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認識論)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認識論)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認識論)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認識論)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認識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講認識的本質(zhì)第二講真理與價值第一講:認識的本質(zhì)

一、我們究竟如何認識世界二、認識的本質(zhì)三、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一、我們究竟如何認識世界(一)外在世界與內(nèi)在世界◆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形成我們的內(nèi)在世界。①外在世界是指我們的精神世界之外的存在,包括宇觀宇宙、宏觀地球與微觀粒子世界。它們可以區(qū)分為自然與社會兩個大的領域。②內(nèi)在世界是指我們的精神世界,包括我們的理性、情感、意志等主觀的精神領域。③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形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主要表現(xiàn)為以探索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為主體的客觀知識體系。對客觀知識的追求形成所謂的科學精神。④對內(nèi)在世界的認知形成人文科學,主要表現(xiàn)為對我們的意識、情感以及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認識與看法。對人文情懷的探究形成所謂的人文精神。(二)古代人眼中的世界1、世界由一種或幾種具體物質(zhì)所組成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德謨克里特:“原子”與“虛空”(塵埃微粒與空間)中國古代:“五行說”、“氣一元說”2、世界是變動不居的,還是一成不變的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芝諾:“飛矢不動”3、世界的變動是否是有規(guī)律的荀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伊壁鳩魯:偶然造就世界

(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野1、科學精神與科學主義①啟蒙運動與科學精神:啟蒙運動反神學,倡導自然法則;反神秘,主張理性原則,是科學精神勃興的理論基礎。②科學精神與科學主義:科學精神是人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追求知識的客觀性與堅持用科學解釋世界的理念與立場??茖W主義是將自然科學的知識視為惟一可以理解世界的知識體系,從而排斥其他知識的立場與觀念。③科學主義的基本特征:第一,認為自然科學知識是最精確、最可靠的知識,是其他科學的典范。第二,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唯一正確和有效的方法,應該應用到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切研究領域。第三,認為自然科學知識可以推廣至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包括人生問題。2、人文精神與人本主義①從科學主義到工具理性:科學主義導致理性主義盛行,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理性主義最終導致工具理性成為唯一支配人們行動的理性,導致對人文精神的拒斥。②人文精神是指人類對自身的認知與對人類的本質(zhì)、命運和前途等關乎人類自身的發(fā)展與完善的人文關懷的總稱。人本主義是指以某種抽象的人的本質(zhì)作為歷史發(fā)展的基礎,從道德層面訴求人類解放的各種觀點的總稱。③人文精神對工具理性的抗爭,導致人本主義的非理性主義。④人本主義的主要特征:第一,在人性問題上,以情感欲望、本能沖動、無意識等規(guī)定人的本質(zhì),認為“人是神秘的”;第二,在認識上,以直覺、體驗、信仰作為把握世界的途徑,認為直接體驗到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第三,在本體論上,以意志、非理性的生命作為世界的本原,認為世界是神秘的“實在”。1、實踐活動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2、在人文關懷中獲得對世界的客觀知識。3、人類的精神世界既包括對世界的理性觀念,也包括意志、激情、毅力、好惡等非理性成分。4、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獲得對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即獲得客觀知識;也獲得對自身力量、情感、意志等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認知,即人文知識。5、人們對世界的知識包括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間接經(jīng)驗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習得的前人或他人的直接經(jīng)驗。(四)在實踐中獲得對世界的知識

書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五)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薄珴蓶|

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質(zhì)活動。實踐的三要素:主體、客體、中介主體—中介—客體2、主體、客體、中介主體是指具有一定的主體能力、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腕w是指進入到主體的認識和實踐范圍的客觀事物,是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實踐主體的能力自然能力精神能力知識性能力理論知識經(jīng)驗知識非知識性能力情感意志3、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④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嘗一嘗。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恩格斯“鳥巢”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物理、化學、數(shù)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哲學、文學、歷史、政治、藝術等造福人類改造社會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jīng)院哲學的問題。

——馬克思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認識是什么?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主體認識客體二、認識的本質(zhì)2.舊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qū)別①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類似于照鏡子那樣的活動,所以又被稱為直觀的、消極被動的反映論。②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首先,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決定因素。其次,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在改造客體的過程中對客體規(guī)律的把握。③能動反映論的特點:首先,認識具有摹寫性。即以客觀事物為原型,是對客觀事物狀態(tài)、屬性、關系、本質(zhì)及規(guī)律的再現(xiàn)。其次,認識具有創(chuàng)造性。即認識的過程是一個對信息進行選擇、整合、重構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

所以,人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現(xiàn)象,而且還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規(guī)律;不僅反映事物的現(xiàn)在,而且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的過去和未來;不僅能夠反映現(xiàn)實中的事物,而且能夠塑造出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三、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第二次飛躍第一次飛躍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一)從實踐到認識——認識運動的第一階段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認識運動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感覺→知覺→表象理性認識:概念→判斷→推理感覺是對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視覺、聽覺、觸覺等。

知覺是對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聯(lián)系的整體反映。如將色、香、味結合起來,形成對蘋果的整體知覺。表象是知覺在人腦中的記憶與重現(xiàn)。表象是感性認識的高級形式。1.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通過感覺器官所獲得的關于事物的現(xiàn)象、外部聯(lián)系和表面特征的認識形式,它是認識的初級階段。蘋果(知覺)=紅+甜+硬+……水果2、理性認識: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來揭示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本質(zhì)聯(lián)系的過程。這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概念:即下定義,是對同類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質(zhì)屬性的概括和反映。判斷:即評判是非對錯,是展開了的概念,是對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關系的反映,是對事物的狀況和性質(zhì)有所判定的思維形式。推理:即由判斷推出判斷,是通過對某些判斷的分析和綜合再引出新的判斷的過程。

理性認識三種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概念魚鳥推理判斷

魚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動物

鳥是長羽毛的陸生動物魚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動物鯨用肺進行呼吸鯨不是魚類動物鳥是長羽毛的動物鴨子長羽毛鴨子是鳥類動物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①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②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③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實踐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可能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解才解決本質(zhì)問題。4、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

第一,必須勇于實踐,深入調(diào)查研究,獲取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須運用理性思維及其正確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就是說,必須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才能獲得真正的認識。思維方式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理性因素(認知結構)情感、意志、欲望、動機、信念、習慣、本能等非理性因素認識過程協(xié)同作用5、認識過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1、為什么要進行第二次飛躍?①因為認識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決定的②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fā)展2、理論向實踐飛躍的條件:①從實際出發(fā),堅持一般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②理論必須聯(lián)系實際,才能最終指導實踐③理論必須為群眾所掌握④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二)從認識到實踐——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1、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nèi)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因而認識過程是一個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三)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fā)展

2.認識過程反復性的原因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1)從客觀方面看,人的認識首先要受到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其次,人的認識還受到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2)從主觀方面看,從認識主體本身來說,人的認識要受到個人的實踐范圍、實踐能力、知識水平以及立場、觀點、方法的限制,所以要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必須經(jīng)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牛頓: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愛因斯坦:光具有波粒二重性光本性的認識第二講:真理與價值一、真理及其特征二、真理的檢驗標準三、關于真理的辯證法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主體客體真理謬誤正確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及其特征(一)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是客觀的,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陀^性是真理的本質(zhì)屬性。

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的內(nèi)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于人和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nèi)容。

真理的內(nèi)容是客觀的,但形式是主觀的,真理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里士多德

真理的客觀性決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對于特定的認識客體來說,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一個殘廢!有傷風化!真美?。ǘ┱胬淼慕^對性和相對性對真理的追求是一個過程,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1、什么是真理的絕對性?①是指真理的內(nèi)容是客觀的,因而是絕對的。凡是真理都包含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nèi)容,都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都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人們能夠認識無限發(fā)展的物質(zhì)世界,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人類思維的至上性。絕對真理不是指終極真理,那種窮盡一切、包羅萬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2.真理的相對性

首先,從廣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對象是有條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會受到人類實踐水平、范圍和認識能力的限制,都只是對無限發(fā)展著的物質(zhì)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正確反映,因而是有限的。

其次,從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觀對象的正確程度也是有條件的、有限的。由于條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只能是相對正確的,即認識的深刻程度、精確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觀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的反映。真理確定性、無條件性絕對性近似性、有條件性相對性從內(nèi)容和認識能力上看從廣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兩種屬性3、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真理互相滲透互相包含反對絕對主義反對相對主義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只是人們在一定范圍內(nèi)、一定條件下、一定程度上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fā)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fā)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有相對的真理性。真理永遠處在由相對向絕對的轉化和發(fā)展中。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思維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辯證統(tǒng)一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決定表現(xiàn)指人的認識思維能力的無限性和絕對性,即人類思維按其本性、可能、使命和終極目的來說,是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著的客觀世界的。指在現(xiàn)實中生活和活動的每一個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其認識思維能力是有限的和相對的。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其次,實踐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

主觀認識客觀實際通過實踐對照真理相符合謬誤不相符合實踐標準的補充:邏輯證明哺乳動物都是胎生的鴨嘴獸是哺乳動物鴨嘴獸是胎生的哺乳卵生水果都含有維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維生素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實踐標準的確定性(絕對性)——實踐標準的客觀性和唯一性,即離開了實踐,再也沒有其他的標準。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實踐標準的條件性、具體性和歷史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外星人三、關于真理的辯證法(一)真理與謬誤1、謬誤的概念謬誤是指人們對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錯誤的、歪曲的認識。2、真理與謬誤相區(qū)別的標準在于主觀是否與客觀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主體客體真理謬誤正確反映歪曲反映3、真理與謬誤的關系:①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②真理與謬誤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③真理的發(fā)展也是通過與謬誤的斗爭來實現(xiàn)的;④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認識真理謬誤互為條件互相依賴真理和謬誤既對立又統(tǒng)一互相轉化涇渭分明互相對立發(fā)展發(fā)展結果結果性質(zhì)性質(zhì)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真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謬誤。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一定條件下才能夠成立,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全面的。真理的全面性表現(xiàn)在它自身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每一個原理都同其他原理處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之中。如果任意肢解真理體系,實用主義地對待其中的個別原理,這個原理就會由真理轉化為謬誤。

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真理。謬誤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先導,失敗是成功之母。從錯誤認識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就會得到正確認識,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真理總是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1、價值的含義——價值是指客觀世界滿足人的需要的哲學范疇。2.價值的特性價值具有客觀性價值具有主體性價值具有社會歷史性價值具有多維性(二)真理與價值

當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時,客體對于主體就有價值,滿足主體需要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3.價值評價含義:主體對客體(相對于主體)有用性的評價。

不同主體的需要往往不同,因而對同一事物的價值評價往往產(chǎn)生差異或矛盾。這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xiàn)象。4.價值評價的標準①人民的標準:人民群眾的要求和利益從根本上代表著人類整體的要求和利益,是與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或趨勢一致,因此對于任何價值評價的主體而言,其價值評價的標準只有與人民、人類整體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確的。

②真理的標準:價值評價要與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相一致,要以真理認識為依據(jù)。真理評價高于價值評價。

③實踐的標準:實踐是檢驗評價結果的標準。羅陽黃大年袁隆平南仁東56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要遵循真理和價值相統(tǒng)一的原則。

真理原則:是指人們必須按照事物的本質(zhì)和客觀規(guī)律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這是一個“求真”、“求實”的過程。

價值原則:就是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尺度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這是一個“求美”、“求善”的過程。5.真理和價值在實踐中的辨證統(tǒng)一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本質(zhì)的認識以及對人和事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的體系。它與世界觀和人生觀是一致的。

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人們對事物的“是非對錯”的評判和“善惡美丑”的主體傾向。價值觀不同的人,價值取向也會不同。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以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評價是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