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_第1頁
DB11-T 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_第2頁
DB11-T 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_第3頁
DB11-T 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_第4頁
DB11-T 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150

B50

備案號:38199-2013DB11

北京市地方標準

DB11/T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

Rulesofsturgeongermplasmidentification

2013-06-21發(fā)布2013-10-01實施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

DB11/T987—2013

鱘魚種質鑒定規(guī)范

1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西伯利亞鱘(Acipenserbaerii)種質的檢測和鑒定。

本標準給出了西伯利亞鱘的學名與分類、主要生物學特征、生長與繁殖、遺傳學特征及檢測方法。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17716青魚

GB/T18654.2養(yǎng)殖魚類種質檢驗第2部分抽樣方法

3學名與分類

3.1學名

西伯利亞鱘(Acipenserbaerii)

3.2分類地位

屬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科(Acipenseridae),鱘屬(Acipenser)。

4生物學特征

4.1外部形態(tài)

魚體修長,呈紡錘形,橫切呈五角形,向尾部延伸變細,吻長尖,口腹位,口裂較小,一字形。歪

形尾,鰓蓋骨愈合為一,鰓蓋膜彼此不相連而與頰部相連。體裸露無鱗具五列骨板,1列背骨板,2兩列

側骨板,2列腹骨板;第一背骨板不是最大的骨板,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骨板處;側骨板通常與軀干部顏

色相似;腹骨板與背骨板間具有許多星狀薄骨板或微小顆粒,吻須4根,介于吻突與口裂之間,稍靠近

口裂。鰓耙有結節(jié),一般為3個。

魚體背部呈淡灰黑色或暗褐色,兩側較淡,腹部為白色。

西伯利亞鱘的外部形態(tài)見圖1。

1

DB11/T987—2013

圖1西伯利亞鱘外部形態(tài)圖(引自FAO)

4.2可數(shù)性狀

背鰭鰭式:D.30~56。

臀鰭鰭式:A.17~33。

背骨板數(shù):10~20。

側骨板數(shù):37~56,通常為42~47。

腹骨板數(shù):7~16。

第一鰓弓(左)外側鰓耙數(shù):20~49,通常為27~32。

4.3可量性狀比例

西伯利亞鱘魚種、成魚和親魚的可量性狀比例見表1。

表1西伯利亞鱘的可量性狀比例(平均值±標準差)

年齡

項目

魚種(8月齡)成魚(3齡)親魚(10齡)

全長/體長a1.31±0.041.25±0.061.28±0.04

體長/體高6.65±0.646.15±0.045.53±0.51

體長/頭長3.69±0.253.79±0.344.09±0.28

頭長/吻長1.74±0.172.09±0.182.09±0.17

頭長/眼徑22.13±1.9723.52±6.7223.70±4.21

頭長/眼間距3.59±0.483.17±0.393.29±0.30

頭長/尾柄高8.47±1.236.39±1.515.75±1.01

尾柄長/尾柄高2.84±0.642.28±0.572.5±0.52

a采用從吻端到尾鰭基部的長度

5生長與繁殖

5.1生長

2

DB11/T987—2013

在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不同年齡組的西伯利亞鱘魚體長和體重范圍見表2。

表2西伯利亞鱘各年齡組體長和體重范圍

年齡a12345

體長cm40~5050~7070~8590~100100~120

體重g400~6001500~20003000~40005000~70007000~9000

a依據北方地區(qū)流水養(yǎng)殖模式,年齡以周年計

5.2繁殖

性成熟年齡:自然條件下雌魚為19齡~20齡,雄魚為17齡~18齡;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雌魚為7齡以上,

雄魚為5齡以上。繁殖周期:野生狀態(tài)下為2年以上;人工養(yǎng)殖條件下為1年以上。懷卵量占體重的10%~

30%。

6遺傳學特征

6.1細胞遺傳學特征

采用流式細胞儀測定西伯利亞鱘魚細胞中DNA含量為N=8.98±0.115pg。

6.2生化遺傳學特征

西伯利亞鱘肝臟酯酶(EST)同工酶有6條酶帶,電泳圖及酶帶電泳模式圖見圖2。

1為電泳圖譜,2為模式圖

圖2西伯利亞鱘肝臟酯酶電泳圖譜及模式圖

6.3分子遺傳學標記

6.3.1西伯利亞鱘特異性RAPD遺傳圖譜的建立及特征標記

RAPD引物(CCGCCCAAAC)PCR擴增的結果如圖3所示。

3

DB11/T987—2013

圖3RAPD引物的擴增產物

1為西伯利亞鱘池,2、3為西伯利亞鱘個體,4為marker

6.3.2西伯利亞鱘微衛(wèi)星DNA分子標記的建立

采用14對微衛(wèi)星引物進行基因型鑒定,西伯利亞鱘在這14對引物的等位基因長度范圍見表3?;?/p>

型數(shù)據分析結果見圖4。

表314個微衛(wèi)星引物序列及其在西伯利亞鱘的等位基因長度范圍

位點名稱引物序列(5’-3’)等位基因長度范圍(bp)

Atr-1101F:TATCCCCTCCACTGGAAATR:GTTAAACATCCCTGCCTTCA143~203

Atr-105F:CGATTTGATTGGCTCTTGTAR:TGCAAATAAATTGGAGCTGA157~173

Atr-107F:GGCAGGATTACATCTCCTGAR:TTACTAACTGCTAGATAATACCTCTCT188~242

Atr-109F:ACCCGAGCTGTCACATTACTR:AAAATAACGCGAATTCCTGA162~300

Atr-114F:GCAATTCGTGTTATGTTCATTTR:TGCATTCAGAGAATAACCGA201~251

Atr-117F:TGCATGACACAGGACTTACCR:TGCCTCTCAATAGCAACATC191~259

Abr39F:ACCCGCAATTATTAGGACR:CAGGACAAACTCAGACCC178~276

Abr40F:TCACGCAGTCTCACAAGGR:TTCAATGGCAAACAGCAC384~418

Abr41F:ACACTATCCCGCCACAATR:CCACTGAAGCCATCATCT322~410

Afu19F:CATCTTAGCCGTCTGTGGTACR:CAGGTCCCTAATACAATGGC120~139

Afu22F:TCCACAATCCTGAATAATGACR:GCACCATCTAATACGAAATTG140~242

Afu39F:TTCTGAAGTTCACACATTGR:ATGGAGCATATTGGAAGG119~140

Afu54F:CTCTAGTCTTTGTTGATTACAGR:CAAAGGACTTGAAACTAGG149~221

Afu68F:TTATTGCATGGTGTAGCTAAACR:AGCCCAACACAGACAATATC128~250

4

DB11/T987—2013

表示西伯利亞鱘品種池

表示非西伯利亞鱘樣品

圖4微衛(wèi)星標記基因型數(shù)據分析結果圖

7檢測方法

7.1繁殖力檢測

按照GB17716的生物測定方法。

7.2細胞遺傳學特征測定

7.2.1采鱘魚尾動脈血0.5ml,加入肝素處理過的1.5mL小指管中,低速(1000rpm)離心3min,棄

上清。用0.8%的生理鹽水洗滌三次后,在管中加滿70%的冷乙醇固定過夜,注意固定時使細胞充分散開。

7.2.2取細胞懸液濃度調整到106cell/ml樣品1ml,用RNA酶10μg/ml~20μg/ml37℃水浴消化

0.5h;碘化丙碇50μg/ml4℃染色30min。

7.2.3將處理過的樣品用細絹布過濾后,加入適量的同樣處理的雞血紅細胞,上流式細胞儀測定熒光

強度,計算西伯利亞鱘魚與雞血細胞(N=2.8pg)熒光強度之比,即可得到鱘魚的DNA含量。

7.3生化遺傳學特征測定

7.3.1試驗材料

西伯利亞鱘30尾以上。

7.3.2樣品制備

剪斷魚的尾動脈,放血。隨后解剖,迅速摘取肝組織0.5g左右,置于0℃生理鹽水中,用生理鹽水

洗去組織血污。然后稱重,放入玻璃勻漿器中,按1:5(g/ml)的比例加入0.1MpH7.0的冰冷磷酸緩沖

液中進行冰浴勻漿。勻漿后在4℃冰箱放置1小時,4℃條件下,12000rpm離心30min,吸取上清液,分裝

于0.5ml離心管中,-80℃低溫冰箱中保存,供同工酶電泳分析用。

7.3.3電泳分析

7.3.3.1電泳分離條件:電泳緩沖液0.2Mtris-GlypH8.3,分離膠為10%,濃縮膠為4%,小型雙垂

直電泳槽電泳電壓100V,電泳時間為9h~10h,之后改為電壓60V,電泳時間為6h~7h。

7.3.3.2加樣及電泳:每槽加樣7μl,與等體積的溴酚藍蔗糖液混勻后加樣,在4℃冰箱中進行電泳。

7.3.3.3染色:將α-萘酚0.1g和β-萘酚0.1g溶解于10ml丙酮中,加0.2M磷酸緩沖液至100ml,

加固藍0.1g配成染色液。凝膠板在37℃與染色液,保溫30min~50min,即可呈現(xiàn)棕紅色同工酶區(qū)帶,

用蒸餾水沖洗3次后,7%醋酸固定。

7.4分子遺傳學標記方法

5

DB11/T987—2013

7.4.1試驗材料

從西伯利亞鱘群體中分別隨機抽取同齡魚30尾以上,進行尾椎靜脈采血,ACD抗凝,去除血漿后-20℃

保存。或剪取西伯利亞鱘鰭條約0.5g,置于75%酒精中常溫保存。

7.4.2基因組DNA的制備

利用常規(guī)苯酚/氯仿法抽提個體基因組DNA,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確定DNA濃度,將個體基因組DNA

液稀釋至濃度10ng/μl;從每個個體基因組的DNA稀釋液中取出10μl集于一管中,制成品種的池DNA。

7.4.3PCR擴增反應

擴增反應總體積為25μl,其中包括摸板DNA30ng、10×PCR緩沖液(含Mg2+)2.5μl、dNTPS(2.5mM

each)2μl、Taq酶(5u/μl)0.3μl、引物1pM(RAPD法和微衛(wèi)星DNA法分別使用各自的引物)。

RAPD法反應程序為:95℃預變性5min,94℃45s、36℃45s、72℃90s,45cycles,72℃延伸5min。

微衛(wèi)星DNA法反應程序為:94℃變性45s、退火45s(各引物退火溫度詳見表4)、72℃延伸45s,40

cycles,72℃再延伸5min。

擴增反應結束后,取5μl產物與1μl上樣緩沖液混合點樣,在含溴化乙錠的1.4%瓊脂糖凝膠中電泳

1h~2h,電壓80v,紫外燈下觀察結果并拍照記錄。

表414個微衛(wèi)星位點重復序列結構和退火溫度

位點名稱重復序列結構退火溫度(℃)

Atr-1101(TATC)1055

Atr-105(GATA)1550

Atr-107(TAGA)1757

Atr-109(GA)5(TAGA)2055

Atr-114(TAGA)2360

Atr-117(GATA)855

Abr39(TATC)1858

Abr40(TCTA)6(TAGA)1261

Abr41(TCTA)1765

Afu19(TTG)553

Afu22(TAAA)5(GAA)1952

Afu39(CAA)1455

Afu54(GATA)2(GACA)255

Afu68(GATA)2155

7.4.4結果分析

7.4.4.1RAPD法結果分析

向PCR產物中加入上樣緩沖液,94℃解鏈5min,迅速置于冰中冷卻至室溫,4℃保存?zhèn)溆谩?/p>

使用95%酒精把長板擦洗一遍,待酒精揮發(fā)后涂1.5mL親和溶液;再使用95%酒精把短板也擦洗一遍,

待酒精揮發(fā)后涂200μL剝離溶液。取6%變性聚丙烯酰胺溶液80mL,加入60μL四甲基乙二胺,180μL的10%

過硫酸銨(現(xiàn)用現(xiàn)配),充分混勻后灌入兩塊玻璃之間。用鯊魚齒梳子的背面沿兩玻璃板縫隙水平插入

6

DB11/T987—2013

膠中約5mm~6mm。等約1.5h待凝膠聚合后,拔出梳子,用自來水將玻璃板表面沖洗干凈,擦干后裝在電

泳槽上。向電泳槽的上下緩沖液槽中加入0.5×TBE緩沖液,使緩沖液沒過短板。1800V恒壓預電泳20min。

預電泳之后,在每個加樣孔中加入5μL解鏈后樣品,1800V恒壓電泳1.5h~2.5h。

電泳結束后,小心分離兩塊玻璃板,將粘有凝膠的長板浸入染色液中,染色5min~15min,用蒸餾

水漂洗30s,浸入在顯影液中顯影至帶型清晰,再用蒸餾水漂洗5min。晾干長板后,拍照紀錄結果。

7.4.4.2微衛(wèi)星DNA法結果分析

使用普通微衛(wèi)星引物進行PCR擴增時,基因型判讀同上述RAPD法。

使用熒光微衛(wèi)星引物進行PCR擴增時,直接使用基因分析儀進行基因型判讀。

使用軟件STRUCTURE2.3對基因型數(shù)據進行綜合分析。

8檢測規(guī)則

8.1檢測分類

檢測分為鑒定檢測和質量一致性檢測。

8.2檢測項目

鑒定檢測項目包括外部形態(tài)特征、可量性狀、可數(shù)性狀。質量一致性檢測項目包括細胞遺傳學特征、

生化遺傳學特征、分子遺傳學特征。

8.3取樣

樣品魚的抽樣按GB/T18654.2規(guī)定執(zhí)行。

8.3.1組批

以同齡期的西伯利亞鱘為同一批。

8.4判定規(guī)定

各項檢測指標在標準范圍內則判定為西伯利亞鱘。

7

DB11/T987—2013

參考文獻

[1]LudwigA.IdentificationofAcipenseriformesspeciesintrade[J].JournalofApplied

Ichthyology,2008,24:2-19.

[2]陳細華.鱘形目魚類生物學與資源現(xiàn)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附錄4.

[3]CITES.IdentificationGuide-SturgeonsandPaddlefish.MinisterofSupplyandServices,

Canada.2001.

[4]孟慶聞,蘇錦詳,繆學祖.魚類分類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

[5]BillardR,GuillaumeL.Biologya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