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_第1頁
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_第2頁
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_第3頁
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_第4頁
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一.選擇題(共14小題)1.(2024秋?倉山區(qū)校級月考)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A.大氣厚度 B.天氣狀況 C.太陽高度角 D.地勢高低2.(2024秋?鼓樓區(qū)校級月考)月球公轉周期27.32天,木星公轉周期11.8年。如圖為某日太陽系部分天體相對位置示意圖。次月看到滿月現(xiàn)象的當日24點,天體相對位置最可能是木星()A. B. C. D.張家口張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現(xiàn)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狀,直徑在15至80厘米之間,排列緊密。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溫巖漿隨著火山爆發(fā)噴出地面,沿著地表流動,逐漸冷卻形成的熔巖(圖2);圖1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以下小題。3.形成石柱群的巖石,其物質主要來源于左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4.若該地火山爆發(fā)過程中,在地下50千米處發(fā)生了地震,在地面測得地震波的橫波在經過莫霍界面時()A.速度明顯加快 B.速度明顯變慢 C.速度不發(fā)生改變 D.突然消失2022年8月9日,隨著太陽活動逐漸接近最大值,在兩周時間內,太陽發(fā)生了36次日冕物質拋射,共爆發(fā)了14次太陽黑子和6次耀斑。如圖為太陽黑子圖。據(jù)此完成5﹣5題。5.在2023年前后,太陽活動將達到最大值,則之后的最小值可能出現(xiàn)在()A.2019年 B.2029年 C.2034年 D.2037年軌道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轉軌道面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偏心率是橢圓焦點到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如圖為行星繞日軌道傾角與偏心率曲線圖。據(jù)此回答6﹣6題。6.根據(jù)曲線a、b可知,行星繞日運動具有的特征是()A.共面性,同向性 B.近圓性,特殊性 C.同向性,近圓性 D.共面性,近圓性2023年4月24日2時到8時,太陽引發(fā)了一場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來自太陽產生的“沖擊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質拋射引起。如圖示意太陽大氣層。完成7﹣9題。7.此次太陽活動是()A.耀斑 B.日珥 C.黑子 D.太陽風8.日冕物質拋射()A.發(fā)生在①層 B.發(fā)生在①層和②層 C.發(fā)生在③層 D.發(fā)生在②層和③層9.此次太陽產生的“沖擊波”可能給地球帶來的影響,正確的有()①南北兩極出現(xiàn)極光現(xiàn)象②指南針不能正確地指示方向③導致大規(guī)模的火山地震④漠河地區(qū)出現(xiàn)“白夜”現(xiàn)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繪帛畫,畫的右上方是一輪紅色的太陽,太陽中間有一只三趾的烏鴉。《淮南子》中也記載過這一現(xiàn)象,稱“日中有踆(cūn)烏”。據(jù)此回答10﹣10題。10.古代中國人對“金烏”的想象,可能源自人們所看到的某一種太陽活動。該太陽活動最有可能是()A.太陽黑子 B.太陽耀斑 C.日珥 D.太陽風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紅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據(jù)此完成11﹣11題。11.當太陽出現(xiàn)大“金烏”時,地球上()①有線通訊可能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②出現(xiàn)磁暴現(xiàn)象使指南針亂抖動③中緯度地區(qū)有可能看到極光現(xiàn)象④自然災害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減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如表為北半球年太陽總輻射量隨緯度的分布表。可能總輻射:考慮了受大氣削弱之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有效總輻射:考慮了受大氣和云的削弱之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讀表完成12﹣12題。緯度64°N50°N40°N30°N20°N0°N可能總輻射量(W/m2)139.3169.6196.4216.3228.2248.1有效總輻射量(W/m2)54.471.798.2120.8132.7108.812.赤道地區(qū)可能總輻射量和有效總輻射量差異較大,主要原因是()A.云層厚,保溫效應強,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大 B.陰雨天氣多,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有效總輻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線多,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大 D.大氣透明度高,吸收太陽輻射多,到達地面的有效總輻射量小如圖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線附近某時刻等壓線分布(此刻甲處海陸風的風向和風力如圖所示,乙、丙兩處代表風向和風力的箭頭只有一個正確)。完成13﹣14題。13.甲處氣流此刻受到的地轉偏向力指向()A.東南 B.東北 C.西南 D.西北14.與甲處相比,此刻乙處()A.氣溫更高 B.氣壓更高 C.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 D.氣流受到的摩擦力更大二.解答題(共4小題)15.(2024秋?安溪縣校級月考)學完“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某同學整理自己的學習作品,并提出一些問題,以期更深刻地從時、空角度認識地球。閱讀相關作品,回答下列問題,幫助這位同學完成整理任務?;顒右唬鹤x圖1太陽系模式圖、圖2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圖3四大圈層聯(lián)系示意圖,從空間角度看地球。(1)據(jù)圖1,簡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2)地球從外向內進行了圈層結構的劃分,圖2中存在的錯誤之處是,修改后應是。(3)圖3是地球四大圈層相互關系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其中圈層丁的名稱是,通過圖3,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是、?;顒佣鹤x圖4地球動物演化示意圖,從時間角度看地球。(4)讀圖可知,地質歷史時期動物演化的特點是、,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地質時期是,該時期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16.(2024秋?安溪縣校級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結束了為期六個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艙在距地面高度約120km處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后,返回艙向上躍出大氣層。之后,返回艙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圖為“神舟十三號”航天返回艙返回路線示意圖。(1)航天返回艙在圖示甲位置時位于地球大氣的層;在該層內,航天返回艙返回過程中,艙外溫度監(jiān)控器監(jiān)測到的氣溫變化是。(2)航天返回艙在圖示乙位置時位于地球大氣的層;在該層內,30km以上區(qū)域大氣溫度明顯(填“升高”或“降低”),主要是因為該大氣層內存在著大量的(氣體);航天員在該層內通過電子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有飛機在飛行,簡述其利于航空飛行的原因。(3)航天返回艙在圖示丁位置時位于地球大氣的層,簡述該層大氣的大氣特征。17.(2024秋?安溪縣校級月考)圖1為“我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圖2為“北半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的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結合圖1,說出我國太陽總輻射量貧乏區(qū)所在地形區(qū)并分析其原因。(2)結合圖1和圖2,分析影響某地年太陽總輻射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太陽能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請從生活用品和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舉出一例,并簡要說明利用太陽能的好處。18.(2024秋?德化縣校級月考)讀北半球某地區(qū)的熱力環(huán)流剖面示意圖和海陸風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圖1中,M、N兩地中溫度較高的點是(填字母),點③和點④中氣壓較低的是。(2)若該地區(qū)此時地面風向如圖2所示,則M、N兩地中為海洋,且風力最強是在一天中的。A.8時—13時B.13時—16時C.16時—20時D.20時—次日8時(3)在圖1中畫出熱力環(huán)流。

2024—2025學年湘教版高一(上)地理寒假作業(yè)(四)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CBCBBDDCAAC題號121314答案BAB一.選擇題(共14小題)1.(2024秋?倉山區(qū)校級月考)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A.大氣厚度 B.天氣狀況 C.太陽高度角 D.地勢高低【分析】影響地表太陽輻射量的因素:緯度和季節(jié)因素(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大氣透明度、天氣與氣候、地勢高低、污染程度等差異?!窘獯稹拷猓禾柛叨冉窃酱?,地表單位面積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大,太陽輻射經過的大氣路徑越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越少,地表單位面積得到的太陽輻射量越多,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陽高度角,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2.(2024秋?鼓樓區(qū)校級月考)月球公轉周期27.32天,木星公轉周期11.8年。如圖為某日太陽系部分天體相對位置示意圖。次月看到滿月現(xiàn)象的當日24點,天體相對位置最可能是木星()A. B. C. D.【分析】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于地球的兩側,地球不能遮擋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對著地球,人們能看到一輪明月,稱為滿月或望。滿月在傍晚太陽落山時的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子夜時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時從西方地平線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窘獯稹拷猓鹤x圖可知,圖示太陽、地球和月球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月球位于中間,所以為滿月,根據(jù)題干可知,次月看到滿月現(xiàn)象的當日24點,仍然接近于滿月,24時月球位于正南方向,不見太陽,排除A選項;由于月球公轉周期27.32天,木星公轉周期11.8年,則次月月球在木星的東側,木星在月球的西側,根據(jù)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法可知,符合條件的圖示是B,故B正確,C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讀圖析圖能力,難度大,根據(jù)圖示結合月球和木星的公轉周期分析解答。張家口張北大疙瘩村石柱群呈現(xiàn)四棱、五棱、六棱、七棱狀,直徑在15至80厘米之間,排列緊密。這些石柱是地下熔融的高溫巖漿隨著火山爆發(fā)噴出地面,沿著地表流動,逐漸冷卻形成的熔巖(圖2);圖1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據(jù)此完成以下小題。3.形成石柱群的巖石,其物質主要來源于左圖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分析】地殼: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巖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陸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間,由鐵鎂的硅酸鹽類物質組成。軟流層(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解答】解:讀圖判斷,①位于地面以上,①應為大氣層;②位于地面至地下39﹣41千米之間,②應是地殼;④位于地下2900千米以下,即古登堡面以下,④應為外核;③位于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之間,與軟流層的深度吻合,③為軟流層。材料信息表明,石柱群是地下熔融噴出地面逐漸冷卻形成,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因此其物質主要來源于左圖中的③,C正確,ABD錯誤。故選:C?!军c評】本題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4.若該地火山爆發(fā)過程中,在地下50千米處發(fā)生了地震,在地面測得地震波的橫波在經過莫霍界面時()A.速度明顯加快 B.速度明顯變慢 C.速度不發(fā)生改變 D.突然消失【分析】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速度較慢;縱波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速度較快。莫霍面距離地表平均約17千米,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距離地表約2900千米,縱波傳播速度明顯下降,橫波則突然消失?!窘獯稹拷猓簷M波從地面向下傳播經過莫霍界面速度明顯增加,在穿過古登堡界面時,橫波完全消失,A錯誤,CD錯誤。莫霍界面平均深度為17km,在地下50千米處發(fā)生了地震產生地震波,向地面?zhèn)鞑?,根?jù)地震波傳播的規(guī)律可知,橫波在經過莫霍界面時速度明顯變慢,B正確。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地球的圈層結構,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2022年8月9日,隨著太陽活動逐漸接近最大值,在兩周時間內,太陽發(fā)生了36次日冕物質拋射,共爆發(fā)了14次太陽黑子和6次耀斑。如圖為太陽黑子圖。據(jù)此完成5﹣5題。5.在2023年前后,太陽活動將達到最大值,則之后的最小值可能出現(xiàn)在()A.2019年 B.2029年 C.2034年 D.2037年【分析】太陽黑子位于光球層,耀斑和日珥位于色球層,日冕物質拋射位于日冕層;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窘獯稹拷猓焊鶕?jù)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太陽活動的周期約為11年,由太陽活動最大值向后推半個周期為太陽活動最小值,即為2029年,B對,ACD錯。故選:B?!军c評】本題考查太陽大氣層結構與太陽活動,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解題信息。軌道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轉軌道面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偏心率是橢圓焦點到中心的距離與橢圓半長軸之比,它決定橢圓的形狀。如圖為行星繞日軌道傾角與偏心率曲線圖。據(jù)此回答6﹣6題。6.根據(jù)曲線a、b可知,行星繞日運動具有的特征是()A.共面性,同向性 B.近圓性,特殊性 C.同向性,近圓性 D.共面性,近圓性【分析】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公轉方向一致,都自西向東繞太陽公轉;八大行星的軌道面接近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近似于正圓的橢圓,具有近圓性。【解答】解:圖示八大行星的軌道傾角很小,說明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基本上在同一條平面上,說明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偏心率很小,說明公轉軌道具有近圓性,故D正確。圖示不能確定八大行星公轉具有同向性,特殊性不是八大行星運動的特征,故ABC錯誤。故選:D?!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八大行星公轉的特點的判斷,屬于基礎題,讀圖解答問題。2023年4月24日2時到8時,太陽引發(fā)了一場特大地磁暴。此次地磁暴來自太陽產生的“沖擊波”,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日冕物質拋射引起。如圖示意太陽大氣層。完成7﹣9題。7.此次太陽活動是()A.耀斑 B.日珥 C.黑子 D.太陽風【分析】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活動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陽風,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層,耀斑分布在色球層,太陽風分布在日冕層。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太陽活動的平均周期約是11年。太陽活動時,黑子和耀斑發(fā)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xiàn)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qū)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生極光現(xiàn)象;許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太陽活動有關。【解答】解:根據(jù)題干可知,此次地磁暴是由于日冕物質拋射引起,日冕物質存在于日冕層,日冕層的太陽活動是太陽風,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太陽活動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8.日冕物質拋射()A.發(fā)生在①層 B.發(fā)生在①層和②層 C.發(fā)生在③層 D.發(fā)生在②層和③層【分析】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層里一切活動現(xiàn)象的總稱。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太陽活動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陽風,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層,耀斑分布在色球層,太陽風分布在日冕層。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太陽活動的平均周期約是11年?!窘獯稹拷猓河捎谔柎髿鈱訌膬认蛲夥譃楣馇驅?、色球層和日冕層,所以圖中①是光球層,②是色球層,③是日冕層。日冕物質拋射發(fā)生在日冕層③,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太陽活動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9.此次太陽產生的“沖擊波”可能給地球帶來的影響,正確的有()①南北兩極出現(xiàn)極光現(xiàn)象②指南針不能正確地指示方向③導致大規(guī)模的火山地震④漠河地區(qū)出現(xiàn)“白夜”現(xiàn)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分析】太陽活動時,黑子和耀斑發(fā)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xiàn)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qū)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生極光現(xiàn)象;許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太陽活動有關。【解答】解:①太陽活動有可能導致高緯度地區(qū)出現(xiàn)極光現(xiàn)象,所以南北兩極有可能出現(xiàn)極光現(xiàn)象,故正確。②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磁場,冬至指南針不能正確地指示方向,故正確。③大規(guī)模的火山地震的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和太陽活動無關,故錯誤。④漠河地區(qū)出現(xiàn)“白夜”現(xiàn)象和太陽活動無關,故錯誤。故選:A?!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太陽活動的相關內容,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繪帛畫,畫的右上方是一輪紅色的太陽,太陽中間有一只三趾的烏鴉。《淮南子》中也記載過這一現(xiàn)象,稱“日中有踆(cūn)烏”。據(jù)此回答10﹣10題。10.古代中國人對“金烏”的想象,可能源自人們所看到的某一種太陽活動。該太陽活動最有可能是()A.太陽黑子 B.太陽耀斑 C.日珥 D.太陽風【分析】太陽大氣是太陽外邊的大氣層,從里向外為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太陽黑子出現(xiàn)在光球層,是太陽的光球表面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暗的區(qū)域,它是磁場聚集的地方。色球層上出現(xiàn)的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層上出現(xiàn)的是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風。【解答】解:根據(jù)材料,“金烏”是太陽表面出現(xiàn)的顏色較暗的斑塊,是太陽活動中的太陽黑子現(xiàn)象。故選:A?!军c評】本題難度較小,解題的關鍵是了解太陽活動的特點,需要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紅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據(jù)此完成11﹣11題。11.當太陽出現(xiàn)大“金烏”時,地球上()①有線通訊可能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②出現(xiàn)磁暴現(xiàn)象使指南針亂抖動③中緯度地區(qū)有可能看到極光現(xiàn)象④自然災害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減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分析】太陽活動時,黑子和耀斑發(fā)射的電磁波會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太陽大氣拋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xiàn)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qū)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生極光現(xiàn)象;許多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太陽活動有關?!窘獯稹拷猓孩偬柍霈F(xiàn)大“金烏”時,說明太陽活動劇烈,則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但不影響有線通訊,故錯誤。②太陽活動影響地球磁場,出現(xiàn)磁暴現(xiàn)象,使指南針亂抖動,故正確。③太陽活動導致極光現(xiàn)象主要分布在高緯度地區(qū);但如果太陽活動強烈,在中緯度也可能看到極光現(xiàn)象,故正確。④太陽活動導致自然災害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增加,故錯誤。故選:C?!军c評】本題主要考查太陽活動的影響,屬于基礎題,熟記課本內容即可解答。如表為北半球年太陽總輻射量隨緯度的分布表??赡芸傒椛洌嚎紤]了受大氣削弱之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有效總輻射:考慮了受大氣和云的削弱之后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讀表完成12﹣12題。緯度64°N50°N40°N30°N20°N0°N可能總輻射量(W/m2)139.3169.6196.4216.3228.2248.1有效總輻射量(W/m2)54.471.798.2120.8132.7108.812.赤道地區(qū)可能總輻射量和有效總輻射量差異較大,主要原因是()A.云層厚,保溫效應強,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大 B.陰雨天氣多,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有效總輻射量小 C.臭氧含量多,吸收的紫外線多,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大 D.大氣透明度高,吸收太陽輻射多,到達地面的有效總輻射量小【分析】赤道地區(qū)緯度低,得到太陽輻射光照強,可能總輻射量應該高;但由于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氣溫降低,容易成云致雨;由于陰雨天氣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有效總輻射量小?!窘獯稹拷猓篈、赤道地區(qū)云層后,反射太陽輻射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小,不符合題意。B、赤道地區(qū)由于陰雨天氣多,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有效總輻射量小,故正確。C、赤道地區(qū)由于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大,該觀點只是表明一個方面,不全面,不符合題意。D、赤道地區(qū)白晝時間長,到達地面的可能總輻射量大,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屬于基礎題,要結合當?shù)卮髿膺\動對于可能總輻射量和有效總輻射的影響。如圖示意南半球某海岸線附近某時刻等壓線分布(此刻甲處海陸風的風向和風力如圖所示,乙、丙兩處代表風向和風力的箭頭只有一個正確)。完成13﹣14題。13.甲處氣流此刻受到的地轉偏向力指向()A.東南 B.東北 C.西南 D.西北【分析】北半球運動的物體向右偏,南半球運動的物體向左偏,赤道不發(fā)生偏轉?!窘獯稹拷猓焊鶕?jù)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風向與地轉偏向力呈垂直關系,甲位于南半球,風向指向西南,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左,與風向垂直,指向東南,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甲處氣流此刻受到的地轉偏向力指向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14.與甲處相比,此刻乙處()A.氣溫更高 B.氣壓更高 C.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 D.氣流受到的摩擦力更大【分析】風速大小與等壓線疏密程度有關,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窘獯稹拷猓焊鶕?jù)圖中風向由海洋吹向陸地可知,此時刻同一緯度海洋上的氣壓比陸地上的要高,故海洋上的氣溫較低,B正確,A錯誤。根據(jù)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圖示中等壓線分布均勻,水平氣壓梯度力一致,C錯誤。根據(jù)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海洋上摩擦力比陸地上更小,D錯誤。故選:B?!军c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基礎題,主要考查了等壓線判讀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從題中獲取信息并調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二.解答題(共4小題)15.(2024秋?安溪縣校級月考)學完“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某同學整理自己的學習作品,并提出一些問題,以期更深刻地從時、空角度認識地球。閱讀相關作品,回答下列問題,幫助這位同學完成整理任務?;顒右唬鹤x圖1太陽系模式圖、圖2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和圖3四大圈層聯(lián)系示意圖,從空間角度看地球。(1)據(jù)圖1,簡述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2)地球從外向內進行了圈層結構的劃分,圖2中存在的錯誤之處是巖石圈,修改后應是地殼。(3)圖3是地球四大圈層相互關系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其中圈層丁的名稱是大氣圈,通過圖3,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顒佣鹤x圖4地球動物演化示意圖,從時間角度看地球。(4)讀圖可知,地質歷史時期動物演化的特點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地質時期是中生代,該時期裸子植物繁盛,是重要成煤期?!痉治觥浚?)地球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有:①太陽光照穩(wěn)定(太陽沒有明顯變化);②運行軌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轉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內部條件:③地表溫度適宜(日、地距離適中,自轉周期不長不短);④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⑤有液態(tài)水(地球內部熱量產生水汽,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2)地殼:厚度不均(陸地平均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全球平均17千米);硅鋁層不連續(xù)分布。地幔:上地幔頂部存在軟流層(深度范圍約為80—400km),軟流層是巖漿發(fā)源地,軟流層以上部分為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地核:外核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原因是橫波不能傳播。(3)地球內部圈層:地殼(平均厚度17km,大陸地殼33km,海洋地殼6km。)、地幔、地核。巖石圈的范圍是上地幔頂部和地殼,即軟流層以上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大氣圈:從地表到大氣上界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水圈: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廣泛分布于地殼(巖石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和大氣圈(底部),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4)地殼演化史中,動物界發(fā)展階段:元古代為動物孕育、萌芽和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為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古生代泥盆紀為魚類時代;古生代石炭紀和二疊紀為兩棲動物時代;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為爬行動物時代;新生代第三紀為哺乳動物時代;新生代第四紀為人類時代。植物界發(fā)展階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奧陶紀為海生藻類時代;古生代志留紀至石炭紀為陸上孢子植物時代;古生代二疊紀至中生代侏羅紀為裸子植物時代;中生代白堊紀以來為被子植物時代。【解答】解:(1)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適宜的溫度、水、大氣等條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適中,地球自身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外部條件是地球有一個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圖一可看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2)巖石圈位于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圖中包含范圍不對,莫霍界面以上應為地殼。(3)圈層丁可以降水給甲圈層,丁應為大氣圈。圖3各圈層之間的雙向箭頭說明其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4)讀“地球動物演化示意圖”可知,地質年代從前寒武紀到古生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動物演化由無脊椎到脊椎到兩棲到爬行到哺乳到鳥類到人類,說明地質歷史時期動物演化的特點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從水生到陸生。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的地質時期是中生代,典型的代表是恐龍,該時期是裸子植物繁盛,也是重要成煤期。故答案為:(1)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適中(2)巖石圈;地殼(3)大氣圈;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4)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中生代;裸子【點評】本大題以學生探究活動為背景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歷史、圈層結構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的素養(yǎng)。16.(2024秋?安溪縣校級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結束了為期六個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艙在距地面高度約120km處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實施初次氣動減速。下降至預定高度后,返回艙向上躍出大氣層。之后,返回艙再次進入大氣層,實施二次氣動減速,在距地面50km的高度返回艙與大氣層劇烈摩擦。圖為“神舟十三號”航天返回艙返回路線示意圖。(1)航天返回艙在圖示甲位置時位于地球大氣的高層大氣層;在該層內,航天返回艙返回過程中,艙外溫度監(jiān)控器監(jiān)測到的氣溫變化是先降低后升高。(2)航天返回艙在圖示乙位置時位于地球大氣的平流層;在該層內,30km以上區(qū)域大氣溫度明顯升高(填“升高”或“降低”),主要是因為該大氣層內存在著大量的臭氧(氣體);航天員在該層內通過電子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有飛機在飛行,簡述其利于航空飛行的原因。(3)航天返回艙在圖示丁位置時位于地球大氣的對流層,簡述該層大氣的大氣特征大氣上部冷、下部熱,大氣對流運動顯著;云、雨、霧、雪等天氣現(xiàn)象較多;越往頂部,大氣的密度越低?!痉治觥浚?)垂直大氣的氣溫從高層大氣到地面的變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再升。(2)平流層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有利于高空飛行。(3)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四分之三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變化而變化,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低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窘獯稹拷猓海?)結合圖片可知,甲海拔高度在120km,因此應位于高層大氣,該層內航天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氣溫應是先降低后升高。(2)結合圖中可知,乙位置為40km,因此應位于平流層;30km以上區(qū)域大氣溫度明顯升高,主要是由于該大氣層存在臭氧層,大量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平流層的空氣主要是水平運動,空氣穩(wěn)定,天氣晴朗,能見度較好,因此適合飛機飛行。(3)丁處位于10km左右,因此應位于對流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對流層的熱源來自于地面輻射,因此大氣上部冷、下部熱,大氣對流運動顯著;云、雨、霧、雪等天氣現(xiàn)象較多;越往頂部,大氣的密度越低。故答案為:(1)高層大氣;先降低后升高(2)平流;升高;臭氧;原因:大氣水平運動,比較穩(wěn)定;該層水汽和雜質較少,無云雨現(xiàn)象,能見度好,適合航空飛行。(3)對流;特征:大氣上部冷、下部熱,大氣對流運動顯著;云、雨、霧、雪等天氣現(xiàn)象較多;越往頂部,大氣的密度越低?!军c評】本題以“神舟十三號”航天返回艙返回路線示意圖為資料,涉及大氣的垂直分層和特點的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及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考察了綜合思維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17.(2024秋?安溪縣校級月考)圖1為“我國年太陽總輻射量分布圖”,圖2為“北半球大氣上界太陽輻射的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結合圖1,說出我國太陽總輻射量貧乏區(qū)所在地形區(qū)并分析其原因。(2)結合圖1和圖2,分析影響某地年太陽總輻射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太陽能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請從生活用品和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舉出一例,并簡要說明利用太陽能的好處?!痉治觥浚?)根據(jù)圖例可以確定我國太陽總輻射量屬于貧乏區(qū)的地區(qū);原因可以從地形、天氣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