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姓名____________座位號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卷上答題無效)語文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題相應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人文經濟學是經濟學、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歷史、法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就其研究對象而言,是研究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學科;從基本學科屬性看,它歸屬于經濟學門類。當前,建構中國自主的人文經濟學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需要。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為中國自主的人文經濟學知識體系建構奠定了實踐基礎。黨的二十大提出:從現(xiàn)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需要有人文與經濟交叉融合的人文經濟學作為支撐,在不斷厚植現(xiàn)代化的物質基礎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質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二是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人文經濟學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遠看,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把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與中國人文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人文學科與經濟學科的融合發(fā)展,必將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更加繁榮發(fā)展。(摘編自逄錦聚《建構中國人文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材料二人文經濟學的提出,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明確要求將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追求,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構人文經濟學,也應當把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把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作為重要追求目標。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前提是實現(xiàn)經濟、社會、精神、生態(tài)、城鄉(xiāng)等各個方面的均衡發(fā)展,不以GDP為唯一增長目標。這要求我們在面對技術進步而產生的生產生活新形態(tài)以及紛繁復雜的全球形勢時,應堅持從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戰(zhàn)略謀劃。具體而言,堅持以人為本,經濟發(fā)展方式應及時隨著人民群眾主要需求的階段性變化進行調整,時刻將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首位,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xiàn)更高水平的供給能力,以高質量、高水平供給來更加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意味著人文經濟學在建構和發(fā)展過程中,更注重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性。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學技術、制度變革乃至資源稟賦等均被西方主流經濟學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然而,每一個將上述要素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都存在不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人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原動力,強調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是歷史進步的關鍵。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盼進而形成的對于經濟發(fā)展的追求,應是人文經濟學視野中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人文經濟學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既包括物質領域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領域的共同富裕。西方經濟學更多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實現(xiàn)經濟增長可以以犧牲平等為代價,忽視精神財富的增長,僅把文化因素視為促進物質財富增長的一種手段。這一指導思想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不斷擴大的認識根源。忽視精神生活的豐富,會導致出現(xiàn)物質越豐富幸福感越低的情況。燦爛的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成果的重要體現(xiàn),是與物質財富同等重要的客觀存在。與物質財富相比,精神文明一旦形成對后續(x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會更加持久深入。缺少優(yōu)秀文化引領的物質財富增長是不可持續(xù)的經濟增長,缺乏抗沖擊的韌性。人文經濟學不僅追求實現(xiàn)物質財富領域的共同富裕,更追求精神領域的共同富裕,還要求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個領域的共享協(xié)調共進,這就遠遠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對現(xiàn)實世界更具解釋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我國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成了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文化根基。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經濟學,也應注重秉承“天人合一”“貴和尚中”“以義制利”等理念指導經濟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內在消解資本的無序擴張沖動。應注重不斷挖掘并弘揚我國促進經濟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史,在農耕文明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長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燦爛的文化,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fā)展。中華民族幾千年集聚的知識和智慧,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不乏豐富的經濟思想和經濟舉措,我們應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弘揚,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摘編自魏建《人文經濟學為經濟研究開拓新領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人文經濟學研究可促進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B.人文經濟學是當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C.西方主流經濟學把物質資本等要素當作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但這些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D.西方經濟學重物質財富增長;輕精神財富增長,未能正確看待文化因素,以致帶來不少嚴重后果。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建構中國自主人文經濟學知識體系,既是國家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是黨的中心任務的需要。B.只有實現(xiàn)經濟、社會等方面均衡發(fā)展且不以GDP為增長目標,才能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C.物質財富增長需要優(yōu)秀文化引領,成熟的精神文明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比物質財富大得多。D.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義制利”等理念,有助于消解資本的無序擴張沖動。3.下列選項符合人文經濟學“核心理念”的一項是()A.人文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智慧結晶。B.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人文經濟學的“版權”屬于中國,但創(chuàng)新成就和邁向現(xiàn)代化的機遇屬于全人類。C.在人文經濟學的視域下,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文化價值、構建文化環(huán)境、塑造文化精神、豐富文化內涵,彰顯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底蘊。D.人文經濟學倡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著力避免發(fā)展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4.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論證思路。5.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文化很發(fā)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闭堈務劜牧蠈τ谖覀兘嬋宋慕洕鷮W有什么啟示?!敬鸢浮?.C2.B3.D4.①材料一先闡釋“人文經濟學”概念的內涵;②再論述建構中國自主的人文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意義。③在論述意義時采用并列式結構;④從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需要和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兩個方面展開。5.①把經濟學和人文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人文學科與經濟學科的融合發(fā)展;②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③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實現(xiàn)物質和精神財富兩個領域的共同富裕;④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挖掘并弘揚我國促進經濟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窘馕觥俊緦дZ】文章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人文經濟學的意義和作用。第一篇強調人文經濟學在國家建設和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及文化繁榮的支持作用。第二篇則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fā),探討了人文經濟學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強調精神與物質的共同富裕。這兩篇文章共同呈現(xiàn)了人文經濟學作為多學科交融學科的重要價值及其指導下實現(xiàn)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路徑。【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C.“這些要素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曲解文意。材料二說“每一個將上述要素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都存在不足”,指西方經濟學理論都存在不足而非“動力不足”。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內容判斷推理的能力。B.“不以GDP為增長目標”過于絕對。材料二說的是“不以GDP為唯一增長目標”。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二可知,人文經濟學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A.表現(xiàn)人文經濟學的理論來源。B.表現(xiàn)人文經濟學的貢獻。C.表現(xiàn)在人文經濟學的視域下經濟發(fā)展的意義。D.表現(xiàn)人文經濟學的目標理念,最符合人文經濟學“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人文經濟學是經濟學、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歷史、法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就其研究對象而言,是研究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學科”,先闡釋“人文經濟學”概念的內涵。②“當前,建構中國自主的人文經濟學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需要”“二是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再論述建構中國自主的人文經濟學知識體系的意義。③第二段“一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需要”和第三段“二是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在論述意義時采用并列式結構。④結合“一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需要”“二是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可知,從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需要和繁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需要兩個方面展開?!?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中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①文中有“把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中國人文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人文學科與經濟學科的融合發(fā)展”,可知把經濟學和人文學科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人文學科與經濟學科的融合發(fā)展。②文中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明確要求將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追求”“這要求我們在面對技術進步而產生的生產生活新形態(tài)以及紛繁復雜的全球形勢時,應堅持從是否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進行戰(zhàn)略謀劃。具體而言,堅持以人為本……”,可知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③文中有“人文經濟學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既包括物質領域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領域的共同富?!?,可知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實現(xiàn)物質和精神財富兩個領域的共同富裕。④文中有“我們應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挖掘和弘揚,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可知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挖掘并弘揚我國促進經濟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記艾王曉莉入住新居,適逢端午前夕。也不是全然嶄新的購置,老房重裝一次而已。但前后謀劃幾年,真正耗時又一年,心力體力消耗不少,因此完工時非常欣然。新居多處循舊例布置,圖吉利。唯不貼對聯(lián)之類的,暫且那樣空著。因我一直記掛著,要在門上掛艾葉。從前南方過端午節(jié),家家都是染紅雞蛋、剝粽、吃包子,以及門上掛一把艾。艾散發(fā)特殊的香氣,幾乎凜冽,卻又宜人。故風俗上說掛艾可避兇。艾葉避兇是民間的說法,屬意念范疇,幾乎無法驗證,但艾避蚊是無疑的。有艾的地方,只蚊不見,且艾的氣息比熏得人頭暈的蚊香不知清新多少。光陰流轉,風俗漸淡,將雞蛋染紅過端午,在城市里幾乎絕跡,其他風俗亦是時斷時續(xù),倒是門上掛艾葉,我家一年年地持續(xù)著。端午若是沒掛艾,就缺了點什么似的,總覺得不夠圓滿。艾的外形頗普通,細長枝條,垂平凡的小葉子。面對一把艾,很難有與玫瑰牡丹劈面相逢時的隆重與浪漫。京戲里的武生騎馬,多舉一根馬鞭作象征,我每每舉起家中的那把艾,就覺得自己是舞臺上的那個武生??瓷先?,艾的確像一根馬鞭那么普通。艾之所以讓許多人喜歡、留戀,是因為它的那一股氣味。在我們的想象中,氣味有時是有形的。艾的那縷香不是將人團團圍住的云霧,而是如縷流動的溪水——我們于溪邊駐足,會突然感覺眼前一片清新,思路不再阻滯,身心被洗濯。它不膩、不甜,開混沌,一切都流暢了。植物的氣息若分冷暖,艾必是與薄荷、梅花這些,歸屬到“冷香”中,它的香氣讓人清醒、不迷醉,它似乎也無所謂別人喜不喜歡。而合歡、梔子、含笑,這些略甜美的味道,我總覺得它們屬“暖香”,帶著想要盈人袖、討人喜的愿望。世間諸多植物氣息各異,每個人獨迷戀其中的某一種,獨被它打動,緣于它與那個人心靈相契合的程度。入住新居后,特意囑家人每日上菜市場時注意有沒有賣艾的。一天下班回家,抬頭見新門上斜斜地懸了用紅塑料繩系著的一把修長的綠草,是一束艾配了幾枝菖蒲,清雅簡潔,心下歡喜。艾葉與菖蒲都剛摘下不久,水分還沒走脫,綠意飽滿;比柳剛,比楊軟,柔順度剛好。家門通體深灰,安裝后才覺出有股拒人以幾米之外的板正與威嚴,又像一篇有點沉悶的文章,不知從何讀起。現(xiàn)在,綠艾懸于其上,帶著來自泥土的生命氣息,像南方古村口常見的迎客樟;又像是作者苦思冥想得到的某個靈動的文章標題,起了拯救全篇的效果,即使是冗文也有可取處,讀得下去了。端午過完,從門上把艾取下。艾枝還是直的,顏色已淡得發(fā)白,若有若無。艾葉沒了水分,將自己卷曲了起來,似乎是已枯已萎的征象,但它的命運并未完結。甚至可以說,它的生命才剛開始,還有很長一段路可走。因為此時的艾香并沒有減弱,依舊絲絲縷縷。它說:“我在。”它說:“我枯而不死?!钡拇_,枯的是外在的艾葉,艾的內里還活著,魂還活著。氣息就是艾的魂。好多年前我從一個拆遷的小區(qū)廢墟撿回來一個陶甕,小口廣肚,半米多高,應該是用于腌菜的。從前人人家里都有這樣一只陶甕。腌菜價廉,做法簡易;它屬于平凡、低微的菜肴,然而尋常人家的飯桌上總少不了這一味。裝腌菜的陶甕自然也是平凡出身,清寒處世。某一年我心血來潮,端午過完順手把一大把艾放到空空的陶甕中,棕褐色的甕盛了枯草色的艾,都是大地的顏色,一絲張揚的色調都沒有;清靜無為,卻并非毫無態(tài)度。我立時覺得是絕配。我看久了這畫面,恍然間覺得人有時是那陶甕,有時是那腌菜,有時則是那一把艾。在我們家,這個陶甕,從此成了艾葉的歸宿。艾在里面從初夏一直待到秋天、冬天,第二年端午前,我再買回一捧新艾更換。于是,陶甕里,從來沒少過艾。后來流行一個詞叫“侘寂”。我想,甕里的艾葉是真正的侘寂。近年來,城市里買鮮花的人多了起來。大約自己親自種植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持續(xù)性可言,又希望空間與心情時有點綴,于是買鮮切花成了流行,花費不多,卻可養(yǎng)心數(shù)日,何樂不為。偶爾,我也會從市場買鮮花回家插瓶,或有朋友送花示誼。然而,花插入瓶中后,它的嫵媚與新鮮帶來的驚喜,完全不抵第二日、第三日就眼見它憔悴乃至萎敗所帶來的無力感,且一天比一天更不堪。溶阿司匹林于水中從而提供營養(yǎng)、斜剪根部、每日更換清水,這些都是雕蟲小技、阻擋不了鮮花不出幾日便進垃圾桶的命運之車輪。連養(yǎng)花的水,若幾日忘記更換,也會散發(fā)一股發(fā)酵的異味。艾的命運卻是迥然。它連水也不需要,枯而不萎,香氣幽幽,充滿生機。它的香氣何以一直維持著?這是一個令人愉悅的謎。(選自《光明日報》)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對掛艾可避兇的說法不以為然,但肯定艾能避蚊,為端午風俗隨光陰流轉而漸淡感到惋惜,體現(xiàn)出深厚人文情懷。B.作者迷戀艾的氣息,被它打動,是因為艾那種讓人清醒、不迷醉,似乎也無所謂別人喜不喜歡的香氣與其心靈相契合。C.作者認為棕褐色的甕盛了枯草色的艾是“絕配”,因兩者都是大地的顏色且色調毫不張揚,清靜無為卻并非毫無態(tài)度。D.文中提到一個流行詞“侘寂”并說“甕里的艾葉是真正的侘寂”,由此可推知“侘寂”的意思可能與樸素、安靜有關。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題為“記艾”,卻從端午前夕入住新居寫起,借門上不貼對聯(lián)而要掛艾葉,巧妙地引出記述對象——艾,可謂構思精巧。B.文章描寫艾的香氣時將其比作“云霧”“溪水”,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將不可捉摸的香氣寫得可觸可感,生動形象。C.文章在寫艾時一再提及它的“普通”“平凡”,既是真實地表現(xiàn)艾的外形特點,也是為了欲揚故抑,著意表現(xiàn)其獨特的香氣。D.文章以“艾”為中心生發(fā)開去,在“記艾”的同時融入作者對于社會人生的感悟,語言流暢,情思雋永,能給人以深刻啟迪。8.為什么說“氣息就是艾的魂”?9.結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敬鸢浮?.A7.B8.①艾散發(fā)特殊的香氣,清新、凜冽卻又宜人,讓人清醒、不迷醉,讓人喜歡、留戀;②即便艾葉枯萎,艾香卻并沒有減弱,依舊絲絲縷縷,從而使艾枯而不死,魂還活著。9.①將鮮花與艾的命運進行對比,借鮮花的迅速憔悴乃至萎敗突出艾枯而不萎,香氣幽幽,充滿生機,深化了文章主題;②再次點明艾的香氣“一直維持著”,照應前文,使文章結構嚴謹;③結尾提出設問,留下“一個令人愉悅的謎”,既能引人深思,也使文章余韻悠長?!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章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感性的筆觸,記錄了端午節(jié)掛艾這一傳統(tǒng)風俗,并深入探討了艾的獨特魅力。作者鐘情于艾的香氣,它與眾不同、不媚俗,其“枯而不死”的特性象征著一種生命的韌性。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對生活的精致觀察流露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懷念與尊重,令讀者深思生活的質樸與不凡?!?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A.“作者對掛艾可避兇的說法不以為然”錯。原文說“艾葉避兇是民間的說法,屬意念范疇,幾乎無法驗證”,并沒有予以否定。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將其比作‘云霧’”錯。原文說“艾的那縷香不是將人團團圍住的云霧”,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含義的能力。①在作者看來,艾的外形普通,“艾之所以讓許多人喜歡、留戀,是因為它的那一股氣味”,艾葉的氣味“不膩、不甜,開混沌”,好像清冽的溪水,讓人感覺身心被洗滌;同時,作者將艾的氣息和合歡、梔子等比較,認為這種香味“讓人清醒,不迷醉”,因此艾的氣息是他被人喜歡的原因。②作者用鮮切花與艾葉對比,發(fā)現(xiàn)艾葉“連水也不需要,枯而不萎,香氣幽幽,充滿生機”,生存不需要呵護,不需要極好的外部條件,即使艾葉枯萎,依然保持著香氣,因此這香味是艾的魂?!?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章最后一段用鮮花與艾進行對比,鮮花精心呵護但仍然難改憔悴、枯萎、衰敗的命運,而艾不需要水,即使枯了也保持幽幽香氣,利用二者進行對比,深化了文章主題:生命的韌性是難以磨滅的。②文章最后一段點明艾“枯而不萎,香氣幽幽”,與開頭“艾散發(fā)特殊的香氣”,中間“艾香并未減弱”形成結構上的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③結尾處以問句作結,“一個令人愉悅的謎”既回扣前文,“艾的氣息是它的魂”,深化文章主題,又能引人深思,使文章余韻悠長。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進士及第,為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通判泗州,濠守給士卒廩賜不如法,聲欲變,守懼,日未入,輒閉門不出。轉運使檄抃攝治之,抃至,從容如平時,州以無事。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請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改益州。蜀地遠民弱,吏肆為不法,州郡公相饋餉。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抃行部無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神宗立,召知諫院。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大臣以為疑,帝曰:“吾賴其言耳,茍欲用之,無傷也。”及謝,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未幾,擢參知政事。抃感顧知遇,朝政有未協(xié)者,必密啟聞,帝手詔褒答。王安石用事,抃屢斥其不便。韓琦上疏極論青苗法,帝語執(zhí)政,令罷之。時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背啥家允錇閼n,遂以大學士復知成都。召見,勞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為朕行乎?”對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問?”因乞以便宜從事。既至蜀,治益尚寬。人喜轉相告,莫敢為惡,蜀郡晏然。劍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為謀逆告,抃不畀獄吏,以意決之,悉從輕比。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閱之,皆與法合。乞歸,知越州。吳越大饑疫,死者過半。抃盡救荒之術,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元豐七年,薨,年七十七。贈太子少師,謚曰清獻。(節(jié)選自《宋史·趙抃傳》)材料二故太子少師清獻趙公,既薨之三年,其子屼除喪來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無名與文,無以昭示來世,敢以請。”天子曰:“嘻,茲予先正,以惠術撫民如鄭子產,以忠言摩士如晉叔向?!蹦艘詯壑泵浔?,而又命臣軾為之文。(節(jié)選自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聞卿A匹馬B入蜀C以一琴一鶴D自隨E為政F簡易G亦稱H是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與《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的“之”用法不同。B.謝,感謝,與《鴻門宴》“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謝”意思相同。C.奚,何、為什么,與《歸去來兮辭》“奚惆悵而獨悲”的“奚”意思相同。D.從事,行事,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的“從事”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濠州郡守不依法發(fā)放俸祿和賞賜,士兵聲稱要發(fā)生兵變,郡守十分害怕。轉運使下令讓趙抃暫代治理,趙抃到任后從容如常,州中因此太平無事。B.趙抃任益州知州時以身作則,改變了蜀地官吏肆意違法、州郡公開相互饋贈的惡劣風氣,并率領使者巡視領地,無處不至,撫慰百姓,震懾奸吏。C.神宗即位后,召趙抃主管諫院,并沒有按慣例委以省府重任,大臣對此感到疑惑,神宗表示無妨;后因故再次出知成都,赴任前受到皇帝的慰勞。D.趙抃去世三年后,其子趙屼守孝期滿,向朝廷請求其墓碑名稱和碑文,皇帝以古人作比對其高度贊賞,不僅賜碑名為“愛直”,還命蘇軾撰寫碑文。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抃感顧知遇,朝政有未協(xié)者,必密啟聞,帝手詔褒答。(2)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閱之,皆與法合。14.結合材料一,概括說明趙抃“愛直”的具體表現(xiàn)?!敬鸢浮?0.CEG11.B12.B13.(1)趙抃感激眷念知遇之恩,朝政中有不合適的,一定秘密地稟報,皇帝親手寫詔書褒獎答復。(2)毀謗的人認為他縱容叛逆黨徒,朝廷拿來全部案卷進行審閱,都與法令符合。14.(1)“愛”:①治理蜀地崇尚寬厚;②從輕處治私自偽造僧人度牒的劍州百姓;③竭力救助吳越大饑疫中災民。(2)“直”:①任殿中侍御史,敢于彈劾權貴幸臣;②屢次斥責王安石行事不利,皇帝罷除青苗法時卻為其求情?!窘馕觥俊緦дZ】材料一主要記述了趙抃在不同時期的官職變遷、政績以及他的清正廉潔、以德治民的特點,尤其在益州與成都任職期間對地方治理的影響。材料二概述了趙抃去世后,其子請求為其立碑,皇帝給予趙抃極高的評價,并命蘇軾撰寫碑文?!?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聽說你孤身赴蜀地,只帶了一琴一鶴,一切事務簡易處理,果真如此嗎?“聞”謂語,“卿匹馬入蜀”作賓語,故在C處斷句;“以一琴一鶴”作狀語;“隨”作謂語,“自”作“隨”前置賓語,故在E處斷句;“為政”主語,“簡易”謂語,故在G處斷句。故選CEG?!?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代詞,他,作前置賓語;/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翰林學士曾公亮雖然不認識他;/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B.“意思相同”錯誤。感謝;/謝罪。句意:等到謝恩的時候;/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謝罪。C.正確。句意:哪里還需要什么先例?/又為什么悵惘而獨自悲戚呢?D.正確。行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句意:因此請求方便行事;/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并率領使者”“撫慰百姓”錯誤。由原文“民或生而不識使者”可知,“使者”在這里指包括趙抃在內的官員,“率領使者”表述有誤;由原文“父老喜相慰”可知,這里說的是地方的老人們高興地相互“寬慰”,而非“撫慰百姓”。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感顧”,感激眷念;“手”,名詞作狀語,親手;“啟”,啟奏。(2)“縱”,縱容;“獄”,案件;“合”,符合?!?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皭邸保孩儆刹牧弦弧凹戎潦?,治益尚寬。人喜轉相告,莫敢為惡,蜀郡晏然”可知,趙抃在蜀地管理政務時,以寬厚和簡易的方式施政,使民心穩(wěn)定,體現(xiàn)了他對百姓的愛護和包容;②由材料一“劍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為謀逆告,抃不畀獄吏,以意決之,悉從輕比”可知,趙抃面對劍州百姓私造僧度牒一事,沒有輕易加重刑罰,而是根據情況從輕處分,表現(xiàn)出他對百姓的寬厚與關愛之心;③由材料一“吳越大饑疫,死者過半。抃盡救荒之術,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可知,趙抃盡力施行救災措施,治療病人,安葬死者,保護了幸存者,體現(xiàn)了他對人民的深厚愛心。(2)“直”:①由材料一“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可知,趙抃在出任侍御史時,以執(zhí)法公正,敢于觸及權貴,鐵面無私,顯示他的正直無畏;②由材料一“王安石用事,抃屢斥其不便”“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可知,針對新法和現(xiàn)實情況,他不盲從于朝廷趨勢,批評王安石并能在朝討論時保持己見,顯示出他堅持正義卻又能分清時情的直率和靈活。參考譯文:材料一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考中進士,任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任通判泗州時,濠州郡守不按照法令供給士兵糧食和賞賜物品,士兵聲稱要發(fā)生兵變,郡守害怕,天還未黑,就閉門不出。轉運使發(fā)公文讓趙抃暫代治理,趙抃到了當?shù)?,處事從容,與平日無異,濠州得以平安無事。擔任殿中侍御史,翰林學士曾公亮雖然不認識他,但推薦他為殿中侍御史,趙抃對于權貴和寵臣的彈劾不加避諱,聲名凜然,京城的人稱他為“鐵面御史”。他請求擔任睦州知州,調任為梓州路轉運使,后又改任益州。蜀地偏遠,百姓懦弱,官吏橫行不法,州郡公開相互饋贈禮品。趙抃以身作則,蜀地的風氣由此改變。偏僻的小城鎮(zhèn),百姓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官員,趙抃巡視各地沒有不到的地方,地方的老人們歡喜地相互寬慰,而惡官們感到畏懼服從。神宗登基后,召趙抃為諫院知事。按照慣例,親近的官員從成都回來后將被重用,一定更換省府官職,通常不會再擔任諫官。大臣們對此表示懷疑,皇帝說:“我依賴他的建議,只要我想重用他,沒有關系。”等到謝恩的時候,皇帝說:“聽說你孤身赴蜀地,只帶了一琴一鶴,一切事務簡易處理,果真如此嗎?”不久,趙抃被提拔為參知政事。趙抃懷有感激之情,只要朝政有不妥之處,他一定會秘密上奏,皇帝親自下詔褒揚和回復。王安石掌權時,趙抃屢次批評那些不利的政策。韓琦上疏激烈批評青苗法,皇帝告訴執(zhí)政官們,要廢除這些政策。當時王安石在家請求辭去職務,趙抃說:“新法都是王安石所制定的,不如等他上任后再罷黜。”成都因駐軍而受困擾,因此趙抃以大學士身份再次擔任成都知州。召見時,皇帝慰勞他說:“之前沒有從政府派去的官員,能為朕辦事嗎?”趙抃回答:“陛下說了,就成了法律,哪里還需要什么先例?”因此請求方便行事。到蜀地后,治理上更加寬松,百姓互相告知,沒有人敢作惡,蜀地安定。劍州有百姓私自制造僧人度牒,有人上告謀反,趙抃沒有交給獄吏處理,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輕判。誹謗者說他縱容叛黨,朝廷查閱了案件,發(fā)現(xiàn)所有判決都符合法律。他請求退休,被任命為越州知州。吳越發(fā)生大饑荒和疫病,死者過半,趙抃竭盡全力救災,治療病人,埋葬死者,生者得以幸存。元豐七年去世,終年七十七歲。追贈太子少師,謚號“清獻”。材料二已故的太子少師清獻趙公,去世三年后,他的兒子趙屼守孝期滿,來到朝廷報告說:“先父已經下葬,但墓穴的碑文尚無內容,無法昭示后人,斗膽請求。”皇帝說:“唉,這位是我過去的正直官員,像鄭國的子產一樣以惠術撫民,像晉國的叔向一樣用忠言勸勉士人?!庇谑菫樗哪贡}名為“愛直”,并命令臣子蘇軾為其撰寫碑文。(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老樵呂南公何山老翁鬢垂雪?擔負樵蘇①清曉發(fā)。皮枯亦復汗淋瀝,步強遙聞氣嗚咽。同行壯俊常后追,體倦心煩未容歇。街東少年殊傲岸,和袖②高扉厲聲喚。低眉索價退聽言,移刻才蒙酬與半。納樵收值不敢緩,病婦倚門待朝爨?!咀ⅰ竣匍蕴K:柴草。②和袖:猶袖手。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開篇發(fā)問,照應標題“老樵”;“鬢垂雪”一語將“老”展現(xiàn)得具體、形象。B.老樵“體倦心煩”卻“未容歇”,詩人以此指斥街東少年催逼太緊,不近人情。C.老樵拿到微薄的薪酬后不敢停留,因為家中病婦還在倚門而望,等著買米下鍋。D.詩歌質樸無華,卻將老樵擔柴上街、賣柴取值、匆忙歸家的過程寫得真實感人。16.作者善用對比手法來增強詩歌的表現(xiàn)力,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敬鸢浮?5.B16.①以“同行壯俊”與老樵鬢雪皮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的對比,突出老樵年老體弱、步履艱難、體倦心煩的慘狀。②以街東少年傲慢無禮、厲聲呼喚與老樵低眉退聽、任人使喚的對比,寄寓作者強烈的愛憎之情。③以街東少年“和袖高扉”與老樵家“病婦倚門”的對比,突出老樵家境的艱難,含蓄地批判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xiàn)實。【解析】【導語】呂南公通過《老樵》刻畫了一個地位卑微卻勤勞的老樵夫形象。全詩采用對比手法,揭示老樵夫與傲慢少年的社會差異,展現(xiàn)了老樵夫生活的艱辛。語言樸實,情感真摯,令人動容?!?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詩人以此指斥街東少年催逼太緊,不近人情”錯誤,“體倦心煩未容歌”是說老樵不敢休息,急于趕到街市,以便賣個好價,早點回家,不是街東少年催逼太緊,不近人情。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詩中先描述了同行的壯俊之人常常能在后面追上老樵,而老樵已是兩鬢如雪,皮膚干枯,挑著柴草趕路時不僅大汗淋漓,而且腳步沉重,遠遠都能聽到他喘氣時那好似嗚咽的聲音。通過與同行壯俊之人輕松狀態(tài)的對比,將老樵年邁體衰、從事這份勞作時力不從心的可憐展現(xiàn)了出來,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老樵生活的不易與勞苦。②街東少年一副傲岸的姿態(tài),袖著手站在高門之前,還厲聲呼喚老樵,態(tài)度傲慢無禮。老樵只能低眉順眼地聽著對方的話語,絲毫不敢反駁,處于一種卑微、任人擺布的境地。這樣一對比,少年的驕橫和老樵的隱忍形成了強烈反差,作者將強烈的愛憎情感蘊含其中。③街東少年家境優(yōu)渥,而老樵家中有生病的妻子,倚靠著門在等待著他賣柴換來錢去準備早飯,展現(xiàn)出老樵家庭生活的困苦與艱難。通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生活場景的對比,貧富差距一目了然,老樵一家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掙扎,而少年卻能如此閑適,這種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貧富不均的不合理現(xiàn)象,引發(fā)人們對社會公平問題的思考。(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強調賢治善治,讓優(yōu)秀人才得到重用,社會成員和睦相處,故而《禮運》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為歷代政治家推崇的治國經驗。(2)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時,引用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話,強調“無論有多少阻力,金磚國家這支積極、穩(wěn)定、向善的力量都將蓬勃發(fā)展”。(3)古代文人在人生失意時,往往會在其詩詞中流露出幾許消極的情緒,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我們辯證地看待?!敬鸢浮竣?選賢與能②.講信修睦③.青山遮不?、?畢竟東流去⑤.人生如夢⑥.一尊還酹江月(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賢、睦、遮、尊、酹、扁。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初冬時節(jié),片片落葉為大地鋪上地毯。欣賞落葉美景時,有心人會發(fā)現(xiàn):有些落葉正面向上,而(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其中蘊藏了不少秘密。葉片的生理特性是影響落葉朝向的因素之一。植物葉片的兩面構造不同:葉片的正面,緊貼上表皮的一至數(shù)層圓柱狀薄壁細胞排列緊密,被稱為柵欄組織,其中含有較多的葉綠體,能夠高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當失去水分時,柵欄組織變得更加緊密,難以伸展,葉面卷曲成凹形;葉片背面,細胞形狀不規(guī)則,含葉綠體較少,排列疏松,被稱為海綿組織,主要提供水分和營養(yǎng),保障光合作用順利進行。失水時,海綿組織易拉伸,葉背會保持微凸的狀態(tài)。所以,許多落葉會呈現(xiàn)出向內卷曲的特點。當葉片飄離枝頭,在重力作用下墜落地面。有觀點認為,葉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著地。但事實上,這種說法A。研究表明,葉片的下落過程并非簡單的直線下落。因為葉片形狀并非完全對稱,加之空氣阻力差異、渦流和風等因素影響,葉片以翻滾和旋轉的復雜運動形態(tài)下落。雖然葉片存在內部結構差異與外在形態(tài)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葉片的飄落狀態(tài),但旋轉動能和空氣阻力才是決定葉片在下降過程中朝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靜態(tài)條件下(如無風環(huán)境),葉片也會不停旋轉,(乙)通常呈隨機分布狀態(tài)。在特定環(huán)境中,落葉朝向會出現(xiàn)偏向性。風速較高時,例如公路上有車輛行駛或林間小路上有人活動時,會產生氣流,讓落地的葉片繼續(xù)移動甚至翻轉。相比而言,凹面朝下的葉片更穩(wěn)定,因而它消減了更多的空氣阻力,并且其獨特的形態(tài)使其受力更均勻,不易出現(xiàn)移動或翻滾。最終,凹面朝下的狀態(tài)占據主導地位。而在無風的森林深處或靜止的水面上,葉片的朝向更多是空中隨機翻滾的結果,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B。18.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20.以“柵欄組織”開頭,將畫線的語句改寫成一個單句??蛇m當增刪詞語、變換語序。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2.根據上述材料,提取影響落葉朝向的四個關鍵詞。每個關鍵詞不超過6個字。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答案】18.甲:有些落葉卻背面朝天(有些落葉卻背面向上)乙:落地時究竟哪面朝上19.A.似是而非(以偏概全)B.相差無幾(不相上下)20.柵欄組織是葉片正面緊貼上表皮的一至數(shù)層含有較多的葉綠體、能夠高效地進行光合作用、排列緊密的圓柱狀薄壁細胞。21.凹面朝下的葉片更穩(wěn)定,因為它消減了更多的空氣阻力,并且其獨特的形態(tài)使其受力更均勻,不易出現(xiàn)移動或翻滾的情況。22.①.生理特性②.旋轉動能③.空氣阻力④.特定環(huán)境【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句,連詞“而”表示轉折,根據前一句“有些落葉正面向上”,結合后一段“葉片的正面”“葉片背面”,可知此處指出有些落葉是背面向上,故可填:有些落葉卻背面朝天(有些落葉卻背面向上)。乙句,前文具體分析了旋轉動能和空氣阻力會影響葉片在下降過程中的朝向,因為葉片在靜態(tài)條件下也會不停旋轉,可知此處指出葉片落地時到底是正面朝上,還是背面朝上,具有不確定性、隨機性,故可填:落地時究竟哪一面朝上?!?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空,“但事實上”表示和前文“有觀點認為,葉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著地”形成轉折,結合后一句“研究表明,葉片的下落過程并非簡單的直線下落”,可知此處指出“葉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著地”這一觀點不完全正確,具有片面性。故可填“似是而非”或“以偏概全”。似是而非:似是而非指好像是對的,實際上不對;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多用于形容相似而不同但又容易被混淆的事物。以偏概全: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片面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