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浙江省嘉興市2024-202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測試試題和答案_第1頁
語文-浙江省嘉興市2024-202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測試試題和答案_第2頁
語文-浙江省嘉興市2024-202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測試試題和答案_第3頁
語文-浙江省嘉興市2024-202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測試試題和答案_第4頁
語文-浙江省嘉興市2024-2025學年高二第一學期期末測試試題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嘉興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測試高二語文試題卷(2025.01)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義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論》)這材料二:“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古詩(見《求是》雜志第13期)。這句詩出自林鴻的《飲酒》,其完整表述為:“儒生好奇古,出口談唐虞。倘生羲皇前,所談乃何如。古人既已地初。”“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的原意是如果連一句話都不能付諸實踐,縱然讀萬卷詩書也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1頁(共8頁)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闡述知與行的關系,強調讀書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只會死讀書而不能有效運用的人,學問再多也是紙上談兵。顯而易見,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的目的,就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把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全過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從而使主題教育取得扎實成效。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對知行范疇的討論主要圍繞知行的難易、先后、輕重、分合等問題展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知行觀。重行傳統(tǒng)肇始于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論述,提出君子應當言行一致、以行為本。荀子對于重行講得更為透徹,“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庇脤訉舆f進的論證方式,將“行”置于最高層次,使“行”成為檢驗“知”的標準。從先秦到漢唐,中國哲學重行傳統(tǒng)已經形成,但對知行關系的深入探究,則主要來自于宋明理學家的闡發(fā)。程頤首倡“知先行后”說,后朱熹修正這種觀點,提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此為“知輕行重”說的核心觀點。至明中葉,“天下事勢,如沉疴積瘺,所望以起死回生”,在此背景下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圖達到“知”與“行”、“心”與“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知行合一凝結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有的哲學智慧,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有機統(tǒng)一。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了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知行合一”學說。后來,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又提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绷暯娇倳浺蔡岢觯爸腔A、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边@些都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把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結合起來的可貴品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社會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再也沒有第二個標準。B.門捷列夫和哥白尼的研究實踐從科學史角度進一步證明了理論建設的重要。C.“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知行合一,主動擔當。D.中國傳統(tǒng)哲學知行觀經歷了從先秦到漢唐到宋明的發(fā)展,形成了鮮明特色。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客觀真理的論斷,決定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必須是把主觀與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實踐。B.無論是哪一種真理,凡是被承認為真理的,必然是經過了長時間實踐的檢驗與證實而得到公認的。C.朱熹所持有的“知行合一”觀在知行觀的發(fā)展上有重要意義,為“知輕行重”說的提出奠定了基礎。D.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智慧的代表,“知行合一”說與辯證唯物論相結合之后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2頁(共8頁)3.下列選項不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的是(▲)(3分)A.法國科學家提取海藻中的碘元素時,偶然發(fā)現了沉淀在母液背后的深褐色的溴的液體。B.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證實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預言。C.植物學家、病理學家、動物學家研究證明了“所有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細胞”的論斷。D.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4.兩則材料都大量使用了引用論證,簡要分析其好處。(4分)5.結合材料,談談“知行合一”學說對高中生學習的啟示。(6分)(二)現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9題。——病期瑣事孫犁(1)這種鳥兒,在我的家鄉(xiāng)好像很少見。童年時,我很迷戀過一陣捕捉鳥兒的勾當。但是,無論春末夏初在麥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紅靛兒,或是天高氣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樹下面網羅虎不拉兒的時候,都好像沒有見過這種鳥兒。它既不在我那小小的村莊后邊高大的白楊樹上同黧雞兒一同鳴叫,也不在村南邊那片神秘的大葦塘里和葦咋兒一塊筑窠。(2)初次見到它,是在阜平縣的山村。那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不斷的炮火洗禮中,有時清晨起來,在茅屋后面或是山腳下的叢林里,我聽到了黃鸝的尖利的富有召喚性和啟發(fā)性的啼叫??墒?,它們飛起來,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樹枝樹葉里忽隱忽現,常常是在我仰視的眼前一閃而過,金黃的羽毛上映照著陽光,美麗極了,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難。(3)因為職業(yè)的關系,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有些奇怪,有時簡直近于一種狂熱。在戰(zhàn)爭不暇的日子里,這種觀察飛禽走獸的閑情逸致,不知對我的身心情感,起著什么性質的影(4)前幾年,我病了。為了療養(yǎng),來到了多年向往的青島。春天,我移居到離海邊很近,只隔著一片楊樹林洼地的一幢小樓房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個人住在這里,清晨黃昏,我常常到那楊樹林里散步。有一天,我發(fā)現有兩只黃鸝飛來了。(5)這一次,它們好像喜愛這里的林木深密幽靜,也好像是要在這里產卵孵雛,并不匆匆離開,大有在這里安家落戶的意思。(6)每天,天一發(fā)亮,我聽到它們的叫聲,就輕輕打開窗簾,從樓上可以看見它們互相追逐,互相逗鬧,有時候看得淋漓盡致,對我來說,這真是飽享眼福了。(7)觀賞黃鸝,竟成了我的一種日課。一聽到它們叫喚,心里就很高興,視線也就轉到楊樹上,我很擔心它們一旦要離此他去。這里是很安靜的,甚至有些近于荒涼,它們也許會安心居住下去的。我在樹林里徘徊著,仰望著,有時坐在小石凳上諦聽著,但總找不到它們的窠巢所在,它們是怎樣安排自己的住室和產房的呢?(8)一天清晨,我又到樹林里散步,和我患同一種病癥的史同志手里拿著一支獵槍,正在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3頁(共8頁)瞄準樹上。(9)“打什么鳥兒?”我趕緊過去問?!按螯S鸝!”老史興致勃勃地說,“你看看我的槍法。”(10)這時候,我不想欣賞他的槍技,我但愿他的槍法不準。他瞄了一會兒,黃鸝發(fā)覺飛(11)我很感激老史同志對友誼的尊重。他立刻答應了我的要求,沒有絲毫不平之氣。并(12)“養(yǎng)病么,喜歡什么就多看看,多聽聽?!?13)這是真誠的同病相憐。他玩獵槍,也是為了養(yǎng)病,能在興頭兒上照顧旁人,這種品(14)有一次,在東海岸的長堤上,一位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只是為了討取身邊女(15)惋惜的是,我的朋友的高尚情誼,不能得到這兩只驚弓之鳥的理解,它們竟一去不(16)有一天我去逛鳥市。那地方賣鳥兒的很少了,現在生產第一,游閑事物,相應減少,(17)“你要嗎?多好玩兒!”老頭兒望望我問了。(18)“我不要?!蔽肄D身走開了。(19)我想,這種鳥兒是不能飼養(yǎng)的,它不久會被折磨得死去。這種鳥兒,即使在動物園里,也不能從容地生活下去吧,它需要的天地太寬闊了。(20)從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想起黃鸝。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兩句文章的好處。(21)是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葦泊;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氣,使我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這是一種極致。(22)是的,它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它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才是它們真正的家鄉(xiāng),安居樂業(yè)的所在。的極致。揮,這就是景物一體。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吧。這正是在藝術上不容易遇到的一種境界。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4頁(共8頁)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我”回憶童年時曾迷戀捕鳥卻好像沒有見過黃鸝,表達了對年少時不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的悔恨。B.第二段視聽結合,以動寫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在抗戰(zhàn)時期初見黃鸝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C.“我”觀賞黃鸝和老史打黃鸝都是為了養(yǎng)病,為了愉悅自我,但兩人對黃鸝的美的感受截然不同。D.“我”在太湖看到了黃鸝的全部美麗后,對眼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7.對于第(14)段,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三句連用了兩個“被”字,寫出了海鷗遭到射殺、被剝奪生命的無辜和悲慘。B.中年人為博女友一笑而射殺海鷗的自私和工人的憤怒、“我”的無奈形成對比。C.最后兩句采用反問和反語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達了對丑惡現象的抨擊與貶斥。D.本段插敘海鷗被射殺的事件,是為了引出后文對黃鸝受驚嚇后一去不返的敘述。8.作者的感情因黃鸝而產生了多次變化,請梳理概括。(4分)9.有人認為,文章最后兩段所寫內容和黃鸝沒有直接關系,可以刪去。你是否認同?請說明理由。(6分)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鋪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材料二:人臣之義,以忠正為高,以伏節(jié)為賢。故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榮顯而名著。若夫懷道以迷國,詳愚而不言,顛則不能扶,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5頁(共8頁)危則不能安,雖保黃耆,終壽百年,蓋志士之所恥,愚夫之所賤也。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而班固謂之“露才揚己,競于群小之中,怨恨懷王,譏刺椒、蘭①,茍欲求進,強非其人。不見容納,忿恚自沉”,是虧其高明,而損其清潔者也。昔伯夷叔齊讓國守志,不食周粟,遂餓而死。豈可復謂有求于世而恨怨哉?且詩人怨主刺上曰:“嗚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②風諫之語,于斯為切。然仲尼論之,以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詞,優(yōu)游婉順,寧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攜其耳乎?而論者以為“露才揚己”“怨刺其上”“強非其人”,殆失厥中③矣。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以A伍子胥不恨B于浮江C比干D不悔于E剖心F然后忠立G而行成H榮顯I而名著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短,詆毀的意思,和《鴻門宴》中“素善留侯張良”的“善”用法相同。B.顏色,指臉色,與文中“形容”“凝滯”“世俗”等詞都屬于古今異義詞。C.祖,以……為祖,與《過秦論》“外連衡而斗諸侯”的“斗”用法不同。D.讓,指謙讓,與《蘇武傳》“如惠語以讓單于”中的“讓”意義不同。C.遂自投汨羅以死A.面對濁世,屈原認為真正的圣人應堅守自己的品行,而漁父則主張圣人的品行應隨著世事的變遷而不斷改變。B.王逸認為人臣的本分就是像伍子胥、比干這樣為保全節(jié)義而殞身不恤,否則,即便有百歲之壽,也會被恥笑看輕。C.班固認為屈原投江的悲劇有其自身原因,比如喜歡炫耀自身的才華,經常與小人一爭曲直,并且諷刺朝中官員。D.王逸雖然認可文學具有勸諷主上的功能,卻也認為推崇屈原從容平和委婉和順的勸諷言辭,大概是有失公允的。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4分)(2)故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4分)▲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6頁(共8頁)(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書憤五首(其二)[宋]陸游白發(fā)蕭蕭臥澤中,只憑天地鑒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①嚼齒空。細雨春蕪上林苑②,頹垣夜月洛陽宮。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注]①張巡:唐朝將領,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數月,督戰(zhàn)時“嚼齒皆碎”,后被俘,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當時都已被金人占據。1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的開頭以“白發(fā)”“臥”交代了詩人年邁力衰、不受朝廷重用而只能偏居澤中的處境。B.頷聯(lián)用典,詩人自比蘇武、張巡,表明自己久處厄窮但依然保持著天地可鑒的孤忠情志。C.頸聯(lián)先寫上林苑的生機勃發(fā),再寫洛陽宮的凄清沒落,通過對比表達了盛衰無常的感慨。D.全詩著力于自我表達,由己而人,再由人而景,最后又回歸自己,筆力雄健,一氣呵成。16.《書憤五首(其一)》的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與本詩的尾聯(lián)在抒情方式與情感內涵上有何差異?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2)漫步郊外,江水曲折地繞著原野流淌,月光如細密的冰珠,灑在開滿鮮花的樹林,此番美景讓小張不禁吟出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詩句:“▲▲?!薄?3)“以聲寫聲”是古人描摹音樂的一種手法,在唐代詩歌中并不少見,比如:“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文化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摸,仿佛無所在;但它卻.A_,既在一切傳統(tǒng)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tǒng)是形而上的道,(甲);道在器中,器不離道。文化傳統(tǒng)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tǒng)就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tài)。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7頁(共8頁)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形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就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神財富和物質力量。這樣,B,暑往寒來,文化傳統(tǒng)于是乎形成。為傳統(tǒng)的新成分。但是必須注意,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無論如何總是緩慢的、漸進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超過15個字。(4分)得改變原意。(4分)21.第3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總結了生活、一個句子來表達高中學習、高考與高中生的關系。要求:語達流暢。(5分)2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是如何通過準確的語言表達體現思維的縝密的?請簡要分析。(5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日常生活中,我們總傾向于做出“最優(yōu)”的選擇;但很多情況下,我們未必做了“最優(yōu)”的選擇。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末測試語文試題卷第8頁(共8頁)BD1.(3分)選擇B項。門捷列夫和哥白尼的事例是證明了實踐的重要性。哥白尼的學說是2.(3分)選擇C項?!爸泻弦弧闭f是王陽明提出的,朱熹總結的是“知輕行重”,要3.(3分)選擇A項。這是在實驗中偶然發(fā)現的,不是事先存在的觀點,不能體現經過了4.(4分)①可以自然地引出要論述的觀點;②增強了說服力和權威性;③引用古詩,增【評分標準】答出1點,并有分析,得2分。答出2點并有分析,得滿分。5.(6分)【評分標準】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3點,得滿分。6.(3分)選擇C項。A項,作品這里不是表達7.(3分)選擇D項。這段不是為了引出后文的敘述,而是表達的扼殺美好事物的丑惡行8.(4分)作者因黃鸝產生了幾次感情變化:(1)抗戰(zhàn)時初見黃鸝,驚喜狂熱;(2)療養(yǎng)院每日觀賞,高興擔心;(3)老史嚇走黃鸝后,惋惜遺憾;(4)看到鳥市上黃鸝被賣,同情悲哀;(5)太湖邊欣賞黃鸝,欣喜贊嘆?!驹u分標準】寫出1點得1分,寫出4點得滿分。不按原文順序扣1分。9.(6分)也使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更加明確,由“極致”談到“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體現了高二期末測試語文參考答案第1頁(共4頁)【評分標準】每寫對1點理由,得2分。寫對3點理由得6分。如無明確觀點,扣1分。10.(3分)選擇CFH三項?!拔樽玉恪迸c“比干”對舉,“然后”另起一句,“忠立”“榮顯”對舉。11.(3分)選擇B項?!笆浪住惫沤裢x。12.(3分)選擇A項。均表被動。B項的“之”,定語后置的標志/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的“以”,連詞,相當于“而”/介詞,把。D項的“則”,表轉折/表順承。13.(3分)選擇D項。原文中王逸認為屈原的文辭不僅能勸諷主上,并且還從容平和、委婉和順,而論者對屈原的攻訐可謂“有失公允”,可見題干中李戴。(1)全世界都是污濁的,只有我一個人清白,大家都昏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因此【評分標準】“舉”,全,整個;“是以”,因此;見放,被動句。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2)所以有人說正直的話來使國家得以保存,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評分標準】“危言”,正直的話;“存國”,使國家得以保存,使動用法;“殺身”,犧牲自己;“成仁”,成全仁德。每點1分。15.(3分)選C項。“上林苑的生機勃發(fā)”錯,這里借寫上林苑聯(lián)想到淪亡的舊都宮苑。16.(6分)《書憤五首(其二)》直接抒情,表達詩人老當益壯,雖死不悔的愛國情懷;《書憤五首(其一)》間接抒情,借諸葛亮出師雄文名顯于世、無人能及的典故,暗諷主降派茍且偷安的同時,表達詩人愿效法諸葛亮出師北伐的渴望?!驹u分標準】抒情方式各1分,情感內涵分析各2分。(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彈大珠小珠落玉盤19.(4分)甲處:傳統(tǒng)文化是形而下的器乙處:當然,文化傳統(tǒng)并非不變高二期末測試語文參考答案第2頁(共4頁)20.(4分)①中改成“所孕育、所熟悉、所祟尚”,以體現正常的語序。②“就能”改成“才能”“始能”,和前面的“唯有”照應。21.(5分)答案示例:高中學習對于他們(高中生)就是一場持續(xù)三年的長跑,高考對于他們(高中生)便是最后的沖刺?!驹u分標準】使用暗喻,2分。暗喻貼切1分,語意完整1分(能關注到“高中學習”和“高考”之間的關系),語言流暢1分。注意,凡暗喻修辭使用錯誤均不給分。(1)準確安排語序。時間前進、生活交替、經驗累積、知識更新這樣的順序體現了層層遞進的效果。積淀、篩選、整合也是體現了發(fā)展的歷程,語序不能變動。(2)準確使用關聯(lián)詞?!耙灾痢甭?lián)結“淡化”“衰亡”,表明發(fā)展趨勢?!暗恰币龑У木渥颖硎巨D折,強調了文化傳統(tǒng)的變化是緩慢的?!半m”是即使的意思,這個讓步假設,補充說明了特殊情況。(3)準確使用修飾語。幾個“某些”準確表明范圍,“無論如何”“總是”提到了文化【評分標準】答出1點并有分析得2分,答對3點得5分?!绢}目解析】所謂最優(yōu)選擇,是人在充分分析評估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做出的效益最大化的抉擇。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最優(yōu)選擇是一種認真對待生活、經營人生的態(tài)度。但事實上,我們未必總能做出最優(yōu)選擇,主觀上,這或許是因為我們難以克服認知的局限、思維的固化、性情的怠惰等;客觀上,這也可能是世界的日新月異、社會的競爭博弈、人情的錯綜復雜讓我們在做出“最優(yōu)選擇”時迷失。其實,我們應該承認“最優(yōu)選擇”所承載的準確性與高效性對于個體和社會發(fā)展的積極意義。但我們未必總能做出最優(yōu)選擇的現狀也值得我們反思:沒有進行“最優(yōu)選擇”的人生一定是失敗的嗎?“最優(yōu)選擇”是人生的“唯一正確”解法嗎?只迷戀效益的最高處,會被功利視野、冗雜信息和不確定概率的浮云遮望眼,洞見精微,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