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_第1頁
DB11-T 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_第2頁
DB11-T 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_第3頁
DB11-T 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_第4頁
DB11-T 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3.020

P36

備案號:41700-2014DB11

北京市地方標準

DB11/T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

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

Code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ofunderground

pipelineprojectinstalledbytrenchlessmethod

Part2:Pipejackingconstruction

2014-02-26發(fā)布2014-06-01實施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

DB11/T594.2—2014

地下管線非開挖鋪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技術規(guī)程

第2部分:頂管施工

1范圍

本部分規(guī)定了機械頂管工程施工的一般規(guī)定、頂管施工、質量驗收、安全文明施工與環(huán)保的要

求。

本部分適用于地下管線非開挖機械頂進鋪設排水管以及機械頂進鋪設給水、燃氣、熱力、電力、

電信等市政管線的工藝套管工程的施工和驗收。手掘式頂管可參照使用。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

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1836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21492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頂管

GB50026工程測量規(guī)范

GB50268給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

GB50446盾構法隧道施工與驗收規(guī)范

CJJ/T8城市測量規(guī)范

JGJ33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guī)程

JGJ46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guī)范

JGJ/T111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guī)范

JGJ120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

JC/T640頂進施工法用鋼筋混凝土排水管

DB11/490地鐵工程監(jiān)控量測技術規(guī)程

DB11/T716穿越既有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技術要求

DB11/T808市政基礎設施工程資料管理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以下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頂管pipejacking

利用液壓頂進設備,將工作管或套管從工作坑頂至接收坑的一種非開挖技術。

3.2

機械頂管pipejackingwithjackingmachine

利用頂管機開挖洞體,將管節(jié)頂入的頂管方法。

3.3

1

DB11/T594.2—2014

頂管機jackingmachine

是一個完成頂進管道工作面切削破碎巖土、平衡地層壓力的機械。

3.4

工作坑workingpit

為進行頂管施工而制作的地下工作空間,通常包括頂進工作坑與接收工作坑。

3.5

頂進工作坑jackingpit

承擔部分頂進設備安裝和頂管作業(yè)等功能的工作坑,簡稱頂進坑。

3.6

接收工作坑receptionpit

承擔接收頂管機和拆卸頂進器具作業(yè)等功能的工作坑,簡稱接收坑。

3.7

中繼間/中繼站intermediatejackingstation

當所需的頂力超過主頂油缸的頂力時,把一段管線分成若干個推進單元而設置的一種頂進設

施,一般由前后或內外殼體、多個油缸、液壓油管和泵站組成。

3.8

后背reactionbase

設置在主頂油缸與后背墻之間,用于均勻分散頂管反力的構件。

3.9

后背墻reactionwall

是將主頂油缸推力的反作用力傳遞到工作坑外巖土中去的墻體結構。

3.10

導軌guidetrack

固定在頂進工作坑底板上作為頂管初始導向、管節(jié)拼接用的軌道;亦可固定在接收工作坑底板

上作為接收頂管機的軌道。

3.11

頂進力jackingforce

在頂管施工過程中,為克服頂進阻力而由頂進油缸施加在頂進管節(jié)的作用力。

3.12

切削刀盤cuttinghead(cuttingwheel)

裝配在頂管機前端的用于切削巖土的框架或盤面結構,一般可分為輻條式、面板式。

3.13

注漿減阻系統(tǒng)lubricationsystem

2

DB11/T594.2—2014

由泵、管路、噴嘴等組成的潤滑管道外壁、減少頂進阻力的系統(tǒng)。減阻液一般為膨潤土或聚合

物漿液。

3.14

套管casingpipe

輸送工作介質的工作管線在穿越鐵路、公路、河道和其它地下設施時,為保護工作管線及鐵路

等設施、不影響工作管的維護及相關鐵路等設施的使用而預先鋪設的直徑大于工作管的管道。

4一般規(guī)定

4.1施工單位

頂管施工單位應:

——取得與頂管工程規(guī)模對應的企業(yè)資質;

——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

——有健全的施工技術、質量、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等管理體系;

——了解設計意圖與要求,實行自審、會審(交底)和簽證制度;

——根據工程設計人員的現場交底和工程設計圖紙,復核施工影響區(qū)地下各類管線的種類、位

置和埋深;

——變更設計時,應按照相應程序報審,經相關單位簽證認定;

——在開工前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對危險性較大的分項、分部工程應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施

工組織設計、專項施工方案應按規(guī)定程序審批后執(zhí)行,有變更時應辦理變更審批。

4.2施工組織設計

宜包含以下內容:

——編制依據、編制原則;

——有現場地質條件、地下水概況、臨近的地下管線與地下構筑物分布、臨近的交通基礎設施

等描述的工程概述;

——管理機構、勞動力計劃、施工主要材料計劃、機械調配計劃、工期計劃;

——施工總平面圖、頂進工作坑平面布置圖;

——施工準備;

——有工作坑定位、地下水處置與圍護結構施工、洞口設置與處理、垂直運輸和水平運輸的布

置、頂力估算與中繼間位置的選擇、后背頂力的保障、頂管機選則、頂進與測量、糾偏、

管道內照明與通風等施工方案;

——冬雨季施工措施;

——有減阻、量測監(jiān)控、地面隆起和沉降控制、對被穿越管線和建(構)筑物的保護等質量和

安全保證措施;

——文明施工措施及應急預案。

4.3工程所用的管節(jié)及管件

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符合設計要求;

——鋼筋混凝土成品管質量應符合GB/T11836、JC/T640的規(guī)定;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頂管質量應符合GB/T21492的相關規(guī)定;

——每批應具有產品的質量合格證書、性能檢驗報告;

3

DB11/T594.2—2014

——進入施工現場應進行進場驗收并妥善保管。

4.4頂管影響區(qū)的設施及地下管線防護

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穿越鐵路、公路、道路、橋梁、河道等頂管施工時,應滿足其主管部門要求;

——穿越給水、排水、電力、燃氣、熱力、通信等地下管線時,應滿足其產權單位要求;

——涉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頂管施工應滿足DB11/T716要求。

4.5質量控制

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施工單位應按照本標準對工程施工質量進行全過程控制;

——各分項工程之間,應進行交接檢驗。所有隱蔽分項工程應進行隱蔽驗收,未經檢驗或驗收

不合格不得進行下道分項工程;

——在質量檢驗、驗收中使用的計量器具和檢測設備,應經計量檢定、校準合格。承擔材料和

設備檢測的單位,應具備相應的資質。

5頂管施工

5.1施工測量

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應實行施工單位復核制、監(jiān)理單位對重點環(huán)節(jié)復測制;

——施工測量的允許偏差應滿足GB50026和CJJ/T8的要求;

——施工前,建設單位應組織進行現場交樁,施工單位應對所交樁進行復核測量,應對既有管

道、建(構)筑物與擬建工程銜接的平面位置和高程進行復核測量;

——工作坑內、外的臨時水準點、管道軸線控制點應設置牢靠、不易擾動且便于觀測,應采取

保護措施,應經過復核方可使用,并應經常校核;

——頂管機初始頂進前應復測其軸線的位置和標高;

——在市內及其它特殊環(huán)境頂進作業(yè),須進行地面變形及建、構筑物的沉降觀測;

——頂進交接班應包含測量及糾偏交接;

——工作坑內的在線自動測量儀器的底座應與工作坑后背墻、頂進導軌分離,安裝在獨立基礎

上;

——初始頂進前、正常頂進和到達頂進應由人工測量復核頂管機自動測量系統(tǒng)準確度。初始頂

進和到達頂進過程中的人工復核測量頻率宜為每6m~12m1次;正常頂進過程中的人工復

核測量頻率宜為每50m~60m1次;人工復核應測量管道高程、中心線位置、頂進里程;

——正常頂進中自動測量系統(tǒng)應測量頂管機的位置、傾角、偏轉角;

——單段頂進長度大于150m的到達頂進、曲線頂進、糾偏或接近地下建(構)筑物頂進時應

增加人工復核測量頻率;

——每次復測后應繪出管節(jié)中心線與設計中心線的位置關系圖,預測繼續(xù)頂進后管節(jié)偏差。

5.2工作坑

5.2.1工作坑設置

5.2.1.1當設計未指定工作坑位置時,選址宜按下列原則確定:

——便于施工用電和用水;

4

DB11/T594.2—2014

——避開附近建筑物、地下管線和架空線等障礙物;

——便于排水、出土,能堆放少量管材及暫時存土;

——便于材料、設備的運輸;

——盡可能與管線設計的井室位置一致;

——頂進工作坑宜設置在后背土體具有較強承載能力的地方;

——單向頂進工作坑宜設在管線下游一側;

——相鄰的頂進工作坑與接收工作坑的間距在不設中繼間頂進時宜不大于120m。

5.2.1.2工作坑的平面型式宜選矩形或圓形。

5.2.1.3頂進工作坑底部平面尺寸大小宜根據頂進管道的管徑大小、管節(jié)長度、操作空間、設備

及后背尺寸等不同情況而定。接收工作坑底部平面尺寸大小宜根據頂進方式、管線井室大小確定。

工作坑平面尺寸確定宜滿足以下要求:

——頂進工作坑底寬、底長(圓形坑選二者中較大者為直徑)最小值宜按公式(1)、公式(2)

確定:

(1)

B=+DS112……………………

(2)

L=L1+L2345+L++LL……

式中:

B————頂進工作坑底寬最小值(m);

L————頂進工作坑底長最小值(m);

D1————管外徑(m);

S1————管兩側頂進操作寬度(m),一般為每側1.2m~1.6m,采用泥水平衡頂管時宜取大

值;

L1————管子頂進后,尾部壓在導軌上的最小長度(m),通常取0.3m~0.6m;

L2————取管節(jié)、設計井室長和頂管機長度較大者(m);

L3————護口頂鐵厚度(m),通常取0.2m~0.3m;

L4————主頂設備最小長度(m);

L5————后背厚度(m),通常取0.5m~0.85m。

——接收工作坑底寬、底長(圓形坑選二者中較大者為直徑)最小值宜按公式(3)、公式(4)

確定:

(3)

B0=+DS122………………

(4)

L0=+LL24…………………

式中:

B0————接收工作坑底寬最小值(m);

L0————接收工作坑底長最小值(m);

S2————管兩側砌筑等操作寬度(m),一般為每側0.6m~1.0m;

D1————管外徑(m);

L2————取管節(jié)、設計井室長和頂管機長度較大者(m);

L4————主頂設備最小長度(m)。

——工作坑深度宜按公式(5)確定:

坑深(5)

H=H1++HH23…………………

5

DB11/T594.2—2014

式中:

H——工作坑(頂進或接收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1——地面至管道外緣底部(m);

H2——管道外緣底部至導軌底面的高度(m);

H3——基礎及墊層的厚度(m)。

5.2.2工作坑施工

5.2.2.1工作坑支護結構施工應按設計要求進行。

5.2.2.2當設計未對工作坑圍護結構施工提出要求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制定圍護、支撐結構方案;

——制定開挖方法、開挖順序和量測方案;

——按JGJ120的要求進行圍護和支撐結構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的計算;

——坑壁支撐結構應結合頂管的洞口結構;

——坑壁支撐結構應結合洞口加固方案;

——工作坑深度超過5m,或開挖深度雖未超過5m,但地質條件、周圍環(huán)境和地下管線復雜,

或影響毗鄰建筑(構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開挖、支護工程時,應制定專項施工

方案并組織專家論證;

——工作坑支護形式宜選用:鎖口圈梁+雙層鋼網+格柵+錨噴、單層鋼網+錨噴+工字鋼內

支撐、SMW工法、地下連續(xù)墻、鋼板樁、沉井等。

5.2.2.3工作坑四周應設置符合安全規(guī)定的護欄及安全指示燈。

5.2.2.4工作坑內應設置符合安全規(guī)定的爬梯或步梯。

5.2.2.5工作坑底板施工宜滿足以下要求:

——工作坑底板宜用混凝土澆筑。底板厚度應根據土質條件由設計確定;

——底板四周設排水溝,角部設集水坑1~2個。

5.2.2.6涉及地下水影響的工作坑施工,應優(yōu)先采取止水措施。確定采用管井、井點等方法進行

施工降水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施工降水方案的專家評審。

5.2.2.7工作坑施工的降水除了應滿足JGJ/T111要求外,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降水深度應確保地下水面低于工作坑基底0.5m;

——降水應有工作坑周邊河湖等積水及地下管線泄漏的影響的應對措施;

——降水應有對周邊地下和地上管線、建(構)筑物監(jiān)控的措施。

5.3后背及后背墻

5.3.1后背及后背墻的施工計算

5.3.1.1后背的參數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沒有明確要求時,施工前應通過計算確定后背的參

數,后背的強度與剛度應滿足最大允許主頂頂力要求。

5.3.1.2頂力計算應考慮以下因素:

——頂管段的土質及地下水情況;

——頂管管段的長度、管道材質、結構與連接、埋深;

6

DB11/T594.2—2014

——注漿減阻、管節(jié)表面熔蠟減阻、增設中繼間等施工技術措施的影響。

5.3.1.3總頂力估算宜按公式(6)計算:

F=+πDLfN

pF0…………………(6)

式中:

Fp——總頂力(kN);

——管道的外徑(m);

D0

L——管道設計頂進總長度(m);

NF——頂管機的迎面阻力(kN),不同類型頂管機的迎面阻力參見表1選擇計算

式;

f——管道外壁與土的單位面積平均摩阻力(kN/m2),通過試驗確定;對于采

用減阻泥漿減阻技術的參見表2選用。

表1頂管機迎面阻力的計算公式

NF

頂進方法迎面阻力(kN)式中特定符號

t—工具管刃腳厚度(m)

開敞挖掘式NF=-π(D0t)tRR—開敞挖掘式頂管法的工具管

2

迎面阻力可采用500kN/m

π22

氣壓平衡式N=+D(αRP)Pn—氣度(kN/m)

Fn40

3

πγs—土的重度(kN/m)

土壓平衡和泥水平衡2

NF=DH0γss

4Hs—覆蓋層厚度(m)

注:表列公式未考慮工具管正面減阻措施。

表2采用減阻泥漿的管外壁單位面積平均摩擦阻力f(kN/m2)

土類

管材種類

黏性土粉土粉、細砂土中、粗砂土

鋼筋混凝土管3.0~5.05.0~8.08.0~11.011.0~16.0

鋼管3.0~4.04.0~7.07.0~10.010.0~13.0

注1: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頂管可參照鋼管乘以0.8系數;

注2:當減阻泥漿技術成熟可靠,管外壁能形成和保持穩(wěn)定、連續(xù)的泥漿套時,f值可直接?。?.0~

5.0)kN/m2。

5.3.1.4主頂力的確定應考慮頂進設備能力和施工技術措施等因素,并應不大于管節(jié)和管口的承

載能力。

5.3.1.5計算后背墻外土體單位面積允許承載力時,一般土壤可取150kN/m2;濕度較大的粉砂可

取150kN/m2;比較干的黏土、亞黏土及密實的砂土可取200kN/m2。

7

DB11/T594.2—2014

5.3.1.6復核后背寬度時,應根據所需要的主頂力,使后背墻外單位土壁寬度上受力不大于后背

墻外土體的總被動土壓力。后背墻外土體每米寬度上土的總被動土壓力(kN/m)宜按公式(7)計

算:

122??????

P=γhtan?45°+÷+2Chtan?÷45°+……………(7)

2è22?è?

式中:

P——后背墻外土體每米寬度上土的總被動土壓力(kN/m);

γ——土的重度(kN/m3);

h——后背墻外天然土壁的高度(m);

?——土的內摩擦角(0);

C——土的粘聚力(kN/m2)。

5.3.1.7后背墻外不能擾動的土體長度可采用公式(8)核算:

Fp

LL=+……………(8)

Ba

式中:

L——后背墻外不能擾動的土體長度(m);

F

p——頂管需要的主頂力(kN);

B——后背墻寬度(m);

L

a——附加安全長度(m),砂土可取2,亞砂土可取1,粘土或亞粘土可取0。

5.3.1.8當后背墻外土體允許抗力驗算不滿足要求時,應對后背墻外土體加固。

5.3.1.9后背平面與掘進軸線應保持垂直,表面應堅實平整,能有效地傳遞作用力。

5.3.1.10頂管工作坑設在折角處時,應對后背結構及工作坑平面布置進行設計。

5.3.1.11坑壁外無原狀土體時,應設計結構簡單、穩(wěn)定可靠、拆除方便、滿足頂力要求的人工支

撐體系。

8

DB11/T594.2—2014

5.3.2后背施工

5.3.2.1鋼筋混凝土后背宜用C30混凝土澆筑,后背底面宜超過坑底板下至少0.5m,后背頂面宜

高出頂進管上頂0.8m~1.5m,墻體厚宜不小于0.5m,后背寬與工作坑寬宜相等,后背面與管道軸線

應垂直。

5.3.2.2裝配式后背宜滿足以下要求:

——宜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件、方木與型鋼組合體、型鋼焊接構件或整塊鋼板等型式,底端宜

在工作坑底以下且不小于0.5m,部件應固定可靠;

——后背、后背墻、坑壁后土體壁面應貼緊,有孔隙時應采用水泥砂漿、砂石料等填塞密實;

——裝配式后背墻的墻面應與管道軸線垂直;

——裝配式后背墻允許偏差:

·垂直度不大于后背墻高度的1‰;

·水平扭轉度不大于后背墻長度的1‰。

5.3.2.3利用已頂進完畢的管道作后背支撐體系時,應確認待頂進段的最大允許頂力小于已頂管

段的外壁摩擦阻力,并應采取在后背與管口端面之間襯墊緩沖材料等措施保護已頂入管道的接口。

5.3.2.4后背及后背墻上預留洞口應滿足頂進受力與頂進密封要求。預留洞口尺寸宜比頂管機外

徑大0.15m~0.2m。洞口密封的止水裝置應與后背連接可靠。

5.4頂管施工機械設備選擇與安拆

5.4.1頂管機

頂管機選擇與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

——頂管機選擇應根據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鋪管的外形尺寸、埋深、地下障礙物、地下

構筑物、地面建筑物、地表隆沉要求等,按適用性、技術先進性與經濟合理性原則,經過

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頂管機應平穩(wěn)地吊運到導軌(或導輪)上,調整其位置、高程、傾仰角、旋轉角等。并進

行頂管機姿態(tài)儀(或其它傾角測量儀器)、激光目標靶(或其它測量目標)的校正。

5.4.2主頂設備

5.4.2.1導軌的制作與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

——導軌制作應使用鋼質材料,其強度和剛度應滿足施工要求;導軌宜由兩根平行且相同規(guī)格

的型鋼焊接為整體,導軌外側宜焊加強肋,焊接后應直順、平整,見圖1;

——導軌間距應根據頂進管道的直徑和選用的型鋼型號確定;

——兩根導軌的中心距按公式(9)、公式(10)計算:

A0=+Aa…………(9)

A=2(D-h+e)(h-e)………(10)

式中:

A0——兩導軌中心距(mm);

A——兩導軌上部的凈距(mm);

a——導軌的上頂面寬度(mm);

D——頂管外徑(mm);

9

DB11/T594.2—2014

h——導軌高度(mm);

e——管外底距底板的距離(一般為20mm~30mm)。

——導軌安裝位置應根據核算的頂進管道的中心位置確定;導軌安裝的坡度應與設計坡度一

致;

——導軌安裝的允許偏差宜為:軸線位置為-3mm~3mm,頂面高程為0mm~3mm,兩軌內距為

-2mm~2mm;

——安裝后的導軌應穩(wěn)固,宜與底板上定位結構焊接為整體。

1

D/22

a

D/2-(he)3

e

h

A/2

A0

說明:

1——頂進管;

2——導軌;

3——基礎。

注:圖中字母含義見公式(9)、(10)。

圖1導軌安裝

5.4.2.2主頂千斤頂的選擇與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

——安裝在頂進工作坑中的支架上,并與管道中心的鉛垂面對稱;

——偶數個數的千斤頂規(guī)格應相同、缸體伸出速度應同步;

——使用壓力不得大于其額定的工作壓力,伸出的最大行程,應小于其油缸行程100mm。

5.4.2.3頂鐵的選擇與安裝應滿足以下要求:

——與管道接觸部分的頂鐵宜使用與管端面吻合的圓形頂鐵,其它部位的頂鐵可為“U”形、

馬蹄形和矩形等;

——頂鐵的強度、剛度應滿足最大允許頂力要求,安裝軸線應與管道軸線平行并對稱,頂鐵在

導軌上滑動平穩(wěn)且無阻滯現象,傳力均勻和受力穩(wěn)定;

——頂鐵與管端面之間應使用緩沖材料襯墊;

10

DB11/T594.2—2014

——頂進作業(yè)時,作業(yè)人員不得在頂鐵上方及側面停留,并應隨時觀察頂鐵有無異常現象;

——頂鐵總長度應與管節(jié)長度相適應;

——頂鐵與導軌、管口、頂鐵之間的接觸面不得有泥土、油污。

5.4.3起重設備

起重設備的選擇應滿足以下要求:

——根據管材及頂管機的重量、工期、場地,選擇適宜的卷揚機或汽車吊;

——選擇起重設備應滿足頂管機和頂進設備的拆卸、土方和管材的垂直運輸。

5.4.4中繼間

5.4.4.1當估算總頂力大于管節(jié)或工作坑后背墻允許頂力設計值時應設置中繼間。中繼間結構應

滿足剛度、安裝方便和水密性良好的要求。

5.4.4.2單個中繼間千斤頂的總推力宜按公式(11)、中繼間數量宜按公式(12)估算:

Fp

PK=…………………(11)

ci+1

式中:

Pc——中繼間內千斤頂的總推力(kN);

K——安全系數,一般為1.4~1.6;

F

p——全線需要的總推力(kN);

i——頂進段全線中繼間數量,見公式(12)。

πD0fL(+50)

i=-1…………………(12)

0.7f0

式中:

i——頂進段全線中繼間數量(取整數);

——管道的外徑(m);

D0

f——管道外壁與土的單位面積平均摩阻力(kN/m2),通過試驗確定;對于采用減阻泥漿

減阻技術的參見表2選用;

11

DB11/T594.2—2014

L——管道設計頂進總長度(m);

f

0——中繼間設計允許頂力(kN)。

5.4.4.3施工中宜根據實際摩擦阻力大小調整中繼間的數量。

5.4.4.4中繼間超過3個,宜設中繼間連動裝置。

5.4.4.5中繼間安裝前應檢查各部件,確認正常后方可安裝,安裝完畢應通過試運轉檢驗,合格

后方可使用。

5.4.4.6中繼間的外殼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耐磨性,能避免漿液、地下水、砂子等進入殼體。

5.4.4.7中繼間的啟動和拆除應由前向后依次進行。

5.4.4.8拆除中繼間后,應有對接措施,中繼間外殼若不拆除時,宜在安裝前進行防腐處理。

5.4.5泥水機械

5.4.5.1泥水攪拌宜采用適宜的射流攪拌或葉輪旋轉攪拌機械。

5.4.5.2泥水輸送的進排泥泵宜根據進排泥輸送管的長度及管徑、流量、揚程、輸送介質顆粒等

選用。長距離輸送時宜安裝接力進排泥泵及與之配套的電力設施。

5.4.5.3泥水處理裝置根據地層和現場空間情況宜設置沉淀、篩分和旋流等單一或其合理的組合

設施。

5.4.5.4泥水輸送管路系統(tǒng)應連接方便、密封及輸送可靠,管路中閥門、壓力表設置科學,必要

時設置基坑旁通閥、流量計與密度計等。

5.4.6減阻注漿系統(tǒng)

5.4.6.1減阻注漿泵宜選擇脈動小的螺桿泵,其流量與頂進速度相匹配。當能力不能滿足輸送要

求時宜選用接力注漿泵。

5.4.6.2注漿管主管直徑宜為40mm~50mm,支管直徑宜為25mm~30mm。注漿管材質應滿足注漿壓

力要求。

5.4.6.3注漿管管件宜選用拆卸方便,密封可靠的管件,管件抗壓能力應滿足輸送要求。

5.4.6.4注漿孔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每節(jié)頂進管上連接注漿支管的注漿孔宜均勻分布在頂進管道周圍,連接注漿支管的注漿孔

的數量宜為2~4個,頂進管管底注漿孔不宜連接注漿支管;

——第一組注漿孔應靠近頂管機布設,頂管機的后續(xù)三節(jié)管宜連續(xù)設置注漿孔,其后的注漿點

間距宜為7.5m~15m。中繼間處宜設置為注漿點;

——宜設置具有排氣與檢測功能的注漿孔;

——連接注漿支管的注漿孔中宜安裝單向閥。

5.5頂進施工

5.5.1頂進施工的一般規(guī)定

12

DB11/T594.2—2014

5.5.1.1頂進應連續(xù)作業(yè),當頂進過程中遇下列情況之一時,應暫停頂進,及時處理,盡快恢復

作業(yè):

——開挖面遇到障礙;

——后背墻變形嚴重;

——頂鐵發(fā)生扭曲現象;

——管位偏差過大且糾偏無效;

——頂力超過管材的允許頂力;

——設備發(fā)生異常現象;

——管節(jié)接縫、中繼間滲漏泥水或泥漿;

——地層、鄰近建(構)筑物和管線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形量超出控制允許值;

——地面監(jiān)測出現異常;

——地層出現實質性異常。

5.5.1.2管道接口應滿足如下要求:

——管道接口的組裝應按設計要求進行;

——柔性連接的管材接口,密封圈宜涂抹潤滑劑;在頂入管線為混凝土企口管時,宜在管節(jié)之

間安裝鋼套環(huán);

——當管節(jié)之間、管節(jié)與頂管機或工具管之間采用插接連接時,頂管機(工具管)或前節(jié)管節(jié)

宜留200mm~300mm在導軌上。

5.5.1.3吊裝管材應采用專用吊具,不應采用鋼絲繩直接套入管口吊運。

5.5.2初始頂進

5.5.2.1初始頂進前的準備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對所有頂進前安裝完畢設備進行單獨試運轉,并經過聯動運轉合格;

——確認頂管機在導軌上的中心線、坡度和高程符合設計要求;

——確認拆除洞口臨時圍護結構的措施完備;

——確認地下水位是否滿足施工要求;

——機械頂管時應確認洞口止水圈壓板位置符合施工要求;

——確認洞口土體加固效果滿足施工要求。

5.5.2.2拆除洞口臨時圍護結構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拆除鋼板樁臨時維護結構時,應先將預拆洞口周圍的鋼支撐加固;

——拆除磚墻或混凝土臨時維護結構時,應確認洞口周圍坑壁無明顯變形;

——設置止水圈的洞口應確認止水圈安裝牢固;

——洞口臨時圍護結構拆除后頂管機應盡快頂入土層。

5.5.2.3初始頂進階段,應低速度頂進。宜加密監(jiān)測次數,當頂管機或工具管超過允許偏差時,

及時采取糾偏措施。

5.5.2.4頂管機進入洞口后,止水圈與頂管機的間隙均勻、密封良好,應及時將洞口密封與首節(jié)管

子外壁貼緊,防止泥水與注漿漿液從洞口泄漏。

5.5.2.5初始頂進階段,如地下水壓過大應采取止退措施。

13

DB11/T594.2—2014

5.5.2.6在軟土等復雜地層初始頂進時,頂管機與緊后1~3節(jié)管節(jié)連接宜采用剛性連接,初始頂

進結束后應拆除剛性連接,變?yōu)槿嵝赃B接。

5.5.2.7頂管機初始頂進時宜設置頂管機防轉裝置。

5.5.2.8初始頂進過程應收集頂力、實際地質條件等頂進數據及地層變形量測數據,機械頂管應

注意切削刀盤扭矩、旋轉方向、電流、土壓或水壓等數據,及時把握頂進及方向控制特性,為正常

頂進控制提供依據。

5.5.3正常頂進

5.5.3.1正常頂進時應依據初始頂進確定的控制內容與參數施工。遇地質條件或環(huán)境條件改變時,

及時調整控制參數。

5.5.3.2泥水平衡頂進應控制泥水倉壓力、主頂油缸的頂速、輸送泥漿的性能、排土量的變化。

5.5.3.3泥水平衡頂進循環(huán)泥漿制備與控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應根據工程與水文地質、施工條件、設備條件等確定泥漿性能與配合比,以到達穩(wěn)定開挖

面和順利輸送開挖土砂的目的;

——施工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泥漿性能的穩(wěn)定性;

——泥漿性能包括:密度、粘度、PH值、過濾特性和含砂率等;

——根據土質情況、頂進長度、頂進管徑制作輸送泥漿,通過泥漿添加劑的摻量調整泥漿的黏

度和密度等;

——土質條件好、短距離頂進時,可用清水代替泥漿;

——泥水分離根據土的類別、施工場地大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宜采用沉淀池、除泥器、除砂

器、離心機、泥水分離器或不同組合進行泥水分離;

——隨著頂進管節(jié)數量的增加,應及時調整管路中流量與壓力,必要時應增加進、排泥接力泵。

5.5.3.4土壓平衡頂管的開挖控制應以泥土倉壓力、主頂油缸的的頂速和塑流性改良控制為主,

輔以排土量控制。

5.5.3.5土壓平衡頂管棄土塑流化改良控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管線穿越75μm以下粉土與黏土細顆粒含量低于30%或砂卵石地層,根據地下水及頂進長

度,確定加泥或加泡沫等改良材料;

——改良材料應具有流動性、易與開挖土砂混合、不離析、無污染等特性??蓡为毣蚪M合使用

膨潤土泥漿等礦物系、泡沫等界面活性劑系;

——改良材料應依據土質、透水系數、地下水壓等條件選擇。

5.5.3.6對于長距離頂進管內照明及通風等宜按GB50446、JGJ46的相關規(guī)定。

5.5.4到達頂進

5.5.4.1對接收坑的洞口土體宜提前進行加固。

5.5.4.2頂管機到達頂進前應確認頂管機姿態(tài)、制訂線形控制方案、安裝好接收坑洞口止水裝置,

宜設置應急排水系統(tǒng)并在接收坑內設置接收導軌。

5.5.4.3頂管機到達接收坑洞口加固段,應逐漸降低掘進速度、調整進泥量降低泥水倉壓力至0MPa

或適時停止土壓平衡的加泥、停止注漿、并加強接收坑周圍地面變形觀測。變形超過預定值時,應

采取有效措施才可繼續(xù)頂進。

14

DB11/T594.2—2014

5.5.4.4頂管機接近接收坑洞口時宜緩慢連續(xù)頂進作業(yè)。

5.5.4.5頂管機進入接收坑洞口后,應及時破碎接收坑洞口填充物,調節(jié)止水裝置,啟動排水系

統(tǒng),直至將頂管機完全頂到接收坑內。

5.5.4.6頂管機進入接收坑到達預定位置后,應及時封堵洞口與管節(jié)的縫隙,同時進行填充注漿,

控制洞口周圍土體沉降。

5.5.5注漿減阻

5.5.5.1采用注漿減阻措施時應編制相應的方案,方案內容應包括以下內容:

——確定漿液種類及配合比、壓漿數量和壓力;

——注漿系統(tǒng)構成、漿液制備和輸送主要設備的安裝規(guī)定;

——注漿孔的布置及注漿方法;

——頂進洞口的漿液封閉措施;

——頂進管外漿液的處理。

5.5.5.2減阻漿液的配合比應根據土層類別和漿液的技術指標,經試驗確定。

5.5.5.3注漿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注入漿液宜在攪拌均勻、靜置24小時后灌注;

——注漿前應確認注漿設備及管路正常;

——注漿工藝應由專人負責,專人檢測;

——注漿壓力應按土質、覆土厚度、水壓、頂進壓力、漿液特性及環(huán)境條件等綜合因素確定;

根據需要增設注漿接力泵;

——注漿應遵循“先注后頂、隨頂隨注”、“同步注漿與補漿結合”的原則。

5.5.5.4注漿量宜按照管道與周圍土層之間的環(huán)狀間隙的體積的1.5~2.0倍計算。

5.5.6頂進糾偏

應符合下列要求:

——發(fā)現偏差趨勢,及時進行糾偏,并設置偏差警戒線;

——在切削刀盤旋轉及頂進的情況下方可進行糾偏操作;

——頂進糾偏應微調操作,頂管機或工具管初始頂進時,應加強觀測,每頂進300mm~400mm

可糾偏一次,頂進第一節(jié)管道時,每200mm左右即可糾偏一次。正常頂進時,隨時糾偏;

——機械頂管糾偏時,應及時調節(jié)切削刀盤旋轉方向,消除小轉角,調節(jié)頂管機糾偏油缸伸縮

量;

——頂進過程中糾偏應參考中心線高程及左右偏差、頂力曲線進行。

5.5.7頂管施工記錄

頂管機操作記錄宜按附錄A填寫,其余記錄應符合DB11/T808要求。

5.5.8冬、雨季施工

5.5.8.1雨季施工宜在工作坑上搭設防雨蓬,工作坑四周設擋水墻、排水溝,工作坑內設集水坑,

采取有效排水設施。

5.5.8.2冬雨季施工宜在施工區(qū)域的通道與操作平臺上設置防滑墊。

15

DB11/T594.2—2014

5.5.8.3雨季施工宜在全部外露電器設備上增加防雨棚,按規(guī)定設置電氣設備的避雷裝置;增加

電氣設備檢測次數。

5.5.8.4冬雨季施工宜應及時了解氣象預報,并與水文部門密切聯系。

5.5.8.5冬季施工宜在輸送泥漿中添加食用鹽等防凍劑。

5.5.8.6冬季施工應在泥漿池及露天設備上部用保溫材料搭設遮風棚。對卷揚機剎車系統(tǒng)及各種

泵、輸送泥漿等設備的管路,采取防凍保護措施。

5.5.8.7冬季施工應采取防火、防煤氣中毒的措施。

5.6頂進后處理

應符合下列要求:

——頂進設備拆除應按順序進行;

——頂進工作坑、接收坑洞口宜采用注漿封堵。漿液分次注入,直至洞口無水滲出,方能拆除

洞口止水設施。漿液宜選用水泥砂漿或水泥與水玻璃混合砂漿;

——頂進管外根據地層情況宜利用減阻注漿管注入水泥砂漿或粉煤灰水泥砂漿填充管外空隙。

注漿量宜按計算空隙量的150%控制,注漿壓力應根據覆蓋深度與土質確定,宜為0.1MPa~

0.3MPa,砂卵石層宜控制在0.1MPa~0.2MPa。拆除注漿管路后,應將頂進管上的注漿孔封

閉;

——頂進管外注漿填充情況宜進行雷達檢測;

——頂進結束后應對頂進管道內的懸吊螺釘孔和頂進管道的內接縫按設計要求進行處理。

6質量驗收

6.1工程資料管理應滿足DB11/T808的要求。

6.2工作坑的原材料、圍護結構、坑內結構施工、回填,頂管管節(jié)及附件、管節(jié)連接的工程質量

檢驗與驗收應滿足GB50268的要求。

6.3頂進貫通的給、排水管道的功能性試驗應滿足GB50268的要求。頂進貫通的套管不做功能性

試驗。給排水管道、套管以外的頂進貫通管道的功能性試驗應符合設計及現行標準的要求。

6.4直線頂進排水管道(鋼筋混凝土管、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夾砂管)偏差應符合表3要求。給水、

電力、燃氣、熱力、通信等管道或其套管單段直線頂進小于300m長的偏差,可根據各專業(yè)管道使

用功能的允許偏差值確定,無允許偏差值時應符合表4要求。

表3頂進排水管(鋼筋混凝土管、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夾砂管)允許偏差

檢驗頻率

項目允許偏差(mm)檢驗方法

范圍頻率

D<1500≤30

中線位移每節(jié)管1用經緯儀測量

D≥1500≤50

管內底D<1500[-20,+10]

每節(jié)管1用水準儀測量

高程D≥1500[-30,+20]

16

DB11/T594.2—2014

玻璃纖維增強

≤2

相鄰管塑料夾砂管每個

1用尺量

間錯口≤10%壁厚,且≤接口

鋼筋混凝土管

20

注:表內D為管內徑(mm)。

表4頂進給水、電力、燃氣、熱力、通信等管道或其套管允許偏差

允許偏差(mm)檢驗頻率

項目鋼筋混凝土管、玻璃檢驗方法

鋼管范圍頻率

纖維增強塑料夾砂管

用經緯儀

中線位移[-50,+50][-130,+130]每節(jié)管1

測量

D<1500[-40,+30][-60,+60)

管內底用水準儀

每節(jié)管1

高程D≥1500[-50,+40][-80,+80]測量

玻璃纖維增強塑

相鄰管≤2每個

料夾砂管、鋼管1用尺量

間錯口接口

鋼筋混凝土管≤15%壁厚,且≤20

注:表內D為管內徑(mm)。

7頂管施工安全、衛(wèi)生與環(huán)境保護

7.1施工安全

7.1.1起重作業(yè)

起重作業(yè)應按JGJ33執(zhí)行,還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起重設備安裝前,應對卷揚機、電動葫蘆、手動葫蘆等起重設備進行全面檢查,設備完好,

方可安裝;

——起重設備安裝后應進行試吊,吊離地面100mm左右時,檢查重物、設備安全后,方可進行

吊裝作業(yè);

——起重設備應由專人定期檢驗;

——使用輪式起重機向工作坑內吊放或吊出頂管機或管材前,確認起重機支腿處支撐點的承載

能力,滿足最大起重量要求,并確認起重機吊裝時工作坑的維護結構的安全;

——起重機吊裝頂管機或管材過程中,應隨時監(jiān)測工作坑維護結構的變形情況,若超過預測值

應立即停止吊裝作業(yè)并采取措施。

7.1.2工作坑施工安全

17

DB11/T594.2—2014

應按JGJ120執(zhí)行,還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工作坑四周及工作平臺孔口應安裝安全護欄;

——工作坑壁應設置牢固、安全的鋼質爬梯;

——工作坑支護要有專項施工安全技術方案;

——工作坑現場應使用全封閉圍擋。

7.1.3拆除洞口臨時圍護結構作業(yè)

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拆除洞口臨時圍護結構前,應確認洞口土體加固效果,以確保拆除后洞口土體穩(wěn)定;

——作好洞口密封,并設置注漿孔,作為洞口防水堵漏的應急措施,以防止土砂隨地下水從管

子外周與洞體之間的間隙涌入工作坑。

7.1.4在地下水位高且透水性好的地層施工、穿越河流或雨季作業(yè)

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頂進前應確認頂管機與管節(jié)、管節(jié)與管節(jié)之間接口的密封性能,施工中經常檢查密封情況,

確保接口密封可靠;

——土壓式頂管施工前應確認螺旋輸送機出土口閘門的工作性能良好,施工中停止頂進時,應

關閉出土口閘門;

——泥水式頂管施工前應確認送、排泥系統(tǒng)閥門關閉的可靠性;

——穿越河流施工應制定專項安全方案與應急預案;

——雨季施工時,應在工作坑內設置排水系統(tǒng),并制訂汛期應急預案。

7.1.5鄰近既有建(構)筑物或管道時的頂管作業(yè)

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應編制專項方案與應急預案;

——專項方案應分析、預測建(構)筑物或管道的容許極限變形值,并與建(構)筑物的所有

(管理)者商定容許變形值;根據施工影響范圍內的地下與地上建(構)筑物或管道的安

全變形允許值,逐一確定保護措施。

——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地層(地面)變形觀測;若發(fā)現地層變形接近施工管理值的上限值時,

應立即采取措施保護建(構)筑物。

7.1.6穿越鐵路、公路頂管施工

穿越鐵路、公路頂管施工安全控制,除符合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外,尚應遵守鐵路、公路的相關規(guī)定。

7.1.7頂進

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現場吊裝、倒運和頂進過程中不應磕碰管口;

——長距離頂進應加強管內通風;

——不應在頂管機刀盤前土體隆起或沉降失控情形下頂進;

——頂進過程中,頂鐵上方及側面不得站人,并隨時觀察有無異常跡象。

7.1.8夜間施工

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場應有充足的照明;

18

DB11/T594.2—2014

——工作坑內照明電源電壓應不大于36V;

——在防護欄桿上應設置安全警示燈。

7.1.9施工用電

應按JGJ46執(zhí)行外,還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材料堆放與設備放置時時,不得壓住供電電纜、電焊機輸出端電纜等;

——管內供電裝置應涂安全色標,應有專人負責定期檢查;

——電、氣焊在工作坑內作業(yè)時應有防水措施。

7.1.10監(jiān)控量測

應參照DB11/490執(zhí)行。

7.1.11進入施工現場及高空作業(yè)

進入施工現場應佩戴安全帽,高空作業(yè)應系安全帶。

7.2施工衛(wèi)生與環(huán)境保護

7.2.1現場噪聲的處置

現場施工機械應有使其噪聲量在允許范圍內的降噪措施。

7.2.2現場渣土處置

應滿足以下要求:

——土方應集中堆放,并采取覆蓋,固化等措施。遇有四級風以上天氣停止土方施工。

——車輛運土應采用密閉式車廂,在現場出入口處設立清洗設備,對出場車輛進行沖洗。

7.2.3現場液體廢物處置

應滿足以下要求:

——現場產生的污水排放市政管道前應合規(guī)。

——施工期間產生的污油或廢液等,應設置專用回收裝置,在油壓系統(tǒng)下應設隔油層。

——泥漿配制應優(yōu)先選用有效、無害的添加劑。存儲觸變泥漿容器的下部宜墊砂子等。

——泥水平衡頂管產生的廢水應采用密閉方式運到指定消納地點或配備泥水分離裝置將渣土

分離后運到指定消納地點。

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