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689-2016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11- 689-2016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11- 689-2016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11- 689-2016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11- 689-2016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地方標準DB

編號:DB11/689-2016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eismicstrengthening

ofbuildings

2016年12月26日發(fā)布2017年07月01日實施

北京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

聯(lián)合發(fā)布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

1總則

1.0.1為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實行以預防為

主的方針,減輕地震破壞,減少損失,使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做到抗震安全、經(jīng)濟、合理、有效、

實用,制定本規(guī)程。

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qū)域內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不適用于新建建筑工程的抗震設計

和施工質量評定。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應采用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設防烈度。古建筑和有行業(yè)特殊

要求的建筑,其抗震加固應遵循專門的規(guī)定進行。

1.0.3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設計、施工及驗收,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的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北京

市現(xiàn)行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

1

2術語和符號

2.1術語

2.1.1既有建筑existingbuildings

除古建筑、新建建筑以外的依法建成的建筑。

2.1.2建筑抗震加固seismicstrengtheningofbuildings

使既有建筑滿足抗震鑒定要求所進行的設計及施工。

2.1.3綜合抗震能力comprehensiveseismiccapability

整個建筑結構綜合考慮其構造和承載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

2.1.4面層加固法masonrystrengtheningwithmortarsplint

在砌體墻側面增抹一定厚度的無筋或有鋼筋網(wǎng)的水泥砂漿,形成組合墻體的加固方法。

2.1.5板墻加固法masonrystrengtheningwithconcretesplint

砌體或低配筋混凝土墻側面植入鋼筋并澆注或噴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形成抗震墻的加固方

法。

2.1.6外加柱加固法masonrystrengtheningwithtie-columns

在砌體墻縱橫墻交接處等位置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形成約束砌體墻的加固方法。

2.1.7壁柱加固法brickcolumnstrengtheningwithconcretecolumns

在砌體墻垛、墻柱或柱側面增設鋼筋混凝土柱,形成組合構件的加固方法。

2.1.8鋼筋混凝土套加固法structuralmemberstrengtheningwithenlargedsection

在原有的鋼筋混凝土梁柱或砌體柱外包一定厚度的鋼筋混凝土,擴大原構件截面的加固方法。

2.1.9鋼構套加固法structuralmemberstrengtheningwithexternallybondedsectionsteel

對鋼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鋼、扁鋼焊成的構架并灌注結構膠粘結劑,實現(xiàn)整體受力,共同

約束原構件的加固方法。

2.1.10碳纖維布加固法structurememberstrengtheningwithcarbonicfibrereinforcedpolymer

對原有的鋼筋混凝土梁柱表面用膠粘材料粘貼碳纖維片材等的加固方法。

2.1.11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structurememberstrengtheningwithstrandsteelwire

web-polymermortar

在原有的砌體墻面或鋼筋混凝土梁柱表面外抹一定厚度的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層的加固方

法。

2.1.12消能減震加固法seismicstrengtheningusingenergydissipationdevices

通過在既有建筑中增設可有效耗散地震能量的消能器和配套的構件,減小既有結構地震響應,

使其達到規(guī)定的抗震設防目標的加固方法。

2.1.13隔震加固法seismicstrengtheningusingisolationdevices

通過在既有建筑基礎、底部或者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有隔震裝置等組成的隔震層,

減小既有結構所承受的地震作用,提高既有結構的抗震性能的加固方法。

2.1.14內澆外砌結構structurewithinternalcast-in-situconcretewallandmasonryexternalwall

外墻采用實心磚砌體嵌砌,內墻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墻的結構,也稱為內模外磚結構。

2.1.15內澆外掛結構structurewithinternalcast-in-situconcretewallandout-hungpanel

外墻采用外掛預制混凝土墻板,內墻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墻的結構。

2.1.16內板外磚結構structurewithinternalfabricatedconcretewallandmasonryexternalwall

內墻采用預制混凝土墻板,外墻采用實心磚砌體墻的結構。

2.1.17低配筋混凝土墻reinforcedconcretewallwithfewreinforcement

2

按墻體全截面面積計算,水平或豎向配筋率小于0.10%的配筋混凝土墻。

2.1.18裝配式大板結構fabricatedlargepanelstructure

墻體、樓面、屋蓋承重構件采用裝配式板材的結構,包括全裝配大板結構、部分墻體現(xiàn)砌的

內板外磚結構、振動磚板結構、局部現(xiàn)澆混凝土與裝配式大板相結合的結構。

2.1.19少筋大板結構fabricatedstructurewithlowreinforcementpanel

按墻體全截面面積(包括豎縫)計算,配筋率為0.10%~0.15%的大板結構。

2.1.20后張預應力加固法masonrywallstrengtheningwithpost-tensioningtendons

在砌體墻兩側對稱布置豎向無粘結預應力筋的加固方法。

2.1.21外套結構加固法seismicstrengtheningofmasonrystructureusingouterconcretestructure

在砌體結構外部增設外套鋼筋混凝土結構,并使之與原砌體結構連成整體,達到約束原結構、

提高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加固方法。

2.2主要符號

2.2.1作用和作用效應

σ0——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砌體截面平均壓應力;

σp——對應于后張預應力的砌體截面平均壓應力;

V——墻段的剪力設計值;

VR——墻段加固后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

2.2.2材料性能和抗力

fsE——調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載力;

fa——深寬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標準值;

fac——長期壓縮-固結作用地基承載力標準值;

fay——扁鋼抗拉屈服強度;

Δupy——消能器及連接消能器部件在水平方向的屈服位移或起滑位移;

2.2.3幾何參數(shù)

A——墻體橫截面面積;

Ap——加固預應力筋橫截面面積;

tv——黏彈性消能器的黏彈性材料總厚度;

s——扁鋼綴板的間距;

2.2.4計算系數(shù)

ψ1——體系影響系數(shù);

ψ2——局部影響系數(shù);

ζc——地基承載力壓縮-固結作用提高系數(shù);

ζa——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

γRs——抗震加固的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

3

3基本規(guī)定

3.0.1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設計原則應滿足下列要求:

1加固方案應根據(jù)抗震鑒定結果經(jīng)綜合分析后確定,分別采用房屋整體加固、區(qū)段加固或構

件加固,加強整體性、改善構件的受力狀況、提高綜合抗震能力,滿足結構整體抗震要求。

2加固或新增構件的布置,應消除或減少不利因素,防止局部加強導致結構平面不規(guī)則或豎

向不規(guī)則。

3新增構件與原有構件之間應有可靠連接;新增的抗震墻、柱等豎向構件應有可靠的基礎。

4加固所用材料類型與既有結構相同時,其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既有結構材料的實際強度等

級。

5對于鑒定結果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女兒墻、門臉、出屋頂煙囪等易倒塌傷人的非結構構件,

應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度時應加固。

6中小學校、幼兒園、醫(yī)院等乙類建筑的抗震加固宜采用消能減震或隔震技術。

3.0.2抗震加固的方案、結構布置和連接構造,尚應滿足下列要求:

1加固后結構的質量和剛度分布宜均勻、對稱。

2對抗震薄弱部位、易損部位和不同類型結構的連接部位,其承載力或變形能力宜采取比一

般部位增強的措施。

3宜采取提高上部結構抵抗不均勻沉降能力的措施,減少地基基礎的加固工程量;并應計及

不利場地的影響。

4抗震加固方案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時,應結合既有結構具體特點進行技術經(jīng)濟分析。

5消能減震或隔震加固方案應注重提高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同時應注意加固后既有結構構件

受力的變化。

6抗震加固方案宜結合維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觀。

7既有建筑安全性鑒定不滿足要求時,應采取相應加固措施。

8加固方法應便于施工,并應減少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

3.0.3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前,應依據(jù)其設防烈度、抗震設防類別、后續(xù)使用年限和結構類型,

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和北京市標準《房屋結構綜合安全性鑒定標準》

DB11/637的相應規(guī)定進行抗震鑒定。

3.0.4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時,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分為

四類,其抗震措施及抗震驗算應滿足下列要求:

1標準設防類,抗震措施和抗震驗算應滿足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要求。

2重點設防類,抗震措施應滿足比本地區(qū)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抗震驗算應按不低于本

地區(qū)設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3特殊設防類,抗震措施應經(jīng)專門研究并應滿足不低于重點設防類的要求,抗震驗算應按高

于本地區(qū)設防烈度的要求采用。

4適度設防類,抗震措施應滿足比本地區(qū)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抗震驗算應允許比本地

區(qū)設防烈度適當降低要求。

注:本規(guī)程中,特殊設防類、重點設防類、標準設防類、適度設防類分別簡稱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

3.0.5既有建筑抗震加固設計時,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加固后結構的分析和構件承載力計算,應滿足下列要求:

1)結構的計算簡圖,應根據(jù)加固后的荷載、地震作用和實際受力狀況確定;當加固后結

構剛度和重力荷載代表值的變化分別不超過原來的10%和5%時,可不計入地震作用

變化的影響;在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立的山丘、非巖石的陡坡、河岸和邊坡邊緣

4

等不利地段,水平地震作用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

定乘以增大系數(shù)1.1~1.6;

2)結構構件的計算截面面積,應采用實際有效的截面面積;

3)結構構件承載力驗算時,應計入實際荷載偏心、結構構件變形等造成的附加內力;并

應計入加固后的實際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應變滯后和新舊部分協(xié)同工作的程度對承

載力的影響。

2當采用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進行結構抗震驗算時,體系影響系數(shù)和局部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jù)

房屋加固后的狀態(tài)取值,加固后樓層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應大于1.0,并應防止出現(xiàn)新的綜合抗震

能力指數(shù)突變的樓層。

3.0.6加固后結構抗震驗算時,宜計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構造影響,并應滿足下列要求:

1對于后續(xù)使用年限50年的結構,材料性能設計指標、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效應調整、結

構構件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均應按國家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規(guī)程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2對于后續(xù)使用年限少于50年的結構,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

規(guī)定的A、B類建筑結構,可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的規(guī)定進行抗

震驗算,也可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方法進行。當采用現(xiàn)行國家

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方法進行抗震驗算時,應滿足下列要求:

1)結構構件抗震驗算應按下式進行:

SR'/

≤γRE(3.0.5-1)

式中S——結構構件內力(軸向力、剪力、彎矩等)組合的設計值;計算時,有關的地

震作用、作用分項系數(shù)、組合值系數(shù)和作用效應系數(shù)、內力調整等,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

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采用;

'

R——調整后的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計算:

R'=ψψR

12(3.0.5-2)

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

規(guī)定采用;

γRE——抗震鑒定的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的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值采用;

ψ1——體系影響系數(shù),取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

的規(guī)定;

ψ2——局部影響系數(shù),取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

的規(guī)定。

2)抗震驗算時應根據(jù)不同的后續(xù)使用年限和地震作用重現(xiàn)期,確定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

后續(xù)使用年限和地震作用重現(xiàn)期30年、40年對應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與50年對應的

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的比值分別為0.75、0.88。

3)構件的承載力驗算中,荷載取值應按現(xiàn)行規(guī)范采用;材料強度等級按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

定,結構材料強度的設計指標應按現(xiàn)行規(guī)范采用。

3.0.7加固所用的砌體塊材、砂漿和混凝土的強度等級,鋼筋、鋼材的性能指標,應符合現(xiàn)行國

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其他各種加固材料和膠粘劑的性能指標應

滿足國家現(xiàn)行相關標準、規(guī)范的要求,其耐久性尚應滿足建筑后續(xù)使用年限的要求。

3.0.8抗震加固的施工應滿足下列要求:

1應采取措施避免或減少損傷原結構構件。

2發(fā)現(xiàn)原結構或相關工程隱蔽部位的構造有嚴重缺陷時,應會同加固設計單位采取有效處理

5

措施后方可繼續(xù)施工。

3應編制專項加固施工方案,必要時應對施工過程的結構安全性進行分析,并應采取可靠措

施,避免出現(xiàn)結構失穩(wěn)等施工安全問題;對可能出現(xiàn)的傾斜、開裂或局部倒塌等情況,應預先采

取安全措施。

3.0.9本規(guī)程未規(guī)定的加固方法和未涵蓋的既有建筑結構類型的加固方案,應進行專項論證。

6

4地基和基礎

4.1一般規(guī)定

4.1.1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礎抗震加固時,應根據(jù)地基和基礎鑒定結果及上部結構抗震加固方案的

需要,結合搜集的已有資料和調查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地基和基礎抗震加固方案。

4.1.2軟弱土地基、嚴重不均勻地基上的建筑,以及Ⅲ、Ⅳ類場地上的高層建筑,或既有建筑抗

震加固而增加荷載時,應進行靜載情況下的地基承載力驗算和地基抗震承載力驗算,必要時根據(jù)

現(xiàn)行北京市標準《北京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guī)范》DBJ11-501等相關標準要求進行地基

沉降變形計算。驗算和計算結果不滿足相關要求時應確定適宜的應對方案。

4.1.3應根據(jù)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級及建筑物類別等參數(shù),結合上部結構,綜合分析確定液化地基

應對方案。

4.1.4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設計,應遵循新、舊基礎,新增樁和原有樁變形協(xié)調原則。新、舊

基礎的連接應采用可靠的技術措施。

4.2承載力驗算及變形計算

4.2.1應按現(xiàn)行北京市標準《北京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guī)范》DBJ11-501進行天然地基

在靜載和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驗算;地基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ffsE=ζaac(4.2.1-1)

ffac=ζca(4.2.1-2)

式中:fsE——調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載力(kPa);

——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

ζ

a確定取值;

——長期壓縮-固結作用地基承載力標準值(kPa);

fac

——地基承載力壓縮-固結作用提高系數(shù),可參照表4.2.1;

ζc

——深寬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標準值(kPa),應按現(xiàn)行北京市標準《北京地區(qū)建筑地

f

a基基礎勘察設計規(guī)范》DBJ11-501確定取值。

表4.2.1地基承載力壓縮-固結作用提高系數(shù)

p/f

aa

年限與土類適用條件

1.00.80.4<0.4

對不均勻沉降敏感的

2年以上的砂土地基

1.051.0建筑或地基土質不均勻的

5年以上的粉土和粉質粘土

1.21.0建筑

8年以上地基承載力標準值大于

地基土質均勻的一般

130kPa的粘性土1.11.05

建筑

注:①指基礎底面實際平均壓力。

pa

②對于年限不夠或碎石土、軟弱土,地基承載力壓縮-固結作用提高系數(shù)可取1.0。

7

4.2.2建筑樁基的抗震承載力驗算,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規(guī)定的

方法和要求進行。

4.2.3同一建筑單元存在不同類型基礎或基礎埋深不同時,宜根據(jù)地震時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

計算地震導致不同部位地基的差異沉降,并檢查基礎抵抗差異沉降的能力及上部結構相應部位的

構造抵抗附加地震作用和差異沉降的能力。

4.2.4建筑地基最終沉降變形量可按下式確定:

s=s0+s1+s2(4.2.4)

式中:s——地基最終沉降變形量(mm);

s0——地基基礎加固前或增加荷載前,已完成的地基沉降變形量(mm),可由沉降觀測資

料確定或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估算;

s1——地基基礎加固或增加荷載后產(chǎn)生的地基變形量(mm),應按現(xiàn)行北京市標準《北

京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guī)范》DBJ11-501通過計算確定;

s2——原建筑物尚未完成的地基變形量(mm),可由沉降觀測結果推算,或根據(jù)地方經(jīng)

驗估算;當原建筑物基礎沉降已穩(wěn)定時,此值可取零。

4.2.5對液化地基、軟弱土地基或明顯不均勻地基上的建筑,可采取下列提高上部結構抵抗不均

勻沉降能力的措施:

1提高建筑的整體性或合理調整荷載。

2對砌體結構,加強圈梁與墻體的連接或用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或板墻加固墻體。

4.2.6存在嚴重不均勻地基的建筑物、對不均勻沉降敏感的或重點的建筑物,在抗震加固施工期

間及使用期間應進行基礎沉降變形觀測,直至沉降達到穩(wěn)定為止。

4.2.7建筑物的地基最終沉降變形計算值,不應大于地基沉降變形允許值。當大于地基沉降變形

允許值時,應進行地基處理、基礎加固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4.3地基處理與加固

4.3.1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級判別為輕微時,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陷或提高上部結構抵抗不均勻沉降

能力的措施;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級判別為中等~嚴重時,對液化沉陷敏感的乙類和丙類建筑,應

采取消除液化沉陷或提高上部結構抵抗不均勻沉降能力的措施。

4.3.2為消除或減小地基液化沉陷進行地基處理時,可采取加密地基土、增加液化地基上覆壓力

和改善周邊的排水條件等方法。

4.3.3當?shù)鼗休d力或沉降變形不滿足設計要求時,地基處理可采取注漿法、灰土擠密樁法、深

層攪拌法和旋噴樁法等方法。

4.3.4采取加密地基土的處理方法,處理后樁間土的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不宜小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

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規(guī)定的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其基礎邊緣以外的處理寬

度,應超過基礎底面下處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基礎寬度的1/5。

4.3.5地基加固措施的設計和施工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guī)范》JGJ123

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4.4基礎加固

4.4.1當?shù)鼗驑痘乃匠休d力不能滿足要求時,可按下列方法處理:

8

1基礎旁無剛性地坪時,可增設剛性地坪。

2可增設基礎梁,將水平荷載分散到相鄰的基礎上。

4.4.2當?shù)鼗Q向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時,結構與基礎可作下列處理:

1當基礎底面壓力標準值未超過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ac的1.1倍時,可采用提高上部結構抵抗

不均勻沉降能力的措施。

2當基礎底面壓力標準值超過地基承載力標準值fac的1.1倍時,或建筑已出現(xiàn)不容許的沉降

和裂縫時,可采取放大基礎底面積、加深基礎或減少荷載的措施。

3管道穿過建筑處應預留足夠尺寸或采用柔性接頭等措施。

4.4.3當上述措施不能解決承載力問題時,或為消除液化沉陷影響需要進行基礎加固時,可采用

深基礎、樁基托換、旋噴樁法等措施。

4.4.4采用樁基時,樁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穩(wěn)定土層中的長度(不包括樁尖部分),應按計算確

定,且對碎石土,礫、粗、中砂,堅硬黏性土和密實粉土,尚不應小于0.8m,對其他非巖石土,

尚不宜小于1.5m。

4.4.5處于液化土中的樁基承臺周圍,宜用密實干土填筑夯實,若用砂土或粉土則應使土層的標

準貫入錘擊數(shù)不小于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液化判別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臨界值的確定,

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要求執(zhí)行。

4.4.6基礎加固措施的設計和施工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既有建筑地基基礎加固技術規(guī)范》JGJ123

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9

5多層砌體房屋

5.1一般規(guī)定

5.1.1本章適用于燒結普通黏土磚、燒結多孔黏土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等砌體承重的多層房

屋。

注:本章中“普通磚、多孔磚、混凝土小砌塊”即“燒結普通黏土磚、燒結多孔黏土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

塊”的簡稱。

5.1.2房屋的抗震加固應滿足下列要求:

1同一樓層中,自承重墻體加固后的抗震能力不應超過承重墻體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2對非剛性結構體系的房屋,應選用有利于消除不利因素的抗震加固方案;當采用加固柱或

墻垛、增設支撐或支架等保持非剛性結構體系的加固措施時,應控制層間位移和提高其變形能

力。

3當選用區(qū)段加固的方案時,應對樓梯間的墻體采取加強措施。

4加固后房屋的層間受剪承載力沿高度應比較均勻,防止相鄰樓層的層間受剪承載力相差較

大而導致出現(xiàn)薄弱層。

5同一樓層中,墻段受力宜均勻,防止個別構件失效后導致結構發(fā)生嚴重破壞。

5.1.3加固后的樓層和墻段的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應按下列公式驗算:

βs=ηψ1ψβ20(5.1.3)

式中:βs——加固后樓層或墻段的綜合抗震能力指數(shù);

η——加固增強系數(shù),可按本規(guī)程5.3節(jié)的規(guī)定確定;

β0——樓層或墻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數(shù),應分別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

GB50023規(guī)定的有關方法計算;

ψ1、ψ2——分別為體系影響系數(shù)和局部影響系數(shù),應根據(jù)房屋加固后的狀況,按現(xiàn)行國家標

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的有關規(guī)定取值。

5.1.4墻體加固后,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規(guī)定只選擇從屬面積較

大或豎向應力較小的墻段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時,截面抗震受剪承載力可按下列公式驗算:

不計入構造影響時VV≤R(5.1.4-1)

計入構造影響時VV≤ψψ12R(5.1.4-2)

式中:V——墻段的剪力設計值(N);

VR——墻段加固后的受剪承載力設計值(N),對于后張預應力加固技術可直接按本規(guī)程

5.3節(jié)的規(guī)定確定,對于其他加固技術,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墻段原有的受剪承載力,并乘以本規(guī)程5.3節(jié)的加固增

強系數(shù)確定;其中的材料性能設計指標、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

《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程》JGJ116的有關規(guī)定取值。

5.2抗震加固方案

5.2.1當既有多層砌體房屋的高度、層數(shù)超過規(guī)定限值時,應采取下列抗震對策:

10

1當既有多層砌體房屋的總高度超過規(guī)定而層數(shù)不超過規(guī)定的限值時,應采取高于一般房屋

的承載力且加強墻體約束的有效措施。

2當既有多層砌體房屋的層數(shù)超過規(guī)定限值時,應改變結構體系或減少層數(shù);對抗震橫墻較

少或很少的房屋,也可增設抗震橫墻減小橫墻間距;乙類設防的房屋,也可改變用途按丙類設防

使用,并滿足丙類設防的層數(shù)限值要求。當采用改變結構體系的方案時,可在兩個方向均勻增設

一定數(shù)量的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或總厚度不小于120mm的鋼筋混凝土雙面夾板墻,新增的混凝土

墻或雙面夾板墻應計入豎向壓應力滯后的影響并宜承擔結構的全部地震作用。

3橫墻較少的丙類多層砌體房屋超出規(guī)定限值一層和3m以內時,應提高墻體承載力且新增

構造柱、圈梁等應達到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對橫墻較少房屋不減少層

數(shù)和高度的相關要求。

4多層砌體房屋的總高度、層數(shù)或高寬比超過設防烈度的規(guī)定限值,但未超過比設防烈度低

一度的規(guī)定限值時,可采取水平向減震系數(shù)不大于0.40的隔震加固措施。

5.2.2房屋抗震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時,可以選擇如下的加固方法:

1拆砌或增加抗震墻:對強度過低或嚴重破壞的原墻體以及抗震性能差的墻體,如空斗墻,

采取拆除重砌的辦法,重砌和增設抗震墻的材料可以為磚或砌塊,也可用輕骨料混凝土或普通混

凝土,最大限度地減小對下部結構與基礎的影響;拆除時,應采取可靠的支撐和防護措施。

2灌漿加固:對開裂的墻體,可采用局部灌漿加固,對砌筑砂漿飽滿度差或砌筑砂漿強度等

級偏低的墻體,可用滿墻灌漿加固。局部灌漿加固后墻體的剛度和抗震能力,可按原砌筑砂漿強

度等級計算;滿墻灌漿加固后的墻體,可按原砌筑砂漿強度等級提高一級計算。

3增加砂漿面層或板墻加固:在墻板的一側或兩側采用水泥砂漿面層、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鋼

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或噴射混凝土板墻加固。

4外加柱加固:在墻體交接處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加固,柱應與圈梁、拉桿連成整體,

或與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可靠連接。

5包角或鑲邊加固:在柱、墻角或門窗洞口邊用型鋼或鋼筋混凝土包角或鑲邊;柱、墻垛還

可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套加固。

6后張預應力加固:沿墻體兩側按設計間距對稱布置豎向無粘結預應力筋并施加預應力進行

加固。

7隔震加固:在房屋基礎設置隔震層,減小房屋的地震反應。

5.2.3房屋的整體性不滿足要求時,應選擇下列加固方法:

1當墻體布置在平面內不閉合時,可增設墻段或在開口處增設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形成閉合。

2當縱橫墻連接較差時,可采用鋼拉桿、長錨桿、外加柱或外加圈梁等加固。

3樓、屋蓋構件支承長度不滿足要求時,可增設鋼或混凝土托梁或采取增強樓、屋蓋整體性

等的措施;對腐蝕變質的構件應更換;對無下弦的人字屋架應增設下弦拉桿。

4當構造柱或芯柱設置不滿足鑒定要求時,應增設外加柱;當墻體采用雙面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

或鋼筋混凝土板墻加固,且在墻體交接處增設相互可靠拉結的配筋加強帶時,可不另設構造柱。

5當圈梁設置不滿足鑒定要求時,應增設圈梁;外墻圈梁宜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內墻圈梁

可用鋼拉桿或在進深梁端加錨桿代替;當采用雙面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或鋼筋混凝土板墻加固,且在

上下兩端增設配筋加強帶時,可不另設圈梁。

6當預制樓、屋蓋不滿足抗震鑒定要求時,可增設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層或增設托梁加固樓、屋

蓋,鋼筋混凝土現(xiàn)澆層做法應符合本規(guī)程第7章的規(guī)定。

5.2.4對房屋中易倒塌的部位,宜選擇下列加固方法:

1窗間墻寬度過小或抗震能力不滿足要求時,可增設鋼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鋼筋網(wǎng)砂漿面

層、板墻等加固。

2支承大梁等的墻段抗震能力不滿足要求時,可增設組合柱、鋼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鋼筋網(wǎng)砂

漿面層、板墻加固。

11

3支承懸挑構件的墻體不滿足鑒定要求時,宜在懸挑構件端部增設鋼筋混凝土柱或組合柱加

固,并對懸挑構件進行復核。

4隔墻無拉結或拉結不牢,可采用鑲邊、埋設鋼夾套、錨筋或鋼拉桿加固;當隔墻過長、過

高時,可采用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進行加固。

5出屋面的樓梯間、電梯間和水箱間不滿足鑒定要求時,可采用面層或外加柱加固,其上部

應與屋蓋構件有可靠連接,下部應與主體結構的加固措施相連。

6出屋面的煙囪、無拉結女兒墻、門臉等超過規(guī)定的高度時,宜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鋼、

鋼拉桿加固。

7懸挑構件的錨固長度不滿足要求時,可加拉桿或采取減少懸挑長度的措施。

5.2.5當具有明顯扭轉效應的多層砌體房屋抗震能力不滿足要求時,可優(yōu)先在薄弱部位增砌磚

墻、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墻或采取在原墻加面層的措施。

5.3抗震加固設計與施工

(I)水泥砂漿和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加固

5.3.1采用水泥砂漿面層和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加固墻體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鋼筋網(wǎng)應采用呈梅花狀布置的錨筋、穿墻筋固定于墻體上;鋼筋網(wǎng)四周應采用錨筋、插入

短筋或拉結筋等與樓板、大梁、柱或墻體可靠連接;鋼筋網(wǎng)外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0mm,鋼筋

網(wǎng)片與墻面的空隙不應小于5mm。

2面層加固驗算時,有關構件支承長度的影響系數(shù)應作相應改變,有關墻體局部尺寸的影響

系數(shù)應取1.0。

5.3.2采用水泥砂漿面層和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加固墻體的設計,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原砌體實際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宜高于M2.5。

2面層的材料和構造尚應滿足下列要求:

1)面層的砂漿強度等級,宜采用M10;

2)水泥砂漿面層的厚度宜為20mm;鋼筋網(wǎng)砂漿面層的厚度宜為35mm;

3)鋼筋網(wǎng)的鋼筋直徑宜為4mm或6mm;網(wǎng)格尺寸,實心墻宜為300mm×300mm;

4)單面加面層的鋼筋網(wǎng)應采用?6的∟形錨筋,雙面加面層的鋼筋網(wǎng)應采用?6的S形

穿墻筋連接;∟形錨筋的間距宜為600mm,S形穿墻筋的間距宜為900mm;

5)鋼筋網(wǎng)的橫向鋼筋遇有門窗洞時,單面加固宜將鋼筋彎入洞口側邊錨固,雙面加固宜

將兩側的橫向鋼筋在洞口閉合;

6)底層的面層,在室外地面下宜加厚并伸入地面下500mm。

3面層加固后,樓層和各墻段抗震能力的增強系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n

?(ηPij?1)Aij0

j=1

ηPi=+1(5.3.2-1)

Ai0

240tw0

ηηPij=[0+?0.075(1)/]fvE(5.3.2-2)

tw0240

式中:ηPi——面層加固后第i樓層抗震能力的增強系數(shù);

ηPij——第i樓層第j墻段面層加固的增強系數(shù);

η0——基準增強系數(shù),磚墻體可按表5.3.2-1采用;

12

2

Ai0——第i樓層中驗算方向原有抗震墻在1/2層高處凈截面的面積(mm);

2

Aij0——第i樓層中驗算方向面層加固的抗震墻j墻段在1/2層高處凈截面的面積(mm);

n——第i樓層中驗算方向的面層加固抗震墻數(shù)量;

tw0——原墻體厚度(mm);

2

fvE——原墻體的抗震抗剪強度設計值(N/mm)。

表5.3.2-1面層加固的基準增強系數(shù)

面層面層砂鋼筋網(wǎng)規(guī)格單面加固雙面加固

厚度漿強度(mm)原墻體砂漿強度等級

(mm)等級直徑間距M0.4M1.0M2.5M0.4M1.0M2.5

20無筋—1.461.04—2.081.461.13

30M1063002.061.35—2.972.051.52

4063002.161.511.163.122.151.65

4加固后磚墻段剛度的提高系數(shù)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240?240

實心墻單面加固ηηk=k0??0.751?√(5.3.2-3)

ttw0è?w0

240240

實心墻雙面加固ηk=ηk0?(?1)(5.3.2-4)

tw0tw0

式中:ηk——加固后墻段的剛度提高系數(shù);

剛度的基準提高系數(shù),可按表5.3.2-2采用。

ηk0——

表5.3.2-2面層加固時墻段剛度的基準提高系數(shù)

面層面層砂單面加固雙面加固

厚度漿強度原墻體砂漿強度等級

(mm)等級M0.4M1.0M2.5M0.4M1.0M2.5

201.391.12—2.711.981.70

30M101.711.30—3.572.472.06

402.031.491.294.432.962.41

5.3.3面層加固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面層宜按下列順序施工:原有墻面清底、鉆孔并用水沖刷,孔內干燥后安設錨筋并鋪設鋼

筋網(wǎng),澆水濕潤墻面,抹水泥砂漿并養(yǎng)護,墻面裝飾。

2原墻面堿蝕嚴重時,應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3水泥砂漿抹面,已松動的勾縫砂漿應剔除;

3在墻面鉆孔時,應按設計要求先畫線標出錨筋(或穿墻筋)位置,并應采用電鉆在磚縫處

打孔,穿墻孔直徑宜比S形筋大2mm,錨筋孔直徑宜采用錨筋直徑的1.5~2.5倍,其孔深宜為

100mm~120mm,錨筋插入孔洞后可采用水泥基灌漿料、水泥砂漿等填實。

4鋪設鋼筋網(wǎng)時,豎向鋼筋應靠墻面并采用鋼筋頭支起。

5抹水泥砂漿時,應先在墻面刷水泥漿一道再分層抹灰,且每層厚度不應超過15mm。

6面層應澆水養(yǎng)護,防止陽光曝曬,冬季應采取防凍措施。

(Ⅱ)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

5.3.4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砌體墻的材料性能,應滿足下列要求:

1鋼絞線網(wǎng)片應滿足下列要求:

13

1)鋼絞線應采用6×7+IWS金屬股芯的不銹鋼鋼絞線或熱鍍鋅鋼絞線,單根鋼絞線的公稱直

徑應為2.5mm~4.5mm;

2)鋼絞線的基本力學性能指標應符合表5.3.4的規(guī)定;

表5.3.4鋼絞線的基本力學性能指標(N/mm2)

型號公稱直徑(mm)抗拉強度標準值ftk抗拉強度設計值frw彈性模量Erw

6×7+IWS2.5~3.616501050

1.30×105

熱鍍鋅鋼絞線

4.515601000

6×7+IWS3.0~3.218001100

5

1.05×10

不銹鋼鋼絞線4.0~4.517001050

3)鋼絞線網(wǎng)片應無銹蝕、無破損、無死折、無散束,卡扣無開口、脫落,主筋和橫向筋間距

均勻,表面不得涂有油脂、油漆等污物。

2聚合物砂漿可采用Ⅰ級或Ⅱ級聚合物砂漿,其正拉粘結強度、抗拉強度和抗壓強度以及老

化檢驗、毒性檢驗等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GB50367的有關要求。

5.3.5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砌體墻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原墻體砌筑的塊體實際強度等級不宜低于MU7.5,砂漿強度等級不宜高于M5。

2宜設置單層鋼絞線網(wǎng)片加固,聚合物砂漿面層的厚度不宜小于25mm,鋼絞線保護層厚度

不應小于15mm。

3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層可單面或雙面設置,鋼絞線網(wǎng)應采用專用金屬脹栓固定在墻體

上,其間距宜為600mm,且呈梅花狀布置。

4鋼絞線網(wǎng)四周應與樓板或大梁、柱或墻體可靠連接;在底層可不延伸至基礎,外墻在室外

地面下宜加厚并伸入地面下500mm。

5墻體加固后,有關構件支承長度的影響系數(shù)應作相應改變,有關墻體局部尺寸的影響系數(shù)

可取1.0;樓層和各墻段抗震能力的增強系數(shù),可按本規(guī)程公式(5.3.2-1)和(5.3.2-2)采用,

其中,面層加固的基準增強系數(shù),對普通黏土磚可按表5.3.5-1采用;墻段剛度的提高系數(shù),可

按本規(guī)程公式(5.3.2-3)和(5.3.2-4)采用,其中,墻段剛度的基準提高系數(shù),可按表5.3.5-2

采用。

表5.3.5-1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的基準增強系數(shù)

鋼絞線網(wǎng)片單面加固雙面加固

面層厚度

直徑間距原墻體砂漿強度等級

(mm)

(mm)(mm)M0.4M1.0M2.5M5.0M0.4M1.0M2.5M5.0

802.421.921.651.483.12.171.891.65

253.05

1202.251.691.511.352.91.951.721.52

表5.3.5-2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面層加固墻段剛度的基準提高系數(shù)

面層厚度單面加固雙面加固

(mm)原墻體砂漿強度等級

M0.4M1.0M2.5M5.0M0.4M1.0M2.5M5.0

25

1.551.211.151.13.142.231.881.45

5.3.6鋼絞線網(wǎng)片聚合物砂漿層加固砌體墻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面層宜按下列順序施工:放線定位,基層處理,鋼絞線網(wǎng)片下料及安裝,澆水濕潤墻面,

界面劑配置及噴涂施工,聚合物砂漿攪拌、噴涂施工并養(yǎng)護,墻面裝飾。

14

2鋼絞線網(wǎng)應雙層布置并繃緊安裝,豎向鋼絞線網(wǎng)布置在內側,水平鋼絞線網(wǎng)布置在外側,

分布鋼絞線應貼向墻面,受力鋼絞線應背離墻面。

3將鋼絞線網(wǎng)片中平行于主受力方向的鋼絞線一端的端頭穿過錨板通孔,套上專用金屬固定

接頭,用專用機具壓制形成固定端頭;另一端為張拉端,應用金屬壓環(huán)穿成環(huán)狀,用專用機具壓

制,保證夾裹力一致,安裝牢固,張拉端從金屬壓環(huán)包裹處外露長度宜為50mm。

4應對鋼絞線網(wǎng)片使用張力器或其它張拉措施進行張拉;張拉力應以鋼絞線繃緊并滿足設計

要求為準,張拉到位后應對張拉端進行固定;應使鋼絞線承受拉力,并應與結構構件變形協(xié)調,

共同受力。

5聚合物砂漿抹面應在界面處理后隨即開始施工,第一遍抹灰厚度以基本覆蓋鋼絞線網(wǎng)片為

宜,后續(xù)抹灰應在前次抹灰初凝后進行,后續(xù)抹灰的分層厚度控制在10mm~15mm。

6常溫下,聚合物砂漿施工完畢6小時內,應采取可靠保濕養(yǎng)護措施;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7

天;雨季、冬季或遇大風、高溫天氣時,施工應采取可靠應對措施。

(Ⅲ)板墻加固

5.3.7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墻加固墻體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板墻應采用呈梅花狀布置的錨筋、穿墻筋與原有砌體墻連接;其左右應采用拉結筋等與兩

端的原有墻體可靠連接;底部應有基礎;板墻上下應與樓、屋蓋可靠連接,至少應每隔1m設置

穿過樓板且與豎向鋼筋等面積的短筋,短筋兩端應分別錨入上下層的板墻內,其錨固長度不應小

于短筋直徑的40倍。

2板墻加固驗算時,有關構件支承長度的影響系數(shù)應作相應改變,有關墻體局部尺寸的影響

系數(shù)應取1.0。

3原有墻體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低于M2.5時,應采用雙面板墻加固;原有墻體的砌筑砂漿

強度等級不低于M2.5時,可采用單面或雙面板墻加固。

5.3.8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墻加固墻體的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

1板墻的材料和構造尚應滿足下列要求:

1)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宜采用C20,鋼筋宜采用HPB300級或HRB400級熱軋鋼筋;

2)板墻厚度宜采用60mm~100mm;

3)板墻可配置單排鋼筋網(wǎng)片,豎向鋼筋可采用?12(對于HRB400級鋼筋,可采用?10),

橫向鋼筋可采用?6,間距宜為150mm~200mm;

4)板墻與原有墻體的連接,可沿墻高每隔0.7m~1.0m在兩端各設1根?12的拉結鋼筋,

其一端錨入板墻內的長度不宜小于500mm,另一端應錨固在端部的原有墻體內;

5)單面板墻宜采用?8的∟形錨筋與原砌體墻連接,雙面板墻宜采用?8的S形穿墻筋與

原墻體連接;錨筋在砌體內的錨固深度不應小于120mm;錨筋的間距宜為600mm,

穿墻筋的間距宜為900mm;

6)板墻基礎埋深宜與原有基礎相同;

7)板墻不要求設置邊緣構件。

2板墻加固后,樓層和墻段抗震能力的增強系數(shù)可分別按本規(guī)程公式(5.3.2-1)和(5.3.2-2)

計算;其中,單面板墻加固墻段的增強系數(shù),原有墻體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為M2.5和M5時可

取2.5,砌筑砂漿強度等級為M7.5時可取2.0,砌筑砂漿強度等級為M10時可取1.8。

3雙面板墻加固且總厚度不小于120mm時,其增強系數(shù)可按增設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加固法

取值,即當原有墻體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高于M7.5時可取3.8,砌筑砂漿強度等級為M10時

可取3.5。

15

5.3.9板墻加固的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板墻加固施工的基本順序、鉆孔注意事項,可按本規(guī)程第5.3.3條對面層加固的相關規(guī)定

執(zhí)行。

2板墻可支模澆灌或采用噴射混凝土工藝,應采取措施使墻頂與樓板交界處混凝土的密實,

澆筑后應加強養(yǎng)護。

(Ⅳ)增設抗震墻加固

5.3.10增設砌體抗震墻加固房屋的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

1抗震墻的材料和構造應滿足下列要求:

1)砌筑砂漿的強度等級應比原墻體實際強度等級高一級,且不應低于M2.5;

2)墻厚不應小于190mm;

3)墻體中宜設置現(xiàn)澆帶或鋼筋網(wǎng)片加強:可沿墻高每隔0.7m~1.0m設置與墻等寬、高

60mm的細石混凝土現(xiàn)澆帶,其縱向鋼筋可采用3?6,橫向系筋可采用?6,并于平面

內點焊,其間距宜為200mm;當墻厚為240mm或370mm時,可沿墻高每隔

300mm~700mm設置一層焊接鋼筋網(wǎng)片,網(wǎng)片的縱向鋼筋可采用3?4,橫向系筋可采

用?4,其間距宜為150mm;

4)墻頂應設置與墻等寬的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壓頂梁,并與樓、屋蓋的梁(板)可靠連接;

可每隔500mm~700mm設置?12的錨筋或M12錨栓連接;壓頂梁高不應小于120mm,

縱筋可采用4?12,箍筋可采用?6,其間距宜為150mm;

5)抗震墻應與原有墻體可靠連接:可沿墻體高度每隔500~600mm設置2?6且長度不小

于1m的鋼筋與原有墻體用螺栓或錨筋連接;當墻體內有混凝土帶或鋼筋網(wǎng)片時,可

在相應位置處加設2?12(對鋼筋網(wǎng)片為?6)的拉筋,錨入混凝土帶內長度不宜小于

500mm,另一端錨在原墻體或外加柱內,也可在新砌墻與原墻間加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內

柱,柱頂與壓頂梁連接,柱與原墻應采用錨筋或螺栓連接;

6)抗震墻應有基礎,其埋深宜與相鄰抗震墻相同,寬度不應小于計算寬度的1.15倍。

2加固后,橫墻間距的體系影響系數(shù)應作相應改變;樓層抗震能力的增強系數(shù)可按下列公式

計算:

n

?ηijAij

j=1

ηwi=+1(5.3.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