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檔簡介
安徽民俗文化發(fā)展概述
安徽位于祖國東南,地處長江下游,居華東腹地。東近吳越,西接荊楚,北鄰齊魯,春秋時稱為“吳頭楚尾”。因地理位置使然,而成為南北文化的交匯之地。歷史上有許多重大影響的思想、學派誕生在這里,使安徽成為中華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由于安徽地形復雜,受風土的影響,民俗習慣南北迥異;區(qū)域文化,特色鮮明。特別是“獨樹一幟”的新安文化(亦稱徽州文化),近年來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
一、歷史悠久的安徽民俗文化
安徽之稱始于清初,合安慶、徽州二府首字為名??滴趿辏?667年),正式撤銷江南省,分為安徽、江蘇二省。安徽雖然建省時間較晚,但它開發(fā)很早,歷史悠久。早在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皖人的遠祖就曾在此繁衍、生息,1980年10月龍?zhí)抖础昂涂h猿人”頭蓋骨的發(fā)掘得以證明。
遠古時代,安徽境內的淮北、淮南和江南,都曾經(jīng)歷過氏族社會階段。據(jù)《史記·夏本紀》記載,禹帝“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在金寨縣南;六,今六安縣地名所本。說明早在公元前21世紀時中原偃姓氏族已到淮河流域,由于夏民族南下,導致中原文化的大量涌入。大體上說,淮北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繁榮地,江淮之間是青蓮崗文化的領域。
到了原始社會未期,安徽境內的淮北、淮南地區(qū)為淮夷方國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國的領地,中西部以舒人為主,東北部以徐人為主。江南地區(qū)則為百越人部落的領地。
淮夷是東夷中的一個支派,夷民族發(fā)源于東北、是個以鳥為圖騰的民族。據(jù)史料記載,商武乙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左右),夷民沿海南下,先到達山東維岱地區(qū),經(jīng)過西周幾次打擊,南遷至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皖北、皖東和蘇北。安徽境內的徐和舒為同系異支,在淮夷建立的方國之中,兵力最強,國土最廣、文化最高的就是徐人建立的徐國。淮夷和原先到達這里的夏民族,在兩淮一帶從事農耕、漁獵,淮北種麥,淮南則飯稻羹魚,并且有筑陂傳統(tǒng),當然只是村莊性小型水利工程。西周王朝多次派兵攻打淮夷。后來吳、楚強盛起來,在淮河流域開展長期爭奪戰(zhàn),徐人和舒人搖擺于吳楚勢力之下,最后被楚國所吞并。
遠古時期,安徽境內的皖南地區(qū),特別是山區(qū),人煙稀少,近似荒蕪,為百越人生息之所。夏商時,干人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部分干人進入皖南,和當?shù)赝林脑饺巳诤?,建立了一些新的干越部落群體。據(jù)何光岳《百越源流史》考,“鉞”是帶木柄的斧頭,越人就是使用鉞以砍伐林木,以燒香為生的人直到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干越人大部分融入漢族,一部分進入皖南山地而成為山越。
1949年以來,安徽文物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不僅搶救和保護了數(shù)以萬計的珍貴文物,豐富了館藏,而且揭示了古代一系列民俗文化遺存。20世紀50年代在亳縣釣魚臺古址發(fā)現(xiàn)碳化小麥,80年代在含山縣大城墩發(fā)現(xiàn)稻粒結塊,說明當時安徽北部、中部氏族部落的生產水平和農耕的方式。特別是1979~198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潛山縣薛家崗文化遺址進行5次發(fā)掘,出土各類文物2000余,分石器、玉器、陶器三大類。石器生產工具有刀、斧、錛、鑿、鏃、鏟、石球、礪石、網(wǎng)墜、紡輪等,大多經(jīng)過通體精磨,刃部鋒利,有的石刀、石鏟孔眼外繪有紅蓮花果形圖案,結構嚴謹,線條優(yōu)美。其中九孔、十一孔、十三孔大型石刀是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陶器生活用具有鼎、壺、盆、碗杯、甑和壺形器等,其中多半具有獨特的造型,顯示了鮮明的地方特色。陶器的制法由手制到輪制,陶質有泥質和夾砂兩種,外表多為素面磨光,胎薄而均勻,形體渾圓,說明當時皖人制陶技術以達到一定的水平。出土的玉器有環(huán)、璜、管、鏟、琮,雕刻精美,圖案對稱,工藝水平很高。此外,還出土60多個紋飾、縷孔的陶球,腹內有丸,搖之有聲,清脆悅耳,精致奇巧。這些文物,經(jīng)科學測定為公元前3700—3000年。1987年,在江淮之間含山縣凌家灘墓葬中,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瑪瑙、水晶等隨葬品700多件。特別有意義的是原始八卦圖形玉器與玉龜同出一墓,這表明早在氏族社會的皖人就已形成了河圖、洛書和八卦的觀念,可見安徽史前文化已發(fā)展到相當進步的程度。
以上原始社會和夏、商、周遺跡的考古發(fā)現(xiàn),在安徽可以說僅僅是開始,將來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上窺到淮夷、越人以及土著皖人更為豐富的民俗文化在安徽的遺存。
二、楚文化東漸對安徽民俗的影響
西周時期,崛起于江漢平原的楚國向東推進,公元前538年,打敗了安徽北部、東部的淮夷逐步并吞了淮河流域的贏姓、偃姓的部落和小國,占領了安徽的兩淮地區(qū),當時江南為吳國領地,越滅吳后,吳地成為越地,但曇花一現(xiàn),不久安徽盡為楚地。楚文化的東漸,與楚人的東進同步。隨著楚人的東進,楚文化從漢水傳播到淮水,從長江中游傳播到長江下游,在時尚趨新的潮流中,這股新風逐漸吹遍江淮大地,其勢如風行草偃。楚人東進得志,可是西境迫于強秦,連連失利。公元前261年,楚畏秦逼,遷都巨陽,即由湖北江陵遷至安徽阜陽境內,后又懼而東徙壽春(今安徽壽縣),壽春為郢(國都)。楚國統(tǒng)治安徽長達300余年,并且到了后期,楚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也轉移到了東境,安徽成了楚人最后的歸宿地。因此,安徽民俗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原先安徽境內淮南和江南地區(qū)盛行土墩墓,葬俗與吳人、越人相同,一般不挖墓坑,平地封土成冢,墓底多墊石灰、燒土或草木灰,不見葬具。然而,在楚俗的影響下,到戰(zhàn)國時期,安徽境內平地起冢的葬俗基本消失。由土墩墓改為土坑木槨墓無疑是葬俗一大變化。從六安和舒城兩地墓葬發(fā)掘表明,戰(zhàn)國早期墓葬銅禮器俱屬楚系,槨周填青膏泥,亦為楚俗,為濃厚的楚風所代替。到了戰(zhàn)國后期的墓葬,在文化面貌上與楚墓就難以區(qū)分了。
楚人迷信鬼神,巫風儺俗盛行。王逸在屈原《九歌章句》中說:“民信巫鬼而多淫祠?!薄肚G楚歲時記》載:“十二月八日,諺云‘臘鼓鳴,春草生’,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公頭及作金剛力以逐疫?!睔v史上安徽皖南一帶,巫儺觀念也是十分濃烈,民間迎神賽社活動中,“鄉(xiāng)人相率為儺”,直到解放前夕,“跳五猖”、“跳鬼”、“跳魈”還較為普遍,各色人等頭戴神靈假面,載歌載舞,驅邪納吉。時至今日,在皖南池州一帶還保留下來一種古老稀有的劇種儺戲。演出分三段體,即儺儀、儺舞——正戲——儺舞、吉祥詞,演員帶著面具表演,具有濃厚的巫風色彩,演出只限于祭祀活動。僅此,就可以看出楚文化對安徽民俗文化影響之深遠。
在楚人的習俗中,存有對太陽的崇拜,對火的崇拜,對鳳鳥的崇拜。楚人以六月六日為太陽做生日,安徽民俗至今保留了太陽會和有關太陽的禁忌,如男人不許對著太陽撒尿,女人不準把月經(jīng)帶對著太陽曬。楚人有拜火之俗,安徽民俗至今保留了“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皖西潛山一帶,婚嫁之日,新婚要沿路向人家索取火種。拜日、崇火,必然尚赤,安徽民間千百年來以“紅”為喜慶之色。楚人崇鳳,視鳳為日中之火鳥,安徽民間保留了許多關于鳳的傳說,不少地名也冠以“鳳”字,如鳳臺、鳳陽等。不過安徽民間既崇鳳又尊龍,反映安徽民俗既受楚俗崇鳳的影響,又受越人和周人崇龍的影響。安徽的許多民俗事象中,都有與荊楚習俗相似之處,就連村莊的名稱也受楚人念念不忘故都觀念的影響。楚為秦所滅后,散居各地流亡的楚人,他們的村落也就稱之為“郢”,所以安徽境內接近壽春各地的村莊至今還叫著“郢子”,如王大郢、張小郢、李家郢子等等,故有人把安徽民俗文化稱之為“東楚”民俗文化。總而言之,安徽民俗文化在其早期深受楚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楚文化中的進取精神,開放氣度,創(chuàng)造意識為皖人所汲納,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兩淮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徽民俗文化就是淮河流域的淮夷文化和長江以南的山越文化與楚文化、中原華夏文化的融合的產物。
三、從秦漢至明清安徽民俗文化的變異
秦滅楚之后,楚文化在安徽的影響依舊,在楚文化領域里,道家為楚國學說的主流,此時淮河流域道家學術仍處于尊崇的地位。秦亡漢興,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卻創(chuàng)作了一部宣揚道家學術的經(jīng)典——《淮南子》,推崇老莊,貶斥儒法,抵制獨尊儒術。結果,劉安及其賓客以謀反罪慘遭殺害,株連達幾萬人之多。從此,儒家文化由北向南逐步占領安徽,形成儒道并存的格局。處于主流文化的儒家,也就逐步滲透到安徽民俗文化之中,促使安徽民俗文化的變化和發(fā)展。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種政治集團爭戰(zhàn)的結果,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據(jù)安徽北部,孫吳占據(jù)長江兩岸和皖南山區(qū)。隨著漢人的南遷,江南開發(fā),生活在安徽皖南山區(qū)的山越人與漢人的矛盾激化起來。當時皖南山區(qū)居民為“椎髻鳥語”的山越人。山越人的原始文化是單一的山越文化。山越文化的特征是“鮮知禮節(jié)”、“彪悍尚武”。三國時,皖南劃入?yún)菄鎴D后,山越人“依阻山險,不納王租”,“以材力保捍鄉(xiāng)土”,對抗孫吳政權。為此,孫吳與山越進行了多戰(zhàn)爭,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部將賀齊平定山越,山越人正式成為吳國的編戶齊民,從而開始了漢文化與山越文化的融合。
西晉末年,中原地區(qū)因“永嘉之亂”,造成人口南遷的高潮。安徽皖南地區(qū),特別是徽州一帶便成為北方強宗大族求生避難的“桃花源”,遷入皖南的中原人士較多,使安徽皖南真正進入較大規(guī)模的拓墾發(fā)展時期。北人南遷,不僅給南方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注入強勁的活力,而且直接影響到社會風俗習慣。原來土著山越人的尚武精神與中原士族“保捍鄉(xiāng)土”的觀念相結合,形成“武勁之風”。《歙風俗禮教考》云:“武勁之風,盛于梁陳隋間,如程忠壯、汪越國,皆以捍衛(wèi)鄉(xiāng)里顯?!鄙皆饺艘苍谂c外來移民的融合中逐步改變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山越文化也就逐漸納人漢文化系統(tǒng)之中,使皖南地區(qū)“俗益向文雅”。
南朝時期,佛教信仰在南中國大地迅速傳播,上至帝王貴戚,下至一般文人知識分子,都為這種包含著深奧而美妙理論的外來信仰所傾倒和陶醉,忘情地沉湎其中。影響所及沿江各地,盛行鑄造佛像的風氣。晉鎮(zhèn)北將軍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還是一個小孩,在蕪湖看見眾人灌佛(造佛像),就把頭上的金鏡脫下,替他母親來灌像。足見劉宋時佛教思想已普遍深入。到了齊梁,更為厲害,禮佛成為當時風俗,不僅“吸引清流”而且“炫惑俗流”。因此,至今皖江一帶的民間信仰和生活習俗中還保留了濃厚的佛家味道。
南宋之后,對安徽民俗文化發(fā)展影響深遠者當推程朱理學。南宋至元明清,安徽民間雖有各種信仰,但都是受壓制的,惟有理學處于獨尊的地位,并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安徽,特別是皖江和徽州地區(qū),形成“儒風獨茂”的社會景觀,不僅造就了影響中國文壇數(shù)百年之久的“桐城文派”和一大批享譽華夏的文人學士,而且使社會風俗為之大變,使頹弊的民俗有了較多的生氣,道光《休寧縣志》記載:“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其學所本,則一以郡先師朱子為歸。凡六經(jīng)傳注、諸子百家之書,非經(jīng)朱子編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也?!庇捎诳駸岬赝瞥绯讨炖韺W,以“讀朱子之書、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茗州吳氏家典》)為榮,使徽州民俗產生深刻變化。如徽州商人,以理學的義利為立身處世的教條,因而“賈而好儒”,以“仁義禮智信”為商業(yè)論理。程朱理學講究忠君孝親、男尊女卑、喪制禮服、修祠續(xù)譜、建坊樹碑,因而在徽州境內出現(xiàn)大批的“貞女烈婦”、“孝子賢孫”為傳統(tǒng)禮教而殉身。清代文學家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指出:“新安節(jié)烈最多,一邑當他省之半?!笨傊讨炖韺W的傳播對安徽皖南的民俗文化影響是深刻的,一方面起到了開風振俗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固了民俗文化的封建保守狀態(tài)。
四、安徽民俗文化的分區(qū)與特點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其中長江、淮河橫貫全境,自然地貌南北迥異。淮河以北,平原遼闊,阡陌縱橫;江淮之間,西峙崇山,東綿丘陵;長江兩岸,河湖交錯,水鄉(xiāng)沃野;皖南山區(qū),迭嶂列岫,群峰雄峻。全省各種地貌類型均有分布,宜農宜林,物產豐富。由于安徽地處中緯度地帶,天氣形勢多變,且地形多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風、雹、凍等災害較為頻繁。特別是黃河奪淮,造成淮北地區(qū)水系混亂,各種災害連年不斷。舊時有的百姓“身背花鼓走四方”;有的玩皮影、耍猴戲,賣藝糊口;有的團伙結捻,舉村外流,移民就食。1949年后,奮力治水,制服水旱。但災害仍不定期襲來,威脅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不同區(qū)域的城鄉(xiāng)群眾生產、生活以及語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給當?shù)孛袼讕砩羁痰挠绊憽?/p>
淮河流域,地接中原,歷史上戰(zhàn)爭和災害頻繁,民風普遍倔強尚武,正如《壽州志》記載:“民俗淳樸……習樸實而負氣,性勁忌而輕生?!痹谶@種文化氛圍之下,孕育了一大批睿智多謀、氣魄遠大的杰出人物和慷慨悲歌之士,發(fā)動了一次又一次驚天動地的事變,使天下諸郡翹首相看。長江兩岸,魚米之鄉(xiāng),男耕女織,俗尚勤作崇文。據(jù)《安慶府志》記載沿江丘陵山區(qū)時說:“男耕女織,質樸無文。黃發(fā)老人,有不識城市者。安土重遷,不善商賈,鮮厚藏而少巨富?!薄逗椭葜尽吩谟浭鲅亟讌^(qū)時說:“女工尚完堅,一經(jīng)一緯,無文章交錯之奇。男女尚墾辟,功苦戀本,無即山近鹽之逸,市無嗤眩,工無雕彤,無游人異物以遷其志?!睔v時兩百多年的“桐城學派”也就誕生在這里,享有“天下之章,其在桐城乎”的稱譽。徽州地區(qū),地狹人稠,重賈而好儒。“以商賈為第一等生業(yè)”。民謠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明人王世貞說:“太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商人以理學為立身處世教條,因而稱之為“賈而好儒”。正由于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中孕育著各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即兩淮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構成了錦繡安徽的歷史畫卷。
民俗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歷史地位的證明。安徽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多姿多彩,為了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新文明,我們應對它進行科學的發(fā)掘和整理,有效地弘揚優(yōu)秀民俗文化,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民俗。(安徽省民俗學會副會長歐陽發(fā)
2011-05-25)
安徽省民風民俗整體概述
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說,安徽地區(qū)位于華東的西北部,兼跨長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錯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別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區(qū)。在這些自然區(qū)中,城鄉(xiāng)群眾的生產、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其中差別最大的,則是淮北與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說,淮北一帶,千里平川,一望無際,多為旱地,盛產小麥、雜糧;皖西、皖中、皖南一帶,地形復雜,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產水稻為主。這種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物產的差別,給當?shù)孛袼桩a生一定的影響。從人文地理方面說,安徽地區(qū)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淮北、淮南等地屬楚文化流行范圍,皖南等地屬吳文化范圍,這些也給當時當?shù)氐拿袼滓杂绊?,這些民俗也成為楚、吳文化的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區(qū)的民俗活動某些方面還保留了楚、吳文化(民俗)的遺風,如尚紅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數(shù)男性的紋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龍形及字跡)等。
由于安徽地跨長江和淮河,地區(qū)的差異和交通狀況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為中原官話;口味咸中帶辣,湯汁口重色濃,慣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無酒不進餐”,喝酒猜拳行令,擇筷打杠習以成風。因地近黃淮,災害頻繁,住居簡樸,衣著樸素(老人愛穿黑、白、藍三色),民風剽悍,“即使走險,也群起響應”,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誠如梁啟超所說:“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為我國數(shù)千年來政治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zhí)⑴P,為吾國數(shù)千年人物史的代表?!?/p>
而江淮地區(qū),多為江淮官話;傳統(tǒng)膳用沿江菜系(揚州菜),口味偏甜主鮮;但自清末“兩湖”等移民的到來,既形成許多“方言島”,又造成辣味東移現(xiàn)象,未沖擊地區(qū)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鮮甜”(如天長等地);民風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闕);逢年過節(jié),生老嫁娶,待客擇居,更是古今參半,各取所需。
處于萬山叢中的皖南山區(qū),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較多,僅徽州一地而言,雖多說徽州話,但“同山不同音,問路帶翻譯”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國古音活化石”之稱。宗族深藪,崇尚儒風,“養(yǎng)子不讀書,似如養(yǎng)圈豬”,已成為家規(guī)族訓,所以千百年來,“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他們所走之路是:學—官—商,或學—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說。由于商業(yè)的繁榮,以及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這里又創(chuàng)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的徽菜,聞名遐邇的徽劇,精美絕倫的徽州“三雕”(磚、石、木)藝術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
對民俗活動影響深遠的社會因素,主要是經(jīng)濟水平。在解放以前的長期過程中,安徽地區(qū)的農村,小農經(jīng)濟處于統(tǒng)治地位,中小城鎮(zhèn)工業(yè)落后,大都為消費城鎮(zhèn)。在農業(yè)生產方面,技術落后,思想偏向保守,無論平地、耕田(地)、播種、施肥、收割莊稼等生產勞動,其生產技術和生產習慣往往是長期因襲,代代相傳。反映在種種生產民俗上,也充滿保守的傾向,嚴守“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并含有種種神秘的意味,把莊稼的豐歉歸之于“田公”、“田母”、“土地爺”、“龍王爺”等神的意志;當自然災害降臨時,生產民俗中有種種祈神的法術,但缺乏防治災害的有效方法,說明了傳統(tǒng)生產民俗缺乏科學性和抵抗自然災害的力量。由于小農經(jīng)濟基礎異常薄弱,群眾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十分珍惜物力,鄙棄奢侈,重視節(jié)約。如城鄉(xiāng)群眾吃飯時,不準小孩掉飯菜,如掉了,大人就要撿起吃下去。否則,便認為要受到神的懲罰,要“折壽”(短命)。這個食俗帶有迷信的色彩,系受佛教的思想影響。服飾民俗同樣重視節(jié)約,各地農村群眾對服裝極其珍惜,穿舊的衣服,甚至破衣服,也不肯輕易拋棄,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成衣后剩下的碎布片,也要搜集起來用做“百衲衣”,“百衲衣”是給孩子穿的吉祥服,也是一種節(jié)約服,就是這種服飾民俗的產物。
政治制度是影響民俗的另一重要社會因素。解放以前,安徽地區(qū)長期處于封建制度及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之下,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強化家長制,要家庭成員絕對服從家長,視家庭為立國之本,所謂“家齊而后國治”國與家不可分。皖南的許多宗族祠堂就是這些宗法制的象征。從政治上說,國家要求建立嚴格的君臣、父子、夫婦等倫理秩序。反映在民俗活動上,就是家長制的神圣不可侵犯,如傳統(tǒng)婚俗中的“父母之命”,在決定兒女婚姻大事中起了極大的消極作用,即為明顯的例子。
社會意識對社會民俗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民俗的構成本質來說,各種民俗活動大都是城鄉(xiāng)群眾(特別是農民)某種心態(tài)的表現(xiàn)。而這種心態(tài)有的是群眾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有的是由接受外來意識的影響,其中各個時代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尤其給群眾以直接的作用。在外來的思想中,還有宗教思想、原始拜物思想以及歷代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的儒家思想等等。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原始拜物的萬物有靈思想,幾乎成為傳統(tǒng)民俗活動指導思想的核心。傳統(tǒng)民俗中所信奉的民間諸神,可以說是原始拜物思想長期傳播過程中的產物。比如淮河沿岸敬奉水神和治水的大禹,皖南敬奉五猖神等等。
新中國成立后,民俗的思想和文化內容不斷科學化和健康文明;但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政治運動,民俗活動趨向統(tǒng)一化,特色民俗活動減少。改革開放后,特色性民俗活動重新恢復和增多。
安徽地區(qū)的民俗文化,約而言之,可分為:物質生產民俗,包括農業(yè)生產、手工業(yè)生產、商業(yè)等;物質生活民俗,包括飲食、服飾、居住、行業(yè)、器用等;人生禮儀民俗,包括婚姻、生育、壽慶、喪葬、家庭教養(yǎng)等;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民間文藝、民間游戲、民間體育競技等;歲時節(jié)令民俗,包括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紀念節(jié)日;社會集團民俗,包括家庭、宗族、親戚、鄰里、同鄉(xiāng)、國家等;道德民俗,包括敬長、愛幼、關心公益等;語言民俗,包括行業(yè)用語、喜慶用語、哀傷用語、一般交往用語等;美育民俗,包括環(huán)境美化、個人裝飾、美術愛好等;心理民俗,包括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保健民俗,包括日常保健、疾病治療等;社會陋俗,包括流傳下來的種種不健康的習俗;迷信民俗,其中包括巫術民俗。
在這些民俗活動中,物質生產民俗,關系到每個家庭的豐衣足食,很容易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重視。在民俗中有關這方面的表現(xiàn),主要是:祈禱豐收,預測豐歉,傳授與交流生產勞動的技法。這些技法不同于一般的生產技術,而是帶有儀式的性質,也是表現(xiàn)群眾心態(tài)的。商業(yè)民俗屬于流通領域的民俗,與物質生產有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物質生活民俗與城鄉(xiāng)群眾的關系十分密切,無論居住、服飾、飲食、行業(yè)、器用等方面,為了渴求人生中的舒適、美滿,產生了一系列的民俗。這些習俗體現(xiàn)了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豐富經(jīng)驗,他們視之為不可逾越的生活經(jīng)典,而要當成傳家寶似地傳下去;另外,他們?yōu)榱俗非笮腋5纳詈土己玫那巴?,往往要寄希望于超人的力量(神)和不尋常的機遇(碰運氣)。這就是說,生活民俗既是實際生產經(jīng)驗的積累和傳承,又集中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人生禮儀民俗是有關整個人生歷程的民俗。人的一生,自幼年、少年、青年、壯年至老年,其中誕生、成年、結婚、生兒育女、壽慶以至去世,都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各有其紛繁而獨特的民俗活動。而誕生、結婚以及婚后的生兒育女,更是一般人生過程中的重大喜慶事件,要有系列的花團錦簇般地民俗活動。這些民俗,突出地表達了人生的歡樂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這些民俗安徽各地大體相同。
精神生活民俗是體現(xiàn)城鄉(xiāng)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民俗,由于建國以前城鄉(xiāng)經(jīng)濟基礎薄弱,群眾文化層次低,文化設施落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是群眾在繁重體力勞動之余,也需要精神文化;同時先輩們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又不斷地傳承下來,這樣,城鄉(xiāng)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比較活躍,在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更加活躍。
歲時節(jié)令民俗是與農事活動、崇拜祖靈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就安徽地區(qū)來說,地無分東西南北、山區(qū)平原,歲時節(jié)令的民俗活動,也是大同小異,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基本規(guī)范化了。中國春節(jié)、端午、中秋被稱為“三大節(jié)”,其民俗各具特色,各有側重。春節(jié)是歡慶一年豐收的節(jié)日,是家族團聚的節(jié)日,也是改善物質生活與活躍精神文化生活的節(jié)日。春節(jié)期間,食品豐富,氣氛熱烈,城鄉(xiāng)群眾沉浸在歡樂的民俗活動之中。端午節(jié)賽龍舟、吃粽子,別有一番歷史情趣。中秋吃月餅,賞月色,陶醉于自然風光,又是一番生活樂趣。清明、中元、冬至三節(jié),是以祖先崇拜為中心內容的節(jié)日;而清明臨近春播,中元已屆秋收,冬至已是秋糧入庫的冬藏時節(jié),又與農事活動息息相關。
社會集團民俗是表現(xiàn)人群橫的關系民俗,萬千群眾處于社會之中,通過種種橫的關系的建立,他們便聯(lián)成為松散的整體。從而,產生了家庭、宗族、親戚等系列的社會集團民俗。在此民俗當中,國家民俗不突出,但在實質上起著制約的作用。在社會關系民俗中,經(jīng)常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家庭、宗族,其次為親戚與鄰里。
道德民俗是指城鄉(xiāng)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經(jīng)過共同反復實踐,而逐漸形成的種種道德習俗。其中包括長幼之間、老少之間、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等等的關系。
語言民俗不是指人際的一般對話,而是指的人們在特殊場合(如喜慶、哀傷)、特殊時間(如春節(jié))、特殊行業(yè)等等方面的語言習俗。
美育民俗是有關群眾愛美的生活民俗,群眾不僅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愛美,在物質文化生活上也是美的愛好者;他們不只是美的觀賞者,也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
心理民俗是表現(xiàn)群眾心態(tài)的民俗。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有關對歷史人物(多是神化了的人物)、民間神和自然現(xiàn)象等方面的崇拜,以及種種心理方面的禁忌。
保健民俗是歷代傳承下來的民間醫(yī)療保健技術和方法,其中不乏可貴的醫(yī)療保健經(jīng)驗,但也含有不少迷信的消極因素,這些偏于使患者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與平衡。實質上只是起麻醉精神的消極作用。
社會陋俗是傳承下來的種種不好民俗。其中大部以至全部民俗,都是不利于兩個文明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需要予以摒棄和改造。
迷信民俗,包括巫術在內,基本內容都屬于迷信范疇,但長期傳播,已成為一種特殊內容的民俗。人們之所以不自覺地用之于生活中,特別是處于困境時,人們往往借此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綜觀上述情況,不難了解,民俗文化是最能貼近農村群眾等實際生活和反映群眾心理狀態(tài)的文化,也是最廣泛地涉及絕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文化,其群眾性很強,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復雜性。所謂復雜性,就是在傳統(tǒng)的民俗里,健康的與愚昧落后的兩種內容交織在一起。如何去蕪存菁,即在“尊重健康民俗”的原則下,凡是符合下列要求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都可以予以肯定、保留和發(fā)揚:一是能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如清明節(jié)的掃墓,是懷念鄉(xiāng)土、祖先的儀式,含有愛祖國、愛民族的意義;二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二級MySQL綜合模擬試題及答案
- 面對挑戰(zhàn)2025年計算機二級ACCESS試題及答案策略
- 測試團隊的溝通與協(xié)作機制優(yōu)化研究試題及答案
- 嵌入式系統(tǒng)的性能優(yōu)化案例分析試題及答案
- 財務決策中的邏輯系統(tǒng)試題及答案
- 2025年Web考試細節(jié)提升試題及答案
- 門禁承包合同協(xié)議書
- 解除房屋合同補償協(xié)議書
- 計算機二級MySQL用戶交互設計試題及答案
- 2025年JAVA數(shù)據(jù)安全性探討試題及答案
- 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解讀
- 麥收消防安全培訓課件
- 《科普技巧常識》課件
- 2025年中國全電腦橫機市場現(xiàn)狀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 大型活動場館停車管理方案與技術措施
- 醫(yī)院基建管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全國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試題庫及答案(奪冠)帶答案詳解
- 滬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11-Chinese-festivals課件
- 2025-2030中國職業(yè)資格培訓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競爭格局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甘露特鈉膠囊聯(lián)合多奈哌齊片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療效及腸道菌群影響
- 2025科技輔導員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