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課后篇鞏固提升學業(yè)水平引導1.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猶如一個政治萬花筒:頂上陰謀家的帽子剛脫,頭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進門庭,蠻干家的門牌就已掛出。”能體現赫魯曉夫是“蠻干家”的是()A.在蘇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錯誤B.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C.強行推廣闊面積種植玉米的運動D.改革工業(yè)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力解析不顧蘇聯自然條件的現狀,強行推廣闊面積種植玉米的運動,是赫魯曉夫“蠻干”的表現。答案C2.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后,輿論認為其改革并未真正解決包括經濟領域在內的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這事實上反映了赫魯曉夫改革()A.并未沖破原有模式 B.無從改善政治環(huán)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錮 D.鮮有觸及經濟領域解析材料強調了赫魯曉夫改革并未真正解決管理體制方面的問題,可見其未突破原有的蘇聯模式,故選A項。答案A3.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后,“在生產方面,企業(yè)有權依據下達的安排指標自行編制年度安排。在完成安排任務外,可以接受安排以外的加工訂貨任務,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廢料生產安排以外的產品”。這一措施()A.突破了舊體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C.力圖調動企業(yè)主動性 D.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解析從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時期,企業(yè)的自主權有所擴大。材料中的規(guī)定有利于調動企業(yè)的主動性,故選C項。材料信息反映了對舊體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項表述不當。B項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經濟手段,解除。材料信息無法說明企業(yè)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解除D項。答案C4.戈爾巴喬夫說:“多一些社會主義,意味著社會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開性和集體主義……多一些公民對全國事務及其對國際事務的良好影響的關切。總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會主義本質所包含的內容。”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蘇聯改革()A.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B.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C.沒有突破蘇聯模式 D.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解析民主化、公開性突破了蘇聯模式,但事實上又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否認黨的領導。故選D項。答案D5.(圖文探究)閱讀下列兩幅圖片:圖1圖2圖1:反映了赫魯曉夫時期“熱情歡送動身墾荒的蘇聯青年”的景象。圖2:有關蘇聯解體的一幅漫畫。走在棺材之前的是戈爾巴喬夫,云層中的共產主義前輩都不信任自己的眼睛,但卻無法變更解體的事實。探究:(1)赫魯曉夫農業(yè)改革中的墾荒措施給蘇聯帶來了怎樣的危害?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本質上的影響是否一樣?為什么?(2)蘇聯解體的根本緣由是什么?參考答案(1)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不一樣。赫魯曉夫農業(yè)改革中的墾荒措施主要造成的是生態(tài)問題,而中國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造成的主要是人文問題。(2)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實力素養(yǎng)拓展一、選擇題1.下面是蘇聯部分年份糧食產量的統(tǒng)計數據。出現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增加播種面積,提高農夫生產主動性B.組織個體農夫,開展農業(yè)集體化運動C.推廣玉米種植,加強集體農莊的管理D.建立家庭農場,承認市場的調整作用答案A2.到1959年,蘇聯幾乎每個農戶都養(yǎng)了奶牛。此外,城鎮(zhèn)居民還養(yǎng)了350萬頭奶牛。全國牛奶產量明顯增加。幾年內,羊的頭數增長了一倍,豬和家禽的數量也大大增加,果園又興盛起來。私人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從1954年起起先下降,農貿市場日趨旺盛。出現這種現象的緣由是()A.集體農莊規(guī)??焖贁U大B.副業(yè)義務交售制取消C.農夫獲得了土地全部權和生產經營權D.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確立解析材料“到1959年,蘇聯幾乎每個農戶都養(yǎng)了奶牛”“私人農產品的銷售價格從1954年起起先下降”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當時蘇聯正處于赫魯曉夫改革時期,政府取消了副業(yè)義務交售制,從而導致農副產品不斷增加。所以選B項。答案B3.有的史學家認為:“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有一半是失敗的,但也說明另一半是勝利的?!鄙鲜鲇^點表明赫魯曉夫的改革()A.徹底沖破了蘇聯原有模式的束縛B.拋棄了以安排經濟為主導的模式C.在肯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D.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析赫魯曉夫的改革最終是失敗的,但是在教條主義盛行、思想僵化的時期,在肯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了肯定成效。答案C4.赫魯曉夫在擔當蘇共中心第一書記以后,提出訪集體農莊莊員從物質利益上關切公有經濟發(fā)展的原則,規(guī)定從1958年7月起取消集體農莊向國家義務交售糧食、油料、馬鈴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實行統(tǒng)一的農產品收購方法。這些規(guī)定的實質是()A.廢除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B.部分承認市場經濟的調整作用C.徹底復原農夫的生產自主權D.進一步擴大公有制經濟的比重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時期的農業(yè)政策進行改革的一個重點是:取消集體農莊向國家義務交售農產品的制度,實行統(tǒng)一的農產品收購方法。從“義務”到“收購”意味著國家考慮到農夫個人的“物質利益”,在肯定程度上承認并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這是這種政策變更的實質表現,故B項符合題意。答案B5.1970年初,蘇聯確定通過合并企業(yè)和撤銷管理局的方法建立生產聯合公司,精簡管理環(huán)節(jié)。這一做法旨在()A.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 B.復原國家資本主義C.下放企業(yè)管理權 D.利用市場貨幣關系解析“通過合并企業(yè)和撤銷管理局的方法建立生產聯合公司,精簡管理環(huán)節(jié)”不符合現代企業(yè)制度的特點,故A項錯誤;“撤銷管理局的方法”不符合復原國家資本主義的舉措,故B項錯誤;“通過合并企業(yè)和撤銷管理局的方法建立生產聯合公司,精簡管理環(huán)節(jié)”體現了下放企業(yè)管理權,故C項正確;題中沒有體現利用市場貨幣關系,故D項錯誤。答案C6.導學號095040611973年3月,蘇共中心和部長會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工業(yè)管理的若干規(guī)定》的決議,確定通過合并企業(yè)建立生產聯合公司和工業(yè)聯合公司并削減管理層次來改進工業(yè)管理體制。此后,聯合公司在蘇聯普遍建立起來。到1979年,聯合公司達3947個,參與的企業(yè)共有17516個。這一措施()A.使蘇聯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B.使蘇聯成為能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C.使現代企業(yè)制度在蘇聯得以建立D.揭開了蘇聯工業(yè)管理體制改革序幕解析材料所述為勃列日涅夫改革,其改革未突破蘇聯模式,故A項錯誤;勃列日涅夫改革使得蘇聯實力增加,可以同美國相匹敵,且在爭霸中處于攻勢,故B項正確;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將企業(yè)聯合起來或者削減管理層次,并未建立起股份制、法人等現代企業(yè)制度的形式,故C項錯誤;掀開了蘇聯工業(yè)管理體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魯曉夫改革,故D項錯誤。答案B7.周尚文在《蘇聯興亡史》中曾這樣描述蘇聯:“放慢改革步伐,經濟發(fā)展趨于停滯;國內政局穩(wěn)定,保守氣息深厚;國家實力加強。在國際社會中爭奪霸權,氣概洶洶?!边@種狀況出現在()A.1925—1953年 B.1954—1964年C.1965—1982年 D.1982—1991年解析提取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國家實力加強”“爭奪霸權”說明白軍事實力的加強,這與勃列日涅夫時期重視軍事改革有關。A項是斯大林時期,B項是赫魯曉夫時期,D項主要是戈爾巴喬夫時期,故選C項。答案C8.下表為“1976—1990年蘇聯經濟增長率(%)簡表”。其中,1990年經濟發(fā)展出現負增長的主要緣由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會總產值4.23.31.8-2國民收入4.33.21.0-4勞動生產率3.33.1-3A.自然災難造成的破壞B.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不見成效C.蘇聯解體導致的社會混亂D.赫魯曉夫改革導致的混亂解析留意關鍵信息“1990年”,戈爾巴喬夫于1985年上臺,此表反映了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導致經濟的負增長,其改革是失敗的。故選B項。答案B9.讀右面漫畫《赫魯曉夫在窺探歐洲共同市場》,結合所學推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圖片反映了蘇聯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行探究B.其背景是歐盟的成立刺激了歐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C.推動了蘇聯經濟體制向良性發(fā)展D.其學習的效果是訂正了高度集中的安排經濟體制弊端解析漫畫中赫魯曉夫試圖從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建設中借鑒有益的地方來服務蘇聯的經濟改革,故選A項。答案A10.張漢林教授在《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與改革》中說:“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但無論如何,他對蘇聯模式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一次沖擊?!睋丝芍?赫魯曉夫改革()A.捍衛(wèi)了斯大林的威望,鞏固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安排經濟B.不徹底,但在肯定程度上沖擊了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C.擴大農業(yè)集體經濟的自主權,推動對工業(yè)經濟的市場化管理D.削減政府指令性安排指標,適度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整作用解析從材料“從宏觀上看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繼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魯曉夫改革只是對蘇聯模式的小修小補,改革不徹底;從材料“但無論如何,他對蘇聯模式從理論到實踐都進行了一次沖擊”可見,赫魯曉夫改革在肯定程度上沖擊了蘇聯模式。答案B11.從內容上看,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導致了蘇聯的解體B.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C.留意經濟方法在改革中的應用D.對原有的經濟體制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解析題干要求從“內容”入手,A項是錯誤的;B項錯在“同時”;C項“經濟方法”在這些改革中都有體現;戈爾巴喬夫改革對原有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這是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所沒有的,故選D項。答案D二、非選擇題12.歷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信息。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60年蘇聯的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年份糧食總產量年份糧食總產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依據樊亢、王金存《蘇聯社會主義經濟七十年》編制材料二1953—1964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單位:百萬噸)年份糧食總產量年份糧食總產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8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煉1953年至1961年中國和蘇聯在農業(yè)生產方面的兩個主要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說明。參考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蘇聯糧食產量增長快速;1953年至1958年中國糧食產量增長快速。說明:蘇聯是由于赫魯曉夫改革,重點放在農業(yè)生產上,肯定程度上改革了蘇聯模式;中國是由于“一五”安排的實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起先,安排經濟體制的實行。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蘇聯糧食產量時有起伏;中國1959年至1961年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說明:蘇聯是由于自然災難,也有脫離實際等因素影響,導致墾荒地區(qū)上交的糧食削減;中國是由于自然災難,也有決策失誤,“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因素的影響;均與安排經濟體制相關。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蘇聯有很多學者以從列寧晚期著作中描繪出來的輪廓,把列寧的社會主義模式的主要特征歸納為以下幾點:在國家安排范圍內,為了勞動者的利益利用價值規(guī)律和商品貨幣關系;依據勞動的質和量付給酬勞的原則;允很多元化的社會主義全部制形式存在……——蘇聯1989年《有關社會主義的現代概念》專題探討會紀要材料二關于經濟改革,戈爾巴喬夫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經濟壟斷”,只有實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才能“復原社會公正”。1987年通過的、次年生效的《國營企業(yè)法》是改革時期主要的經濟法。《國營企業(yè)法》的目的,就是使蘇聯企業(yè)成為自治的、民主的和財政上獨立的生產者?!幾孕っ鳌陡隊柊蛦谭蚋母锛捌浔举|》(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列寧的社會主義模式的特征。(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對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進行評價。(3)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列寧、戈爾巴喬夫改革一成一敗的緣由。參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