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新滬粵版物理8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_第1頁
2024秋新滬粵版物理8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_第2頁
2024秋新滬粵版物理8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_第3頁
2024秋新滬粵版物理8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_第4頁
2024秋新滬粵版物理8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3.7 眼睛與光學儀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7眼睛與光學儀器第三章光和眼睛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依靠眼睛觀察事物,眼睛是怎樣看到物體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眼睛的結構及視物原理。觀察與思考眼睛的成像原理跟凸透鏡類似,可把物體的景像投影到視網(wǎng)膜上。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如圖是眼睛的剖視圖:相當于凸透鏡相當于光屏物體經(jīng)晶狀體成像于視網(wǎng)膜上,通過視神經(jīng)把信息傳入大腦,從而產(chǎn)生視覺。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眼睛觀察遠近不同的物體時,靠調(diào)節(jié)晶狀體的彎曲程度,改變焦距,獲得清晰的像。看遠處時看近處時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近視眼:遠處景物經(jīng)過晶狀體后所成的像落到視網(wǎng)膜前面。遠視眼:物體經(jīng)過晶狀體后所成的像落到視網(wǎng)膜后面。近視眼是由于光到達視網(wǎng)膜前會聚到一起。遠視眼是由于光到達視網(wǎng)膜處還未會聚到一起。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活動1——研究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近視眼鏡鏡片的中間比邊緣薄,由凹透鏡制成;遠視眼鏡鏡片的中間比邊緣厚,由凸透鏡制成。觀察比較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鏡片有什么不同。近視眼鏡遠視眼鏡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活動1——研究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近視眼的矯正:利用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延遲光線的會聚;遠視眼的矯正:利用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使光線提前會聚。觀察近視眼、遠視眼的矯正原理圖,總結矯正原理。近視眼矯正遠視眼矯正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項目實施】(1)眼睛的視物原理為了探究的視物原理,組裝如圖甲的實驗裝置,其中“F”字樣的光源代替物體,光屏模擬視網(wǎng)膜。圖乙中②號凸透鏡模擬晶狀體,打開光源,調(diào)節(jié)器材高度,使光源的中心、透鏡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調(diào)節(jié)器材的位置,使光屏上呈現(xiàn)倒立縮小的清晰的像。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2)近視眼的形成原因模擬近視眼視物情況,應選擇圖乙中的③號透鏡代替②號透鏡安裝在光具座上后,光屏上的像變模糊;適當向左移動光屏,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由此可知近視眼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晶狀體過厚(填“厚”或“薄”),折光能力過強造成的。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3)如何矯正近視眼用如圖丙的水透鏡放在光具座上的合適位置,代替眼鏡模擬近視眼矯正視力。將水透鏡置于光具座上的B點,緩緩調(diào)節(jié)水透鏡中的水量,當水透鏡形成焦距合適的凹透鏡時,光屏上呈現(xiàn)清晰的像,近視眼的成像情況得到改善。近視程度更嚴重的同學應選擇焦距更小的透鏡來矯正視力。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眼鏡的度數(shù)在配眼鏡時,常用“度數(shù)”來反映眼鏡的性能。眼鏡的度數(shù)等于鏡片焦距(單位:m)的倒數(shù)乘100得到的數(shù)值。例如,某一老花眼鏡片(凸透鏡)的焦距f是0.5m,眼鏡片的度數(shù)就是×100=200(度)。度數(shù)=×100一、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為了記錄難以忘懷的瞬間和美不勝收的景色,人們發(fā)明了照相機。你了解照相機嗎?你知道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嗎?曇花盛開瞬間的照片花樣滑冰比賽瞬間的照片水花濺起瞬間的照片二、影像的保存活動2——認識照相機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鏡頭、光圈、快門和暗盒等部件組成。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暗盒中的感光膠片(或感光元件)相當于光屏。二、影像的保存活動2——認識照相機照相機選定拍攝景物(一般在鏡頭2倍焦距以外)后,調(diào)節(jié)鏡頭與膠片(或感光元件)的距離,膠片(或感光元件)上會出現(xiàn)倒立、縮小的實像。二、影像的保存全自動數(shù)碼照相機全自動數(shù)碼照相機(通俗名稱“傻瓜相機”)具有自動調(diào)焦、調(diào)光功能,攝影時只需通過顯示屏將被攝主體設在畫面中的恰當位置,按下快門就可拍得所需要的影像了。二、影像的保存教室中常見的投影儀也是利用凸透鏡成像的,工作原理如圖:屏幕鏡頭像投影片平面鏡投影儀工作時利用的是凸透鏡成什么性質(zhì)的像的原理呢?利用的是凸透鏡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的原理。二、影像的保存利用透鏡成像的性質(zhì),人們制成了顯微鏡和望遠鏡等光學儀器。顯微鏡和望遠鏡的主要構造都是物鏡和目鏡兩組透鏡,你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光學顯微鏡普通望遠鏡天文望遠鏡三、眼睛的好幫手活動3——認識顯微鏡顯微鏡主要由物鏡和目鏡兩組凸透鏡組成。通過物鏡和目鏡可形成物體的放大的虛像,從而使我們觀察到肉眼無法看到的細微物體或物體的精細結構。目鏡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顯微鏡下葉子的局部結構三、眼睛的好幫手目鏡物鏡活動3——認識顯微鏡顯微鏡的工作原理如圖:類似投影儀類似放大鏡顯微鏡的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物體的像經(jīng)過兩次放大。三、眼睛的好幫手活動4——認識望遠鏡普通望遠鏡和折射式天文望遠鏡主要由物鏡和目鏡兩組透鏡組成。通過目鏡觀察到物體的虛像,使我們能看清遠處的物體,拓寬了觀察的視野。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星空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指向天空三、眼睛的好幫手目鏡物鏡遠處物體活動4——認識望遠鏡類似照相機類似放大鏡望遠鏡的工作原理如圖:望遠鏡的物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目鏡成放大、正立的虛像。物體的像先縮小,再放大,效果相當于把物體移近到眼前。三、眼睛的好幫手哈勃空間望遠鏡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于1990年4月成功發(fā)射了以天文學家哈勃的名字命名的空間望遠鏡,它的口徑為2.4m,在離地約575km的軌道上環(huán)地球運行,每97min繞地球一周。它能觀測到許多很遠處的天體,使天文學家們獲得寶貴的信息。哈勃空間望遠鏡和深空照片三、眼睛的好幫手眼睛與光學儀器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近視眼及其矯正遠視眼及其矯正影像的保存照相機眼睛的好幫手顯微鏡望遠鏡課堂總結1、“方寸天地納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盡觀廣袤世界。下列能夠解釋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A.B.C.D.A課堂練習2、現(xiàn)代生活,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容易導致視力下降,下列關于近視眼及其矯正原理圖正確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B課堂練習3、如圖甲、乙是光線經(jīng)過甲、乙兩透鏡后的折射光線;圖丙是某人看遠處物體時的成像情況,圖丁是一款通過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學液體實現(xiàn)改變的鏡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甲透鏡的折射光線會聚于一點,說明甲透鏡是凸透鏡B.乙透鏡的折射光線是發(fā)散的,說明乙透鏡是凹透鏡C.該人的視力缺陷是近視眼,矯正時應選擇鏡片ⅠD.該人的視力缺陷是遠視眼,矯正時應選擇鏡片ⅡC課堂練習4、對下列四幅圖闡述不正確的是(

)A.近視眼成像在視網(wǎng)膜前,用凹透鏡矯正B.遠視眼成像在視網(wǎng)膜后,用凸透鏡矯正C.顯微鏡的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物鏡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D.天文望遠鏡的目鏡相當于放大鏡,物鏡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C課堂練習謝謝聆聽!最后送給我們自己1、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2、把美德、善行傳給你的孩子們,而不是留下財富,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

3、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段時間確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與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間充滿了好東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內(nèi)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知道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連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4、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

5、(1)在圖甲中,燭焰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相當于人眼有某種視力缺陷?,F(xiàn)保持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