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1頁
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2頁
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3頁
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4頁
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新——中央集權的加強1.漢朝(1)郡國并行制①目的: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②影響:后來形成地方割據(jù)勢力,對中央構成威脅,出現(xiàn)了“”。③解決:景帝“削藩”,武帝頒布“”,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2)刺史制度:漢武帝后期,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稱為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jiān)察地方。東漢末年,州成為郡的上級機構(刺史改稱州牧),地方行政體制由郡、縣兩級制變成了州、郡、縣三級。2.唐朝(1)唐太宗時,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十道,作為監(jiān)察區(qū)。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地方體制變?yōu)榈?、州、縣三級。(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立節(jié)度使,導致割據(jù)勢力發(fā)展。安史之亂平息后,形成的局面,五代十國是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的繼續(xù)和擴大。教材補缺唐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唐玄宗在位時期,為了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zhèn),設立節(jié)度使,賦予其軍事統(tǒng)領、財政支配及監(jiān)察管內(nèi)州縣的權力,這造成了一些軍鎮(zhèn)(藩鎮(zhèn))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稱“藩鎮(zhèn)割據(jù)”。這種局面一直持續(xù)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藩鎮(zhèn)割據(jù)造成了中央政府實際管轄地區(qū)的縮小,吐蕃、回鶻、西夏等少數(shù)民族相繼建立地方割據(jù)政權;藩鎮(zhèn)之內(nèi),征兵重斂,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北宋(1)措施①軍事: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并抽調(diào)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③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特點: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強干弱枝,守內(nèi)虛外。(3)影響①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4.元朝:實行行省制度(1)措施①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②地方設立,簡稱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長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③邊遠民族地區(qū)設宣尉司進行管理。(2)意義①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促進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強。③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的開端,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二、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君主專制的強化1.西漢:中樞權力開始分散(1)布衣將相局面的出現(xiàn):劉邦是歷史上第一個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為布衣平民,被稱為“布衣將相”。漢武帝時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當丞相,這就降低了當丞相的門檻,降低了丞相的地位。(2)漢武帝設中朝(內(nèi)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擔任尚書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權,以丞相為首的外朝變成單純的執(zhí)行機關。2.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權被一分為三。(1)分工①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政令。②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③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2)運作程序: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3)特點相權三分相權被分割為三部分,這樣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之不足(4)評價①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了完整嚴密的體系,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權,加強了。③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4.宋朝:二府三司制形成,繼續(xù)分割宰相權力(1)宋初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2)增設、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教材補缺官職差遣體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qū)分。所謂“官”,實際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jù)。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虛銜。上述兩種官僚,“有官無權”“有職無權”,真正負實際責任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擔任的實際職務。例如,名義上宰相是中書令、門下侍中,但那僅僅是“官”,掌握相權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這些“差遣”。如此,皇權得到加強,但也出現(xiàn)嚴重的冗官現(xiàn)象,冗費增多,且效率低下。5.元朝:一省二院,相權反彈(1)為最高行政機關,其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六部歸入中書??;樞密院掌全國軍事;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qū)。(2)元朝后期,宰相權力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威脅皇權。三、官僚體系的建設機制——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1.先秦時期: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祿制。官職被限定在貴族范圍內(nèi),按照血緣關系世代相傳,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戰(zhàn)國時期,開始利用軍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祿制。2.漢朝:實行察舉制,令天下郡國每年舉薦人才,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3.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4.隋唐:實行科舉制(1)過程:隋文帝時,開始采用;隋煬帝時,開始設立;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公平公正。圖示明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趨勢四、官僚體系的維系機制——監(jiān)察與諫議制度的制約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伴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而誕生,又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而發(fā)展、完備,形成了兩大系統(tǒng):一是御史監(jiān)察系統(tǒng)即監(jiān)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職責是糾察官員,肅正朝綱,主要運用彈劾手段進行監(jiān)察;二是諫官言諫系統(tǒng)即諫議制度,職責是諷議左右,以匡人君,監(jiān)察方式主要是諫諍封駁,審核詔令章奏。臺官對下糾察百官言行違失,諫官對上糾正皇帝決策失誤。二者構成了封建社會完整的監(jiān)察體制,成為維系官僚體系的重要機制??键c一從漢至元中央官制和選官制度的演變1.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示意圖西漢時期的中央官制在漢武帝時期形成?!爸谐庇址Q“內(nèi)朝”,由皇帝的親信近臣組成,負責決策?!巴獬笔且载┫?、御史大夫為首所組成的執(zhí)行機構。這一制度反映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針對練1漢武帝時“尚書”一職日益重要,大臣們的奏疏不能直接進呈皇帝,要送尚書署,后來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漢武帝還任用一些上書言事的賢良、文學,讓他們出入宮廷,與尚書共議國事,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B.制衡丞相勢力,強化君主專制C.重用儒家學者,提高儒學地位D.任用外戚權臣,削弱丞相權力2.“三省六部制”與“近代西方三權分立”的區(qū)別二者形式上相似,都體現(xiàn)了分權的特點,但本質卻不同。前者的目的在于強化皇權,是君主專制的產(chǎn)物;后者的目的是防止專制,是近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的產(chǎn)物。3.唐朝中書省與元朝中書省的區(qū)別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政令;元朝的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唐朝的中央行政機構是尚書省。1.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和弊端(1)特點①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②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③加強皇權: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④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2)弊端:相權分屬三個部門,造成“有宰相之職,而無宰相之權;有宰相之權,未必有宰相之責”的局面,及至中唐,出現(xiàn)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弊政。2.三省六部制與二府三司制的不同北宋的二府三司制(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確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處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階段,由各個層級的不同部門來依次處理,具體來說是: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及下屬六部執(zhí)行。(2)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體的行政事務,由不同的機構處理不同的事情?!岸敝袝T下和樞密院分別負責行政和軍政,三司負責財政。3.全面認識科舉制的影響積極影響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合理性內(nèi)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fā)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nèi)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鞏固國家統(tǒng)一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世界文明發(fā)展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消極影響重才輕品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于才學標準,忽視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至今還存在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tǒng)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fā)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考點二從漢至元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行省制與郡縣制的不同(1)郡縣制是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誕生于春秋戰(zhàn)國,秦朝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たh是地方機構,郡縣長官是地方官員。中央政令直達郡縣,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縣,直線行政。(2)行省制是元朝開創(chuàng)的以省統(tǒng)領多級地方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央官員。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的節(jié)制,是分區(qū)統(tǒng)治,不是直線統(tǒng)治。1.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1)演變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2)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2.為什么說行省制度更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1)機構和官員設置有玄機,從制度設計層面防止割據(jù)。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央官員,中央通過行省對全國實行分區(qū)統(tǒng)治。(2)分權更集權。中央賦予行省更多的權力,但行省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節(jié)制。例如: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制度,也不得調(diào)動軍隊,行省官員要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jiān)察機構對行省官員進行監(jiān)督,還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3)地方區(qū)劃從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錯。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qū)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線或歷史傳統(tǒng)等因素來確定。政區(qū)的自然屬性與經(jīng)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但極易產(chǎn)生割據(jù)局面。從元代開始,行省區(qū)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huán)境差異極大的地區(qū)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qū),這樣削弱了地方的經(jīng)濟、文化認同感,從而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jù)稱雄的地理條件,中央比較容易控制。針對練2(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聯(lián)考題,2)元行省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所掌行政、財賦、軍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圓署會議和專官提調(diào)相結合的方式處理。由此可見()A.元行省長官的權力獨大B.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C.專制皇權在困局中漸衰D.三權分立機制制約相權家國情懷——行省制度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逐漸形成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統(tǒng)一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便于民族間友好相處和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材料一北宋時期,科舉入仕者逐漸增多,對文官隊伍知識結構、能力素質之改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儒學思潮的振興,促使“治學”與“從政”的溝通蔚然成風。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作為凝聚群體的號召、制約君主的力量,坦坦蕩蕩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權利,參與治理國家政事?!幾栽婿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要求:根據(jù)材料,概括北宋科舉制度對當時政治的影響。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X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要求:從材料中找出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理由。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在秦及西漢初年,皇帝行使權力,將意志化為詔書,見詔實行,程序比較簡單;或與宰相議定,交御史起草、下達;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達,即可生效。宋代下詔書需經(jīng)中書、門下之制度更加完備,因而反對內(nèi)批,反對君主獨裁專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驈闹贫壬?、道理上批評濫用內(nèi)批是違反“禮”“正”“道”;或從歷史經(jīng)驗教訓上批評濫用內(nèi)批會導致“禍”“亂”;或從道德上批評濫用內(nèi)批是出于“私”心。——摘編自??偙蟆对囌撐覈饨ň鲗V茩嗔Πl(fā)展的總趨勢》觀點思考方向歷史結論角度1君主行使權力的變化角度2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趨勢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不斷強化角度3君主專制與官僚政治的關系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層層分封,而漢代封建只有一層分封,諸侯王國以下依然是郡縣制,每個王國領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諸侯王以外,劉邦又分封蕭何、張良等一百多位功臣為列侯,建立侯國,這些侯國的地位與縣相當,但直屬中央。因此,漢代封建只是郡縣制的變形,并沒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苷聱Q《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發(fā)現(xiàn)問題:西周分封和漢代分封在形式和實質上都有所不同。思考:為什么說“漢代封建只是郡縣制的變形”?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18·課標全國Ⅱ,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shù)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xiàn)對朝政的全面控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技巧點撥]巧用題干關鍵字解題。隋唐時期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通過分割相權而加強皇權,武則天時期采取措施的結果是“宰相數(shù)量大增”,這顯然表明了其削弱相權控制朝政的目的。2.(2018·課標全國Ⅰ,25)據(jù)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鞍彩分畞y”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zhèn)基本情況表藩鎮(zhèn)類型數(shù)量(個)官員任免賦稅供納兵額與功能河朔型7藩鎮(zhèn)自擅不上供擁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技巧點撥]巧用“以偏概全”排除法。解題中要善于尋找題干中“個別的”材料,用這類“個別的”材料可以排除選項中“一般的”選項。如用東南型的“上供”可排除A項。3.(2018·課標全國Ⅲ,25)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宰相人數(shù)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該表據(jù)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4.(2017·課標全國Ⅰ,25)下表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diào)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5.(2017·課標全國Ⅱ,2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A.記載的真實性 B.評價歷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6.(2016·課標全國Ⅰ,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A.重史傳統(tǒng)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7.(2016·課標全國Ⅱ,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jīng)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8.(2016·課標全國Ⅲ,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預測金卷,25)漢元帝時,宦官弘恭、石顯以中書的身份專斷國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繼把持中朝,終于釀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漢的結局。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專制受到制約B.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權勢弱化C.君權與相權的斗爭導致政局動蕩D.宦官和外戚專權是西漢滅亡根源2.(2019·呼和浩特模擬)《漢書·晁錯傳》記載:漢文帝將自己在治理國家的實踐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提煉成試題,要各地的孝廉、賢良方正回答。當時“對策者百余人,唯錯為高第”。這說明漢朝人才選拔()A.施行實踐檢驗的方式 B.已經(jīng)使用考試的辦法C.出現(xiàn)重才輕德的現(xiàn)象 D.將用人權收歸到中央3.(2018·聊城模擬)隋至唐前期的中書門下是決策首腦機關,從不負擔瑣碎事務。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書門下承擔了大量的日常政務性工作,出現(xiàn)了中樞機構政務化的趨向。宋代的設官分職方式,在“叢睉蕪雜”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國家政務的核心內(nèi)容。上述變化主要表明()A.吏治漸趨清廉化 B.部門間關系更融洽C.官員日趨專業(yè)化 D.中央集權顯著加強4.(2019·福州模擬)以下是有關古代“通判”一職的史料記載。史料出處(943年,張易)以水部員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賴以濟?!赌咸茣堃讉鳌匪纬酢贾弥T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端问贰ぢ毠僦尽?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無事權之實……督經(jīng)總制錢為職業(yè)?!端膸烊珪ず蟠寮窊?jù)此可以斷定的是()A.通判一職的設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職權有名無實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權D.通判發(fā)揮過地方監(jiān)察作用課時作業(yè)一、選擇題1.(2018·北大教育考試評價中心精品卷,25)西漢丞相田蚡入宮奏事,漢武帝問他:“君除(任命)吏盡未?吾亦欲除吏!”據(jù)此可知,漢前期()A.皇權得以加強 B.君臣關系惡化C.相權有所削弱 D.相權沖擊皇權2.(2019·太原模擬)漢武帝實行察舉制;東漢光武帝規(guī)定察舉須“授試以職”,即給候選人一項職務,檢驗其是否具備吏能;順帝時又規(guī)定察舉之士還須參加考試,方以授官。察舉制的演變說明東漢()A.儒學獨尊地位受到挑戰(zhàn)B.政府意在擴大統(tǒng)治基礎C.官吏選拔重視德才兼?zhèn)銬.士族門閥崛起遭到抑制3.(2018·茂名聯(lián)考)目前,在山東、四川、陜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漢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畫像石或畫像磚上均發(fā)現(xiàn)有“射雀射猴”畫像。如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zhèn)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上,樹下兩人持弓仰射,樹上共計有20多只雀與猴。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漢代民間形成了濃厚的尚武風氣B.麻雀與猴類對小農(nóng)經(jīng)濟破壞最大C.漢代的仕途開闊權力向下層開放D.黃河下游逐漸成為政治經(jīng)濟重心4.(2019·洛陽模擬)漢代,朝廷僅允許三公和大將軍設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屬處理公務。魏晉時期,經(jīng)朝廷允許,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設置官署,出現(xiàn)了“虛立軍府,動有百數(shù),五等請侯,復坐置官屬”的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財政負擔C.鞏固了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勢力5.(2018·河南中原名校聯(lián)盟質量考評)唐朝科舉中有這樣一道程序,即在確定錄取名單前,主考官通常會邀請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據(jù)考生的考試成績和社會名聲,共同決定最終錄取名單,這個過程簡稱“通榜”。這一做法()A.體現(xiàn)唐代科舉制走向完善B.使科舉的公平性遭質疑C.導致科舉制無法選拔精英D.是君主專制加強的表現(xiàn)6.(2018·濱州模擬)下表是對唐代尚書省勾檢官(從事勘覆稽失的官員)的相關記述。據(jù)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唐代()記述出處各級官府皆“據(jù)文案大小,道路遠近,皆有程期。如或稽違,日短少差,加罪?!薄短茣肪砦灏恕捌涔傥臅陶?,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薄短坡墒枳h》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訖,皆書其上端,記年、月、日,納諸庫?!薄短屏洹肪硪籄.政府注重官員行政規(guī)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書省隸屬于監(jiān)察部門D.對政務犯罪懲罰嚴厲7.(2018·三明模擬)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的原則,把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后又改為郡、縣兩級制。上述改革()A.導致封建國家財政開支增大B.增強地方行政機構的職能C.削弱世家大族對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維護大一統(tǒng)的局面8.(2018·內(nèi)江模擬)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分科取士有過中肯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于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于吏部?!边@一評價中肯在()A.肯定了選官制度對官僚政治的積極作用B.看到了兩種選官制度在選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舉制對政治的有利影響D.肯定了科舉制有利于提高官員素質9.政事堂制度始創(chuàng)于唐初,門下省設政事堂,作為三省宰相共同議定軍國大政的場所。唐高宗時期,遷政事堂于中書省,唐玄宗時期,中書省與門下省的職權合而為一,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這一制度的變化()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緩解了皇帝與宰相的對立D.使六部的權限受到削弱10.(2018·廣州模擬)宋代有知識分子主張重建上古時代的宗法組織,形成了以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定族規(guī)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級官僚在宗族建設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為加強本族內(nèi)部的相互扶助,設立了“義莊”等。這些做法有利于()A.抑制土地兼并 B.進一步完善選官制度C.推動世俗文化發(fā)展 D.國家權力在鄉(xiāng)村的滲透11.(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