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聯考考后強化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聯考考后強化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聯考考后強化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聯考考后強化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聯考考后強化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遼寧省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聯考考后強化歷史試題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京新宮遺址距今約3500—3300年,墓葬中出土了靴形足彩陶尊等彩繪陶器、玉玦、綠松石項鏈、紅瑪瑙串珠、扣針形帶翼喇叭口金耳環(huán)等隨葬品(見圖1、圖2)。據研究,瑪瑙串珠、綠松石并非本地所產,靴形器在甘肅臨洮寺洼文化中可以見到,彩繪的花紋是中原地區(qū)流行的樣式。據此可知,新宮遺址時期()

圖1

圖2A.陶器技術領先其他地區(qū) B.區(qū)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C.瑪瑙和綠松石普遍流行 D.金銀飾品制作工藝高超【答案】B【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宮遺址出土的文物,有的非本地所產,有的帶有其他地區(qū)的顯著特征,表明當時區(qū)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B項正確;靴形足彩陶尊是多地區(qū)文化交流的產物,不能說明陶器技術領先于其他地區(qū),排除A項;瑪瑙和綠松石是否普遍流行、金銀飾品制造工藝是否高超,在材料中均無法體現,排除C、D兩項。故選B項。2.西周初年,周公要求諸侯“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士大夫不雜于工商”,致力于心懷天下的事業(yè)。同時規(guī)定“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由官府設工正、賈正進行監(jiān)督管理,按人戶編制,世代為奴,不準遷徙改業(yè)。這反映出西周時期()A.落實了以德治國的基本原則 B.通過社會分工加強國家治理C.周王贏得了“天下共主”地位 D.塑造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周公強調“以德治國”,要求諸侯、士大夫致力于心懷天下的事業(yè),將“七尺以上”民眾納入政府管理之下,從事農、工、商等生產經營性行業(yè),反映出西周時期通過社會分工加強國家治理,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士農工商的分工和對經濟的管理,不能得出落實了以德治國的基本原則、周王贏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結論,排除A、C兩項;塑造“學而優(yōu)則仕”觀念的是科舉制,排除D項。故選B項。3.董仲舒認為,天意由民心映現,君主政當宜民,“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為了確?;蕶鄬μ斓木次分?,他還加上了“災異”說。于是,天子、天命和民心構成了一個三方制衡體系,天子管天下,天命管天子,民心即天命。據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具有濃厚民本色彩 B.增強了君權的神秘性C.意在延緩君權專制化 D.規(guī)范了治國理政方式【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董仲舒強調天意即民心,君主統(tǒng)治要對民眾負責,并通過“災異”說限制君主暴政,表明董仲舒的思想具有濃厚的民本色彩,A項正確;“災異”說具有神秘性,但不是為了增強君權的神秘性,排除B項;材料體現出董仲舒強調民心即天命,沒有涉及延緩君權專制化和具體治國理政方式的信息,排除C、D兩項。故選A項。4.唐代中后期,形成“‘天下百姓輸賦稅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其中每一部分都必須按時運送至規(guī)定的地區(qū)。如,對于其中要上供到長安和洛陽國庫的,規(guī)定“本州收獲訖發(fā)遣,十一月起輸,正月三十日內納畢”。這說明當時()①賦稅分配原則明確②中央財政收入拮據③限制賦稅上交時間④租庸調制依然流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代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天下百姓輸賦稅于府’,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其中每一部分都必須按時運送至規(guī)定的地區(q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政府賦稅分配原則明確,也限制賦稅上交時間,①③正確,B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中央財政收入拮據,也無法體現租庸調制依然流行,②④不準確,排除A、C、D三項。故本題選B項。5.宋代散文在思想內容上與現實政治關系密切,多論政與論道之文,其中又帶有強烈的憂患感與危機感;在藝術表現上喜好議論并善于議論,一些政論,史論還往往借題發(fā)揮。宋代散文的上述特色()A.說明社會矛盾尖銳 B.表明文人備受推崇C.體現士人價值追求 D.具有民本思想色彩【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代散文關注現實政治,多論政論道,充滿憂患意識,通過議論各抒己見、警醒世人,體現出宋代士人群體憂國憂民、敢于擔當的價值追求,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宋代散文蘊含著士人的價值取向,不能據此得出社會矛盾尖銳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統(tǒng)治者及社會大眾對文人的態(tài)度,無法直接得出文人備受推崇的結論,排除B項;民本思想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政權的一種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fā)點的思想,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明清時期,福建地區(qū)種植甘蔗的現象較為普遍,“蔗田幾與禾田等”,糖坊的規(guī)模也隨之擴大,一次最多可以提供五萬片糖;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蔗糖甚至遠銷至“日本、羅斛(今泰國)”等地。這反映了當時福建地區(qū)()A.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 B.傳統(tǒng)小農經濟遭到破壞C.經濟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 D.農村與市場的聯系加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清時期。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期福建地區(qū)普遍種植經濟作物甘蔗,其生產的糖不僅供給國內市場,甚至還遠銷海外,這體現了農村與市場的聯系加強,D項正確;福建地區(qū)大量種植甘蔗,但并不能說明政府推行對外開放政策,排除A項;根據材料“蔗田幾與禾田等”可知,當時依然種植大量的糧食作物,所以并不能說明小農經濟遭到破壞,排除B項;材料提到福建地區(qū)種植甘蔗,制作蔗糖,但并沒有提到經濟結構是否發(fā)生重大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7.1872年李鴻章在《復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說:“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于中國,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辈牧媳砻骼铠櫿拢ǎ〢.率先認識到西方工業(yè)文明優(yōu)勢 B.徹底沖破天朝上國的傳統(tǒng)觀念C.主張發(fā)展民族工業(yè)以改善民生 D.憂心于清王朝面臨的統(tǒng)治危機【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時空是19世紀70年代的中國,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本質題。材料認為列強侵入中國腹地,是三千余年一大變局,表明李鴻章憂心于清朝面臨的統(tǒng)治危機,D項正確;A項“率先”不對,鴉片戰(zhàn)爭后的抵抗派已經認識到了西方工業(yè)文明優(yōu)勢,排除A項;材料“我皇上如天之度……”表明李鴻章仍有天朝上國觀念,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主張,排除C項,故選D項。8.19世紀末,一些知識分子“破二千余年之結習”,以辦報開展活動。這些報刊種類繁多,有的以政治論說為主,有的以提倡實業(yè)為主,有的偏重于自然科學知識的介紹。此外,這些報刊還普遍具有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傳播范圍廣的特點。該做法在當時()A.推動知識分子階層發(fā)生了分化 B.為思想解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C.使報紙成為救亡圖存主要陣地 D.調動了人民群眾革命積極性【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興起,“以辦報開展活動”在當時為思想解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B項正確;19世紀末,一些知識分子辦報開展活動是為變法宣傳思想,并沒有推動知識分子階層發(fā)生了分化,排除A項;報紙成為救亡圖存主要陣地中的“主要陣地”說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項;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并沒有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調動了人民群眾革命積極性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9.民國初年,新型商人超越鄉(xiāng)土觀念,奉行“我本同處宇內,有分地無分民”的理念,開創(chuàng)了史無前例的義賑模式,建立起永久性的賑務團體,如紅十字會、中國華洋義賑會等,還在全國各省設立分會,建立起網絡化、規(guī)?;馁c濟結構。這反映出當時()A.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 B.革命運動改變民生觀念C.政府有意提高商人地位 D.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材料顯示,民國初年,新型商人本著“有分地無分民”的理念開創(chuàng)了新型義賑模式,建立起網絡化、規(guī)模化的賑濟結構,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反映出當時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增強,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排除A項;材料沒有革命運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政府目的不是提高商人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10.觀察如圖,該圖可用于研究()A.近代金融業(yè)興起時期的狀況 B.國民革命時期的軍費籌措方式C.南京國民政府經濟建設情況 D.國民政府幣制改革的基本步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28年(中國)。據材料可知,這是南京國民政府于民國十七年即1928年發(fā)行的金融長期公債票,可用于研究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情況,C項正確;近代金融業(yè)興起是晚清時期,排除A項;國民革命時期是1924-1927年,排除B項;國民政府幣制改革是1935年,排除D項。故選C項。11.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注意細致、分別地接待外賓。如來自亞非拉的外賓,“要使他們通過參觀訪問,看到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從事和平建設的巨大努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外賓要使他們感受到新中國比舊中國進步了。這種做法意在()A.為新中國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 B.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C.強化我國外交工作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 D.加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內部團結【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材料中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工作注重“細致、分別地接待外賓”,分別針對不同的外交對象設計不同的接待方式,目的是將新中國的形象展現給對新中國有不同認知的外國人士,由此為新政權創(chuàng)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A項正確;這種做法只能較好地展現新中國的風貌,僅靠材料中的做法不能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排除B項;材料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排除C項;材料中的做法未涉及怎樣對待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外賓,與加強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團結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表所示為2004—2010年我國高鐵事業(yè)發(fā)展歷程。這一發(fā)展歷程表明,我國()時間發(fā)展2004年中國高鐵還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2008年已經自主研發(fā)出時地350公里動車組2010年京滬高鐵新一代動車組時連達到486.1公里,逐浙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國高鐵管理服務體系A.側重提升民眾出行效率 B.現代交通體系已經完善C.鐵路技術躍居世界第一 D.自主創(chuàng)新推動交通發(fā)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4—2010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我國高鐵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到“自主研發(fā)”,最終提升了動車時速,“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國高鐵管理服務體系”,由此可知,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推動交通發(fā)展,D項正確;僅依據高鐵時速提高,不能得出國家高鐵建設的側重方向,排除A項;僅依據高鐵時速提高無法得出“現代交通體系已經完善”,排除B項;材料沒有和其他國家比較,無法得出我國鐵路技術躍居世界第一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3.古埃及人供養(yǎng)的大批祭司每日在神廟里為神祇舉行三次獻祭儀式,每年大約舉辦60場節(jié)日。節(jié)日是一種儀式或儀式集合,儀式展現的是神賦予法老永恒王權、確保法老健康長壽、保障埃及國泰民安。這表明古埃及()A.實行開明寬容的宗教政策 B.民眾社會生活豐富多彩C.宗教與世俗王權緊密結合 D.區(qū)域之間文化交流互鑒【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儀式展現的是神賦予法老永恒王權、確保法老健康長壽、保障埃及國泰民安”可知,古代埃及注重通過宗教活動,強調國王的政治權威,即神權與王權的緊密結合,C項正確;材料講述的是宗教儀式,并沒有明確說明古埃及實行開明寬容的宗教政策,排除A項;材料講述的祭司的生活,并沒有材料表明民眾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排除B項;材料沒有講述古埃及與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無法得出區(qū)域之間文化交流互鑒的論斷,排除D項。故選C項。14.波斯帝國入侵希臘時,高級將領固然由波斯人擔任,各支軍隊的實際統(tǒng)帥,卻是各地自己的統(tǒng)治者。猶太人不僅被波斯國王放歸巴勒斯坦,繼續(xù)保持自己的信仰,而且獲得了建立圣殿和城墻的許可。波斯帝國的做法()A.有利于文明多樣性的發(fā)展 B.維系了帝國的長期穩(wěn)定C.實現了對周邊的和平征服 D.推動了民族間平等交流【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波斯。題干所示為波斯帝國對征服地區(qū)采取靈活的統(tǒng)治政策,這種做法有利于保護征服地區(qū)的文化,有利于文明多樣性發(fā)展,A項正確;“長期穩(wěn)定”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和平征服”說法不符合史實和題干主旨,排除C項;題干所示為波斯對征服地區(qū)的政策,并非平等交流,排除D項。故選A項。15.法國1791年憲法,以《人權宣言》作為總序言,它概括了大革命以來的各項反封建法令,還明文規(guī)定了國王即位后要向國民作忠于憲法的宣誓,逾期沒有宣誓或事后收回誓言者,即為“放棄王位”。這些規(guī)定()A.體現了反對封建專制的要求 B.實踐了啟蒙運動的最高成果C.反映了民主革命的不徹底性 D.強調分權制衡原則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可知,1791年法國憲法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成果,它規(guī)定了公民的權利,概括了反封建的各項法令,而且規(guī)定國王必須宣誓,“逾期沒有宣誓或事后收回誓言者,即為‘放棄王位’”,這些規(guī)定,體現了民眾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要求,A項正確;啟蒙運動描繪了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1791年憲法只能反映啟蒙運動的部分理論,不能達到其“最高成果”,排除B項;1791年憲法規(guī)定的是君主立憲制,雖然有不徹底性,但是材料引用的部分是強調對君主權力的限制,排除C項;材料規(guī)定體現了反對封建專制的要求,材料并未體現分權制衡原則,排除D項。故選A項。16.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化工、電力和汽車等以技術為基礎的新興重工業(yè)產業(yè)登上歷史舞臺﹐運輸和通信技術的創(chuàng)新有效提升了企業(yè)生產能力,使大型重工業(yè)工廠集中生產變?yōu)榭赡?。小型、專業(yè)化、業(yè)主經營模式的企業(yè)逐漸讓位給大型,橫縱向一體化、以管理為導向的大中型企業(yè)。這表明該時期的工業(yè)()A.建立在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上B.帶來人口集中和城市超大型化C.以重工業(yè)和規(guī)?;洜I為導向D.經營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體系【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重工業(yè)獲得快速發(fā)展,工業(yè)經營管理向規(guī)?;D變,表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工業(yè)以重工業(yè)和規(guī)模化經營為導向,C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建立之前,通過暴力等不正當手段將生產者與生產數據分離,使生產數據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的過程。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重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工業(yè)規(guī)模化經營能夠加快城市化進程,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經濟管理制度是否形成了完整體系,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考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孫承宗(1563—1638年)是明代杰出軍事家,他年輕時曾在邊境教書,喜歡和低級軍官和老兵們談邊境情況和山川險要等兵要地志。萬歷年間他中進士,步入仕途。天啟初年升任兵部尚書。當時遼西局勢危急,孫承宗以兵部尚書原職前往遼東督師山海關、薊、遼等地軍務。到任后,即著手定軍制,建營寨、練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筑炮臺、買馬、采木。修筑城堡數十處,練兵十一萬,開屯五千頃。還拯救難民,增練騎兵,招募兵員,充實軍隊。在孫承宗的領導下,明軍在遼西建立了一個堅固的防御體系。它以山海關為根本,在關外層層設防。其中以遼寧的寧遠和錦州為重點,憑“堅城與大炮”屢次擊敗后金(清)軍的大舉進攻,并拓地二百余里,幾乎恢復了遼西全部失地。直到吳三桂降清前,清軍一直未能攻占山海關。雖曾幾次繞道入關,鐵騎闖入冀魯平原。但終因山海關未下,后方感受威脅而不得不撤出關外?!幾园讐垡汀吨袊ㄊ贰罚?)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孫承宗在遼西備戰(zhàn)的措施。(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孫承宗構建遼西防御體系的活動?!敬鸢浮浚?)措施:修筑堅固城堡;充實并訓練邊境軍隊;發(fā)揮火器作用。(答三點)(2)評價:屢次擊敗后金(清)軍的大舉進攻;恢復了遼西全部失地,威脅入關清軍的后方;但消極防守,疲于應付,最終未能扭轉局勢。(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修筑城堡數十處,練兵十一萬”可知,修筑堅固城堡;根據材料“增練騎兵,招募兵員,克實軍隊”可知,充實并訓練邊境軍隊;根據材料“即著手定軍制,建營寨,練火器,治軍儲,善甲仗,筑炮臺,買馬、采木”“憑‘堅城與大炮’屢次擊敗后金軍的大舉進攻”可知,發(fā)揮火器作用。【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評價:根據材料“憑‘堅城與大炮’屢次擊敗后金軍的大舉進攻”可知,屢次擊敗后金(清)軍的大舉進攻;根據材料“拓地二百余里,幾乎恢復了過西全部失地”“因山海關未下,后方感受威脅而不得不撇出關外”可知,恢復了遼西全部失地,威脅入關清軍的后方;根據材料主旨可知,孫承宗消極防守,疲于應付,最終未能扭轉局勢。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紀歐洲的莊園中,農奴身份的主要標志是承擔雇工勞役。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大量的手工業(yè)品進入莊園,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yè)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貨幣地租代替勞役地租于13世紀末葉逐漸流行起來,黑死病后發(fā)展尤為迅迷。勞役折算成一筆固定的貨幣后,農奴實際上成為領主土地的承租人,與自由佃農已沒有什么區(qū)別。13世紀以后,大量農奴涌向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一些城市,莊園制度加速瓦解。掙脫農奴制枷鎖的農民,同新興市民階級一起,把社會分工和交換活動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幾院罱ㄐ隆渡鐣D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莊園貨幣地租盛行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西歐莊園瓦解產生的影響?!敬鸢浮浚?)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封建領主消費方式的改變;疫病的影響;城市的興起。(2)影響: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引起階級關系變動;促進城市發(fā)展,有利于城市自治發(fā)展;為王權加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進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轉型?!窘馕觥俊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中的“由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大量的手工業(yè)品進入莊園”可得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根據材料中的“領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城市輸入的精美手工業(yè)品,于是改為征收貨幣地租”可得出封建領主消費方式的改變;根據材料中的“貨幣地租代替勞役地租于13世紀末葉逐漸流行起來,黑死病后發(fā)展尤為迅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疫病的影響;根據材料中的“13世紀以后,大量農奴涌向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一些城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城市的興起?!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的西歐。根據材料中的“13世紀以后,大量農奴涌向包括英國倫敦在內的一些城市,莊園制度加速瓦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推動城市的發(fā)展;根據材料中的“掙脫農奴制枷鎖的農民,同新興市民階級一起,把社會分工和交換活動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根據材料中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著新的社會交往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促進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轉型。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1年)8月,國民黨政府截獲關東軍將在東北尋釁起事的情報,蔣介石即嚴令張學良:“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月初……蔣介石再次嚴令張學良“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準抵抗”。這些方針、政策和命令都對“九·一八”事變和東北淪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和后果?!吨袊贰肪帉懡M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二1936年12月24日晚,周恩來在張學良等人的陪同下會見蔣介石。周恩來表示非抗日無以圖存,只有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蔣介石表示“停止剿共,聯紅抗日”?!幾渣S黎《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國共合作與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材料三現在沖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占,那么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zhèn)的北平,就要變成沈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沈陽,今日的冀、察,亦可變成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后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zhàn)!——蔣介石《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1937年7月17日)(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蔣介石對日本態(tài)度的變化。(2)結合歷史背景,簡述蔣介石態(tài)度變化原因。【答案】(1)變化:從不抵抗、力避沖突到被迫聯共抗戰(zhàn)到自覺表明抗戰(zhàn)決心。(2)變化的原因:西安事變的影響;的推動;民族危機的空前加深,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國民政府應對時局以維護統(tǒng)治,蔣介石的民族意識?!窘馕觥俊拘?】本題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可知“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主張不抵抗,避免沖突;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日;七七事變后蔣介石發(fā)表廬山談話,自覺表明抗戰(zhàn)決心?!拘?】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蔣介石抗戰(zhàn)態(tài)度的變化與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密切相關,在的推動下,接受停止內戰(zhàn),聯共抗戰(zhàn),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國民政府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