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06-改革先峰-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熱點題材特訓(解析版)_第1頁
主題06-改革先峰-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熱點題材特訓(解析版)_第2頁
主題06-改革先峰-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熱點題材特訓(解析版)_第3頁
主題06-改革先峰-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熱點題材特訓(解析版)_第4頁
主題06-改革先峰-2022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熱點題材特訓(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06改革先鋒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初,仲淹以忤呂夷簡,放逐者數(shù)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為朋黨,及陜西用兵,天子以仲淹士望所屬,拔用之。及夷簡罷,召還,倚以為治,中外想望其功業(yè)。而仲淹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幸濫,考核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然更張無漸,規(guī)摹闊大,論者以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會邊陲有警,因與樞密副使富弼請行邊。于是,以仲淹為河東、陜西宣撫使,賜黃金百兩,悉分遺邊將。麟州新罹大寇,言者多請棄之,仲淹為修故砦,招還流亡三千余戶,蠲其稅,罷榷酤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稅,河外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請罷政事,通以為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安撫使、知邠州。其在中書所施為,亦稍稍沮罷。以疾請鄧州,進給事中。徒荊南,鄧人遮使者請留,仲淹亦愿留鄧,許之。尋徒杭州,再遷戶部侍郎,徒青州。會病甚,請潁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贈兵部尚書,謚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瞻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教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論曰:自古一代帝王之興,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諸賢,無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遺宰相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盡行其言。諸葛孔明草廬始見昭烈數(shù)語,生平事業(yè)備見于是。豪杰自知之審,類如是乎!考其當朝,雖不能久,然“先憂后樂”之志,海內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責,使究其所欲為,豈讓古人戰(zhàn)?。ü?jié)選自《宋史·范仲淹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B.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C.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D.及按察使出/多所舉劾/人心不悅/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僥倖者不便/于是謗毀稍行/而朋黨之論浸聞上矣/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朋黨,封建社會中官員們?yōu)閴褐啤⒋驌粽?,利用同門、同鄉(xiāng)、同年等多種關系結成的利益集團。B.榷酤,漢以后政府所實行的酒專賣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業(yè)取得酒利的措施。文中意指前者。C.卒,死?!抖Y記》中對死的稱謂等級有崩、薨、卒、不祿、死等,其中,“卒”指士大夫之死。唐代之后“卒”泛指死。D.論,評論。一般指史傳文后面的評論性文字,主要是傳記作者對傳主一生功業(yè)和優(yōu)秀品格的評價和總結。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范仲淹以治理天下為己任,致力改革,削減冗濫,考核審查官吏,日夜謀劃實現(xiàn)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涉及面太大,評論的人認為無法實行。B.麟州遭到敵寇侵擾,范仲淹整修舊要塞,招回流亡百姓,免除他們的賦稅,允許百姓賣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稅,黃河以外的地區(qū)于是得以安定。C.范仲淹曾有多次調動,先后任邠州、鄧州知州和給事中等職。調任荊南時,鄧州百姓攔住使者請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也愿意留鄧州,朝廷答應了這一要求。D.傳記作者認為,北宋是一個不乏明君和賢臣的朝代,范仲淹就是賢臣中的代表,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可與古人媲美。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2)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5.結合文本,簡要概括百姓給范仲淹畫像立生祠的原因?!敬鸢浮?.C2.D3.D4.(1)范仲淹生病時,仁宗皇帝經(jīng)常派人送藥、慰問,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嘆哀悼很長時間。

(2)范仲淹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5.(1)性至孝(2)好施予(3)為政尚忠厚(4)所至有恩【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本題中,“及按察使出”,“出”是“按察使”的謂語,不可斷開,排除AB;“自任子之恩薄”,“任子之恩”主語,“薄”謂語,不可斷開,排除D。本句譯為:到按察使出巡時,許多問題被檢舉出來,引起人心不悅。自從施任子嗣恩蔭的減少,考績升遷制度的嚴密,希圖僥幸的人深感不便。這樣,誹謗范仲淹的言論就逐漸多起來,而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也傳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D.“對傳主一生功業(yè)和優(yōu)秀品格的評價和總結”錯,應是“功過是非的評論”。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能力。D.“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可與古人媲美”錯誤。應是“范仲淹有能力承擔他的責任,探究他想知道的事物之精神,可與古人媲美”。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點:(1)“存問”,慰問;“嗟悼”,嗟嘆哀悼;(2)“泛愛”,博愛;“雖”,即使;“道”,說出。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由“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可知,性至孝;由“而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瞻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可知,好施予;由“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可知,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參考譯文: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履冰的后人。當初,范仲淹因為觸犯了呂夷簡,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們各自堅持他們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責對方是朋黨。等陜西一帶發(fā)生了軍情,仁宗皇帝因為范仲淹眾望所歸,便開始提拔重用他。等到呂夷簡罷官免職,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來治理朝政,朝廷內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業(yè)。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為己任,裁抑僥幸,削減冗濫,考核審查官吏,日夜謀劃斷慮實現(xiàn)天下太平。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沒有能夠逐漸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評論的人認為無法實行。到按察使出巡時,許多問題被檢舉出來,引起人心不悅。自從施任子嗣恩蔭的減少,考績升遷制度的嚴密,希圖僥幸的人深感不便。這樣,誹謗范仲淹的言論就逐漸多起來,而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也傳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剛好遇到邊境有軍情,范仲淹就和樞察副使富弼巡視邊防。這樣,范仲淹被任命為河東、陜西宣撫使,賜給黃金百兩,但范仲淹全部分贈給守邊的將領。麟州新近遭到了敵寇的大肆侵擾,進言的人多數(shù)主張放棄麟州,范仲淹卻整修舊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戶,免除他們的賦稅,廢除當?shù)毓俑畬祁惖膶?貦啵试S百姓賣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稅,黃河以外的地區(qū)于是得以安定下來。范仲淹離開朝廷后,反對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擊他,在這種情況下,范仲淹自己也請求免除參知政事之職,于是朝廷任命他為資政殿學士、陜西四路安撫使、邠州知州。他任中書時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漸被廢止了。范仲淹因患病請求擔任鄧州知州,被升為給事中。當調任荊南時,鄧州百姓攔住使者請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鄧州,朝廷答應了這一要求。不久調往杭州,又一次升為戶部侍郎,調往青州。這時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嚴重,他請求調任潁州,還沒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終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兵部尚書,謚號“文正”。開始,范仲淹生病時,仁宗皇帝經(jīng)常派人送藥、慰問,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嘆哀悼很長時間。又派人去慰問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親自題寫了墓碑,叫“褒賢之碑”。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因為他母親在時,家境正是貧困的時候,后來,范仲淹雖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來客也決不大吃大喝。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能自己充饑、御寒。范仲淹對人好施予,在鄉(xiāng)族中設置義莊,用以贍養(yǎng)族人。博愛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門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說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聽到這一消息的,都替他嘆惜。范仲淹治理國家崇尚忠厚,所至之處都恩愛百姓,邠州、慶州的老百姓和眾多的羌部族,都畫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來祭祀他。等到他死時,羌部族的首領數(shù)百人,像失去父親一樣痛哭,并齋戒三日以后才離開。評論說:自古有作為的明君,一定會有賢明的大臣輔佐他。宋朝有范仲淹這樣的大臣,也是如此。范仲淹當初在家守孝期間,給宰相寫信,盡情討論國家大事,后來管理政事,完全實踐了他說過的話。三國時,諸葛亮在草廬和劉備說了三分天下的謀略,后來用一生去實現(xiàn)當初的承諾。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執(zhí)政,雖然時間不長,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天下人都知道,也相信他的堅毅品德和遠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擔他的責任,可以探究他想知道的,哪里比不上古人呢?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魏主自發(fā)平城至洛陽,霖雨不止。丙子,詔諸軍前發(fā)。丁丑,帝戎服,執(zhí)鞭乘馬而出。群臣稽顙于馬前。帝曰:“廟算已定,大軍將進,諸公更欲何云?”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帝大怒曰;“吾方經(jīng)營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卿勿復言!”策馬將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諫。帝乃諭群臣曰:“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帥如右。南安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謀于眾?!癖菹缕堓z南伐之謀,遷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蒼生之幸也?!比撼冀院羧f歲。時舊人雖不愿內徙,而憚于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李沖言于上曰:“陛下將定鼎洛邑,宗廟宮室,非可馬上游行以待之。愿陛下暫還代都,俟群臣經(jīng)營畢功,然后備文物、鳴和鸞而臨之?!钡墼唬骸半迣⒀彩≈菘ぃ拎捫⊥?,春首即還,未宜歸北?!蹦饲踩纬峭醭芜€平城,諭留司百官以遷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謂革也。王其勉之!”帝以群臣意多異同,謂衛(wèi)尉卿、鎮(zhèn)南將軍于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圣略淵遠,非愚淺所測。若隱心而害,樂遷之與戀舊,適中半耳?!钡墼唬骸扒浼炔怀?,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笔惯€鎮(zhèn)平城,曰:“留臺庶政,一以相委?!比纬峭醭沃疗匠?,眾始聞遷都,莫不驚駭。澄援引古今,徐以曉之,眾乃開伏。澄還報,魏主喜曰:“非任城,朕事不成?!?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齊紀》,有刪改)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B.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C.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D.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魏主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B.斧鉞,是古代軍權和國家統(tǒng)治權的象征,泛指刑罰、殺戮,文中采用此詞原意,指用于作戰(zhàn)的兵器。C.鼎,是古代的一種青銅炊具,多為三足,兩耳,圓形,因可象征政權,后世稱定都建國為“定鼎”。D.《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孝文帝率兵到達洛陽,遭遇很多阻力。天氣陰雨連綿,大臣在馬前跪拜阻攔,尚書李沖更是挺身而出,獨自進諫,直言不諱提出批評。B.看到群臣阻攔繼續(xù)南伐,孝文帝將計就計。他要求群臣當場就繼續(xù)南伐還是遷都洛陽做出選擇,反對者不敢說話,于是確定了遷都大計。C.孝文帝為防備群臣反悔,拒絕重返代北。他準備以巡視地方的名義,暫時到鄴都停留,同時派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告知留守群臣遷都之事。D.孝文帝的遷都大業(y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鎮(zhèn)南將軍于烈贊許魏文帝深謀遠慮,任城王拓跋澄很好地完成了對舊都留守大臣的勸諭說服工作。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帝大怒曰:“吾方經(jīng)營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2)眾始聞遷都,莫不驚駭。澄援引古今,徐以曉之,眾乃開伏?!敬鸢浮?.D7.B8.A9.(1)孝文帝非常憤怒地說:“我現(xiàn)在正規(guī)劃治理天下,希望實現(xiàn)統(tǒng)一,可你們這些書生,卻多次懷疑這一重大決策。”(2)大家剛剛聽到要遷都,沒有不感到震驚的。拓跋澄引用古今經(jīng)典事例,慢慢地解釋開導,大家才覺悟心服?!窘馕觥?.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能力。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于能通過熟讀培養(yǎng)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碰到斷句題,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力求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個選項斷句的不同處,一般有兩處,然后再結合一些技巧,比如語法知識、人名地名、借助虛詞、對稱結構等,排除選項。句意:我世代居住在遙遠的北方,想要南遷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遷都于此,各位王公認為怎樣呢?同意遷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爸型痢笔恰澳线w”的地點,可見“欲南遷中土”是獨立完整的句子,應該在“土”后停頓,另:假設連詞一般總領分句,故“茍(如果)”前應該停頓。據(jù)以上分析排除AC?!昂稳纭钡扔凇叭绾巍保潭ńY構,“怎么樣”的意思,之間不可斷開,排除B。故選D。7.本題考查古文化常識。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聽就頭大的語文難點,而且往往也是眾多學生考試當中的“丟分大戶”。其實,如果平時學習中能積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識,那么試題就會變得簡單許多。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B項,“文中采用此詞原意,指用于作戰(zhàn)的兵器”,錯。文中指刑罰,并非原意。故選B。8.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選項內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的概括、轉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過對比法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的對比、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與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干擾之處。A項,“尚書李沖更是挺身而出,獨自進諫”“獨自”曲解文意。文中內容是“尚書李沖等曰”,從“等”字可知,并非一人、“獨自”。故選A。9.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要做好這類題,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見的八種句式: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被動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古今異義詞語、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識等。最后還要找好有助得分的關鍵詞,比如:(1)方,正;經(jīng)營,規(guī)劃治理;期,希望;混一,統(tǒng)一;儒生,書生;屢,多次。(2)始聞,剛剛聽到;莫,無定代詞,沒有人;驚駭,震驚;援,提出;徐,慢慢地;以,來;曉,解釋開導;乃,才;開伏,覺悟信服。參考譯文:孝文帝自平城出發(fā)到洛陽,雨一直連綿不止。丙子,下詔命令諸軍出發(fā)。丁丑,孝文帝穿著戰(zhàn)袍,執(zhí)鞭乘馬出來。群臣聚集在他的馬前磕頭攔阻。皇帝說:“朝廷(南征)的大計已定,大軍就要出發(fā),諸公還想說什么?”尚書李沖等人說:“陛下現(xiàn)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獨斷專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該說什么來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勸。”孝文帝大怒說:“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你們這些儒生,屢屢懷疑我的大計,刑罰不饒人,你們就不必再說了?!辈唏R將行,這時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懇切地哭著勸說皇帝放棄出征。孝文帝于是對群臣說:“現(xiàn)在興兵出發(fā),(場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卻沒有什么結果,拿什么給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樣呢)?我世代居住在遙遠的北方,想要南遷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遷都于此,各位王公認為怎樣呢?同意遷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卑捕ㄍ跬匕闲莸热艘黄鹫镜搅擞颐妗D习餐跬匕蠘E上奏說:“‘建立大功勛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見。’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遷都洛陽,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比撼几吆羧f歲。當時雖然老一輩人都不愿遷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沒有敢出來反對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遷都之策。李沖進言:“陛下將要在洛邑定都,但是新都的宗廟宮室并不是一時可以建造完成的。希望陛下暫且回到平城,等到群臣把新都營造完畢,再備好車駕和典章文物,迎候陛下駕臨?!毙⑽牡壅f:“朕要去巡省州郡,在邱城稍微停留一下,初春時就會回到洛陽,不適合再回到舊都了。”于是派遣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把遷都的事情詳細告知了留下的官員,說:“今日是真正的‘革’了。任城王一定要好好努力??!”孝文帝深知群臣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對衛(wèi)尉卿、鎮(zhèn)南將軍于烈說:“你認為遷都的事情怎么樣???”于烈答道:“陛下英明謀略深遠,這些并不是我等淺陋之輩能夠猜測的。平心而論,愿意遷都和懷戀舊地的人,應該都占據(jù)半數(shù)。”皇帝說:“既然你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也就等同于贊同了,我深切感念你沒有說出什么反對的話。”于是孝文帝派他還鎮(zhèn)平城,說:“舊都的一切政務,都交給你處理了?!比纬峭醭蔚搅似匠?,留守百官一聽說遷都的事情,沒有不吃驚害怕。王澄援引古今遷都史實,慢慢地用道理開導勸說他們,眾人才明白并且折服。王澄就回去奏報,魏文帝十分高興地說:“若不是有了你任城,朕遷都大業(yè)難以成功?!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摈痹唬骸拔嵋詮妵g說君,君大說之耳?!毙⒐扔眯l(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毙⒐唬骸吧啤!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印L?,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于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毙l(wèi)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10.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B.卒定變法之令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C.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D.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1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B.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若屬皆且為之所虜C.于是太子犯法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爾其無忘乃父之志1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B.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C.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D.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13.把文中畫波浪線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14.結合文章內容概括并分析商鞅的形象特點?!敬鸢浮?0.B11.A12.B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效法陳規(guī);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就不必遵循舊禮制。(2)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訴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shù)以千計。14.少有大志;見解高明;反應機敏、靈活;果斷;敢于挑戰(zhàn)前人,勇于變法?!痉治觥?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動詞,贊美;形容詞,與“少”相對,強調廣博。B.副詞,最終、終于。C.動詞,回歸;動詞,歸附、投奔。D.遺憾,形容詞;動詞,怨恨。故選B。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介詞,經(jīng)由、通過。B.動詞,到;代詞,他。C.兼詞,在這時;連詞,隨后、就。D.連詞,于是;代詞,你的。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適遇公叔痤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么辦?”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薄坝衅娌拧笔莿淤e結構作謂語和賓語,獨立成句,之間不可斷開,排除A?!芭e國而聽之”中“舉國”作“聽”的狀語,“而”表修飾關系,之間不可斷開,排除D?!奥犛谩币馑际锹爮牟⒂璨捎没蛉斡茫潭ㄔ~語,之間不可斷開,“鞅”作賓語,排除C。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茍”,如果;“強”,使動用法,使……強盛;“法”,效法;“故”,陳規(guī);“利”,使動用法,使……獲利;“循”,遵循。(2)“令行于民期年”,狀語后置句;“期年”,一年;“之”,到;“不便”,不適宜。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提取信息并歸納要點的能力。結合“鞅少好刑名之學”分析,可見少有大志。結合“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薄镑痹唬骸嵋詮妵g說君,君大說之耳?!薄拔嵋詮妵g說君,君大說之耳”分析,可見反應快,機敏靈活,見解高明。結合“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分析,可見見解高明,敢于挑戰(zhàn),用于變法。結合“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分析,可見處事果斷、有原則。參考譯文:商君是衛(wèi)國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相國公叔痤。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進薦。適遇公叔痤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么辦?”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惫屦钜阉溃珜O鞅聽說秦孝公在國中下令尋求賢才,準備重建秦繆公的霸業(yè),東方要收復被魏國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來求見孝公。孝公與他交談,好幾天還不滿足。景監(jiān)對衛(wèi)鞅說:“你用什么說中我國君的心意?我的國君高興得很啊。”衛(wèi)鞅說:“我就用強國之術向國君陳述,國君大為高興?!鼻匦⒐⒓慈斡眯l(wèi)鞅,衛(wèi)鞅準備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非議自己。衛(wèi)鞅說:“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成名,做事猶豫不定就不會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強國,就不襲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舊禮?!鼻匦⒐f:“好。”“治理社會不只一條道路,有利國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湯、周武不循古道而締造王業(yè),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贊美?!鼻匦⒐f:“好。”用衛(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決定變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shù)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犯法令。衛(wèi)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觸犯法令。”準備依法懲處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皆大歡喜,路上不撿拾他人遺物,山中沒有蟊賊強盜,家家富裕,人人滿足。于是秦孝公任用衛(wèi)鞅為大良造。經(jīng)過五年,秦人國富兵強。秦孝公派遣衛(wèi)鞅領兵攻伐魏國。衛(wèi)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襲擊俘虜了魏公子卬,乘勢攻擊他的軍隊,全部打垮魏軍而返回秦國。魏惠王因軍隊屢次敗于齊國、秦國,國內十分空虛,日益衰落,非??只?,于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奉送給秦國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魏惠王說:“我悔恨當初不聽公叔痤的話啊?!毙l(wèi)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封給他於、商之間的十五個邑,從此號稱商君。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商鞅變法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萃蹙と?,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wèi)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倍艙丛唬骸袄话?,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毙l(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B.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C.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D.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庶孽,指品行邪惡的平民。庶,平民百姓,與“嫡”相對,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兒子。B.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C.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類拔萃的人。|如孔子從漢朝以后被歷代帝王推崇為圣人。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商鞅年輕時喜歡法術之學,輔佐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看中了他的奇才賢能,并主動向魏惠王舉薦了他。B.商鞅開始一直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雖公叔座勸說但仍然堅持不離開魏國,后來終于獲得了魏惠王的信任和重用。C.當秦孝公擔心變更法度會受到天下非議而猶豫不決時,商鞅以高人之行、獨知之慮的道理和圣人之舉說服了秦孝公。D.商鞅力排眾議,主張變法,他認為甘龍所說是世俗的說法,用史實勸諫秦孝公不能與因循守舊的人或拘泥于書本見聞的人共議變革。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2)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敬鸢浮?5.C16.A17.B18.(1)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2)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分析】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创笸醯纳袂椴粫馕业慕ㄗh。我當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翱梢詾橄嗾摺笔恰皢枴钡馁e語,不能斷開,排除AD;“若”是“你”,是“言”的賓語,在“若”后斷開;“王”是“色不許我”的主語,“王”前斷開;排除B。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庶孽,指品行邪惡的平民”錯。庶孽,指庶子。庶,與“嫡”相對,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兒子。故選A。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后來終于獲得了魏惠王的信任和重用”錯。文中沒有說商鞅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原文是“孝公既用衛(wèi)鞅”,重用商鞅的是秦孝公。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題得分點有:因,順應;緣,沿襲;習,習慣。(2)題得分點有:王,稱王;易,更改;非,非難;多,贊揚。參考譯文: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蔽夯萃趼牶竽瑹o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蔽和醮饝怂囊缶碗x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创笸醯纳袂椴粫馕业慕ㄗh。我當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惫珜O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于沒有離開魏國。惠王離開后,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又勸我殺了公孫鞅,難道不是糊涂了嗎?”孝公任用衛(wèi)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wèi)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yè)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毙⒐f:“講的好?!备数堈f:“不是這樣。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毙l(wèi)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tǒng)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倍艙凑f:“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毙l(wèi)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毙⒐f:“講的好?!庇谑侨蚊l(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逼鹪唬骸皩⑷?,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爸伟俟伲H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笆匚骱佣乇桓覗|鄉(xiāng),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逼鹪唬骸按巳撸咏猿鑫嵯?,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蔽脑唬骸按四宋崴跃幼又弦病!眳瞧鹉俗灾ト缣镂摹L镂募人?,公叔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惫逶唬骸澳魏??”其仆曰:“吳起為人節(jié)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浜罴丛唬骸魏??’君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蛘賲瞧鸲c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庇谑菂瞧鹨姽髦v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節(jié)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注)①尚:娶。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B.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C.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D.于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20.下列對文中加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河,古代專指黃河,今指一般河流,這屬于詞義擴大。B.侯,古代爵位之一。我國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C.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D.《史記》是東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起有杰出軍事和政治才能。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聲名。魏相田文也承認多方面不如吳起。B.吳起能及時認識到自身不足。當田文反問后,吳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認可田文為魏相國。C.吳起為人廉潔而以名聲自喜。因此,魏相公叔利用這一點設計讓吳起離開,終令吳起離魏奔楚。D.吳起變法令楚國國力強大,但吳起的變法也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xiāng),韓趙賓從,子孰與起?(2)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眳瞧鹉俗灾ト缣镂??!敬鸢浮?9.B20.D21.C22.(1)據(jù)守西河而秦國的軍隊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服從歸順,您比我吳起如何?(2)田文說:“這就是我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眳瞧鸩琶靼鬃约海ㄔ谶@方面)比不上田文?!痉治觥?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于是吳起親見公主輕視魏相,果然拒絕魏武侯。武侯懷疑而不信任吳起。吳起恐怕得罪,于是離開魏國,隨即前往楚國。“公主之賤魏相”是“見”的賓語部分,中間不可斷開,故排除AD;“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句意完整,后面的“吳起”是下一句的主語,故在“也”后停頓,排除C。故選B。2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東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錯誤,司馬遷是西漢人。故選D。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魏相公叔利用這一點要讓吳起離開”錯誤。結合“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其仆曰:‘吳起為人節(jié)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則必辭’”分析,不是公叔設計,是仆人的計策。故選C。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題得分點有:鄉(xiāng),通“向”;賓從,服從歸順;孰與,固定句式,和……相比,誰更……。(2)題得分點有:此乃……也,判斷句;所以,表原因;弗如,不如。參考譯文:吳起做河太守,有很高的聲名,魏國設置相位,以田文為相。吳起不高興,對田文說:“請允許我與您論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可以?!眳瞧鹫f:“率領三軍,使士兵樂于效命,敵國不敢圖謀,您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不如您?!眳瞧鹫f:“治理百官,親附萬民,充實府庫,您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不如您?!眳瞧鹫f:“扼守西河而秦軍不敢向東進犯,韓國、趙國賓服順從,您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不如您?!眳瞧鹫f:“比三項,您都出于我之下,而地位卻加于我之上,這是何故?”田文說:“君主年少,國人疑惑,大臣未親附,百姓不信任,當此之時,將政事交給您呢,還是交給我呢?”吳起沉默很久說:“交給您。”田文說:“這便是我地位居于您之上的原因?!眳瞧疬@才自知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做相,娶魏國公主為妻,而妒忌吳起。公叔的仆從說:“吳起很容易去掉?!惫逭f:“如何去掉?”那仆從說:“吳起為人廉潔而以名聲自喜,您尋機先對武侯說:‘吳起是個賢能之人,而您的國家小,又與強秦攘界相進,臣下私下?lián)膮瞧馃o心久留?!浜罹蜁f:‘如何是好?’您趁機對武侯說:‘以下嫁公主試探他,吳起有久留之心就定會接受,無久留之心就定會推辭。用這方法便可預知他的心意?!铏C召吳起到家里,故意讓公主發(fā)怒而輕視您。吳起見公主鄙視您,就一定會推辭娶另一位公主?!庇谑菂瞧鹩H見公主輕視魏相,果然拒絕魏武侯。武侯懷疑而不信任吳起。吳起恐怕得罪,于是離開魏國,隨即前往楚國。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賢能,吳起一到楚國便任為楚相。明申法度,詳審法令,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官,廢止疏遠的貴族,來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宗旨在于加強軍隊,破除奔走游說的縱橫家的說教。于是南征平定百越,北戰(zhàn)兼并陳蔡,擊退趙、魏、韓,西伐強秦。諸侯擔心楚國的強盛,所以楚國的貴族親戚全都想要加害于吳起。到悼王死時,宗室大臣作亂而攻殺吳起。吳起奔向悼王的尸體伏在上面。攻殺吳起的人們用箭射刺吳起。有的射中悼王的尸體。悼王下葬之后,太子繼位,于是指使令尹將射殺吳起并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誅滅。因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六、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于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焙蟀彩攪?,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不曉世務?!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正所以經(jīng)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鄙弦詾槿弧S谑窃O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分下。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jīng)義,出己意,辯論輒數(shù)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節(jié)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①[宋]王安石一逕②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人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zhèn)悽蹖W鳳凰。(注)①本詩寫于作者年輕時代。②逕,同“徑”。③伶?zhèn)悾合鄠鳛辄S帝時人,樂器的發(fā)明者,能用笙演奏鳳凰的聲音。23.下列對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24.下列對材料一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書,古代臣下向君王或下級向上級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如《諫逐客書》《答司馬諫議書》。B.憂,此指丁憂。古代官員在位期間父母去世,要辭官回鄉(xiāng)為父母守制,是為“丁憂”。C.參知政事,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D.召,有征召、召喚、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25.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自幼聰穎,才華受到敬佩。凡他讀過的書,看一次就能終身不忘。寫文章時下筆如飛,看似不經(jīng)意,看過的人無不嘆服他的文章精妙。B.王安石議論高奇,立志改變風氣。上書皇帝,指出當今天下因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而致財力不足、風俗日壞,希望能夠革除弊端。C.王安石不慕官位,受讀書人贊譽。朝廷曾多次下達委任他擔任館閣職務的命令,都被他辭謝了,為此贏得了士大夫們稱贊,都恨不能結識他。D.王安石矢志不渝,強力推行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即使面對百官的責難,也執(zhí)意不肯改變,為此他把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都解除了官職。26.把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后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2)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27.下列對材料二中古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總體描繪了一徑翠竹的姿態(tài):郁郁蔥蔥,濃陰四座;竹影悠長,竹韻清幽;給人們帶來了神清氣爽之感。B.頷聯(lián)重點描寫竹子的枝干狀態(tài):直且瘦,生來如此;老更剛,自許如此;表達了人們對竹子中正剛硬氣節(jié)的喜愛。C.頸聯(lián)總寫竹子的內質特點:運用對比,雖與野草同雨露,但終能與松柏經(jīng)冰霜,表達了對竹子傲霜凌寒品質的贊美。D.尾聯(lián)卒章顯志,言簡意賅,寫對待竹根的態(tài)度及其用途:請君愛惜竹根,拿它制成樂器,向伶?zhèn)悓W習演奏鳳凰之音。28.材料二中的詩詠竹言志,表達出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29.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說一說在表現(xiàn)人物形象時,其所采用的方式各有什么特點?!敬鸢浮?3.A24.A25.D26.(1)后來王安石掌管國政,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jù)的。(2)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27.D28.①詩人以竹自況,贊美竹子中正剛硬的氣節(jié)和傲霜凌寒的品質。②展現(xiàn)詩人年輕時的壯志豪情,渴望得到珍惜重用。(意思對即可。)29.①材料一屬于史傳散文,內容上以記敘人物事跡為主,采用詳略結合、正側面相結合等手法,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全面、客觀、真實、直觀等特點。②材料二屬于詠物詩,主要是以描寫事物為主,借助托物言志的手法,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較為主觀、片面、含蓄的特征。(意思對即可。)【分析】2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霸谖恢瞬偶炔蛔恪本湟馔暾?,“在位之人才”作主語,“不足”作謂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中“能”是能愿動詞,不能獨立作謂語,需與“以……為……”共同作謂語,之間不可斷開,排除B。句子翻譯為: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jīng)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xiàn)禍患該怎么辦嗎?故選A。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古代臣下向君王或下級向上級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錯。書,作為文體可以指書信,如《答司馬諫議書》;也可以指臣下對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如《諫逐客書》。故選A。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都解除了官職”擴大范圍。原文是“幾盡”即幾乎全部,選項中為“都”,擴大了范圍。故選D。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譯時應注意:當國,掌管國政;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概;祖,效法、尊崇。第二句翻譯時應注意:之,協(xié)調音節(jié)的助詞;引去,引咎辭職(引退);洎,等到;歲余罷,被動句。2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D.“寫對待竹根的態(tài)度及其用途:請君愛惜竹根,拿它制成樂器,向伶?zhèn)悓W習演奏鳳凰之音”錯。尾聯(lián)寫“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zhèn)悓W鳳凰”,表現(xiàn)的主旨是向世人表明自己是一個具有竹子氣節(jié)和品質的人才,渴望被賞識任用。故選D。2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這是一首詠竹詩,頷聯(lián)“人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抒寫竹子的品性,“直節(jié)”“生來瘦”“老更剛”描寫竹子的枝干狀態(tài),贊美竹子的剛直之態(tài),詩人以竹自況,以此表現(xiàn)作者的中正剛硬的氣節(jié)和傲霜凌寒的品質?!白栽S高材”自認為有才華,借竹子表達作者年輕時的理想抱負、豪情壯志,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一展才華。頸聯(lián)“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雖與野草同雨露,但終能與松柏經(jīng)冰霜,表達了對竹子傲霜凌寒品質的贊美,贊美竹子的同時,也是以竹自況,表現(xiàn)作者對不懼嚴寒、堅強不屈內在品質的追求。2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體裁、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能力。材料一主要介紹王安石的事跡,屬于史傳散文,內容上以記敘人物事跡為主,采用詳略結合、正側面相結合等手法,詳寫王安石上萬言書以及執(zhí)行新法的事跡,略寫其他事跡;“見者皆服其精妙”,用他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側面表現(xiàn)王安石的才能,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全面、客觀、真實、直觀等特點。材料二寫“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屬于詠物詩,主要是以描寫竹子為主,借助托物言志的手法,詩人以竹自況,贊美竹子中正剛硬的氣節(jié)和傲霜凌寒的品質,展現(xiàn)詩人年輕時的壯志豪情,渴望得到珍惜重用。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較為主觀、片面、含蓄的特征。參考譯文: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親王益,任都官員外郎。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而且一次過目就終身不忘。他寫文章時下筆如飛,初看似不經(jīng)意,完成后,看過的人無不嘆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議論高深新奇,善于雄辯和旁征博引,自圓其說,敢于堅持按自己的意見辦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矯正世事、改變傳統(tǒng)陋習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認為:“當今天下的財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風俗一天比一天敗壞,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們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驚擾天下的人的視聽,也不至于使天下輿論嘩然,并且本來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來創(chuàng)造天下的財富,征收天下的財富來供天下人消費,自古以來的太平盛世,不曾因為財富不足而造成國家的禍患,禍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財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職的人的才能已經(jīng)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國家的托付,疆域的保護,陛下難道能夠長久地依靠上天賜予的幸運,而不考慮萬一出現(xiàn)禍患該怎么辦嗎?希望陛下能夠明察朝政中茍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詔令大臣,逐漸采取措施,革除這些弊端以適應當前的世事變化。我的這些議論,是那些沉溺在頹靡習俗中的人不會說的,而且那些議論的人還會認為是這迂腐而不切實際的老生常談?!焙髞硗醢彩乒車?,他所安排的,大體上都是以這份萬言書為依據(jù)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賢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達委任他擔任館閣職務的命令,他都辭謝了;士大夫們認為他是無意顯赫于世以求仕途暢達,都恨自己不能結識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擔任名利優(yōu)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親去世離任,一直到英宗朝結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復任職。北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噬蠈λf:“人們都不了解愛卿你的才能,都以為你只懂得經(jīng)理學術,不懂的政治事務?!蓖醢彩卮鹫f:“經(jīng)術學問正是用來處理政務世事的,只是后來很多所謂“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為經(jīng)學不能輔佐治世罷了?!被噬蠁枺骸凹热贿@樣那么你最先開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變劣習風俗,樹立法規(guī),是現(xiàn)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認為是對的。于是開設增置三司條例司機構,任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并負責。而后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等變法相繼開始實施,號稱新法,派遣提攜推舉各類官員四十余人,分派頒布執(zhí)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強剛愎,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zhí)意不肯改變。到議論變法時,在朝百官都持不能變法的意見,王安石陳述儒家經(jīng)義,提出自己的主張,辯論起來動不動就是好幾百字,大家都駁不倒他。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朝廷內外老成持重的人幾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職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門下輕薄而有點小聰明的年輕人。王安石當了很長時間的宰相,因為旱災而引退,等到再擔任宰相,只過了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朝結束,也沒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譚嗣同傳譚君字復生,又號壯飛,湖南瀏陽縣人。少倜儻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首在瀏陽設一學會,每七日集眾而講學,君慷慨論天下事,聞者無不感動。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征,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林、劉同參預新政。而西后及賊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賜衣帶詔:朕位幾不保,命康與四卿及同志速設法籌救。君與康先生捧詔慟哭。時諸將之中,惟袁世凱久使朝鮮,力主變法。君密奏請皇上結以恩遇,冀緩急或可救助,詞極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凱,特賞侍郎。初三日夕,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直出密詔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則救之?!庇忠允肿該崞漕i曰:“茍不欲救,請至頤和園首仆而殺仆,可以得富貴也?!痹珔柭曉痪栽碁楹稳缛嗽掌团c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護之責非獨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聞也因相與言救上之條理甚詳。初六日變遂發(fā)。是夜,袁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