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18個文言虛詞用法大全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18個文言虛詞用法大全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18個文言虛詞用法大全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18個文言虛詞用法大全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18個文言虛詞用法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18個文言文虛詞例句及意義歸納

文言文虛詞一共有18個,分別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

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下面是這些文言文虛詞的用法:

1.【而】

(-)[^W|o

1.表示畫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鰲,非蛇鮮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蛛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崢蛛、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當關:守關。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北邊去救趙國,西邊擊退秦國,這是五霸一樣的功業(yè)。

2.表示遍關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因為他們(古人)探求思考深邃而且廣泛。

3.表示做關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祭十二郎文》)

因此我(韓愈)離開你(十二郎)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祿。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范增接過玉斗,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劍敲碎了它。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赤壁賦》)

愀(qido)然:形容神色變得嚴肅或不愉快;憂愁的樣子;容色改變的樣子。

鄭玄注:“愀然,變動貌也。

蘇軾容色憂愁凄愴,整理好衣襟坐端正問客人:“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

4.表示畫關系??勺g為“但是”“卻”。

①育,取之于藍,而言于藍(《勸學》)

②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勸學》)

順風呼喊,聲音沒有變大,但人(在遠處)能聽得很清楚。

5.表示麗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各位如果有這個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揮行事就行了。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們又能分離多久呢?(如果死后無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

多少時間了。)

6.表示畫關系,可不譯。

①吾嘗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填然:擬聲訶,模擬鼓聲。

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

③項王按劍而踞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樊噲)是干什么的?”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同,表結(jié)果,以致,以至于。極:盡,這里

有盡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夫:這,那,指示代詞。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

③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綴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饅立:久立。綬,通“慢”。宮妃們久久地站立,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登記官吏、百姓,查封官府庫房,來等待項羽將軍駕臨。

(二)通“困”,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畫”: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士兵驚駭?shù)穆曇艉孟穸汲抢锏姆课荼浪粯印?/p>

【而己】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明袁宏道《虎丘記》)

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jié)拍唱歌的人,就只剩幾十人了。

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己(《師說》)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yè)各有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

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口技》)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成名)后來在井里找到他兒子的尸體,于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

痛欲絕。

2.【何】

(一)|疑問代詞

1.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什么、哪里"。譯時,“何”要前置。

①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張良說:“大王來的時候帶了什么?"(白璧一雙,玉斗一雙)

②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魯肅傳達孫權(quán)的意旨,談論天下的形勢,為了表示真摯誠懇的心意,于是就問劉

備:劉豫州您現(xiàn)在要去哪里呢?

劉備曾在豫州擔任過行政長官,劉表就被人稱過劉荊州,因為劉表在荊州擔任刺

史、州牧達十多年之久。

2.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什么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來表示敬意。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我曾探求過古代仁人的心境,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為什么呢?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

好而不幫助五國啊。

3.作定語,可譯為“葉么、明6"。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4.作主語,譯為“什么”。

①何為天?何為人?(《莊子?秋水》)

(二)豳。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諸葛亮對孫權(quán)說: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曹操)投降(向北朝拜稱

臣)呢?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②水何澹澹,山島悚釁。(《觀滄?!罚?/p>

海水波濤激蕩,山島高聳挺立。

③青泥何盤盤。(《蜀道難》)

④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焦仲卿的馬在前面,新娘(劉蘭芝)的車行在后面,車子發(fā)出隱隱甸甸的響聲。

(三)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即檢查盤問。)(《過秦論》)

可靠的大臣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

【何如】【奈何】【若何】

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

(變式結(jié)構(gòu):如……何,把……怎么樣,對……怎么辦)

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②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劉邦大驚,說:對這件事(項羽要殺劉邦)怎么辦?

③奈何取之盡錨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為什么秦國掠取百姓的財物時一分一亳都不放過,耗費起來卻像對待泥沙一?樣亳

不珍惜呢?

④景公問晏子曰:“賢君之治國若何?”(《晏子春秋》)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相當于“怎么、用什么

為什么、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②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一旦您百年之后,長安君憑什么在趙國立身呢?

③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不肯干與不能干的表現(xiàn)用什么區(qū)別?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

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焦母對仲卿說:“(你)怎么這樣沒見識!”區(qū)區(qū):小,見識短淺。

3.【乎】

「)|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勺g為“嗎、呢”。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o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庸,哪里。知,了解、

知道。之,取獨。

③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古代從師

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吧!

③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無以:不得已。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誰知苛捐雜稅的毒害比這種毒蛇的毒害更厲害??!

③長鐵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恢恢(寬綽的樣子)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罚?/p>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

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赤壁賦》)

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

多么遼闊啊,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

6.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

于是寫了這篇文章。

(二)歷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在)

一個臉色蒼老的白發(fā)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⑤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乎:對。)

我曾經(jīng)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孔子說苛政猛于虎)

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⑦以吾一日長乎爾。(乎:比。)

4.【乃】

(-)豳。

1.表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譯為“于是、就、便”等。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②所當無不披靡,敵乃紛退。(《馮婉貞》)

所碰到的敵人沒有不被擊敗的,敵人于是紛紛敗退。

③曹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ā恫軇フ搼?zhàn)》)

④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信陵君竊符救越》)

魏無忌公子于是就大擺酒席,宴飲賓客。

2.才

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正殿上設九賓禮,我才敢獻上和氏璧。九賓禮是古代賓禮的一種,古代外交禮

儀上最隆重的禮節(jié),由九個迎賓贊禮的官員引導客人到舉行宴會的地方(一般是

正殿)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劉邦對張良說:估計我回到了軍營中,你再進去(見項王)。

3.強調(diào)杲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埋,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陋者:淺陋的人???,敲擊。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

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

藺相如列傳》)

繆賢說藺相如對我說……

4.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卜八騎。(《項羽本紀》)

(二)回詞。表判斷,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原來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四。結(jié)合前后關系判斷意義,可表并列、遞進、轉(zhuǎn)換等。

①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莊子?養(yǎng)生主》)

庖丁解牛的動作優(yōu)美,既合乎《桑林》舞曲的節(jié)拍,又合乎《經(jīng)首》樂章的節(jié)奏。

②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

蒙沖斗艦是一種古代的戰(zhàn)船,中等規(guī)模,威力較大。

劉表訓練水軍,戰(zhàn)艦甚至用千位數(shù)計算。乃至;甚至。

(四)畫。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

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文種對勾踐說:現(xiàn)在君王您已經(jīng)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后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

恐怕太遲了吧?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府吏再拜之后轉(zhuǎn)身走回去,在空房中長嘆不已。他的決心就這樣定下了,把頭

轉(zhuǎn)向屋子里,心中憂愁煎迫一陣更比一陣緊。

5.【其】

(-)麗。

1.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他(們)的、它(們)的”。

①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②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

③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2.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3.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如今曹操占領了荊州,并且擁有該區(qū)域(指物資,人才等)?!把佟笔翘撛~,

沒有實際意義。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其往:其后、將來。不嫁給這樣的好郎君(太守),將來你打算怎么辦?

④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從那以后,楚國日益削弱,數(shù)十年后,最終被秦國消滅了。

4.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有一個姓蔣的家庭,連著三代人享受這樣的待遇。其是指上文說的,抓了蛇后就

不用納稅的權(quán)利。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②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莊子》)

奚,代詞,作“殺”的賓語,因為是在疑問句中,所以前置,“哪一只”

童仆請示道:“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請問殺哪只?”主人的父親說:“殺

那只不會叫的?!?/p>

(二)甄。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一定”。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一定要答應我!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p>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古代從師

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吧!

②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曾:加強語氣,連……都……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你太不聰明了?。┚蛻{借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

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目標,也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還有誰能譏笑

我嗎?

3.表示委婉商量語氣,相當于“還是”。

①吾其還也,亦去之。(《燭之武退秦師》)

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離開了鄭國。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天空蒼茫,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它遼闊高遠沒有盡頭呢?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明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

(要是)他們學業(yè)(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

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②沛然下雨,則苗浮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天上云氣聚合,降下大雨,那么禾苗茁壯生長起來。如果這樣,誰能阻擋得住呢?

(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前方的道路漫長又遙遠,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探尋。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佩戴上繽紛多彩的服飾啊,菲菲的芳香更加顯著。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多么衰敗啊!

6.【且】

「)麗。

1.表辟列:又,并且,又……又……,一邊……,一邊……

①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但愿母親您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樣久長,身體強健又硬朗。

②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保ā读H藺相如列傳》)

大王如果不去的話,就表示趙國弱小并且害怕(秦國)(涌池之會)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經(jīng)過(五人墓)沒有不跪拜流淚的。

2.表畫]:而且,并且,況且,再說。例: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zhàn)》)

他(曹操)所率領的中士/中原(魏處于北方黃河一帶,古時候也叫華夏、中原,

因為周邊有很多國家,地處中間,古人自稱中國)軍隊人數(shù),不會超過十五六萬

(那些人看了曹操發(fā)過來的檄文,以為有八十萬),而且(他們一路從北方過來)

早已疲憊不堪。這是周瑜勸說孫權(quán)不要投降的話,借此堅定孫權(quán)抵抗的決心。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清理已被廢除的魏忠賢生祠舊址來安葬他們),并且在他們的墓門之前豎立碑

石,(來表彰他們的事跡)。

⑤肅宣權(quán)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zhàn)》)

魯肅傳達孫權(quán)的意旨,談論天下形勢,表示真摯懇切的心意,并且問劉備:(“豫

州您準備到哪里去?”)

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

(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

(他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墒?,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

⑤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陳勝把眾戍卒召集起來,宣布號令,說:“各位(在這里)遇到大雨,都超過

了規(guī)定到達漁陽的期限。過期就要殺頭Q就算僥幸不殺頭,而戍守邊塞的人十個

中也得死去六七個。)再說,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啊。(王

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⑥且臣少仕朝,歷職郎署。(《陳情表》)

(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zhàn)B

育,況口我孤單凄苦的程度更為嚴重呢。)況旦我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做過蜀漢的官,

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jié)操。)

⑦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⑧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zhàn)》)

3.表假設:如果。例:

①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呂氏春秋》)

(劑貌辨對齊宣王說)如果靜郭君聽我的話并且這樣做了,必定沒有今天的禍患。

4.表逅:尚且,還,即使,縱然。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ā而欓T宴》)

項王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

辭的?“

②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曹植《白馬篇》)

(二)麗。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以比得上項王的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當

然不能,將對這件事怎么辦呢?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

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ā妒纠簟罚?/p>

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發(fā)誓不和你分開,你暫時回娘家去。

4.將近,用于數(shù)詞前。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更近一層,“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況且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

雍州的地勢,靖山和函谷關的險固,保持原來的樣子。

②且天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我(蘇軾)問(客):〃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

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

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

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

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

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

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

臧,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再說奴隸婢妾尚且懂得自殺,何況像我到了這樣不得已的地步!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就像今年冬天,還沒有停止征調(diào)函谷關以西的士兵。

【猶且】尚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

7.【若】

(-)動詞,像,好像,及,比得上。

①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

④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

織》)

墻壁上的小蟋蟀忽然跳到他(成名)的衣袖里去了,仔細看它,形狀象土狗,梅

花翅膀,方頭,長腿,覺得好像還不錯。

(二)麗。

1.I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若屬:汝輩、你們這些。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

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

你們都將被他俘虜!”

③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項脊軒志》)

④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

更換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

2.表畫,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吾不忍其破解,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hu)M(su):恐懼顫抖的樣子。

我不忍看到它(牛)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

②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三)麗。

1.表畫,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這是客氣的說法。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

③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

當初,魯肅聽說劉表死了,對孫權(quán)說:“荊州與我們鄰接,山川險要、堅固,土

地廣闊、肥沃,人民殷實富足,如果能占有它,這正是開創(chuàng)帝士大業(yè)的憑借?!?/p>

④若備與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jié)盟好。(《赤壁之戰(zhàn)》)

如果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們同心協(xié)力,上下一致,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jié)盟友

好;如果他們離心離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們的)大事。

⑤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ā冻啾谥畱?zhàn)》)

束甲:將鎧甲捆扎起來。北面:稱臣的意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向北朝拜,

此指向北面的曹操稱臣。

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為達到孫、劉聯(lián)盟共同抗曹的目的而出使東吳,他

激孫權(quán)(182252年)說:如果你能以東吳之眾與曹操抗衡對壘的話,那還不如早

與曹操斷絕關系。如果抵擋不住曹操的勢力,那還不如放下兵器,捆束鎧甲(指

停止作戰(zhàn)),向曹操稱臣。

2.表隆國,相當于“或”“或者”。

①諸將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眾位將領帶領一萬人或者一個郡投降的,封為萬戶侯。

3.表|轉(zhuǎn)換或提起|,另提一事,相當于“至”“至于"。

①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

事》)

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

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

(四)麗

|形容詞詞尾|,同“然”,相當于“……的樣子”,

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jīng)-氓》)

沃若,肥澤貌,葉子沃然茂盛。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桑葉像水浸潤過一樣有光

澤。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

【若夫】【至若】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表示轉(zhuǎn)換話題。近似“要

說那"、“像那”“再說”“至于"。

①若夫靄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像那陰雨連綿的時候,接連幾個月都不放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至于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借

什么呢?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岳陽樓記》)

至于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

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

①吾子取具麋鹿,以閑敝邑,若何?(《靖之戰(zhàn)》)

(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你們回到本國的獸園中去獵取麋鹿,讓我國得

到安寧,怎么樣?

在文言文中,表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渡诒?高祖還鄉(xiāng)》)

車子后邊有幾個遞茶送水的人。

8.【所】

(一)圖河,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陳勝)又暗中讓吳廣到戍卒們駐扎的處所旁的祠堂中。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巫婆給了成名的妻子一幅畫)成名反復思索,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③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④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史記*高祖本紀》)

后來有人來到蛇所在的地方,(看到)有個老婦人在夜里哭泣。

(二)函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事物/情況”等。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②燕王,吾所立。(《伶官傳序》)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

燕王.是我立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jié)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C

③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正好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shù)腻X。

④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yōu)厚,怎敢猶豫不決面有非分的企求呢?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夜晚就派兵包圍我所住的地方。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侯生對魏無忌公子說)我所拜訪的屠夫朱亥(是個賢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

所以才隱居在屠市之中)

3.“所”+介詞(+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表示處所。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于是非常吃驚,問他所來的地方。

②撫軍不忘所自。(《促織》)

皇帝更加喜歡,便下詔賞給巡撫好馬和錦緞。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

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h官一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囑咐主考官,

讓成名中了秀才。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我(侯贏)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了。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更被鄉(xiāng)里之人、朋友嘲笑,污辱了祖宗。

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合而稱鄉(xiāng)黨。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為人心地不狠。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

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

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我(魏無忌)用來禮待侯生的方法己經(jīng)夠完備的了,天下沒有誰不知道。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2.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們(藺相如的門客)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因為仰慕您高尚的節(jié)義。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之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冬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的變故。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就是所說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戰(zhàn)勝敵國。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那些教孩子的老師,只教給孩子書本并幫助他們學習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

說的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敲擊后鏗然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牡丹亭》)

原來還有一個這么好的地方,暫且先回府衙去。

②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促織》)

成名急忙追它,轉(zhuǎn)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

9.【為】

(一)朝。

1.有“做、是、作為、充當、變成、成為、擔任”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為:成為。

②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成為。兩人最終共同和好,結(jié)為誓同生死的朋友。相與:一起,共同。“刎

頸”:割脖子?!柏仡i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為:是。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有大禮節(jié)不回避小的責備?,F(xiàn)在人家

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千什么呢?”

④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為:當作、作為。墨子先生解下衣帶,用衣帶當當作城墻,用木片當作守城器械。

墨子游說王不去攻打宋國時,與公輸盤進行了“對抗”,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都被墨子在“木片城”中的精彩防御所距之。

⑥然后以六合為家,峰函為宮。(《過秦論》)

為:作為。此六合指六國合并,泛指天下。

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chǎn),用靖山、函谷關作為宮墻。

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為:當作??诚鳂淠井敱?,舉起竹竿作軍旗。帝武裝起義。

⑧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為:做(東西、事情)張良問劉邦:誰給您出的派兵守關這個主意?

⑨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陳勝、吳廣都被按次序編入戍邊的隊伍里面,擔任屯長。

⑩趙壬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須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同“謂”,說。

(二)麗。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父母宗族,俱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官為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里,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2.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降,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

④旦日饗1卒,為擊破沛公軍?。ā而欓T宴》)

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全都被劉邦

占有。項羽大怒,說:“明天犒勞士兵,給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3.表原因,因為。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清沈復《浮牛六記》)

強:同“僵"僵硬。抬起頭看這些飛舞的蚊子(很久),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4.對、向、跟。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對這件事怎么辦呢?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5.表目的,為了。

①慎勿為婦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

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和她)貴賤不同,(休掉了她)哪里就

算薄情呢?

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

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指普天之下蕓蕓眾生為了各自

的利益而奔波。

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

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

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

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6.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是:代詞,這,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

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征。

這里指魯國.

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10.【焉】

(一)兼詞。

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ā墩撜Z》)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記》)

蓋表示判斷,就是。這五個人,就是當周蓼洲先生被閹黨逮捕時,為正義所激奮

而死于這件事的。

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徐霞客游記》)

(二)代詞。

1.相當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語氣詞。

lo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丁“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品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硅硅焉(《石鐘山記》)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⑴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古代乘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擔任警衛(wèi),稱參乘或“車右”。

⑵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①即不忍其毅糠(husu),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乍:突然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p>

到了割下頭發(fā)來對天發(fā)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多么衰敗啊!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⑸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靖之戰(zhàn)》)

攻又攻不下來,圍又圍不下去,我們還是回去吧。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币灰环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難道不是作長遠打算,希望燕后有子孫世世代代相繼為王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ā读婀賯餍颉罚?/p>

12.【以】

(一)|介詞|

1.表工具。譯為:拿,用。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石鐘山記》)

③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2.表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我魯肅如果投降曹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xiāng)里。

②先帝因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先帝知道我謹慎,所以在即將駕崩的時候把天下大業(yè)托付給我。

3.表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周瑜對孫權(quán)說:曹操的軍隊號稱80萬,)現(xiàn)在按照實際情況察核他(的數(shù)字),

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久已疲勞。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

4.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憑借。譯為:憑借,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④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⑤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時間。譯為:于,在。

①余以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登泰山記》)

②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二)麗。

1.表并列。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修飾。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大家都肅敬地站著聽。

3.表目的,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專》)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③舉匏樽以相屬。(《赤壁賦》)

舉起杯盞來相互敬酒。

4.表原因,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結(jié)果,可譯為“因此”“以至于”等。

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xiàn),以至于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三)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賢者不一定被推薦。

(四)畫??勺g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古人夜間執(zhí)著火炬游玩,實在是有道理啊。

(五)函。

1.語氣助詞,表時間、方位和范圍。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吹。(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玉.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張衡傳》)

從王侯到下邊的官吏,沒有誰不過度奢侈的。

2.作語氣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逆:預料、想到將來。想到將來,我心里像受著煎熬一般。

(六)通假。

1.通“已”,己經(jīng)。

①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fā)現(xiàn)魚肚子里面的帛書,本來已經(jīng)對這事感到奇怪了。

②日以盡矣。(《荊軻刺秦王》)

2.通“已”,停止。

①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ā侗怡o見蔡桓公》)

醫(y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fā)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yī)術(shù)的功效。

⑵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過秦論》)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

太淺陋了。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保ā而欓T宴》)

②故不積陛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③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13.【因】

(-)畫。

1.依照,根據(jù),隨著C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罔,無。象,模擬。沒有一件不是就著桃核的形狀順勢雕刻出造型。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