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9/10/wKhkGWdgy8CAZwjkAADPWd5N1yg384.jpg)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9/10/wKhkGWdgy8CAZwjkAADPWd5N1yg3842.jpg)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9/10/wKhkGWdgy8CAZwjkAADPWd5N1yg3843.jpg)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9/10/wKhkGWdgy8CAZwjkAADPWd5N1yg3844.jpg)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9/10/wKhkGWdgy8CAZwjkAADPWd5N1yg38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43.040.20
CCST38
團體標準
T/CSAExx-20xx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
Theprotectionoftheoccupantsintheeventofacar-to-car50%offsetfrontalcollision
(報批稿)
在提交反饋意見時,請將您知道的該標準所涉必要專利信息連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xx-xx-xx發(fā)布20xx-xx-xx實施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fā)布
T/CSAExx—20xx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的乘員保護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時乘員保護方面的要求,描述了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
的試驗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兩車整備質量相差不超過40kg的M1類汽車。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20913乘用車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員保護
GB/T29120-2012H點和R點確定程序
GB/T31498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要求
3術語和定義
GB/T20913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car-to-car50%offsetfrontalcollision
兩車對向驅動,其重疊部分為駕駛員側,且重疊寬度與較窄一方車輛寬度的比例為50%的碰撞形式。
4技術要求
4.1按照本文件第5章的規(guī)定對車輛進行試驗后得到的試驗結果,應符合4.2~4.9的要求。
4.2對于處于車內放置的假人,按照附錄A所確定的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要求:
a)頭部性能指標(HIC15)應不大于700,并且頭部合成加速度大于80g的時間,累計不應超過
3ms,但不包括頭部反彈;
b)頸部傷害指標(NIC)應不大于圖1和圖2限值曲線;
1
T/CSAExx—20xx
圖1頸部伸張指標圖
圖2頸部剪切指標圖
c)頸部對Y軸彎矩在伸張方向應不大于57N·m;
d)胸部合成加速度大于80g的時間,累計不應超過3ms;
e)胸部壓縮指標(ThCC)應不大于50mm;
f)胸部壓縮指標(V·C)應不大于1.0m/s;
g)大腿壓縮力指標(FFC)應不大于圖3所示值。
2
T/CSAExx—20xx
圖3大腿壓縮力指標圖
4.3對于處于駕駛員位置的假人,性能指標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a)小腿壓縮力指標(TCFC)應不大于8kN;
b)小腿性能指標(TI)在每個小腿的頂部和底部測量的指標均應不大于1.3;
c)膝關節(jié)位移應不大于15mm。
4.4試驗后在轉向管柱中心所測得的轉向盤位移垂直向上不大于80mm,水平向后不大于100mm。
4.5在試驗過程中,車門不得開啟。
4.6碰撞試驗后,除支持假人質量的必要工具之外,不使用其他工具,應能:
——對應于每排座位,若有門,至少有一個門能打開;若沒有門,移動座椅或改變座椅靠背位置使
得所有乘員能夠撤離(本要求僅適用于硬頂結構的車輛);
——將假人從約束系統(tǒng)中解脫時,如果發(fā)生了鎖止,通過在松脫裝置上施加不超過60N的壓力,
該約束系統(tǒng)應能被打開;
——不調整座椅,從車輛中完好地取出假人。
4.7在碰撞過程中,燃油供給系統(tǒng)不應發(fā)生泄漏。
4.8碰撞試驗后,若燃油供給系統(tǒng)存在液體連續(xù)泄露,則在碰撞后前5min平均泄露速率不得大于30
g/min;如果來自燃油供給系統(tǒng)的液體與來自其他系統(tǒng)的液體混合,且不同的液體不容易分離和辨認,
則在評定連續(xù)泄露時,收集到的所有液體都應計入。
4.9對于電動汽車,碰撞后安全應符合GB/T31498的要求。
5試驗方法
5.1設施及車輛準備
5.1.1試驗場地
3
T/CSAExx—20xx
試驗場地應足夠大,以容納跑道和試驗必需的技術設施。在碰撞區(qū)前至少5m的跑道應水平、平坦
和光滑。
5.1.2車輛狀況
5.1.2.1車輛質量
5.1.2.1.1提交的試驗車輛應為整備質量狀態(tài)。
5.1.2.1.2試驗車輛燃油箱應排空并注水,水的質量為制造廠公布的燃油箱滿容量時燃油質量的90%,
偏差±1%。
5.1.2.1.3所有其他系統(tǒng)(制動系、冷卻系等)應排空,排出的液體質量應予補償。
5.1.2.1.4車載測量裝置使各軸軸荷的變化不大于5%,每軸變化不超過20kg。
5.1.2.2乘員艙的調整
5.1.2.2.1轉向盤位置
若轉向盤可調,則應調節(jié)到可調范圍的中間位置。
5.1.2.2.2活動車頂
如果安裝有活動車頂或可拆式車頂,它應處于設計位置并關閉。
5.1.2.2.3玻璃
車門上的活動玻璃應為完全開啟狀態(tài)。
5.1.2.2.4車門
車門處于關閉但不鎖止的狀態(tài)。
5.1.2.2.5變速桿
變速桿應處于空擋狀態(tài),駐車制動器松開。
5.1.2.2.6踏板
踏板應處于正常的位置,若踏板可調,應放于中間位置。
5.1.2.2.7遮陽板
遮陽板應處于收起位置。
4
T/CSAExx—20xx
5.1.2.2.8后視鏡
內后視鏡應處于正常的使用位置。
5.1.2.2.9扶手
座椅扶手若可移動,則應處于放下位置,除非受到車內假人的限制。
5.1.2.2.10約束系統(tǒng)
試驗時,使用制造廠設置的約束系統(tǒng)。
5.1.2.2.11頭枕
高度可調節(jié)的頭枕應處于最高位置。
5.1.2.2.12座椅位置
5.1.2.2.12.1“H”點的確定
每個座椅的“H”點應按照GB/T29120-2012第4章所規(guī)定的程序確定。
5.1.2.2.12.2前排座椅位置
對于縱向可調節(jié)的座椅,應使“H”點位于行程的中間位置或者最接近于中間位置的鎖止位置,并處
于制造廠說明書中規(guī)定的高度位置(假如高度可以單獨調節(jié))。
5.1.2.2.12.3前排座椅靠背位置
座椅靠背如果可調,應調節(jié)到使假人軀干傾角盡量接近制造廠說明書規(guī)定的正常使用角度,若說明
書中沒有規(guī)定,則應調節(jié)到從鉛垂面向后傾斜25°角的位置。
5.1.2.2.12.4后排座椅
如果可調,后排座椅或后排長條座椅應處于最后位置。
5.1.3輪胎
輪胎氣壓應調整到制造廠規(guī)定的氣壓值。
5.2假人
5
T/CSAExx—20xx
按照附錄B的規(guī)定,在駕駛位安放符合要求的假人,假人應符合50%HybridⅢ假人技術要求及相
應調整要求。除此之外的假人,可由技術機構確定安放形式。為記錄必要的數據以便確定性能指標,假
人應配備符合附錄C技術要求的測量系統(tǒng)。
5.3試驗條件
5.3.1試驗時,車輛不應靠自身動力驅動。
5.3.2試驗時,車輛應對向放置,兩車的重疊部分與較窄一方車輛寬度的比例為50%,重疊的部分為
駕駛員一側,如圖4所示。
圖4車對車正面50%重疊碰撞示意圖
5.3.3在碰撞瞬間,車輛不再承受任何附加轉向或驅動裝置的作用。
5.3.4在碰撞瞬間,應確保較寬車輛最左側輪廓在汽車X方向(長度方向)的延長線與較窄車輛的中
線對齊,左右偏差在±25mm內。
5.4試驗速度
兩車碰撞,碰撞速度都應為64±1km/h,并且該速度至少在碰撞前0.5m內保持穩(wěn)定。試驗速度測
量儀器的準確度應優(yōu)于或等于1%。
若試驗以更高速度進行,本文件的技術要求部分也適用。
5.5對前排座椅假人的測量
5.5.1為確定性能指標必需的所有測量,均應采用符合附錄C要求的測量系統(tǒng)。
5.5.2不同的參數應通過表1規(guī)定的通道頻率等級(CFC)的獨立數據通道來記錄。
6
T/CSAExx—20xx
表1通道頻率等級表
測量位置CFC
假人頭部的加速度分量1000
頭頸連接處的軸向張力和前后剪切力1000
頭頸連接處測量的對Y軸彎矩600
胸部加速度180
胸部變形180
軸向壓縮力和彎矩600
膝連接滑塊處的小腿相對于大腿的位移180
5.6攝像
應從各個角度拍攝碰撞過程。攝像機的最小分辨率應為1280×720,同時使用無頻閃高速影像燈光
系統(tǒng),攝像機要求及位置如表2和圖5所示。
表2攝像機位置表
攝像機編號攝像機速度拍攝位置
11000fps車輛碰撞區(qū)
21000fps碰撞區(qū)到C柱
31000fps碰撞區(qū)到C柱
41000fps車輛碰撞區(qū)
51000fps俯視全局
7
T/CSAExx—20xx
圖5攝像機位置圖
8
T/CSAExx—20xx
附錄A
(規(guī)范性)
性能指標的確定
A.1頭部性能指標(HIC15)
A.1.1在試驗過程中,如果頭部與車輛任何部件不發(fā)生接觸,則認為符合要求。
A.1.2如果發(fā)生頭部與車輛部件接觸,則應根據本文件5.5.2所測得的加速度(a,單位為g),
按下列公式計算HIC15值:
..............................................................(A.1)
1?12.5
式中:HIC1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