3.影響(1)消極:結束了各學派學術思想eq\x(16)同等競爭的局面,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2)主動:儒學思想漸漸被統(tǒng)治者確立為eq\x(17)正統(tǒng)思想,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具有主動意義。(二)董仲舒的主見1.提出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理論;主見“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倡“三綱五?!薄?.主見確立儒學的eq\x(18)獨尊地位。(三)科舉制的文化影響1.古代選官制度的改變: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2.科舉制的含義:隋唐時代起先的以考試成果為選官的標準,以eq\x(19)儒學經典為考試內容的選官制度。3.影響:儒學全面影響了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國專制主義政體的穩(wěn)固;也導致了古代中國用心從事科學技術探討的人才力氣相對薄弱。[學問拓展]“爭鳴”意指各學派依據(jù)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的理解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本質是尋求社會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途徑。[歸納總結]孔子的思想不被當時統(tǒng)治者重視的緣由:1春秋戰(zhàn)國時代,社會分裂割據(jù),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心政權。2當時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斗爭和變法改革,致力耕戰(zhàn),孔子復原周禮、“德治”的主見不符合他們的需求。[辨析比較]“仁”與“仁政”的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將其發(fā)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易錯易混]1.“性善論”強調擴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惡論”強調用禮樂規(guī)范自己,通過后天接受教化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實本質是一樣的。2.荀子提倡的“禮”不同于孔孟,而是主見靠行政強制使人“向善”。3.“無為而治”強調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既敬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主動無為”的哲學觀。[辨析比較]韓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日的“法治”思想,前者是為了讓君主利用刑律強化集權,是專制王權的統(tǒng)治手段,法律是用來統(tǒng)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實現(xiàn)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權,法律面前人人同等。[教材補缺]黃老思想中,“黃”指的是黃帝的學說,即治身、養(yǎng)生;“老”指的是老子的學說,即治國、無為。黃老之學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漢初以此為統(tǒng)治思想,即“養(yǎng)精蓄銳”。[名師點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實質相同:思想專制。[學問拓展]1.新儒學背離了先秦儒學的民本思想,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2.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高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guī)高校。熱考主題一百家爭鳴[歷史概念]1.仁和仁政“仁”是一種道德概括,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詳細的生活方式?!叭收?,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在經濟上,孟子主見“民有恒產”,讓農夫有肯定的土地運用權,要減輕賦稅。“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溫飽,稱之為“小康”。2.禮和禮治“禮”是指周禮,是實現(xiàn)“仁”而詳細化的制度或者行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岸Y治”就是通過“正名”,使每個人都要依據(jù)“禮”的要求,規(guī)范言行,履行義務,從而規(guī)范社會秩序。3.士先秦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zhàn)國以后,漸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中學問分子的通稱,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4.王道與霸道“王道”一詞,最早出自孟子的學說。儒家認為:圣人成了君王,其統(tǒng)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說成“圣王之道”。王,顧名思義,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巴醯馈笔钦f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tǒng)治方法。代指儒家的治國思想?!鞍缘馈?,指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代指法家的治國思想。語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薄巴醯馈迸c“霸道”是一對相對的稱呼。5.“無為而治”“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敬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提倡“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主動無為”的哲學觀。[史料實證][史料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独献印纷x史史料一強調只要做到清靜無為,不擾民,就能治理好國家,核心是“無為而治”。[史料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墩撜Z·為政》讀史史料二強調“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史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俄n非子》讀史史料三中“圣人執(zhí)要”即實行君主專制,體現(xiàn)了法家建立統(tǒng)一的中心集權的思想。1.依據(jù)上述三則史料歸納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治國理念。提示:道家主見“清靜無為”、儒家主見“德治”、法家主見“中心集權”。2.依據(jù)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備受推崇?提示:春秋戰(zhàn)國,社會分裂割據(jù),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斗爭和改革古制,孔子復原周禮和“德治”的主見不符合當時統(tǒng)治者的須要,而法家的中心集權、嚴刑峻法卻適應了時代要求。[系統(tǒng)認知]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變動的階級關系(1)孔子提出“克己復禮”,主見社會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希望通過“仁愛”“德治”等手段,維護舊的社會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見統(tǒng)治者“無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面對社會動蕩無能為力的消極心情。(3)墨子主見“兼愛”“非攻”“尚賢”等,反映了小生產者要求社會安定,建立公允社會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孟子主見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主見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希望統(tǒng)治者爭取民心、維護統(tǒng)治的愿望。(5)韓非子主見“法治”,要求強化中心集權和君主權力等,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地主階級專政的愿望。[素養(yǎng)落實]把握唯物史觀,力求“辯證看待”1.《史記》中記載,戰(zhàn)國時期申子“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而歸本于黃老”。這說明(A)A.不同學派間相互融會汲取B.道、法兩家主見一樣C.道家和法家學說最為流行D.思想領域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韓非子的思想來源于道家的黃老思想,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期不同學派間相互融會汲取,故A項正確;道、法兩家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主見不行能一樣,故B項錯誤;儒家和墨家學說最為流行,故C項錯誤;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領域尚未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故D項錯誤。2.荀子曰:“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則之于方圓也?!焙m講道:“‘禮’字廣義頗含法律的性質。儒家的‘禮’和后來法家的‘法’同是社會國家的一種裁制力?!边@表明(C)A.先秦統(tǒng)治強調“隆禮重法”B.禮制是諸侯治國的依據(jù)C.“禮”和“法”功能異步同趨D.儒家和法家有淵源關系解析:據(jù)材料“同是社會國家的一種裁制力”可知,“禮”和“法”功能異步同趨,故C項正確;A、B、D三項說法錯誤,解除?!鞍偌摇敝兴枷氲南嗤ㄖ帯鞍偌覡庿Q”,各派別并不只是相互對立、相互詰難,同時也是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如第1題通過戰(zhàn)國時期申子和韓非子的主見,說明白法家、道家相互融會汲取。第2題考查了荀子廣泛汲取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華,使儒學體系更完整,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須要。早期儒、墨、道、法的詳細觀點中有許多相通之處,這樣就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儒法合流、各家綜合為治打下了基礎。關于犯罪與經濟的關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與經濟的親密聯(lián)系,并指動身展經濟以富足百姓是使人遵守法律的物質基礎“愛民”思想各家思想動身點不同,但都有肯定的“愛民”思想,客觀上會給人民帶來好處。法家的“愛民”是從法律與民眾的關系著眼,儒家的“愛民”是從仁政入手,墨家的“愛民”源于“兼愛”,道家則立足于無為“限制君權”思想孟子強調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為天子,天子不能為所欲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帶頭遵守法律;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必需清靜無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過分壓榨人民;墨子主見“尚賢”,在肯定程度上有制約君權的作用要求統(tǒng)一的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諸侯分裂割據(jù),人民渴望統(tǒng)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統(tǒng)一的觀念,都在為統(tǒng)一獻策,只不過方法不同熱考主題二漢代儒學[歷史概念]法律儒家化自漢代春秋決獄起先,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國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影響深遠。[史料實證][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經》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圣之術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丞相弘請為博士置弟子員,學者益廣?!稘h書·武帝紀》讀史史料一為原始文獻史料,主要說明漢武帝大力提倡儒學教化,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也推動了儒學教化的發(fā)展。[史料二]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學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為封建統(tǒng)治找到了較為志向的意識形態(tài)。他的學說為穩(wěn)定和鞏固大一統(tǒng)的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對于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產生了不行估量的主動影響。——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讀史史料二為后人所著歷史文獻材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學的主動影響。[史料三]董仲舒是西漢一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董仲舒學說的消極影響也是嚴峻的……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封閉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舊,不思奮進等等劣根性,都與之干脆相關?!T天瑜等著《中華文化史》讀史史料三為后人評論董仲舒新儒學對中華民族及個人性格的消極影響。1.依據(jù)史料一,說明漢代儒學地位的改變。提示:漢武帝的全面尊儒舉措,使教化被儒學壟斷,儒家思想漸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2.依據(jù)史料二、三,概括董仲舒思想的影響。提示:史料二說明董仲舒將儒學神學化、宗教化,適應了君主專制和加強中心集權的須要,儒學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以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學具有禁錮、封閉人們思想的消極影響。[系統(tǒng)認知]1.董仲舒的治國思想(1)治理權力的“合法來源”:“王權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陰陽五行的學說與儒家的天命、天道結合起來,以“天人感應”說確立了“王權天授”“君權神授”觀,為王權的合法性進行了哲學及神學上的論證。(2)制約機制的設計:“伸君,伸天”。強調“屈民而伸君”,民要聽從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眾的治理者。但君權要受天的制約,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需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則辦事,必需對君權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3)意識形態(tài)的專制統(tǒng)治:“獨尊儒術”。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要有統(tǒng)一的法度,必需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上的統(tǒng)一,人民才能有統(tǒng)一的行為準則,才能去遵守這個法度。(4)國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國家治理的實踐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為重要。在德教與刑罰的關系上,主見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強調以德教為主要手段,輔以刑罰。2.董仲舒新儒學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緣由(1)形勢須要: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強盛,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如土地兼并、商賈膨脹、匈奴威逼、王國問題等。漢初的“無為”思想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須要,統(tǒng)治政策急需從“無為”向“有為”轉變。(2)與時俱進:董仲舒適應時代的改變和形勢的須要,對儒學進行了改造?!按笠唤y(tǒng)”思想有利于凝合人心和國家統(tǒng)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主見給封建皇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3.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深遠影響(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鞏固中心集權的“大一統(tǒng)”局面,減弱和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秩序。(2)對民族精神:思想統(tǒng)一于儒學,儒學漸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維護統(tǒng)一、阻擋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同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有鉗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化,提高了學問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4)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漸漸成為2000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素養(yǎng)落實]注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宋書·天文志》載:“晉康帝建元二年閏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記載體現(xiàn)了(D)A.以民為本 B.皇權至上C.君權神授 D.天人感應解析:民本思想一般與重民、體察民情、疼惜民力相結合,與材料所述沒有聯(lián)系,故A項錯誤;皇權至上反映的是皇帝權威,與材料中自然天象沒有關聯(lián),故B項錯誤;君權神授是指君主權力來源于神,材料沒有涉及,故C項錯誤;材料記載把自然天象與人事改變相結合,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有肯定的關聯(lián),故D項正確。2.在對天、君、民關系的相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見民貴君輕,董仲舒主見“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B)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B.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見解析:原始儒學中的“民貴君輕”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見,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以民為本,故B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解除;C、D兩項在材料中無涉及,解除。儒家思想在歷史上長盛不衰的緣由上述兩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封建統(tǒng)治者鞏固專制統(tǒng)治的須要而成為正統(tǒng)思想??陀^上反映了儒學的長盛不衰,其緣由如下:(1)內因:①自身特點: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②體系開放:能不斷汲取其他學派的思想及外來思想。③適應時代:能依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須要進行改造調整。④個人貢獻:歷代儒學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2)外因: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符合統(tǒng)治須要。漢代儒學之所以成為正統(tǒng),是其內外調整、發(fā)展的結果。熱考主題三考點綜合拓展綜合拓展(一)諸子百家思想主見各自體現(xiàn)的時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以“仁”為核心的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