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河南省駐馬店新蔡一高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河南省駐馬店新蔡一高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河南省駐馬店新蔡一高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河南省駐馬店新蔡一高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河南省駐馬店新蔡一高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份開學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小題共25小題,共50分)1.“禮物”的形式賞賜給各諸侯國。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以下可能出土更多西周青銅器文物的地區(qū)是()A.山東2.據(jù)《禮記·禮運》記載,在“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大同”社會之后,社會進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點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大人世及以為禮。這表明“小康”之世(B.浙江C.湖北D.四川)A.階級矛盾變尖銳C.開始出現(xiàn)分封制B.是歷史倒退的體現(xiàn)D.具有濃厚血緣色彩3.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段空隙,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屬于(A.春秋列國爭奪霸權的戰(zhàn)爭C.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B.劉邦反抗項羽的正義之戰(zhàn)D.兩大集團爭奪政權的戰(zhàn)爭4.侯馬盟書是山西侯馬出土的玉片文物,約有5000余片,記載春秋晚期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要求參加盟誓者效忠盟主,一致誅討敵對勢力。侯馬盟書的出現(xiàn)反映了()A.晉國霸主地位的鞏固C.君主集權體制的確立B.宗法分封體制的崩潰D.大國間兼并戰(zhàn)爭不斷5.北魏孝文帝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為皇室取姓元。他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并命令鮮卑族官員一律用漢語,著漢服。孝文帝的做法(A.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B.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C.導致了南北朝對峙局面出現(xiàn)D.為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6.隋文帝頒發(fā)《開皇律》時說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適于時,故有損益。這反映了隋文帝()A.崇尚法治C.注重革新B.無為而治D.維護公正7.有學者在評論某稅制時說:“它舍棄了按人征稅的傳統(tǒng)人頭稅,全面開啟了按土地和資產征稅的稅制新里程,對當時唐朝的統(tǒng)治,以及唐后中國經濟重心的分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列項中對這一稅制的內容表述有誤的是()A.取消了租庸調制度B.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C.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D.一年分春季和冬季兩次征稅8.如果把“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整合為一個學習單元,符合這一單元內容主題的是()A.國家的產生和統(tǒng)一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B.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D.近代前夜與盛世危機9.明萬歷三年俺答汗與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萬歷皇帝賜名改為“歸化城”意為“歸順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晉蒙邊界的重要關隘“殺胡口被康熙皇帝賜名“殺虎口地名變更反映出()A.明清君主專制不斷加強C.邊疆地區(qū)得到有效治理B.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D.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10.據(jù)《清太宗實錄》載:“我國家休養(yǎng)生息,數(shù)十年來,戶口日緊,而土地止有此數(shù),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據(jù)此可知,清朝()A.農民起義促進政策調整C.人口劇增帶來資源危機B.政治腐敗加劇貧富分化D.土地兼并沖擊統(tǒng)治秩序11.1842年的50卷本《海國圖志》僅以1卷《附錄》簡要介紹洋炮,1847年的60卷本用8卷篇幅介紹西方的火輪船、地雷、望遠鏡等器械的制造及使用方法,1852年的100卷本則用12卷介紹了更多的“西洋器藝。這表明魏源(A.反對華夷觀念C.踐行經世致用)B.認可西方軍事體制D.倡導政治制度變革12.據(jù)《招商局史稿》和《愚齋存稿》所記,上海輪船招商局在創(chuàng)辦后的20年當中共獲得水腳收入(水路運輸?shù)馁M用)3344余萬兩;湖北織布局以各種經營方式不斷獲利。據(jù)此可推知,洋務運動()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B.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目標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13.副總統(tǒng)的產生辦法及其權限,參議院的組成、議員的產生以及參議院的職權,臨時政府組織方法等。這部法律()A.確認了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C.直接導致清朝專制政權覆滅B.具有人民性和廣泛的代表性D.為臨時政府成立奠定了基礎14.有學者指出,“革命派締造了民國的基石,袁世凱得到了民國的名器,這是當時中國社會選擇的結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這一種結果,后者并不滿足于這種結果,于是,開始于清末的民主和專制之爭,注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展開新的肉搏?!斌w現(xiàn)“新的肉搏”的是(A.辛亥革命B.護國運動C.府院之爭15.20世紀20年代初,廣州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工會創(chuàng)辦夜校,設立俄語學校,發(fā)動中小學教師加入注音字母教導團。這些舉措()D.東南互保)A.對建黨工作起到指導作用C.促進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B.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D.奠定了國共兩黨合作的組織基礎16.1934年3章114A.學術研究與時代關聯(lián)緊密)B.邊疆史研究成為史學主流C.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醞釀中D.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高漲17.1942年,中共中央相繼出臺《關于如何執(zhí)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指出:“所有這些,都是為著拆散地主資產階級與敵人及頑固派的聯(lián)合,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shù)站在抗日民主政權方面,而不是跑到與頑固派方面去,跑去了的,也可以爭取回來?!痹摲钅康模ǎ〢.配合中共土地革命政策C.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B.為聯(lián)合政府建立做準備D.積極踐行基層民主路線18.1949年11月,美國要求英國在承認新中國問題上與自己保持一致,并要求印度等南亞諸國采取所謂“觀望”政策,但印度、英國不久宣布承認新中國。這表明新中國()A.贏得周邊國家的普遍支持C.“一邊倒”政策取得成效B.成功分化資本主義陣營D.打破美國對華外交孤立19.觀察下圖,你認為這兩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質特點是()A.都促進了封建化的進程C.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B.都促進了民族大融合D.都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20.宋代的書肆(書店)并不限于京師,就連一些邊遠地區(qū)也有書肆,而且這些書肆的業(yè)務相當繁榮。這主要是由于宋代()A.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應用C.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B.市民階層推動了文化繁榮D.科舉制度影響越來越廣泛21.公元970年,宋太祖趙國胤設立了兩家水磨坊的管理機構,其中一家在開封的西邊,一家在東邊。它們各自擁有一家磨坊,為皇宮和京城的居民提供面粉。每家磨坊各由2位官員負責管理,各有205名員工。此材料可用于佐證宋朝(A.政府與民爭利現(xiàn)象嚴重C.城市商品經濟比較活躍)B.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迅速D.商業(yè)活動突破時空限制22.()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取在澳門的居住權②1608年利瑪竇與《坤輿萬國全圖》③1689兩國東段邊界④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與禮儀之爭A.專制集權空前強化C.國家的鞏固與統(tǒng)一B.文明沖突與交流D.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23.清朝中期以來,銀兩和銅錢都是市面流通的貨幣。18世紀初,農民在市場賣1石米可得錢3000文,兌換白銀3兩,到1845年1石米得錢3000文,只能換銀2兩。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A.糧食增產糧價下跌C.鴉片輸入白銀外流B.政府搜刮百姓支付賠款D.自然經濟瓦解農民窮困24.林則徐面對英美官員交涉鴉片煙土需要國際知識,便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供對外交涉時參考。這些做法()A.傳播西方文化知識C.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B.改變政府對外政策D.標志近代教育產生25.盡管《新青年》同人基本上都贊成將漢字橫排,但這一要求到1926年??瘯r也未能實現(xiàn)。當時有人指……上海印業(yè)、商務、中華不愿代印,其余民友各家尚屬幼稚。對于《新青年》以好花頭太多,略較費事,均表示不愿。這反映了當時(A.文化革新缺乏堅實的基礎B.印刷技術阻礙文化多元化C.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D.激進的改革無法贏得認可二、材料分析題(共50分)26.)材料一董仲舒把德治同法治作為相輔相成的兩種統(tǒng)治手段結合起來法度、嚴刑賞結合起來,把儒家嚴格等級名分的禮治主張同法家的君權至上、君主絕對獨裁的主張結合起來,融為一種以“三綱五常”為準則的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論?!幾远ブ尽度鍖W的變遷》材料二宋代理學的興起是當時社會存在的產物。一是北宋統(tǒng)治者強化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封建統(tǒng)治者除了在政治、軍事上加強對人民的鎮(zhèn)壓外,還需要在思想上對人民進行說教和控制。理學正是建立和強化封建秩序的理論基礎。二是魏晉隋唐以來僵、佛、道三教既長期紛爭,又相互影響、滲透而趨于合流的結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韓愈仿佛、道的傳法系統(tǒng),建立儒家道統(tǒng),為理學的產生開了先河。——摘編自王士立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漢代董仲舒對先秦儒學有哪些發(fā)展。(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理學興起的原因。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晉氏遷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qū)域之內,晏如也……地廣野豐,民畝值一金,鄠(hù——《宋書》卷五十四材料二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tǒng)一的科舉考試中優(yōu)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qū)。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和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明清時期,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業(yè)市鎮(zhèn)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區(qū)的絲織、榨油等行業(yè)出現(xiàn)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開發(fā)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1858年的天津談判中,英方代表堅持將允許公使駐京為展開談判的先決條件,而且以揮兵入京要挾。清政府一再抗拒,直到最后關頭,感到“幾已無術不施,不得不答應。根據(jù)條約制度,英國公使普魯斯、美國公使蒲安臣、俄國公使巴留捷克、德國公使艾林波等于1861年先后進駐北京。但是清政府卻未立即向這些國家派駐使節(jié)。1864年,清政府在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基于這種認識,奕?等人提出了“外敦信睦”的外交方針,以適應“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1862年,總理衙門于北京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招收學生研習外文及有關“夷務”課程。1867年,清政府要求各將軍督撫討論遣使問題,指出遣使駐外已不能再緩。1870年,郭嵩燾因辦理“滇案,出使英國。一年后,郭嵩燾補遞國書,正式明確公使身份,這標志著清政府已經愿意在平等基礎上與西方國家友好往來,發(fā)展對外關系了。到1894年,西方國家向華遣使的共有12個國家,清政府同年向外遣使的國家有12個,遣使的格局基本上確定下來。——摘編自張永汀等《試論晚清駐外使節(jié)制度的近代化》(1)根據(jù)材料,概括清政府對駐外使節(jié)制度態(tài)度的變化過程。(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晚清駐外使節(jié)制度建立的影響。新蔡縣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份開學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小題共25小題,共50分)1.“禮物”的形式賞賜給各諸侯國。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以下可能出土更多西周青銅器文物的地區(qū)是()A.山東B.浙江C.湖北D.四川【答案】A【解析】據(jù)題干“鑄造技術基本由王室壟斷”“一部分青銅器以‘禮物’的形式賞賜給各諸侯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省區(qū)中出土更多西周青銅器文物的地區(qū)是,齊魯?shù)戎匾T侯國分布較多,且與周王室關系緊密的山東,A項正確;西周時期,浙江一帶的諸侯國只有一個吳國,且與周王室距離較遠,排除B項;當時分布在湖北的諸侯國較少,且與周王室的關系較疏遠,排除C項;西周時期,受政治、經濟和交通等因素影響,較少建立諸侯國的四川并非得到周天子賞賜青銅器較多地區(qū),排除D項。故選A項。2.據(jù)《禮記·禮運》記載,在“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大同”社會之后,社會進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點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大人世及以為禮。這表明“小康”之世()A.階級矛盾變尖銳C.開始出現(xiàn)分封制【答案】DB.是歷史倒退的體現(xiàn)D.具有濃厚血緣色彩【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疤煜聻榧摇北砻魈煜鲁蔀橐患乙恍盏乃疆a,“各親其親”強調人們各自親近自己的親屬,這突出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觀念,說明“小康”之世注重血緣關系,“大人世及以為禮”意思是諸侯大夫們的權力按血統(tǒng)世代相傳被當作禮,這進一步體現(xiàn)了權力傳承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通過世襲的方式進行,更加強化了“小康”之世的血緣色彩,D項正確;“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大人世及以為禮”主要是在描述社會權力和家庭關系等方面的特點,沒有涉及階級矛盾的信息,排除A項;“小康”之世是隨著生產力發(fā)展等因素而出現(xiàn)的,有其自身的發(fā)展邏輯和特點,是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一個階段,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分封制的相關內容,“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大人世及以為禮”與分封制的概念和特征并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故選D項。3.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段空隙,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屬于(A.春秋列國爭奪霸權的戰(zhàn)爭C.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答案】D)B.劉邦反抗項羽的正義之戰(zhàn)D.兩大集團爭奪政權的戰(zhàn)爭【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結合所學可知,楚漢相爭是是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全國最高統(tǒng)治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D項正確;楚漢相爭是在秦朝滅亡后,不屬于春秋時期,排除A項;楚漢相爭是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屬于劉邦反抗項羽的正義之戰(zhàn),排除B項;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屬于反抗暴秦的斗爭,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侯馬盟書是山西侯馬出土的玉片文物,約有5000余片,記載春秋晚期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要求參加盟誓者效忠盟主,一致誅討敵對勢力。侯馬盟書的出現(xiàn)反映了()A.晉國霸主地位的鞏固C.君主集權體制的確立【答案】BB.宗法分封體制的崩潰D.大國間兼并戰(zhàn)爭不斷【解析】【詳解】根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jù)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晚期(中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再分封卿大夫,形成嚴格等級秩序,各級貴族依據(jù)宗法制度確定身份與權力,對上級有天然的效忠義務。但此時趙鞅卻需通過盟誓要求卿大夫效忠并一致對付敵對勢力,說明傳統(tǒng)基于血緣B馬盟書主要涉及的是晉國國內卿大夫之間的盟誓關系,和晉國在諸侯中的霸主地位鞏固與否并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A項;君主集權體制的確立要到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排除C項;題干重點是內部權力斗爭與勢力整合,并非大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不能直接反映大國間兼并戰(zhàn)爭不斷的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5.北魏孝文帝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為皇室取姓元。他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并命令鮮卑族官員一律用漢語,著漢服。孝文帝的做法(A.順應了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B.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C.導致了南北朝對峙局面出現(xiàn)D.為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jù)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影響題。據(jù)本題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可知,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北方各族長期雜居,生產生活方式與漢族差異逐漸縮小。孝文帝為了鞏固統(tǒng)治,增強國家實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措施,這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A項正確;南方經濟的發(fā)展與北方人口南遷密切相關,與孝文帝改革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B項;南北朝對峙局面在孝文帝之前已形成,孝文帝改革發(fā)生于北魏中期(5C項;北魏太武帝時期(5世紀中葉)已統(tǒng)一北方,孝文帝的改革是鞏固已有政權,并非“奠定統(tǒng)一的基礎,排除D項。故選A項。6.隋文帝頒發(fā)《開皇律》時說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適于時,故有損益。這反映了隋文帝()A.崇尚法治C.注重革新【答案】C【解析】B.無為而治D.維護公正據(jù)材料“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適于時,故有損益”可知,隋文帝認為法律應隨時代變化而調整,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時對法律進行改革,尤其是擯棄了各種殘酷的死刑執(zhí)行方法,C項正確;題干中的“作法”是對法律的改革,而非單純崇尚法治,排除A項;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隋朝的開皇律、大業(yè)律在“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適于時,故有損益”指導思想下,更多的體現(xiàn)儒家的“仁政愛民”思想,并非無為而治,排除B項;題干信息強調的是法律要適時而變而非維護公正,排除D項。故選C項。7.有學者在評論某稅制時說:“它舍棄了按人征稅的傳統(tǒng)人頭稅,全面開啟了按土地和資產征稅的稅制新里程,對當時唐朝的統(tǒng)治,以及唐后中國經濟重心的分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列項中對這一稅制的內容表述有誤的是()A.取消了租庸調制度C.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答案】DB.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D.一年分春季和冬季兩次征稅【解析】據(jù)材料“它舍棄了按人征稅的傳統(tǒng)人頭稅,全面開啟了按土地和資產征稅的稅制新里程”“對當時唐朝的統(tǒng)治”等信息可知,該稅制是唐朝的兩稅法。兩稅法規(guī)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征稅,而不是春季和冬季。“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明確了夏秋兩季征稅的時間范圍,因此,一年分春季和冬季兩次征稅說法錯誤,D符合題意;兩稅法實行后,取消了租庸調制度。租庸調制以人丁為本,而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所以兩稅法實施后租庸調制度被取消,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兩稅法規(guī)定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同時按田畝繳納地稅。這符合兩稅法按土地和資產征稅的特點,改變了之前單一按人丁征稅的方式,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得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減輕。因為以前按人丁征稅,農民為了完稅必須被束縛在土地上,而現(xiàn)在以資產和田畝征稅,農民的人身自由相對增加,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8.如果把“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整合為一個學習單元,符合這一單元內容主題的是()A.國家的產生和統(tǒng)一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答案】CB.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D.近代前夜與盛世危機【解析】【詳解】根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依據(jù)材料“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遣唐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唐朝,從政治、經濟、對外交往方面展現(xiàn)了唐朝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風貌,因此“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符合唐朝的單元CA政權分立,排除B項;近代前夜與盛世危機描述的是清朝,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9.明萬歷三年俺答汗與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萬歷皇帝賜名改為“歸化城”意為“歸順朝廷,接受教化清朝初期,位于晉蒙邊界的重要關隘“殺胡口被康熙皇帝賜名“殺虎口地名變更反映出()A.明清君主專制不斷加強B.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C.邊疆地區(qū)得到有效治理【答案】BD.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解析】【詳解】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然有利于民族融合,說明的是政治智慧助推了民族交融,B項正確;君主專制強調的是君主對臣子的控制力,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僅從城市及關隘名字的變更情況來看,是無法得出疆地區(qū)得到有效治理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智慧對民族交融的影響,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排除D項。故選B項。10.據(jù)《清太宗實錄》載:“我國家休養(yǎng)生息,數(shù)十年來,戶口日緊,而土地止有此數(shù),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睋?jù)此可知,清朝()A.農民起義促進政策調整C人口劇增帶來資源危機B.政治腐敗加劇貧富分化D.土地兼并沖擊統(tǒng)治秩序【答案】C【解析】干所述的《清太宗實錄》提到“戶口日緊,而土地止有此數(shù),即人口不斷增加,但可耕種的土地數(shù)量有限。這表明清朝時期存在人口增長帶來的資源緊張問題,C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人口增多造成的人地矛盾和資源危機,沒有涉及農民起義問題,排除A項;導致材料中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是人口增加,而非政治腐敗,排除B項;材料中造成人地矛盾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長,而非土地兼并,且材料也沒有涉及對統(tǒng)治秩序的沖擊,排除D項。故選C項。11.1842年的50卷本《海國圖志》僅以1卷《附錄》簡要介紹洋炮,1847年的60卷本用8卷篇幅介紹西方的火輪船、地雷、望遠鏡等器械的制造及使用方法,1852年的100卷本則用12卷介紹了更多的“西洋器藝。這表明魏源(A.反對華夷觀念C.踐行經世致用【答案】C)B.認可西方軍事體制D.倡導政治制度變革【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xiàn)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因此材料“1847年的60卷本用8卷篇幅介紹西方的火輪船、地雷、望遠鏡等器械的制造及使用方法”“1852年的100卷本則用12卷介紹了更多的‘西洋器藝’”體現(xiàn)的是魏源踐行經世致用思想,C項正確;華夷觀念主要用于區(qū)分“華”與“夷,即文明與野蠻的界限,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西方技術的學習,非軍事體制,排除B項;魏源對西方的學習停留在技術層面,未上升到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2.據(jù)《招商局史稿》和《愚齋存稿》所記,上海輪船招商局在創(chuàng)辦后的20年當中共獲得水腳收入(水路運輸?shù)馁M用)3344余萬兩;湖北織布局以各種經營方式不斷獲利。據(jù)此可推知,洋務運動()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C.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答案】DB.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目標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中上海輪船招商局和湖北織布局的盈利情況,可推知洋務運動通過創(chuàng)辦近代企業(yè),在航運、紡織等領域與外國資本競爭,減少了列強對中國市場的經濟掠奪,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D項正確;開啟中國近代化進程主要強調的是洋務運動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chuàng)辦近代工業(yè)、培養(yǎng)近代人才、建立近代海軍等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產生的開創(chuàng)性影響,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洋務運動并未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標,排除B項;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tǒng)治,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封建制度,也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排除C項。故選D項。13.副總統(tǒng)的產生辦法及其權限,參議院的組成、議員的產生以及參議院的職權,臨時政府組織方法等。這部法律()A.確認了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C.直接導致清朝專制政權覆滅【答案】DB.具有人民性和廣泛的代表性D.為臨時政府成立奠定了基礎【解析】【詳解】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年中臨時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礎,也即為臨時政府成立奠定了基礎,D綱》規(guī)定了臨時大總統(tǒng)的產生辦法及其權限,但并未確定臨時大總統(tǒng)人選,排除A府組織大綱》僅是宣布脫離清政府統(tǒng)治的十個省份都督代表組成的聯(lián)合會起草制訂并頒布的,無法體現(xiàn)出典型的人民性和廣泛的代表性,排除B制度,當時清帝尚未退位,也即并不能直接導致清朝專制政權覆滅,排除C項。故選D項。14.有學者指出,“革命派締造了民國的基石,袁世凱得到了民國的名器,這是當時中國社會選擇的結果。但前者并不甘心于這一種結果,后者并不滿足于這種結果,于是,開始于清末的民主和專制之爭,注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展開新的肉搏?!斌w現(xiàn)“新的肉搏”的是()A.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B.護國運動C.府院之爭D.東南互?!驹斀狻扛鶕?jù)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期的中國。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后發(fā)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是革命派和袁世凱之間的斗爭,符合題意,B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與題干中“袁世凱得到了民國”不符,排除A項;“府院之爭“的“府”即總統(tǒng)府,“院”指國務院,“府院之爭”即是總統(tǒng)和總理之爭。北洋時期的府院之爭有兩次,一次是黎元洪總統(tǒng)和段祺瑞總理之爭,另一次是馮國璋總統(tǒng)與段祺瑞總理之爭,與袁世凱無關,排除C項;“東南互?!笔?900年6月,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背景下,清朝東南督撫與列強達成的協(xié)議,排除D項。故選B項。15.20世紀20年代初,廣州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工會創(chuàng)辦夜校,設立俄語學校,發(fā)動中小學教師加入注音字母教導團。這些舉措()A.對建黨工作起到指導作用C.促進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答案】BB.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D.奠定了國共兩黨合作的組織基礎【解析】【詳解】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20世紀20年代初,廣州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工會創(chuàng)辦夜校、設立俄語學校、發(fā)動中小學教師加入注音字母教導團等舉措,意在通過教育手段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些活動有助于提高工人階級的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廣州早期共產黨組織在通過工會的學習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工人運動的結合,與中國共產黨成立之間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廣州地區(qū)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工會創(chuàng)辦夜校,C項夸大了這一舉措的作用,且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早期共產黨組織在工會創(chuàng)辦夜校的情況,夜校并非國共兩黨合作的組織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16.1934年3章114A.學術研究與時代關聯(lián)緊密B.邊疆史研究成為史學主流C.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在醞釀中D.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420世紀30-40疆地區(qū),從東北到西北再到西南,以學術研究來喚起民族意識、探索國家邊疆問題,體現(xiàn)了學術研究與時A個受到較多關注的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它成為了主流,排除B項;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醞釀主要體現(xiàn)在在學術領域體現(xiàn)對邊疆問題的關注,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是在1935“一二?九”運動爆發(fā)后,主要體現(xiàn)在廣大民眾、各界人士以各種實際行動,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A項。17.1942年,中共中央相繼出臺《關于如何執(zhí)行土地政策決定的指示》指出:“所有這些,都是為著拆散地主資產階級與敵人及頑固派的聯(lián)合,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shù)站在抗日民主政權方面,而不是跑到與頑固派方面去,跑去了的,也可以爭取回來?!痹摲钅康模ǎ〢.配合中共土地革命政策C.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答案】CB.為聯(lián)合政府建立做準備D.積極踐行基層民主路線【解析】【詳解】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2根據(jù)材料中“1942年”“執(zhí)行土地政策”“拆散地主資產階級與敵人及頑固派的聯(lián)合”“站在抗日民主政權方面”等信息可知,該法令的核心目的是防止地主階級與國民黨頑固派聯(lián)合或者站在日本敵人的方面,實行雙減雙交的政策爭取其站在抗日民主政權一邊,以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C項正確;土地革命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打擊地主階級,這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A項;聯(lián)合政府提出是在1945年,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該政策的重點是爭取地主階級支持,而不是踐行基層民主路線,排除D項。故選C項。18.1949年11月,美國要求英國在承認新中國問題上與自己保持一致,并要求印度等南亞諸國采取所謂“觀望”政策,但印度、英國不久宣布承認新中國。這表明新中國()A.贏得周邊國家的普遍支持C.“一邊倒”政策取得成效【答案】DB.成功分化資本主義陣營D.打破美國對華外交孤立【解析】【詳解】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美國要求英國、印度等國家暫時不要承認新中國,意圖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國,但印度、英國不久宣布承認新中國,表明美國對華外交孤立被打破,D項正確;材料僅提及一個周邊國家——印度宣布承認新中國,而非各國普遍支持,排除A項;20世紀60年代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fā)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項;“一邊倒”即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英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承認新中國不是“一邊倒”政策的直接成效,排除C項。故選D項。19.觀察下圖,你認為這兩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質特點是()A.都促進了封建化的進程C.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答案】AB.都促進了民族大融合D.都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比如廢除舊貴族特權,建立軍功爵制度,推行縣制,這些都有助于封建制度的確立。而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推動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封建化,兩者都促進了封建化進程,A項正確;商鞅變法主要是在秦國國內進行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沒有涉及明顯的民族融合內容,排除B項;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抑制商業(yè)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排除C項;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為了推動鮮卑族的漢化和政權的封建化,在改革過程中對一些鮮卑貴族的利益產生一定影響,并不是以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為主要特征,排除D項。故選A項。20.宋代的書肆(書店)并不限于京師,就連一些邊遠地區(qū)也有書肆,而且這些書肆的業(yè)務相當繁榮。這主要是由于宋代()A.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應用C.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答案】DB.市民階層推動了文化繁榮D.科舉制度影響越來越廣泛【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書肆(書店)并不限于京師,就連一些邊遠地區(qū)也有書肆,而且這些書肆的業(yè)務相當繁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統(tǒng)治者大興“文治,不斷擴大科舉的錄取規(guī)模,推動民間重學風氣越來越濃厚,進而助推書店分布愈廣,D項正確;“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應用”是技術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項;市民階層的壯大是社會原因,排除B項;中央集權的加強與書店廣泛分布之間并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21.公元970年,宋太祖趙國胤設立了兩家水磨坊的管理機構,其中一家在開封的西邊,一家在東邊。它們各自擁有一家磨坊,為皇宮和京城的居民提供面粉。每家磨坊各由2位官員負責管理,各有205名員工。此材料可用于佐證宋朝(A.政府與民爭利現(xiàn)象嚴重C.城市商品經濟比較活躍【答案】C)B.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迅速D.商業(yè)活動突破時空限制【解析】據(jù)題干信息,宋朝時期已經設立了水磨坊的管理機構,生產面粉并為皇宮和京城的居民提供,這表明當時的城市商品經濟是較為活躍的,能夠滿足城市居民的需求,C項正確;材料中雖涉及政府設立了兩家水磨坊的管理機構并擁有磨坊為皇宮和京城居民提供面粉,但沒有涉及其與民間磨坊爭利,排除A項;宋朝時期沒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材料雖然涉及開封西邊和東邊設立水磨坊的管理機構,但沒有涉及商業(yè)活動對時間限制的打破,不能得知商業(yè)活動打破了時間限制,排除D項。故選C項。22.()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取在澳門的居住權②1608年利瑪竇與《坤輿萬國全圖》③1689兩國東段邊界④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與禮儀之爭A.專制集權空前強化C.國家的鞏固與統(tǒng)一【答案】BB.文明沖突與交流D.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解析】【詳解】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葡萄牙獲取在澳門的居住權,這體現(xiàn)了西方殖民勢力開始在中國沿海地區(qū)滲透,反映出中外之間在政治與領土劃分上既有沖突又有協(xié)商交流。馬嘎爾尼訪華與禮儀之爭,圍繞著外交禮儀這一文化習俗展開,展現(xiàn)了中外文明在國家交往層面的碰撞與交流。由此可見,題干主要凸顯了明清時期中外文明之間的沖突與交流,B項正確;“專制集權空前強化”側重于明清時期政治體制中皇權高度集中、政策高度專制等方面的內容,排除A項;“國家的鞏固與統(tǒng)一”強調的是國家內部對領土的統(tǒng)一管理、對邊疆的治理、對分裂勢力的平定等,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主要體現(xiàn)在明清時期國內經濟問題、社會矛盾激化、政治腐敗等導致統(tǒng)治根基動搖的現(xiàn)象,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3.清朝中期以來,銀兩和銅錢都是市面流通的貨幣。18世紀初,農民在市場賣1石米可得錢3000文,兌換白銀3兩,到1845年1石米得錢3000文,只能換銀2兩。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A.糧食增產糧價下跌C.鴉片輸入白銀外流【答案】CB.政府搜刮百姓支付賠款D.自然經濟瓦解農民窮困【解析】184518世紀初到18453000文錢兌換的白銀從3兩減少到2兩,說明白銀價格上漲,銀貴錢賤。這主要是因為鴉片輸入導致白銀外流,國內白銀相對短缺,價格上升,C項正確;根據(jù)材料解析可知,1石米可得錢3000文,而同樣是3000文錢兌換的白銀從3兩減少到2兩,說明白銀價格上漲,并不是因為糧食增產而導致糧價下跌,排除A項;根據(jù)材料解析可知,材料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鴉片輸入白銀外流,而1845年清政府還未大規(guī)模支付賠款,B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B項;自然經濟瓦解在此時還不明顯,主要是白銀外流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24.林則徐面對英美官員交涉鴉片煙土需要國際知識,便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供對外交涉時參考。這些做法()A.傳播西方文化知識C.體現(xiàn)中國文化精神【答案】CB.改變政府對外政策D.標志近代教育產生【解析】【詳解】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對知識的渴求和不斷學習的精神,正是中國文化中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xiàn),C項正確;林則徐的做法是為了與外國交涉的需要,目的并非傳播西方文化知識,排除A項;林則徐是地方官員,他的做法不能改變政府的對外政策,排除B項;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標志近代教育產生,排除D項。故選C項。25.盡管《新青年》同人基本上都贊成將漢字橫排,但這一要求到1926年??瘯r也未能實現(xiàn)。當時有人指……上海印業(yè)、商務、中華不愿代印,其余民友各家尚屬幼稚。對于《新青年》以好花頭太多,略較費事,均表示不愿。這反映了當時(A.文化革新缺乏堅實的基礎)B.印刷技術阻礙文化多元化C.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D.激進的改革無法贏得認可【答案】A【解析】【詳解】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漢字橫排”是當時文化革新的表現(xiàn),而由材料中“不愿代印,其余民友各家尚屬幼稚”“以好花頭太多,略較費事,均表示不愿”等信息可知,新文化運動中“漢字橫排”的主張不具備實施的條件,這反映了當AB本主義發(fā)展的特征,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漢字橫排”在當時缺乏相關實施條件,不能得出“激進的改革無法贏得認可”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二、材料分析題(共50分)26.材料一董仲舒把德治同法治作為相輔相成的兩種統(tǒng)治手段結合起來法度、嚴刑賞結合起來,把儒家嚴格等級名分的禮治主張同法家的君權至上、君主絕對獨裁的主張結合起來,融為一種以“三綱五?!睘闇蕜t的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論?!幾远ブ尽度鍖W的變遷》材料二宋代理學的興起是當時社會存在的產物。一是北宋統(tǒng)治者強化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封建統(tǒng)治者除了在政治、軍事上加強對人民的鎮(zhèn)壓外,還需要在思想上對人民進行說教和控制。理學正是建立和強化封建秩序的理論基礎。二是魏晉隋唐以來僵、佛、道三教既長期紛爭,又相互影響、滲透而趨于合流的結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韓愈仿佛、道的傳法系統(tǒng),建立儒家道統(tǒng),為理學的產生開了先河。——摘編自王士立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漢代董仲舒對先秦儒學有哪些發(fā)展。(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理學興起的原因?!敬鸢浮浚?)發(fā)展:將法家學說融入儒學體系之中;提出“大一統(tǒng)”理念,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以“三綱五?!睘樯鐣袨橐?guī)范。(2)原因:封建統(tǒng)治者穩(wěn)定封建秩序、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魏晉隋唐以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結果;隋唐儒學大家的倡導與努力;宋代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漢代的中國。根據(jù)材料一“把儒家嚴格等級名分的禮治主張同法家的君權至上、君主絕對獨裁的主張結合起來”結合所學可知,將法家學說融入儒學體系之中;根據(jù)材料一“融為一種以‘三綱五?!癁闇蕜t的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論”結合所學可知,提出“大一統(tǒng)”理念,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以“三綱五?!睘樯鐣袨橐?guī)范【小問2詳解】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根據(jù)材料二“北宋統(tǒng)治者強化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封建統(tǒng)治者穩(wěn)定封建秩序、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根據(jù)材料二“北儒、佛、道三教既長期紛爭,又相互影響、滲透而趨于合流的結果”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魏晉隋唐以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結果;根據(jù)材料二“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韓愈仿佛、道的傳法系統(tǒng),建立儒家道統(tǒng),為理學的產生開了先河”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隋唐儒學大家的倡導與努力;結合所學可得出,宋代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晉氏遷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許年中,無風塵之警,區(qū)域之內,晏如也……地廣野豐,民畝值一金,鄠(hù——《宋書》卷五十四材料二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tǒng)一的科舉考試中優(yōu)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qū)。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和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明清時期,蘇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業(yè)市鎮(zhèn)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區(qū)的絲織、榨油等行業(yè)出現(xiàn)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