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專項復(fù)習(xí)之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1頁
高考語文專項復(fù)習(xí)之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2頁
高考語文專項復(fù)習(xí)之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3頁
高考語文專項復(fù)習(xí)之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4頁
高考語文專項復(fù)習(xí)之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三節(jié)特殊句式

判斷句

被動句

省略句

倒裝句

一、判斷句

(-)“……者,……也”系列

1..……者,……也。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2....,..........也。

例如: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3.……者,……。

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何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者也。

例如: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乃”系列

用副詞“乃、即、皆、本、必、亦、誠、則”等修飾謂語,來幫助判

斷。例如: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dāng)立,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

遷《陳涉

世家》)

例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例如:予購三百盆,皆病梅。(龔自珍《病梅館記》)

例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三)“為”“是”系列

1.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

例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C(司馬遷《鴻門宴》)

2.用“是”作判斷詞。

例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我是一個小練習(xí)

下列句式不屬于判斷句的一項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豎子不足與謀!

C.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D.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二、被動句

(一)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

有標(biāo)志文言被動句可以概括為“字兩式”:

于、見、為、被、見……于、為……所

1.用“于”表示被動。

例如: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用“見”“見……于……””受……于……”表示被動.

例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例如: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3.用“為”“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例如: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例如:

不者,若屬皆且衛(wèi)所虜?。ā而欓T宴》)

4.用“被”字表示被動。

例如: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我是?個小練習(xí)

“見”不表示被動的一句是()。

A.信而見疑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C.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D.慧星見于東方

三、省略句

(一)主語的省略

1.承前省略

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蒙后省略

例如I: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對話中省略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王)曰:“(獨樂樂)不若與人?!?/p>

(二)謂語的省略

例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例如: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三)賓語的省略

1.省略動詞后面的賓語

例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例如: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C(《陳涉世家》)

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

例如: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介詞的省略

例如: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如: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桃花源記》)

四、倒裝句

(一)主謂倒裝

例: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ā缎帕昃`符救趙》)

(二)賓語前置

1.動詞賓語前置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莫”等否定副詞的否

定句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例如: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如I: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2)疑問句

在古代漢語里,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

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

語前面。

例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

(3)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例如: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⑷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例如: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2.介詞賓語前置

例如:

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如: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例如: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

良西向侍。(《鴻門宴》)

(三)定語后置

1.中心詞+定語+者

例加:村中少年好事者C(《黔之驢》)例如:蓋簡桃核修狹者為

之。(《核舟記》)

2.中心詞+之+定語+者

例如:馬之千里者(《馬說》)

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3.中心語+之+定語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4.中心語+而+定語+者

例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與?

(《五人墓碑記》)

5.中心語+數(shù)量定語

例如: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平數(shù)萬人。

(四)狀語后置

1.動詞+以+賓語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

2.動詞+?。ê酰?賓語

例如: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3.形容詞+于+賓語

例如: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我是一個小練習(xí)

1.下列句式與所給例句相同的一項是O

例句: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義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為天下笑者,何也?

D.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p>

2.從句式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o

①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③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④客有吹洞蕭者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選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語后置的一項()

A.疆土之新辟者,移利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C.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

D.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

斷句和翻譯

斷句

(一)弄通文意斷句

(二)利用對話標(biāo)志斷句

常見標(biāo)志:"日"、云、言

(三)借助文言虛詞斷句

1?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旦、竊、

請、敬等。

例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2.句尾詞: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陳述句尾;耶、與(歟)、邪

(耶)等,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嘆句尾。其后面

一般要斷開。

例如: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兒千萬落。

(四)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例如: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五)借助名詞(代詞)斷句

常見代詞:

吾、余(表示“我”)

爾、汝(女)、公、咽、君、若(表示“你”)

彼、此、其、之(表示“他”)

我是?個小練習(xí)

1.下列選項中,給文言文正確斷句的是()。

A.昔者/有饋魚贈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日

/吾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B.昔者/有饋魚贈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

曰/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C.昔者有饋魚贈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曰

/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D.昔者有饋魚贈相者/鄭相不受或/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日

/吾以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2.對“興元中有僧日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的斷句,

正確的一項是()。

A.興元中,有僧日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

B.興元中有僧日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

C.興元中,有僧日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

D.興元中有僧,日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以

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留與換

例如:仄歷四年春,滕了京謫守巳陵郡。(《岳陽樓記》)

例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口技》)

2.補與刪

例如: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曹

劌論戰(zhàn)》)

例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合(主要針對互文句)

例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辭》)

4.調(diào)(主要針對倒裝句)

例如: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銘》)例如:行者休于樹。

(《醉翁亭記》)

閱讀答題秘訣

(一)先讀題

文言文閱讀-題目類型

實詞、虛詞含義題(選擇題為主)

翻譯題

篩選概括信息題

內(nèi)容理解題

(二)再讀文

1.圈點勾畫

人名、地名、時間詞、事件起始結(jié)尾詞、評論性詞句

2.主線閱讀,劃分層次

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結(jié)果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