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文言文閱讀練習_第1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文言文閱讀練習_第2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文言文閱讀練習_第3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文言文閱讀練習_第4頁
2024初中升學考試語文總復習:文言文閱讀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文言文閱讀專題練習

[單篇閱讀]

一、(2023?揚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尹昌隆,字彥謙,泰和人?!袝鴧握鸱接檬拢钥绦寓?。官屬相豉,無

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應。移時X自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

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宮僚,陰欲樹結,潛蓄無君心。逮下獄。號遇

赦復官。謁震,震溫言接之。入,理前奏,復下錦衣衛(wèi)獄,籍②其家。

陳謂,字克忠,番禺人。永樂中,以鄉(xiāng)舉人太學,授刑科給事中。遇事剛果,

彈劾無所避。每奏事,大聲如鐘。帝令餓之數日,奏對如故。日:“是天性也?!?/p>

每見,呼為“大聲秀才”。嘗言事忤③旨,命坎瘞④奉天門,露其首。七日不死,

赦出還職。已,復忤旨。罰修象房。貧不能雇役,學自操作。哆駕至,問為誰。

謂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憐之.命復官。

(選自《明史?列傳》,有刪減)

【注】①快(zhi):剛愎,狠戾。②籍:抄沒。③忤:違逆。④坎瘞(yi):

挖坑掩埋。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官屬相頊(告誡)

(2)尋遇赦復官(不久)

(3)身.弓自操作(親自,親身)

(4)軍駕至(正好)

2.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移時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

3.翻譯句子。

(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

譯文: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匯報,取得令旨來實行。

(2)謬匍匐前,具道所以。

譯文:陳一匍匐前行,詳細說明了緣由。

4.尹昌隆、陳謂二人的奏對方式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有何不同?

答:鄒忌采用類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設喻,啟發(fā)誘導齊威王看到自

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尹昌隆、陳娉二人的奏對剛烈直接,不講究方式方法。

參考譯文

尹昌隆,字彥謙,是江西泰和人?!袝鴧握鹫谡茩啵ㄋ┬愿窨瘫?/p>

剛愎。屬官互相告誡,沒有人敢來匯報事情。尹昌隆上前稟報事情,呂震惱怒不

回應。過了一會兒(尹昌?。┰俅畏A報,呂震更加惱怒,拂衣而起。尹昌隆退下

去向太子匯報,取得令旨來實行。呂震大怒,上奏說昌隆假托東宮臣僚(的身份),

暗中想結黨,悄悄醞釀謀反的打算。(尹昌?。┍淮度氇z,不久遇上赦令得以

復官。(他)去拜見呂震,呂震溫言接待他。他入宮處理先前的奏章,又被投進

錦衣衛(wèi)監(jiān)獄,并被抄了家。

陳謗,字克忠,是廣東番禺人。永樂年間,經由鄉(xiāng)里推薦進入太學,后被任

命刑科給事中。他遇事剛毅果斷,彈劾事情無所避忌。每次奏事,聲音大如洪鐘。

皇帝命令將他餓幾天,奏對時他仍像以前那樣。(皇帝)說:“這是天性。”(皇

帝)每次見他,都稱呼他為“大聲秀才”。曾經他因為上書言事違逆了皇帝的意

思,皇帝命人將其挖坑掩埋在奉天門外,只露出他的頭。過了七天陳謗也沒死,

就赦免了他,官復原職。過了不久,他再次違逆了皇帝的意思。被罰去修建象房。

因為貧困不能雇傭勞力,就自己親自動手。正好遇到皇帝路過,皇帝問他是誰。

陳謗匍匐前行,詳細說明了緣由?;实蹜z憫他,再次赦免他并官復原職。

二、(2023?陜西)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韓日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佟,乃使水工鄭國間說①秦,令鑿涇水自

中山西邸瓠口為渠,并北山布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日:“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鼻匾詾閷?,卒使就渠。渠就,用注

填閡②之水,溉澤鹵③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秦以富強,卒并諸侯。因命日鄭國渠。

(節(jié)選自《史記?河渠書》)

【注】①說(shui):勸說。②填闕(e):淤泥。③澤鹵:土地含過量的

鹽堿。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韓厚秦之好興事(聽說)

(2)欲罷之,毋令東便(進攻,征伐)

(3)東注洛三百余里(向東)

(4)秦以為您,卒使就渠(對的或:正確)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乃”,與“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中“乃”的意義和用法

不同的一項是()

A.蒙乃始就學

B.屠乃奔倚其下

C.陳勝、吳廣乃謀曰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解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句意為:于是派水工鄭國做間諜去游說秦國。

乃:副詞,于是。A.副詞,于是。B.副詞,于是。C.副詞,于是。D.副詞,竟然。

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譯文:當初我是間諜,然而水渠修成也對秦國有利。

(2)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譯文:秦國因此富強,最終兼并了諸侯國。

4.鄭國有沒有完成韓國交給他的使命?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答:示例一:我認為鄭國沒有完成使命。韓國本來派他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

消耗秦國國力,來阻止其向東擴張??墒青崌慕ǔ煞炊屒貒兊酶粡姡n

國最終被吞并。

示例二:我認為鄭國完成了使命。韓國給他的使命是游說秦國修建水利工程,

他作為一名水工,歷盡艱險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參考譯文

韓國聽說秦國喜歡興辦各種事業(yè),就想使秦國疲累,讓它不能向東征伐(自

己),于是派水工鄭國做間諜去游說秦國,讓秦國把涇水從中山西到瓠口一段鑿

穿為渠,沿著北山向東注入洛水,長三百多里,要用來灌溉農田。工程進行中,

秦國人察覺(是中了韓國的計謀),秦王想殺掉鄭國。鄭國說:“當初我是間諜,

然而水渠修成也對秦國有利?!鼻貒J為鄭國的話是對的,終于讓他把渠修成。

渠修成后,引來帶有淤泥的水,灌溉四萬多頃低洼而多鹽堿的土地,每畝收成有

一鐘。于是關中變?yōu)槲忠?,沒有荒年,秦國因此富強,最終兼并了諸侯國。因此,

(把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

三、(2023?隨州適應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濟南人。父格非,母王狀元拱辰孫女,皆工文章。居歷

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

易安幼有才藻。元符二年(1099),年十八,適太學生諸城趙明誠。明誠父

挺之,時為吏部侍郎,格非為禮部員外郎。李、趙宦族,然素貧儉。每朔望①,

明誠太學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夫妻相對展

玩咀嚼,嘗自謂“葛天氏之民②”也。

明誠后屏居鄉(xiāng)里十年,衣食有余。及起知青、萊二州,皆政簡,日事鉛梨③,

易安與共校勘,作《金石錄》,考證精鑿,多足正史書之失。易安性強記,每飯

罷,與明誠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宜基蔓在某書幾卷匹吐匹行以.中查決

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隹隹大莞,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建炎二年(1128),明誠起復,知江寧府。易安在江寧日,每值天大雪,即

頂笠、披蓑,循城遠覽,得句必邀度和,明誠每苦之。

【注】①朔望:農歷的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②葛天氏之民:語出陶淵明《五

柳先生傳》?!案鹛焓稀?,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

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樸實。③鉛菜(qian):鉛粉筆和木板,古人記錄文字

的工具,常用以指寫作校勘。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葉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往往大笑

B.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葉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往往大笑

C.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葉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往往/大笑

D.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葉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往往/大笑

B解析該句意為:說某個事件在某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以說對與否來

判定勝負,判定喝茶先后的順序,猜中就會舉起杯子,常常笑得十分開心。故斷

句為: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葉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往往大

笑。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市碑文、果實歸

1愿為市鞍馬(《木蘭詩》)

口(嘗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I嘗趨百里外(《送東陽馬生序》)

cf多足正史書之失

I是魚之樂也(《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茶傾覆懷中

I后值傾覆(《出師表》)

D解析A.市:均為動詞,買。B.嘗:均為副詞,曾經。C.之:均為助詞,的。

D.傾覆:動詞,傾倒;動詞,覆滅。

3.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易安在江寧日,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鬟,循城遠覽,得句必邀度和,明誠每

苦之。

譯文:李清照在江寧的日子,每逢下大雪的時候,就戴上斗笠,披好蓑衣,出

城去很遠的地方賞雪游玩,寫出好的詩句一定邀請趙明誠和詩,趙明誠每每以此

事為苦。

4.結合選文(也可以聯系你背誦過的李清照的詩詞以及你對她的了解),談談李

清照是個怎樣的人。

答:李清照是一個有才華、有生活情趣的人。從她與丈夫換錢買碑文、賭書潑

茶、踏雪尋詩等可以看出。

參考譯文

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宋代濟南人。她的父親是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

孫女,兩人都擅長寫作。李清照居住在歷城城西南的柳絮泉上。

李清照自幼有才華。元符二年(1099),十八歲,嫁給了太學生諸城趙明誠。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當時是吏部侍郎,李格非是禮部員外郎。李家、趙家都是

官宦世族,但家境向來貧寒。每逢初一和十五,趙明誠去太學告假而出,質押衣

服,拿到五百文錢,步行去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水果回來,夫妻倆對坐欣賞品味,

曾經稱自己為“葛天氏之民”。

趙明誠后來隱居在鄉(xiāng)里十年,衣食有富余。等到他擔任青州和萊州的知州,

都清廉勤政,每天從事寫作,李清照與他一起??本幾搿督鹗洝?,考證精細確

鑿,糾正了很多正史書籍的錯誤。李清照記憶力強,每當吃過晚飯,她和趙明誠

坐在歸來堂,煮茶,指著堆積如山的書籍,說某個事件在某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

第幾行,以說對與否來判定勝負,判定喝茶先后的順序,猜中就會舉起杯子,常

常笑得十分開心,茶灑在懷中,反而無法喝茶就起身。

建炎二年(1128),趙明誠復職,擔任江寧府知府。李清照在江寧的日子,

每逢下大雪的時候,就戴上斗笠,披好蓑衣,出城去很遠的地方賞雪游玩,寫出

好的詩句一定邀請趙明誠和詩,趙明誠每每以此事為苦。

四、(2023?武漢調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

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迸e進士第一,后擢知制誥。真宗幸

亳,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發(fā)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

發(fā)兵,陰聽察知賊區(qū)處,部銳士擒賊,斬以徇。嘗歸沐①,忽傳詔對內東門。時

頻歲蝗旱,問何以泳,迪請發(fā)內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寬,民不勞矣。帝悅。

初,上將立章獻②后,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獻深

傷之。仁宗即位,太后理政,貶迪衡州。來朝京師,時太后垂簾,語迪日:“卿

向丕欲寶預用事殆過笑全月青侏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日:“臣受先帝

厚恩,今日見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碧笠嘞病?/p>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

危言,能使宦官近習③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

稷臣,于斯見之。

(選自《宋史?李迪傳》,有刪改)

【注】①歸沐:回家洗發(fā)。后用以指官吏休假。②章獻:指章獻明肅劉皇后。

③近習:指君主寵愛親信的人。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真宗幸亳幸:親臨

B.問何以疥濟:度過

C.章獻深簡之銜:怨恨

D.太后以政預:參與

B解析濟:救助。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

A.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

B.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

C.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

D.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yǎng)/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

A解析該句意為: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

現在我保養(yǎng)天子到這種地步,你認為怎么樣?據此斷句即可。

3.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迪本是趙郡人,其曾祖父為了躲避五代戰(zhàn)亂,將家搬到濮地。

B.李迪在亳州擔任知州之時,將洗劫城邑的逃兵全部捉拿歸案,斬首后巡行示眾。

C.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后,因為這件事,他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復,所以貶官衡

州。

D.李迪為與大權在握的章獻太后和解而來到京師朝見,被章獻太后贊譽為“社稷

臣”。

D解析“李迪為與大權在握的章獻太后和解而來到京師朝見”這一說法于文

無據;根據''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可知,“被章獻太后贊譽為'社稷

臣'”說法錯誤。

4.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

譯文:等仁宗皇帝的聲德一天天樹立起來,章獻也保全了好的名聲。古人所說

的國家重臣,從這里可以看出來。

參考譯文

李迪字復古,他的祖先是趙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戰(zhàn)亂,全家遷徙到濮陽。

李迪深沉溫厚有器量學識,曾經攜帶自己寫的文章去見柳開,柳開對此很驚奇,

說:“先生有輔佐君王的才能?!彼麉⒓涌婆e考試考取進士第一,后來被擢升為

知制誥。真宗親臨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

邑,政府發(fā)兵搜捕,很久沒有抓到。李迪到任之后,讓所派出的士兵全部休息,

暗中察訪流寇的去處,部署精銳士卒擒獲流賊,將他們斬首后示眾。李迪曾經休

假回家,皇帝忽然傳詔要他在內東門對答。當時正值連年蝗災旱災,(皇帝)問

李迪如何救助,李迪請求打開內府藏庫來幫助國家增加經費,(這樣)就可以放

寬稅賦,百姓就不勞苦了?;实酆芨吲d。

起初,皇上將立章獻為皇后,李迪屢次上疏勸諫,認為章獻出身寒微,不可

母儀天下,章獻深深地怨恨他。仁宗即位后,章獻太后干預政事,把李迪貶到衡

州。李迪來京師朝見,當時太后垂簾聽政,對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

家政事,(從現在看)大概是你錯了!現在我保養(yǎng)天子到這種地步,你認為怎么

樣?”李迪回答說:“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現在見到天子十分圣明,我不知道皇

太后盛德,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太后聽后也很高興。

李迪,是賢明的宰相。當仁宗剛剛即位,章獻臨朝聽政,很倚仗自己的才能,

將要有專制的隱患。李迪義正詞嚴,能使宦官等受寵愛親信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

等仁宗皇帝的聲德一天天樹立起來,章獻也保全了好的名聲。古人所說的國家重

臣,從這里可以看出來。

五、(2023?襄陽適應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于堂左潔一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設幾二,一陳筆墨,一置香爐、茗碗

①之屬。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臥以之。書架書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

磬、鹿尾諸什物,亦雜置左右。甫②晨起隨意抽書一帙據坐批閱之。頃至會心處,

或歌或嘆,或笑或泣,或怒罵,或悶欲絕,或大叫稱快。

家人晌③見者,悉駭愕,惘測所指,乃竊相議,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

茗來,都不省取。逾時或猶未食,無敢前請者。

他日忽自悔,謀立誓戒之。內子笑曰:“君無效劉伶斷飲④法,只賺余酒脯,

補五臟勞耶?吾亦惟坐視君沉湎耳,不能贊成君謀?!蹦瞬粡土⒔洌善湔Z意,

以多吾齋曰“醉書”。

(選自《醉書齋記》,有刪改)

【注】①茗碗:茶碗。②甫:剛剛。③晌:窺視。④劉伶斷飲:劉伶戒酒。

《晉書?劉伶?zhèn)鳌酚泟⒘嬖笃淦蘧呔迫猓⑹慕渚疲暮笠廊皇染迫绻省?/p>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吸歌或嘆吸:有時,有時候

(2)以名吾齋名:取名,命名

2.給下列句子用“/”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于堂左潔/一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

B.于堂左潔一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

C.甫晨起/隨意抽書/一帙據坐批閱之。

D.甫晨起/隨意抽書一帙/據坐批閱之。

D解析“于堂左潔一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句意為:在堂屋左側收拾干凈

一間屋子,作為書齋,明亮的窗戶,潔白的墻壁,很安靜。故斷句為:于堂左潔

一室/為書齋/明窗素壁/泊如也。“甫晨起隨意抽書一帙據坐批閱之”句意為:早

晨剛起床,隨意抽出一卷書,靠坐在案邊閱讀批注。故斷句為:甫晨起/隨意抽

書一帙/據坐批閱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設幾二,一陳筆墨,一置香爐、茗碗之屬。

譯文:擺放了兩個幾案,一個陳放筆墨,一個放置香爐、茶碗之類。

4.第二段主要通過側面描寫,表現了自己讀書時的異常行為引起家人的惶

恐,以及寫讀書癡迷而忘記喝酒茶、吃飯(概括情節(jié))表現自己的“醉書”。

5.請聯系《醉翁亭記》并結合本文,談談中國古代文人精神境界中的“醉”與

“癡”。

答:“醉”與“癡”其實體現的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同于流俗的閑情雅致以及高

尚的品行?!蹲砦掏び洝穼懽髡叱磷砩剿畼?,更重要的是與民同樂的政治襟懷

和造福一方的自信;而本文《醉書齋記》寫書齋環(huán)境及醉書的癡態(tài),表現作者自

得其樂的高雅志趣。

參考譯文

(我)在堂屋左側收拾干凈一間屋子,作為書齋,明亮的窗戶,潔白的墻壁,

很安靜。擺放了兩個幾案,一個陳放筆墨,一個放置香爐、茶碗之類。一張竹床,

用來坐;一張木榻,用來躺臥。還擺放了書架和書筒各四個,古今的書籍都存放

在里邊。琴、磬和鹿尾等各種什物,也都交錯擺放在旁邊。早晨剛起床,隨意抽

出一卷書,靠坐在案邊閱讀批注。突然看到了心里領會的地方,有時候唱起歌來,

有時候發(fā)出感嘆;有時候大笑,有時候哭泣;有時候生氣痛罵;有時候郁悶得要

死;有時候大聲叫嚷痛快。

家里人窺見了這些情景,都感到害怕驚訝,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

地議論,等到我漸漸平靜下來,才散開離去。婢女送來酒和茶,都記不得端來喝。

有時候過了時間我還沒有吃飯,也沒有人敢上前請我去吃。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發(fā)誓戒掉它。妻子笑著說:“你不會是仿效

劉伶戒酒的方法,只不過是要騙得我的酒肉,彌補五臟的辛勞吧?我也只能坐看

著你沉湎在書中,不能夠幫助你實現你的想法?!庇谑遣辉倭⒓唇涑?,而是采用

她的語意來為我的書齋起名,叫作“醉書齋”。

六、(2023?隨州適應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顏真卿,字清臣,瑯邪臨沂人也。少勤學業(yè),有詞藻,尤工書。開元中,舉

進士,登甲科。事本以孝聞。四命為監(jiān)察御史,充①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

五原有冤獄,久不決,真卿至,立辯之。天方旱,獄決乃雨,郡人呼冬為“御史

雨“。又充河東朔方試覆屯交兵像。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劾

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齒②,天下聳動。遷殿中侍御史、東都畿采訪判官,轉侍御

史、武部員外郎。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平原太守。

安祿山逆狀牙孽③,真卿度必反,陽托霖雨,增睥浚隍④,料才壯,儲膜⑤

實。祿山既陷洛陽,殺留守李橙、御史中丞盧奕、判官蔣清,以三首遣段子光來

徇河北。真卿恐搖人心,紿⑥諸將日:“吾素識慢等,其首皆非是?!边€腰斬子

光,密藏三首。異日,結芻續(xù)體⑦,斂而祭,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歸,共推

真卿為帥,得兵二十余萬。

(節(jié)選自《新唐書?顏真卿傳》)

【注】①充:擔任。②齒:提及,錄用。③逆狀牙孽:剛露出反叛的苗頭。

④增障浚隍:修補城墻,疏通護城河。障,城上的矮墻,亦稱“女墻”。⑤縻:

糧食。⑥紿:欺哄,欺騙。⑦結芻續(xù)體;用稻草扎成軀體接到首級上。芻,喂牲

畜的草。

L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B.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C.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D.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B解析該句意為:有個叫鄭延祚的人,母親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廟院內,

顏真卿奏本彈劾他。故斷句為:有鄭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殯僧舍垣地,真卿

劾奏之。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事親以孝聞

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出師表》)

B.郡人呼之為“御史雨”

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C.又充河東朔方試覆屯交兵便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

D.遂腰斬子光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D解析A.親:名詞,父母;動詞,親近。B.之:代詞,他;助詞,賓語前置標

志。C.使:名詞,使臣;動詞,派遣。D.遂:均為副詞,于是,就。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少勤學業(yè),有詞藻,尤工書。

譯文:(顏真卿)年少時學習勤奮,詞采華美,尤其擅長書法。

(2)吾素識情等,其首皆非是。

譯文:我一向認識李,澄等人,這些首級全都不是(他們的)。

4.從文中你認識了一位怎樣的顏真卿?

答:顏真卿學習勤奮,孝敬父母;為官勤謹,深得民心;才兼文武,隱忍負重;

守正重禮,勇于彈劾。

參考譯文

顏真卿,字清臣,是瑯邪臨沂人。(他)年少時學習勤奮,詞采華美,尤其

擅長書法。開元年間,參加進士科考試,考中甲科。侍奉父母憑借孝順聞名。四

次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擔任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五原有樁冤案,很久不能

決斷,顏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況。當時正值大旱,案件判決后就下雨了,當

地人稱這是“御史雨”。又擔任河東朔方試覆屯交兵使。有個叫鄭延祚的人,母

親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廟院內,顏真卿奏本彈劾他,鄭氏兄弟三十年未被

錄用,全國轟動。(顏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東都畿采訪判官,調任侍御史、

武部員外郎。楊國忠惱火他不親附自己,調(他)出京任平原太守。

安祿山剛露出反叛的苗頭,顏真卿預料(他)定會叛亂,假托久遭陰雨,修

補城墻,疏通護城河,挑選丁壯,充實府庫。安祿山攻破洛陽后,殺了留守李慢、

御史中丞盧奕、判官蔣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級到河北示眾。顏真卿擔心動搖

軍心,欺騙各位將領說:“我一向認識李橙等人,這些首級全都不是(他們的)?!?/p>

于是腰斬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級。過了幾天,用稻草扎成軀體接到首級上,

裝殮并祭奠,設靈位哭祭了他們,十七郡同一天主動歸順,共同推舉顏真卿為主

帥,有軍隊二十多萬人。

七、為了讓同學們深入了解三國文化,老師計劃舉辦一期“三國名人”推介活動,

你們班決定圍繞魏國名人夏侯淵的兩個兒子展開。同學們搜集了以下資料,請你

閱讀并完成下列任務。

夏侯淵二子

稱①字叔權。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兒,為之渠帥②,戲必為軍旅戰(zhàn)陣之事。淵

田奇之,使讀《項羽傳》及兵書,不肯,曰:“能則自為耳,安能學人?”年十

六,淵與之田③,見奔虎,稱驅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聞太祖④,太

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與文帝為布衣之交,每宴會,氣陵⑤一坐,辯士

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從之游。弟榮⑥,字幼權。幼聰慧,七歲能屬文,誦書日

千言,經目輒識之。文帝聞而請焉。賓客百余人,人一奏刺⑦,悉書其鄉(xiāng)邑名氏,

世所謂爵里刺也??褪局辉⒛勘阒菡勜е囈蝗恕5凵钇嬷?。漢中之敗,榮年

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事,焉所逃死!”乃奮劍而戰(zhàn),遂沒陣。

(選自《三國志》,有改動)

【注】①稱:夏侯稱,三國時期魏名將夏侯淵第三子。②渠帥:首領。③田:

打獵。后作“畋”。④太祖:指曹操。下文的“文帝”指魏文帝曹丕。⑤陵:同

“凌”。⑥榮:夏侯榮,夏侯淵第五子。⑦刺:名帖,名片。

【理解文意】

1.讀完資料之后,張晴把心存疑惑的詞句記了下來,想和課內學過的詞句及成語

進行比較。請你幫她選出與文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1)淵明奇之()

A.朝暉夕陽B.陽風怒號

C.陽奉陰違D.達于漢陰

C解析“淵陰奇之”中“陰”譯為“暗中”。A.昏暗。B.陰冷。C.暗中。D.山

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

(2)君親在雁()

A.莫言下嶺便無奉B.艱奉困苦

C.奉命于危礁之間D.大摩不死

D解析“君親在難”中“難”譯為“災難”。A.困難。B.苦難。C.患難。D.災

難。

2.研讀過程中,老師告訴大家古代把文辭停頓的地方叫句或讀。請你用“/”標出

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停頓。(標三處)

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談/不謬一人。

3.劉暢和小組成員討論的過程中,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不太理解,請你幫他翻譯。

(1)能則自為耳,安能學人?

譯文:才能是自己學習的,怎么能學他人?

(2)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輒識之。

譯文:七歲就會撰寫文章,每天讀很多書,過目就可以記住。

【體悟情感】

4.認真閱讀選文內容,將下表填寫完整。

人物年齡篩選文本信息品質/形象我的學習批注

孺子好合聚童兒,為之渠帥,愛好“為之渠帥”可理解為①一

夏侯時期戲必為軍旅戰(zhàn)陣之事。軍事當他們的首領。

稱,年十淵與之田……世之高名者②勇猛果敢,騎馬射殺老虎,可真是個

六多從之游。威名遠揚厲害的少年呀,為他點贊!

“輒”是不是跟課內

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

七歲③聰穎絕倫“飲少輒醉”的“輒”

夏侯經目輒識之。

意思一樣?。?/p>

年十④君親在難,焉所逃死!勇敢“難”字和“遂”字都

三乃奮劍而戰(zhàn),遂沒陣。無畏學過,不難,耶!

5.為了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夏侯榮這一人物形象,劉暢想將陳元方和夏侯榮歸為一

類進行比較。你認為劉暢歸類的依據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

答:依據:陳元方和夏侯榮都非常聰明。陳元方小小年紀就懂得交友以信的道

理,面對陳太丘友人的失禮,他據理抗辯,維護自己和父親的尊嚴。夏侯榮七歲

就能寫文章,看過的書過目不忘,能記住宴會上客人的名帖,且不錯一人。兩人

都反映了古代兒童的聰明才智。/

參考譯文

夏侯稱字叔權。從小時候就喜歡召集周圍的幼童,當他們的首領,玩耍一定

要玩行軍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游戲。夏侯淵暗中覺得很驚奇,讓(他)研讀《項羽傳》和

其他兵書,(他)不肯,說:“才能是自己學習的,怎么能學他人?”十六歲時,

夏侯淵和他打獵,遇到奔跑的老虎,夏侯稱馬奇馬追逐老虎,沒有人攔得住,他一

箭就射殺了老虎。(他的)名聲傳到了太祖耳朵里,太祖拉著他的手高興地說:

“我(終于)得到你這樣的人了!”(夏侯稱)和曹丕的交情是從貧寒時就開始

的,每次參加聚會宴飲,(他)氣勢威赫地一坐,連機辯之士都不能(使他)屈

服。當世名聲響亮的人大多愿意與他交往。(他的)弟弟夏侯榮,字幼權。年幼

就很聰明,七歲就會撰寫文章,每天讀很多書,過目就可以記住。曹丕聽說后請

他做客。(當時)賓客有一百多人,每個人都送上了自己的名帖,(名帖上)都

詳細地記述了每個人的家鄉(xiāng)和名字,被稱為爵里刺??腿耍ò堰@些名帖)拿出來

給夏侯榮看,(他)只看了一遍,就與每個來客談話,而不會弄錯一人。曹丕對

此感到非常驚奇。漢中爭奪戰(zhàn)失敗,(他父親夏侯淵戰(zhàn)死時)夏侯榮才十三歲,

左右屬下士兵勸(夏侯榮)趕緊逃跑,(夏侯榮)不肯逃命,(對屬下)說:“我

父親已經遭受災難了,(我)怎么能逃跑茍活于世!”于是拔劍沖入陣中奮戰(zhàn),

最終戰(zhàn)死陣中。

[比較閱讀]

一、(2023?恩施)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初,權謂呂蒙日:“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日:“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

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日: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

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選自統(tǒng)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

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

【乙】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日:“呂將

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彼焱劽?。酒酣,蒙問肅日:“君

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①?”肅造次②應日:“臨時施宜。”

蒙日:“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③定?“因為肅畫④五策。

肅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彼?/p>

拜蒙母,結友而別。

(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有刪改)

【注】①虞:意料,預料。②造次:魯莽,輕率。③豫:同“預”,預先,

事先。④畫:謀劃,籌劃。⑤拊:撫摩。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見往事耳見:了解,知曉

(2)巨魯肅過尋陽及:至)等到

(3)肅意尚卷蒙輕:輕視,看不起

(4)遂往承蒙詣:拜訪

2.給乙文中畫線句斷句,用“/”在句中標出。(限劃2處)

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譯文: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托。

(2)肅于是越席就之。

譯文:魯肅于是越過自己的座位,靠近呂蒙。

4.閱讀甲、乙兩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語填空。

肅意尚輕蒙,只因蒙初不習文,學識淺薄,人稱“吳下阿蒙”;后過尋

陽,與蒙論議,得五策,不由對蒙“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5.甲、乙兩文均以魯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對刻畫呂蒙這一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

答:兩處均以魯肅的行為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

參考譯文

【乙】魯肅接替周瑜,準備去陸口,經過呂蒙的軍營。魯肅心中還有些輕視

呂蒙,有人勸說魯肅:“呂將軍的功名一天比一天顯赫,不可以用舊的想法來看

待他了,您應當去看看他?!保斆C)于是去拜訪呂蒙。酒喝到暢快(時),呂

蒙問魯肅:“您接受重任,與關羽為鄰,準備用什么樣的策略,來防止意料之外

的情況?”魯肅輕率地回答說:“到時候再采取適宜的措施?!眳蚊烧f:“如今

東吳、西蜀雖然是一家,但關羽的確是像熊虎一樣的人物,謀略怎能不預先確定

呢?"(呂蒙)就為魯肅謀劃了五個策略。魯肅于是越過自己的座位,靠近呂蒙,

撫摩著呂蒙的背說:“呂子明,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謀略竟已達到了這種程度?!?/p>

(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交為好友后才離去。

二、(2023?黃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日:“我孰

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

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泵魅招旃珌恚胍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p>

于是入朝見威王,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p>

(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①,

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

不滿在尺身擔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②者。今子

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逼浜蠓蜃砸謸p③。

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注】①大蓋:車上的傘蓋。②自下:指無驕傲之志,甘居人下。③抑損:

克制、謙遜。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1)孰視之(同“熟”,仔細)

(2)吾妻之美我者(認為……美)

(3)策駟馬(鞭打,駕馭)

(4)然子之意自以為足(意態(tài),神情)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客之美我者

然子之意自以為足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C.妾是以求去也

御以實對

D.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日

晏子怪而問之

D解析A.之:助詞,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結構助詞,的。

B.于:介詞,對;介詞,表示比較。C.以:介詞,因為;介詞,用。D.而:均為

連詞,表順承。

3.用“/”給乙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斷兩處)。

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

4.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

(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譯文: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于您的。

(2)既而歸,其妻請去。

譯文:不久,(車夫)回到家,他的妻子就請求離開。

5.甲文和乙文都與勸諫有關:甲文中的鄒忌在面對贊美和奉承時,沒有自我陶醉,

反而冷靜思考,并推己及人,提醒齊威王不要(1)受(被)人蒙蔽;乙文

中的御之妻將晏子乘車和丈夫駕車的表現進行對比,勸諫丈夫不要(2)自我

滿足(或: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等)。(均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參考譯文

【乙】晏子擔任齊國的相國,(有一天坐車)出去,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

里偷看她的丈夫。她丈夫替相國駕車,坐在傘蓋下,鞭打著四匹馬,意氣揚揚,

十分得意。不久,(車夫)回到家,他的妻子就請求離開。丈夫問她原因。妻子

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為齊國的相國,名揚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

顯得很深遠,常常有甘居人下的姿態(tài)?,F在你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夫,然而

你的神情(看起來)自認為很滿足,我因此請求離開?!睆拇酥笏恼煞蜃晕?/p>

克制。晏子覺得奇怪就問他,車夫把實情告訴他。晏子推薦他做了大夫。

三、(2023?宜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氣象萬千

黃圖璉

【甲】云霞霧露者,山川河岳熏蒸之氣也。氣結成云,云散為|霞];氣凝

成霧,霧滯為|露春氣溫煦,云如絮而霞如綺,自必晴明;霧若煙而露若膏,

定然陰雨。夏氣炎烈,云有奇峰,霞饒文錦,霧蒸潺暑①,露拂南風。秋氣商奧

云弄巧而霞吐彩霧含風而露生夠。冬氣寒肅,云輕霞薄,風日天美,霧凝露結,

霜雪交榮。故謂云霞霧露之明事相應春夏秋冬之令節(jié)。

【乙】夫風者,天地之呼吸氣也,無聲無形。興波濤而得形,依林木以為聲。

雨者,天地之熏蒸氣也。夏天當熱,涼則不晴;冬天應寒,暖則必由。霜者,天

地之清涼氣也;雪者,天地之嚴肅氣也。露凝而為雨結而成

霜降于秋杪②,能驅煩暑而豁新涼;雪攀于臘中,可殺諸毒而獲豐兆。

【注】①潺(ru)暑:潮濕悶熱之氣。②杪(miWo):末尾。

1.請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并(都,一起)晦(昏暗)

雨(下雨)驟(急)

2.請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秋氣高爽/云弄巧而霞吐彩/霧含風而露生涼

3.請將恰當的選項填在甲文中畫橫線處()

A.之B.乎C.而D.也

B解析這句話的意思是“所以說云霞霧露的明暗變化是與春夏秋冬的節(jié)令相

對應的”。橫線處應填一個介詞,用于表示“云霞霧露之明晦”和“春夏秋冬之

令節(jié)”的關系。B項的''乎”作介詞時,相當于“于”,符合文意。

4.請翻譯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興波濤而得形,依林木以為聲。

譯文:(風)掀起波濤而獲得形貌,依托樹木而發(fā)出聲響。

5.(新考法?跨學科?地理〕請結合語境,在文中選擇恰當的單音節(jié)詞填入方框內。

6.(新考法?情境化〕你的朋友想在節(jié)日出門拍攝風光明媚的照片。請從文中摘取

相關詞句,為他的出行整理天氣觀測指南。

/=令

時間-V家

清明A云如絮而霞如綺溫煦

元旦云輕霞薄B寒肅/寒

7.積累鏈接:請默寫許渾《咸陽城東樓》的第二聯。

答: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參考譯文

【甲】云霞霧露都是山岳河流被日曬蒸騰的氣體形成的。水汽凝聚形成云,

云朵飄散形成霞;水汽凝結形成霧,霧氣凝滯形成露。春天氣候溫暖和煦,云朵

如棉絮,彩霞像錦緞,就一定會是晴朗明媚的天氣;霧氣像青煙,露水像脂膏,

就一定會是陰雨天氣。夏天氣候炎熱熾烈,云朵像奇峰一樣堆疊,彩霞繁復如色

彩斑斕的織錦,霧氣蒸騰潮濕悶熱,晨露晶瑩南風輕拂。秋天氣候涼爽宜人,天

空晴朗明凈,云朵在天空中幻化出各種形狀,煙霞散發(fā)出各色的光芒,霧氣裹著

秋風,露水生出涼意。冬天氣候凄寒蕭肅,云霞都變得非常輕薄,微風和暢,陽

光明麗,霧氣凝滯,露水凝結,霜雪交加。所以說云霞霧露的明暗變化是與春夏

秋冬的節(jié)令相對應的。

【乙】風是天地呼吸形成的氣體,沒有聲音也沒有形態(tài)。(風)掀起波濤而

獲得形貌,依托樹木而發(fā)出聲響。雨是天地間日曬蒸騰形成的氣體。夏天正當炎

熱,天氣微涼就會不見陽光;冬天正當寒冷,天氣回暖就一定會下雨。霜是天地

間的清涼之氣,雪是天地間的肅殺之氣。露水凝結形成霜,雨水凝結形成雪。霜

在秋季末尾降臨,能驅散暑熱帶來清涼;雪在臘月急降,可以去除有害的東西而

獲得豐收的吉兆。

四、(2023?河南)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螯尤美,望之蔚然而港秀者,瑯哪也。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

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

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

歸,四V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予家城市,人事叢委①,應酬為勞。老母在堂,于禮不能遠離,日惟

避喧南園內。園去城二余里,無雜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計其植日,才四

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間,有一草廬,歲久熟漏,不蔽風雨,且卑隘②如坐阱

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為門,疏朗空洞,落日

后猶能辨蠅頭字。中設一扁,名以“后知軒”。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歲寒然

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為軒,孰謂斯名不情稱哉?

(摘選自李開先《后知軒記》)

【注】①叢委:繁雜,堆積。②卑隘:矮小狹窄。③牖(you):窗戶。

1(新考法?關注過程方法〕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文言語句方法提示解釋

(1)四時之景

詞語推斷法:四時更替季,季節(jié)

不同

查閱詞典法:①離開。②距,距離。③

(2)園去城二

赴,前往。④表示行為的趨勢。(摘自②(填序號)

余里

《古代漢語詞典》)

課內遷移法:余則編袍敝衣處其間,《送

(3)歲久敝漏破,破舊,破爛

'東陽馬生序》)

2.把甲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譯文:野花開放而散發(fā)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濃密的綠蔭。

3.下面是甲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另一種標點方式,請解說其合理性。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哪也。

答:這樣標點層次分明。前兩句先整體描寫西南諸峰之美,后兩句再聚焦其中

的瑯珊山。

4.甲、乙兩文所寫的亭和軒分別用“醉翁”和“后知”來命名,原因各是什么?

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

答:“醉翁”:因作者自號“醉翁”,又常與客人來此飲酒,所以用“醉翁”

來命名此亭。

“后知”:因為軒的周圍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們

的品質(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來命名此軒。

參考譯文

【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雜堆積,因為應酬而勞苦。老母在堂,出于禮法

不能遠離,每天只能在南園內躲避喧囂。南園距離城市二里多,沒有別的樹木,

有三百株柏樹,松樹只有五棵,計算它們種下的時間,才四十年就已經長成了林

子。松樹和柏樹之間,有一座草廬,年代久遠,破舊有漏洞,不能遮蔽風雨,而

且矮小狹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已進行修繕改造。撤去茅草,用瓦覆蓋,左

右開窗,前后開了門,開闊明亮,空空蕩蕩,落日后還能看清蠅頭小字。中間掛

了一塊匾,用“后知軒”命名。那松柏都是后凋的樹木,一定要到大寒之后才知

道(它們的品質);另外四面通透明亮的屋子叫作軒,誰說這個名稱與(這個屋

子的)情調不相稱呢?

五、(新考法?跨學科?物理、數學〕(2023?河北)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題目。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

獸、木石,罔不目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節(jié)選自《核舟記》)

【乙】古法,以牛革①為矢服②,臥則以為枕。取其中虛③,附④地枕之,數

里內有人馬聲,則皆聞之。蓋虛能納⑤聲也。

(選自《夢溪筆談》)

【丙】仝有客當目_行二苴里客去忘持衣且已二會之一主人發(fā)覺。持衣追及與

之而還。至家理日四分之三。問:主人馬不休,日行幾何?答日:七百八十里。

(選自《九章算術》)

【注】①革:去了毛的獸皮。②矢服:裝箭的盛具。③虛:空。④附:附著。

⑤納:收進。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罔不國勢象形因:順著,就著

(2)則皆呼之聞:聽到,聽見

(3)至家視日四分之三視:看到

2.下列對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B.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C.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D.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A解析該句意為:現有客人的馬日行三百里。客人離去時忘記帶衣服。時間過

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發(fā)現。故斷句為:今有客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

三分之一/主人乃覺。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貽余核舟一。

譯文:(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持衣追及與之而還。

譯文:(主人)拿著衣服追上(客人),給他衣服后返回。

4.甲文中王叔遠的高超技藝具體表現在哪里?

答:用料體積小。所刻的東西多。能夠就著材料原來的樣子雕刻各種形狀的物

件,情態(tài)各異。

5.請為乙文擬一個恰當的題目。

答:示例:牛革矢服

參考譯文

【乙】古人有一種方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覺時把它當枕頭。利用它中間空

的特點,放在地上枕著,幾里內有人馬聲,都能聽見。這大概是因為中間的空腔

能收攏聲音的緣故。

【丙】現有客人的馬日行三百里。客人離去時忘記帶衣服。時間過了三分之

一日,主人才發(fā)現。(主人)拿著衣服追上(客人),給他衣服后返回。到家時

看太陽已經過了四分之三日。問:主人的馬不休息,一天能跑多少里?回答說:

七百八十里。

六、(2023?永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

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

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僵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日:“良月嘉夜,先

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③夷④雜糅,屠沽⑤

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⑥問

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⑦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

大魚也。

(蘇軾《書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信州:地名,現在屬于海南。③民:指漢

族人。④夷:指當地少數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過:蘇軾的

小兒子。⑦韓退之:唐朝文學家韓愈。

1.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庭下如/積水空明

B.蓋竹柏/影也

C.舍中/掩關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C解析A.句意為:院子里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句子中“庭下”是主語,

故停頓為:庭下/如積水空明。B.句意為: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句子中“蓋”

是句首發(fā)語詞,“竹柏影”是句子主體,故停頓為:蓋/竹柏影也。C.句意為:

家里人掩門熟睡。句子中“舍中”是主語,故停頓為:舍中/掩關熟睡。D.句意

為:(他)不知道走到海邊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魚。故停頓為:不知走海者/

未必得大魚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司?向所志

B.予欣然從之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

C.歸舍已三鼓矣

男有分,女有歸

D.放杖而笑

可遠觀畫不可褻玩焉

A解析A.尋:均為動詞,尋找。B.之:代詞,指代老書生的建議;結構助詞,

的。C.歸:動詞,回去;名詞,歸宿。D.而: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折,但,

卻。

3.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恰當的一項是()

A.甲文運用夸張的修辭,描繪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數語就將人們帶回了千年前海南島的那個上元節(jié)之夜,韻味無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