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素材_第1頁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素材_第2頁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素材_第3頁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素材_第4頁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素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4課《愚公移山》同步+素材

第六單元

24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新課導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

杞人憂天鄭人買履自相矛盾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

整體感知

識記作家作品,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重點)

反復誦讀,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難點)

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yǎng)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重點)

終于天帝被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

整體感知——學習目標

一部偉大的著作

《列子》由列子及其弟子所著,是道家學派的重要經典之一,后被尊稱為《沖虛真經》。《列子》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該書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整體感知——作品簡介

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列子(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鄭國(今河南鄭州)人。

列子生活在戰(zhàn)國前期,是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的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創(chuàng)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對后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yǎng)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整體感知——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列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生產力極不發(fā)達,人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大自然的種種挑戰(zhàn),在與大自然斗爭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文章寫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定毅力。

出處

背景

整體感知

◎關于寓言和道家學派

(1)先秦寓言:先秦時代諸子散文、史傳著作中的寓言故事,原為著述中的論證手段,并不獨立,但它們的高度文學性,使之逐漸獨立流傳,膾炙人口,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廣影響。寓言是借助于帶有勸諭或諷刺性質的簡短故事來闡明一定道理的文學體裁。中國“寓言"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p>

整體感知——文體知識

含義: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意味。

特點:

(1)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結構簡單,語言凝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

(2)具有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虛構性;

(4)常運用擬人、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

寓言

整體感知——文體知識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

——嚴文井

整體感知——文體知識

(2)道家學派是以老莊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形成于先秦時期。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范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jù)。該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莊子。

整體感知——文體知識

háng

rèn

chéng

zēng

箕畚

jībě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以應

cuò

yōng

shuò

整體感知——重點生字

聽讀——圈畫易讀錯的字詞,標劃節(jié)奏

自讀——反復練習誦讀,讀準、讀流暢

譯讀——借助注釋理解文意,讀出故事味

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節(jié)奏和停頓。

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注意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要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文中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別質疑愚公移山的行為,但是質疑的目的不同,語氣自然也就有差別。其妻獻疑,是出于關心的目的,擔憂移山的艱難,要讀出關切的語氣。智叟嘲笑愚公自不量力,要讀出譏諷與嘲笑的語氣。

整體感知——誦讀指導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古代計量面積用語。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黃河以北、遼寧遼河以西地區(qū)。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北邊。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與河北之間。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將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繞遠。

你,你們。多用于稱同輩或者后輩。

家人。

盡、全。

直。

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黃河以南一帶。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

紛紛地。

贊同。

提出疑問。

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小山名。

如……何,把……怎么樣。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況且。

往哪里,在哪里。

放置、安放。

相當于“之于”。

古地名。

肩負、扛。

用竹篾、柳條等編織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敲、打。

復姓。

寡婦。

指死了父親的男孩。

剛剛換牙,指七八歲。

更替。

季節(jié)。

同“返”,往返。

語氣詞。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譯文】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面對著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集合全家人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行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北面去?!庇谑怯薰暑I兒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上了山),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老年男子。

同“慧”,聰明。

嚴重。

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氣力。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長嘆。

通達,這里指改變。

不如,比不上。

幼兒,小孩。

即使。

窮盡。

愁苦。這里指擔心。

沒有話來回答。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譯文】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老邁的年紀、殘余的力氣,連山上的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兒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抓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神話中的大力神。

停止。

放置、安放。

山岡阻隔。隴,同“壟”,高地。斷,隔絕。

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指神話中的天帝。

【譯文】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整體感知——理解文意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

“惠”同“慧”,聰明

無隴斷焉

“隴”同“壟”,高地

亡以應

“亡”同“無”,沒有

詞類活用

面山而居

吾與汝畢力平險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名作動,用箕畚裝土石

名作動,面對

形作名,險峻的大山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方七百里

古義:古代計量面積用語。

今義:方向,方面。

懲山北之塞

古義:苦于。

今義:處罰,警戒。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古義: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今義:曾經。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古義:指草木。

今義:動植物的皮上所生的絲狀物。

何苦而不平

古義:愁什么,擔心什么。

今義:何必自尋苦惱,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值得。

古今異義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副詞,將近

連詞,況且

雜然相許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動詞,贊同

副詞,表示約數(shù)

《與朱元思書》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蕩胸生曾云

曾益其所不能

同“層”,重疊

同“增”,增加

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

《望岳》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詞多義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汝心之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求之

形容詞,頑固

動詞,鞏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動詞,愁苦,這里指擔心

動詞,使……痛苦

河曲智叟亡以應

國恒亡

動詞,無、沒有

動詞,滅亡、消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且焉置土石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有子存焉

疑問代詞,哪里,怎么

語氣詞

以殘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應

介詞,憑借

連詞,來

其妻獻疑曰

其如土石何

懼其不已也

代詞,他的,指愚公的

用在“……”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代詞,他,指愚公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判斷句:

“……者,……”,表判斷

省略句:

省略主語,即“(家人)雜然相許”

雜然相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倒裝句:

甚矣,汝之不惠

主謂倒裝,即“汝之不惠甚矣"

告之于帝

狀語后置,即“于帝告之”

被動句:

“感"是“被……感動”的意思

帝感其誠

文言句式

何苦而不平

賓語前置,即“苦何而不平"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定語后置,即“荷擔子孫”

一厝朔東

省略介詞,即“一厝于朔東"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愚公移山:借指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難。

孀妻弱子:指寡婦及年幼的孩子。

殘年余力:指晚年衰弱的體力。

成語積累

整體感知——文言知識積累

精讀細研

完成《愚公移山》的結構圖解。

精讀細研

文章梳理

故事背景:

故事開端:

故事發(fā)展:

故事結局:

方七百里,高萬仞;愚公年且九十

提出主張——討論方案——開展行動

反駁智叟

感動天帝,山被移走

精讀細研

圍繞“移山”這一話題探究問題:

移山的原因

移山的目的

移山的方式

移山的人數(shù)

移山的路程

移山的決心

深感迂塞之苦

確知移山之利

移山工具簡陋

移山人力單薄

移山路途遙遠

移山定能實現(xiàn)

精讀細研

結合文章內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難。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兩山高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箕畚運土石

渤海之尾,一年始返

年老力衰

工具簡陋

運土石的路途遙遠

精讀細研

文中的愚公妻子和智叟分別在愚公移山前、移山時對愚公說了幾句話,其背后的情感態(tài)度有何異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態(tài)度不同

情感不同

都對“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處置”提出了疑問

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對移山

愚公妻子的話語氣較輕,表現(xiàn)了她對愚公的關心、擔憂和對移山難題的解決辦法的疑慮;智叟的話語氣尖銳,直接表達了對愚公的質疑、輕視與譏諷(嘲笑)

精讀細研

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節(jié)?

細節(jié)描寫:

①“遺男”“跳往助之”,必然是得到了他母親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興興去的,可見愚公的偉大壯舉得到眾人的支持;

②把孩子高興的神態(tài)生動地描寫出來,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了單調;

③和下文智叟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增強諷刺的藝術效果。

精讀細研

對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說的?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十足的輕視

有意挖苦(夸張)

譏笑愚公(反問)

運用夸張的手法,反問語氣強烈,認為移山是愚蠢的行為。

精讀細研

愚公又是如何回應的?讀一讀,體會他的心理。

運用頂真的修辭手法,層層緊扣,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說明愚公堅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精讀細研

合作探究

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請再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tài)度,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相關語句態(tài)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愚公妻子

鄰人

智叟

操蛇之神

天帝

合作探究

人物相關語句態(tài)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敝С忠粕降呐e動,并主動獻計獻策,解決移山中存在的問題。

愚公妻子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對移山存有疑慮,一是擔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擔心無處放置土石。

鄰人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不顧力量弱小,支持移山的舉動。

合作探究

人物相關語句態(tài)度分析

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輕視、嘲諷愚公,認為移山是愚蠢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對愚公的決心和勇氣感到畏懼。

天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動及其精神感動。

合作探究

移山的原因: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愚公是一個有“敢為人先"勇氣的人;

是一個有造福子孫后代抱負的人。

移山的目標:

請細讀課文,結合文章內容評議愚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合作探究

遇到的困難:

山體高大:方七百里,高萬仞

移山遙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人力不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始齔

愚公是一個有決心、有毅力、懂堅持的人。

合作探究

對于移山能否成功的問題,愚公這樣說: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既肯定了客觀事實的艱難,更看到了人力的偉大。他是一個有信心、有義無反顧的堅定、有大智慧的人。

合作探究

愚公還善于調動他人的熱情,爭取他人的支持。

聚室而謀

愚公名為“愚”,實則卻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智叟名為“智”,實則是一位自私怯懦的人。

合作探究

從愚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yǎng)?

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現(xiàn)狀);團結合作(廣泛依靠群眾);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做事不畏艱險。

合作探究

本文以天神幫助愚公移走兩座山的神話結尾,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話結尾,使文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豐富、高大

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戰(zhàn)勝自然的美好愿望

合作探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簡陋

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你找出來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兩山高峻、

路途遙遠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艱難,突出愚公移山的決心和意志的堅定

合作探究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遺男

智叟

以遺男的熱情幫助,突出表現(xiàn)智叟的頑固不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合作探究

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顯示智叟的目光短淺安于現(xiàn)狀、自以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遠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大智若愚

合作探究

你覺得愚公“愚”嗎?智叟又是否“智"呢?“愚公”“智叟"兩個名字有何妙處?

“愚”和“智"是反義詞,形成鮮明對比:愚公有實現(xiàn)“指通豫南,達于江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子孫后代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個對比,愚公高尚,智叟平庸。

命名上特意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堅定執(zhí)著命名“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頑不靈命名“智”,加重了對比色調,增強了諷刺效果。

“公"叟”帶有一定感彩:“公"是敬稱,相當于“老人家”;“叟"帶有一絲不敬的稱呼,相當于“老頭子”。

合作探究

愚公精神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么?

愚公精神就是知難而進,就是堅持不懈,就是腳踏實地。我們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愚公的那種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這種精神,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只有先學會愚公的實干精神,才會更成功,因為巧干的基礎是實干。

合作探究

說說感悟的道理啟示

請再讀課文,思考本文的寓意,然后與其他同學交流,說說自己閱讀本文的感悟和啟示。

合作探究

這則寓言記敘了一件“改天換地"的事,描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學討論交流。

[示例]只要認識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怕艱難困苦,勇敢堅持斗爭,就能夠改造客觀世界。

合作探究

常見的考查形式答題技法

這則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諷刺/揭示了什么)?

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看寓言的標題。

看寓言的開頭和結尾。

看重點段落和關鍵語句。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情節(jié)。

聯(lián)系實際。

考點

理解寓言的寓意

合作探究

說說感悟的道理啟示

世咸知積小可以高大,則不悟損多可以至少。夫九層起于累土,高岸遂為幽谷。茍功無廢舍,不期朝夕,則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

——張湛(晉)

世人都知道積累小的可以成為大的(東西),卻沒有領悟到減損過多會導致事物變少的道理。極高的臺子要從一層層土堆起,(不停地挖)高山也會變成深谷;只要不中止放棄,晝夜不停,小的事物都會積累(成大的事物),大的事物都會虧減(成小的事物)。

大和小,多和少可以相互轉化

合作探究

說說感悟的道理啟示

(《愚公移山》)雖為寓言,實含至理。蓋人之所以有子孫者,為夫生年有盡,而義務無窮;不得不以子孫為延續(xù)生命之方法,而于權利無關。是即人之生存,為義務而不為權利之證也。

——蔡元培《義務與權利》

應有為后代子孫謀福利的擔當

合作探究

說說感悟的道理啟示

人類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層一層堆積來的,群眾是不滅的,不滅的群眾力量可以戰(zhàn)勝一切自然界的……人類的進化恰合了愚公的辦法。人類所以能據(jù)有現(xiàn)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為從古以來的人類不知不覺地慢慢移山上的石頭、土塊,人類不滅,因而漸漸平下去了。然而愚公的移山論,竟是合于人生的真義,斷斷乎無可疑了。

——傅斯年《人生問題發(fā)端》

人類的進化是靠不斷地改造客觀世界

合作探究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愚公成功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定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故事情節(jié)曲折巧妙

善用對比、烘托表現(xiàn)人物形象。

人物語言生動傳神。

課堂小結——寫作特點

學后感悟

愚公移山,看起來很笨,可是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只要持之以恒,山總會被挖平的。面對質疑,他從沒有產生要放棄的念頭。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有愚公移山的勇氣和決心,有頑強的毅力,直面困難,埋頭苦干,這樣才能真正地克服困難。

課堂小結

愚公移山

移山原因遇到困難

移山準備尋找方法

移山過程克服困難

移山成功戰(zhàn)勝困難

持之以恒、

自強不息的

愚公精神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yè)

1.文言文名句默寫。

(1)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________。

(3)寒暑易節(jié),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懲山北之塞

達于漢陰

始一反焉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布置作業(yè)——課堂檢測

2.填空。

《愚公移山》選自《》,體裁是______,作者___________,鄭國人,相傳戰(zhàn)國時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

寓言

列御寇

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無隴斷焉

C.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D.且焉置土石

D

布置作業(yè)——課堂檢測

4.解釋句中畫線的詞語。

(1)畢力平險____________

(2)雜然相許_____________

(3)渤海之尾__________

鏟平險峻的大山

紛紛

布置作業(yè)——課堂檢測

5、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B.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中,可看出愚公有遠大的抱負,移山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出行問題。

C.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

D.從文中可看出,愚公在移山時主要遇到了山高大、自己年齡老、人力單薄、工具簡陋、路途遙遠等困難。

B

布置作業(yè)——課堂檢測

6、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小孩“跳往助之”,從中可以看出愚公的行為是得人心的。

B.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話,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但是目的和語氣全然不同。

C.文章主要通過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來刻畫智叟的形象。

D.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C

布置作業(yè)——課堂檢測

【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