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課前篇
預習教材課堂篇
素養(yǎng)提升隨堂練
學以致用課后篇
課時分層訓練課時目標
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
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時空定位課前篇
預習教材一、選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創(chuàng)立:曹魏創(chuàng)立了新的選官制度______________。(2)措施:中央委任__________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3)標準:從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yōu)槲鲿x時期________________。這樣,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________特權的工具。(4)結果:隋朝建立后,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主要看重家世士族2.科舉制(1)確立:隋煬帝時,始建__________,科舉制度形成。(2)發(fā)展: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唐太宗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________和________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chuàng)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3)影響: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______________,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進士科進士明經統(tǒng)治的基礎【判斷正誤】1.九品中正制從曹魏時期開始,其評定人才的唯一標準是家世。(
)×2.唐朝時期,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3.唐太宗時期,科舉考試以進士科和明經科為主。(
)√二、三省六部制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________。2.確立:__________時,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3.演變(1)職責:__________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__________負責審核詔令;__________負責執(zhí)行,下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工處理各項事務。(2)一體化趨勢:唐太宗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____________,三省出現了__________的趨勢。三省隋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
中書門下一體化4.意義: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判斷正誤】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善。(
)√2.三省六部制的運行分工明確,中書省草擬,尚書省審核,門下省下發(fā)六部執(zhí)行。(
)×3.宰相集體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4.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制在形成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中樞權力機構不斷邊緣化的特點。(
)√三、賦稅制度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__________,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頒布__________,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3.唐初: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______。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朝中后期:實行兩稅法。(1)目的:解決財政困難。(2)內容:①每戶按________和________繳納戶稅,按________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②一年分________和________兩次納稅。租調制均田令庸人丁資產田畝夏季秋季(3)意義: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____________。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____________。財政收入人身控制【判斷正誤】1.租調制是與均田制相配合的賦稅制度。(
)√2.租庸調制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3.“兩稅法”的征收,“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說明它取消了人頭稅。(
)×課堂篇
素養(yǎng)提升【唯物史觀】1.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古代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1)中國古代的中樞政務機構在各朝代之間既有繼承,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漢代就有“漢承秦制、有所損益”;隋朝統(tǒng)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唐朝建立后,承襲隋制,雖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沒有突破隋代模式。(2)古代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也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2.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認識隋唐時期的賦稅改革兩稅法變租庸調以人丁為征收賦稅標準的原則為以財產、主要是土地為征收標準的原則,是土地占有狀況發(fā)生改變后的反映,是中國古代稅制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以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這就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針對練780年,唐朝實行兩稅法,規(guī)定每戶按人丁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農民的賦稅負擔C.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標志著征稅依據由人丁轉為財產C[解析]
根據“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并結合所學可知,兩稅法可以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故C正確;A、B、D材料并沒有涉及,故排除。【時空觀念】1.從秦到隋唐時期中樞決策機構的歷史演變(1)秦朝丞相為三公之一,位高權重。(2)漢武帝時設置內外朝制度,重用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之士,參與決策。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則成為執(zhí)行機構。(3)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以后,進一步加強尚書臺的權力。尚書臺正式成為國家政務的中樞,國家的大權則完全集中在禁中的尚書臺,下分六曹辦事。三公逐漸成為虛銜,九卿成為一種擺設。三國時,魏文帝另設中書省執(zhí)掌機要,又將尚書臺變成純粹的執(zhí)行機構。南北朝時,門下省成為參與決策的機構。三省體制逐漸形成。始置時間長官職權類似尚書省東漢光武帝尚書令
執(zhí)行機構,總攬全國政務,下設六部行政院中書省三國魏文帝中書令
決策機構,掌制法出令立法院門下省南朝劉宋與北魏侍中
審駁機構,掌審核和封駁中書所出政令監(jiān)察院(4)隋唐時期,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的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唐朝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具有了宰相的身份。唐中葉以后,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三省長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2.科舉制之下人才的地域分布特點(1)唐代的地方行政區(qū)劃以“道”為最高單位,從科舉人才的“道”的分布來看,表現出如下特點:①關內道、河南道、河北道同是當時北方地區(qū),是新舊《唐書》所錄人口的聚集地,也是科舉人才主要分布地區(qū),其人才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各道,三道的州縣人才分布率亦較高,其教育普及率也相對較高。②河東道、江南道分屬北、南兩方,但其所屬地理位置并不偏僻,在新舊《唐書》中所收科舉人才數居于第二類。③其余五道屬于唐朝南方和西方的邊遠地區(qū),所出人才可謂鳳毛麟角。(2)唐以后科舉人才的地域分布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這與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有密切關系。針對練讀圖:與下圖有關的分析評論,正確的是(
)唐代前期進士分布圖唐代后期進士分布圖注:圖中黑點越大、越密,則表明進士人數越多A.統(tǒng)一局面形成使進士的分布區(qū)域更廣
B.唐朝后期藩鎮(zhèn)竊取了開科取士的權力C.進士的地域分布與經濟文化發(fā)展相關
D.唐朝后期南方社會發(fā)展已經超過北方C[解析]
據材料唐代后期進士及第的人數江南地區(qū)迅速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南方經濟迅速發(fā)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促使文化興盛,故C正確;據所學可知,唐朝是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唐朝后期出現了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因此“統(tǒng)一局面形成使進士的分布區(qū)域更廣”說法不正確,A錯誤;唐朝后期藩鎮(zhèn)并沒有竊取開科取士的權力,B錯誤;南方社會發(fā)展已經超過北方是在南宋,D錯誤?!臼妨蠈嵶C】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guī)。——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均節(jié)賦稅恤百姓第一條》解讀:《中書奏議》是唐朝陸贄任宰相時所作,內容廣泛涉及中唐時期的社會歷史問題,對當時的財政、經濟、軍事情況,藩鎮(zhèn)割據及與回紇、吐蕃的關系等所論多深切時弊,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節(jié)選的關于兩稅法的材料屬于一手史料。材料一認為兩稅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制度欠缺,增加了人民的負擔。
針對練
D
【歷史解釋】1.多角度理解科舉制的積極影響(1)對我國的影響:①政治上,拓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范圍,打破了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②思想上,科舉考試大都以儒學經典作為考查內容,鞏固了儒學的獨尊地位,統(tǒng)一了讀書人的思想。③文化上,科舉考試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文學巨匠,這是唐詩、宋詞繁榮的重要原因。④價值觀上,形成了讀書群體勇于追求上進、實現價值、入世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取向。(2)對世界的影響:古代東亞的日本、朝鮮均曾效法中國實行科舉。近代的歐美文官制度也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度。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點(1)相權三分:中書省草擬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2)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草擬(中書?。徍耍ㄩT下?。┲翀?zhí)行(尚書?。?,都經由三省處理。(3)加強皇權:分散了宰相權力,互相牽制;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fā)展,又推動了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4)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針對練唐代開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議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處理政務”;開元后,“宰臣數少,始崇其任,不歸本司”。這一變化(
)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樞行政效率C.強化了君主的專制統(tǒng)治
D.破壞了宰相的集體議政B[解析]
開元前宰相是兼職的,開元后宰相是專職的,這一專職化有利于宰相專心政務,減少了行政環(huán)節(jié),利于提高中樞行政效率,故選B;材料中“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現,排除A;宰相專職化容易導致相權膨脹,不利于強化君主專制,排除C;宰相專職化沒有帶來宰相集體議政的變化,排除D?!炯覈閼选浚?)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和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隋唐時期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先后對政治、經濟、教育及軍事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極大推動了盛世局面的出現。(2)自主創(chuàng)新是強國之道,而制度創(chuàng)新是自主創(chuàng)新的保證,是促進自主創(chuàng)新和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力。隋朝是中國歷經長時期戰(zhàn)亂后重歸統(tǒng)一的時代,為了適應新的局面,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強化措施,唐朝基本延續(xù)了隋的制度,在此基礎上予以完善和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國家一直沿襲的政治制度。針對練隋王朝國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設上卻多有建樹,既有繼承發(fā)展,又有開拓創(chuàng)新。其中,由隋開創(chuàng)并為唐所繼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舉制C.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D.科舉制、均田制C[解析]
均田制、府兵制分別為北魏、西魏創(chuàng)制,由此排除A、B、D;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皆創(chuàng)于隋朝,完善于唐朝,C正確。隨堂練
學以致用1.馮天瑜在《中華文化史》一書中認為:“唐代銓選人才,有四項考察標準,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判。對書法的要求,必須是‘楷法遒勁’。”這表明唐代書法藝術走向鼎盛的原因之一是(
)A.統(tǒng)治者對書法的偏愛
B.人才選拔制度的推動C.書法藝術家修養(yǎng)藝術的提高
D.士大夫審美標準的轉變B[解析]
由題干材料“唐代銓選人才,有四項考察標準”可知,對書法的要求是唐代銓選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這推動了唐代書法藝術走向鼎盛,故B正確。2.開元年間,薛王李業(yè)的舅舅違法遭御史彈劾,并依法治罪。李業(yè)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親,下令重新審案,旨在寬免。宰相姚崇堅持執(zhí)法,絕不寬待,玄宗只好作罷。這反映出唐朝時期(
)A.皇權受到一定制約
B.貴族政治走向衰落C.大臣專權現象嚴重
D.倫理道德受到挑戰(zhàn)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玄宗想法外開恩,但宰相姚崇堅持執(zhí)法,玄宗只好作罷,這反映了當時的皇權受到了一定的制約,故選A;材料并不能說明當時貴族政治走向衰落,排除B;宰相姚崇堅持執(zhí)法也不能說明大臣專權現象嚴重,排除C;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這與倫理道德無關,排除D。3.唐代時期在中書省和門下省設有一批諫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優(yōu)越權。他們是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和拾遺,“左”隸屬中書省,“右”隸屬門下省。這一做法(
)A.旨在加強專制皇權
B.利于防止決策失誤C.提高了辦事效率
D.加強了中央集權B[解析]
根據材料“中書省和門下省設有一批諫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優(yōu)越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這一細節(jié),有利于防范決策失誤,B正確;三省六部的議政和決策流程,在制度上有制約皇權的作用,A錯誤;分化事權和官員政事堂議事的做法不一定提高辦事效率,C錯誤;調整三省六部這一中樞機關,屬于規(guī)范中央行政,不是控制地方的做法,D不符合題意。4.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問題,而這個核心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子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隋唐時期統(tǒng)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
)A.廢分封,置郡縣
B.廢丞相,設三司
C.確立三省六部制
D.實行科舉制C[解析]
隋唐時期統(tǒng)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確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間相互制約,故C符合題意;A是秦朝時期實行的,故A不符合題意;B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B不符合題意;實行科舉制是為了解決官僚的選拔問題,而不是為了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D不符合題意。
A[解析]
唐朝中期出現家中有未成年人,但是非常富裕的納稅少;雖然家中有強壯勞動力,非常貧窮的卻要納重稅;百姓居家逃亡為避賦稅的叫“客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的賦稅制度并不是按照土地和財產多少收稅的,而是按照人丁來征稅,所以就造成很多弊端,從而將一些原來被減免的稅收又加在納稅人身上,從而造成賦稅沉重,貧富較懸殊,故選A,排除B;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課堂小結1.
必會知識:
(1)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主要體現。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
即科舉制的出現,
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公正,
更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穩(wěn)固。
(2)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善。
(3)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征稅的標準從人丁為主轉為財產為主。2.
方法歸納:材料分析,
構建時空體系,
歷史解釋。3.
常見誤區(qū):
以偏概全,材料理解偏失。課后篇
課時分層訓練【合格考過關練】1.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經歷了“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下列表述與“九品中正制”相關的是(
)A.“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C.“立嫡以長不以賢”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B[解析]
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是依靠門第,故B正確;A是科舉制,C是嫡長子繼承制,D是察舉制,排除。2.隋唐時期,科舉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報考,而且“取士不問家世”“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材料主要體現出科舉制的特點是(
)A.注重門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樣
C.關注道德品質
D.公開公平競爭D[解析]
根據“取士不問家世”排除A;根據“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排除B;“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意思是所有考生是否錄取都要根據考生交上來的文章決定,此舉可以保證錄取相對公平公正,故D正確,C錯誤。3.蘇東坡說:“三代以上出于學,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边@段材料說明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趨勢是(
)A.選官和品德有機結合
B.品德成為人才選拔的重要標準C.世卿世祿制逐漸式微
D.人才選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D[解析]
題干反映了選官標準經歷了由重家世、門第到重學識才能,選官方式由地方舉薦到科舉考試,故D正確;科舉制是選官和考試有機結合,排除A;B只適合對察舉制的評價,排除B;C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不能完整體現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趨勢,排除C。4.“唐代門下省的諫官們常隨從宰相參加與皇帝之間的政事討論,他們隨從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與皇帝之間直接的沖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說出宰相不方便說出的意見。這是政治上的一種技術?!贝颂幍募夹g性主要體現在(
)A.調節(jié)君權與相權之間的關系
B.明確了三省各部門的職掌C.行使了宰相的操作權力
D.避免了君主一人專權A[解析]
“避免宰相與皇帝之間直接的沖突”“替代宰相說出宰相不方便說出的意見”說明諫官在皇帝和丞相之間起到緩沖的作用,有利于調節(jié)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關系,故A正確。諫官的作用不是明確三省各部門的職掌,故B錯誤;諫官并不能行使宰相的操作權力,故C錯誤;古代是君主專制,即使有諫官也難以避免君主專權的局面,故D錯誤。5.秦漢時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實權的總理大臣,“門下”是皇帝的侍從機關。魏晉時“門下”發(fā)展為侍中寺,凡屬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見;東晉時,改為門下省,權勢漸重;南北朝時,成為與中書省、尚書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機關。這一歷程反映了(
)A.門下省成為監(jiān)察百官的機構
B.三省集體議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丞相參與決策的權力逐漸削弱
D.宰相逐漸退出了權力中心C[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門下”在發(fā)展過程中權力在不斷加大,到南北朝時,成為與中書省、尚書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機關,使丞相的權力逐漸削弱,故C正確;A、B材料中未體現,排除;根據所學可知,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行使丞相職能,到明朝時期廢丞相、設內閣,丞相才退出了權力中心,故排除D。6.唐高宗時,大將軍權善才砍伐了昭陵(唐太宗與文德皇后的合葬陵墓)的柏樹,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大理寺卿狄仁杰卻以不合法而不奉詔,并引例抗辯,最后權善才“罪止免官”。這表明唐朝(
)A.大理寺有司法裁決權
B.君主可隨意更改律法C.法律對皇權有所約束
D.禮法并用來治理國家C[解析]
根據“大理寺卿狄仁杰卻以不合法而不奉詔,并引例抗辯,最后權善才‘罪止免官’”可知,皇帝的權力受到法律的制約,故選C;封建社會的司法權服務于皇權,司法權缺乏獨立性,排除A;材料表明君主權力受到法律制約,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禮法并用,排除D。7.史學家錢穆先生說:“租庸調制的精神,不僅在于輕徭薄賦,而尤重為民制產?!毕铝袑Α白庥拐{制”解讀正確的是(
)A.“調”是指繳納一定量的谷物B.“租”是指繳納一定量的絹和布C.“庸”是指繳納一定的銀子代役D.在租庸調制下農民生產時間具有一定的保證D[解析]
根據材料中“租庸調制的精神,不僅在于輕徭薄賦,而尤重為民制產”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租庸調制下農民可以納庸代役,從而保障了農業(yè)生產時間,D符合題意。租即田租,每年要繳納一定數量的谷物,A錯誤;調指的是每年定期繳納一定的絹布,B錯誤;庸則是指力役,百姓定期向官府服力役,C排除。8.歐陽修評論唐朝賦稅制度時說:“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中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租庸調之法壞而兩稅行。”該評論(
)A.指責租庸調導致社會貧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調推行的積極作用C.認為兩稅法造成嚴重流民問題
D.指出了兩稅法實施的主要原因D[解析]
由材料“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中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租庸調之法壞而兩稅行”可以得出其認為租庸調制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出現了兩稅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兩稅法出現的原因,D符合題意;A與材料內容不符;材料沒有涉及租庸調制的積極意義,B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兩稅法的影響,C不正確。9.1970年陜西何家村出土了22枚銀餅,據其中幾枚上的文字“懷集縣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家稱之為“關中懷集縣的庸調銀餅”。對此發(fā)現,合理的推測是(
)BA.銀兩是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
B.租庸調征收的實物具有多樣性C.租庸調制度在開元年間已崩潰
D.關中地區(qū)當時以產銀著稱[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庸調銀餅的發(fā)現反映了唐代租庸調制下實物征收的多樣性,故B符合題意。明清時期白銀為流通的主要貨幣,排除A;由題干可知當時租庸調尚未被廢除,排除C;題干現象無法體現關中地區(qū)的產銀狀況,排除D。
D[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將名目繁多之稅目簡化,且兩稅之外不得別征,實為德政”等信息可知,兩稅法的實行起到了減少稅目和簡化手續(xù)的作用,故答案為D;A“解決了”說法絕對,排除;兩稅法規(guī)范了賦稅制度,并非一定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兩稅法“促進了賦稅的貨幣化”,排除C?!镜燃壙继岱志殹?1.下面是關于漢魏統(tǒng)治階層社會成分的統(tǒng)計表。據此表可知,3世紀上半期(
)大族小姓平民合計數量/人百分比數量/人百分比數量/人百分比數量/人漢(196—219年)3829.01914.57456.5131曹魏(220—239年)6038.73824.55736.8155曹魏(240—264年)7447.15937.62415.3157A.門閥士族勢力受到抑制
B.漢代選官制度得以延續(xù)C.豪強地主壟斷人才選拔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減弱D[解析]
依據表格數據并結合當時的選官制度可知,統(tǒng)治階層中出身平民的比重下降,出身大族和小姓的比重上升,門閥士族勢力加強,說明這一時期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減弱,D正確,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看出選官制度是否得以延續(xù),B排除;材料與豪強地主壟斷人才選拔無關,C排除。12.晚唐詩人杜荀鶴,詩名遠播卻屢試不中,發(fā)出“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寫下“閉戶十年專筆硯,仰天無處認梯媒”的詩句。這反映了唐代科舉(
)A.忽視對文化內容的考察
B.受魏晉以來選官制度的影響C.以家世門第為選拔標準
D.推動了古代文化的繁榮發(fā)展B[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科舉制度雖然形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秘書證考試目標規(guī)劃試題及答案
- 2024農業(yè)職業(yè)經理人考試報告與評估試題及答案
- 2024年農業(yè)科技與環(huán)保的結合試題及答案
- 吉林長春版《心理健康》三年級上 第八課 珍愛生命 教案
- 2024農業(yè)職業(yè)經理人考試自測題匯編試題及答案
- 2024秋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七年級地理上冊 1.3 地球的自轉教學設計 (新版)商務星球版
- 七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3.1 引入圖像教學設計 泰山版
- 統(tǒng)計方法在實踐中的挑戰(zhàn)試題及答案
-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第三單元 勇擔社會責任 第六課 責任與角色同在 第1框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密碼應用安全性評估
- 第4章-動車組列車餐飲服務操作技能《高速鐵路列車餐飲服務》
- 電子表格紅色方格紙A420X20
- 校長接待日登記表
- 西班牙社會與文化智慧樹知到課后章節(jié)答案2023年下天津外國語大學
- 2021上海慢行交通規(guī)劃設計導則
- 望京SOHO中心工程標準化實施匯報圖文詳細
-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演示文稿
- 變壓器比率差動保護的校驗方法(圖文)
- 高盛Marquee平臺深度研究報告
- CPR1000核電系統(tǒng)簡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