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20.01

□B22

吉林省地方標準

DBXXXXXXX-XXXX

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

Wetlandinventory-Codeofpractice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征求意見稿)

2020-XX-XX發(fā)布2020-XX-XX實施

發(fā)布

DBXXXXXXX-XXXX

目次

前言.......................................................................................IV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2

4總體原則..................................................................................3

4.1調查目的.............................................................................3

4.2調查范圍.............................................................................3

4.3調查周期.............................................................................3

4.4數(shù)學基礎...........................................................................3

4.5調查單元.............................................................................3

5程序確立..................................................................................3

6基本屬性調查..............................................................................4

6.1邊界劃定..............................................................................4

6.2濕地類................................................................................4

6.3濕地面積..............................................................................5

6.4位置..................................................................................5

6.5海拔..................................................................................5

6.6所屬流域............................................................................................................................................................5

7地表基質與土壤調查.......................................................................5

7.1地表基質..............................................................................5

7.2濕地土壤.............................................................................5

8水文水環(huán)境調查...........................................................................6

8.1水文特征.............................................................................6

8.2水質.................................................................................6

S濕地植物調查..............................................................................7

9.1植被調查.............................................................................7

9.2植物群落..............................................................................7

10濕地動物調查............................................................................8

10.1鳥類調查............................................................................8

10.2兩棲、爬行動物調杳.................................................................8

10.3獸類調查............................................................................8

10.4魚類調查............................................................................8

10.5水生無脊椎動物調查.................................................................8

11保護和利用狀況調查......................................................................8

11.1濕地利用方式調查...................................................................8

11.2保護狀況調查........................................................................8

11.3受威脅狀況調查......................................................................8

12數(shù)據(jù)庫與管理系統(tǒng)........................................................................9

12.1基本內容............................................................................9

12.2數(shù)據(jù)入庫...........................................................................9

I

DBXXXXXXX-XXXX

12.3質量控制............................................................................9

13質量檢查.................................................................................9

13.1檢查形式............................................................................9

13.2檢查方法............................................................................9

13.3檢查內容...........................................................................10

13.4驗收與質量評定.....................................................................10

14調查成果................................................................................10

14.1縣(市/區(qū))級調查成果..............................................................10

14.2省級調查成果.....................................................................11

附錄A(規(guī)范性)遙感劃界技術要求........................................................12

A.1數(shù)據(jù)準備.............................................................................12

A.2判讀流程.............................................................................12

A.3外業(yè)調查及舉證......................................................................14

附錄B(規(guī)范性)吉林省一、二、三級流域劃分.............................................16

附錄C(規(guī)范性)濕地受威脅狀況分級分類.................................................17

附錄D(規(guī)范性)數(shù)據(jù)庫結構..............................................................18

附錄E(資料性)濕地調查記錄月表.........................................................23

附錄F(資料性)濕地調查質量檢查用表.....................................................32

圖1濕地調查技術流程圖.....................................................................4

表1土壤調查指標及方法.....................................................................6

表2水質測試指標及方法.....................................................................7

表B.1吉林省一、二、三級流域及其代碼表...................................................16

表C.1濕地受威脅類型、強度及其代碼表.....................................................17

表D.1濕地斑塊屬性數(shù)據(jù)庫結構表............................................................18

表D.2濕地區(qū)屬性數(shù)據(jù)庫結構表.............................................................22

表E.1濕地斑塊記錄表......................................................................23

表E.2地表基質與水文記錄表................................................................23

表E.3重點濕地土壤調查表..................................................................24

表E.4重點濕地水質調查表..................................................................24

表E.5濕地植被記錄表......................................................................25

表E.6樣地描述記錄表......................................................................25

表E.7植物群落樣方調查表(喬穴層).......................................................26

表E.8植物群落樣方調查表(灌木層).......................................................26

表E.9植物群落樣方調查表(草本層).......................................................27

表E.10植物群落樣方調查表(苔碎層)......................................................27

表E.11植物圖片記錄表.....................................................................28

表E.12重點濕地鳥類調查記錄表.............................................................28

表E.13重點濕地兩棲、爬行動物調杳記錄表..................................................29

表E.14重點調查濕地獸類野外調查記錄表....................................................29

表E.15重點調查濕地魚類調查記錄表........................................................30

表E.16重點濕地水生無脊椎動物調查記錄表..................................................30

表E.17濕地保護利用記錄表.................................................................31

II

DBXXXXXXX-XXXX

表F.1遙感判讀質量評定表..................................................................32

表F.2外業(yè)調查質量評定表..................................................................32

III

DBXXXXXXX-XXXX

,4―A—

刖百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吉林省自然資源廳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吉林省國土資源調查規(guī)劃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呂憲國、祝占勝、薛振山、劉波、徐春光、武立軍、高炳浩、李正東、武海涔、

姜明、鄒元春、宗翔、楊鐸。

IV

DBXXXXXXX-XXXX

濕地調查技術規(guī)程

1范圍

本文件確立了濕地調查的程序,規(guī)定了屬性、區(qū)位、地表基質與土壤、水文水環(huán)境、濕地植物、濕

地動物、保護和利用狀況調杳的方法,描述了過程記錄、標記等追溯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內陸地區(qū)自然濕地的調杳工作。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板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226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代碼

GB/T24708濕地分類

GB/T25283礦產(chǎn)資源綜合勘查評價規(guī)范

GB/T27648重要濕地監(jiān)測指標體系

GB3838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

HJ/T166土壤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

HJ632土壤總磷的測定碳熔-鋁錨抗分光光度法

HJ710.3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陸生哺乳動物

HJ710.4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鳥類

HJ710.5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爬行動物

HJ710.6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兩棲動物

HJ710.7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內陸水域魚類

HJ717土壤質量全氮的測定凱氏法

1

DBXXXXXXX-XXXX

LY/T1237森林土壤有機質的測定及碳氮比的計算

NY/T1121.2土壤檢測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

SL79礦化度的測定:重量法

SL219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規(guī)范

TD/T1055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guī)程

DB22/T2951濕地生態(tài)監(jiān)測技術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濕地邊界wetlandboundary

濕地與非濕地之間的地表界線。

3.2

濕地植物wetlandplants

在濕地上生長并繁殖的植物,能夠適應淹水或飽和土壤。主要包括能夠適應淹水的維管植物及苔薛。

3.3

濕地土壤wetIandsoiI

在生長季節(jié)水分飽和、淹水或積水足夠長的時間,處于厭氧狀態(tài)的土壤。包括濕地泥炭土壤和濕地

礦質土壤。濕地泥炭土壤一般表層20cm有機質含量230%,其他為濕地礦質土壤。

3.4

內陸灘涂inlandbeach

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間的灘地,及時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灘地。

[來源:TD/T1055—2019,附錄A,有修改]

3.5

重點濕地keyv/etIand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qū)、自然公園內的濕地;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以及

其他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濕地。

3.6

全覆蓋調查fullcoverageinventory

調查所有濕地的基本特征,包括基本屬性調查、區(qū)位調查、地表基質調查、水文特征調查、植被調

查、保護和利用狀況調查。

W7

重點調查keyinventory

在全覆蓋調查基礎上,對重點濕地還應開展水環(huán)境、濕地土壤、植物群落、濕地動物等指標的調查。

3.8

濕地斑塊wetlandpatch

2

DBXXXXXXX-XXXX

濕地特征、影響因素相對一致的濕地單元,是濕地調杳、統(tǒng)計的最小基本單位。

3.9

濕地區(qū)wetIandarea

由多塊濕地斑塊組成的、具有一定水文聯(lián)系和生態(tài)功能的濕地復合體。

4總體原則

4.1調查目的

為濕地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統(tǒng)一完整、準確的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jù),滿足國上空間規(guī)劃和

用途管制、國土空間生態(tài)修復、自然資源資產(chǎn)產(chǎn)權制度改革和統(tǒng)?確權登記等工作的需要。

4.2調查范圍

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濕地類參照GB/T24708。最小調查面積按照TD/T1055的規(guī)

定執(zhí)行。

4.3調查周期

每5年調杳一次,其中,濕地基本屬性每年調查一次。

4.4數(shù)學基礎

坐標系統(tǒng)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投影方式采用高斯-

克呂格投影。1:2000、1:5000、110000比例尺標準分幅圖或數(shù)據(jù)按3度分帶。

4.5調查單元

4.5.1濕地區(qū)

4.5.1.1濕地區(qū)劃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qū)、自然公園按功能區(qū)劃分為獨立濕地區(qū):不是國家公園、

自然保護區(qū)、自然公園的國家重要濕地(含國際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為獨立濕地區(qū);其他濕地依據(jù)

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地貌單元的獨立性及縣級行政區(qū)劃分濕地區(qū)。

4.5.1.2濕地區(qū)命名:根據(jù)現(xiàn)有的濕地區(qū)名稱或地形圖上就近自然地物、居民點等對濕地區(qū)進行命名。

4.5.1.3濕地區(qū)編碼:單獨區(qū)劃的濕地區(qū),編碼固定為5位:第一位為2級濕地類代碼,為數(shù)字2-4,

參照GB/T24708:編碼第二位為擴充碼,暫時為0:編碼第三、四、五位為濕地區(qū)順序碼。其他濕地區(qū),

編碼固定為9位,前六位是各縣(區(qū)、市)的行政區(qū)劃國標代碼,編碼第七、八、九位為濕地區(qū)順序嗎。

縣級行政編碼參照GB/T2260執(zhí)行。

4.5.2濕地斑塊

4.5.2.1濕地斑塊劃分:下列因子之一有差異時,應單獨劃分濕地斑塊:三級流域、濕地類、積水狀

況、縣級行政區(qū)域、土地權屬、保護狀況、濕地受威脅等級、濕地主導利用方式。

4.5.2.2濕地斑塊編碼:濕地斑塊應具有一個唯一的標識碼,編號16位:前9位為斑塊所在濕地區(qū)編

碼,編碼第10位為2級濕地類代碼,編碼后6位為斑塊序號。

5程序確立

3

DBXXXXXXX-XXXX

濕地調查技術流程見圖lo

5.I位置調去(見7.l>5.2(A7.2>5.3所屬流械謂瓷《見73)—5EfiW*(SL7>

6.1地表*歷謂會(史《.1》6.2岸地土壤調去(見8.2)6地表我H與土弟說叁(見8》

7.1水文特征調查<O.1)7.2水質詞爻《見9.2》—7水文水環(huán)境蠲查(見9)

8.1溺姓國彼調玄(見10.1)&2M四口落調查《史10.2)8濕地植物潮查(010》

島類調登9.2兩棲,辰行動119.3&笑泅宣|9.4魚炙調食(了119.5水生元力椎動|4,.

物璃加ll.2)||(疝【3)|]||1嬴.5)|9名地動物潮/(見ro1i1l:

10.1濕地利用方式,調點《見10.2%地保羅狀況謝先(見10.3受威脅狀況倜去:見

12.1)12.2)12.3)

11數(shù)煙與句管理娘挽(兄13)

圖1濕地調查技術流程圖

6基本屬性調查

6.1邊界劃定

濕地邊界劃定具體方法和要求參照附錄Ao

6.2濕地類

6.2.1依據(jù)歷史調查數(shù)據(jù),初步識別濕地類,建立解譯標志庫,解譯標志應能夠充分體現(xiàn)各類濕地的

影像特征,例如色彩、灰度、陰影、形狀、大小、紋理、圖案、地理位置、空間布局等:

4

DBXXXXXXX-XXXX

6.2.2完善遙感解譯標志庫,采用室內建標和野外建標相結合的方法。對已經(jīng)建立完整判讀標志的,

可以直接采用,通過遙感影像解譯獲取分類信息,結合實地調查確定濕地類。濕地類參照GB/T24708,

記錄到第3級,填寫表E.I。

a)室內建標:將遙感影像與已有濕地調查數(shù)據(jù)庫進行疊加分析,選擇前后期遙感影像特征沒有

變化的區(qū)域,與濕地數(shù)據(jù)庫記錄不同類型圖斑進行對照分析,形成各類型與遙感影像特征對

應關系;

b)野外建標:以影像景幅為單位,選取有代表性、實況資料好、類型齊全和交通便利的地塊進

行實地踏察,將影像特征與實地進行對照,記錄各種類型影像的色調、紋理、大小、形狀、

地形地貌及地埋位置.(包括地名)等因素,拍攝地面實況照片,形成遙感特征與類型對應關聯(lián)

的認識,建立解譯類型與現(xiàn)地對應關系。

6.3濕地面積

6.3.1按照TD/T1055規(guī)定的方法,匯總得到單塊濕地的面積,填寫表E.1。

6.3.2重點濕地的范圍按照管理部門批復的邊界范圍為準,濕地面枳為范圍內各類型濕地的面積。

6.4位置

濕地斑塊所在的縣級行政區(qū)從省行政區(qū)劃圖上查取。記錄濕地斑塊中心位置及四至的經(jīng)緯度坐標,

填寫表E.1.

6.5海拔

依據(jù)實地調查或基礎測繪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數(shù)據(jù)計算濕地斑塊的平均海拔,填寫表E.1。

6.6所屬流域

濕地斑塊所屬流域從吉林省三級流域劃分圖上套取,參照附錄B,填寫表E.L

7地表基質與土壤調查

7.1地表基質

地表基質類型調查記錄填寫表E.2。

7.2濕地土壤

7.2.1樣品采集與制備

土壤樣品采集的布點原則、采樣方法、樣品制備與保存、質量左制按HJ/T166的規(guī)定執(zhí)行。沉降物

樣品的采集方法、樣品制備與保存方法按SL219的規(guī)定執(zhí)行。

7.2.2調查指標及方法

見表1。

5

DBXXXXXXX-XXXX

表1土壤調查指標及方法

調查指標方法

有機廢,%LYAT1237

泥炭層厚度,cmGB-T25283

pHNY.T1121.2

總氮,nig/kgHJ7I7

總磷,mg/kgHJ632

e水文水環(huán)境調查

8.1水文特征

8.1.1水源補給方式

按照地表徑流補給、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補給、人工補給4個類型,填寫主要補給方式,存在多種

補給方式的按照補給量從大至小依次填寫:調查記錄填寫表E.2。

8.1.2水源補給穩(wěn)定性

近5年內水源補給穩(wěn)定性,分為穩(wěn)定、持續(xù)增加、持續(xù)減少3種狀況填寫;調查記錄填寫表E.2。

8.1.3人工補給水量

近5年年均補給量,調查記錄填寫表E.2。

8.1.4水深

8.1.4.1地表有積水的濕地,測定地表平均積水深,參照GB/T27648的規(guī)定執(zhí)行。

8.1,4.2地表無積水的沼澤濕地,調查上層滯水平均水深,方法為:在地表挖50cm深的坑,I5min后

測量坑內水面與地表間的垂直距離。調查記錄填寫表E.2。

8.1.5坡度

依據(jù)基礎測繪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數(shù)據(jù)生成坡度圖,套合濕地圖斑,獲取濕地的坡度。調查記錄

填寫表E.2。

8.2水質

8.2.1對于地表有積水的濕地,雨查地表積水的水質:對于地表無積水的沼澤濕地,調查上層滯水水

質。測試指標及方法見表2,調查記錄填寫表E.4。

6

DBXXXXXXX-XXXX

表2水質測試指標及方法

調查指標調查方法

礦化度SL79

PH

溶解領、五日牛.化需氧量(BOD)、化學需領量(CODcJ、總赳、覿氮、總璘,GB3838

mg/L

8.2.2根據(jù)重點濕地面積設定取樣點數(shù),分為V1000ha.1000-10000ha、>10000ha三個等級。其

中VlOOOha的濕地取3個采樣點;100070000ha的濕地按照每600ha】僅1個采樣點,不足3個取樣

點的,以3個采樣點作為最少采樣點;>10000ha的濕地按照每900ha取1個采樣點。

8.2.3調查季節(jié)按照DB22/T2951的規(guī)定執(zhí)行。

8.2.4采樣方法、樣品運輸和保存按照SL219的規(guī)定執(zhí)行。

9濕地植物調查

9.1植被調查

包括濕地植被的類型、分布、面積和主要優(yōu)勢種,調查方法參照GB/T27648的規(guī)定執(zhí)行,填寫表E.5。

9.2植物群落

9.2.1調查時間

在植物生物量高峰期開展調查。

9.2.2樣地布設

9.2.2.1樣地形狀一般采用方形:也可采用矩形、圓形或帶狀樣地,樣地面枳不小于400n/:

9.2.2.2以10()ha濕地面積設置1個樣地為標準,不足lOOha的設置1個樣地,且每個重點濕地各植

被類型樣地數(shù)量至少為1個:

9.2.2.3樣地描述記錄按表E.6填寫。

9.2.3樣方設置

9.2.3.1主林層為喬木層,每個徉地設置1個喬木群落調查樣方;主林層為其他層片,在樣地內隧機

設置5個樣方;

9.2.3.2喬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樣方面積的設定參照DB/T2951,苔辭群落樣方面積為0.25

ITIXO.25m?

9.2.3.3樣方調查結果按照表E.7-210填寫。

9.2.4分層調查

7

DBXXXXXXX-XXXX

如果植物群落在垂直結構上,出現(xiàn)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層片,即群落中出現(xiàn)喬木層、灌木層、草

本層與苔辭層不同層片的組合,則需進行分層調查。首先要確定主林層開展調查,最后在主林層樣地內

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方設置次林層的樣方,進行各個次林層的植物調查。

9.2.5圖片采集

選擇完整、正常、未遭病蟲害的濕地植物拍攝圖片。在構圖上確保良好的視角效果,盡量簡單、突

出重點。拍攝內容包括生境、植株、果實、葉、花或莖的特寫。調查記錄填寫表E.11。

10濕地動物調查

10.1鳥類調查

調查指標包括種類、分布、數(shù)量和棲息生境。調查方法參照HJ710.4的規(guī)定執(zhí)行。調查記錄填寫表

E.120

10.2兩棲、爬行動物調查

調查指標為種類、觀察物、數(shù)量/數(shù)量級。具體方法和要求參照町710.5和m710.6的規(guī)定執(zhí)行。

調查記錄填寫表E.13。

10.3獸類調查

調查指標為種類、數(shù)量/數(shù)量級。調查方法參照HJ710.3的規(guī)定執(zhí)行。調查記錄填寫表E.14。

10.4魚類調查

調查指標為種類和數(shù)量狀況,調查方法參照HJ710.7的規(guī)定執(zhí)行。調查記錄填寫表E.15。

10.5水生無脊椎動物調查

調查指標主要為種類和生物密度。采樣頻次和方法參照DB22/T2951的規(guī)定執(zhí)行。調查記錄填寫表

E.16。

11保護和利用狀況調查

11.1濕地利用方式調查

通過野外調查、資料收集和訪談等方式獲取。調查記錄填寫表匕17。

11.2保護狀況調查

通過資料收集和訪談等方式獲取。調資保護地的名稱、面積和分級分類管理情況。調杳記錄填寫表

L170

11.3受威脅狀況調查

以資料收集和野外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了解濕地的破壞和受威脅情況,綜合判定威脅因子和受威脅

等級,參見附錄C,受威脅因子較多時,按威脅面積或程度大小記載。調查記錄填寫表E.17。

8

DBXXXXXXX-XXXX

12數(shù)據(jù)庫與管理系統(tǒng)

12.1基本內容

12.1.1應建立包括全部調查因子的全省濕地數(shù)據(jù)庫和管理系統(tǒng),以空間圖形數(shù)據(jù)和屬性數(shù)據(jù)形式表

達。

12.1.2數(shù)據(jù)庫應包含濕地斑塊數(shù)據(jù)所有調查表、濕地區(qū)數(shù)據(jù)匯總表,數(shù)據(jù)庫結構見附錄D。

12.1.3數(shù)據(jù)庫對象包括表、視圖、存儲過程、函數(shù)、觸發(fā)器、字段、數(shù)據(jù)庫文檔。每張表設立每一條

記錄的唯一標識(即主鍵)。數(shù)據(jù)庫滿足可擴充、可共享的要求。

12.2數(shù)據(jù)入庫

12.2.1對數(shù)據(jù)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非重性等進行檢驗,檢驗合格的按照入庫程序,進行入庫工作,并

做好痕跡記錄。

12.2.2根據(jù)遙感解譯判讀結果和現(xiàn)場調查成果,將各濕地斑塊及其屬性數(shù)據(jù)依次以統(tǒng)?格式輸入數(shù)據(jù)

庫中。

12.2.3入庫完成后,要對入庫的過程、入庫結果進行檢查,是否所有滿足入庫要求的數(shù)據(jù)都完好無缺

地完成了入庫工作。

12.3質量控制

12.3.1質量控制采用分階段檢查制度,即每?階段成果需經(jīng)過檢查合格后方可轉入下?階段。階段性

質量檢查貫穿項目實施全過程。

12.3.2質量檢查內容包括數(shù)據(jù)完整性、邏輯一致性、屬性數(shù)據(jù)準確性、調查數(shù)據(jù)正確性、拓撲正確性、

數(shù)據(jù)庫更新及數(shù)據(jù)版本正確性七個方面,具體內容和檢查方法參照TD/T1055的規(guī)定執(zhí)行。

13質量檢查

13.1檢查形式

13.1.1縣級自檢

在市(州)級的組織下,縣(區(qū)/市)級對調查成果進行100%全面自檢。

13.1.2省級檢查

13.1.2.1檢查的外業(yè)工作量應占全部工作量的5%以上。

13.1.2.2遙感判讀樣地檢查數(shù)量應占圖斑總數(shù)的10%以上,并針對不同的濕地類及要求制訂不同的圖

斑判讀合格率。只有達到要求的判讀合格率時,方可進行下一個工序。

13.1.2.3內業(yè)階段其他各項工作應進行全面檢查,檢查工作重點是樣地調直記錄,各工組應全面復核,

并在此基礎上由專職檢查人員進行100%檢查,復位樣地要檢查有關的調查材料。

13.2檢查方法

13.2.1質量檢查一般采用原調查方法進行檢查。外業(yè)檢查時應盡量使用原用儀器和專業(yè)工具。內業(yè)檢

宜由被檢查人員提供成品交檢有人員檢查。

13.2.2專職質量檢查人員所檢查對象,應根據(jù)檢查的數(shù)據(jù)在開展工作前統(tǒng)一按隨機方法抽取,外業(yè)檢

9

DBXXXXXXX-XXXX

查時不得隨意更改,以保證檢杳對象能客觀反映其質量。上一級檢查下一級工作,被檢查的外業(yè)樣地應

有部分重復,重復率應不低于10機

13.3檢查內容

13.3.1遙感判讀質量檢查

13.3.1.1遙感影像的獲取應符合本標準的有關要求。

13.3.1.2判讀樣地應通過其地理指標固定。

13.3.1.3解譯標志應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類型齊全,與現(xiàn)地調售結果相符。

13.3.1.4判讀的輔助信息資料如地形圖、土壤圖、植被圖等應收集齊全。

13.3.1.5各判讀因子的正判率達到規(guī)范要求。

13.3.2外業(yè)調查質量檢查

13.3.2.1濕地斑塊的判讀類型與現(xiàn)地的?致性:濕地斑塊界線與現(xiàn)地實物是否吻合。

13.3.2.2樣地位置:坐標與記載內容相符,其坐標誤差不得大于10m。

13.3.2.3濕地類及分布、水文水環(huán)境、地表基質與土壤、濕地植物類型、濕地動物類型、保護、利用

和受威脅狀況記錄準確、無遺漏.

13.3.3內業(yè)匯總質量檢查

13.3.3.1應建立內業(yè)匯總結果質量審查制度,對內業(yè)匯總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自查自糾。

13.3.3.2自查自糾過程中發(fā)現(xiàn)匯總結果異常的,應及時到現(xiàn)場進行檢查核實。

13.3.3.3資料的匯總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本規(guī)程的要求,無遺漏。

13.4臉收與質量評定

13.4.1遙感判讀質量評定

13.4.1.1遙感解譯正判率N85%為合格,低于85%則為不合格,應重新判讀。

13.4.1.2濕地邊界劃分、面積求算、屬性數(shù)據(jù)邏輯關系、空間拓撲關系、圖斑和屬性數(shù)據(jù)的關聯(lián)性必

須全部合格,不合格時應立即進行修改,直至合格。遙感刊讀質量評定填寫表F.1。

13.4.2外業(yè)調查質量評定

以濕地斑塊為單位,逐一評價受檢查濕地調查質量。調查質量評分100分為滿分,得分295的評定

為優(yōu)、得分>80且<95的為合格、得分交0的評定為不合格。外業(yè)調查質量評定填寫表F.2。

14調查成果

14.1縣(市/區(qū))級調查成果

1411調杳實施方案。

14.1.2調查記錄表。

14.1.3濕地分布圖(含流域分布圖)。

14.1.4統(tǒng)計匯總表。

14.1.5質量檢查報告。

10

DBXXXXXXX-XXXX

14.1.6調查成果報告。

14.2省級調查成果

14.2.1濕地調查數(shù)據(jù)庫及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

14.2.2調查數(shù)據(jù)記錄表、調杳成果統(tǒng)計表。

14.2.3濕地分布圖(含流域分布圖)、其他專題圖。

14.2.4濕地調查成果報告。

14.2.5調杏質量檢告報告。

14.2.6濕地調查工作實施方案。

11

DBXXXXXXX-XXXX

附錄A

(規(guī)范性)

遙感劃界技術要求

A.1數(shù)據(jù)準備

A.1.1獲取調查區(qū)相關圖件和資料

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包括調查區(qū)地形圖、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植被圖、流域等專題圖,濕地二調成果

圖集及泥炭資源及碳庫調查數(shù)據(jù)庫;多年平均水邊線數(shù)據(jù);多年平均JL壤含水量數(shù)據(jù);多年平均植被蓋

度。

其他資料:濕地植物名錄等有關的文字資料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A.1.2遙感數(shù)據(jù)源的選擇

多光譜遙感數(shù)據(jù)應采用亞米級高分系列數(shù)據(jù),光學數(shù)據(jù)單景云雪量一般不應超過10船特殊情況不

應超過20樂且云雪不能覆蓋重點周查區(qū)域。

A.1.3遙感數(shù)據(jù)源處理

對遙感數(shù)據(jù)要以濕地為主體在行圖像增強處理,并進行幾何精校正。數(shù)學基礎上采用“2000國家大

地坐標系''及“1985國家高程基準”,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經(jīng)過處理的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按標準

生成數(shù)字圖像或影像圖。

A.2判讀流程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確定疑似濕地斑塊及其濕地類。

A.2.1“自上而下”的方法

充分利用歷史數(shù)據(jù),如第二次濕地調查成果、泥炭資源調查成果、全國第三次土地(國土)調查遙感

解譯結果或最新濕地專項調查成果數(shù)據(jù),解譯圖斑地類為濕地且在歷史數(shù)據(jù)中均為濕地的斑塊,利用遙

感數(shù)據(jù)修一正箕邊界,并獲取濕地類、而枳、分布(行政區(qū)、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水源補給穩(wěn)定性、

主要優(yōu)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所屬三級流域等信息。歷史數(shù)據(jù)圖斑不為濕地的,逐一

核實濕地斑塊。

A.2.2“自下而上”的方法

對于近期歷史數(shù)據(jù)圖斑不為濕地的,結合地方濕地管理部門上報信息和遙感解譯結果,確定疑似濕

地斑塊的分布位置,進行現(xiàn)場逐一核實,獲取濕地斑塊邊界、類型、面枳、分布(行政區(qū)、中心點坐標)、

平均海拔、植被類型、所屬三級流域等信息。通過野外調查、現(xiàn)地訪問和收集最新資料獲取水源補給穩(wěn)

定性、主要優(yōu)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濕地邊界等數(shù)據(jù)。

A.2.3建立解譯機制

1)調查線選設

選設3?4條調查線,原則包括在遙感假彩色上色彩齊全,對工作區(qū)有充分代表性,實況資料好,類

型齊全,交通方便。

12

DBXXXXXXX—XXXX

2)線路調有

通過對遙感假彩色像片識別,利用GNSS技術,建立起直觀影像特征和濕地實況的對應關系。

3)室內分析

依據(jù)野外調查確定的影像和地物間的對應關系,借助有關輔助信息(濕地圖、水系圖、濕地分布圖

及有關物候等費料),建立遙感假彩色影像上反映的色調、形狀、圖形、紋理、相關分布、地域分布等

特征與相應判讀類型之間的相關關系。

4)制定統(tǒng)一的解譯標準,填寫判讀解譯標志表

通過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對判讀類型的定義、現(xiàn)地景觀形成統(tǒng)一認識,并對各類型在遙感信息影像

上的反映特征的描述形成統(tǒng)?標準,形成解譯標志,填寫判讀解譯標忐表。不同遙感影像資料或遙感影

像資料時相差異大的,應分別建立遙感解譯標志。

5)判讀工作的正判率考核

選取30?40個判讀點,要求判讀人員對濕地類進行識別,只有濕地類正判率超過90舟時才可上崗。

不足90%進行錯判分析和糾正,并第二次考核,直至正判率超過90心并填寫判讀考核登記表和修訂判讀

解譯標志表。

A.2.4判讀解釋

1)內業(yè)圖斑勾繪

判讀工作人員在正確理解分類定義的情況下,參考有關文字、地面調查資料、多年平均水邊線數(shù)據(jù);

多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數(shù)據(jù):多年平均植被蓋度,在GIS軟件支持下,將相關地理圖層疊加顯示,全面分

析遙感影像數(shù)據(jù)的色調、紋理、地形特征等,將判讀類型與其所建立的解譯標志有機結合起來,準碓區(qū)

分判讀類型。依據(jù)多年平均水邊線數(shù)據(jù)、多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數(shù)據(jù)、多年平均植被蓋度確定濕地各類型

界線,以面狀圖斑和線狀地物分層解譯。建立判讀卡片并填寫遙感信息判讀登記表。

2)圖斑判讀要求

以圖斑為基本單位進行判讀時,采用遙感影像圖進行勾繪判讀或在計算機屏幕上直接進行勾繪判讀

為主,CNSS野外定位點為輔。每個判讀樣地或圖斑要按照一定規(guī)則進行編號,作為該判讀單位的唯一識

別標志。并按判讀單位逐一填寫判讀因子,生成屬性數(shù)據(jù)庫。

3)雙軌制作業(yè)

以樣地為單位進行判讀時,要求兩名判讀人員對同幅地形圖內的遙感判讀樣地分別進行判讀登記。

判讀類型一致率在90%以上時,元對不同點進行協(xié)商修改,達不到時重判。

以圖斑為單位進行判讀時,要求一人按圖斑區(qū)劃因子進行圖斑區(qū)劃并進行判讀,另一人對前一人的

區(qū)劃結果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區(qū)劃錯誤時經(jīng)過協(xié)商進行修改;區(qū)劃確定后第一人進行“背靠背”判讀,判讀類

型一致率在90%以上時,可對不同圖班進行協(xié)商修改,達不到時重判。

濕地類的判讀精度要求90%以上。對遙感影像的處理、解譯標志的建立、判讀的準備與培訓、判讀

及外業(yè)驗證等各項工序和成果進行質量檢查,組織對當?shù)厥煜ず陀信凶x實踐經(jīng)驗的專家對解譯結果進行

檢查驗收,對不合理及錯誤的解譯及時糾正。

A.2.5圖斑調繪

13

DBXXXXXXX-XXXX

各縣(市、區(qū))以全國三調辦下發(fā)的調查底圖為基礎,將調查底圖登加第二次濕地調查成果、泥炭資

源調查成果、全國第三次上地(國土)調查遙感解譯結果或最新濕地專項調查成果數(shù)據(jù)。解譯圖斑地類為

濕地且在上述歷史數(shù)據(jù)中均為濕地的斑塊,利用遙感數(shù)據(jù)修正其邊界。解譯圖斑地類為濕地而歷史數(shù)據(jù)

圖斑不為濕地的,逐圖斑檢查圖斑地類、邊界、影像的一致性。友于其它達到最小調查上圖面積標準

(40(W)的濕地圖斑,進行各地類預判和內業(yè)圖斑邊界勾繪。所有圖斑生成圖斑預編號、濕地類、而枳、

分布(行政區(qū)、中心點坐標)、平均海拔、水源補給穩(wěn)定性、主要優(yōu)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

況、所屬三級流域等基本信息,制作外業(yè)調查數(shù)據(jù)。

A.3外業(yè)調杳及舉證

外業(yè)調查及舉證工作是對符合上圖標準的圖斑的逐一核實工作。對于不能準確判定濕地類的圖斑,

將舉證照片上傳共享平臺進行討論識別。

A.3.1補充調查

1)濕地類圖斑補充調查

依據(jù)調查底圖,針對需要核實的濕地斑塊實地逐圖斑調查,調繪圖斑邊界。當有更高精度航空影像

時,也可采用其影像特征作為圖底邊界調繪的依據(jù)。

按照以實地現(xiàn)狀認定地類的原則,逐圖斑核實確認圖斑地類及標注信息,補充調繪圖斑邊界,核實

并記錄土地權屬等相關網(wǎng)性信息:對外業(yè)調查數(shù)據(jù)逐一調查核實,按實地現(xiàn)狀調查:對影像未能反映的

新增地物進行補測并全部實地舉證。

補測主要采用儀器補測法和簡易補測法,為了提高調查的效率和成果精度,有條件的地區(qū)采用衛(wèi)星

定位儀器補測法,無條件的地區(qū)兀采用簡易補測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